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与算盘-理想与迷信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美好未来的根本在于 “信”

    打败仗无疑是令人痛心疾首的。但是,倾注一国之力而在战争中一决高下,这又是不合乎王道的。纵观当今时局,我们大可不必为这种情况担心。但是,我国工商业的方向该何去何从呢?对于恢复和平之后的实业界而言,也许会产生许多意外的变化,有可能好也有可能坏,总之是我们无法预测的。

    无论如何,我们在面对未来时,一定要保持信念,就算再失望,也要坚持自己的信仰和主张。也就是说,凡事三思而后行,就一定能减少错误。像战争这样的突发事件,虽然超出我们所料。但人生在世,所有的兴趣和理想,都必须要从道德出发去进行。其中所谓的商业道德,说到最根本的就是一个字——信。如果没有了诚信,实业界就没有坚实的基础。总而言之,在和平年代,我们这些身处实业界的人不仅是责任重大,还要对实业未来的发展作出合理的规划,然后以此为基准,将经济活动逐步开展。

    “国民保持充分的希望,活泼地工作”,这是一个美国人对日本的评语。不久前,他通过对日本的观察,从而得出了这一结论,认为日本人总能怀抱希望积极地工作。听了他的评论,我觉得很高兴。虽然我已经老了,可我从心底希望我的国家能一天比一天繁荣富强,希望百姓能安居乐业,幸福快乐。我想,这应该也是我们所有实业家的共同心愿吧!

    处在当今这样一个时局,想要预测未来如何,必须要经过深思熟虑,根据所经营的事业,制定出适宜的方针。因此必须遵照上面所说的“信”字,如果所有实业家都能做到这一点,相信不久的将来,不仅日本的财富会增加,就连国民的整体素质也会提升一个档次。当然,这不仅仅是对时局的希望,更多的还是希望大家能从相互承担的工作出发考虑,共同制定出适宜的方针。

    对工作保有兴趣

    近来流行一句话:

    “无论对于什么工作,都必须保持兴趣”。那兴趣的具体含义又是什么呢?我不是学者,难以作出完善的解释。不过,我深切地希望每个人在恪守自己职责的同时,都能对自己的工作保持良好的兴趣。

    兴趣一词,既指理想、欲望,也有爱好、喜欢的意思。按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履行职责,也就是俗话所说的“例行公事”。但是,如果对某项工作充满兴趣,就会从内心深处想把这项工作做好,也就是把自己的理想和欲望加诸到工作上,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兴趣。

    虽然兴趣的确切定义我不知道,但我认为,一个人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一定要保有兴趣。如果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而这种兴趣又是积极向上的,那么,就能在社会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带着兴趣去工作的人,往往都是神采奕奕,激情饱满的,而且工作的效率也很高。反之,就会觉得工作毫无意义,人也只是一个受工作支配的空壳而已。

    有本书中说到了养生法,就是说人老了以后,如果只有吃饭、睡觉这些事的话,那就不是生命的存在,而是肉体的存在。所以,人的年龄可以增长,身体可以不灵活,但是思想不能不存在,只要有用心做事的信念,这才能称得上生命的存在。

    人都希望生命的存在,而不希望自己活得如行尸走肉一般,这是我们老年人应该要谨记的。另外,我们说一个人还活着,大概都是指肉体还存在。如果这样的人多了,日本也就不会充满生气了。其实现在的社会,很多人,包括一些名人都是指只有肉体还活着的。

    所以,对于所做的事,并不能仅仅把它视作一项工作,还要对它保持足够的兴趣。如果一个人对工作没有了兴趣,那他也会变得无精打采,就像木偶一般。因此做任何事情,必不可少的就是兴趣,即使不能事事如愿,也一定会有部分与自己的初衷相吻合的。孔子有句话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这是指兴趣到了顶点的最高境界。

    道德传统

    道德是否也会像物理学、化学那样逐渐进化呢?有人认为,道德是随着文明的发展而进化的。虽然很难给道德下一个完整而准确的定义,但宗教信念却是可以用来加强道德的。从逻辑上说,也能维持人的道德心。这样的解释,不也诠释道德的进化吗?

