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疚感是一种总觉得自己亏欠了别人的一种情感,它包括羞耻感,自责、自卑、无地自容等心理,是一种消极无益的情绪。为这类情绪所缠绕的人,常常会沉湎于往事,为过去所做的事情而自悔自恨。
文月今年31岁,原是一家外企的总经理秘书。她有一对双胞胎儿子,聪明可人,就快3岁了。她说:“那会儿我工作的时候总是觉得很不安,虽然家里请了保姆,两个孩子不是没有人看,可我老是觉得对不起小家伙似的,他们那么小,而我这个母亲却不能陪着他们,亲自照顾他们。每天回到家都累得要命,干什么都力不从心。我觉得自己既不是好妈妈,甚至也不是好太太,常常陷入内疚中。所以,孩子一岁多的时候,我下决心辞职了。现在我待在家里,可以亲自照顾孩子们了,可还是常常陷入内疚之中,因为家里的经济状况却恶化了。”
许多人不同程度地受到内疚情绪的影响,长期过度内疚会导致精神抑郁。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内疚是导致抑郁的主要情绪根源,它实际上是指向自我的愤怒与不满,也是抑郁症患者惯常的症状表现。因而,极端抑郁的人往往有自杀倾向,他们有一种对自我的极端自责和否定。
生活中基本上存在两种负疚感:一种是健康的,另一种是不健康的。
健康的负疚感就像是功能完好的“心灵报警器”,它提示我们,我们犯了错,有心或无意,伤害了别人。它会提醒我们不再重蹈覆辙。而不健康的负疚感则可以说是一种习惯性行为。当局者可能并没有做错事,没有必要为之所苦。上述事例中的文月就属这种情况。
不健康的负疚感往往源起于童年,童年是一个人最孱弱无力的日子,充满年幼的无知和无助。这时候负疚感仿佛救命稻草,尽管它也并不好受,也没有理由承受这样的心理压力,但与空洞的无可奈何、无能为力相比,它至少可以让人感觉有所依托。比如,一个孩子面对病重的母亲,往往会为母亲的状况责备自己,“都是我不乖”——将自己放在责任承担者的位置上,自我谴责,似乎总比陷入绝望要好些。
随着慢慢长大,一触即发的负疚感会让人心力衰竭。日复一日,它可能把一个人塑造成为完美主义者,对自己要求过于严苛以至于动不动就焦虑沮丧。
人们所希望的在众人心目中的形象与真实的自我总会存在某种差异。这些理想形象对我们有所帮助,它会发挥激励,使我们明确努力的方向。然而,不幸的是,当一些人意识到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太大,以致难以逾越时,不必要的负疚、羞耻感就可能应运而生,问题就会走向反面。
不健康的负疚感并不是由实质性的错误所引发的,自然也就不构成值得反思的理由,所以体验这种负疚感从任何角度来说都很难有什么裨益。有哲学家说:“内疚的人是生活在过去的人,他们不去体验现在的快乐,更没有明天的梦想,他们仅仅在不断地反省自己的错误与过失,从而试图为自己的失误还债。”
控制内疚情绪,可采取以下积极措施。
首先,将内疚悔恨与吸取经验教训区别开来。不管你造成了多么大的损失,你都不得不承认过去的事没有办法回头,内疚悔恨既不能改变往事,也无使你前行。
其次,设法面对和理解你一再逃避的问题,对内心冲突做出理性的评估,必要时可以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最后,找出造成内心冲突和焦虑的观念,用新的观念替代陈旧的观念。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