他的出生极其平静,平静到没有任何人会想入非非,按照封建帝制的“立嫡立长”的规定,就是把十个指头都数遍了才能轮到这个十皇子,这就好比世界杯夺冠,你连十六强都没有进,就趁早别惦记大力神杯。
可就是这么一个连资格赛都没有晋级的“彘儿”,却将最终捧起至高权力的金杯。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这又给很多信命的人一个大大的佐证,命运之神在刘彘的命运里拿刻刀狠狠刻上了一笔。假如单纯信命的话,又小看了人的力量。一个在暗中丰满自己的羽翼积蓄力量的人被我们从历史的角落里拽出来了,如果你了解到这其中的来龙去脉,你就不会再崇拜命运之神了,你会发现原来命运之神也只是个江湖骗子,想要成功,就必须步步为营,就必须处心积虑。这个暗藏在历史后台中的人就是汉武帝的母亲王娡,而给王娡暗中上妆的就是王娡的母亲臧儿。
赌徒
关于这个臧儿是什么来头就要说得远了,当年项羽不是分封了十八路诸侯吗?其中有一个燕王臧荼,这个臧荼正是臧儿的爷爷。
后来,臧荼投降了汉朝,可是投降后的日子过得似乎不自在,到了汉五年的时候,燕王臧荼起兵造反,被刘邦一举拿下,这个没有搞清楚立场的家族随即就消亡了,但是零星的火种还是被保留下来了,作为王娡母亲的臧儿侥幸活了下来,因为她不能死,她有着更重要的任务没有完成,历史的戏还需要她。
我们无从知道,这个庞大而冒险的计划是不是从这个时候就开始编织了,假使是这样,我们远远低估了人的力量,低估了女人的力量。
臧儿虽然活下来了,但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句话并没有短时间内在她身上应验,生活给予她的是无尽的艰辛。首先,臧儿的婚姻经历是非常坎坷的,她结过两次婚,第一任丈夫姓王,叫王仲。臧儿和他育有一男两女三个孩子,男孩叫王信,女孩叫王娡和王兒,按理说,多子多福,况且这些孩子里还有一个是男孩,臧儿的好日子要来了,可是好景不长,没过多久丈夫王仲就病死了。
臧儿顿时又失去了靠山,而这次她的身家重量不只是她自己,还有嗷嗷待哺的三个孩子,但是她并没有沉浸在悲痛中,也没有沉浸在一般封建妇女的守节道德中,臧儿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改嫁。
既然说到改嫁,我们就不得不说一下汉代关于婚姻制度的大环境,其实,数千年来,中国文化的特征并不是始终凝固不变的。
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它颇具个性的文化形态和时代风格。说到女子的地位的问题,我们就不能不说如今早已家喻户晓的吕后专政的故事。
吕后这个人虽然狠毒,但光说计谋的话还是很有一套的,当年刘邦打下大汉王朝的时候,吕后就曾经协助刘邦铲除异姓诸侯王。她下令处死韩信,努力帮助刘邦夷灭彭越宗族。等到汉惠帝死后,吕后更是临朝称制长达八年,在这期间,她擅权用事。汉朝所谓的“母党专政”、“权在外家”的情形多得简直数不过来,恰恰是这些独断的行为从侧面大大提升了那个时候女子的社会地位。于是,就出现了女子在汉朝地位比较尊贵的特殊文化现象。
在汉朝,有名的女子不但可以封侯,还可以拥有爵位和封邑。比如汉高祖刘邦就曾经封他兄伯的妻子为阴安侯。在吕后当政的时候,也曾经封萧何的夫人为酂侯、樊哙的妻子吕媭为临光侯。究于以上原因,汉代关于婚姻制度大体上还是比较宽松的,女子丈夫死后,或者和丈夫离婚后,都可以选择再嫁。汉景帝的祖母薄太后,本来是魏王魏豹的女人,后来被刘邦偶然看中,便收入自己的后宫。
