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朋友,好关系-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华罗庚说:

    “人家帮我,永世不忘,我帮人家,莫放心上。”

    中国人普遍忌讳欠人情债,

    时时刻刻都想还上欠别人的人情。

    所以,我们就要深明其中道理,

    让朋友感觉你真心对他好。

    1.让你的朋友感觉欠你人情

    华罗庚说:“人家帮我,永世不忘,我帮人家,莫放心上。”可见,让别人感觉在心理上亏欠你,是拓展人缘的最佳方式。中国人普遍忌讳欠人情债,时时刻刻都想还上欠别人的人情。所以,我们就得抓住这种心理,让朋友对你的好感度和彼此间的互动程度更加深厚。

    《红楼梦》曾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意思就是人情世故是门学问,让别人感觉欠你人情,是这门学问的核心价值,而帮助朋友就是让朋友欠你人情的最直接方式。

    1936年冬天,巴金收到杭州西湖边的庙里一位落难姑娘写来的求救信,这位姑娘因母亲去世,受继母虐待,又遇上失恋,打算投湖自杀,被一位远亲救起来,安排到庙里安身。没想到庙里的和尚对她起了歹心,远亲又不在,无奈中姑娘只好给巴金写了这封信。

    巴金当即约了朋友鲁彦、靳以二人一起,到这位姑娘落脚的庙里,冒充是姑娘的舅父,替她付了80多元房租和饭钱,将她救了出来。然后又为她买了火车票,将她送到上海,并做了妥善安置。

    数十年后,有人要在文章中写了这件事,向巴老打听有关细节,并说当年的那个姑娘看到文章与巴老的联系地址特地来感谢他。巴金却说:“鲁彦、靳以都故世了,没有人证明,就算了吧。”这件事也成了巴金的一件趣闻轶事。巴金乐于给朋友提供帮助,哪怕只是写了一封信的朋友,所以,巴金不仅是文学大师,同时也是出了名的好人。

    一个总是让别人感觉欠他人情的人,必然交友满天下,走到哪里都有人相助,遇到怎样的困难都会有人帮助,陷入怎样的逆境都有人不离不弃。想要赢得朋友的一片心,就得学会让朋友欠你的人情。欲取先予,永远不会错。

    就人情而言,人们总是对给予人情、面子的人有好感,会不由自主地做出一些退让。这就使得友谊在发展过程中跳过了许多坎坷的冲突、纠缠。就像推销界有一句至理名言:“客户不是要买便宜的产品,而是要买让他感觉便宜的产品。”这就是客户的心理,他们在乎的是自己是否能够在和推销员的博弈中占得上风。而推销员就必须想方设法地让客户感觉到自己的产品已经被压到了最低价,自己也为了客户损失了不少利益,那么交易就水到渠成了。客户会感到欠了推销员一份人情,占了他不少便宜,自然会购买产品来还上人情债。

    朋友也是如此,朋友在乎的是你对他是否能够付出,而不是关心你付出的多寡。我们不追求让朋友欠下你天大的人情,那样容易把自己拖累。我们只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朋友们最大的帮助就可以了。

    20世纪70年代初,香港的塑胶业出现了严重的危机。石油危机波及香港,而香港的塑胶原料全部依赖进口。进口商趁机垄断,抬高物价,致使许多厂家停产,濒临倒闭。这个关键的时候,李嘉诚出现在风口浪尖上。他提出由数百家塑胶厂入股组建联合塑胶原料公司,并由联合塑胶原料公司出面,与原料商直接交易。

    这个倡议很快得到了塑胶行业的支持,因为他们当时的需求量比进口商的供货量还大。所以,他们把所购进的原料,降低价格,按实价分配给股东厂家。于是,进口商的垄断被打破了。之后,李嘉诚还将长江公司的13万磅原料以低于市场一半的价格卖给了一些濒临倒闭的厂家。在这次危难之中,有几百家塑胶厂得到了李嘉诚的帮助,由此对李嘉诚甚是感激,在这些塑胶厂商的拥护下,他自己的生意也越来越顺利。

    交友的关键在于豁达,在于懂得吃亏是福的道理,并且有技巧地付出。只有乐于吃亏,友谊才能更加深厚。让人欠你一份人情,无论大小,都对你百利而无一害。在日常生活中,想要左右逢源就得热情一些,多担待一些。一些小亏只要对搞好关系有利,你都可以去承受。日后,你如果想请人办事,那么吃些小亏,让人欠你人情是最佳的保障。

    请记住,世事洞明关键在于“明”字,知道哪些亏该吃,知道哪些人该结交;人情练达关键在于“达”字,吃亏不能吃闷亏,要让别人知道你为他吃了亏,否则一味地默默奉献,既对自己不公,也难见成效。一个有意义的人脉圈子,就是圈内的朋友或多或少都亏欠你点人情,这样办起事自然就会方便很多,即使不方便别人也会给你打开方便之门;说起话来自然有用,别人也会乐于听从你的建议。给朋友人情就是给朋友面子,朋友感觉你是真心对他好,那还有什么隔阂呢?

