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桂梅:影响孩子一生的主题阅读4-撬动地球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主题导读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2200多年前,古希腊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如是说。这是人类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充满激情与自信,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成功宣言。

    同学们,你们成长的过程也是探索世界的过程。从出生起,你便开始了自己的探索之旅。对世界的探索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这个世界,也更加清晰地认识我们自己。人类在探索中学到了丰富的知识,体验到更多的美好,也让我们不断成长与反思。

    在这个单元里,我们选择了这样几篇文章。

    《嫦娥奔月》选自汉代的《淮南子》,是中国古人对月球的想象,我们在地球上看月亮时看到的那团黑影被想象成广寒宫中的嫦娥和砍伤立刻愈合的桂花树。由此我们知道,即使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对世界的探索也从未停止。

    探索世界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认真观察,生发出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并且可以把这种热爱用文字记录下来,如同《瓦尔登湖》《成都花事》;在探索过程中我们更要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侵略占有,这就是《翠鸟》《音乐树》这两篇文章要告诉我们的。

    时至今日,人类对自然、对宇宙,都还有许多谜题等待破解,探索世界也成为一个永恒的话题,同学们,让我们怀着好奇和热爱,去想象,去观察,去体悟,去研究这个精彩的世界吧。

    没有我不肯坐的火车

    文/曾卓

    认识作者

    曾卓(1922—2002),著名诗人。著有诗集《悬崖边的树》《老水手的歌》等。

    在病中多少次梦想着

    坐着火车去长途旅行

    一如少年时喜爱的那句诗:

    “没有我不肯坐的火车

    也不管它往哪儿开”

    也不管它往哪儿开

    到我去过的地方

    去寻找温暖和记忆

    到我没有去过的地方

    去寻找惊异智慧和梦想

    也不管它往哪儿开

    当我少年的时候

    就将汽笛长鸣当做亲切的呼唤

    飞驰的列车

    永远带给我激励和渴望

    此刻在病床上

    口中常常念着

    “没有我不肯坐的火车”

    耳中飞轮在轰响

    脸上满是热泪

    起伏的心潮应和着列车的震荡

    阅读小助手

    诗人是那么渴望远行,以至于不管火车什么样子,火车去哪里,那个地方去过与否都不重要。这种对旅行的渴望让人感动。在诗歌的开头和结尾我们都看到诗人已经不再年轻,而且躺在了病床上,越是这个时候越是渴望旅行。其实,人生就是一场旅行,越是年轻,能旅行的日子就越多。诗人实际上是对年轻的怀念吧。我们也不要辜负年轻啊。把这首诗歌有感情地读给家人听吧,这个假期,也坐上火车来一次旅行吧。

    嫦娥奔月[1]

    文/刘安

    认识作者

    刘安(前179—前122),汉高祖刘邦之孙,西汉知名思想家、文学家。其与众门客著成《淮南子》,为后人留下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羿①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姮娥②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

    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注释】

    ①羿(yì):尧时的善射者,《山海经》有羿射十日的记载。

    ②姮(héng)娥:即嫦娥,羿之妻,汉代因为避文帝讳改姮为嫦。

    【译文】

    羿从西王母处请来不死之药,他的妻子嫦娥偷吃了这颗灵药,飞往月宫。嫦娥于是就住在月宫之中,变成了蟾蜍,也就是传说中的月精。

    传说中月亮上有桂树,有蟾蜍。所以有一本奇异的书上说:月亮上有棵桂树,高五百丈,树下有个人在不停地砍这棵桂树,桂树被砍之后马上就愈合了。这个人姓吴,名刚,是西河人,在学习仙道的时候犯了错,就被罚砍桂树。

    [1]选自《淮南子》。

    阅读小助手

    嫦娥奔月是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讲述嫦娥偷吃了西王母赐给丈夫羿的不死之药后飞到了月宫的事情。这是古人对月亮的美好想象。请你借助注释读一读这个故事,如果还有困难,再借助译文理解,并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大家听。

    瓦尔登湖[1]

