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懿荣传-王懿荣的金石缘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清末,翰林院编修、著名学者吴士鉴在《王文敏公遗集序》中说道:“盖自乾隆季年以逮道、咸之际,阙惟阮文达公、祈文端公为众流之归墟焉。同治中兴,右文稽古,海内所宗仰者,为吴县潘文勤公、常熟翁文恭公,而其时接于吴县、常熟者,实为福山王文敏公也。公少习赠公莲塘观察家训,受业周梦伯先生之门,饫闻刘燕庭方伯、陈簠斋学士绪论,通汉学家言,尤究心金石,与张文襄公、吴愙斋中丞、鲍子年太守为身心性命之交。文襄与公为姻娅,督蜀学日,介缪艺风参议至京师谒公。公时已名满都下,鉴别宋、元旧椠、考释商周彝器,得公一言,引为定论……”

    著名学者李孺在《王文敏公年谱序》中指出:“福山王文敏公以经义金石之学享盛名于海内者,垂四十年。……溯自咸、同以来,翁(文恭)、潘(文勤)两相国互以朴学相尚,张(文襄)、吴(愙斋)两公从而辅翼张大之,文章经济蔚然为一代冠冕。公更掉鞅其间,周旋乎师友姻娅之际,切磋砥砺,相得益彰。上邀九重特达之知,下系并世坫坛之望,此为当代之公言,而非蒙一人媕阿景行之私论也。”

    王懿荣最早的金石良师益友是潘祖荫。潘祖荫(1830-1890),字伯寅,号郑庵,谥号“文勤”,江苏吴县人,官至工部、刑部、礼部、兵部尚书,入军机拜相赠太子太傅。自幼爱好金石文字学。曾收藏国宝重器有史颂鼎、匽侯鼎、郘钟、盂鼎、四齐镈、善克夫鼎,都是稀世之宝,并在王懿荣帮助下辑成《攀古楼金石款识》二卷。据说,他与王懿荣相识于琉璃厂肆,后他又在同治十二年(1873)任癸酉科乡试副主考,那一年,王懿荣考中副榜第一,尊称他为房师。他比王懿荣长15岁,他与王懿荣亦师亦友,他一生所著的金石著作《海东金石录》、《攀古楼金石款识》都有王懿荣的心血和见解。潘祖荫与陈介祺是世交,潘的祖父潘世恩与陈的父亲陈官俊为同朝阁臣,所以后介绍王懿荣与陈介祺相交。目前,见到的王懿荣与潘信札百余通。

    与王懿荣在金石相交较早的还有鲍康。鲍康(1810-1881),字子年,号观古阁主人,安徽歙县人。道光十九年(1839)举人,入选内阁中书。以收藏研究古泉为主,著有《古泉丛考》、《古泉考略》等。咸丰二年(1852)晋京,开始与陈介祺、李佐贤、吕佺孙等相厚。同治八年(1869),出守夔州,同治十一年(1872)致仕居京,以“息影臆园,自号臆园野人”,思念旧交,求其友声,遂复与隐居海滨之簠斋通尺素焉。他也是介绍王懿荣与陈介祺相识人之一。他长王懿荣35岁。王懿荣曾在他的著作《古泉丛考》一书题跋。目前,王懿荣与鲍康信札有十余通。

    由潘祖荫与鲍康引荐王懿荣与陈介祺相识后,陈王二人带动了一大批高层文人互相传递古物出土及收藏信息,互相馈赠金石文字拓本,把金石学研究推向高潮,在他们周围形成一个以官员学者为中心的金石界圈。王懿荣于同治十二年(1873)开始与陈介祺通信,直到他去世光绪十年(1884)。12年中,二人共通信一百余通,可见二人相厚之程度。

    陈介祺(1813-1884),山东潍县人(今潍坊市)人,字寿卿,号簠斋,晚号海滨病史,清道光朝协办大学士,道光、咸丰帝师陈官俊之子。陈介祺少年从父在京求学,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咸丰四年(1854),辞官归里,潜心治学,未再复出。陈介祺一生精于金石文字考证及器物辨伪,擅墨拓,著述极丰。青年时期就被大学者阮元(文达)所称许,后又与诸城李璋煜、海丰吴式芬、利津李佐贤等金石家一时好古之士互相赏奇析疑近三十年之久。晚年又与鲍康、潘祖荫、王懿荣、吴云、吴大澂等人结成文字交,来往密切,对金石文学研究贡献很大。《清史稿》称其“绩学好古,所藏钟鼎、彝器、金石为近代之冠”,《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称其是“清代金石学收藏最富者”。