    2.在别人还没开口之前,就自发性地给予帮助

    你的朋友是否常对你说:“帮我一次,可以吗?”倘若如此,请改变下你的作风,不要老是让朋友开口求你,试着自发、预先地给予朋友帮助,也许效果会更好。俗话说:“多一个朋友,多一个后盾。”朋友靠的就是互助来维系,这一次你主动帮助了别人,下一次别人也会主动给予你帮助。所以,不要吝啬你的主动和热情,朋友有难时,自发地给予一些帮助,比朋友开口求你时所得到的效果会更加明显。

    日常生活中,只要朋友需要帮助,并且是急需的、合理合法的,我们就得伸出援助之手,而且这个帮助要在朋友没开口之前。即使暂时没有回报,也会有个舒畅的心情做补偿不是吗?如果你在朋友有难之时,总是袖手旁观,等待友人来求助,再思量是否要提供帮助,那么你的人脉必然是难以拓宽,难以坚实的。我们要把每一次帮人都看作机会,一次拓宽人脉的机会,而机会是自己抓住的,而不是别人给的。

    20世纪70年代初,陈玉书带着家人来到了香港。抵港之初,陈玉书身上只有50港元。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他什么脏活累活都做过,甚至还去当过“地盘工”,但是仍难以养家糊口。每天中午,他总是独自一人就着开水啃面包,舍不得买报纸,他就捡别人丢弃的旧报纸来看,为了减轻负担,他和妻子约法三章:“谁也不准生病”。

    虽然陈玉书汗流浃背地苦干,但命运之神却总是和他开玩笑。陈玉书失业了,生活一下子跌入了冰点。他不得不又一次四处求职,却屡因僧多粥少而被拒之门外。偏偏在这时,妻子又怀孕了,他的经济能力无法再抚养一个孩子,只好找医生给妻子做人工流产。可是,他连医疗费用都支付不起,四处奔走找朋友帮忙,好不容易才凑齐那笔款子。日后,他回忆起那段生活时曾说:“那真是残酷的人生。”

    为此,陈玉书常常陷入苦恼之中。有一天,他独自走在公园里苦思冥想未来的出路。突然间,他看到一名瘦弱的女士正吃力地陪一个小男孩荡秋千,于是他主动过去帮小男孩荡秋千,并和这位太太聊了很久。事后,他才知道这位夫人是印尼驻香港领事馆一位高官的夫人。

    不久后,陈玉书认识了一位印尼华侨朋友。在交谈中,他无意说到自己手头有一大批急运印尼的货物,但在领事馆办理商业签证的时候遇到了麻烦。出于义气,陈玉书主动说要帮朋友想想办法。于是,他找上了那位相识不久的高官夫人。没想到高官夫人很快就让华侨朋友拿到了签证,并且给了他税率上的优惠待遇。

    那位华侨朋友大喜过望,当即送了陈玉书5万元美金作为酬金。陈玉书几次推脱不了,只好收下,这在当时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是一笔巨款了。陈玉书没有乱花这笔钱,而是用来开创自己的事业。由于他的精明和义气,结识了大量朋友,人脉逐渐广阔。最后,陈玉书成了香港著名的“景泰蓝大王”。

    主动地帮助别人,其实也是一次自我提升。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学习到自己尚未掌握的本领以及经验,未雨绸缪。可见,当你决定去主动帮助别人,你就已经收获到一份难得的人生经验和阅历了。再加上帮助朋友所得到的情谊和人情,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选择主动帮助朋友呢?

    自发性地帮助别人是一种美德,这种美德会使你的人格更加仁厚、善良,也会使你愈发地受欢迎。当你把自发性地帮助朋友养成一种习惯后,朋友就会依赖你,并且把你当成知己和恩人。有一位哲人说过:“为了别人,请把你手中的蜡烛点燃,照亮别人的同时,最先被照亮的,肯定是你自己!”帮助别人就是在帮助自己,给现在的自己一份“明悟”,给未来的自己一份“礼物”。

    美国著名作家阿尔伯特·哈伯德曾说:“聪明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帮助自己的唯一方法,就是主动地去帮助别人。”我们需要把朋友圈子打造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系统,自发性地帮助朋友就是这个良性循环的开端。正所谓:“人心换人心,种树得树荫。”只要你愿意主动给予朋友帮助,那么,你的人气就会高涨,你的人脉就会宽阔,朋友间的友谊也会变得坚实起来。