    文/梭罗 译/杨文婷

    认识作者

    梭罗(1817—1862),美国作家、哲学家,超验主义代表人物。其创作的长篇散文《瓦尔登湖》成为超验主义经典作品,在美国文学中被公认为最受读者欢迎的非虚构作品。

    瓦尔登湖风景优美,却并不宏伟,不足称奇,不常去游玩的人,不住在湖边的人,未必能领略到它的美。但是,这湖以深邃和清澈而闻名,值得细致描写一番。这是一个清亮的、深绿色的湖,长约半英里,周长约一英里又四分之三,面积约六十一英亩半;松树和橡树林环抱滋润着它,使它终年不涸,雨水和蒸发是湖水上涨、退落的原因,除此之外,湖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再无脉可寻。四周的山峰挺立于湖畔,高度从四十至八十英尺不等,但在东南面上升至一百英尺,而到了东边更跃升至一百五十英尺,距湖岸不过四分之一英里及三分之一英里。山上林木葱葱。

    在我们康科德,所有的湖泊至少有两种颜色,一种是站在远处眺望时看到的,另一种是近观看到的,它更接近湖的本色。第一种颜色更多的是借助于风云变幻和天光。夏日里,每当天气晴朗时,从稍远处望去,湖面便呈现出一片蔚蓝,特别是波涛起伏的时候;但从远处眺望时,湖水则是一片蓝灰。当风暴来时,湖水又显露出蓝黑色。据说海水的颜色不像湖水这样,海水颜色的变化与天气无关,它们可能今天是蔚蓝色,明天又成了深绿色。在我们这里的水系中,当白雪覆盖这一片大地时,水和冰几乎都呈现出绿草色。有人声称,蓝色“乃纯水之本色,无论它是流动的水,还是凝结的水”。可是,倘若从船上俯瞰我们近处的湖水,它又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

    瓦尔登湖最为出奇,甚至在同一个观察点上,湖水也是一会儿蓝,一会儿绿。置身于天地间,它同时拥有了这两者的颜色。站在山顶上望去,它呈现出天空的颜色。可走到湖边,在能看到近岸的细沙处时,湖水先是泛出黄澄澄的水波;再远一点,是淡绿色的,离得越远,水色越深,直到水波呈现出一色的黛绿。但有时在阳光下,近岸的水色也是碧绿一片。有人认为这源于青翠山林的渲染,可铁路黄沙地段的湖水也是碧绿一片,况且,到春天时,树叶还没有长大,这又怎么解释呢?这也许是天空的蔚蓝和地面沙石的黄褐色调和了的效果。这也正是这里的湖水有霓虹之色的缘故。也是在这个地方,春天一来,水底反射上来的太阳热量、土地中传播的太阳热量,将冰层溶解了,呈现出一条狭窄蜿蜒的运河样子,而湖中央则还是三尺坚冰。在晴朗的天气中,它像其他湖泊一样;激湍流动时,波涛以适宜的角度反映着天空的色彩,或者揉进更多的光线,一片浮光耀眼,从较远处望去,它比天空更蓝;每当这时,泛舟湖上,环湖眺望,我看到一种无可比拟、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淡蓝色,犹如因浸水而变色的丝绸,又如青锋刀刃,比之天空还更加清新空灵;它与波光另一面的深绿色交替闪现,令那深绿色与之相比显得更加混浊,在琉璃般的蓝色中透着浅绿,照我所能记忆的,它仿佛是冬日西沉前,西方乌云中露出的一角蓝天。

    当你将盛满水的玻璃杯放在光亮之处,便看不出任何色彩,如同端着一个空杯子。众所周知,当玻璃具有一定厚度时,玻璃便带上了幽幽的绿色,按照做玻璃之人的说法,这一点颜色与玻璃的“块头”有关,同一种玻璃,轻薄短小就不会有颜色。至于瓦尔登湖需要多大的“块头”才能泛出绿光,这个我并没有试验过。我们这里的河水直接向下望会呈现出黑灰或深棕的色彩,而置身水中的人,他的躯体则会呈现黄色。瓦尔登湖则不然,它的水晶莹清澈,人在其中游泳时,躯体的颜色如同大理石一样洁白,更为出奇的是,人的四肢会被放大、扭曲,形体看上去奇奇怪怪,值得米开朗琪罗去琢磨一番。

