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物议-注释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史记·秦始皇本纪》。

    [2]《列宁选集》第4卷,第49页。

    [3]《汉书·贾谊传》。

    [4]《清世祖实录》卷18。

    [5]《三辅黄图》卷1。

    [6]《资治通鉴》卷180。

    [7]《汉书·董仲舒传》。

    [8]《癸辛杂识》续集下《道学》。

    [9]班固:《白虎通》。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346页。

    [11]贾谊:《治安疏》,见《汉书》卷48《贾谊传》。

    [12]《毛泽东选集》(四卷合订横排本),第587页。

    [13]《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

    [14]《汉书》卷56《董仲舒传》。

    [15]《汉书》卷52《窦婴传》。

    [16]《后汉书》卷54《杨震附杨秉传》。

    [17]《宋史》卷170《职官十》。

    [18]《明史》卷72《职官一》。

    [19]《通典》卷53《礼十三》。

    [20]《明史》卷68《舆服四》。

    [21]《资治通鉴》卷122。

    [22]《南齐书》卷30《戴僧静传》。

    [23]《史记》卷52《齐悼惠王世家》。

    [24]《毛泽东选集》(四卷合订横排本),第587页。

    [25]《明史》卷82《食货六》。

    [26]同上。

    [27]《元史》卷11《世祖本纪八》。

    [28]吴宽:《匏翁家藏集》卷74《承事郎王应祥墓表》。

    [2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381页。

    [30]董仲舒:《春秋繁露》卷10《深察名号》。

    [31]《春秋繁露》卷17《如天之为》。

    [32]《春秋繁露》卷15《郊祭》。

    [33]《汉书》卷72《鲍宣传》。

    [34]《南齐书》卷27《王玄载传》。

    [35]《明太祖实录》卷126。

    [36]《新唐书》卷24《车服志》。

    [37]《明史》卷66《舆服二》。

    [38]《明史》卷67《舆服三》。

    [39]《明史》卷67《舆服三》。

    [4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381页。

    [41]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第46页。

    [42]《晋书》卷26《食货志》。

    [43]《南史》卷36《羊玄保传》。

    [44]《元史》卷75《张珪传》。

    [45]《毛泽东选集》(四卷合订横排本),第885页。

    [4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93页。

    [4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第398页。

    [48]《列宁全集》第6卷,第140页。

    [4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97页。

    [50]《春秋繁露》卷7《官制象天》。

    [51]《春秋繁露》卷13《四时之副》。

    [52]《春秋繁露》卷10《深察名号》。

    [53]同上。

    [54]《春秋繁露》卷6《保位权》。

    [55]《春秋繁露》卷8《度制》。

    [56]《汉书》卷56《董仲舒传》。

    [5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43页。

    [58]《史记》卷122《酷吏列传》。

    [59]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

    [60]《元史》卷191《良吏一》。

    [61]《元史》卷192《良吏二》。

    [62]《明太祖实录》卷62。

    [63]《明太祖实录》卷154。

    [64]《明史》卷226《海瑞传》。

    [6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78页。

    [66]《列宁选集》第1卷,第443页。

    [67]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31,建炎四年二月甲午条。

    [68]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137。

    [69]《宋会要辑稿》刑法3之47。

    [70]李纲:《梁溪先生文集》卷73《乞发水军吴全等付本司招捉杨么奏状》。

    [71]《明史纪事本末》卷45《平河北盗》。

    [72]王鏊:《震泽纪闻》下。

    [73]《明史》卷306《阉党传》。

    [74]《列宁选集》第3卷,第743页。

    [75]《明武宗实录》卷92。

    [76]《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

    [77]《列宁选集》第4卷,第49页。

    [78]《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

    [79]《汉书》卷56《董仲舒传》。

    [80]《癸辛杂识》续集下《道学》。

    [81]《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82]《清鉴纲目》卷3。

    [83]《清世祖实录》卷58。

    [84]《清世祖实录》卷101。

    [85]《史记》卷92《淮阴侯列传》。

    [86]《通典》卷14《选举二》。

    [87]《隋书》卷24《食货志》。

    [88]《明太祖实录》卷111。

    [8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61页。

    [9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97页。

    [9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70页。

    [92]《元史》卷125《高智耀传》。

    [93]《列宁全集》第13卷,第217页。

    [9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14—215页。

    [95]《资治通鉴》卷7《秦纪二》。

    [96]周康王时铜器“大盂鼎”铭文。

    [97]《左传》桓公二年。

    [98]《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

    [99]《史记》卷68《商君列传》。

    [100]同上。

    [101]《汉书》卷19上《百官公卿表》上。

    [102]《商君书·境内篇》。

    [103]见《韩非子·和氏》。

    [104]《汉书》卷24上《食货志》上。

    [105]《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106]《韩非子·有度》。

    [107]《韩非子·六反》。

    [108]《商君书·定分》。

    [109]《史记》卷68《商君列传》。

    [110]见《史记》卷87《李斯列传》。

    [111]《汉书》卷56《董仲舒传》。

    [112]《汉书》卷16《高惠高后孝文功臣表序》。

    [113]《史记》卷52《齐悼惠王世家》。

    [114]《史记》卷17《汉兴以来诸侯年表序》。

    [115]《通典》卷31《职官一三》。

    [116]《汉书》卷19上《百官公卿表上》。

    [117]《通典》卷31《职官一三》。

    [118]《汉书》卷1下《高帝纪下》。

    [119]同上。

    [120]《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

    [121]《汉书》卷24上《食货志上》。

    [122]《史记》卷30《平淮书》。

    [123]同上。

    [124]《汉书》卷2《孝惠帝纪》。

    [125]《汉书》卷24上《食货志上》。

    [126]《后汉书》卷5《孝安帝纪》。

    [127]《后汉书》卷7《孝桓帝纪》。

    [128]《后汉书》卷8《孝灵帝纪》。

    [129]《汉书》卷2《孝惠帝纪》。

    [130]《汉书》卷3《高后纪》。

    [131]《汉书》卷4《孝文帝纪》。

    [132]《汉书》卷6《孝武帝纪》。

    [133]《中国古代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第255—256页。

    [134]《后汉书》卷40上《班固传》。

    [135]《汉书》卷25下《郊祀志下》。

    [136]《汉书》卷86《师丹传》。

    [137]见《剑南诗稿》卷21。

    [138]《廿二史劄记》卷6《三国志书法》。

    [139]《后汉纪》卷30。

    [140]《晋书》卷82《习凿齿传》。

    [141]《廿二史劄记》卷6《三国志多回护》。

    [142]《饮冰室文集》之9《新史学》。

    [143]参见拙著《论郝经的政治倾向》,《中国史研究》1985年第4期。

    [144]《河南先生文集》卷3。

    [145]《西台集》卷4。

    [146]欧阳修先后写过论正统的文章有:《原正统》、《明正统》、《秦论》、《魏论》、《东晋论》、《后魏论》、《梁论》凡七篇,又有《正统后论》二篇,《或问》、《魏梁解》各一篇,《正统辨》二篇,总计13篇。