    3.也帮助那些现在混得不如你的朋友

    有一句老话说:“风水轮流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人生的际遇是一种很玄妙的东西,也许前一秒你还高高在上,下一秒就会坠入地狱。抑或,本来你一无所有,猛然间却成了世上最幸福的人。你的朋友也是如此,不要小看任何混得不如你的朋友,他们只不过是风水不济、运气不佳罢了。并不代表他们没有了潜力,并不代表你就可以对他们恶声恶语,爱答不理。

    趋炎附势是人之常情,但是也绝不要对那些混得不如你的朋友就弃之如敝屣。说不定哪天,他们龙出浅滩,虎啸山林,他们会第一个报复你或者抛弃你。倘若,你能做到不弃不离,多帮多助,那么,这类朋友发达的一天,也是你福报临门的一天。

    汉朝人荀巨伯有一天去探望朋友,不曾想此地遭逢匈奴人攻破城池,烧杀掳掠,百姓纷纷携妻带子,四散逃难。当时荀巨伯的朋友卧病在床,不能行动。他劝荀巨伯说:“我病得很重,无法逃难,何况我也活不了几天了,你自己赶快逃命去吧!”

    但荀巨伯并没有离开,他说:“我远道赶来,就是为了来照看你。现在,胡贼进城,烧杀抢掠。你又身患重病,我怎能扔下你不管呢?你安心养病,勿要多虑,一切有我呢。”

    朋友感动之余,不愿让荀巨伯陪他送死,百般苦求,叫他快走,荀巨伯依然无动于衷,转身给朋友熬药去了。这时候,门被踢开了,几个匈奴人冲进来,冲着荀巨伯喝道:“你是什么人?是不是汉人的探子,为什么全城人都跑了,你还在这。”

    荀巨伯正气凛然地回敬道:“我的朋友病得很重,我不能丢下他独自逃命。”接着指向躺在床上的朋友说:“请你们别惊吓了我的朋友,他的病禁不起折腾。有什么事找我好了,即使要我替朋友而死,我也绝不皱眉头!”

    他慷慨激昂的话让匈奴人都愣住了,对于匈奴人而言,重情重义也是他们素来标榜的品德,他们没想到在敌国也能看到这样的人。并相互商量道:“我们这些没有道义的人,却闯入了有道义的国家!这里的人品格如此高尚,我们怎么好意思伤害他们呢?”匈奴首领率军撤回,全城人的生命财产得以保全。

    古人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用一个真诚的心去善待那些不如你的人,他们同样会尽己所能地回报你,这份情谊也会感动更多人,让你树立起“义薄云天”的正面形象来。孟尝君善待鸡鸣狗盗之辈,皆纳为食客,以诚相待,最终在这些人的帮助下逃离秦国,免除了杀身之祸。胡雪岩力助落魄的官宦子弟王有龄,这才有了后来“红顶商人”的辉煌人生。古往今来,数不清多少风流人物因为帮助弱小之人而壮大了自己,他们深知“小人物”虽人微言轻,但是他们心中那颗感恩之心的潜力却不可忽视。

    就像沈从文说的:“人生的意义同价值,其实只不过是时间而已。”人生的一切落魄或成就都敌不过时间二字。没有永远的悲痛,也没有永远的快乐。始皇帝一统六国,功盖千秋,不可一世,他希望子孙二世三世乃至千万世能传承这个千秋伟业,永掌政权。但结果却是,秦王朝在其死后不久就化为腐朽。可见,一切都是有时效性的,并非永恒不变。强大的人只能强大一时,弱小的人也不会弱小一世。给予比你弱小的人一些帮助,得到的是感激,得到的是铭记的恩情。

    我们要把付出和帮助当成一次投资,在整个朋友圈子里,并非只有那些高高在上者才是最佳的投资对象。他们往往不需要帮助,或者你给予不了他们太多帮助。所以,不要妄图通过帮助大人物来接近他们,你只能选择感动或者用才华打动他们。对于混得不如你的朋友,你就无需如此费心费力了,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给予他们一些帮助,最好是能够助他们一臂之力,使之摆脱困境。

    要想赢得人心,获得友谊,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拉他一把,帮助他渡过难关,既收买了人心,又积累了人情。不要在朋友圈子里建立等级制度,平和地对待那些暂时不如你的人,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迟早有一天你会受益无穷。犹如不经意间撒下的花种,在春暖之日,发芽开花,带给你“美”的享受。