    [1]节选自《瓦尔登湖》。

    阅读小助手

    这篇文章节选自《瓦尔登湖》。《瓦尔登湖》的创作过程特别有意思,梭罗用两年的时间不在城市居住,远离世人,在山林里搭了一个小木屋,每天观察山林里的动植物,思考生活。这样简单的生活给他很多灵感。于是就有了这部经典名作。

    本文是梭罗对瓦尔登湖颜色的描写,作者观察细致入微,对瓦尔登湖颜色变化的描写令人叹为观止。这些描写不流于表浅,而是有着博物学家的精确。认真阅读品味,把描写瓦尔登湖颜色的语句圈画出来。

    成都花事

    文/阿来

    认识作者

    阿来(1959—),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著有长篇小说《尘埃落定》《空山》《格萨尔王》,散文集《草木的理想国:成都物候记》等。

    两周前。星期天。望江楼旁。

    忽见河上有十几只白鹭,盘旋一阵,相继落在河上。这才注意到河水与前些时大不一样。水微微地涨起来,看得见流淌了,把潴积了很久的那些包藏着这个城市太多不健康成分的污水冲走了。所以,天看着高兴,阴了一冬的脸色渐渐开朗,洒落下来温暖煦和的阳光。洒在身上,使身心温暖;洒在四周,使眼前明亮。这就是春天的意思了。江水还是混浊着,但已不是将要朽腐的暗绿,而是带上了来自山中泥土的浑黄,散发的也是解冻的乡野土地那种苏醒的气息。

    所以,白鹭才结队飞来。

    我以为,这就是看见了春天,而且还想看见更多的春天,便进了望江楼公园去看那儿众多的竹子,是想看见竹拱地而出的笋吗?从时令上说,也未免太早了一些。可是,既然闻到了春天的气息,大概内心里有着这样的盼望吧。笋自然没有看到,却看到一株海棠绽开了的蓓蕾,稀疏,却艳红耀眼。是这个城市准备开放的第一枝吗?

    前几天去华西医院看医生,见院内差不多所有海棠瘦硬虬劲的枝干上,都很热闹地缀满了等待绽放的花蕾。想起早先住院时,这里蜡梅都已凋谢,而别处的蜡梅才相继开放。坐在花前想清楚了,这是个热闹非常的地方,提前花开是因为那么多人,紧绕着这个昼夜不停散发着热气的建筑,整个院落下的停车场里的汽车共同把这个地方变成一个热岛。

    之后,在城中各处经过,都要四处打量,看那些枝干最虬曲、最黝黑如铁的海棠树上如何透露春的消息。这些树都沉默着。在庭院、在河边、在公园、在车流汹汹的街道中间的隔离带上,都有许多海棠。在这个以“蓉”为别号的城市,海棠的数量远远超过芙蓉的数量。是现今才发生的变化吗?查阅相关资料,知道至少在唐代,这个城市就有很多很多海棠了。有不得意贬到四川来做小官的唐人贾岛《海棠》诗为证:“昔闻游客话芳菲,濯锦江头几万枝。”意思大致是说,以前就听说这个锦官城花色很重,今天来果然就看到锦江边上海棠成千上万树地开着。贾诗人来成都是路过。这个河北人要到下面去做小官,到今天高速路两小时车程的蓬溪县去,后来,又到今天的安岳县去,不知是哪一次路过,看见了海棠花开的盛景。但季节应该是确切的,就是这春寒料峭的二月吧。

    书上说,春天的二十四番花信,海棠花开应该在春分时节。但这个城市,海棠却是在一月底就相继开放了。也许那海棠不是此海棠。

    2月4日,立春。

    昨天阴天,早上起来看见雾气浓重,知道今天天晴。这段时间就是这样,昨天是阴天,今天就一定是晴天,那么明天又是阴天。这样均匀地阴晴相间差不多十天时间了。虽然雾气浓重,手机订制的交通信息中还有高速路因雾封闭的消息,还是敢断定今天太阳一定会露脸,就把相机放上汽车后座,打算天一放晴就到府河边上去看海棠。