史书记载的社会上层妇女比较著名的实例,还有平阳公主初嫁曹时,再嫁卫青;敬武公主起初嫁给张临,又成了薛宣的妻子;王媪先嫁王更得,又嫁王乃始;许孊初嫁龙頟思侯,再嫁淳于长;汉元帝冯昭仪母先与冯昭仪父结合,后来又嫁了郑翁;汉桓帝邓后母初嫁邓香,又嫁给梁纪等。汉朝二手女人翻身的事情是非常多的。否则的话,臧儿再怎么是时代新女性也是无法逃脱世俗的枷锁的,就这样,臧儿背负着恢复臧氏家族的使命又上路了,而此时,她已沦为一个不折不扣的赌徒。
臧儿把两个年轻貌美的女儿当成了诱饵,从容地等在窗边钓金龟婿。
但你可别以为谁家生了个好看的女儿都能抄起家伙钓鱼玩儿,不是的,诱饵也是需要素质的,倘若遇上一个不为权贵折腰的时代新诱饵,那么这个诱饵就得先和钓鱼的人斗争,这斗争一完事,金龟婿恐怕也都吃饱了。所以说,臧儿的这两个女儿也是非常不简单的,她们年纪轻轻就能明白母亲的良苦用心,所以大女儿王娡当时当真嫁了一个有钱有势的金龟婿——金王孙。
任何想法在上升到无法撼动的时候,都是需要煽风点火的。
此时的臧儿已经是志得意满了,偏偏又窜出一个算命先生,仿佛泄露天机般地对臧儿说,两女当贵。你的两个女儿将来可都是大富大贵的命呀。
算过卦的人都知道,这吉利话也就听一乐哈,本不必当真的,可这个臧儿就窝在墙角里开始思谋了,两女当贵!经过实地勘察,臧儿认为金王孙家的林子还是太小,顶多只算一个“富”,离“大富大贵”还远着呢。
于是,她又开始准备装备了,并做出了一个更加大胆的决定,这个决定即使到了现在也不得不让我们捏一把冷汗。
对不起,金王孙,我们家女儿嫁错了,你这块金子含金量不够,离婚吧。
这个时候,王娡已经和金王孙有了一个女儿了,我们可以推算一下,从王娡嫁到金王孙家,再到结婚生子,少说也需要一年半的时间。
而且我们不能忘了,王娡是一个女人,作为一个女人在有了儿女之后,她们的母性思想就会被最大限度地激发,而现在这种做法无疑是撕肉啊,就是活生生地把自己和亲生骨肉撕开,并且永远不能相认,而且她怀有的动机也是如此的可怕与自私,不管是情理和道理都是不允许她这么做的。
即使拿到现在,这种做法也够拿到网站头条炒十天半个月了,但是王娡却和当初嫁人一样,非常配合母亲,这件天大的荒唐事就被母女俩办成了。
很快,王娡就又恢复了自由身,被母亲打包成黄花大闺女一并和妹妹送入了太子宫中,这样,我们又一次意识到臧儿的可怕,原来你心目中“大富大贵”就是贵为国母,就是无法上封的富贵啊。
这位意志强悍的猛女刚走到半路,不知是买通了安检人员还是自己使了什么招数,竟然就这么让自己的女儿蒙混过关。一个二手女人,被狠狠地贴上了黄花大闺女的标签,最后还被选中为妃,简直比黄花大闺女还黄花大闺女。
在这里,假如你是风险投资商,你宁愿把钱存在银行吃利息,也不会把钱投在王娡身上的,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计算。
首先,王娡义无反顾地抛夫弃女,假如失败或者良心发现想回到金王孙家的可能为零。再次,王娡当时只是能确定被选送到太子宫,究竟合不合太子的胃口还要另当别论的,可以这么说,即使是倾国倾城,王娡被选上的概率也不是百分之百。
最后,即使王娡被太子选中贵为妃子,难道你王娡就不怕“人言可畏”的杀伤力吗?万一你被人举报已经有一段婚史,到头来岂不是连命都难保。
