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里的乡情悠悠-朱德:故乡行,情悠悠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朱德问:“你们为啥都这么黄皮寡瘦的,说话都提不起气?”堂弟直通通地说:“还不是因为肚子吃不饱饭……”朱德听后,用拐杖猛敲一下地面,心情沉重地说:“我知道了。”

    他将几枝松柏、柳枝插在墓前,深深地鞠了三个躬,伫立良久,轻声说道:“母亲,你孩儿回来了!”

    “英明领袖只有一个,那就是毛泽东。中国革命的胜利,从大革命、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都是因为有了毛主席的英明领导才取得胜利。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要讲最伟大、最英明,只有毛泽东。”

    一

    “几十年没吃上家乡红薯,今天吃来特别香”

    1960年3月8日午后3时许,一架小型飞机从重庆飞到了川北南充。朱德委员长的身影出现在机舱门口的霎时间,“欢迎委员长!”“欢迎总司令!”的欢呼声从人群中爆发出来,回荡在嘉陵江畔。朱委员长稳健地走下舷梯,向欢迎的人群招手致意。他以浓重的乡音喊道:“乡亲们好!”朱德和夫人康克清在省委书记处书记廖志高的陪同下,与前来迎接他的南充地委代理书记卫广平等一一握手。两个活泼可爱的小学生手捧美丽的鲜花献给尊敬的朱爷爷和康奶奶。

    朱德刚到住地,就连连询问南充的建设情况、农民一天吃多少粮、居民的生活……卫广平一一作答。

    晚饭前,朱德让秘书打招呼:“我能够吃上家乡的饭和菜就很高兴了,一定要简单,不准超标;不准摆名酒。”

    饭桌上,朱德问卫广平和地委副书记孙桂林:“南充专区公共食堂有多少个?群众欢不欢迎?听说你们的经验是受到四川省推广的?”孙桂林答道:“全区每个乡镇都有二百至三百多个公共食堂。做法是以人定量,分配口粮,食堂吃饭,节余归己。”

    朱德见桌上有红薯,风趣地说:“几十年没吃上家乡的红薯,今天吃来特别香,就让我多吃一点吧!”餐厅里一片笑声。

    晚饭后,朱德向省、地委同志说:“我这次来,一是看看家乡,二是了解些情况。明天我先到仪陇。你们照常工作。”

    朱德虽是家乡人,晚上仍找来了当地的志书看。一别仪陇故土毕竟52年了,他希望对家乡有更多的了解。

    二

    “吃饭是头等大事,我们必须自己解决粮食问题”

    这天是3月9日,朱德乘车前往他的家乡——仪陇。车过嘉陵江,看到蓝天白云下耸立着石油钻井架,朱德让车停下,他下车走向正在工作的人们。勘探工人一下子认出了这位老人家,兴高采烈地拥了上来。朱德笑呵呵地向大家问好,主动握着一双双沾满油污的手,详细询问石油的勘探情况。他十分高兴地说:“石油是黑色的金子啊!希望同志们加紧努力。”临上车前,还嘱咐勘探队负责同志:“勘探队在野外作业,风餐露宿,你们在生活上要多多关心工人。”

    望着在盘山道上向北驶去的汽车,工人们双眼噙着热泪,激动的心久久难以平静下来。

    一路上,朱德一直关切地向窗外眺望,他视野内的一切,都是那样的熟悉,但又仿佛有些陌生。只见山上山下,人来人往,挑的挑、抬的抬、推的推、铲的铲,人们在不停歇地忙碌着。他明白这是农民抓紧农时在备耕积肥。坐在一旁的孙桂林汇报了地区开展积肥竞赛运动的情况,朱德听得很仔细,并随口念着:“庄稼长得好,全靠肥当家,有了肥和水,什么都好办。”一段积肥儿歌,引得车上的人都笑了起来。

    不知不觉中,车子已到营山县委。迎候在那里的县委同志,看见车门打开后走下一位长者,都异口同声:“是朱委员长!”他们急忙上前向尊敬的老人握手问好。

    午餐时,朱德不饮酒,只叫大家喝。他指着桌上的豌豆尖,说:“还是这个好。”

    餐后朱德小憩了一会儿,听取了县委书记张振忠的工作汇报。他说:“就是要叫农民多养鸡、鸭,多养猪、羊。”“种果树大有搞头,这件事不能放松。”“小电站大有作为,积少成多,集腋成裘嘛!”“你们这种自力更生的路子是对头的。”“你们小麦作物扩大了面积,长势也比去年好,会有较大增长,那很好。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吃饭是头等大事,我们必须自己解决粮食问题。否则,要吃进口粮食,哪个国家也养活不起我们啊!”

