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三百首译注评-曾瑞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曾瑞(?—约1331)字瑞卿,号褐夫,大兴(今属北京)人。元代著名诗文曲作家。性格疏放,无意功名,不求仕进。因欣赏江浙一带的风物人情,移家钱塘、江淮一带。时常得到达官贵人的接济,故生活还颇为宽裕。他学习范宽,工画山水,多才多艺。著有杂剧《才子佳人误元宵》,今存。散曲集《诗酒余音》已逸。散曲今存小令九十五首,套数十七首。

    [南吕]四块玉·闺情

    曾瑞

    孤雁悲,寒蛩泣①。恰待团圆梦惊回②,凄凉物感愁心碎。翠黛颦③,珠泪滴④,衫袖湿。

    【注释】

    ①寒蛩(qióng):秋天的蟋蟀,叫声比较凄凉。②惊回:惊醒。此句意谓在梦境中刚刚要团圆的时候就被惊醒了。③翠黛:美人之眉。古代女人描眉多用黛色。④珠泪:伤心的眼泪。古代有鲛人泣泪成珠的故事。

    【译文】

    失群而孤独的大雁在悲哀地叫,感觉到秋寒的蛐蛐也在凄惨哀鸣。这凄清的声音恰恰把我温馨幸福的团圆梦惊醒。这凄凉的物候和凄凉的声音,伤透揉碎我本来就忧愁悲伤的心。不知不觉间紧锁双眉,泪珠一个劲地成串滴落,沾湿了我的衣袖和衣襟。

    【评析】

    这首小令抒写闺中思妇相思之情。开头两句写声音,渲染气氛。孤雁的悲鸣,寒蛩的哀泣都是凄凉愁苦之音。“孤雁”是失群的大雁,更是失去伴侣的大雁,最容易唤起思妇的孤独感和对于丈夫的思念。正是这两种声音把刚刚要做团圆美梦的思妇惊醒了。“凄凉物感愁心碎”,实际是说易经产生的过程和缘由。“凄凉物”是指凄凉的环境和凄凉的声音,即在这凄凉的秋天,又传来蛐蛐的悲凉的叫声和失群大雁的悲鸣,这便是凄凉物。“愁心”是女子忧愁悲伤的内心。“人禀七情,应物斯感”便是这种内心的悲哀和外在环境的凄凉触碰到一起而产生的更加悲哀的感情。这便是文学作品中经常说的意境,而引起人感情变化的外在环境便是意象。“翠黛颦,珠泪滴,衫袖湿”三句写她的具体表现,紧蹙愁眉、流下一串串伤心的泪珠,把彩衫的衣袖都沾湿了。全曲刻画一个多愁善感的女性形象。由声音惊梦过渡到人物,用三个整齐的三字句刻画人物情态。语言简洁凝练,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中吕]山坡羊过青哥儿·过分水关①

    曾瑞

    山如佛髻,人登鳌背②,穿云石磴盘松桧③。一关围④,万山齐⑤,龙蟠虎踞东南地⑥。岭头两分了银汉水⑦。高,天外倚;低,云涧底。行人驱驰不易,更那堪暮秋天气。拂面西风透客衣。山雨霁微⑨,草虫啾唧。身上淋漓,脚底沾泥。痛恨杀伤情鹧鸪啼。行不得⑩。

    【注释】

    ①分水关: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分水关有二处。一在福建崇安县西北分水岭上,接江西铅山县界。为闽赣之襟要。一在广东饶平县东南。此处当是前者。②鳌背:象鳌背一样的险峻的山岭。鳌:传说中海里的大龟。③穿云石磴:仿佛穿上云霄的石阶。形容石阶路径陡峭险要,山势崇高。盘松桧:松树和桧树盘曲遒劲。④一关围:一个关口围绕在岭上。⑤万山齐:周围的万山都成了屏障。⑥龙蟠虎踞:形容地形险要。⑦银汉水:河流名,当是分水关上之河流,具体未详。⑨霁微:刚刚放晴。霁:雨雪初停而天气放晴。⑩行不得:鹧鸪鸟啼叫声很凄凉,据说其叫声如说:“行不得也,哥哥。”此处取分水关险要难行,故云“行不得”之义。

