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写作想法源于2004年初,也就是我从事啤酒观察有四年半光景的时候。但由于种种原因只勾勒出一点提纲就搁浅了。直到2005年4月,写一本关于燕京啤酒成长的书的事情才又被重新提上日程来。当时我和《第一财经日报》另一位记者边长勇在做一份关于啤酒业的商业报告。我们首先采访的就是燕京啤酒集团公司董事长李福成先生。其时,燕京啤酒的北京市场正遭遇着青岛啤酒的大入侵和华润啤酒的悄然渗透。但李福成先生却稳如泰山、处变不惊。他说:“燕京啤酒从在北京市场的崛起就经历过了很多次的北京战役,我们不怕竞争!”
之后,我就与燕京啤酒的李福成先生和副总经理丁广学先生保持着一种紧密沟通和交流的关系,也开始对燕京啤酒25年的成长历史进行了仔细的梳理和研究,并把这种梳理和研究纳入到整个中国啤酒业全球化竞争的大背景中。
在收集写作资料的过程中,我亲耳听李福成先生讲了一个细节故事:2005年4月中旬的一天,李福成在香港碰到了一个老朋友。寒暄之后,对方说:“燕京还没有考虑出售点股权?有好几家外资公司知道咱俩关系不错,让我给你递个话。”李福成笑问:“他们出价多少?”对方回答说:“有两家出20亿美元。”
“那次对我的诱惑很大,20亿美元啊!”以敢打硬仗著称的李福成有着北京人特有的幽默,态度平近温和。的确,20亿美元的价格,超过了中国啤酒行业此前的任何一次购并。不过,虽然诱惑很大,李福成仍没有动心,一切只是笑谈。
燕京啤酒这块肥肉继续诱惑着那些“心怀叵测”者。
当外资啤酒巨头在中国展开新的扩张战略时,当燕京啤酒成为影响行业格局最重要的“一块石头”时,燕京啤酒无疑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了新的主动权。对于燕京啤酒今后的路该怎么走,李福成坦言自己一直在探索。他说燕京并不排除合作的可能性,“如果我们觉得核心竞争力和大的国际资本有很大出入的时候,就有可能合作,不会像乐凯那样,被某一种观念束缚。”但“如果你要合作千万不能失去控股权,失去控股权就不是你利用外资,而是外资利用你”,这是燕京利用外资的基本原则。
“为什么我们一定就是大姑娘,我们也许还是小伙子呢!”李福成反问道。
“如果你不想合作,必须有独立的市场竞争能力。”李福成认为未来的中国啤酒不会是一家天下,最起码可以有几家大公司存在。面对汹涌的外资,只要抓住了资金、管理、技术、市场、品牌、战略、人才等因素,就会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红旗就能飘扬”。
李福成思维敏捷行事果断,燕京啤酒能够一直保持平均每年30%的增长速度,离不开他这个总舵手的指挥。在他看来,未来的竞争就是资本的竞争,也就是融资渠道的竞争。燕京啤酒有三种融资渠道,通过北京控股在香港融资、深圳A股融资,现在又多了一个——上海证券上市的惠泉。而现在,燕京的融资渠道又多了一种可能:北京控股高层曾公开表示旗下燕京啤酒不排除日后分拆在港上市。针对这种说法,李福成每每笑而不语。
李福成是一个总能让梦想成为现实的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燕京啤酒已经从一个只能小规模生产的厂子变成了一个运营通畅、具有很强竞争力的中国啤酒巨头,变成了人人都想“吃掉”但又“吃不掉”的对象。李福成这位曾经的团干部已经把燕京啤酒变成了北京老百姓餐桌上不可少的饮品,让燕京啤酒在偌大的北京城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当然,李福成并不满足于这些成就。他希望燕京啤酒的销量不断增长,到2010年达到500万吨,进入世界啤酒前十强。
他向公众如此承诺,并带领着燕京啤酒朝着这个目标迈进。当然,燕京啤酒还在成长的路上。中国啤酒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市场之一,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来,潜在的市场和高速的增长吸引了大量的国际资本。目前,在中国啤酒市场上正在进行着更高层次、更大面积的不出国门的国际市场竞争。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传统的竞争、产品竞争、服务竞争已经表现乏力,而更高层次的品牌竞争、战略竞争、资本竞争愈演愈烈。这无疑考验着燕京啤酒能否在战略思考和战略整合等层面上做得更好,这也关系到燕京啤酒能否继续增长下去。