    4.对朋友不能过于小气,也不能太过慷慨

    有一种人对于朋友的求助,总是找各种理由推脱,朋友找他借钱,他说他手头不宽裕;朋友找他干点活,他说他太忙;朋友找他借个东西,他说自己要用。久而久之,这样的人就会给别人留下小气的印象,朋友再也不会向他求助,反之,朋友也不会给予他真心实意的帮助,甚至会逐渐离他而去。

    一个小气的人是难以被大家所喜爱的,因为交友讲究“利他性”。只会索取、不懂得付出的人,是不会有人愿意和他交心的。对朋友小气的人,永远不会理解“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感觉,永远不会做先付出的那个人,甚至在回报上都会斤斤计较,生怕吃亏。

    小梁和小王在同一家公司上班,因为工作需要,所以两人要经常互相合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梁发现小王实在不是一位称职的好友。

    小王为人很客气,但是真正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不仅客气,还很小气。这点小梁深有体会,每次下班,小王都会在公司门口等那些和他顺路的同事,只要有人坐出租车回家,他就去蹭车。

    恰巧,小梁和小王住得不远,而小梁又经常坐出租车。所以,每次都得捎上小王。仅是如此,小梁并没有觉得愤愤不满。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发现小王只要没有顺风车搭就自己走回家。而且,进公司一年多了,小王从来没有主动掏过一次车费。虽然大家是朋友,小梁依然觉得小王太过小气了。

    后来,小梁实在无法忍受小王的小气劲,跟公司请求调动,去了分公司,再也没有和小王联系过了。

    对于多数人来说,最难以忍受的朋友就是小气抠门的朋友。遇上点问题,他们完全没有帮助你的倾向,甚至会在第一时间考虑如何摆脱麻烦,扯清关系。这样的朋友难以让人信任,我们不能成为这样的人。俗话说:“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朋友间也是如此,舍不得付出,套不着真朋友。

    付出,永远是结交朋友、拓展人脉的第一要诀。看似吃亏,但却在不知不觉中收获了感恩,收获了倾心,收获了人情,收获了诚挚的友谊。当然了,我们也不能过多地付出,慷慨过了头就成了单方面的付出。我们强调通过付出去拓展人脉,但有一个前提是,决不能少了收获,决不能一味地付出而不求回报,那是对自己的不公。

    为何慈母多败儿?因为母亲的纵容而被娇惯坏的孩子很多。朋友也是如此,慷慨多损友。电视节目《非诚勿扰》中的一个男嘉宾就曾说过:“我有一个缺点,就是花钱大手大脚的,老是包揽交友时的开销。原来,我有钱的时候,每次和朋友吃饭什么的,都是我付账,大家都习惯了。后来我做生意遇到了困难,付不起账了,大家还是认定付账的人是我,这让我很伤心。”

    由此可见,太过慷慨只会让朋友养成依赖,把别人的帮助看成了理所当然,自然就没有了回报。

    有的时候,过于慷慨还容易许下“空头支票”。当太过慷慨成了你在朋友圈子里的“名片”时,你就会在不经意和不得已之下,许下很多承诺。譬如帮某位朋友完成一个梦想,帮某位朋友找到工作,借给某位朋友很多钱。然而,你会发现,你并不一定有时间或者物力、财力去完成这些慷慨的承诺。于是,你“慷慨大方”的形象就会瞬间坍塌,成为一个言而无信的家伙,岂不是当了“冤大头”?

    所以,我们在拓展人脉时,一定要掌握其中的“度”。舍得付出,但讲究有节制地付出;为人慷慨,但绝不做人情“万金油”。帮助朋友要有理、有节、有舍、有得、有面,摒除掉小气的交友习惯,做一个付出者,但不是“滥好人”。

    给人脉关系算上一笔账,付出决不能大于或小于收获的两倍之多。如果人际关系的收支极度不平衡,你就得仔细想想是否自己付出的太少或太多。然后,依据具体的情况做出改变,让自己成为一位精明的人脉关系投资者。

    有一首歌唱道:“收获在希望的田野上。”友谊也是如此,如同初春的田野,等待着你去撒种,等待着你去施肥。但在这片土地上,“播种”太多会“败苗”,“施肥”太多会“烧苗”,使土地“结块”。所以,一定要在友谊“秋收”之前,及时改变你的人际交往策略,使得付出能够得到收获,在收获中体味人生的真谛。

    5.让他人需要你胜于感激你

    卡耐基曾说:“别指望别人感激你,因为忘记感谢乃是人的天性。如果你一直期望别人感恩,多半是自寻烦恼。”感激往往是一时的,如同昙花一现,绽放出一时的魅力,便匆匆凋零。我们需要的是让朋友需要你,离不开你的存在,认定你是真正的挚友。

    仔细回想下,你是否拥有离不开你的朋友,只要遇见了难题就会寻求你的帮助,只要有快乐的事就会与你分享,经常在一起相聚,共同畅谈彼此的生活感受和琐事呢?这样的朋友是不是让你感到特别的放心和舒心,那么,我们能否做到让更多的朋友也同样需要你呢?