    朱德听出张振忠讲话是北方口音,叮嘱说:“你是北方人,一定要尊重四川的实际,要按照四川的实际指导生产,四川与北方是不同的啊。”

    专程赶来的蓬安县委负责人也作了汇报。朱德说:“你们做了大量工作,非常辛苦,请代我向同志们、向乡亲问好!”“川北一带,副业生产向来是有名的。比如养蚕收茧,你们年产九千担,应该说很不错了,但按全县四十四万人口计算,每人平均只有两斤。在这方面川北各县还要大大发展。”

    这时,廖志高提议大家照个相。朱德高兴地起身与大家合影。

    下午4点,朱德继续乘车向仪陇县行进。

    三

    “建设社会主义不是一两个早晨可以办到的”

    汽车中速行驶,朱德放眼望去,但见远处层层梯田直达山顶,微风中轻轻摇曳的是翠绿的麦浪,金黄的油菜花。家乡人民用勤劳的双手把大地装点成一幅美丽的图画。朱德触景生情,吟成七绝一首:

    菜子开花一片金,小麦放穗满山青。

    豌豆杂粮斜坡种,人说小麦增七成。

    这时,孙桂林介绍:“此地就是仪陇县复兴区。”朱德说:“呵,到底是复兴了啊!”车上传出爽朗的笑声。朱德得知路过的地方是敬老院和托儿所,对车上人说:“《礼记》上说,老有所终、幼有所养,它包含有朴素的共产主义思想……敬老养小,仍然是一种值得提倡的美德。”

    驶入新寺区(现永乐镇),朱德示意停车。周围群众见是总司令回来了,都围上前来问候。朱德不停地询问人们生产、生活情况,还留心观察人们的面容,一会儿问这个:“家里粮够吃吗?”一会儿又问那个:“你怎么这么瘦,是有病还是吃不太饱啊?”朱德关切地对区委负责人说:“一定要安排好群众的生活。”上车后,朱德陷入了沉思,许久没有说话。孙桂林打破了沉闷:“比较起来,这个区要困难点,但没有什么大问题,请委员长放心。”朱德说:“你们要好好兼顾一下,要注意群众利益。”

    下午6点多钟,车子终于到了马鞍镇。这是朱德出生的地方。他感到一切都十分亲切,尽管一路长途奔波,老人家却兴致勃勃,毫无倦意。晚餐桌上,全是朱德喜欢吃的魔芋、豆腐脑、青菜、豌豆尖、鱼腥草、红薯等。

    晚饭后,朱德依旧是不顾疲劳地与县、区、社负责同志谈话。他对许多问题都问得十分仔细,并不时地提笔在笔记本上记下些东西。公社负责人汇报了按照委员长的指示,他们种了茶树,办了茶厂,还办了药厂制造黄连素。朱德听后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啊。四川号称‘天府之国’,可那是指成都坝子一带。像我们这些山区,就是要发展多种经营。搞社会主义要懂得治家之理,应有计划地建立家业,广开财路,除了粮食,还要抓好棉花、油料作物的生产。要多喂牛、羊、鸡、鸭。还要傍山修猪圈,队队户户养猪”,“要努力度过目前的暂时困难,支援国家经济建设”。朱德还对县委书记说:“仪陇这个地方,有山林竹木,山货药材,可以发展蚕桑、油桐、白蜡,还可以种植果树,生产潜力是十分巨大的。你们一定要根据山区的特点,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开发山区资源,发展山区的经济。你们要老老实实地办事,关心群众生活,有事多和群众商量。”他特别嘱咐,“即使目前有困难,也要为妇女儿童着想,要让产妇和孩子吃到足够的油、肉和粮。”

    朱德问在场干部:“什么叫共产主义?”见无人作答,他就对大家说:“建设社会主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是一两个早晨可以办到的,要长期坚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的‘努力’二字,就是要鼓劲,不可松劲。有了成绩不要骄傲自满,要努力前进,要努力生产,厉行节约,一切都要自力更生,不要光伸手向外要。”

    大家请朱委员长题词。他提起笔写下:“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八个字。众人争相传看。

