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当刘作衡发现是少奇周济贫苦农民造成的亏损时,就大发雷霆,责怪他是个“吃里扒外”的“败家子”。
刘少奇同志少年时期的家境并不算好。他父亲是个勤奋耕作的农民,母亲鲁氏是个为人忠厚的家庭主妇。他有三个哥哥、两个姐姐,大哥是帮父亲种田的主要劳力。二哥刘云庭是个轿夫,靠卖脚力营生,得几个汗水钱。唯有三哥刘作衡财迷心窍,只爱寻松活钱。他开了酒店米行,大斗进,小斗出,短斤少两,克扣贫苦农民。刘少奇对他这种行为很不满意,心里盘算,表面上殷勤奉承,背地里再如此这般。
那一年寒假,刘少奇在家,便主动表示愿意帮三哥做生意。为了取得三哥的信任,他模仿城里人的腔调,量米打酒,忙个不停,遇上大宗买卖,还特意请教三哥出进数字对不对。三哥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心想快近年关,正需有个好帮手。因此,铺面上的生意就放心交给少奇来经营,自己则抽身忙于进货和打听行情去了。刘少奇见三哥入了圈套,当着三哥的面,装得更加尽心卖力,背地里却是“见菩萨点颜料”。每逢有钱人光临,他迎进送出,十分客气,但在算账收钱时却分文不少。穷苦农民上门,他不是装糊涂多量出米,就是多打出酒。有一次,冲里王老倌来打酒,刘少奇接钱后故意高喊:“酒半斤,钱两不找。”王老倌接过酒壶,掂掂酒的分量,明白多打了,暗自欢喜地回到家中,在提壶倒酒时又琢磨:反正是少花了钱的便宜酒,干脆喝他个够瘾。他浅斟慢酌,直到酒壶底朝天时,把酒钱倒出来了,这才恍然大悟,是刘少奇白送酒给他喝。又一次,冲口李老倌来买米,刘少奇收了钱,顺手接过米袋子帮他量米,一面大声喊“两斗”,一面用眼色暗示他快些走,李老倌云里雾里地把米背回家里,往缸里一倒,发现米钱原封未动,方明白刚才催他快走的缘故。日子久了,当地的穷哥们都晓得刘少奇是有意体贴穷人的苦楚,大家除了私下里传颂着各人奇迹般的恩遇外,同时也相互叮嘱绝不可泄露这个机密。穷哥们尝了甜头,都不约而同地想再到那里碰运气,而刘少奇也照旧把好处施舍给他认为值得同情的穷人手里。
自从刘少奇掌柜以后,店铺生意越做越兴隆。他三哥满以为少奇是个招财进宝的好角色,非但无半点疑心,还有些自鸣得意。殊不知到年底一算账,竟亏了老本。为人狡诈的三哥再三盘问原因,少奇总是佯装不知。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当刘作衡发现是少奇周济贫苦农民造成的亏损时,就大发雷霆,责怪他是个“吃里扒外”的“败家子”。少奇则一笑置之,离开了家,到长沙高等中学读书追求真理去了。
(陈家佾)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