目前为止,燕京啤酒在形成全国市场战略布局的同时,整合和调动了除燕京啤酒总部以外的近50亿元有形资产和15000人产业大军,联合了16家全国和区域性知名企业,接纳了一批优秀管理人才,控制了近300万吨的产业规模。2004年,燕京啤酒的北京以外企业贡献利润超过了1.8亿元。逐步整合,管理同化,真正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并获取“1+1>2”的整合效果,这是燕京啤酒一直追求的境界。
燕京啤酒确定了自己的总体目标:振兴民族啤酒工业,争创世界知名品牌,保持世界啤酒行业前十强。其具体目标是:到2010年确保并强化世界啤酒行业前十强的位置;积极开拓国内和国际市场,实现燕京品牌以及相关品牌的国际化提升,总无形资产超过200亿元;坚持“一业为主,相关发展”战略,不搞大跨度的多元化经营,在一到两个相关领域做强做大几个经济实体。基于这样的目标,燕京啤酒确立了“以内涵式发展为主,外延式发展为辅”的发展模式,并继续坚持“巩固北京市场、扩大华北市场、开发全国市场、进入国际市场”的战略。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北京2008年奥运会承载着人类共同的梦想,也传递着人类共同的心声。“更高、更快、更强”不仅是奥运的精神,也是对燕京啤酒发展历程的诠释。
本着能够做到客观、公正与有力地诠释这段历程,并给社会各界以启示,从2005年5月到12月底本书完稿,我几乎都是在晚上挑灯写作,直到后半夜,原本很瘦的身体又变得脆弱。也因此我才真正感触到写字的一种艰辛,当然伴随着的则是更大的一种快乐。
我期望《燕京·天下——中国式基业长青》这本拙作能够给业界带来对“企业成长”和中国商界全球化话题的思考和探讨。在我看来,中国商界至今还没有一家全球成功的企业,中国企业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失败的基因,往往在企业成长到几年的时候就开始走下坡路。事实上,燕京啤酒一直很低调,所以也就在媒体上“名气不大”,但实际上燕京啤酒能够一路高速成长,并能坚守了25年,的确来自于她特有的一种成长商业哲学,从而也以活生生的事实告诉人们:基业长青实际上并不是没有中国企业榜样可循。
这本书是在很多亲人朋友的鼓励和支持下完成的。我的亲密爱人既是我的生活伴侣,又是我事业上的知音,她的智慧、善良和练达,甚至她的调皮和倔强,都给我了一种无形的支持和一种无穷的力量。而与我亦师亦友的王长春先生(现《第一财经日报》编委)一直给予我很多帮助,每当我有所懈怠的时候,他都鼓励我坚持下去,并经常关心这本书的进展情况。
更要感谢的是燕京啤酒董事长李福成先生和副总经理丁广学先生,他们不仅亲自为本书写作提供了参考资料和宝贵意见,而且以一种企业家所独有的大气和智慧保证了我创作此书的公正性和自由度。在和他们的频繁交流中,我更加深刻感触到,燕京啤酒之所以25年来保持着稳步快速发展,当与他们的经营管理智慧密不可分。
同样需要感谢的还有许多中国啤酒业的精英人物,他们是青岛啤酒总经理金志国先生、华润雪花啤酒总经理王群先生和市场总监侯孝海先生、金威啤酒董事长叶旭全先生、金星啤酒集团总经理王智先生、美国AB公司大中国区负责人程业仁先生,以及英博中国区负责人丁凯先生和倪克先生,等等,当然也包括已经故去、但时时让人们怀念的彭作义先生。曾与他们的直接沟通和交流,得以让我有了更多的智慧和视角来解构一个行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而有更多的行业精英,现在都已经成为了我的好朋友。感谢他们!
本书内引用了部分记者和媒体的报道,尤其是陈玉明先生和边长勇先生关于啤酒业报道的一些经典文章,以及他们本人和我对这个行业的探讨和分析的思想火花。同时,本书的写作还着重参考了燕京啤酒集团公司的内部资料,能够注明出处的我都一一做了注明。而书中所附的一些附件,除特殊注明外,均是我所撰写或摘编我本人自2000年以来在《第一财经日报》、《21世纪经济报道》和《今日东方》的新闻报道作品。
要感谢的还有《第一财经日报》。这家一“出生”就不同凡响的全国财经日报,在朱涛社长和秦朔总编辑的带领下,有着鲜明的成长文化和自由探索的空间,得以让我能够在工作之余潜心研究著作。
本书定有诸多缺点和不足,请随时给予批评和指正。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