但历史对我们不断地发着牢骚,假使你有野心,假使你马步扎得稳,无名小辈照样能练成绝世武功。
在这段奇事中,扮黑脸的一直是臧儿,作为诱饵和棋子的王娡似乎是安静的,似乎是任人摆布的,但是我们确实只看到了王娡母亲臧儿的强悍而忽略了王娡的心计。殊不知,这位美丽温婉的丽人背后潜藏的心计与力量是无法估计的。
蜘蛛不会飞翔,但是它能够把网结在空中,它是沉默、敏感、坚韧、勤奋的一种昆虫,正是因为这样,它创造了大自然中许多瑰丽的奇迹,它的网织得精巧和细密,四面八方地延伸和盘结,仿佛得到神助。这样的成绩,不禁让我想起一种人,她们沉默寡言,深藏而不露。
就这样,王娡以一种和命运掰腕子的形式踏上征程了,究竟能不能胜出,就要看王美人日后的力道了。
刘彻的出生
皇宫的女人生孩子,之于彼此,一定不仅仅是一种生理上的较量,而是一种心理上的博弈,因为生男生女的分别实在是太大了,王娡自然是没有给刘启第一个生下男孩。
给刘启生了第一个男孩的妃子是当时极受恩宠的栗妃,但这个第一并没有给栗妃带来任何实质的地位和荣耀,她只是守着这个第一做了几年的梦而已,而把这个梦击碎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她自己,这些都是后话。
王娡很快又怀了孕。但似乎肚子里是男是女已经不重要了,因为这个不知性别的小家伙头上已经有九个哥哥了。也就是说,这个小家伙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一些划时代的人的出生,常常是伴着一些神秘天象的,这些都免不了套俗。当时刘彻的出生虽然没有什么神秘的天象,但是他妈做梦了,实的不行,咱就来虚的,怀孕期间,王娡告诉太子,自己做了一个梦,日入其怀。
就是她梦见一个太阳,忽然落到自己的肚子里边了。
这个梦的真实的程度当然是无从考证了,但此梦的技术含量却是非常高的,和世界上很多民族一样,我们的祖先历来对太阳是非常崇拜的。
太阳似乎一直就是帝王的御用喻体。所以,日入其怀当然是一个祥兆,假使王娡日后真的生了儿子,那么现在这个梦就是一种炒作,就是一种造势,山水轮流转,说不定皇帝宝座轮了一圈还真能轮到我这个十儿子头上。
这个梦还有一处高明的地方,王娡当时用太阳崇拜所体现权力观的强辐射直接影响刘启的政治心理,虽然这个孩子只是刘启的十儿子,但是,这个儿子不简单啊,事实证明,也正是因为这个“梦日入怀”的预言重量给刘启的一个决定重重地画下了叹号。
长安倚兰殿内灯火通明,宫女络绎不绝,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刘彘出生了,也就是后来的刘彻。
这个孩子的出生,真正高兴的也许只有王娡,这是一种为人母的本能,我想迎接这个孩子更多的是众太子妃们的不屑,因为作为刘启的十儿子而言,他已经落后他大哥九个身位了。而正是这种九个身位的隐藏性,让刘彘躲避开了争夺储君的热拼冷战,也给他的母亲王美人换来一席清净之地,这席清净之地也正是王娡规划未来蓝图的书房和后院。
名字问题
《汉武内传》还记载了这样的传说:刘彘尚未出生的时候,刘启梦见赤彘从云中直下降入宫中,又有赤龙遮蔽殿阁门窗,又曾梦见神女捧日授王夫人。据《汉武故事》,汉高祖刘邦托梦刘启,指示这位新生婴儿应当命名为“彘”。汉初吕后残害了戚夫人之后,唤她为“人彘”。刘彘,再怎么说也是个皇子,为什么刘启要给儿子起这样的名字呢?
