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里的情趣爱好-刘少奇与上北京贴 “反标”的青年女工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刘桂阳为什么来北京贴标语?”未等徐子荣落座,刘主席就急切地问了起来。

    “请将情况调查清楚,再向我汇报。”刘主席神情严肃地指示说。

    “我是代表乡亲们来这里说话的,这些情况只要党中央知道,就是立即枪毙我也心甘情愿!现在当务之急,是我要见毛主席,向他老人家反映我们乡里的情况……”

    王光美的手抖了,心颤了,眼睛湿润了。她再也抑制不住感情的奔流,喃喃地说:“刘桂阳同志,谢谢你,谢谢你……多好的一个同志呵!”

    1960年秋,北京中南海,刘少奇主席办公室。

    刘主席正聚精会神审阅文件。

    蓦地,在国务院的一份简报上,他的目光久久地停住了。

    湖南省郴州地区鲤鱼江电厂青年女工刘桂阳,7月26日窜至国务院北门外墙上张贴“打倒人民公社”、“人民公社是阻碍社会主义的高山”等反动标语,现已被遣送回当地……

    放下简报,刘主席从椅子上站起,剑眉紧锁,手指轻轻地在桌上敲点着。少顷,他走近电话机抓起话筒:“喂,接公安部……”

    不一会儿,公安部副部长徐子荣匆匆走进了刘主席的办公室。

    “刘桂阳为什么来北京贴标语?”未等徐子荣落座,刘主席就急切地问了起来。

    “她主要是来北京反映情况。”徐子荣回答。

    “什么情况?”

    “农民生活苦,粮食不够吃。”

    “情况属实吗?”

    ……

    “请将情况调查清楚,再向我汇报。”刘主席神情严肃地指示说。

    “是,立即调查。”徐子荣副部长走出刘主席办公室,马上接通了湖南的电话。

    第二天,湖南省公安厅厅长李强,马上带领工作组奔郴州、衡阳进行实地调查。

    一

    刘桂阳,女,19岁。18岁从衡阳县招工来到郴州地区鲤鱼江电厂当运煤工。这天,她收到母亲的一封来信。她拆开后急促地读起来:

    全家几乎揭不开锅,你爸爸一个强劳动力,每天仅供给三两米,现在得了水肿病,卧床不起;你13岁的弟弟,每天只有二两米,无心上学,已休学在家,靠采野菜度日;你姑姑提出分点自留地种菜解决饥荒,结果挨了批斗,无心上学一时想不开,寻了短见;你爷爷早已得了水肿病,卧床已久……桂阳呀,我的好女儿;你是吃国家粮,能拉家里一把吗?无论如何你得从口粮中抠一点粮食,救救你爸爸!

    她简直不敢相信这是妈妈写的,报纸上不是整天都在宣传形势越来越好吗?但她相信不是万不得已,妈妈是绝不会向女儿诉苦的。刘桂阳的心战栗了,看完信,她珠泪涟涟,目光呆滞……

    刘桂阳马上请了假,第二天,匆匆赶回了衡阳县上峰公社白沙大队老家。在家的一个星期中,她目睹了种种信上所说的情况,待不下去了,丢下平常节约的40多斤粮票,含着眼泪离开家乡,回到厂里。

    身在厂里,可是刘桂阳怎么也安不下心来。一个尖锐的问题始终萦绕在她的脑海里:我们家乡农民闹饥荒,毛主席、党中央知道吗?经过深思熟虑,她决定把耳闻目睹的情况写出来,向党中央、毛主席反映。

    夜深人静,喧闹了一天的厂区街道行人散尽,万籁俱寂,刘桂阳满怀激情地挥笔,逐字逐句地向毛主席叙述农民疾苦。仅有高小文化程度的她,要向毛主席写好一封信,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写了一遍又一遍,不满意再写,字不端正重写,一直写到黎明。

    信写好后,刘桂阳想到此一去是要冒大风险的,于是她趁丈夫上班之机,留下了一封遗书:

    李培务爱夫:

    我就要到北京去见毛主席了,要向他老人家反映一个重要问题。我已做好充分准备,为了人民能过好日子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也可能会献出自己的生命,假使如此,望你把小孩抚养成人。

    爱妻:刘桂阳

    1960年7月24日

    留下遗书,刘桂阳吻了吻满4个月的孩子,揣好信,拿着装有标语、糨糊的挂包,从郴州登上了北上的列车。

    二

    7月26日清晨,刘桂阳抵达北京,她到处向人打听毛主席住在哪里,人们不是对她保持警惕,就是认为她有神经病。

    有次,被问者是个微胖的男子,他迅速握紧了双拳,非但不正面回答,反而咄咄逼人地反问道:“你是什么人?”

