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是人的胆,字是人的衣,把字写好了,处处都受别人的尊敬。”
1942年6月2日,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同志在山西省辽县(今左权县)麻田指挥反击日寇“扫荡”作战中壮烈殉国,朱德悲恸万分。6月15日延安各界集会哀悼左权同志时,他接见了左权将军的夫人刘志兰,并亲笔撰题了“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中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的诗幅以赠,表达了他对左权同志的缅怀,对烈士亲人的安慰。
朱德同志以书法为伴,刻苦研习,终生不废,这种好学精神难能可贵,深受人民敬仰,值得我辈永生学习。
一
朱德委员长一生中有多种业余爱好,特别是祖国的传统书法艺术,与他结下了不解之缘,伴他走完了90年生活历程。
他早在6岁入故居后面的琳琅山丁家花园私塾启蒙读书时,在钟老师的教诲下,将老师事先用毛笔写好的楷书范字帖,垫在用土白纸钉的本子纸页下面,小心翼翼地一笔一画模着“描黑”。他每天超过老师规定的字数,多写两三页,送请老师阅审批改。钟老师在批改学生的习字作业时,常对一些写得好的字画上红圈,以资鼓励。由于朱德学习勤奋,上进心强,所以他每天习字成绩总是名列全塾第一。
朱德9岁时,随养父朱世连迁往马鞍场东北边的朱家老屋居住,这时他转学到场头席家碥私塾,受教于席聘三老师膝下。席老师从教多年,教书有方,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朱德学习自觉性很强,学业成绩特别优秀,字又写得好,格外受到席老师的器重。席老师在授习字课时,专门为朱德“开小灶”,指导他学临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楷书《多宝塔帖》,并谆谆教诲朱德:“字无百日之功,只需持之以恒,苦练不倦,必有大进;临帖应以读帖为先,领会书家结字运笔神韵,然后研习,必得真谛。”朱德按席老师的指点,潜心习书,经过在这所私塾九年的不懈努力,果然学有大成,他在十五六岁时,就能挥毫为马鞍场的一些人家书写春联、寿对,应酬日常礼尚庆典书录。朱德在席先生的授意下,主动承当习字教学的“小老师”,为老师做助手,帮其他初入学的小同学写描黑的范字格,还耐心向同学们讲述:“钱是人的胆,字是人的衣,把字写好了,处处都受别人的尊敬。”“写字要动脑动手,无形中琢磨了意志,锻炼了身体”等学习书法的道理。在朱德的影响下,席家碥私塾的学生积极学习书法蔚成良好风气,在马鞍一带群众心目中赢得崇高声誉。如今,朱德故居还陈列着他当年在家习字用的一方双狮大石砚和一本他题签诵读的《述而》,是他自幼爱好书法的历史见证。
朱德同志23岁时,只身去昆明,考进云南陆军讲武堂,编入丙班学习,军事毕业后,参加云南“重九起义”,讨袁护国战争,进驻四川泸州、纳溪、南溪、江安一带,荣膺靖国第二军第十三混成旅旅长之职。这时,朱德同志与泸州城上层爱国军政人物和社会贤达,在朱家山组织了“颐园诗社”,又在泸县乡下的云井乡、立石镇一带成立了“振华诗社”,以诗会友、以书联谊,互相唱和,交流诗作,展纸泼墨,切磋书艺。在朱德的倡导下,于泸州城南的大校场专门为护国战争壮烈牺牲的滇军将士,修建了一座“慰忠亭”,朱德亲自编撰书写了两副楷书挽联,刻诸亭柱上,以示哀悼。
从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二万五千里长征,直至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这一漫长的南征北战岁月,朱德同志戎装跃马,转战万里,在行军途中,也随马携带了“文房四宝”,利用指挥作战余暇,练写书法,从笔端溢散出一股“战地翰墨格外香”的芬芳之气。他的“马背墨斋”主要是作书札、函件、题词、手稿之类的小型书品,抒发革命激情,唤起军民与国内外反动派做殊死斗争,以谋求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自由幸福。
1928年在井冈山会师后,朱德动手撰写了一副革命春联,贴在茨坪住地,激起红军将士艰苦奋斗,为保卫根据地而战的坚强意志。
1937年7月14日,朱德同志在延安,亲自在一张马兰纸上用毛笔书写庄严的抗日誓词:“日本强盗,夺我东三省,复图占外蒙,又侵我华北,非灭亡我全国不止!我辈皆黄帝子孙,华族胄裔,生当其时,身负干戈,不能驱逐日本出中国,何以为人?我们誓率全体红军,联合友军,即日开赴前线,与日寇决一死战!复我河山,保我民族,保全国家,是我天职!”他书这篇气贯日月的誓词,是一篇动员解放区军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讨伐日寇的檄文,吹响了全面抗日的进军号角。
抗日战争爆发不久的1937年9月27日,朱德在山西省五台县南茹村八路军总部,亲笔第一次给家乡仪陇的故旧老友刘挹清、许筱鲁写了一封情深意切的便函,动员故乡人民致力抗日。他在信中问及一些亲属现在还生存否?做什么?在何处?以便设法培养他们走上革命战线,绝不要误此光阴。“至于那些望升官发财之人,绝不宜来我处。如欲爱国牺牲一切,能吃苦耐劳之人,勿妨多来。”同年11月29日,朱德同志在山西省洪洞前线,又亲笔给仪陇老友戴与龄写信,谈及八路军对日作战的情况和决心,并动员与龄先生在其开设的重庆顺康药房里,帮助筹集一车西药,设法运去陕北延安支援八路军战地抢救伤病员用药。