    照例塞车,照例是耐住性子慢慢挪动,看到了隔离带上红海棠零星开放。只可怜废气与尘土浓重,显不出令人鼓舞的模样。到了单位,听八楼会议室有人引吭高唱,是一条熟悉的嗓子在单位团拜会上表演节目。继之又响起好几条嗓子。时势使然,本是饮茶交谈的场合,也模仿电视综艺晚会了。正犹豫上不上楼去,却见雾气散开,阳光穿过云隙降临在这蒙尘的日子。光从天顶一泻而下,使阴暗者明亮,晦黯者开朗。在这种光的照耀下,出红星路二段上单位的院子,北行数百米到新华路,折而向东至猛追湾,人就在府河边上了。两岸有宽阔的林荫,穿行其中,甚嚣尘上的市声就微弱了,被忘记了,又见到微涨的春水了,闻到这春水带来的日益遥远的乡野气息了。河上几百米就有一座桥,观景人可以在两岸频繁往返。溯河西北行,第四座和第五座桥之间,两岸有着城中最多的海棠,可能也是最漂亮的海棠。

    去年开始,为了避开下午的高峰车流,下班后,我会先到这段河岸上散步,看树看花,等到八九点钟再开车回家。那时就目睹过此处海棠盛开的景象。城中很多地方都有树形虬劲的红海棠。在此处,一树树怒放的红海棠间,却相间着一丛丛白海棠。红海棠树形高大,花开热烈;白海棠只是低矮浑圆的一丛,捧出一朵朵娴静清雅的白色花。这种热烈与安静的相互映衬,比那一律红色的高昂更意韵丰满。低调的白却比那高调的红更惹眼。

    应该说,这段河岸的植物布置是这个城市中最有匠心的地方之一。

    今天,2月4日,比去年见海棠盛开的日子早了一些,但有淡淡阳光,立春两字更弄得心里痒痒,便穿林过桥直奔那段遍植海棠的河岸,本来是去看早开的海棠,不想海棠已开得一树树绯如红云。看见许多蜜蜂在花间奔忙,在怒放的海棠树间穿行,却未闻花香。蜜蜂的飞舞让人好像闻到了花香。这些蜜蜂真是贪婪,刚一停在花上,也不摆个姿势让我留影,便一头扎进花蕊中去了。翘着个下半身在花瓣间让画面难看。前些天红梅开放时以为会看到蜜蜂,却一只都未见到。这天特意去附近看了一株仍在盛开的红梅,上面也未见蜜蜂。

    于是,回身继续拍我的海棠。拍到一块牌子,给这个密集海棠处起个名字叫“映艳园”。说不上好,也说不上不好。建这园子的立意倒好:“成都栽培海棠甚盛,古来闻名”,所以建此园,“表现海棠春艳的主题”。这些话就写在那块牌子上。可这海棠花开的情景,热闹固然热闹,却远不是一个“艳”可以概括的。艳丽是簇拥在枝头的花朵的整体效果。走近了看,那花一朵一朵一律五只单瓣,不似绢的轻薄,而有绸子般肥厚且色彩明丽同时沉着的质感。更不用说那海棠花直接开在瘦硬、黝黑、虬曲的枝干上,像是显示某种生命奇迹一般(生命本身就是种种奇迹),而那枝干上还有不甚锋利却很坚硬的刺让人不过分亲近亵玩那些花朵。

    因此推测,好多古人诗中的海棠并不是这种海棠。不是典故中“海棠春睡”的喻美人慵倦的海棠。不是这种民间叫铁脚海棠,植物书上叫作贴梗海棠的品种。《红楼梦》,大观园中众小姐结海棠社咏海棠诗,从描绘的性状与引发的情感看,多半也不是这种海棠。只有林黛玉诗中一联,咏的像是眼下这种海棠。当然不是红海棠,而是白海棠。《红楼梦》,这一回结海棠社咏海棠诗就是因为贾宝玉得了两盆白海棠。只有林黛玉峭然咏出“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的妙句,像是开在眼前的红海棠丛中的白海棠精神写照。