其实,古代很多大人物,都起了一个“俗名字”。尤其是到了西汉的时候,从至尊至贵的皇族,到蓬门筚户的百姓,大人在给孩子取名字的时候,都特别喜欢那些市井的糙词。一些有头有脸的人叫个阿猫阿狗也不足为怪,这种叫法的确很不文雅。可是,风俗难易,民间笃信赖玩意儿,好养活。这也可谓是:“名上吃亏,命上沾光。”下边举几个比较著名的例子来帮助各位读者理解。
位高权重的大汉国母——吕后,和“小亭长”兼“小流氓”出身的刘邦是一对贫贱夫妻,娘家人给了她一个非常怪异的名字——“雉”。雉,说好听点儿那是一种羽毛美丽的鸟,说难听点儿这玩意儿就是俗称的“野鸡”。这可是真正的野鸡变凤凰了。刘邦一死,吕后这就开始找名字的茬了,就连天下的鸡都不放过。为了让全天下避国母的讳,不得使用雉,用鸡取而代之。天下的雉,包括家雉野雉平白无故都被改了名。
再有就是馆陶长公主,也就是刘彘的姑姑,不也叫什么刘嫖嘛,虽然嫖的意思是取了轻便敏捷之义,但难免让人看了也不舒服。
彘有龙象,大概这就是刘彘这个俗名字中的最大隐喻吧。这个不怎么好听的名字给刘彘的命运下了一道挑战书。
是的!名字虽俗,却道出了天机。
几个女人的角逐
宫廷角逐,就是各方利益的一种相互平衡和制约,它的斗争不会像是摔跤、拔河那样泾渭分明。摔跤、拔河的对手就在眼前,且只有一方,你只要看准对方弱点使劲便可。宫廷角逐当要复杂得多,它涉及的对手就像虬枝一样曲曲盘旋,兴许在某个不起眼的角落就藏着一股暗中的力量,一旦发力,你死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刘彘那时候还小,不管是生理还是心理都不允许历史把这么大的一个野心强加在他身上,所以那个时候的刘彘除了对泥巴,弹弓这些玩意儿感兴趣以外,他过着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
这个时候年轻的皇子们年岁还小,不谙世事,倒是皇宫中的女人们浓妆艳抹、悉数登场。
薄皇后
第一个登场的女人是薄皇后,这个排位既是取了她的后位之尊,也是感叹这个不声不响的女人给了刘彘角逐皇位的第一张入场券。
小薄氏虽然贵为皇后,但却不为景帝所宠爱。她从当太子妃到当皇后,始终都没有孩子。汉景帝共有十四个儿子,分别出自六个妃嫔,也算得上是高产皇帝,唯独这个牌正名端的皇后没有儿子。一个正牌的皇后,却没有皇子。对于她的历史戏份儿来说,这是一个致命的硬伤,这做皇后的,自然也少了几分底气。
想必后宫女人一旦“三姑六婆”地说自己孩子的时候,这薄皇后定是掩面神伤、暗泣不已。但是这无子之过真的就只是怪罪于薄皇后吗?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医学分析。
夫:刘启。
妻:薄氏。
症状:结婚数年,不孕不育。
分析:刘启没有生育能力,这种情况是首先被排除的,他可是有十四个儿子了。
那么,是薄皇后没有生育能力吗?不排除这种可能,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景帝从来没有宠幸于她。于是一个医学问题又变成一个情感问题。
在此为了不产生混淆,薄皇后下称小薄,薄太后下称老薄。
这个小薄是什么来头,在汉景帝刘启还是太子的时候,他未来的皇后就被选好了,她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薄氏,这个薄氏凭什么动手这么早?这就要仰仗于汉景帝的祖母,她也姓薄,就是薄太后——老薄,这个薄太后生于秦朝,原本是吴人,母亲是魏国王族,常年跟随魏王,后来,老薄也就成了魏王豹的妃子。后来,魏王豹兵败刘邦,被刘邦所杀。待刘邦打败楚项,统一天下之后,老薄被送到汉宫里的纺织房当织女。
这一织,就是很长时间的默默无闻,别说得到刘邦的宠幸了,就连刘邦的面都没见过几回。这样的境遇,不禁得到一些有幸沾得露水的女人的嘲讽。一天,这样的嘲讽传到了刘邦耳朵里,刘邦听后顿生怜悯之心,于是连夜召见老薄。
就是这一夜情,老薄竟然就怀上了刘邦的骨肉,这薄氏的命还真不薄,竟然给刘邦生出了一个四儿子。