    [147]《正统论上》,《欧阳修全集》上册《居士集》卷16。

    [148]《居士集》卷17。

    [149]《宋史》卷443《章望之传》。

    [150]《唐宋八大家文钞》卷127《东坡文钞》11。

    [151]事见王恽《玉堂嘉话》卷8,后来与会者修端,将此次座谈纪要整理成《辩辽宋金正统》一文,被苏天爵编入《元文类》卷45。

    [152]《庚申外史》卷上。

    [153]《南村辍耕录》卷3。

    [154]《清世祖实录》卷15。

    [155]《论正统》,《饮冰室文集》之9《新史学》。

    [156]《资治通鉴》卷69《魏纪一》“臣光曰”。

    [157]《读通鉴论》卷末《叙论一》。

    [158]《饮冰室文集》之9《新史学》。

    [159]《饮冰室文集》之9《新史学》。

    [160]《民主星期刊》第19期,1946年2月20日。

    [161]见《人民日报》1946年12月30日。

    [162]张贻玖:《毛泽东读史》,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年版,第61页。

    [163]《史记·孟荀列传》。

    [164]沈休文《故安陆昭王碑》李善注引《邹子》,见《文选》。

    [165]《资治通鉴》卷69《魏纪一》注引。

    [166]《魏书·礼志一》。

    [167]以上引文俱见《魏书·礼志一》。

    [168]《春秋繁露·三代改制》。

    [169]《皇极经世》卷11。

    [170]《南村辍耕录》卷3《正统辨》。

    [171]《后汉书·徐璆传》注引“卫宏曰”。

    [172]《魏书·世祖纪第四下》。另,有关历代流传、饰冒传国玺的情况,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26《传国玺》、沈德符《秦玺始末》、赵翼《陔余丛考》卷20《杨桓传国玺考之误》等文,言之甚详,可参看。

    [173]《廿二史劄记》卷7《禅代》。

    [174]《南史》卷68《刘师知传》。

    [175]《北史》卷5《魏本纪五》。

    [176]《读通鉴论》卷末《叙论一》。

    [177]《晋书》卷114《符坚载纪下》。

    [178]《朱子语类》卷136《历代三》。

    [179]《晋书》卷130《赫连勃勃载记》。

    [180]《魏书》卷4上《世祖纪》。

    [181]《陵川集》卷32《立政议》。

    [182]《鲒埼亭集》外编卷22《江浙两大狱记》。

    [183]《滇游纪闻》。

    [184]邹容:《革命军》,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第1卷下册,三联书店1960年版。

    [185]陆九渊:《象山全集》卷8,四部丛刊本。

    [186]《欧阳文忠公集》卷104《论臣僚不和札子》,四部丛刊本。

    [187]参见《清世祖实录》卷106,1936年影印本。

    [188]《论语·颜渊》。

    [189]《论语·子路》。

    [190]《论语·为政》。

    [191]《荀子·不苟》。

    [192]《后汉书·百官五》。

    [193]箴辞俱见《吏学指南》“诸箴”条。

    [194]以上参见俞樾《茶香室丛钞·四钞》卷18《居官箴言》。

    [195](元)张养浩:《三事忠告》。

    [196](元)徐元瑞:《吏学指南·为政九要》。

    [197](清)汪辉祖:《佐治药言》。

    [198]《为政九要》。

    [199](元)胡祗遹:《紫山大全集》卷23《县政要式》。

    [200]《吏学指南·提刑箴》。

    [201]参见景焕《野人闲话·颁令箴》。

    [202]参见《容斋续笔》卷1《戒石铭》、《吏学指南·戒石铭》等。

    [203]《茶香室丛钞》卷6。

    [204]《吏学指南·戒石铭》。

    [205]参见《茶香室丛钞》卷6《公生明坊旧是立石》。

    [206]刘昶:《试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历史研究》1982年第2期。

    [207]王存才:《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根本原因》,《学术月刊》1981年第10期。

    [208]杨希珍:《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与小农经济》,《文史哲》1982年第2期。

    [20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891页。

    [210]《列宁选集》第4卷,第279页。

    [211]许涤新主编:《政治经济学辞典》上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72页。

    [212]《资本论》第1卷,第321页注。

    [213][苏]波尔什涅夫:《封建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要》,三联书店1958年版,第16页。

    [214]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第58页。

    [2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09页。

    [2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22页。

    [217]同上书,第228页。

    [218]《三国志·魏志》卷15《司马朗传》。

    [219]《贞观政要》卷1。

    [220]《贞观政要》卷4。

    [221]《包拯集》(中华书局版),第85页。

    [222]《海瑞集》下册(中华书局版),第633页。

    [2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42页。

    [224]《列宁选集》第3卷,第176页。

    [225]《列宁选集》第2卷,第601页。

    [226]《宋会要辑稿》食货70之29。

    [227]《毛泽东选集》(四卷合订横排本),第885页。

    [228]同上书,第587页。

    [22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93页。

    [230]以上参见琼图洛夫《外国经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75—278页。

    [23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94页。

    [232]同上书,第695页。

    [233]同上书,第692页。

    [23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93页。

    [235]同上书,第694页。

    [236]同上书,第697页。

    [23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96页。

    [238]《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

    [239]《汉书》卷27《五行志》。

    [240]《列宁选集》第2卷,第517页。

    [241]《汉书》卷51《贾山传》。

    [242]《汉书》卷24《食货志》。

    [243]《淮南子》卷18《人间训》。

    [244]《资治通鉴》卷18《隋纪五》。

    [245]《隋书》卷70《杨玄感传》。

    [246]《列宁选集》第2卷,第668页。

    [247]《列宁选集》第1卷,第639页。

    [248]《列宁选集》第3卷,第492页。

    [249]《斯大林选集》下卷,第441页。

    [250]《资本论》第3卷,第371页。

    [251]《列宁全集》第3卷,第158—161页。

    [25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09—110页。

    [25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450页。

    [254]《史记》卷129《货殖列传》。

    [255]《资本论》第3卷,第1019页。

    [256]《资本论》第3卷,第674页。

    [257]《皇朝经世文集》卷30,李光坡文。

    [25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3页。

    [259]《列宁全集》第3卷,第54页。

    [260]亚当·斯密:《国富论》上卷,郭大力、王亚南合译,上海中华书局1949年版,第85页。此书严复译作《原富》,商务印书馆1981年“严译名著丛刊”本。这段话在严译本上册第64页,译作:“盖其国之政法民风,远在元代之前富庶已极其量,而后则循常袭故,无所加前。”又说:“夫支那五洲上腴……特治不加进者几数百千年。”