    “道德”这个词出自中国古代唐虞之世所说的王道,历史非常的悠久。

    进化不仅仅是在生物方面,以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来说,古代的东西都是在不断进化的。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生物的进化,很多东西都发生了变化。虽然进化论是针对生物体来说的,可仔细研究过后,即使是非生物体,不也是在发展变化的吗?与其说是变化,不如说是进步。

    礼教不知道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的。历来为中国人所推崇的二十四孝,列举了很多孝顺长辈的故事,其中最可笑的是和一个叫郭巨的人的故事。这个郭巨因为家里很穷,无力养活父母和孩子,因此想把孩子活埋了,好省下粮食给父母吃。挖土的时候,发现了一口装满金子的锅,这样他的孩子才逃过一劫,父母和孩子也都过上了好日子。这就是所谓的“孝道”。如果换作今天,一定会有人说这个人是脑子有问题的,竟然做出这样的蠢事。

    还有一个故事,名叫“卧冰求鲤”。说的是晋朝有个叫王祥的人,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对他不好,常在王父面前说他的坏话,他因此也失去了父爱。一天继母朱氏想吃鲤鱼,可恰逢天寒地冻,也没办法捕捉,王祥便赤身裸体地躺在冰面上,结果鲤鱼果然跃冰而出。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我们无从查证,可真想尽孝道,如果在感动上天之前自己已经被冻死了,这反而又是在违背孝道。

    像二十四孝这样的故事,多是虚构的,所以很难作为恰当的例子。

    对于做善事的看法,则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发生了各种各样的变化。单从物质方面比较,没有电力、没有蒸汽机的时代,与现在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如果道德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话,那么过去所推崇的道德就有可能失去原有的价值,更有可能被推翻。所以,不管物理、化学如何进步也好,这些自古就被东西两方所提倡的道德仁义还是不能变化。因而我认为,古代圣贤所说的道德,并没有像其他事物那样,随着科学的进化而发生变化。

    摒弃战争之道

    法国流行着一句俗语:“强者总是有理的”。随着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重视道德、爱好和平、厌恶战争的心情是与日俱增。也就是说,社会在进步,战争的代价也更加昂贵。如果每个国家都能考虑到这一点,那趋向极端的战乱自然就会减少,而且一定会减少。

    明治三十七年(1904年)左右,有个名叫达勒姆的俄国人,写了一本名为《战争与经济》的书。他认为,随着社会的进步,战争会变得更加残酷,而战争经费也会急剧上涨,所以,战争最终会消亡。有人认为,当初俄国皇帝主张召开和平会议,就是相信了他这番言论。

    那么,如果各国真的能认识到战争带来的灾难后果,那不久前的欧洲大战就不会发生了。明治四十七年(1914年)七月底,各报纸都在争相报道战争的情况,我刚好要外出旅行,一个朋友问起我怎么看待时局的变化。我回答他说,我也是看过报纸之后,才确信战争已经爆发了的。

    我还记得美国的乔丹博士在“摩洛哥危机”发生时,特地发了一个电报,说是由于听了美国着名财政家摩根的忠告,战争停止了。乔丹博士素来倡导和平,所以才会与我联系。虽然我对他的观点深信不疑,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思考问题的角度也会更加全面,因此,战争必然也会减少,这也是人心所向。

    观察当今欧洲的战况,虽不了解详情,但也觉得非常悲惨。尤其是德国的行为,简直是野蛮到了极点,到了人神共愤的地步,根本看不到一点文明的影子。究其根源,是因为道德的标准不适用于整个世界,才导致了战争的爆发。如果真是这样,那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必要,也有责任清醒地认识到,与其将全部的经历都放在扞卫国家上,还不 如留出一部分时间想想如何将国际的道德统一起来,让“弱肉强食”