    雨昕是一个温柔善良的姑娘,她的工作地点是社区医疗室,但凡来医疗室看过病的社区老小都很喜欢她,亲昵的称呼她“雨昕姑娘”。很多老年人甚至和雨昕结成了忘年之交,只要他们遇到了困难,第一时间就会想到她。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时候,雨昕决定去做志愿者,她喜欢帮助别人,深得志愿精神的真谛。每次和遭遇生活挫折的人打交道,她都会在心里告诉自己:“能帮助别人解决困难的快乐是用多少钱都买不到的。”

    在社区工作的几年里,雨昕让很多绝望的人在自己的帮助下渐渐恢复生气,每当想起这些,她就感到无比快乐与满足。有一次,雨昕去外地参加“社区人服务大赛”,很久才回来。社区里很多人看到就激动地说:“雨昕你可回来啦,我们真怕你丢下我们不管了。”想起这些,雨昕的心里洋溢着深深地满足感。她说:“一直被大家需要,真的很开心。”

    尽管工作多和各种各样贫困的人打交道,雨昕依旧笑容满面。据上海媒体报道,在全市300多个救助点,像雨昕般热心的人不计其数,他们偶尔聚到一起,也是分享交流解决各类难题的经验。这些年轻人在普通的岗位上,用自己的专业精神诠释着“助人为乐”,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甘于付出的精神。上海市人民所需要他们,每一个社区的困难家庭需要他们。

    当感激被遗忘,朋友之间的关系就会变淡,变得无关紧要。然而,一旦铸成让他人需要的感觉,永远不会磨灭。在任何时间,无论快乐、忧伤,朋友都会想起你。当你遭遇到困难时,你的朋友也会第一时间给予他们所能做到的最大帮助。有一位哲人曾说:“感恩是极有教养的产物,不可能从一般人身上得到。”如果我们想通过“施恩于人”来获得他人依赖的话,那真是得不偿失了。高明的人从来只会让朋友需要他,而不是感恩他;真正实用的人脉也是朋友彼此的需要感。

    我们要知道,“被人需要”是一种睿智的人生哲理。未曾经历过的人,难知其中的快乐;“被人需要”是一种艰辛,不曾体会过的人,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被人需要”是一种快乐,不曾拥有过的人,就不知道其中的纯粹。当我们感觉自己是被人需要的时候,心底就会滋生出一种喜悦,它是任何言语都无法替代的。它来自内心,而不是外界的影响;它来自朋友的举措,而不是朋友的言语。

    当一名员工为公司创造了丰厚的利润,为公司拉到一个大的项目时,员工此时是被需要的,这是推动一名员工努力工作的最好途径。当一名医生被病人需要,肩负着救死扶伤的光荣使命,病人因为医生的救助而减轻痛苦,医生是幸福的,光荣感在被需要的感觉下愈发弥足珍贵。为朋友付出,得到的是成就感,是荣誉感,是温馨与快意,那么朋友之间的感情还有什么能够破坏的呢?

    请让自己成为别人心底最亲切真实的依靠,沙漠扬起沙砾遮蔽太阳,却难以掩埋朋友的关怀。被人需要的人才能在朋友的心中占的一席之地,这种回报才是最持久的。命运将你我关联到一起,我们只有成为朋友需要的对象,才能在茫茫人海里拥有真正的友谊。

    当“风浪”扑向友谊,只有互相需要的朋友才能岿然不动。友谊在“静态”中不忘记,在“动态”中不舍弃。这样的感情经得起流言蜚语,经得起岁月打磨,经得起平淡无奇与波澜壮阔。朋友心有所求,心有所需,才会心有所属,才会铭记于心。

    6.帮助别人往上爬的人,会爬得最高

    法国艺术家乔治·马修·阿丹曾说:“帮助别人往上爬的人,会爬得最高。”没错,只要你帮助其他人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事物,你也能因此得到你想要的事物,帮助得愈多,得到的也愈多。迁徙的大雁总是以“人”字形结伴飞行,而不是单枪匹马的南迁北移。每当一只大雁因受伤或者疲惫而脱离雁群时,总有几只大雁会留下来陪伴它,并且协助它追赶上雁群。所以,雁群始终能保持一定的数量和队形,直到到达迁徙地。

    大雁尚且如此,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这么做呢?帮助别人等于帮助自己,付出的同时,其实收获已经在不经意间来到你身边。佛家说种善因得善果,在你每天遇到的人中,肯定有一些有能力帮助你提高你的事业,改善你的命运的人。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你能伸出援助之手,也许你的命运就会因此而改变!