    [261]王宜昌:《评中国社会长期停滞论》,《思想月刊》第1卷第1期,1937年2月。

    [262]参见连士升作、陶希圣改写《斯密亚丹论中国》,《食货》第3卷第3期,1936年。

    [263]A.R.坎托罗维亚:《前资本主义时代的中国社会关系体系》,苏联《新东方》1926 (15)。

    [264]参见白钢《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问题论战的由来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6—7页。

    [265]参见王礼锡《中国社会史论战序幕》,《中国社会史的论战》第1辑,神州国光出版社1931年版。

    [266][日]西村雄三缩译:《东洋封建制度史论》,东京:白杨社1936年版,第8—15、230—231页。

    [267]陈伯达:《研究中国社会方法论的几个先决问题》,《文史》第1卷第3号。

    [268]陈伯达:《中国社会停滞状态的基础》,《文史》第1卷第4号。

    [269]陶希圣:《中国社会现象拾零》,新生命书局1932年版,第174页。

    [270]后来由长沙生活书店于1938年出版。

    [271]这两篇文章,新中国成立后,作者收入《中国社会史诸问题》一书,三联书店1961年版。

    [272]后来作者收入《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书,上海时代出版社1948年10月初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6月再版。

    [273]并见《新华月报》1950(4),后来收入《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

    [274]侯外庐:《中国封建社会史论》,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275]董楚平:《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光明日报》1979年10月23日。

    [276]董楚平:《农民战争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浙江学刊》1980年第1期。

    [277]刘昶:《试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历史研究》1981年第2期。

    [278]王存才:《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根本原因》,《学术月刊》1981年第10期。

    [279]陈梧桐:《关于当前农民战争史研究的一些看法》,《光明日报》1981年8月1日。

    [280]王守稼:《评〈试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的若干观点》,《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3期。

    [281]苏双碧:《关于农民战争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2年第1期。

    [282]周庆基:《论中国的封建化过程》,《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2期。

    [283]汪征鲁:《小农经济·封建化及其他——与刘昶同志商榷》,《福建师大学报》1981年第2期。

    [284]刘修明:《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性与长期延续原因》,《历史研究》1981年第6期。

    [285]宋杰:《关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问题的几点认识——与刘昶同志商榷》,《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1期。

    [286]李大生:《中国落后不在于没有完成封建化》,《史学集刊》1982年第2期。

    [287]白钢:《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问题的探讨》,《光明日报》1982年10月20日。

    [288]白钢:《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问题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历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红旗出版社1983年版。

    [289]胡寄窗:《论中国封建经济成熟甚久瓦解特慢的原因》,《经济研究》1981年第6期。

    [290]傅筑夫:《中国古代经济史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291]白钢:《重新学习马克思主义,把农民战争史的研究引向深入》,《光明日报》1982年1月11日。

    [292]孟祥才:《关于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经济基础的几个问题》,《山东师大学报》1982年第5期。

    [293]林甘泉:《深入批判封建主义彻底肃清封建流毒——批判封建主义学术讨论会纪要》,《光明日报》1979年11月13日。

    [294]白钢:《论中国封建主义的主要特征及其顽固性》,《学术研究》1980年第5期。

    [295]白钢:《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问题的探讨》,《光明日报》1982年10月20日。

    [296]李文治:《论中国地主经济制与农业资本主义萌芽》,《中国社会科学》1981年第1期。

    [297]孔经伟:《关于中国经济史的一些理论问题》,《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2年第1期。

    [298]吴承明:《论男耕女织》,《中国社会经济史论丛》第1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99]于素云:《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阻滞》,《辽宁大学学报》1980年第3期。

    [300]王宏钧:《中国从先进到落后的三百年》,《中国史研究》1980年第1期。

    [301]梁希哲:《明末农民战争没有为资本主义萌芽开辟道路》,《史学集刊》1982年第2期。

    [302]陈家泽:《从两种小生产的转化看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历史研究》1982年第1期。

    [303]陈平:《单一小农经济结构是我国两千年来动乱贫穷、闭关自守的病根》,《学习与探索》1979年第4期。

    [304]陈平:《社会经济结构的规律和社会演化的模式》,《学习与探索》1981年第5期。

    [305]陈平:《社会传统与经济结构的关系》,《学习与探索》1981年第1期。

    [306]晓鲁:《论政治民主化与生产社会化的历史联系》,《未定稿》1979年第44期。

    [307]周继旨:《略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进程及其政治结构与思想体系的基本特征》,《安徽大学学报》1980年第1期。

    [308]庞卓恒:《中西封建专制制度的比较研究》,《历史研究》1981年第2期。

    [309]刘修明:《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性与长期延续的原因》,《历史研究》1981年第6期。

    [310]张志康:《略论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形态的几个特点——兼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滞的原因》,《学术月刊》1982年第5期。

    [311]傅筑夫:《有关中国经济史的若干特殊问题》,《经济研究》1978年第7期。

    [312]李春棠:《略论我国封建专制及其经济基础》,《湖南师院学报》1980年第3期。

    [313]伍新福:《略论封建专制主义的基础》,《湘潭大学学报》1981年第2期。

    [314]蒋兆成:《剖析中国的封建市镇——兼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学术月刊》1982年第7期。

    [315]苏金源:《长期延续的主因在其经济、政治结构》,《史学集刊》1982年第2期。

    [316]王守稼:《评〈试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的若干观点》,《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3期。

    [317]方行:《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与资本主义萌芽》,《历史研究》1981年第4期。

    [318]王家范、谢天佑:《中国封建经济结构试析——兼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问题》,《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集刊》第3辑,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319]张海鹏、唐力行:《论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安徽师大学报》1982年第3期。

    [320]金观涛、刘青峰:《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结构:一个超稳定系统》,《贵阳师院学报》1980年第1期。