    “湖南郴州鲤鱼江电厂工人。”

    “什么出身?”

    “贫农。”

    “来北京干什么?”

    “找毛主席反映情况,我们家乡农民生活苦……”

    听着,被问者紧握的拳头才松开:“哦,反映情况?我以为你是干什么坏事的哩!反映情况嘛是可以的,可你怎么连基本常识都不懂?应一级一级地反映嘛。毛主席住的地方一般人是找不到的。回去吧,甭再劳心费力了……”

    她步履沉重,两腿如灌了铅,直到下午六时仍没有打听到毛主席的住址。

    于是她采用了一种极端错误的方法,在国务院北外墙上,贴上写有“打倒人民公社”等三条标语。粗心的警卫并没有发现,当然没有理由去怀疑一个年轻女子会在这种神圣的地方干出让人瞠目结舌的事情。

    1分钟、2分钟……20分钟过去了,警卫仍没有发现。刘桂阳急了,三步并做两步走到哨兵面前,用手指着不远的墙上说道:“警卫同志,你看,那墙上贴了什么东西?”

    警卫随刘桂阳走到墙边,发现是几条反动标语,他握紧枪,神情严肃地问道:“是谁贴的,你看见了吗?”

    “我贴的。”刘桂阳坦然地一笑。

    “甭开玩笑!”

    “真是我贴的。”这回轮到刘桂阳认真了,她把挂包里没有贴完的标语拿出来,全交给了警卫,“我是代表乡亲们来这里说话的,这些情况只要党中央知道,就立即枪毙我也心甘情愿!现在当务之急,是我要见毛主席,向他老人家反映我们乡里的情况……”

    一切说明都是多余的,刘桂阳被关押在北京市西城区公安局。6天后,她被押往郴州。

    1960年9月27日,郴县人民法院以“现行反革命罪”,判处刘桂阳有期徒刑5年。

    三

    刘桂阳案件的调查报告,由湖南省委呈送到刘少奇手里。刘少奇逐字逐句进行了审批。当看到虽然刘桂阳反映的问题属实,但她却以“现行反革命”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时,他拿起笔沙沙地写了起来:“反动标语是以反革命为目的,而她跑到北京,还相信中央,这能说是以反革命为目的吗?她对人民公社的认识有错误,采取的方法是错误的,但这不应该判罪。”

    放下笔,刘主席离开座位,双手叉腰,来回在办公室踱着步,陷入了沉思。一会儿又回到桌旁,提起笔,郑重其事地写道:“印发给中央各部委、各党组织的同志一阅。”

    搁下笔,刘少奇这才如释重负,点燃烟抽起来。可是,刚抽一口,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感,对人民深深的爱,促使他揿灭烟头,又写了起来:“请湖南省委张平化同志亲自找刘桂阳谈一次,一方面适当鼓励她认真向党中央反映农村情况,另一方面适当地批评她对人民公社的认识和她所采取的方法,以便引导她走上正确的道路。”

    遵照刘少奇同志的指示,1961年2月底的一天,郴县副县长王朋义来到刘桂阳家(刘因怀孕保外就医),传达了上级的指示,对她宣告无罪。接着,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郴州地委书记陈洪新来到她所在的工厂,亲自为她召开平反大会。

    会议之前,张平化对她说道:“今天,我代表刘少奇主席向你问好,向你表示慰问。”

    接着,平反大会开始。张平化那洪亮浑厚的声音在全厂千余干部职工耳边回荡:“刘桂阳到北京反映农村问题,反映农民疾苦,反映人民公社存在的问题,做得好!原判她5年徒刑是错误的。从现在起恢复她的公民权,恢复工作,享受应有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

    说着,张平化转向旁边的刘桂阳,热情而风趣地说:“刘妹子,当时你如果想细点,注意点方法,不用贴标语同样可以反映情况嘛。”

    张平化的话音刚落,群众欢呼起来,掌声如雷。

    更使刘桂阳没有想到的是,为了她的案件,不,为了无数类似刘桂阳式案件中的平民百姓免遭无辜,少奇同志操碎了心。

    那是1964年4月初的一天,这天,阳光普照,春光明媚,长沙县广福公社天华大队,在度过了三年暂时困难之后,到处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上午刘少奇主席来到天华大队深入调查研究来了。随同来的有省委书记张平化,长沙市委书记,省公安厅厅长李强,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曹伯闻等省市领导。

    在大队部,少奇详细地询问刘桂阳案件。曹伯闻认真作了汇报。当得知刘桂阳已被平反时,刘少奇高兴了,他听着,还不时在本子上写着、记着。听完汇报,少奇亲切而又严肃地说:“你们根据什么判她的罪,法律有这一条吗?教导政法部门的同志在办案中一定要严格依法办事。”说完,少顷,少奇点燃了一支烟,又问李强:“下面群众发现案情,一般往哪里报案?”