    王懿荣与陈介祺交往后期,除学术的探究进一步加深外,还增加了一层亲戚关系。光绪七年(1881)八月,王懿荣女儿崇瑛嫁与陈介祺女婿吴重熹之次子崶。王懿荣与陈介祺能成为笃交,不仅缘于金石学,还有同乡亲缘之故,更在于二者思想根基一致,二人都具有强烈的忠君爱国思想。二人相交已超越了寻常金石之谊,彼此的生活忧喜亦无不心而系之。同时也体现了陈介祺对王懿荣的赏识。陈介祺对王懿荣在金古文字学界是一个具有重大影响的人。

    吴士文中所提到的燕庭方伯即诸城刘喜海,他是乾隆朝东阁大学士刘统勋的曾孙,体仁阁大学士刘墉的侄孙,字燕庭。刘喜海一生在金石收藏方面达到痴迷程度,为此丢掉官职在所不惜。

    刘喜海(1793-1852)历官兵部员外郎、户部郎中、福建汀州知府、陕西延榆巡道台、四川按察使、浙江布政使等职。刘氏在陕西任职时曾得到吴中出土周代铜器、秦诏版、汉封泥、新莽十布古泉等珍品;在四川任职时,还收集到宋代多种铜币和巴蜀历代名碑刻。著有《金石苑》、《古泉苑》、《苍玉洞宋人题名》、《清爱堂家藏钟鼎彝器款识法帖》、《长安获古编》等。按时间推算刘喜海去世那一年王懿荣8岁,二人虽无谋面,但刘氏所藏及金石著作,均被王懿荣收集到著作《海岱人文》中去。王懿荣也算刘氏的金石接力人,和继往开来者。

    当时,金石界还有一个与王懿荣有姻亲的人,便是陈介祺的儿女亲家,王懿荣的儿女亲家之父,金石大家吴式芬。吴式芬(?-1856),山东海丰(今无棣)人。字子苾,号涌孙。道光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精于音韵训诂和金石之学。著有《据古录金文》、《捃古录》、《金石汇目分编》,以及与他人合纂的《封泥考略》等。吴式芬的次子吴重熹是陈介祺的长女婿,吴重熹的次子崶又是王懿荣的唯一女婿。吴重熹,字仲饴,咸丰十一年(1861)举人。光绪二十六年(1900)由江安粮台道升福建按察使,次年擢江宁(南京)布政使,后迁仓场侍郎,署江西巡抚、河南巡抚。次子吴崶,字阗生,官至江苏江淮督粮道台,署两淮盐运使。吴重熹出身官宦世家,又深受岳父陈介祺熏陶教诲,年轻时就追随长兄吴重周宦游各地,恪守庭训,好古而博综经史,后又与潘祖荫、王懿荣、鲍康、李佐贤、左宗棠相交颇深,并拜潘祖荫为师。由潘作伐,与王懿荣结为亲家。

    同治十年(1871)十月朔日,王懿荣为吴式芬“道光乙未(十五年1835)会试诛墨卷题跋”。光绪二十一年(1895)十一月二十五日,王懿荣以国子监祭酒身份上奏“山东海丰儒臣前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吴式芬所撰《古金文侰古录》九卷,有裨经训,恭呈御览疏。”

    吴重熹著有《石莲庵山左人词十七种》等六部著述闻世。目前,王懿荣与吴重熹信札二十余通。

    与王懿荣相厚的还有当时金石家吴大澂,吴大澂(1835-1902),字清卿,号恒轩,又号愙斋,江苏吴县人。同治进士,授编修。历官陕甘学政、左副都御史、河道总督、湖南巡抚。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奏请从军,任东征军务帮办,率湘军3000人赴辽抗日。次年被日军所败,被革职留任。

    吴大澂一生精于金石学和古文字学。著有《古籀补》、《古玉图考》、《愙斋诗文考》等。所著《说文古籀补》,为古文字学重要著作。《字说》,在考释古文字方面,颇有创见;又以古物证历代权衡制度,成《权衡度量实验考》。他与王懿荣、陈介祺通信最多,凡鼎彝、古陶、封泥、玺印上的文字析疑解难、唱酬答和,乐此不疲。有的信札长篇累牍,往往一封信有千言。兴会所致,除了论及金石文字之外,还交流朝野时事、治兵赈灾等方面。他长王懿荣10岁,是王懿荣相交甚笃的金石挚友。《王文敏公年谱》同治十一年(1872),与潘祖荫“消夏六咏”中,光绪七年(1881)王懿荣诸金石学者商榷《南北朝存石目》一书中,都得到吴大澂的帮助与建议。目前所见王懿荣与吴大澂信札十余通。