    此时红海棠正盛开,白海棠大多还是萼片透着青色的花苞,只有当花苞打开,那纯净的白色才展开,寂静而冷艳。

    我自己记住,无论白色还是黄色,无论植株高大还是矮小,这种直接开在瘦黑虬劲且有刺的枝条上,一律单瓣五片环绕一簇黄色花蕊的花就叫贴梗海棠。蔷薇科木瓜属。这种海棠是蜀中土著,在这片土地上早在人类未曾意识花朵之美,未曾把它叫作海棠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十万百万年。

    还可以闲记一笔,坐在树下看花的时候,眼角的余光看见脚下地边有微弱的蓝星闪烁,仔细看去,却是花朵展开不超过半个厘米的婆婆纳也悄然出苗开放了。

    阅读小助手

    本文选自阿来的散文集《草木的理想国:成都物候记》,记录的是成都的繁盛花事。阿来认为:“一个城市是有记忆的。凡记忆必有载体作依凭。”作者选择了用植物来记录城市的记忆——他认真观察记录成都植物的样子,更通过植物写出了成都的人和历史文化。文章里,作者引用了很多古诗,读一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翠鸟

    文/儒勒·列那尔 译/罗雪峰

    认识作者

    儒勒·列那尔(1864—1910),法国19世纪末期小说家,散文家,戏剧作家。代表作品有《胡萝卜须》《自然记事》等。

    今晚,我没能钓到鱼,却得到了一种不同寻常的情感。

    当我将笔直的钓竿伸出去,一只翠鸟飞过来,落在了上头。

    没有比它更耀眼的鸟儿了。

    它像一朵蓝色花朵盛开在细长的枝条一端。在重力的作用下,钓竿向下弯曲。我屏住呼吸,因为被这鸟儿当作了一棵树,令我感到自豪。

    我坚信,恐惧不是翠飞走的原因,不,它准以为自己是从这个枝头跳到了另一个枝头。

    阅读小助手

    儒勒·列那尔出生于法国西部的一个村庄,他的优秀散文集《自然素描》汇集了一些描写动物的精练短文,获得极大的成功,并由莫里斯·拉威尔谱成歌曲。《翠鸟》就是其中的经典之作。该文观察入微,行文紧凑凝练,用词准确有力,让人感到自然世界真是富有趣味啊。我们不仅欣赏到翠鸟的美好,更欣赏到作者内心的美好,请你把表现作者美好内心的语句画出来。

    音乐树

    文/杨鹏

    认识作者

    杨鹏,儿童文学作家。代表作有《装在口袋里的爸爸》等。

    荒原上,生长着一株音乐树。

    春,树上每一朵盛开的花,都会唱出一首彩色的歌。

    夏,树上栖息的每一只小蝉,都能弹奏出让所有音乐大师自惭形秽的歌曲。

    秋,树上每一片坠落的黄叶,都会变成令人灵魂颤抖的音符。

    冬,树上每一根树枝,都能让凌厉的北风,变得温文尔雅。

    音乐树每一分钟都在歌唱,它的歌声人类听不见,但万物都听见了,宇宙因它的歌声而静谧、博大、深沉和悠远。

    一天,荒原上来了一位旅行者。长途跋涉不仅使他口干舌燥,身心疲惫,也令他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他放下行囊,坐到了音乐树下,背靠树干,用绝望的目光仰望苍穹。

    突然,树叶上一滴沾着音符的露珠落在了他的嘴唇上。他用舌尖舔了舔,顿时神清气爽、心旷神怡。而音乐树发出的、飘荡在风中的奇妙音乐,也鼓起了他生命的风帆,他重新变得斗志昂扬,生龙活虎。

    终于,旅行者走出了荒原,并把那棵音乐树写进了他的游记里。他在书中写道:“那是一株会唱歌的树,我的命运因它而改变。”那本书十分畅销,音乐树闻名遐迩。

    一位精明的商人以他敏感的嗅觉从书中闻到了金钱的味道。他雇了许多人,组成车队,带着各种现代化的工具,浩浩荡荡地来到了荒原上。他们很容易就找到了那株音乐树。因为,在很远的地方,他们就听见音乐树在唱一首欢迎的歌。