    [321]李桂海:《论封建“垄断”经济对社会的影响》,《晋阳学刊》1981年第6期。

    [322]陈平:《社会演化的发展观和经济结构的方法论》,《学习与探索》1981年第3期。

    [323]许言:《中国的封建经济结构与所谓“超稳定系统”》,《文汇报》1981年9月14日。

    [324]吴筑星、林建曾:《让什么光照进历史科学领域》,《贵阳师院学报》1981年第4期。

    [325]康健文:《历史研究中的非马克思主义倾向——简析〈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结构:一个超稳定系统〉》,《贵阳师院学报》1981年第4期。

    [326]白钢:《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问题的探讨》,《光明日报》1982年10月20日。

    [327]孙越生:《重读王亚南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4期。

    [328]王超:《论皇帝制度与封建专制》,《学术月刊》1980年第1期。

    [329]李光霁:《关于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几个问题》,《天津师院学报》1981年第3期。

    [330]李春晖、王俊义:《从世界史的角度看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性》,《求索》1981年第2期。

    [331]曹三明:《明清封建法制对资本主义萌芽的摧残》,《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2期。

    [332]洪焕椿:《明清封建专制政权对资本主义萌芽的阻滞》,《历史研究》1981年第5期。

    [333]罗镇岳:《秦汉专制主义与抑商政策》,《山西大学学报》1980年第2期。

    [334]刘泽华、王连升:《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4期。

    [335]刘修明、吴乾兑:《封建中央集权制和中国——读中国政治制度史札记》,《社会科学》1980年第5期。

    [336]逄振镐:《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发展迟缓的根本原因》,《齐鲁学刊》1982年第2期。

    [337]张平:《造成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缓的根本症结在哪里——兼与王存才同志商榷》,《学术月刊》1982年第3期。

    [338]盂昭信:《封建政权摧残和压制了资本主义萌芽》,赵锡元:《“崇本抑末”是封建社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史学集刊》1982年第3期。

    [339]柳春藩:《残酷的赋役与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史学集刊》1982年第2期。

    [340]孙健:《中国封建经济制度的特征》,《人文杂志》1982年第3期。

    [341]徐扬杰:《宋明以来家族制度在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中的作用》,《未定稿》1981年第10期。

    [342]周勤:《从儒墨兴衰看中国社会结构的特性》,《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3期。

    [343]陈平:《社会经济结构的规律和社会演化的模式》,《学习与探索》1981年第5期。

    [344]籍晋昌:《试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的原因》,《宜春师专学报》1981年第1期。