    的行为销声匿迹。

    如是执政的领导人和国民,都没有了我行我素的欲望,那么也就不会再发生这样残酷的战争。如果一方忍让,而另一方步步紧逼,战火势必会被点燃。这中间既有种族关系,也有国界问题。一国对另一国扩张势力,另一方奋起反抗,战争也必然会爆发。总之,不能将自己的所要求的强加于人,如果随心所欲、恃强凌弱,就会形成今日的局面。

    文明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在我看来,今日的世界文明依然不健全。这样想来,我心中不免想到,日本今后将要走向何方呢?作为国民该有怎样的觉悟才好呢?是不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战争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除了奉行弱肉强食的主张以外,就别无他途了吗?

    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我们全体国民必须要有一个坚定的主张。

    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弘扬东方的道德,维护和平,增进各国之间的友谊。至少,在不增加他国困扰的前提下,谋求本国的发展之路。我相信,如果能从本国全体国民的福祉出发,放弃唯我独尊的观念,不仅在国内,就是在全世界也能实现真正的王道,那样今日的惨剧就不会再重演。

    两种人生观

    人如果没有目标地活着,那就叫白活了。可目标究竟是什么呢?

    如何才能实现目标呢?这恐怕如同人的长相一样,各不相同。也许有人会想,只要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才能,就能忠于君,孝于父母,救济社会。但是,光说不练是没有用的,必须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来。

    所以,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得依靠我们平日里所学的知识,尽力发挥自己的长处。例如,学者要尽学者的本分,宗教家应履行自己的职责,政治家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军人则需要完成自己的任务,各行各业各司其职,各显其能。这种时候,人们的心情,与其说是为了自己,不如说是为了国家和社会。我们把这称作国家为主,个人为辅的客观人生观。

    反之,有的人只考虑自己,对社会和其他人不闻不问。对于这样的想法,也不是没有理由可寻。因为人是为自己而生的,凭什么要为了社会和他人牺牲自己呢?当然可以为自己利益考虑了,对于社会中的事务,自然也就能依据自己是否得利来处理了。

    例如,借钱是为了自己,自己当然就有还钱的义务;租税是出自于自己的生存需要,理应由国家来征收。除此之外,救济他人这种公共事业,都是在为社会和他人做事,因而不关自己的事。参与到社会中的事,一切都要以满足自己为主,以社会和他人为宾,将自我主义坚持到底,就算是尽到了责任,我把这观念叫作主观人生观。

    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上述二者。如果人人都像后者那样,我们的国家、社会就会自私、粗鄙、落后,最终陷入无药可救的衰败之中。

    反之,如果坚持前者,国家和社会一定会日益发达,到达一个最理想的状态。

    因而,我提倡客观的人生观,反对主观的人生观。孔子说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我认为,不管是社会,还是个人,都要按着这个教导去做。乍一听,这话里似乎有交换的意思,为了自己的欲望达成,先要忍耐,让利于他人。但孔子的真实意图绝非如此,他的意思是人先要完成立人的目的,然后再达成立己的目标,君子的行为应该要有顺序。这是孔子处世的智慧结晶,我认为这说得很有道理。

    理想的归一思想

    我们组织了一个归一协会,归一就是无外的意思。世界上的各种宗教观念、信仰等,不是最终都将归于一吗?不论是神、佛,还是耶稣,都是在讲人要遵循的道理。不管是有差别的东方哲学和西方哲学,最后也都将归于一。

    所谓“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反之,所谓“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论语·卫灵公》)这真是千古名言。如果一个人缺乏诚信,表里不一,不能笃敬,就算是亲朋好友 也会讨厌的。西方的道德观念也是如此,区别就在于西方偏于积极的一面,而东方则要稍微消极一些。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耶稣则说:

    “己之所欲,施之于人”,说法虽有不同,但都是在告诫人们要弃恶从善,只是一个从正面说,一个从反面说,道理还是一样的。深入研究之后,发现各个宗派和门之间,相互抨击,互相指责,实在是不明智啊!我不能断言所有的都能达到归一,但希望得到某种程度上的归一,因而才成立了归一协会。