    除吴大澂外,还有李佐贤。李佐贤,字竹朋,山东利津人。举人,官至福建汀洲府知府。善诗词,嗜好金石书画,擅古泉收藏与研究。道光十五年(1835)进士,翰林院编修。当时人们把陈介祺、鲍康、李佐贤称为“三高士”。王懿荣称他竹朋丈是因为李佐贤长孙女嫁给陈介祺长孙陈阜。王懿荣与他的通信只见李佐贤致王懿荣,而王致李的信札只有数通。

    与王懿荣在金石文字交往中还有一个著名人物即王懿荣的房师缪荃孙。缪荃孙(1844-1919),字炎之、筱珊,晚号艺风。江苏江阴人。光绪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光绪五年(1879),为北京顺天府乡试同考官,为王懿荣房师。曾任清史馆总纂,《顺天府志》总纂,后主持“钟山书院”,负责《清史》编纂,创办江南图书馆,光绪三十二年(1906)出任京师图书馆正监督。为近代图书馆创立者。著有《续碑传集》、《南北朝名臣表》、《清学部图书善本书目》等书。王懿荣与他可谓良师益友,与其通信百余通。其中讨论金石方面为九十通。缪荃孙是张之洞的门生,又是王懿荣父亲王祖源的属下。故与王懿荣相厚至深。

    在《王文敏公年谱》中多次提到会稽赵伪叔,此人便是近代金石翘楚赵之谦。赵之谦(1829-1884),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为伪叔,号悲盒、无闷,浙江会稽(今绍兴)人。咸丰九年(1859)举人,付受江西奉城、南城县令。善诗擅书,诗文追求新奇,书画篆刻独步一时,影响较大。著有《勇闲话》、《补环宇访碑记》等。篆刻有《二金蝶堂印存》,并辑刻《仰视一千七百二十九鹤斋丛书》闻名于世。王懿荣在研究篆刻文字上与他交往甚厚,王懿荣著作《南北朝存石目》、《汉石存目》均得到他的赞赏与帮助。目前,搜集到王懿荣与其信札数通。

    与王懿荣相交甚厚的金石益友还有许多位,他们当时都是国内著名学者,他们以“身心性命相交”肝胆相照,切磋真知,各有造就,他们如,尹彭寿,字慈经,山东诸城人,贡生;石义赞,字查,河南光山县人,举人,官浙江同知;孙汝梅,字问羹,北京大兴人,进士,官兵部郎中;王瓘,字效禹,四川铜梁人,举人,官江苏盐巡道台;周銮诒,字譻季,湖南永明县人,进士,官翰林院编修;章硕卿,举人,浙江会稽人,官江西知县;刘诠福,字子重,北京大兴人,进士,官刑部主事;胡澍,字甘伯,安徽绩溪人,进士,官户部主事;叔锡棨,字戟门,举人,山东诸城人,官刑部郎中等等,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因王懿荣在当时金石界共认大鉴赏家,所以当时凡断不准的文物都请他鉴定,当时王懿荣“名满都下,得公一言,引为定论。”鉴别宋元旧椠、考释商周彝器,当时与王懿荣相厚的收藏家、金石家熙来攘往,他们是:陈介祺,字寿卿,翰林院编修,山东潍县人,收藏家,曾赠王懿荣青铜器。

