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老人一唱一和,不仅赞美了祖国的壮丽山河,表现了老一代革命家健步登高的顽强精神,而且寓情于景,歌颂了我国人民独立自主,自立更生,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高峰的一派大好形势。
朱德同志生前,勤勤恳恳地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日夜操劳,对于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很为关心。1950年7月1日,他在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备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体育事业,一定要为人民服务,要为国防和国民健康的利益服务。不但学生,而且工人、农民、市民、军队、机关和团体,都要搞体育。”
1952年6月10日,毛主席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大会题词说:“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同年6月,朱德同志也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大会题了词:“普及人民体育运动,为生产和国防服务。”
朱德同志总是把发展体育运动和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紧密地联系起来。他认为:无论是革命或生产,都是人来进行的。只有精神饱满,体质健康的人,才能更好地从事生产,工作和学习。老一代的革命家所以注意锻炼身体,一方面是多年行军作战养成的习惯,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精神饱满地为党为人民多做工作。正像恩格斯当年爱好骑马一样,他认为他所以爱好骑马,是因为骑马是“所有军事科目的物质基础”,是为了将来回德国对反动派进行战斗。
贵在坚持,丢掉拐杖
朱德同志不仅号召全国人民群众开展体育活动,而且他本人对体育运动,也是几十年如一日地以身作则地身体力行的。
朱德同志每天早晨起床以后和晚上睡觉以前,都要坚持做早操和晚操。他做的体操活动,类似过去的“八段锦”。先是头部活动,然后是上下肢活动,接着是腰部活动,最后是深呼吸。在他呼吸的时候,要轻轻发出口哨声。每当早晨或深夜,我们听到这种口哨声的时候,就知道朱德同志又在做体操了,他坚持做早操和晚操的精神,可以说是风雨无阻。除极少数几天因病卧床外,凡他能够走动的时候,一定要坚持做操。晴天,就在广场或树下做;雨天或雪天,就在住地阳台上做。总之,绝不无故间断。
朱德同志除坚持做早操和晚操外,还坚持天天散步。每当工作或学习两三个小时之后,一定要在住地周围散散步。散步时,走得比较快。他常说:走得快一些,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锻炼行军。如果走得太慢,岂不等于“坐车”了吗?古语不是说过“缓步当车”吗?1953~1954年,他散步时,手里还拿着一根拐杖。但从1955年起,他散步时就不拿拐杖了。他的理由是:手里拿上个拐杖,在上坡或下坡时,总或多或少地要依靠一下,这会妨碍“自力更生”,不如干脆丢掉拐杖,让自己身体内部产生“独立自主”的力量。
老当益壮,攀登高峰
毛主席历来主张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他曾指示:“凡能做到的,都要提倡,做体操,打球类,跑跑步,爬山,游水,打太极拳及各种各色的体育运动。”
朱德同志爱好爬山活动,他认为爬山可以锻炼身体,可以培养意志,可以鼓舞人们攀登高峰的精神。
恩格斯在1889年《致劳拉·拉法格》的信中说:爬山对治疗气喘病有效,并且以尼姆爬山治病为例,证明“的确是这样”。
1963年1月,朱德同志视察桂林时,和徐特立同志住在一个招待所。29日,他同徐老一起爬上叠彩山。叠彩山上有个明月峰,山势笔陡,佳木葱茏。朱德同志决心要攀登上去。徐老笑着说:“总司令,你这年轻人都想上去,我这老头子也不能落后呀!”朱德同志也笑着说:“我已经77岁了,怎么还说我是年轻人呢?”徐老笑着回答:“我今年已经87岁了,比你整整大10岁,你当然是年轻人了。”
于是两位老人,一前一后地攀登起明月峰来。朱德同志先登上去了,不久,徐老也登上来了。当时,天气还有些寒意,但徐老爬的满头大汗,自己摘去帽子,任山风劲吹。别人怕他受凉,劝他戴上帽子,他笑着说:“没关系,浑身披就黄金甲,敢与西风战一场。”两位老人,坐在拿云亭上,远眺近望,山如碧玉簪,水似青罗带,“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盛誉,真是名不虚传。朱德同志写了一首诗送给徐老。诗的原文是这样的:
徐老老英雄,
登上明月峰。
登高不用杖,
脱帽喜东风。
第二天早晨,徐老即依原韵赠和诗一首:
朱总更英雄,
同行先登峰。
拿云亭上望,
漓水来春风。
后来谢觉哉同志听到他们攀登明月峰作诗唱和,也依原韵和诗三首。其中第一首是:
越老越英雄,
攀上最高峰。
九十不算老,
昂头唱大风。
三位老人一唱一和,不仅赞美了祖国的壮丽山河,表现了老一代革命家健步登高的顽强精神,而且寓情于景,歌颂了我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高峰的一派大好形势。
1963年4月,朱德同志视察四川乐山地区时,到了峨眉山下。许多人劝他到峨眉山万年寺看一看。到万年寺有两条路。一条是从正面上,要攀登30里;另一条是坐车到扇子崖,只攀登8里路。朱德同志决定走扇子岸这条路。到达扇子崖附近一村落后,当地群众听说他要爬山,特意给他准备了一个“滑竿”(即用两根长竹竿,中间绑一个竹躺椅)朱德同志表示坚决不坐。并说,共产党员不能坐“滑竿”,更不能坐“滑竿”爬山。如果那样,就失掉爬山的意义了。别人劝他说:你已经是将近80岁的老人了,又不常来,偶然坐一次也不算过分。他说:偶然坐一次也是错误。就这样,他以77岁的高龄,沿着陡峭而崎岖的山间小道,硬是一步步地攀登到万年寺。稍事休息后,又一步步地返回原地。他这种顽强的意志和严格要求自己的精神,使在场的人深为感动。
(沈毓珂)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