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里的情趣爱好-朱德喜好编撰楹联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师生俩走在大路上,看见道旁一株硕果累累的大梨树,已经成熟,席老师便信口吟出一上联:“路边梨不摘。”示意朱德接对。朱德想了想,彬彬有礼地答道:“月中桂常攀。”席先生惊喜地赞叹:“对得好,对得好。”从此更加激发了他编写楹联的兴趣,成为他一生中不可缺少的业余爱好。

    蔡锷是一个满腹经纶、文武双全的将军,他非常欣赏朱德的才华,乃叫朱队长与他一起合撰一联,以抒情怀。

    撰诗,作对联,做体操,打球,习书法,种花,植树……都是朱德元帅一生中的业余爱好。

    单就编撰楹联而言,还是他童年时代在家乡上私塾期间,每当功课之余,他就喜欢自学《声律启蒙》,练写对偶,经常把自己的习作交给同学斧正,或送请老师批改,这种勤奋刻苦的治学精神,博得老师、学友的称赞。

    1905年的秋收时节,马鞍场头席家砭私塾的席聘三老师,应一学生的家长邀请,去赴一种名叫“打谷酒”的宴会。席老师带了朱德一同前往。师生俩走在大路上,看见道旁一株硕果累累的大梨树,已经成熟,席老师便信口吟出一上联:“路边梨不摘。”示意朱德接对。朱德想了想,彬彬有礼地答道:“月中桂常攀。”席先生惊喜地赞叹:“对得好,对得好。”从此更加激发了他编写楹联的兴趣,成为他一生中不可缺少的业余爱好。

    记得在1915年,云南都督蔡锷在昆明组织护国军,讨伐袁世凯复辟称帝。次年朱德同志随蔡将军的义师入川,渡过赤水河,登上雪山关。蔡锷想到与袁世凯数万之众决一死战,壮志凌云,浩气惊天,便伫马关前,仰空长吟。此刻,恰巧护国军第三梯团第六支队队长朱德,亦跨马到达。蔡锷是一个满腹经纶、文武双全的将军,他非常欣赏朱德的才华,乃叫朱队长与他一起合撰一联,以抒情怀。经过片刻思索推敲,志贯长虹、气势磅礴的佳联遂夺口而出:

    是南来第一雄关,只有天在上头,许壮士生还,将军夜渡;

    作西蜀千年屏障,会当秋登绝顶,看滇池月小,黔岭云低。

    1916年年,朱德率部到达川滇边境接壤的四川古蔺,在高山之巅停马遥望巴蜀山河,油然而生英雄改天换地、力挽狂澜之壮志豪情,他出口吟上一联:

    伫马高岗天地小;

    群山俯首拜英雄。

    1916年,朱德为纪念护国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曾作一联以纪其事:

    滇南壮士集云溪,听铁马声中,三渠洪水开天地;

    冀北胸襟环纳带,看朱坪阵上,万里烽烟动古今。

    1916年年末,朱德在泸州忽闻蔡锷于11月8日在日本东京病逝的噩耗,悲痛欲绝。为深切哀悼恩师松坡先生培育之情,遂命笔撰书一副挽联:

    勋业震寰区,痛者翻,向沧海招魂,满地魑魅迹踪,收拾河山谁与问;

    精灵随日月,倘此去,查幽冥宋案,全民心情盼释,分清功罪大难言。

    1916年,朱德在泸州还为参加护国讨袁战役而忠贞殉难的川滇军烈士,撰联以志悼唁。联云:

    叹中国版图,诸军各怀异志,政客多门枉用心;

    问沙场战骨,几人归是奇男,英雄两字空流血。

    1917年,朱德为护国靖国军阵亡将士追悼会题写挽联,以寄托哀思。联云:

    千金弹业继群雄,偏留得朱坪襟带河山,招魂大哭屠龙党;

    两次出师完险局,辜勉从诸葛褒扬义烈,酌酒同浇落凤坡。

    接着,朱德又为护国、护法之役死亡烈士墓地撰联,以永表缅怀之情。共撰两联:

    人间壮气聚于斯,建国无奇,只须蹈刃不辞,方挽出万里鸿基,归诸掌握;

    地下忠魂得知否?立名不易,必待盖棺而后,才得此一杯残酒,来奠英雄。

    青青埋骨者,非忠山耶!今古同归,俯仰千秋一洒泪;

    细细铭功厥,唯我辈耳!英雄效命,辛苦三年两出师。

    斯时,他还专撰一联,祭悼他所在的靖国军第二军殉难将士:

    他乡埋没好男儿,并不要马革裹尸,把几点馨香血,染碧沙场,只争得一寸河山,便算葬身于净土;

    今日共揩新眼泪,切莫问妆楼少妇,做多少寂寥诗,眄青杨柳,纵招返九关魂魄,也应啼断鹧鸪肠。

    1917年,朱德以靖国第二军第三混成旅少将旅长身份,驻四川泸州、南溪、纳溪、江安一带。在他的提倡下,于1919年在泸州城南大校场陵园前,为护国之役壮烈牺牲的滇军将士修造一座纪念亭,名曰“慰忠亭”,以酬答忠烈的英灵,寄慰人们的哀思。亭建成后,朱德撰书两副挽联,表达自己对报国殉难的烈士一片哀恸深情。这两副挽联写道:

    与黄花岗同一馨香,气象森严,乾坤只有两堆土;

    续奇男庙无双祀典,风云叱咤,魂魄应归九虎关。

    收拾河山埋战骨;