    [345]《汉书·丙吉传》。

    [346]《汉书·宣帝纪》。

    [347]《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348]《汉书·王莽传》。

    [349]《三国志·魏书·卢毓传》。

    [350]《通典·选举三·考绩》。

    [351]《晋书·武帝纪》。

    [352]《晋书·杜预传》。

    [353]《宋书·百官志下》。

    [354]《魏书·高祖纪上》。

    [355]《魏书·高祖纪下》。

    [356]《魏书·崔亮传》。

    [357]见《魏书·高阳王雍传》。

    [358]《魏书·肖宝夤传》。

    [359]《晋书·刘毅传》。

    [360]《梁书·张瓒传》。

    [361]《通典·选举二》。

    [362]《隋书·百官志下》。

    [363]《通典·选举二》。

    [364]《隋书·百官志下》。

    [365]《旧唐书·职官二》。

    [366]《旧唐书·职官二》。

    [367]《新唐书·百官志一》。

    [368]《旧唐书·职官二》。

    [369]同上。

    [370]《旧唐书·职官三》。

    [371]《唐会要·御史台》。

    [372]《唐会要·巡察按察巡抚等使》。

    [373]《新唐书·百官志三》。

    [374]《宋史·职官志三》。

    [375]《宋会要辑稿》职官59之9。

    [376]《庆元条法事类》卷5。

    [377]《宋史·职官志三》。

    [378]同上。

    [379]《辽史·圣宗纪一》。

    [380]《辽史·圣宗纪四》。

    [381]同上。

    [382]《辽史·圣宗纪八》。

    [383]《辽史·兴宗纪二》。

    [384]《金史·世宗纪上》。

    [385]《金史·百官志一》。

    [386]《金史·百官一》。

    [387]《金史·世宗纪上》。

    [388]《元史·百官志一上》。

    [389]《元史·世祖纪十三》。

    [390]《通制条格·选举·选格上》。

    [391]《通制条格·选举·五事》。

    [392]《元典章·吏部·职制二·代满》。

    [393]《吏学指南·榜据》。

    [394]参见《通制条格·选举·给由》。

    [395]《通制条格·选举·选格》。

    [396]《通制条格·选举·五事》。

    [397]《元史·选举志三、四》。

    [398]《通制条格·选举·选格》。

    [399]《明史·职官志一》。

    [400]《明史·职官志二》。

    [401]《明史·选举志三》。

    [402]以上参见《明会典》卷12《考核》。

    [403]《明会典》卷12《考核》。

    [404]《明史·选举志三》。

    [405]同上。

    [406]参见《明史·丘橓传》。

    [407]参见《清朝文献通考》卷59《选举考》。

    [408]参见《大清会典》卷11《吏部》。

    [409]《孟子·告子下》。

    [410]《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411]《虾旦篇》。

    [412]《白马篇》。

    [413]《杂诗六首》。

    [414]《阳关曲·赠张继愿》。

    [415]《雨中再赋海山楼诗》。

    [416]《送胡松年使金》。

    [417]《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

    [418]《老马行》。

    [419]《金错刀行》。

    [420]《蒿里行》。

    [421]《送顾八分文学适洪吉州》。

    [422]《寄唐生》。

    [423]《伤唐衢》。

    [424]《尚书·五子之歌》。

    [425]《板桥自序》。

    [426]《旧唐书·白居易传》。

    [427]同上。

    [428]《岳阳楼记》。

    [429]《范文正公文集》卷8。

    [430]《明儒学案·东林学案·序》。

    [431]《文献通考》卷39《选举十二》。

    [432]《大明律·吏律·职制》。

    [433]《唐律疏议》卷9《职制》。

    [434]《元典章》卷5《台纲》。

    [435]《白虎通德论》卷上《宗族》。

    [436]《诗经·大雅·板》。

    [437]《礼记·坊记》。

    [438]《后汉书·仲长统传》。

    [439]《通志》卷25《氏族略第一·氏族序》。

    [440]《嘉祐集》卷13《谱例》。

    [441]《张载集·经学·理窟·宗法》、《二程全书·遗书六》。

    [442]《苏东坡应诏集》卷3《策别十三》。

    [443]《萧山来氏家谱》卷9,康熙三十八年定《续增出入执掌条例》,1922年刊本。

    [444]《萧山管氏宗谱》卷4《祠规》。

    [445]石成基:《传家宝》卷4。

    [446]《古虞金垒范氏宗谱》卷3《家训》。

    [447]《云阳涂氏族谱》卷11《族范志序》,1930年刊本。

    [448]《校邠庐抗议》下卷《复宗法议》。

    [449]广东五华《缪氏宗谱》所录万历二十九年《兰陵家训》,1937年刊本。

    [450]鄞县《华氏宗谱》卷首《明德堂家训》。

    [451]安徽桐城《柳峰朱氏宗谱》卷1《谱例七款·六礼俗》。

    [452]叶子奇:《草木子》卷3下《杂制篇》。

    [453]《唐六典》卷13《御史台》。

    [454]《资治通鉴》卷192《唐纪·贞观元年十二月》。

    [455]《明史·职官二》。

    [456]《日知录》卷9《封驳》。

    [457]《皇朝掌故汇编·官制二》。

    [458]《通典》卷24《职官六·中丞》。

    [459]《后汉书·宣秉传》。

    [460]《新唐书》卷123《肖至忠传》。

    [461]《困学纪闻》卷13《三省递重之由》。

    [462]《日知录》卷9《部刺史》。

    [463]《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注引《汉官典职仪》。

    [464]《霍文敏公集》卷4《陛辞疏》。

    [465]《容斋四笔》卷11《唐御史迁转定限》。

    [466]《南史·萧子伦传》。

    [467]《辍耕录》卷19《阑驾上书》。

    [468]《明史》卷226《邱橓传》。

    [469]《汉书·文帝纪》。

    [470]《后汉书·明帝纪》。

    [471]《魏书·常景传》。

    [472]《保甲书·广存》。

    [473]《魏书·食货志》。

    [474]洪饴孙:《三国职官表》。

    [475]《周书·苏绰传》。

    [476]《保甲书·广存》。

    [477]《日知录集释·乡亭之职》。

    [478]《通典·职官十五》。

    [479]《通考·职役考一》。

    [480]《元典章·户部十二·户役》。

    [481]《日知录集释·里甲》。

    [482]《元典章·户部十一·影避》。

    [483]《保甲书·广存》。

    [484]《日知录集释·乡亭之职》。

    [485]《保甲书·定例》。

    [486]《朱文公文集·乞禁保甲擅关集劄子》。

    [487]《保甲书·原始》。

    [488]《保甲书·广存》。

    [489]《三省边防备览·策略》。

    [490]《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902页。

    [491]《毛泽东书信选集》,第241页。

    [492]《明季北略》卷23。

    [493]《国榷》卷89。

    [494]《春明梦余录》卷48。

    [495]《春明梦余录》卷36。

    [496]《金双岩中丞集·两河封事》。

    [497]《明清史料》丙编第3本,第264页。

    [498]《豫变纪略》卷2。

    [499]《明季北略》卷5。

    [500]康熙《延安镇志》卷231。

    [501]《再生纪略》。

    [502]《甲申核真略》。

    [503]《甲申传信录》卷6。

    [504]《再生纪略》。

    [505]《明季北略》卷20。

    [506]《明季南略》卷5。

    [507]《绥寇纪略》卷9。

    [508]《再生纪略》。

    [509]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忆》上卷,第156—157页。

    [510]同上书,第157页。

    [511]《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1328页。

    [512]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忆》上卷,第155页。

    [513]《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652页。

    [514]同上书,第572页。

    [515]同上书,第588页。

    [516]《刘少奇选集》上卷,第102—103页。

    [517]《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751页。

    [518]《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1008页。

    [519]《刘少奇选集》上卷,第413页。

    [520]《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59页。

    [521]《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13页。

    [522]同上书,第314页。

    [523]《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64页。

    [524]《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5页。

    [525]同上书,第152页。

    [526]同上书,第327页。

    [527]《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06页。

    [528]《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90页。

    [529]《国语·晋语》。

    [530]《左传》襄公四年。

    [531]《宋史·司马光传》。

    [532]《宋会要》食货4之21。

    [533]《宋史·高皇后传》。

    [534]《史记·秦始皇本纪》。

    [535]《元史·高智耀传》。

    [536]《汉书·王莽传》。

    [537]《汉书·货殖传》。

    [538]《汉书·王莽传》。

    [539]《金史·世宗纪下》。

    [540]《至正集》卷77。

    [541]《陆宣公集》卷22《均节赋税恤百姓第六条》。

    [542]《资治通鉴》卷226。

    [543]以上见《史记·商君列传》。

    [544]《汉书·食货志》。

    [545]《盐铁论·西域篇》。

    [546]《汉书·贾山传》。

    [547]《上谕内阁》四年七月初二日谕。

    [548]《荀子·臣道》。

    [549]《新唐书》卷46《百官一》。

    [550]《礼记·大学》。

    [551]《战国策·魏策》。

    [552]杨昱:《牧鉴·治本》。

    [553]刘向:《说苑》。

    [554]许名奎:《劝忍百箴》。

    [555]Kathryn G.Denhardt,The Ethics of Public Service, Greewood Press,Inc.,1988.

    [556]《公贿——中国社会的一大公害》,《中国改革》1996年第5期。

    [557]参见《中国纪检监察报》1996年1月14日。

    [558]《公权私化原因分析》,《首都社会经济问题研究》1996年第6期。

    [559]见《观堂集林》卷9、卷10,《王国维遗书》第2册,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影印本。

    [560]《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自序》,《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8页。

    [561]《教育今语杂志》第2册《社说》。

    [562]《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自序》,《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1卷,第9页。

    [563]《中国官僚政治研究·自序》。

    [564]《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

    [565]孔颖达:《礼记正义》卷1。

    [566]叶子奇:《草木子》卷3下《杂制篇》。

    [567]题记:本文原系作者承接的一个指令性课题最终研究成果的缩写稿,未及杀青,又奉命参加另一个同名课题的研究,阴差阳错,一拖再拖,始终没有正式发表。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既已立项,就不应有始无终。这既是职业伦理的要求,也是一种社会责任。现将缩写稿刊出,以作了断。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张辰龙博士、舒城博士多有贡献,谨致谢忱!

    [568][英]奥维尔:《政治与英语》,载董乐山编译《奥维尔文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版,第144—162页。

    [569][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3、25页。

    [570][法]雅曼·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阎克文、刘满贵译,冯克利校,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57页。

    [571]同上书,第305页。

    [572]参见[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573]Pateman, Participation and Democratic Theo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0.