    协会成立数年后,成员不仅有日本人,还有一些欧美人士的加入,大家共同针对某一问题互相研究。四十多年了,我一直倡导仁义道德与物质利益的统一,并付诸了实际行动。话虽如此,可社会上的反面例子,屡见不鲜,这实在令人感慨万千。

    对于我的主张,和平协会的保罗氏、井上博士、盐泽博士、中岛力藏博士和菊地大麓男都表示赞同,即便不能完全归一,但也一定能达到某种程度的归一。世上的事,有的时候会偏离正道,这本身不是一件好事,但真理不会因此而改变。在过去也有类似的观点,认为必须把仁义道德和物质利益统一起来,如果二者不能一致,就不能创造出真正的财富。

    不过这样的观点,也仅仅是停留在理论上而已,如果将这一观点推广的彻底,那违反仁义道德的事也就不会再发生了。例如,负责购买公家物品的人,如果认识到收取贿赂是违反仁义道德的,也就不会这么做了;而商人能认识到行贿也是违背仁义道德的,也就不会再有行贿这样的事了。

    这种关系要是再进一步,上升到政治、法律、军事等领域,一切事情都与仁义道德一致。只要一方能遵守道德,从事正当的买卖交易,那另一方也势必就不能单方面的要求行贿了。社会上的事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双方都不遵守仁义道德,就一定会产生矛盾。如果能让社会上的一切事情合乎仁义道德,那也就不会再有贿赂这样肮脏的事发生了。

    “日日新”和利与义的统一

    社会上的事情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学问也随之不断更新。总之,当今社会处在日新月异的进步当中。但是,时间一久,世间的许多事物也容易滋生弊病,长处也难免会变成短处,利成为害。尤其是因袭一久,还会丧失掉勃勃生机。中国的《汤盘铭》中有句话说: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句话虽然不值得特别提起,但它的说法还是很有意思的。一切事物,一旦流于形式,精神也会随之丧失,这就是凡事都要经常更新的原因。

    今日政界中的迟滞,主要是由于繁文缛节所导致的结果。官员们都停留在表面形式上,而不深入研究事情发生的真相。比如,每天满足机械地处理上司分派的工作。这种风气并不只限于在政府部门中存在,社会中的企业、银行等也是如此。一般说来,在生机勃勃的新兴国家里应该是很少发生这样流于行式的事的,多发生在死气沉沉的古国。幕府统治的垮台也正是这个原因。按照“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的说法,灭幕府的正是幕府自己。

    我一向没有什么宗教观念,话虽如此,但并不意味着我没有信仰。

    我的信仰是儒教,它规范我的一言一行。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对我个人可以,可对于一般民众恐怕不行。毕竟知识程度较低的人,还是需要宗教的。然而时至今日,天下人心既没有归一,宗教也只是流于行式,空洞无物。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必须设法转变,不能放任自如。

    我认为,必须要建设向善的设施。现今迷信成风,有的人还因此倾家荡产。宗教家如果不奋起扭转局势,这种情形只怕会愈演愈烈。

    西方有句话:“信念强,不需要道德。所以,必须让民众保持坚定的信念。

    有人认为,经商的目的就是利己,只要对自己有利就可以了,可以对他人不闻不问,因此出现了道德与利益对立的观点。这是极其错误的。这种旧的想法早已经落伍了,不能再适用于现在。在明治维新以前,社会上流,也就是所谓的士大夫一类人,是自诩与追求利益没 关系的,认为只有人格低下的人才会去追名逐利。在后来,这样的风气有了很大改变。

    孟子也认为利益与仁义道德是一致的,但后来的学者却割裂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其后果就是行仁义则远离富贵,求富贵则不行仁义。

    商人被称为奸商,备受鄙视,是下三滥角色,将赚钱作为首要任务。

    经济界的发展,也因此落后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今天,这种风气虽逐渐减少,可还未彻底消失。我希望人们能把利益与仁义统一起来,而论语与算盘也能成为大家从商的指南。