    翁同龢,字声甫,状元,军机大臣,江苏常熟人,收藏家,曾赠王懿荣书画。

    缪荃孙,字炎之,进士,翰林院编修,江苏江阴人,收藏家,赠王懿荣孤本书藉。

    潘祖荫,字伯寅,进士,军机大臣,江苏吴县人,金石学家,收藏家,赠王懿荣铜鼎。

    吴大澂,字清卿,进士,湖南巡抚,江苏吴县人,金石学家,收藏家,赠王懿荣青铜器。

    吴重熹,字仲饴,举人,官河南巡抚,山东无棣人,金石家、收藏家,赠王懿荣青铜器。

    陆润庠,字凤石,状元,东阁大学士,吏部尚书,江苏吴县人,收藏家,赠与王懿荣稀世拓片。

    文廷式,字道熙,进士,侍读学士,江西萍乡人,赠与王懿荣书画。

    盛昱,字伯熙,进士,国子监祭酒,宗室,收藏家,赠王懿荣古本书藉。

    孙毓汶,字莱山,进士,军机大臣,山东济宁人,赠王懿荣书画。

    阎敬铭,字丹初,进士,军机大臣,陕西朝邑人,曾赠王懿荣有铭文汉砖。

    端方,字午桥,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正白旗,曾赠王懿荣瓷佛、铜佛。

    张荫桓,字樵野,户部左侍郎,驻外大臣,广东南海人,曾赠王懿荣玉佛一尊、书画。

    胡澍,字亥甫,举人,户部郎中,安徽绩溪人,赠王懿荣宋版书,为王懿荣医过病。

    胡义赞,字石查,举人,浙江同知,河南光山人,赠王懿荣青铜器。

    孙汝梅,字问羹,进士,兵部郎中,顺天大兴人,赠王懿荣碑帖。

    王瓘,字效禹,举人,江苏巡盐道,四川铜梁县人,曾赠王懿荣汉画像石。

    周銮诒,字譻季,进士,翰林院编修,湖南永明人,曾赠王懿荣碑拓。

    匡源,字鹤泉,进士,军机大臣,山东胶州人,赠王懿荣书画。

    王守训,字松溪,进士,翰林院编修,山东黄县(今龙口)人,赠王懿荣汉瓦当、画像石。

    刘鹗,字铁云,河南知府,江苏丹徒人,赠王懿荣铜鼎。

    孙诒让,字仲容,浙江瑞安人。同治举人,官刑部主事。王懿荣于光绪九年为他题“百晋精庐”、“百晋陶斋”隶书匾额。孙将收藏陶鼎一件赠王懿荣。孙也是王懿荣发现甲骨文见证人之一。