    “往县公安局。”李强立即回答。

    “靠走路?”

    “是的,一般如没有电话就只得走路。”

    问着,思索着,少奇又问曹伯闻:“民事案件,你们如何受理?”

    “群众告状才受理。”曹伯闻回答。

    “都往县法院告状?”

    “是的。”

    “那要跑几十里路呀。”说着,少奇双眼闪动严肃、深沉的光,“这次我们下来作了些调查,深感群众办事不方便,我们共产党人就是要时时刻刻多为群众着想。群众要求恢复区政府,成立派出所,出事有人管,免得大事小事都往城里跑。你们告诉在家主持工作的同志,很快研究一下,先搞起来,或者搞几个地方试试看,人不要多,真正解决问题就行。法院再搞起人民法庭。”

    在座的各级领导,聆听了少奇同志的教导和指示,一股股暖流涌上心头,在听了这堂生动的群众路线课以后,很快变成了实际行动,落到实处。到当年6月4日,长沙县人民法院为解决人民告状难的问题,就建立了13个人民法庭,一区一庭。

    一时间,刘少奇主席对刘桂阳案件所作的重要批示,像浩荡的东风迅速吹遍全国。1961年3月、7月的《人民公安》杂志,先后发表了社论《论刘桂阳案件》、《刘桂阳案件撤销原判后的反映》,最高人民法院办的《人民司法》杂志发表了《刘桂阳案件对我们的教训》等一系列评论文章,这对于指导政法部门划清错误与犯罪不同性质的矛盾,加强社会主义的法制,促进安定团结,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由于刘少奇主席的指示,实事求是的精神进一步得到发扬,当时在郴州、在湖南、在全国,又有不少类似刘桂阳的人免遭不幸。

    四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到了“文化大革命”,刘少奇被开除了党籍,撤销了党内外一切职务,造成了骇人听闻的全国最大的冤案。

    厄运再次降临到刘桂阳的头上。“文化大革命”中,刘桂阳成了刘少奇路线上的人,在受尽了批斗、挂牌游街、罚跪等精神和肉体上的折磨之后,1969年3月16日,资兴县(当时鲤鱼江电厂归资兴县管辖)公检法军管会将刘桂阳传到看守所收监。当天上午,在资兴县城召开了万人大会,有人手持判决书,慷慨激昂地念道:“被告人刘桂阳,女,28岁,系鲤鱼江电厂工人。刘犯1960年上北京书写反动标语,曾判刑5年。但在中国赫鲁晓夫刘少奇、张平化的包庇下,撤销了原判决,使该犯长期逍遥法外。近年来,又攻击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文化大革命’中还进行反革命反扑,气焰嚣张,为了肃清中国赫鲁晓夫的流毒,捍卫毛泽东思想和三面红旗,根据广大革命群众的强烈要求,应对该犯重新执行,除执行原判5年外,再加判5年,共判10年……”

    刘桂阳第二次判刑后,身患重病的母亲和年迈的父亲相继去世了。噩耗传来,像重锤砸着刘桂阳鲜血淋漓的心。此时此刻的刘桂阳已有4个小孩,最大的9岁,最小的年仅1岁。她想了很多、很远、很细。当终审判决下来,她就要被押往湖南省茶陵县米江劳改农场时,丈夫李培务,抱着1岁的小女孩来送行。

    “培务,这些年我拖累了你,真对不起你,经过反复考虑,我们还是离婚的好,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你应该为孩子找一个贫下中农的妈妈……”

    李培务摇了摇头。

    刘桂阳急了:“培务,你要慎重考虑,只要想好了,你给我写一封信,随时都可以离婚。”

    丈夫无法镇静了,双眉在不停地瑟瑟抖动,就像被寒风吹动着的枯叶。他仰起了惨无血色的脸,额上流出密密麻麻的汗珠儿。最后,丈夫失声说:“你放心走吧,不要再说蠢话了!”