    巫术的失败

    在我15岁那年,我的姐姐患了脑病发疯了,那年她才二十岁。

    风华正茂的年纪,可她的一言一行却与其他女性有着天壤之别,言语粗俗,不堪入耳,丑态百出。父母和我都为她操碎了心,特别她又是个女人,不方便由其他男性来照顾,这个重任就只能落在我的肩上。

    虽然经常遭到嘲笑,但毕竟血浓于水,我还是尽心尽力地照顾着姐姐,因为这个还得到了邻里的一致好评。

    姐姐的病情不仅仅让我们自己一家人为之忧心,同时也牵动着亲戚朋友们的心。特别是父亲同族的宗助的母亲,是个非常迷信的人,总是认为姐姐的病是由于家中的鬼怪在作祟,就劝我们去请法师来作法驱魔。父亲素来就反对迷信,不相信这世上有什么妖魔鬼怪,就把她的话当作耳边风,还准备带姐姐去田野的室田疗养。室田有个着名的瀑布,据说病人只要在瀑布下面洗洗就能康复。但趁着父亲不在家之际,宗助的母亲说服了我的母亲,请来法师作法驱魔。我和父亲一样,从小就讨厌迷信,当然极力反对,可悲的是,母亲她们根本就听不进去我这个十五岁小孩子的话,甚至于连说话的机会都不给我。

    最后,家里来了两三个巫女做先期准备。因为还需要一个人坐在她们中间,所以就连家里新来的女佣也被派上了阵。她们在室内挂上稻草绳,故作认真地装饰了一番。坐在中间的女佣被蒙上眼睛,手里握着一枚御币,端端正正地坐在那里。一切准备妥当,巫女们开始念 诵各种经文,其他信徒也都随之高声诵读起来,好像是一种叫“远加美”的经文。

    坐在中间的女佣,刚开始像是睡着了一般,而后又时不时地摆弄起手里的御币。见状,巫女们立刻解下女佣的蒙布,在她面前低头问道:

    “何方神圣降临,请赐神谕吧!接着祷告道:

    “这家的病人不知被什么鬼魂附体了,请告之!”坐在中间的女佣傲慢地答道:“这家有灶神和井神在作祟,还有野鬼也在作祟。在场的众人,尤其是宗助的母亲最为得意,忙说道:

    “你看,神灵说得多准啊!我以前就听老人说过,这家里曾有人去伊势神宫参拜,可再也没有回来过。想必是病死在途中了,变成了孤魂野鬼回家来了,肯定是他在作祟了。神灵说的多灵啊!”然后,巫女又问女佣应该如何驱除鬼怪,女佣答道:“建立一个祠堂,加以祭祀才行。

    因为我从一开始就反对这件事,所以对于整个法事的过程都格外留心,想看出有什么破绽。一听到野鬼,我立刻就问:

    “这大约是多少年前的事?不管建祠还是立碑,不弄清楚时间是不行的。巫女又问了女佣一番,女佣答道:

    “大概五六十年以前。我又追问了一句:

    “当时是什么年号?她答道:

    “天保三年左右。

    众所周知,天保三年距离现在不过23年,根本就不是什么五六十年前。于是我又厉声说道:

    “按您刚才所说的,您应该是很了解这只鬼怪了,可您怎么会连他出事的年号都弄错呢?您这样又如何让我们相信您啊!宗助的母亲有些不满地打断道:

    “说这样大不敬的话,是要受处罚的。话虽如此,可周围的人也都明白了这个中原由,都满腹狐疑地盯着尴尬的巫女。无奈之下,巫女支吾着说:

    “可能是什么野狐来了!如果是野狐来了,那也就用不着建祠堂祭祀了。巫女瞪了我一眼,似乎在警告我说:

    “好小子,有你好看的时候!我却不以为然,得意地一笑。

    从此以后,宗助的母亲也再没做过这个请神、祷告的事,而村子里也再没有巫女的身影出现,自此村子里的人也就不再迷信了。

    真正的文明

    文明和野蛮是相对的,想要将二者分清,是很难的,主要还是得通过比较才能得出。比如,一种文明,如果与另一种更先进的文明相比,就成野蛮了;同样的,一种野蛮,与另一种更野蛮相比,也许就成了文明了。

    但我们今天并不只是空洞地谈理论,而是要用事实说话。当然,只谈一个乡、一个市的话,由于文化程度不一样,而且范围也有限,不太好比较,所以,我们就以国家为单位进行比较。说实话,我对世界各国的历史和现状,并没有做过深入的调查,因而不能说得很详细。

    但是,对于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这样世界闻名的国家,还是有所了解的。那他们的文明是什么呢?我想指的是明确的国体、严密的制度、完善的法律等等。

    不过,光具备齐全的条件,还不能称之为文明国家。因为在条件齐全的基础上,还必须保证国家有正常运转的实力。说到实力,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军队,当然警察制度,地方自治团体也都是其中的一部分。在充分具备这些条件之后,还要保持彼此之间的平衡与协调,不偏重于任何一方,使之统一发挥作用,只有这样才可以称得上文明。

    换句话说,不管一个国家有多么完善的制度,如果没有与之相匹配的知识,那也算不上是真正的文明国家。

    如上所述,各种条件都具备,而没有能够驾驭的人的情况,并不少见。有时,外表看似齐全,可是基础根本不扎实,即所谓的优孟衣冠,只是服饰看起来漂亮,却与其人格不合。因此,所谓真正的文明,在各种制度条件具备之外,还必须有拥有优秀品质与知识的国民。这样看来,即便没有提到贫富,实际上在文明中已经把财力包含在内了。

    然而,形式与实力有时候并不相符,形式上看似文明,实力却很弱小,这样的情况也时有存在。总之,真正的文明,必须是强大的国力与实在贫富兼具。

    一个国家在进步和发展的道路上,应该优先考虑什么呢?结合从古至今的实例来看,大多是先发展文化,再发展实力。当然,也有先 发展兵力,而财力迟缓发展的国家。从日本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认为很有必要说明一下后者。日本的国体制度,是在明治维新以后,由辅弼贤臣大力推动起来的,各种条件也都齐备,这是不争的事实。

    但与之相匹配的财富,是否也达到了同样的程度呢?不得不承认,由于时间太短,还没有达到相应的程度。短期内,是不可能建立起强大的实业的。

    因此,与上述完备的国体制度相比,日本所积累的财富还远远不够。但是,全体国民全力以赴地积累财富的话,还是大有希望的。不过由聚财来说,有必要先用财。以牺牲财富为代价,从而达到提升文明的目的。当然,要想成为文明国家,发展文明,财富的牺牲也是不得已,也是有必要的。为了保持一国的体面,谋求未来的兴盛,必须扩展军事力量。同时,内政、外交方面也需要一定的支出。

    这就是说,为了使国家各方面都强大,就必须要耗费一定的财富。

    但是,过分偏重于发展某一方面的话,就会削弱文明的进步。如果文明落后了,那治国的方略也就形同虚设,而且,用不了多久,国家就会由文明变成野蛮。

    由此看来,要使文明成为真正的文明,就必须让财富与国力两者保持平衡。目前,日本最大的忧虑是为了扩张国家的规模,不惜消耗多年来累积下来的财富。所以,我认为,必须要文武协调、上下一致,这样才能保持国家的平衡发展。

    对外发展中要注意的

    明治时代是一个吸取新事物、改造旧事物,不断谋求进步的时代。

    虽然不能说进步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但是,对于一个长期闭关锁国,没有接受西方发达国家文化的日本来说,能在这短短的四五十年时间里,采用取彼之长,补己之短的策略,使某些方面能与外国发达国家相媲美,这也算得上是很大的进步了,这也是托圣天子治世的福和明治天皇的英明领导,以及各级官员的努力,还有全体国民的辛勤奋斗,才能有了今日的成就。