    摩挲碑碣慰忠魂。

    1918年,朱德在江安考察,为江安县城望江楼题联:

    回首万重山,岷峨到此将千里;

    举头三百尺,江水南来第一楼。

    1919年年底,朱德所部靖国第二军与川东军阀杨森鏖战,朱旅伤亡很重。朱德之弟朱代炳、朱代均此时亦在旅部任下级军官,对敌作战,不幸中弹身亡,遗骨安葬泸州,朱德万分哀痛,撰书三副挽联致悼:

    虎斗龙争,拼将热血扶危局;

    兄存弟死,誓把余生靖险途。

    埋玉树著中土,拼热血把帝制销沉,大功回首亡双弟;奋金戈于海内,抱正义而为民请命,奔苦伤心剩一兄。

    随我自滇转战川南,痛马革裹尸,壮志未酬,一死负荣哀,竟借他州埋玉树;

    行军进蜀支持革命,想冲锋摧敌,大功难泯,招魂伤手足,愿求来世作金昆。

    朱德在泸州时,目睹当时中国现状,北洋军阀横霸中国半壁河山,各省大小军阀独占一方,互相征战,鱼肉百姓,把一个历史悠久,地域辽阔的神州疆土,弄成诸军割据、破烂不堪的局面。他忧国忧民,系天下兴亡于一身,乃于思绪万端,苦闷彷徨的时刻,撰书一副楹联,流露自己的忧乐观。这副七字联写道:

    四面云山归眼底;

    万家灯火系心头。

    1926年秋,朱德奉命入川争取杨森率军北伐。他从武汉乘船溯长江而上,抵达杨森驻地万县。不久,他因公去成都,抽暇拜谒武侯祠,并即兴撰联一副:

    千古文章出师表;

    一腔忠义八阵图。

    联语构思巧妙,引典有据,字词铿锵,掷地有声。以诸葛亮的不朽名篇前后出师表,和预防东吴入侵而在长江北岸白帝城鱼腹渡设置的八阵图,来讴歌武乡侯孔明一生辅佐蜀汉,文韬武略,忠贞义烈的博大气节与恢宏胆识,赢得后人代代传颂。

    1928年春节,井冈山的红军战士请朱德军长撰写一副春联,以欢度新年佳节。他欣然命笔疾书:

    红军中官夫兵衣着薪饷一样;

    白军里将校尉饮食起居不同。

    联语通俗易懂,言简意赅,深刻阐明了工农红军官爱兵,兵敬官,官兵一律平等的建军宗旨,狠狠揭露了国民党反动军队官与官,官与兵等级森严的官兵关系。短短二十四字的春联,一针见血地道出了人民军队与反动军队的本质各异,素质不同。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飞夺四川西边之泸定桥。后在铁索桥旁的公路大桥头,刻着朱德同志亲笔撰书的楹联:

    万里长征犹忆泸关险;

    三军远戍严防帝国侵。

    此联道出了红军夺取长征途中万里险关泸定桥的赫赫战功,传之后世,唤起中华儿女保卫祖国,严防帝国主义武装侵略我国疆土。

    1940年5月,我八路军总司令朱德与副总司令彭德怀撰联,哀挽抗日爱国将领、国民党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宋哲元。朱德所撰挽联云:

    一战一和,当年变生瞬间,可大白于天下;

    再接再厉,后起大有人在,可无忧乎九泉。

    联语字字情意深邃,既精练地记录了30年代中华民族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历史,又集中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对宋将军在抗日前线壮烈殉国的诚挚深切的哀悼。

    1944年2月7日,八路军冀鲁豫军区第三分区司令员兼回民支队司令员马本斋因病辞世,朱德总司令闻讯后十分悲痛。同年3月17日,延安各界在清真寺为这位回族英雄、抗日爱国将领举行追悼会。朱德深为马本斋及其母亲的爱国牺牲精神所感动,撰赠了一副挽联,以表景仰缅怀之情。联语写道:

    壮志难移,汉回各族模范;

    大节不死,母子两代英雄。

    此联歌颂了马本斋于抗日战争初期,组织他家乡河北省献县的回族群众成立“回民义勇队”,后率部参加八路军,并随即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八路军冀中回民支队司令员。日寇将马本斋母亲拘捕,逼甫其子投降。马母深明大义,视死如归,法堂斥敌,毫不屈服,后绝食反抗身亡,其英雄事迹,千秋垂范,从而赞美了马氏母子大义大节的高尚品质。

    1962年,朱德应请为湖南省洞庭湖畔岳阳楼新建的“怀亭”撰题匾联,其联为:

    舟系洞庭,世上疮痍空有泪;

    魂归洛水,人间改换已无诗。

    上联写杜甫晚年流落四方,最后病死于洞庭湖孤舟上的凄凉身世,虽然诗圣一生写了大量揭露社会矛盾,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但那悲愤毫无作用,对人民的同情之泪不过是“空有”而已。下联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神州大地早已“换了人间”,人民都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然而安葬于洛水之滨的伟大诗人,却再也不能作诗了。

    1963年春,朱德来四川视察,曾亲临成都杜甫草堂参观。他在草堂诗画室翻阅了各种版本的杜甫诗集,深赞伟大诗人的处世做人,和杜工部那种“苦人民之所苦,痛人民之所痛”的宽广胸怀,情不自禁地挥毫撰书了一副五言联: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这副宽对甚赞杜甫在成都寓居四年中,写下了许多著名诗章,遗留给后人的草堂和不朽诗作,为祖国文化宝库增添了夺目的光彩。

    (李蛟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