    [574]R.Michels,Political Parties: A Sociological Study of the Oligarchical Tendencies of Modern Democracy,Free Press, 1966.

    [575][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健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55—356页。

    [576]R.A.Dahl,A Preface to Democratic Theory,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6,p.146.

    [577][美]D.B.Truman,The Governmental Process, Alfred A.Knopf, 1951.

    [578][美]达尔:《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尤正明译,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第1页。

    [579]R.A.Dahl, A Preface to Democratic Theory,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6,p.133.

    [580]Ibid.,pp.132-133.

    [581]R.A.Dahl,A Preface to Democratic Theory,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6,p.151.

    [582]参见[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燕继荣等译,王浦劬校,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266页。

    [583][美]林德布洛姆:《政治与市场》,王逸舟译,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236—237页。

    [584]参见[美]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389页。

    [585][德]康德:《论永久和平》第2节,《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586][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第10篇,程逢如、在汉、舒逊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587]参见[英]洛克《政府论》第七章,瞿居农、叶启芳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588]参见[美]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平新乔、莫扶民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

    [589]参见[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3—18页。

    [590]Acton, The History of Freedom and Other Essays, Macmillan and CO., Limited, 1919,p.4.

    [591]Conrad P. Waligo Rski, The Political Theory of Conservative Economists,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1990,pp.101-125.

    [592]F.A.Hayek,Law,Legislation and Liberty,Routledge&Kegan Paul,1982, pp.472-478.

    [593]参见张辰龙《在自由与民主之间保持张力》,《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三联书店1998年版。

    [594]参见[美]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平新乔、莫扶民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62—381页。

    [595]参见[美]史蒂芬·霍姆斯《先定约束与民主的悖论》,见埃尔斯特和斯莱格斯塔德编《宪政与民主》,潘勤、谢鹏程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

    [596]参见张辰龙《在自由与民主之间保护张力》,《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三联书店1998年版。

    [597]参见[美]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46页。

    [598]参见[美]萨托利《“宪政”疏议》,《公共论丛》第1辑,三联书店1995年版。

    [599][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第11章和第12章,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

    [600][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54页。

    [601][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第39篇,程逢如、在汉、舒逊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60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第390页。

    [603][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61页。

    [604]参见[美]威尔逊《国会政体——美国政治研究》前言部分,熊希龄、吕德本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605]参见沈宗灵《美国政治制度》,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91页。

    [606]沈宗灵:《美国政治制度》,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0页。

    [607][丹麦]福尔默·威斯蒂主编:《北欧式民主》,赵振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25页。

    [608]参见应克复等《西方民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24页。

    [609][美]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22页。

    [610]参见[法]托克维尔《论美国民主》第5章,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611][美]西奥多·怀特:《美国的自我探索》,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429页。

    [612]参见李道揆《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44—245页。

    [613][美]西奥多·怀特:《美国的自我探索》,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7页。

    [614]参见沈宗灵《美国政治制度》,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7页。

    [615][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第51篇,程逢如、在汉、舒逊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616]杨祖功、顾俊礼:《西方政治制度比较》,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第234页。

    [617][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洛丹诺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邓正来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62页。

    [618]参见应克复等《西方民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47页。

    [619]转引自杨柏华、明轩《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版,第384页。

    [620]转引自李道揆《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04页。

    [621]杨祖功、顾俊礼:《西方政治制度比较》,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第147页。

    [622][英]哈耶克:《通向奴役的道路》,王明毅、冯兴元等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82—83页。

    [623][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燕继荣等译,王浦劬校,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324—329页。

    [624][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6页。

    [625][美]林德布洛姆:《政治与市场》,王逸舟译,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250页。

    [626]F.A.Hayek,Law,Legislation and Liberty,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82.

    [627]James M.Buchanan, The Limits of Liberty,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5.

    [628]《列宁选集》第3卷,第230页。

    [62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274页。

    [63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508页。

    [631]《列宁选集》第2卷,第709页。

    [632]参见[美]戴维·奥斯本(David Osborne)、特德·盖布勒(Ted Gaebler):《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Reinventing Government,How the Enterpreneurial Spirit is Transforming the Public Sector),上海市政协编译组、东方编译所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

    [633]关于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模型,国内学术界众说纷纭,张国庆将其归纳为20种:描述模型(行为模型)、规范模型(标准模型)、语句模型、符号模型、程序模型、理性决策模型、渐进决策模型、综合决策模型、机关组织决策模型、集体决策模型、精英决策模型、顺序决策模型、系统决策模型、经济合理模型、逐步改变模型、顺序决策模型、超理性模型、剧烈改变模型、无为模型等(参见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35—237页)。贺卫、王浣尘则认为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模型常用的有10种:组织体制模型、利益集团模型、精英决策模型、意识形态模型、理性决策模型、渐进决策模型、理想决策模型、博弈论模型、系统决策模型、公共选择模型(参见贺卫、王浣尘《试论公共政策研究中的模型方法》,《中国软科学》2000年第1期)。

    [634]本节参见[美]丹尼斯·C.缪勒(Dennis C.Mueller)著,杨春学等译《公共选择理论》(Public Choice 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635]C.E.Lindblom, “Policy Analysi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48(June 1958),pp.300-301.

    [636]参见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第242页。

    [637]参见顾肃《论法治基础上的民主》,《学术界》(合肥)2000年第3期。

    [638]参见杨帆《从战略高度看中国加入WTO》,《经济活页文选》2000年第2期,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639]参见徐志群《论完善地方性法规、规章的立法监督机制》,《中国法学》1999年第3期。

    [640]参见《贺国强在重庆市区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重庆日报》2000年9月22日。

    [641]参见陆勇强《古董文件不古董》,《深圳特区报》2000年10月4日。

    [642]参见沈洪等文,《中国质量报》2000年10月9日。

    [643]参见朱广忠《我国地方政府有效执行中央政策的若干问题》,《中国行政管理》1999年第12期。

    [644]参见张勤《转型期政府利益干预经济政策模式分析》,《中国行政管理》1999年第12期。

    [645]本文是作者1995年6月至8月,在日本神户大学国际协力研究科担任客员教授期间所写的一篇论文,原载日本神户大学国际协力研究科《国际协力论集》第3卷第2号,1995年12月出版。原文是以英文发表的,后被转译成日、韩、波兰文,在日本、韩国、波兰相继刊出。中文本稍后也在中国国内和海外分别以繁、简字体出版。

