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头移植-争气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有个姑娘在大街上披麻戴孝,要卖身葬父,员外老爷看不下去,便把她买回家做姨太太。老爷一生从没做过拈花惹草的事,在家里也向来只有听太太的份,现在突然做下了这档子事,所以见了太太就有点讪讪的。

    太太吩咐把那姑娘叫进来,家里上上下下的人都等着看一场好戏。可出人意料的是,太太却没有发怒。太太让那姑娘坐下,把她仔仔细细地看了一回,又平心静气地问了几句,随后才扬起眉毛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咱们立下一个字据,你们可依?”

    老爷的两条腿已经开始打哆嗦。姑娘并不抬眼,只轻轻说了一句:“任凭太太吩咐。”

    于是太太便说:“我是老爷喇叭号铳明媒正娶八抬大轿打正门抬进来的结发妻子,所以,你在这个家里永远都只能是个姨太太,活着从偏门进来,死了也不能从正门出去。”

    老爷和姑娘一边听着一边就连连点头,于是当下就请来族长立下文书,签字画押。

    太太留族长吃饭,开席时,太太说:“姨太太就是妾,‘妾’字拆开,不就是个站着的女人吗?”太太一句话,姑娘从此在这个家里吃饭就永远上不了桌。

    姨太太被安排在西跨院。姨太太使老爷变得年轻,但老爷怕冷落了太太,平时有事没事总也到太太那里转转。太太不买他的情面,冷冷地说:“你不必上我这里来虚应,我也不点你的卯。岁数大了,注意点自己的身体,别把命搭上了。”

    姨太太也争气,一年以后替老爷生了个儿子。可是少爷一落地,就被抱到了太太的房里,太太虽然自己有儿子,可她说少爷是老爷家的香火,得她自己亲自来管教。到了少爷读书的时候,太太又吩咐老爷亲自过问。太太把少爷管得很紧,可少爷就是老爱往姨太太房里跑。也难怪,毕竟是自己的亲娘嘛!

    一晃,少爷十二岁了。这天,少爷起早见太太还没醒,就悄悄来到姨太太房里。姨太太刚刚起床,老爷还倚在床头“呼噜呼噜”地吸水烟,也没谁吩咐,少爷居然把他们的锡夜壶端了出去。偏巧,就遇上了紧跟过来的太太,太太立时脸色就变了。

    吃早饭的时候,太太让少爷直挺挺地跪在地上,良久,问:“知错了吗?”

    少爷垂下头去:“知错了。”

    太太又看了姨太太一眼,说:“勺子大不过盆,井口大不过天。饿一天吧,长长记性。”

    姨太太饿了一天,老爷偷儿一样地省下自己的点心,送到西跨院去,可是任由老爷劝,姨太太就是不吃。老爷心里爱怜姨太太,也着实敬佩这女人的硬性。

    这事儿过去也就过去了,可是从此少爷到姨太太房里反而来得更勤了,老爷也用自己一世的才华和精力,滋养着这棵苗苗。少爷十八岁那年,老爷染风寒一病不起,临终前他接着姨太太的意思,只给她留了这个西跨院和院后山坡上那几十亩竹林,其余的都给了太太。老爷喊过少爷,嘱咐说:“你要用心读书,好生做人,记住我教你写竹子的那副对联:未出土而有节,乃凌云仍虚心。你要好自为之,给爹娘争气。”

    老爷走了之后,太太大概因为办丧事的缘故,加上年纪也大了,连劳累加忧郁,终于也一病不起,没能熬过这个年。临走的时候,太太也留下一句话:无论少爷将来做多大的官,也不能让他娘骑到我的头上。她差人把族长叫来,逼着姨太太指天发誓,如果不信守诺言,天打五雷轰。

    姨太太苦熬岁月,终于把少爷培养成人。这一年,少爷中了进士,在吏部任职,要把姨太太接去京城享福,姨太太怎么也不肯,说是逢年过节要给这里去世的人烧纸钱。后来,姨太太得了病,也要走了,少爷从千里之外赶回来,弥留之际的姨太太只说了两个字:“争气!”她拉着少爷的手,指甲在儿子的胳膊上掐了一个深深的印痕。

    大少爷担心做官的少爷办丧事出格,把族长叫来了。少爷笑一笑说:“孔圣人的书我读了不少,老爷的话我永记在心,未出土而有节,乃凌云仍虚心。我娘当初既然答应了太太,我就一切都照太太的意思办。”大少爷当然知道少爷的为人,放下心来了,也就懒得再去过问姨太太的丧事,任由少爷自己去操办。

    到了出殡那天,大少爷怎么也没料到,他们看到的竟是一场空前壮观的丧礼:一夜之间,一道宽阔的竹桥凌空跨越他家正门,姨太太的寿棺过竹桥的时候,鞭炮声震耳欲聋。“娘啊——”少爷惊天动地一声喊,围观者无不唏嘘。大少爷和族长惊得目瞪口呆,可打掉牙齿往肚里咽,谁也说不出少爷什么。

    人们说:什么叫争气?这就叫争气。你不叫人从正门过,人家从天上过,从你头上过!

    (王洪震)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