一个叛臣之妻得到这番待遇,老薄确实心满意足了,她一直崇尚道学,崇尚无为自静、顺其自然的思想,正是这种宁静淡泊让她躲过了吕氏后来的疯狂扫荡。在吕后“孜孜不倦”地“除苗”作业之后,这娘儿俩确实也没惦记过皇位。母子二人逃离了长安这片是非之地,躲到儿子的封国——代国(今山西)过活去了。
吕后专政十五年后死去,吕氏家族权力被汉高祖的旧臣们推翻。国不可一日无君,一帮老臣经过日夜权衡之后,他们拿定了主意,派人到代国迎接刘恒进京为帝。就这样,一个与世无争的女人和她的儿子幸运地跳上了命运的舞台。
评判历史的人物,尤其是其中的女人,我们一定要掌握好时代的大基调和大背景,因为人是环境的生物,女人对环境的变迁尤为敏感。
儿子当了皇帝,自己突然变成了皇太后,如今的老薄可不是当年那个在纺车面前啼哭的薄氏,也不是那个只让皇帝垂青一次的冷遇嫔妃,她现在是光照四方、尊贵无尚的皇太后——天下是皇帝的,皇帝是我的。
境遇变迁,心情也变迁,什么道学,什么无为自静,见鬼去吧,我要的是子孙万代永享富贵,事不宜迟,赶快下手。
老薄的小孙子,也就是当时的太子刘启,成了老薄的下手对象,这日后的皇帝,我一定要攀上这门亲,可怜景帝小小年纪就已经没有日后给自己选大媳妇的权利了。
这个大媳妇就是前面所说的薄皇后,这样选出来的皇后,景帝能喜欢吗?景帝不喜欢能宠幸她吗?即使是偶尔去皇后宫中,我看也只是唠唠家常,喝几杯酒水,完事,走人。
这就应了那句话:出来混,迟早要还的。恐怕是这个老薄把薄家的好运全都用完了,而致使后来的小薄与其命运有天壤之别,这往往就是命运的戏剧性,也正是命运的残酷之处。
正是因为皇后无子,所以太子这个位置的猜测才繁衍出了十四种可能。不,是十五种,这个日后再说。
长公主
长公主的地位在宫中是人所共知的。作为一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皇宫人物,刘嫖有一个非常响亮的荣誉称号——馆陶长公主。
在我看来,另一个称呼更适合她——窦太后的御用小棉袄。
这个长公主在窦太后的眼中可是不得了,这窦太后总共就生了三个孩子,小儿子是梁王刘武,按照当时汉朝的国家体制,幼子梁王刘武必须去封国居住,不得长留京城。大儿子是当朝皇帝刘启,自然天天忙于国事,无暇全心侍奉窦太后。掰着指头一数,这不就剩下她的宝贝姑娘刘嫖了吗?再加上窦太后早年便双目失明,身心定是孤独万分,这个长公主刘嫖便成了她在身边的唯一贴心小棉袄。
正是这个贴心小棉袄成了皇宫中的一股强大力量。假如说文人志士用来影响朝政的武器是学识和手腕的话,那么刘嫖用来影响政治的便是亲情,说到亲情,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力量方式,因为它来得名正言顺,来得潜移默化。要说此时的宫中,谁最活泛,谁最灵光,可就是此时的长公主——刘嫖了。
谁忽视了这个女人的存在,那你就别玩政治了,后来栗妃的下场就证明了这一点。
母后娇惯,兄弟宠爱。也没有其他竞争游戏可玩,那么好吧,我就为我那宝贝闺女造福后世吧。
刘嫖最放不下的就是她那宝贝女儿——阿娇了,此阿娇非彼阿娇,就是后人惯用典故“金屋藏娇”中的阿娇。这个阿娇从小荣宠至极,被长公主视为掌上明珠,所以,女儿以后的婚嫁问题自然是刘嫖心中的担忧啊。
我刘嫖是谁?我的女儿又是谁?我要让她得到天下最好的,她的男人当然也只能是天下最好的男人了。瞬时,刘嫖剑指皇位——阿娇要当未来的皇后。
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刘嫖很快就将准心对准了新太子刘荣。
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作为景帝正室的薄皇后膝下无子,这太子自然就被栗妃所生的大儿子刘荣抢了头彩。
说时迟,那时快,长公主刘嫖很快就找到一个“金牌”媒婆找太子母亲栗妃去撮合这门亲事。
我刘嫖想攀你太子是不假,但我这公主的女儿和你儿子也是门当户对,这门亲事在刘嫖心中是十拿九稳,找个媒婆也就是走个过场。
刘嫖在家中正盘算着这大婚的花费呢,这时媒婆一脸丧气地回来了,狠狠地嘟囔了一句:吹了。
什么?吹了!