    商人和他的手下可不怎么友好,他们先用铲车将音乐树粗暴地连根拔起,又用塑料布将它裹起来,再用大麻绳五花大绑,然后扔进闷热的集装箱车里,日夜兼程地运回了城市。

    商人专门为音乐树建了一座设施齐全、豪华舒适的音乐厅,并将音乐树栽种在音乐厅的最中心。然后,商人通过电视、广播、海报、互联网……向城市发布音乐树将演出的广告。音乐会的门票以光速被抢购一空,并被票贩子们暴炒至天价。

    这天晚上,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来到音乐厅里。

    音乐树只为人们唱了一首凄美的歌,然后,就变得叶黄枝枯,倒在了舞台上。

    观众纷纷退票,败兴而归。

    商人赔了很多钱,他气急败坏地用斧头把音乐树砍成了十几段,扔到了大街上。

    那场音乐会,只有一个小男孩听懂了树的歌声,并被感动得泪流满面。他把商人扔到街上的树干收集起来,带回了家,做成了一把小提琴。

    男孩带着小提琴参加了各种音乐大赛,得到了许多奖杯,他因此成了一个有名的小提琴家。他成名后,有了足够走遍全世界的钱。于是,他带着小提琴浪迹天涯。他的所有演出都是免费的,并只拉给那些听得懂的人听。

    小提琴演奏出的歌声充满了忧伤,无数人为之潸然泪下。

    很多年后,小提琴家去世了,人们将他和小提琴一起埋葬在荒原上。

    春天到来的时候,小提琴家的坟头上,长出了一棵小树。它的每一根树枝、每一个嫩芽、每一片叶子,都会唱歌。

    这,是一株新生的音乐树。

    阅读小助手

    音乐树优美的音乐让世界更加美好,让绝望的人有了重新活下去的勇气。这样美好的音乐树却被商人为了金钱所砍伐。听懂音乐树哭泣的男孩把音乐树的树干做成小提琴,奏出忧伤的歌曲,成了小提琴演奏家。小提琴家去世后,在他的坟头长出一棵新的音乐树,奏出优美的音乐。这是一个哀伤的故事,人的贪婪毁灭了大自然的美好。这也是一个给人希望的故事,总会有人用爱让大自然重新变得美好。

    日子你要一天一天地过[1]

    文/王开岭

    认识作者

    王开岭,作家,媒体人,现任央视一套《看见》主编。著有《激动的舌头》《黑夜中的锐角》等作品。

    光阴尺码

    北京台有档周播节目叫《七日》,其广告词这么说:“生活,就是一个七日接着一个七日。”我也做电视媒体,按同行眼光,这句话堪称神来之笔,既行云流水勾勒了百姓过日子,又将岁月和节目画了等号,自恋了一把。

    可我老觉哪儿不对,似乎某根神经被偷咬了一口,后恍然大悟:它在光阴上的计量单位——那个“七日”刺疼了我,它等于是在说,人生即一周加一周加一周……

    这尺码太大、太粗放了。它把生命密度给大大冲淡、稀释了。

    若央视春晚给自己打广告,会不会说成“生活,就是一个春晚加一个春晚”呢?如此生命换算和记忆刻度,简直恐怖。

    地铁,忽听一女孩感慨:你说哎,日子真快,眨眼又过年了,不就看了几部剧,听了几首歌嘛,我夏天裙子还忘了穿呢……

    是啊,我们对光阴的印象愈发模糊,时间消费上,所用尺码也越来越大,日变成了周,周变成了月,月变成了年……日子不再一天一天地过,而是捆成大包小包,甩手即一周、一月。打个比方,从前是步枪瞄准,现在则像冲锋枪,突突一梭子,点射变扫射,准星成废物。

    一把尺子,毫米取消了,只剩公分。

    “今天几号啊?”这声音无处不在。

    我自己也常想不起日子,甚至误差大得惊人。那天,我寄一份文稿,末了署日期,竟将“2009”落成了“2007”。我明白,这不是笔误,是心误。

    时间的粗化,意味着人生的恍惚、知觉的紊乱。

    我们有自己的时间吗

    在光阴意识和时间心理上,除计量单位被大大膨化外,其标志符也越来越笼统、虚脱。

    有位老兄,并非球迷,但四年一届的世界杯,场场不落,且备好啤酒,郑重地邀我陪绑,他总是感慨:“还记得吗?咱俩第一次这样看世界杯是二十出头,可现在……人活一辈子,能看几届世界杯啊?所以要看,看仔细喽,否则都不知自个儿多大了。”