    从明治时代过渡到大正时代,有些人认为,艰苦创业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到了该好好享受的时代了。但是,国民们千万不能安于这样的小小成就。日本国土面积小,人口众多,而且还在持续不断地增长,因此,我们在治内的同时也要考虑向外发展。同时,也要寻求改良耕地的方法,有效地利用这有限的耕地。

    比方说,我们通过改良种子,再追施氮肥、磷肥等优质肥料,把耕作方法改成集约化,那样一块原先只能收5草袋的上等田地,就可以增收一半左右,下等田地甚至可以多增加一倍。过去种植早稻,使用人造化肥,一亩半地只能收5至7草袋左右。耕地面积狭小,我们就不能忽视土地的有效利用。此外,北海道或者其他新的疆土的开发,也需要投入资金和劳力,以建立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业。不过,无论如何,这些利用都是有限度的,日本必须要考虑向海外开辟新的发展道路。

    既然这是必然趋势,那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呢?我认为,自然是应该选择地理条件比较优越的地方,比如,气候适宜、民风朴实,土地易于开发等。不过,我最担心的是美国与我们日本的关系。造成今天这样一种局面,实在令人遗憾。虽然这是由于对方太过随意、不讲信用造成的,可我们的也有必要进行反省。这件事情涉及外交问题,我在此也就不方便多谈了。

    国民所期待的是,不管在什么地方,我们都要以敢作敢为的勇气和一定的忍耐力,开辟日本民族向世界的发展之路。同时也要谨记,发展的同时不要被其他民族所厌恶,这是对外发展的第一大要素。

    肃清歪风是急务

    日本在动荡不安的局势中,形成了的新局面,打破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界限。商人也脱离了原先狭小的活动范围,逐渐走向世界。

    此外,即便是日本国内的商业活动,也由先前的政府一手操办,变成了现在的一切都由个人负责。对于商人来说,这无疑是一片新天地。

    无论是商人也好,工人也罢,都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地理、历史、商业等文化知识,这样才能使商业更加繁荣,也能从世界吸取更先进 的知识。这当然是指实业教育,而不是道德教育。因而就有人认为,只用学习实业知识,不用顾及道德文化。

    因为,他们觉得即使不加强道德教育,也一样可以获得财富。在这些刺激和诱惑下,人人都有了一个发财梦。不能否认的是,这当中确实有人实现了这个梦,一夜暴富的事也并不鲜见。可是,仁义道德却被他们抛在了脑后。这就造成了今日富人越来越富,而穷人越来越穷,世风日下,腐败横生的混乱局面随处可见。现在又到了肃清歪风邪气的时候了。

    那应该怎么肃清呢?前面我们曾说过,一个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取财富的人,最终就会变成一个唯利是图、道德败坏的社会败类。如果过分的憎恶其行为,也可能阻塞致富的根本。这就好比过分地反对男女龌龊行为,结果会导致健康的自然恋爱也要杜绝。这就有点不合情理了,而且也难以实行。对于批评实业界的腐败堕落是一样。要注意采取适当的措施,否则,还会伤及国家发展的元气,造成更大的损失。

    所以,做好肃清这件事,是相当困难的。如果在过去,只要治者能重视道义,对从事生产致富的人加以限制,让其只能小范围的活动,说不定就可以减少这种弊害。可真这样做的话,只怕也会阻碍国家财富的发展。因此,为了能真正的致富,必须制定一个大家共同认同的规则,就是我所提倡的仁义道德。仁义道德与物质利益是没有冲突的,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要好好研究如何才能保持仁义道德。假如我们能够依照这些道理行事,于国于民,都是能增加财富的。

    至于具体的方法,我们虽然不能就日常之事举例一一详述,但务必请大家牢记仁义道德与物质利益是一致的。所以,发展经济,应该把公益事业放在首位,不做损人利己的事情。所有人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发展的同时,不危害国家、社会和他人。这样正当劳动获取的财富才是自己的,而且能久远。如果真能这样,那肃清腐败这件事也就水到渠成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