太子刘荣的母亲拒绝了,拒绝得非常干脆,我儿子还小,选妃的事情定当从长计议。
这下刘嫖可是气得不轻,本来她认为这是给人家送一个将来的安稳,没想到人家抬手就给推了。
顿时女人的愤恨,长公主的颜面,女儿的前途纷纷被刘嫖转化成一种可怕的决心,这种决心对于刘彻来说是力量,对于刘荣来说是尖刀。
栗妃,走着瞧!!!
结盟
一个女人的倒霉开始了,另一个女人的走运也开始了,这个节骨眼对于王娡来说,真的是天赐良机,那么好吧,补补妆赶紧上台吧。
选择这个时机上场,王娡可真是挑对了时候。大家想想,长公主现在的心情是怎样的?我堂堂一个长公主被你栗妃拒绝,简直是奇耻大辱,这个时候,必定是长公主感慨世事的时候,王美人任何一个表示亲昵的举动都会让刘嫖心头热乎。
就这样,王美人很快就和长公主变成姐妹了。其实,走这一步,王美人也没用什么心机和谋略。“讨好小姑子”不就是我们中国人千年不变的传统吗?无论古今,想要在婆家找个好地方歇脚,这招是最重要的。要怪也怪这栗妃实在太笨。
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薄后无子,于是景帝的长子刘荣顺利地立为太子,这就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太子的母亲不是皇后,按理说,刘荣升任为太子,景帝废薄立栗不就行了吗?
但是这个汉景帝却迟迟没有动静,正是这种没有动静让长公主和王美人暗暗察觉——还有戏。不管怎样,王美人和长公主还没有死心,这时候她们俩彼此结为同盟是再划算不过的事情了。
于是历史上著名的“金屋藏娇”便上演了。
一天,王美人和长公主相遇,两个人唠着家常,两个孩子更是在一起玩得欢腾,说着说着,姑姑便把刘彘抱在腿上,问他,彘儿,你以后会不会娶妻子啊?小刘彘点点头。姑姑指着周围百余名宫女又问,彘儿以后要不要她们?小刘彘摇头。姑姑再问,那阿娇你要吗?小刘彘不假思索地说,假如阿娇姐姐嫁给我,我就给她造一座大大的金屋子让她住在里面。
于是,这句童言不仅开创了中国式爱情的千年佳话,也成全了两个女人的政治盟约。
看似这段对白蜻蜓点水,轻描淡写,其实凝结着很多功力,这两个穿着隐形衣的母亲,其实都在相互过招,各有所图。王美人想依靠长公主将自己的儿子扶上帝位,而长公主则想凭借小刘彘让子孙荣光万代。
而这样一个盟约对于两个各有所图的女人来说,是成功的。但是对于这段所谓的爱情却也是残酷的,因为这个故事只有一个童话般的开始,却没有一个童话般的结局。(陈阿娇悲惨命运的伏笔)
栗贵妃
前面饱受批评的栗妃终于出场了。
假如把皇宫比作是一个表面上其乐融融的大集体的话,那么栗氏就是里面的一个走调的音符,她笨就笨在连装都不会。
假如说我们普通人有两张脸的话,那么皇宫里的娘娘妃子们可是有一套脸,什么场合用什么脸,这些都是必须的,遇上难对付的人,抄家伙找脸也是经常的事情,可是这栗妃似乎没有这套装备,天天对人大摆的也是一副受委屈的小媳妇脸。对人情世故的认知非常不到位。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个栗妃做的蠢事情吧。
栗妃人长得是非常有姿色的,否则的话也不会给皇帝生出个大儿子来,皇帝对她也是非常宠爱,按理说后面将要发生的事情,我们闭着眼睛都能猜到。
就这样的一个人,想要当皇后还不是铁板钉钉的事情,但是老天爷就是喜欢开玩笑,最想升迁的人偏偏就是摔了,还摔了个体无完肤。
一张空头支票
这个时候从栗妃嘴里说出最多的话大概就是:“妾日后定会重赏你。”这句话又是从何说起呢?