    俾斯麦32岁的时候成了普鲁士国会议员,但他在国会中没有一个可信赖的朋友。人们并不看好这位新晋的议员,让人意外的是,俾斯麦决定与当时已经没有任何权势的国王腓特烈结盟,这与人们的猜测大相径庭。因为腓特烈性格软弱,对国会里强势的自由派不断让步。而俾斯麦的朋友们都知道,这种缺乏骨气的人也正是俾斯麦最不屑一顾的人。

    俾斯麦的选择让人费解,他不断地讨国王欢心,而且当其他议员攻击国王的愚昧举措时,只有俾斯麦站出来替国王说话。终于,在1851年,俾斯麦的努力获得了回报,腓特烈任命他为内阁大臣。俾斯麦并没有满足这一点,仍然不断地努力讨好腓特烈,鼓励国王增强军队实力,以强硬的态度面对自由派。他又请求国王用皇权来统治国家,让君主专制再度成为普鲁士最强大的力量。渴望获得支持的腓特烈一世见俾斯麦如此拥护自己,非常信赖他,完全按照俾斯麦的意愿行事。从此,俾斯麦逐渐在普鲁士政坛上树立起自己的地位。

    但世事多磨,让俾斯麦步步高升的腓特烈驾崩了,他的弟弟威廉继承了王位。新国王很讨厌俾斯麦的强势,不愿意把他留在自己身边,派他去做驻法大使。俾斯麦并不气馁,他知道新国王还是需要他的支持。果然,威廉与腓特烈一样遭受到了自由派的攻击,权利这个“大蛋糕”被一再分剥。无奈之下,威廉觉得自己不能承受这样的痛苦,一度琢磨着退位。

    这时候,俾斯麦像个救星一样再次出现。他利用自己在政坛的地位,表示坚决支持新国王,并且帮他制订了一系列的计划,以高压手段将自由派赶尽杀绝。

    渐渐地,威廉一世开始改变了对俾斯麦的态度,他任命俾斯麦为首相。就这样,俾斯麦聪明地通过这种方法而攀上了权力的最高峰,他身为国王的左右手,不仅牢牢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也掌控了整个国家。一统普鲁士王国,成了德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铁血宰相”。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天下没有全才,我们都彼此依赖,需要相互合作才能生存,才能有所发展。就像帮助一个人上了果树,你也会因此得到果实,而且你越是努力地帮助别人,你能得到的果实就越多。生活好比一块蛋糕,分的人越多,自然每个人分到的也就越少。这时,不如去联手制作蛋糕,蛋糕就能不断地做大,我们就不会为眼下分到的蛋糕太小而倍感不平了。和朋友相处就该如此,先把蛋糕做大才去考虑如何分配蛋糕,也只有这样你才能分到更多、更美味的蛋糕。

    美国富商保罗·盖蒂曾说:“一个人要想完成一件事情,永远不要靠自己一个人花100%的力量,而要靠100个人每人花1%的力量。也就是说与别人合作才是最好的选择。”于是,他通过帮助太平洋西方石油公司的董事,成功控制了该公司股份。通过帮助“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免除遗产税,成功地拥有了美孚石油10%的股份,这也给他日后的成功奠定了业界话语权和资金来源。

    就像埃·哈伯德说的:“聪明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帮助自己的唯一方法就是去帮助别人。”帮助别人解惑,自己就能获得知识;帮助别人扫雪,自己的道路会更宽广;帮助别人照亮黑暗,自己的路也会被照亮。

    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表现出自私自利的人性弱点,有人甚至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损害别人的利益。专注于眼前利益,却不知人脉才是永恒的利益触发点。就像老百姓常说的,这一辈子谁还没有用得着谁的时候?谁都不知道将来会需要谁的帮助,与人方便,就是方便自己。

    帮助别人向上爬,没有损失,相反,还会让我们爬得更高。当你和他人建立起了互利互助的合作关系时,那么你给予了别人多大的帮助,也就等于给了自己多大的帮助。给朋友利用自己的机会,才能展现自己的价值,让更多的人认可你,乐意帮助你,愿意回报你。

    7.换位思考,理解朋友的难处

    生活中,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倾向,那就是希望别人都能理解自己,支持自己,接纳自己,喜欢自己。可见,人际交往中,喜欢与厌恶是相互的。那些喜欢你的人,你往往也喜欢他们,愿意接近他们;而对你冷淡和疏远的人,甚至厌恶你的人,你的反应也是相应的,你对这些人也会不由自主地疏远或者产生厌恶感。

    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人际交往的交互原则:决定一个人是否喜欢另一个人,最强有力的一个因果关系是,另一个人是否理解他。既然如此,我们何不通过理解朋友的难处,并且适当地帮他们排忧解难来获取朋友的支持呢?