    这时已是晚上11点钟了,廖志高动员委员长住县城,“乡下条件差,而且保卫工作也很不好办。”朱德说:“什么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嘛!乡下就是那样的条件,只要有碗饭吃,有张床铺睡觉就行了。保卫工作有什么不好办?怕什么?”于是,当晚朱德等人就住在马鞍中学内。

    四

    “不要办我的展览,把这个地方办成一所学校”

    3月10日,天刚蒙蒙亮,朱德就起了床。在校园内做过早操后,他健步登上大沙坪山顶,观赏马鞍镇全景,山上山下满目春色。“啊!那不是琳琅山啊?”朱德自言自语,久久地望着,不禁勾起了他对往事的回忆。在少年时代,朱德常与一些同龄人在山上打黄鸡、追飞鸟,捡柴割草,有时还栽些小柏树……朱德想着想着,脸上显露出了微笑。

    早饭后,朱德出来游览马鞍场。他刚刚走上街头,一群孩子便簇拥过来,居民们也欢喜地拥到街上。朱德向乡亲们点头微笑着走进马鞍小学,全校师生排成两行热烈鼓掌欢迎。他见校园内聚集了一大堆青草,便问这作啥用场?学生回答:“采青支农。”朱德深情地对教师说:“我们中国历来是‘耕读传家久’”,“你们要把孩子们教好”。朱德在校园内绕行了一周,一个天真的学生跑来,朱德抚摸着他的头问:“你长大了想干什么?”“我要当解放军!”朱德欣慰地笑了起来。

    应校领导请求,朱德欣然命笔为学校题词:“努力学习,热爱劳动。”

    随后,朱德又来到马鞍中学,兴致勃勃地和师生们合影留念,并为学校题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共产主义新人。”

    朱德离开学校来到供销社门市部,询问了进货和销售情况。随后又来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家。他和蔼地对主人家说:“这房子还是老样子。记得我小时候读书或赶场,总是把斗篷寄放在这里,给你们家添了许多麻烦。”老婆婆惊喜地连声喊道:“啊!朱总司令!朱总司令!”便要下拜行礼。朱德连忙上前将她扶住,亲切地对她自我介绍说:“我叫朱德,朱德。”老婆婆端详着朱德的脸说:“变了些。”她再三要朱德留下来吃顿家常饭,朱德说:“下次来!”老婆婆依依不舍,流着泪目送朱德,久久不愿回身。

    沿小学校一侧步行约半公里地,朱德来到了当年塾师席聘三先生授学之处。在得知当年在自己离开家乡后,席先生深受豪绅欺压,终因贫病交加含悲饮愤而死时,朱德深感悲痛。他来到席老先生墓前默默地向这位启蒙老师表示悼念。返回茅屋院里,他与席先生的亲属合影留念。

    午后,朱德回到旧居——大塆。一走进院坝,他的堂弟、侄子、侄孙就亲热地迎了上来。他叫堂弟们坐在自己身旁,关切地询问家里生活过得如何。朱德问:“你们为啥都这么黄皮寡瘦的,说话都提不起气?”堂弟直通通地说:“还不是因为肚子吃不饱饭……”朱德听后,用拐杖猛敲一下地面,心情沉重地说:“我知道了。”接着便是长时间的沉默。

    这时,康克清热情地请大家吃糖果、吸烟。

    朱德兄弟之间用祖上传下来的广东客家话叙起家常。在这里,他更多地了解到了当时公共食堂的真实情况。

    朱家的旧居有五间瓦房。朱德一边叙家常,一边到各屋察看,走到西屋后他说:“我在家时就住这里……样子大体上差不多,不过当时的砚台很小,笔筒是土瓷的,墙上还挂了一架算盘。”

    随后,朱德又问队干部生产、生活和发展经济的想法,勉励乡亲们要热爱集体,勤俭持家,努力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正在交谈中,一个老婆婆向他走来,朱德正端详着,公社书记介绍这是他二嫂,朱德忙扶她坐在自己身边。朱德离家时,他二嫂刚过门,五十二年后相见,现已是满头白发,哪里还认得出来呢!最后,朱德同全家老小照了像。