    [646]以上引文,俱见《新民主主义论》。

    [647]王谋治:《柘荣县村委会选举见闻》,《人民日报》1994年2月1日。

    [648]《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52页。

    [649]参见中国基层政权建设研究会《中国农村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制度》,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年版,第3页。

    [650]参见中国基层政权建设研究会《中国农村村民代表会议制度》,1994年6月,第87页。

    [651]参见《中国农村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制度》,第26—27页。

    [652]参见费允成《开展村民自治示范活动的情况汇报》,1992年9月17日。

    [653]参见《湖北省桂东县选举委员会办公室资料》,1993年;(贵州省)福泉县人民政府《福泉县开展村民自治示范工作的情况》,1992年11月,第4页。

    [654]参见《河南省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贯彻情况的汇报》,1992年,第6页。

    [655]参见新乡市郊区人民政府《我们是怎样贯彻〈村委会组织法〉,实行村民自治的》,1992年10月,第10页。

    [656]参见中共临汾市委、市政府《认真实施〈村委会组织法〉,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1992年5月,第4页。

    [657]参见山西省河曲县人民政府《十万农民的民主实践——我们是怎样开展村民自治活动的》,1991年12月,第10页。

    [658]参见浙江省嘉善县人民政府《开展村民自治示范工作情况汇报》,1991年12月,第2页。

    [659]参见武陟县阳城乡政府《健全自治制度,提高自治水平》,1992年10月,第3页。

    [660]参见福泉县人民政府《福泉县开展村民自治示范工作的情况》,1992年11月,第5页。

    [661]参见汝南县人民政府《开展村民自治,促进社会进步》,1992年11月,第6页。

    [662]参见梨树县人民政府《村民自治办法的探索与实践》,1993年5月,第11页。

    [663]参见福建省民政厅《加强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建设,实现党领导农民当家作主目标》,1991年12月,第6页。

    [664]宁立华:《关于浙江省村委会换届选举情况的调查报告》,1993年12月,第7页。

    [665]参见福建省民政厅《农村基层直接民主形式的成功实践——福建省村委会1991年换届选举情况》,1992年,第7页。

    [666]参见宁立华《关于浙江省村委会换届选举情况的调查报告》,1993年12月,第9、13页。

    [667]同上。

    [668]参见《中国农村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制度》,第89页。

    [669]参见《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实现党领导农民当家作主目标》,第6页。

    [670]参见王谋治《山村涌动民主热流——拓荣县村委会选举见闻》,《人民日报》1994年2月1日。

    [671]参见《福泉县开展村民自治示范工作的情况》,1992年11月,第5页。

    [672]参见《中国农村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制度》,第91页。

    [673]参见青海省大通回族自治县民政局《认真贯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探索以法治村——民主管理的新路子》,1992年。

    [674]参见双峰县人民政府《积极开展村民自治,全面推行综合改革》,1993年6月,第7页。

    [675]参见《中国农村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制度》,第93页。

    [676]参见河北、山东、黑龙江、辽宁四省的《〈村委会组织法〉实施办法》,1990年6月、1992年5月、1990年8月、1990年8月。

    [677]参见新疆、吉林两省区的《〈村委会组织法〉实施办法》,1991年8月、1991年7月。

    [678]参见河南、福建两省的《〈村委会组织法〉实施办法》,1992年8月、1993年9月。

    [679]参见《西藏自治区〈村委会组织法〉实施办法》第11条,1993年12月。

    [680]参见汝南县人民政府《开展村民自治,促进社会进步》,1992年11月,第2—3页。

    [681]参见山东省招远县民政局《建立村民代表会议制度,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1989年8月,第3—4页。

    [682]参见《江苏省溧阳市村民代表会议职权》,1992年;《四川省彭山县村民代表议事会制度》,1992年12月制定、1994年4月修订。

    [683]参见《河北省承德市村民代表会议规则》,1993年12月。

    [684]参见《安徽省当涂县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规则》,1992年4月。

    [685]参见《四川省彭山县村民代表议事制度》,1992年11月制定、1994年4月修订。

    [686]参见汝南县人民政府《开展村民自治,促进社会进步》,1992年11月,第3页。

    [687]参见方炎、包永辉《村民自治:基层民主制度的组织和制度建设》,1991年9月,第3页。

    [688]参见山西省临汾市人民政府《认真实施村委会组织法,促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1992年,第5页。

    [689]参见交城县民政局《开展村民自治,建设基层政权》,1991年11月,第2、10页。

    [690]参见榆树市人民政府《抓基层,打基础,把村民自治活动不断引向深入》,1992年9月,第4页。

    [691]参见武陟县阳城乡政府《健全自治制度,提高自治水平》,1992年10月,第3页。

    [692]参见京山县人民政府《开展示范活动,促进村民自治》,1991年12月,第3页。

    [693]参见梨树县人民政府《村民自治办法的探索与实践》,1993年5月,第19页。

    [694]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我们是怎样抓示范建设的》,1991年,第5页。

    [695]屯里乡人民政府:《我们是怎样指导村民自治的》,1991年,第6页。

    [696]湖北省民政厅:《关于村民自治示范活动试点情况的汇报》,1992年5月,第4页。

    [697]参见北郊乡人民政府《实行五个公开,实现村民自治》,1992年,第4页。

    [698]参见武陟县阳城乡政府《健全自治制度,提高自治水平》,1992年10月,第5、6页。

    [699]参见双峰县人民政府《积极开展村民自治,全面推进综合改革》,1993年6月,第10页。

    [700]参见山西省河曲县人民政府《十万农民的民主实践——我们是怎样开展村民自治活动的》,1991年12月,第11页。

    [701]老君庙镇人民政府:《建章立制,依法治村,实现民主管理,促进农村两个建设》,1992年,第3页。

    [702]参见湖北省民政厅《关于开展村民自治示范活动试点情况的汇报》,1992年5月,第4页。

    [703]参见福建省民政厅《加强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建设,实现党领导农民当家作主目标》,1991年12月,第11—12页。

    [704]参见山西省临汾市人民政府《认真实施村委会组织法,促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1992年,第6页。

    [705]参见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县人民政府《关于在全县农村开展村民自治示范的方案》,1992年,第4页。

    [706]参见武陟县阳城乡政府《健全自治制度,提高自治水平》,1992年10月,第6页。

    [707]参见梨树县人民政府《村民自治办法的探索与实践》,1993年5月,第20页。

    [708]参见山西省临汾市人民政府《认真实施村委会组织法,促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1992年,第7页。