    他说得很动容、很悲壮。

    是啊,我们记录历程、测量岁月的凭据是什么?当然是人生的标志性事件。可事实上,除了集体式、广场化、社会性的仪式盛典和娱乐运动,我们有个人的尺度和砝码吗?一届奥运会够你亢奋四年,东道主则够你消遣十年——申报、筹备、演练、热身、火炬、金牌、送行、庆功、余热……而寻常日子里,一年到头,也就靠几部影视剧、几首流行歌、几桩名人绯闻和一台春晚给撑着。

    再放大点说,几项大政方针、几桩新闻事件、几条娱乐路线,外加几十张明星脸,就是一个时代,就是一个时代的全部皱纹和消费内容。就是一个人从青春到中年,从风华正茂到双鬓染霜。

    一岁一枯荣,我们不知自己身上哪儿荣、哪儿枯,哪儿发芽了、哪儿落叶了。我们遗失了自己的光阴,没有个体原点和重心,没有私人年轮和纪念物。

    裹挟在时间洪流、公共意向和运动人群中,我们不知该为人生准备哪些“必需”,找不到自己的细节和脉络,找不到自己的星座和北斗,找不到独立而清醒、僻静且坚定的私念和价值观……每个人都兴高采烈被推搡着、绑架着,无人情愿和能够出局。

    替我们纪念人生、标注身世的,全是举国如何、普天如何,全是集体意识和无意识……说到底,此乃“游行式”人生,鬼使神差,围着广场或磨盘绕了一圈又一圈,像蒙眼的驴子。

    我们没有自己的注意力,精神注意力和心灵注意力。

    我们没有自己的时间,无论社会时间还是生物时间。

    我们被替代、被覆盖、被代表了。

    我们被忽略不计,也索性对自己忽略不计。

    生物时间

    谁还记得时间本来的模样?

    最朴素的生命知觉,最正常的光阴感应,如何获得呢?

    或许,人忘了自己的真实身份——生物。

    这个身份和公鸡没什么两样。

    我一直觉得,既然生命乃自然赋予、光阴也源于自然进度,那么,一个人要想持有清晰、纯粹的时间印象,即必须回到大自然——到这位天时的缔造者和发布者那儿去领取。

    我们要靠冰的融化、草根的发芽、枝条的变软来感知早春;要凭荷塘蛙声、林间蝉鸣、旷野萤火来记忆盛夏;我们的眼帘中,要有落木萧萧和鸿雁南飞,要有白雪皑皑和滴水成冰……

    最伟大的钟表,捂在农人怀里。

    大自然的时间宪章,万余年来,一直镌刻在锄把上、犁刃上、镰柄上。立春、谷雨、小满、芒种、寒露、冬至……光阴哲学上,农夫是世人的导师,乃最谙天时、最解物语之人。错过节气,即意味着饥荒,颗粒无收。

    时间恍惚,人的神思即陷入浑浑噩噩。

    我们沉浸于街道、橱窗、商场、文件、电脑,唯独对大自然——这位策划光阴、分配光阴的神——视而不见。我们忘了“生物”本分和血液里的钟声,像个逃学者,错过神的讲座和教诲,也错过了赐予。

    看日期,不能看表盘和数字,要去看户外,看大自然。

    它以神的表情和语言,告诉你晨昏、时辰、节气和四季。

    大自然从不重复,每天都是新的,每秒都是新的。细细体察,接受它的沐浴,每天的你即会自动更新,身心清澈,像婴儿。

    牢记一条:我们是生物。首先是生物。

    这点上,人和一只鸡一匹马无甚区别。

    若生物时间丢了,即丢了大地和双足。

    老日历之美

    日子须一天一天地过。

    如此,才知时、知岁、知天命。

    时间危机,即人生危机。没什么比握紧光阴更重要。

    有天,突想起儿时的日历本,即365页的那种撕历,一天一页,平日乃黑色,周末为红绿,除公历日期,还有农历节气。记得每逢岁末,父亲总要去新华书店买本新历回来,用纸牌固定后挂墙上。早晨,父亲头件事即更新日历,他从不撕,而是用铁夹子将旧页翻上去,所以一年下来,还是厚厚一本。我最喜红绿两页,不仅颜色漂亮,更意味着可罢学了。