    【译文】

    山形盘曲如同佛祖有发髻一般,人仿佛在大鳌的背上登攀,穿过云层的石头磴左右生长的松树和桧树的枝干遒劲弯弯。在这里设置一个关口,周围的万山都成为屏障,在这岭南之地便形同虎踞龙盘。岭头上便是银汉水流向的分界线。高高的山峰直插向天外,最低的山石在最低处的山涧。行路人通过这里真是太难了,再加上这种烦人的暮秋天气。迎面的秋风打透游子的布衣。一阵山雨过后天色初晴,路边的草虫声音啾啾唧唧,身上大汗淋漓,脚底下粘着黄泥。那该死的令人伤心的鹧鸪鸟还一个劲地啼,仿佛在反复叫“行不得!行不得”。

    【评析】

    这是一篇记游抒怀之作。作者同题作品有两首,这是第一首。其二[山坡羊]支曲后半部分说:“过山围,渡山溪,扬鞭举棹非容易,区区只因名利逼。思,家万里;愁,何日归。”可知作者此行是为了宦游。这对于准确理解本曲的思想内容很有帮助。

    “山如佛髻,人登鳌背,穿云石磴盘松桧”三句写登山时的感受。人在山背上攀登,路边是盘曲的老树。这种情景很多人经历过,很生动形象。“一关围,万山齐,龙蟠虎踞东南地”写到达分水关时所见到的情景,表现其险要形势和重要的战略位置,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岭头两分了银汉水”写山分割两地,又扣合“分水关”之名。这里的“银汉水”或为当地河流名,或许是夸张其是天上银河的分水岭。“高,天外倚;低,云涧底”两句再度描绘在关上上下观看的主体感受,渲染分水关的险要,并为后面的行路艰辛做好铺垫。“行人驱驰不易,更那堪暮秋天气”两句转向写行路之艰辛,是总体感受。“拂面西风透客衣”写山上风大力度大,能够穿透行人的衣服。“山雨霁微,草虫啾唧”,山雨刚刚过去,草间的秋虫一阵阵唧唧复唧唧,声音极其令人烦躁。而这时,已经累得“身上淋漓,脚底沾泥”,身上是大汗淋漓,脚下又是黏糊糊的沾鞋的黄泥,每走一步都会气喘吁吁。这两句写得很有真情实感,凡有此生活体验者马上就可想象到那种窘境。“痛恨杀伤情鹧鸪啼。行不得”,鹧鸪的啼叫之声以及“行不得”三字极大地丰富了本曲的思想意义,给人以神思悠远之感。此处的“行不得”,既有关上道路陡峭泥泞难行,此一行“行不得”之意,又有官场黑暗,宦途艰难,此一行当官也“行不得”之意。这并非是牵强附会,而是从作品中品味出来的。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一词的末尾两句说:“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四解释说:“‘闻鹧鸪’之句,谓恢复之事行不得也。”可谓是深中肯綮之语。可知古代诗词曲作品中用到鹧鸪一语,尤其是与“行不得”有联系时,往往有深层的含义,须加仔细体会。本曲也是如此,虚实两层意义都有。以实带虚,以虚映实,含蓄蕴藉,意味悠长。

    [南吕]四块玉·酷吏

    曾瑞

    官况甜①,仕途险,虎豹重关②整威严。仇多恩少人皆厌③。业贯盈④,横祸满⑤,无处闪⑥。

    【注释】

    ①官况甜:当官时的感觉是很甜美的。②虎豹重关:指当官便有重重保卫,显得很有威严。③人皆厌:一本作“皆堪叹”。④业贯盈:恶贯满盈的意思。⑤横祸满:《全元散曲》作横祸添,今从《雍熙乐府》本。⑥闪:躲闪、逃避。