    [709]参见北郊乡人民政府《实行五个公开,实现村民自治》,1992年,第5页。

    [710]参见山西省河曲县人民政府《十万农民的民主实践——我们是怎样开展自治活动的》,1991年12月,第7页。

    [711]参见长葛县民政局《认真贯彻村委会组织法,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1992年12月,第9—10页。

    [712]参见《中国农村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制度》,第2页。

    [713]参见段素果《总结经验,开拓进取,努力把我市村民自治示范活动推向新水平》,1991年11月6日,第2页。

    [714]参见河南省民政厅《河南省村委会组织法贯彻情况的汇报》,1991年,第1页。

    [715]参见湖北省民政厅《湖北省贯彻村委会组织法,加强村委会建设情况的汇报材料》,1990年5月,第2页。

    [716]参见福建省民政厅《加强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建设,实现党领导农民当家作主目标》,1991年12月,第2—3页。

    [717]参见王振耀等《中国农村村民委员会的法律制度》,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版,第11—16页。

    [718]参见王振耀等《中国农村村民委员会的法律制度》,第21—25页。

    [719]陕西省民政厅于1996年9月印发了《陕西省村民委员会选举条例(试行)》。由于省民政厅不享有立法权,所以我们暂时还不能把它纳入正式的地方法规序列。

    [720]参见《福建省寿宁县村委会换届选举试点情况介绍》,1997年2月15日。

    [721]参见《湖北省谷城县第三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情况介绍》,1996年11月7日。

    [722]参见《湖北省钟祥市长寿镇村委会选举经验介绍》,1996年6月。

    [723]参见《福建省寿宁县村委会换届选举试点情况介绍》,1997年2月15日。

    [724]参见湖南省民政厅《湖南省第三次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情况总结》,1996年7月25日。

    [725]参见甘肃省民政厅《甘肃省村民委员会第二次换届选举工作总结》,1996年7月10日。

    [726]参见湖南省民政厅《湖南省第三次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情况总结》,1996年7月25日。

    [727]参见贵州省人大常委会《贵州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1995年8月2日。

    [728]参见河北省人民政府《河北省村民委员会选举暂行办法》,1996年11月22日。

    [729]参见《福建省寿宁县村委会换届选举试点情况介绍》。

    [730]参见《甘肃省村民委员会第二次换届选举工作总结》。

    [731]参见王振耀等《中国农村村民代表会议制度》,中国社会出版社1995年版。

    [732]参见尹文儒《推行村务“六公开”,深化农村第二步改革》,1997年1月6日。

    [733]参见王振耀、刘喜堂《建立村民代表会议,推行村务公开应该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农村的基本政治工作——关于河北省推行村务公开情况的调查》,1996年11月。

    [734]刘军宁:《GOVERNANCE:现代“治道”新概念》,载《市场逻辑与国家观念》,《公共论丛》第1辑,三联书店1995年版。

    [735]徐勇:《GOVERNANCE:治理的阐释》,《政治学研究》1997年第1期。

    [736]参见白钢《“两票制”:作为民主模式的选择——关于山西省河曲县基层选举的考察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工作论文:980405。

    [737]参见白钢《关于改进村民自治立法问题的研究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工作论文:971103。

    [738]参见白钢《村民自治:中国农民的政治参与》,载日本神户大学《国际协力论集》第3卷第2期,1995年12月,按:原文用英文发表。

    [739]参见中国基层政权建设研究会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制度研究课题组《中国农村村民代表会议制度》,中国社会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740]参见彭山县人民政府《深入开展村民自治示范活动,推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1995年。

    [741]参见中共湖南省临澧县委员会《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全面推行村民自治》,1995年。

    [742]参见中共汝南县委员会、汝南县人民政府《开展村民自治,促进社会稳定,实行政务公开,推动农村发展》,1997年。

    [743]以上情况,在一个时期内,各地所在多有,以致地方政府不得不颁布诸如《乡村干部施政守则》之类规章明令禁止。如《河北省乡村干部施政守则》,据冀字[1997]27号文件。

    [744]参见中共辉县市委、辉县市人民政府《认真实行村务公开办事制度,确保农村稳定,促进社会全面进步》,1997年。

    [745]同上。

    [746]同上。

    [747]参见栗战书《加强领导,加大力度,如期保质在全省农村推行村务公开》,1996年。

    [748]参见《光明日报》1992年11月19日。

    [749]参见《中国劳动报》1994年10月27日。

    [750]参见尹文儒《推行村务“六公开”,深化农村第二步改革》,1997年。

    [751]参见《南方周末》1998年2月18日。

    [752]参见中共新野县委、新野县人民政府《村村建立“两会两组两栏”,以民主管理促进农村稳定和发展》,1997年。

    [753]参见许昌县人民政府《切实推行村务公开,促进农村稳定发展》,1997年。

    [754]参见中共新野县委、新野县人民政府《村村建立“两会两组两栏”,以民主管理促进农村稳定和发展》,1997年。

    [755]参见中共汝南县委员会、汝南县人民政府《开展村民自治,促进社会稳定,实行政务公开,推动农村发展》,1997年。

    [756]参见尹文儒主编《基层民主实践》,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年版,第168—177页。

    [757]范伟国:《村头明白账》,《人民日报》1997年12月13日。

    [758]安徽省民政厅基层政权建设处:《安徽省乡镇政权建设的情况、问题和建议》,1997年。

    [759]参见《山东省济宁市乡镇人民政府规范化建设检查验收办法(试行)》,1997年5月21日。

    [760]河北省民政厅:《加强基层政权法制建设,促进乡镇政府工作规范化》,1997年。

    [761]参见许昌县人民政府《切实推行村务公开,促进农村稳定发展》,1997年7月30日。

    [762]参见中共山东省邹城市北宿镇委员会、山东省邹城市北宿镇人民政府《加强乡镇政府规范化建设,创建富裕、民主、文明的新型乡镇》,1997年。

    [763]参见湖北省京山县雁门口镇人民政府《规范化管理,法制化行政》,1997年。

    [764]中共山东省邹城市北宿镇委员会、山东省邹城市北宿镇人民政府:《加强乡镇政府规范化建设,创建富裕、民主、文明的新型乡镇》,1997年。

    [765]参见上海市民政局《完善“三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加快农村城市化建设步伐》,1997年。

    [766]参见河北省民政厅《加强基层政权法制建设,促进乡镇政府工作规范化》,1997年。

    [767]参见湖南省民政厅《湖南省乡镇政权建设工作情况报告》,1997年。

    [768]参见尹文儒主编《基层民主实践》,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年版,第154—158页。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