    李秉衡,字鉴堂,举人,山东巡抚,山东福山人,赠王懿荣青铜器。

    丁宝桢,字稚璜,进士,四川总督,贵州平远人,赠王懿荣铜器、书画。

    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探花,军机大臣,赠王懿荣青铜器、瓷器若干。王懿荣妹夫。

    黄宗敬,字巸庭,监生,官直隶任丘县知县,山东蓬莱人,王懿荣岳父。赠王懿荣文物若干。

    黄昭,字宝三(山),监生,官刑部郎中,山东蓬莱人,王懿荣内兄。赠王懿荣文物若干。

    谢牧之,字准夫,举人,官虎门、澳门同知,山东福山人,王懿荣外祖父,赠王懿荣文物若干。

    谢伟勋,字方平,监生,山东福山人。直隶知州,王懿荣母舅、岳父,赠王懿荣铜镜。

    于宗潼,字梓生,进士,四川劝业道台,山东福山人,赠王懿荣宋版书。王懿荣连襟。

    鲍康,字子年,举人,四川夔州知府,安徽歙县人,赠王懿荣古泉。

    丁树桢,字干圃,贡生,山东黄县(今龙口)人,收藏家,曾赠王懿荣有铭文汉砖,有铭文青铜鼎。

    鹿泽长,字春如,拔贡,浙江江宁道台,收藏颇丰,后人将收藏书籍全部卖给了王懿荣。并赠送秦代瓦当。

    张允勷,山东登州(今蓬莱)人,曾收藏汉代琴亭侯国刻石后人转卖给王懿荣。

    王穆庵,山东黄县(今龙口)人,乡绅,将其收藏“战国镈”、“旺注官漟”、“上大夫”古砖卖王懿荣。

    王德瑛,字莲墅,进士,河南安阳县令,曾收藏“西门豹碑文”、文天祥批《十七史》转赠给王懿荣。

    徐宝文,陕西西安人,曾卖王懿荣元代刻本《古今均会》、《王渔洋诗稿》等。

    赵佩斋,北京大兴人,琉璃“大观斋”掌柜,多次为王懿荣搜集碑帖、玉印、铜器,请王懿荣鉴定文物。

    孙虞臣,河北衡水人,北京琉璃厂“博古斋”掌柜,经常请王懿荣鉴定文物,并为王懿荣搜集文物。

    孙桂澄,字秋,河北衡水,孙虞臣之侄,经常请王懿荣鉴定文物,为王懿荣搜集青铜器铭文拓片,为王懿荣发现甲骨文见证人之一。

    刘振卿,北京琉璃厂“德宝斋”掌柜,经常请王懿荣鉴古文物,曾卖给王懿荣王蒙作“丹山瀛海图”等书画。

    许缙,四川成都人,曾任县令,赠王懿荣家藏古版《公羊传》、《左传》,卖“武乡”印给王懿荣。

    毛子静,陕西西安人,曾转卖王懿荣“十年宅阳”宝剑一把。此剑八国联军入侵,被日寇抢走。

    杨实斋,陕西西安人,曾转卖王懿荣古剑、古印、古泉等物。

    苏忆年,陕西长安人,曾任道员,送王懿荣唐代墓志铭拓片100余幅。

    徐桂宝,字明府,山东济南人,进士,莱阳知县,曾将祖上收藏多年戚继光宝刀赠给王懿荣。

    范维清,字缉熙,山东潍县人,1899年将首次收藏甲骨12片卖给王懿荣,后又送多次达千片。为王懿荣发现甲骨文见证人之一。

    赵执斋,山东潍县人,1899、1900年两次卖甲骨给王懿荣达200片。为王懿荣发现甲骨文见证人之一。

    王缉,山东潍县人,范维清妻弟,1899年秋与范维清到北京为王懿荣送甲骨,后又送多次达100片。为王懿荣发现甲骨文见证人之一。

    范椿青,字轩,山东潍县人,1900年首次到北京送甲骨给王懿荣约百片。

    王德风,字悟岗,山西太原人,在北京创办“尊古斋”,经常请王懿荣鉴赏文物,为王懿荣收集文物。

    黄兴甫,举人,湖北云梦人,北京“尊古斋”掌柜,经常请王懿荣鉴定文物,为王懿荣收集文物。

    庆虞臣,北京琉琉厂“荣宝斋”掌柜,经常请王懿荣鉴定字画。

    雪堂,(含澈),四川新都龙藏寺主持,赠王懿荣汉印、书画。

    尹彭寿,字慈经,拔贡,清末著名画家,山东诸城人,曾为王懿荣、雪堂和尚、邓质绘“三人读汉碑图”。

    邓质,字文甫,举人,四川新繁人,王懿荣父亲幕宾,赠王懿荣汉印,佛像。

    王垿,字爵生,号杏村,进士,国子监祭酒,山东莱阳人,曾赠给王懿荣元代木版书。

    张士保,号菊如,清代著名画家,副贡生,山东莱州人,王懿荣在山东泺源书院同窗,曾赠王懿荣翟云升批书籍、书画。

    耿士伟,字鹤峰,进士,山东桓台人,知县,赠王懿荣书画。

    张英麟,字振卿,进士,左都御史,山东历城人,赠王懿荣收藏书画。

    王伯恭,国子监学正,赠王懿荣石碑拓片。

    张翼,字燕谋,北京通州人,户部右侍郎,赠王懿荣瓷器。

    陈璧,字雨苍,顺天府知府,赠王懿荣明版书。

    陈代卿,字云笙,举人,四川宜宾人,山东安邱县知县,王懿荣亲家,赠王懿荣书画。

    张之万,字子青,道光状元,兵部尚书,军机大臣,河北南皮人,张之洞堂兄,赠王懿荣书画。

    张之渊,举人,湖北督粮道,河北南皮人,王懿荣次子岳父,王懿荣亲家,张之洞胞弟,赠汉印给王懿荣。

    蒋式瑆,进士,翰林院检讨,山东章丘人,王懿荣亲家,赠王懿荣书画。

    张人骏,字千里,进士,两江总督,河北丰润人,王懿荣长子岳父,亲家。张佩纶之侄,赠王懿荣汉印。

    鹿传霖,字芝轩,进士,两广总督,河北定兴人,张之洞姐夫,王懿荣二弟王懿棨亲家,赠王懿荣铜鼎。

    吕远,字子明,监生,兵部员外郎,山东福山人,王懿荣之弟王懿棨亲家,赠王懿荣汉代铜马一匹。

    以上资料表明,王懿荣在事业上的成功,除了家庭教育影响,自身刻苦努力进取,还依靠机缘、人缘、物缘、亲缘、姻缘,天时、地利、人和,为王懿荣日后发现甲骨文创造了基础和条件。

    吕伟达于2009年5月追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