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说:王小波、李银河双人集-一日的乡愁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982年我整30岁。俗话说:三十不学艺。可我偏偏在那一年离开我喜欢的工作、新婚燕尔的丈夫、生我养我的中国,远渡重洋去读书。大洋彼岸的那个陌生的国度在我心中有一点点神秘、一点点新奇、一点点可怕。一切要靠自己硬着头皮去闯。好在我们这一代人早已习惯了远离父母、远离亲人一个人孤零零地去闯天下的生活。

    记得写人学申请时,曾请一位在京的美国朋友为我当时半生不熟的英文润润色。我解释自己出国留学动机的一句话令她大惑不解。我写的是:我想去留学,就是想了解一般人对事物的通常看法是怎样的。她不明白这怎么能成为一个动机。她太不了解我的成长环境,太不了解当时的中国,太不了解刚刚成为过去的那一段历史了。

    刚刚结束的那场政治运动以及我的青少年时代,对于一个正在摸索人生道路的孩子来说,是多么让人困惑呵。周围的气氛充满狂热、荒谬、扭曲、变态、粗暴、冷漠、无知和残忍,几乎每个人都处于半疯状态,正常的理智无处可寻。记得小波常引用的一句不知出处的话是:人生在世只有两个选择,不是做傻瓜就是做恶棍。在那个时代,清醒和善良是多么稀少呵。因此,我去留学,的确有这样的想法,想恢复理智,想了解一下在一个正常社会中生活的正常的人们是怎样想事情和做事情的。这种想法,一个来自那个世界的人怎么能理解呢?

    飞机在旧金山(也许是纽约?我记不清楚了)降落,等候转机,我不知道等候着我的是什么样的生活,这倒有点像1969年那辆破旧的卡车把我们卸在荒凉的乌兰布和大沙漠时的感觉。记得北京火车站载满知青的火车刚一启动,火车上哭声一片,我没有哭,心里充满憧憬。后来有些人回忆知青生活有一句套话:看到那荒凉的大沙漠,我的心一下子凉了半截。我没有。我只是感到,这是我生活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未来的生活无论是怎样的,它都将是我的生活,是我的生命。我希望它是光明的、快乐的、色彩斑斓的,不希望它是晦暗的、郁闷的、委琐的。

    据说美国每人平均耗费的热能是中国人的30倍,换句话说,他们的平均物质生活水平是我们的30倍。但是,我并不太看重这个一他们每天吃的东西不可能是我们的30倍,他们的床也不可能比我们的大30倍一人的物质需求相差不大,满足了基本需要之外的供给对我来说没有意义。更有意义的倒是精神的享受:感人至深的情感,清澈有力的思想,所有的虚构之美一音乐、美术、戏剧以至优雅的生活。

    深夜的机场有一种轻轻柔柔的背景音乐,这在我前30年的经历中是从未遇到过的,带点异国情调,给刚刚离乡一日的我带来一丝淡淡的乡愁。

    等待着我的将是什么样的生活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