    【译文】

    当官的滋味美滋滋的真是很甜,前呼后拥重重保卫真是非常威严。仇人太多而恩人少人人都非常厌烦,等到恶贯满盈时就会祸事满满,想要躲闪也无处可以躲闪。

    【评析】

    这是一首讽刺兼警告那些贪官污吏的小品,深刻犀利,入木三分。“官况甜,仕途险,虎豹重关整威严”三句正面警告当官的不要在得势时得意忘形。“甜”字通俗而有趣,运用了通感的手法,甜本来是味觉,这里指心理感觉。但接着用一个“险”字与其对比和提示。不要只图甜而忘记险。“仇多恩少人皆厌”这句看似浅显实际很深刻,因为本篇的题目便是“酷吏”,就不是好官,而且酷吏不仅仅是残忍不通人情,其广义包括一切贪官污吏。其实,当官本来应该拥护者多仇人少,因为手中有公共权力,可以为百姓谋福利。即使正常做官也是如此。如果仇人多而恩人少则百分之百是贪官污吏了。如果到了“人皆厌”的程度,即使是没有被查抄法办也是非常失败的了。比如一些在某地执政多年的地方官,当地百姓天天盼着他们被双规。“业贯盈,横祸满,无处闪”的煞尾如同当头棒喝,到恶贯满盈的时候,想躲闪是绝对不可能的。

    本曲的思想意义深刻,也具有典型意义和普遍意义。纵观历史,贪官污吏绝不会有好下场,因为他欠下的是公共债务,那么多人的怨气形成的气场对于他也会产生无形杀伤力。这篇小令很少被选本选入,本书特别选入,就在于这种普遍的教育意义。

    [中吕]快活三过朝天子·警世

    曾瑞

    有见识越大夫①,无转理楚三闾②。正当权肯觅个脱身术③,那的是高才处。老孤,面糊④。休自待虚名误。全身远害倒大福,驾一叶扁舟去。烟水云林,皆无租赋。拣溪山好处居。相府,帅府,那⑤与他别人住。

    【注释】

    ①越大夫:指春秋是越国大夫范蠡,和文种共同辅佐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复仇灭吴,其后便辞官,泛舟五湖,经商致富。②楚三闾:指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屈原,曾任三闾大夫。不满政治黑暗,见国势衰微,悲愤投江而死。③脱身术:脱离官场险恶的办法。④面糊:指不介入政治斗争而装糊涂。⑤那:通“挪”。

    【译文】

    春秋时期越国的大夫范蠡真有见识见机而行,战国时期楚国的三闾大夫屈原不知灵活处世投江牺牲。正在当权的时候如能寻找脱身术,那才真是高人真有才能。年老而且势力又孤单时,则要装糊涂东南西北怎么都行。不要因为个虚名耽误自己的人生。全身而远离祸害才是最大的幸福,像范蠡那样驾一只小船到五湖中自由航行。美丽的山水云烟,都没有租赁税赋。选择一个好的地方居住而享受自然美景。什么相府,什么帅府,都让给别人去享用。

    【评析】

    中国古代士人受儒家思想影响后通常选择积极入世,倡导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大丈夫气节,提倡“文死谏,武死战”的献身精神。元代知识分子基本不主张这种精神,而以避祸远害,保全生命为明智之举,因此陶渊明、严子陵这些隐士大受推崇,而范蠡、张良也备受赞扬。这与元代政治黑暗,最高统治者是异族有直接的关系。本篇便是这种思想倾向的典型。

    “有见识越大夫,无转理楚三闾”,开门见山,直接揭示主旨,范蠡能够急流勇退谓之知机,最后寿终正寝算是圆满的人生。而屈原则过于执着而不能够在思想上灵活一些,转不过弯来,最后投江自尽。为那样的政权和国君不算有价值,这是作者的认识。因此他提出“正当权肯觅个脱身术,那的是高才处”。在当权的时候寻找退路,为自己找个安身之处,这才是聪明人。“老孤,面糊。休自待虚名误”,如果年老而且没有很深的社会背景,则不要是非太分明,遇事要难得糊涂,这虽然好像没有原则,但在很多问题上,其实并不都是原则问题,因此小事糊涂为好。“全身远害倒大福”是全篇的主题,能够躲避开祸患而保全身心性命,即正常死亡而不死于非命,这就是最大的幸福。反过来看,元代政治斗争比较激烈,每次大的政治变动都会杀一些政见不同者,故作者这样写。“驾一叶扁舟去”是范蠡的生活方式,也是所有可以退出官场的智者可以选择的人生道路。“烟水云林,皆无租赋。拣溪山好处居”,这些地方无人来争,可以选择一个自然风景好的地方而享受人生之清福。“相府,帅府,那与他别人住”,那些豪华富贵的什么甲第豪宅,都让给别人去享受。那么你自然不在风口浪尖上了。这样的生活才是大自由,大幸福。这种观点在元代文人中很有代表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