    许多年了,我未见这种老历,总是豪华的挂历和台历。本以为它消失了,可去年逛厂甸庙会,我竟然遇上了,兴奋至极。

    从此,我恢复了用老历的习惯。

    和父亲一样,我也舍不得撕它,只是一页页地翻。

    和父亲一样,这也是我每天起床后的第一道功课。

    像精神上的广播操。

    那感觉很神奇,端详它,就像注视一个婴儿、欣赏一片刚出生的树叶。

    一页页地迎接,一叶叶地告别,日子变得清晰、丰腴、舒缓。

    它还每天提醒你,户外——遥远的大自然正发生着什么:雨水、惊蛰、白露、夏至、霜降、秋分、小雪……

    我又恢复了“天时”的感觉,光阴“寸寸缕缕”的感觉,日子“一天一天数着过”的感觉。

    生活,不再是条糙的麻绳,而是一串不紧不慢、心中有数的佛珠。老日历,是我保卫生活的工具之一。你不妨也试试。

    [1]选自“王开岭作品中学生版”之《每个故乡都在消逝》。

    阅读小助手

    时间是什么?时间对我们意味着什么?作者通过四个小节来说明这个问题。《光阴尺码》告诉我们时间不能粗放地过;《我们有自己的时间吗》其实说的是社会时间,很多人在时代的洪流中失去了自己时间的存在感;《生物时间》讲的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时间,告诉我们生命和时间的有限性;《老日历之美》则讲述了作者用老日历这一工具保卫了自己的生活,能够有每天的迎接和告别。这四个篇章看似独立,实际上都贯穿了一个主题:日子要一天一天地过。你能找出文中的四个中心句吗?

    乐读单

    一、我阅读我感悟

    1.《音乐树》里开头和结尾都说荒原里有一株音乐树,这两株树一样吗?为什么?(推理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翠鸟》一文里,为什么作者坚信翠鸟不是因为害怕飞走的?(推理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没有我不肯坐的火车》这首诗中,作者开头和结尾分别提到了“在病中”“在病床上”,这样写有什么效果?(评鉴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我阅读我实践

    1.《嫦娥奔月》是中国古代十大传说之一,你能不能搜一下其他的传说,给大家讲讲?(口语交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听小提琴协奏曲《天空之城》和《神秘园》这两首乐曲,你觉得哪一首最有可能是音乐树被砍之后奏出的音乐?(艺术整合)

    3.《瓦尔登湖》《成都花事》两篇文章,描写的分别是一处风景和一种植物,从文字中都可以看出作者细致的观察和真挚的情感,乃至背后的文化思索。你也试着选取一处风景或一种植物,写一篇或多篇观察日记,注意要有自己的情感。(实践探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我阅读我挑战

    向爱读书的你推荐以下作品,请你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来选读。

    1.《千古奇人徐霞客的故事》马力主编

    徐霞客是我国古代传奇的探险家,其探索精神至今让我们震撼。这本书通过一个个小故事,以通俗易懂的文笔和形象的画面,生动地介绍了徐霞客的生平事迹和优良品质,从不同角度充分展现了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徐霞客精神”。相信你一定会被这种精神感染。

    2.《昆虫记》[法]法布尔

    你对昆虫感兴趣吗?你知道怎样观察昆虫吗?你知道昆虫的秘密吗?你还记得那个《装满昆虫的口袋》里的小男孩吗?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昆虫记》,是一部不容错过的经典科普作品,作者笔下的昆虫世界有太多丰富的知识和乐趣,相信你会收获很多。

    3.《一个人的草木诗经》子梵梅

    花草树木是古今中外作家们经常描写的对象。作者从《诗经》、《离骚》、唐诗宋词和中外名著中精选100种植物,进行了诗意的介绍和科学的普及,让我们对身边的花花草草有了更深入、全面的认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