    来到劳改队,由于刘桂阳表现好,1970年年初,她被押回了农村监外执行。不过因怕她“乱说”、“乱动”搞“反革命煽动”,不能回老家,而是被押到了衡阳县金溪公社金门大队劳动改造,她仍不能与丈夫相见。每每思念儿女时,她就请假来鲤鱼江电厂看丈夫和小孩,此时造反派都要给她办临时户口,限时离厂,最长不超过三天。

    1973年8月的一天,刘桂阳突然收到了丈夫发来的电报。电报上写着短短的六个字:“儿子文明病危”。

    刘桂阳痴呆的目光凝视着电报,心灵在呐喊,在呼唤儿子……还好,生产队领导批准她回家一个星期去看望儿子。当她匆匆赶回家,儿子已被送往医院急救室。她俯下身子,轻轻地柔柔地吻儿子的庞靥,吻他的嘴唇。

    儿子动了一下,他睁开了双眼,怔怔地瞪着眼,像在最后等着什么人,蓦地,他看清他妈,嘴角抽动了一下,嚅动着,低声地说:“妈妈,你反对毛主席吗?”

    母亲贴近儿子的耳朵摇了摇头:“那是造谣!妈妈热爱毛主席……”

    儿子又嚅动嘴唇问道:“妈妈,你还对刘少奇好吗?”

    母亲岂能不满足儿子的最后要求,她咬住嘴唇一字一板吐着字:“我知道如何划清界限……”

    儿子满意地闭上双眼,再也睁不开了。一个14岁的幼小心灵,竟在关心着母亲的前途命运中离开了这个美好的世界。

    山摇地动!刘桂阳的心灵一下失去平衡,她不停地呼喊儿子的名字,却再也听不到回答。一夜之间,刘桂阳乌黑头发抽出了白丝,显得格外苍老……

    五

    冬去春来,柳绿桃红。1982年2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作出了符合全国人民心愿的决定—— 《关于为刘少奇同志平反的决议》。之后,刘桂阳接到了郴州地区中级人民法院的刑事判决书。

    刘桂阳同志以张贴标语的方式向党中央和毛主席反映当时农村的情况,其方法不当,但不是以反革命为目的,特依法判决如下:

    撤销原郴专公检法军管会(69)第18号判决书,宣告刘桂阳无罪……

    看着、读着、想着,20年来强忍着的悲悲喜喜,此时,全化在刘桂阳如雨的热泪之中……

    历史又跨过了八个年头。

    1988年12月中旬的一天。北京,王光美同志的家。原湖南省公安厅厅长李强来到王光美家,受到全家人的热情接待。

    “光美同志,今天,除了我来看望您外,我还代表另一个人来看您。”李强拿出一封信递给了她。王光美打开信,认真地看起来:

    李强同志:您好!

    很早就在报纸里,电视上听到要修建刘少奇同志纪念馆,我好兴奋啰!是的,我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的丰功伟绩,他们实事求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民着想的精神,永远是我们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宝贵财富。如今建立他的纪念馆,是我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最理想的场所。中央这一决定太符合我们的心愿了。因此,我在1988年11月24日这一天,我和我爱人李培务,早早就来到了宁乡县花明楼炭子冲刘少奇同志纪念馆瞻仰。参观了刘少奇同志诞辰90周年展览和纪念馆开馆典礼。

    面对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刘少奇纪念馆”,在少奇同志的像前,我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思绪万千,一股股崇敬、怀念的心情油然腾升。我站在他老人家的遗像前,默默念道:少奇同志,历史硬是把领袖和普通百姓的心连在一块,这是我的幸运。虽然我遭了冤屈,痛失了唯一的儿子,但我更多的还是幸运。因为这仅仅是个人的损失,最终迎来了光明,看到了阳光明媚的春天。而您呢?失去的不仅仅是个人的,而是党和国家的巨大的损失!今后,我要教育好我的女儿,教育好子孙后代,永远跟着党走,记住您对我命运的关心。您的恩情,我一辈子不会忘记……

    刘桂阳

    1988年12月3日

    王光美的手抖了,心颤了,眼睛湿润了。她再也抑制不住感情的奔流,喃喃地说:“刘桂阳同志,谢谢你,谢谢你……多好的一个同志呵!”

    望着动情的王光美,坐在一旁的李强,一时语塞,眼睛也湿润了……

    (孙纯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