原来是因为当时刘荣已经被封为太子,栗妃觉得景帝废掉薄皇后立她为皇后是迟早的事情,所以,一遇到臣子百官说个话什么的,栗妃最后总不忘补一句:“妾日后定会重赏你。”
看看这栗妃,也不是什么没有心机的人,她知道现在是她的得意之时,所以笼络人心、取悦朝臣的事情从现在就已经开始做功课了。
但是她忽略了一点,那就是景帝的犹豫,这犹豫之中便见端倪。
景帝为什么犹豫呢?我前述已经说过好多回,栗妃当皇后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可就是在这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上,景帝却犯了嘀咕,可以说,这根本就是个危险信号。
但是栗妃却完全无视这个危险信号,还到处给人开这个空头支票——妾日后定会重赏你,这不就是说,我当皇后那是必然的,你们跟着我,有肉吃。
一、只肯沾光,不肯吃亏。
世界上往往存在着这么一种女人,就是只肯占便宜,不肯吃点亏,总是觉得别人欠她的,不识大体,不重大局。
按说,在这种情势和这种地位中的女人,是会自动机警起来的,因为此时的地位和情况会给一个女人无限的想象,会让一个女人的欲望有无限延伸的可能。因为你的儿子有可能坐拥大汉江山,这种至高的权力便是欲望的尽头,便是一个女人极尽的追求,但是栗妃的小任性与小狡诈却断送了她的大好前景,好好的一个公司被她经营得破产倒闭。
栗妃就是这样的一个笨女人,她想的只是自己的小心情,照顾的只是自己的小感情,天真地以为自己会和皇帝产生小爱情,这些决定了她做的只能是小事情,在宫中获得的也只能是小地位。
话说景帝平叛诸侯叛乱那年,一天,窦太后宴请众妃子,这饭桌上的事情自然不好说,况且一个什么都不缺的老太太,能求得着你们什么事情啊,众多妃子一般都能体察到这种信号,唯独这个栗妃一点儿也没察觉。
到了饭桌上,老太太先是唠唠家常,接着就要和这些妃子们玩游戏,这些妃子如果输了,就自动把身上值钱的东西拿出来。
一个瞎老太婆,为什么玩这么无聊的游戏,我们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况。
当时正处于景帝时期的“七王之乱”,以吴王刘濞为首的几个藩王正在策反朝廷,大敌当前,前线正是需要钱粮的时候,景帝自然不好意思和自家的女人们哭穷要钱,这个时候,还是这个当妈的理解儿子的心事,于是便想出这么一个主意让后宫的女人为前线募集点儿钱。
大凡有点眼里见的人都能看出窦太后的良苦用心,所以很多妃子输就输了,都是很干脆地把自己值钱的东西交出来。
这王美人更是积极,还没有玩游戏就自动认输,把自己身上能拿出来的东西全都拿出来了,这窦太后表面上不动声色,暗地里其实给王美人重重地加了几分啊。
很多人是把捐款当作是善行,没有理解成责任和义务,她们不知道在特殊情况下,在非常时刻,为国家做贡献是一种责任而不仅仅是善行,在这里,栗妃因为理解偏差又要被扣分了。既然是善行,那当然是可为可不为,我不是什么善良的人,我才不要损失什么银两,打仗关我什么事情啊。
倒是这栗妃游戏玩得最认真,输得也是最不情愿,游戏本来就不公平,凭什么让我无故损失钱财啊,我不乐意,我不乐意!这小姿态摆的,连窦太后这个瞎老太婆都能感觉到,你说,这太后能喜欢她吗?而如今说话最算数的不就是这个窦太后吗?你连最主事的人都得罪,还能翻得了身吗?
二、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
当皇帝,这是一件多么精密的瓷器活,而这就在手边的金刚钻却被栗妃给扔了。
当朝最受宠爱的长公主兼小姑子兼太后御用小棉袄向你栗妃提亲都被你给拒绝了,你还有什么事情不敢干啊!