    朱德驱车来到琳琅山前,下车后健步登上药铺垭,察看了他当年读过书的又一家私塾。

    朱德还特别问到生身父母住的陈家塆,但没有多说话,好像在沉思六十多年前,他家遭地主逼租夺佃、年关连夜分家的悲苦情景。

    朱德来到柏林嘴他养父母的居住地,院门楣上有一块匾,上书金色“人民之光”。这是解放初胡耀邦以川北区党委名义赠送的。1959年因接待外宾进行过简单维修,同时用三间空房陈列一些朱德当年生活、学习、工作的照片和使用过的一些实物。朱德边走边说:“这座房屋我见都没见过,更谈不上住过了。大概是我在护国军工作时,给家里捎了些薪水,父母盖起来的。”朱德自己消除了这个误会,并在看了陈列室后,严肃地对县委书记康智盛说:“不要办我的展览。这些房子如果社员也不愿搬进来住,那就把这个地方办成一所学校,好不好?现在就改。”朱德返回南充和成都后,又分别给地委、省委讲了这些意见,请他们转告仪陇县委。后来这里改成学校了,直到现在。

    朱德步行来李家塆,到父母墓前凭吊。他边走边讲:“我父母都是正直、勤劳、忠厚、朴实的普通农民。”朱德的母亲钟老夫人,1944年4月在家乡病逝后,毛泽东送了挽联:“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朱德在他撰写的祭文《回忆我的母亲》中说:“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这次前来凭吊,他将几枝松柏、柳枝插在墓前,深深地鞠了三个躬,伫立良久,轻声说道:“母亲,你孩儿回来了!”

    五

    “农业生产一定要因地制宜不要强求一律”

    3月11日清晨,朱德走在县城的大街上,发现街上行人稀少,便问县里的同志什么原因,当听说是商品市场取消,从业人员只好下到公社、大队摆摊设店后,便说:“社会主义还是要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要让价值规律起作用。”

    吃罢早饭,朱德来到他曾工作过的小学,学生们手捧鲜花列队欢迎,校园里一片掌声。朱德笑容满面,挥手致意。在校长陪同下朱德步入校内花园。朱德看见自己当年栽种的桂花树生长得枝繁叶茂,便开口问:“开不开花?”一个老师回答:“年年开花,好香好香啊!”参观结束时,校长拿出红绸请委员长题词。朱德挥笔写下九个大字:“为共产主义培养新人!”并在桂花树下同师生合影。摄影的是搞保健的王医生,他看到桂花树上挂的木牌上写有四句诗,最后一句是“英明领袖朱主席”。回到住地,他报告了委员长。朱德让人马上转告县里,要求他们立即取掉那个木牌,并说:“英明领袖只有一个,那就是毛泽东。中国革命的胜利,从大革命、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都是因为有了毛主席的英明领导才取得胜利。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要讲最伟大、最英明,只有毛泽东。”

    在仪陇县,朱德还视察了农药厂、粮食局等单位。返回途中,他发现有家大门上挂着“机关托儿所”牌子,建议县委把机关托儿所改成城关幼儿园,好让广大城镇居民的子女都能进来。

    回到住地,朱德听取县委汇报,重要的内容他都记下,并不时插话。他说,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有利于发展生产,有利于调动群众生产的积极性。我们干革命,建设社会主义,就是要改变贫穷落后的现状!“我这几天心里很高兴。高兴的是看到自己的家乡确实有了很大变化。我是在封建时代的1909年离开家乡的,隔了五十二年,又重新回来看看,中间经历了三个朝代。封建社会出去,社会主义社会回来,中间又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十多年的变化真大啊!”

    3月13日,朱德在南充听地委汇报时又讲:“我是‘三朝元老’,经历过满清皇帝、国民党、共产党三个朝代,数共产党这个‘朝代’好,数社会主义好。”“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这条路子不会变。共产主义万岁的‘万岁’,就是要为之奋斗终生。”

    朱德这次回乡调查,是为第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作准备。他广泛接触群众、看望家乡人民、了解贫困山区经济发展的真实情况,既看到了家乡的巨大变化,又了解到了农村工作中存在的许多问题。通过调查,他得出这样的结论:“农业生产一定要因地制宜,不能强求一律。”“农业和工业都要发展商品性的生产,才能适应国家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他在离开家乡时留下了这样的诗句:

    五二年前别六亲,离时笑语记犹真。

    松青柏翠故人景,桃红李白公社春。

    社会一新人享乐,乾坤两造政权新。

    连根蔓草芟麦尽,好种喜禾密且深。

    朱德故乡之行就要结束了,家乡人民殷切希望他老人家能多住些日子,但朱德心里装着的是全中国。3月14日,他带着难忘的乡情和不尽的眷恋,离开了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

    (文勇 张继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