    有一位美国母亲在圣诞节带着6岁的孩子去买圣诞礼物,大街上到处都散发着圣诞气息,橱窗里装饰着彩灯,可爱的圣诞小精灵载歌载舞,商店里五光十色的玩具应有尽有。节日的气氛充斥着整条大街,母亲不禁想:“一个6岁的男孩将以多么兴奋的目光观赏这个绚丽的世界啊!”

    出乎她意料的是,儿子紧拽着她的大衣衣角,呜呜地哭着。母亲很不理解,为什么孩子会对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不感兴趣,而要不停地哭泣。

    儿子呜咽道:“我的鞋带开了。”于是,母亲在人行道上蹲下身来,为儿子系好鞋带。无意中她抬起头来,讶异地发现:啊?怎么什么都没有?没有绚丽的彩灯,没有迷人的橱窗,没有绚烂的圣诞礼物,也没有食物丰富的餐桌。原来那些东西摆得太高了,孩子什么也看不见。在他眼里看到的只是一双双粗大的鞋子和妇人们的裙摆,在大街上过来又往去。

    母亲第一次以一个6岁儿童目光的高度仰望这个世界,她感到非常震惊,立即起身把儿子抱了起来,真是好可怕的情景。在大人眼里,呈现出来的是个五光十色的世界。孩子却对这个世界不以为然,感到无趣。如果不是她弯下腰去为孩子系鞋带,她可能永远不知道孩子眼里所看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回家后,母亲沉思良久,她觉得自己很多事都欠考虑,并没有从别人的角度出发去看待问题,哪怕是自己最亲密的小儿子。后来,她立志成为一个能够为朋友、为家人,为遇见的每一个人而考虑的人。她就是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第18任校长,著名的物理学家雪莉·安·杰克逊。

    因为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所以对每件事都会产生不同的认识。生活中的很多误解和隔膜实际上都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思维差异引起的。如果我们能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一些问题,那么就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所作所为了。经常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和处理问题,一切就会变得简单多了,这样也会使你变得沉稳、宽容,更容易与他人相处了。

    有一则笑话说:妻子正在厨房炒菜,丈夫在她旁边一直唠叨不停“慢些”“小心”“火太大了”“赶快把鱼翻过来”“油放太多了”……妻子终于忍无可忍道:“我懂得怎样炒菜!”丈夫平静地答道:“我只是想让你体验一下,我在开车时,你在旁边喋喋不休,我的感觉如何。”

    可见,与朋友相处时,我们都有被冒犯和误解的时候,我们都有受委屈而想要为自己伸张正义的时候,这时如果我们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想问题,对此耿耿于怀,心中就会有解不开的结,而倘若我们能深入体察到对方的内心世界,或许你会发现,对方也有自己的难处,你若站在对方的位置可能也会这样做。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是达成理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机制。

    生活中有时会发生这种情形:对方或许完全错了,但他仍不以为然,你企图说服他,却总也说服不了他。在这种情况下,不要过分指责他人,而是应该想想,朋友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思想和行为,其中自有一定的原因。若探寻出其中隐藏的原因来,你便会找到了解朋友行为或想法的钥匙,而要得到这把钥匙,就必须诚实地将自己站在朋友的位置上思考问题。

    同时,我们要保持对朋友的宽容和友善的态度,不要轻易地说出“不好听”的话,故意表现出对朋友的不满。心理学家认为,赞扬能释放一个人身上的能量、调动人的积极性。有一位欧洲妇女出门旅行,她学会了用数国语言讲“谢谢你”“你真好”“你真是太棒了”等赞美之词,因此她所到之处,都受到了热情地接待。真心真意、适时适度地对你的朋友表示赞扬,赞美他人的行为、赞美他人的品格,这样就能够增进彼此的吸引力。

    我们还可以通过相互帮助作为人际关系的开端,这样不仅容易建立起美好的第一印象,而且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也可以随之迅速缩短,使良好的人际关系迅速拉近。“雪中送炭”“患难之中见真情”就足以说明这一点。每个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应当伸出援助之手。

    适当的询问朋友,不要感觉不好意思,或者不必要。很多时候,朋友遇到难处、难以启齿时,我们就得主动一些,旁敲侧击地让朋友吐露出他们的心声。做一个倾听者,多听听朋友的唠叨,才能让朋友感到温馨。

    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我们只有多从别人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才会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才能赢得更多的朋友。