栗妃为什么拒绝长公主的提亲,原因不过是因为嫉恨。
长公主刘嫖当时为了讨她这个皇帝哥哥的欢心,经常从各地选来各式的美女敬献给皇帝,这样,栗妃得宠的时间自然就少了,心里对长公主的怨气也就越来越重。试问,作为一个女人,嫉妒之心谁都难免有,可是你得摆正自己的位置啊,你是谁的老婆?你是皇帝的老婆啊,当了皇帝的老婆就收起你那些小任性、小脾气吧。
宫廷斗争瞬息万变,栗妃就这样拒绝了对她最好的保护伞。
长公主对景帝说,栗妃经常让她的仆人和侍卫在长公主背后诅咒和唾骂她。这些话在景帝耳朵边说久了,假话也就成了真话,于是,景帝对栗妃的好感也是一落千丈。
得罪了长公主,正是栗妃灾难的开始。
窦太后
这是在汉朝历史中不得不提的一个人物,她其实是当时景帝时期乃至武帝初期最有发言权的一个人。
窦氏出身贫寒,她的父亲为了逃避秦乱,隐居山林,后来却不幸坠河而死,留下三个孤儿。
汉朝初期的时候,朝廷招募宫女,窦氏年幼应召入宫,公元前195年,高祖刘邦驾崩,皇后吕雉以皇太后的名义操纵国政。
当时,窦氏长得是非常漂亮的,但是却从未得高祖临幸。一次,吕后挑选一些宫女出宫赏赐给诸侯王,每个王五名,窦氏也在选中之列。
窦氏因为家乡离赵国近,她思乡心切,希望能到赵国去。于是,她找机会托关系、送礼,希望派遣官能通融一下。话虽说到了,但是这个宦官在分派宫女的时候竟然把这件事给忘了,把她的名字误放到去代国的花名册里了,就这样她去了代国。
没想到这个差错,竟然生出个皇后来。虽然这不是窦氏的心愿,但到了代国,代王刘恒却非常喜欢她,先与她生了个女儿刘嫖,后又生了两个儿子,刘启和刘武。
前面已经说过,代国国王刘恒躲过了吕后疯狂的七年屠杀,出乎意料地被推举为皇帝。
就这样窦氏也就迷迷糊糊地成了皇妃,虽然她当时不是刘恒的正室,但是当时的正室在刘恒被立为皇帝之前就过世了,刘恒称帝之后,正室所生的几个孩子也都相继死了。
命运有的时候就是这么爱开玩笑,一个没有任何企图的女人就这样成为了皇后。
窦氏的地位步步高升,到了景帝时期,她就成了窦太后,说出去的话,那也是砸一块石头,一个坑——相当有份量。
所以说,窦太后到底站在哪支队伍中,对于这些垂涎王位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写到这里,大家不难看出,汉朝进行到这里,“太后现象”是非常严重的。吕后、薄后,以至于今天的窦后,为什么她们可以肆意地干预朝政呢?
如果考察一下汉代的母子关系,就会发现“太后现象”是非常正常的,并且景帝比起他的老子来,他还是差了好多。此处提一下文帝孝顺其母亲的例子,主要写一下汉代的孝道:
翻翻史书,我们就可以知道,汉朝是最讲究孝道的朝代之一,尤其“文景之治”的时候,这两个帝王都是极力推崇“以孝治天下”。
文帝时期更是规定:80岁以上老人每月供给一定量的米、肉和酒——凡孝与亲者人帛五匹。
汉文帝刘恒自己便是一个仁孝之君,人们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是文帝却能三年如一日地侍奉卧病在床的母亲,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早上起床后第一件事,必定先去跟母亲问安。晚上临睡前也会再请安一次。文帝对母亲说的话,也是从不敢违背。
汉王朝是第一个公开标榜“以孝治天下”的封建王朝,并且从全方位巩固这种思想——运用政治、文化、教育、法律等手段,强化了以孝为核心的封建伦常的地位。
从此以后,孝不仅成为支撑中国古代政治的伦理精神支柱,而且也让外戚成为搅动中国古代政治的一股强大力量。同时,也使孝的观念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人的内心世界,积淀成一种深沉的民族心理,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么说来,景帝听妈妈的话,是再自然不过了。
所以,窦太后在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上到底会投谁一票,成了大局走势的关键。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