1942年5月25日,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同志在山西省辽县(今左权县)麻田指挥反击日寇“扫荡”作战中壮烈殉国,朱德悲恸万分。6月15日延安各界集会哀悼左权同志时,他接见了左权将军的夫人刘志兰,并亲笔撰题了“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中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的诗幅以赠,表达了他对左权同志的缅怀,对烈士亲人的安慰。
在解放战争中,由战略防卫到战略反攻的1947年7月7日,朱德同志挥毫写下了“向百战百胜、劳苦功高的华东军民致敬”的题词,号召全国人民和解放军团结一心,英勇奋斗,“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1948年12月26日,朱德同志又亲手写了“学会攻坚战,收复一切城市”的题词,召唤人民子弟兵将人民解放战争进行到底。
新中国成立后,身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的朱德同志,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夙夜操劳,日理万机,在万分繁忙的公务中,他仍未放松对书法艺术的学习与研究,这种业余文化活动,一直延续到他谢世之前。他到全国各地视察,在工厂里,矿山上,农村中,军营内,以及机关、学校、街道等处,与群众促膝谈心,了解实情,常热心为单位题词赠言,勉励人民积极为祖国伟大的建设事业作贡献。
朱德同志对自己儿孙的教育更是从严要求,绝不容许子女有半点特殊。他对“四人帮”的倒行逆施,恨在眼里,气在心头。1975年3月6日,他刚久病初愈,即奋笔写下“革命到底”四个刚劲雄浑的大字,赐予护理在他身边的女儿朱敏和儿媳赵力平,并语重心长地教育儿孙要坚决听毛主席的话,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进行到底!
二
朱德同志一生学习书法忠于传统技法,初习唐代书法大家颜真卿,后兼习柳公权,再后又习宋、明书法家黄庭坚、苏东坡、米芾等笔法,多方涉猎,融会贯通。因此,他的书法源古而不泥古,稳健而不娇柔,给人以遒雄、隽逸、端严、俊美之感。1961年6月17日,他写了一首论书法的五言诗。诗云:“书法以精巧,用笔重结构。字无百日功,人人学得透。”他还认为学习书法应从楷书入门,待楷书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后,再攻行书、草书,自然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最后就可做到“横如列阵排云,直如倒笋垂露,戈如百钧弩发,点如危峰坠石,牵如万岁枯藤,纵如惊蛇激水”。朱德同志不但是一位卓有艺术造诣的书法家,还是一位书法评论家。他曾经对宋代鸿儒杜陵论书道的观点持不同看法。他写诗评述道:“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偏狭不可凭。长短瘦瘠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足见朱德同志对祖国书法艺术的继承与发展有独到见地。他一贯主张继承传统不墨守成规,发展创新要百花竞放,万紫千红,各显风采,各辟蹊径。因之他对于群众的书法活动经常给以热情关怀和大力支持。1962年北京书法研究会举办书法展览,他积极参与,亲笔书写了毛主席诗词四条屏,送交展览会展出,并且亲临现场参观,对群众鼓舞很大。
朱德同志练习书法,持之以恒,终年不怠。他经常利用中午和晚上两餐饭后的休息时间,或星期天和节假日空闲机会,进行书写。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讲:生命在于运动。长期参加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既锻炼了身体,又养成了吃苦耐劳的良好习惯。写字就是一种辅助性的体力活动,长期坚持下去,对延年益寿颇有好处。朱德同志曾经一度右臂酸痛麻木,大家劝他好好治疗休息,可是他仍旧坚持练写大字,经过认真悬肘运腕的习书活动,不久便治愈了右臂的酸麻症,而且日后再也没有发作,由此亦可看出他在练习书法上的坚强决心和不懈毅力。1960年,朱德已满75岁高龄,仍然临帖习书不止。在他的办公室里,除了陈放一张旧办公桌、一把旧藤椅以及一些书籍和文件外,其他就只有供练习书法用的纸、笔、墨、砚和挂在墙壁上的宋代大文学家、书法家苏轼写的《喜雨亭记》八条屏(拓片)。
朱德同志以书法为伴,刻苦研习,终生不废,这种好学精神难能可贵,深受人民敬仰,值得我辈永生学习。
(李蛟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