    8.求朋友办事,要让他尝到甜头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现在公司在招聘时,都会明确地写明公司的待遇和福利,只有这样才能招聘到好员工。而要想让员工更好地为公司做事,上司往往会给下属许诺,只要办成了某件事,比如签成了某个合同就按收益的比例给员工提成。这样一来,很多很难拿下的单子都会被勇猛的员工使出浑身解数给拿下了。因为他们知道办好这件事后,他们也能从中得到收益。

    能得到好处,谁都会乐此不疲地努力。求朋友帮忙办事的时候也是如此,我们可以让朋友事先知道事情办成之后的好处,带动他的兴趣,比纯粹的为了友情去帮助你要奏效得多。心理学家霍斯曼曾说:“人际交往的本质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也就是以事换事的过程。”然而,长期以来,许多人忌讳把人际交往和交换联系起来,认为一谈交换就显得俗气,或者会玷污了纯洁的友谊,这样显然不符合求人办事的客观规律。

    春秋时期,范蠡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带着一家离开越国到了陶地。他认为陶地道路通畅,做生意可以发财致富,于是自称“陶朱公”,与儿子一起经商,没过多久就积累了丰厚的家产。

    后来,范蠡的二儿子因为杀人获罪,被拘役在楚地。范蠡想用金钱保住儿子的命,他有一位朋友叫庄生,与楚王关系很好,为人廉洁正直,从楚王至下,对他都很尊重。范蠡派长子带着一千镒黄金和一封书信去见庄生,并且一再嘱咐他把黄金和书信都交给庄生,一切都听从庄生的安排。

    长子到了楚国,依照父亲的嘱咐如数向庄生进献了黄金。庄生说:“你现在赶快离开,千万不要留在这里,即使在你弟弟释放后,也不要问原因。”长子表面答应,但并没有真的离开,而是偷偷留在了楚国,并用自己另外私带的黄金贿赂了在楚国主事的一位达官贵人。

    庄生收了黄金后,对他的妻子说:“这是陶朱公的钱,以后全部还给他,千万不要动用。”于是,他找了一个机会入宫见楚王,以天象有变将对楚国有危害为由劝楚王实行德政,楚王于是准备实行大赦。

    长子从贿赂的那位达官贵人那得知了消息,认为既然实行大赦,弟弟自然可以释放,那一千镒黄金不就等于白白给庄生了吗?于是他又返回见庄生。庄生一见他惊奇地问:“你没有离开吗?”

    长子说:“没有,当初我为弟弟的事情而来,现在楚国要实行大赦了,我的弟弟自然可以得到释放,所以特来向您告辞。”

    庄生听出了话里的意思是让他归还那一千镒黄金,而且长子还暗自庆幸黄金失而复得。庄生觉得受了范蠡长子的愚弄,深感羞怒,他又入宫会见楚王,告诉楚王说:“现在,外面很多人都在议论陶地富翁朱公的儿子杀人后被关在楚国,他家派人用金钱贿赂君王左右的人,此次大赦并不是君王体恤楚国人而实行的,而是因为朱公儿子才大赦的。我怕,这会对大王你的名声不利啊!”

    楚王听罢大怒,于是他命令先杀掉朱公的儿子,之后才下达大赦的诏令。结果,长子只能背着弟弟的尸骨黯然离开了楚国。

    求人办事,不能让对方看到好处,尝到甜头,就很难成功。100句动听的话都抵不上一点点好处。就算朋友碍于情面,答应了你,你也得知道,有好处和没好处,办事的结局会有很大的不同。有好处的事,朋友办起来自然是效率倍增,在利益的驱动下也会把这件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做到尽善尽美。而没有好处的事,朋友办起来会不怎么放在心上,一再拖延,甚至不了了之。

    所以,我们求人办事就得让对方看到好处,而且是实实在在的好处。只要让对方看到好处,他才会心甘情愿地为你办事;只有激起对方的欲望,才能达成自己的目的。

    让对方知道事成之后的好处还可以避免欠下人情债,把本来是求人的事变成了一种交易,让本来应该低声下气的自己可以平等地对话。也许,你认为和朋友关系密切,不需要给好处。但是,人情并不是永不枯竭的泉水,无论关系多密切,总是求人办事,却不给回报,只知索取,不讲回报,时间久了也会让朋友感到厌烦和怨恨。你把朋友当成提款机,当成办事机器,最终只能惹恼朋友,甚至让他因此而远离你。

    我们何不把求人办事当成一件交易、一笔生意来做,分一些利益作为事成之后的好处,甚至自费出一笔钱,譬如送礼、请客。俗话说:“吃人嘴软,拿人手短。”朋友得了你的好处,怎么好意思不帮你?又怎么好意思不帮你把事情做好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