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是控制不住想要发脾气
“控制不住的怒火”
听见隔壁家母亲教训孩子,说“你为什么不好好学习”“你怎么就这么不听话”“我为你做了这么多,你怎么就这么不争气”……
再仔细听家长教训孩子的原因:这个孩子没有好好完成老师的作业,在学校欺负了小伙伴,家长被老师请,回来便教训了孩子。
我突然觉得这一幕好熟悉啊。我也曾经被家长教育过,我的朋友也曾经这样被家长教育过,不禁感慨:啊,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
但就是一句“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让我突然想到,这个孩子的父母小时候是不是也很调皮呢?是不是也让父母操过心呢?这个孩子所犯的“错误”,这个家长是否也犯过呢?
如果这个家长也曾经如此调皮过,为什么对于孩子的错误要如此兴师动众呢?应该理解孩子的啊!
后来,我就问这个家长:“你打孩子的时候,你也很心疼吧。”
她说:“是。”
“那为什么还要打他呢?”
“他脾气太犟了!就是不肯认错。越打他还越来劲。”家长说起这些话时,眼圈红了一片,显然她也很心疼,也很后悔,“他要认个错,我就不会打他了啊。”
对抗
孩子都是自己亲生养的,连我们外人看着都心疼,父母哪里有不心疼的。
但为何当时就是控制不住情绪呢?
家长的一句话,我以为是戳中了关键点的——“他要认个错,我就不会打了。”
打孩子真的是你想要的吗?不是!
那么,为什么要打孩子呢?他要跟我对着干,我作为父母如果都教不了自己的孩子,那就太失败了!
看到没有,看似是孩子的抵抗激怒了母亲的愤怒,而实际上,真正让家长不得不打孩子的理由是:父母这个身份!在与孩子的冲突中,这位家长看到的是身份的对抗。
试想,如果这位家长看见别人家孩子同样不完成作业,被他们的家长打,估计她也会去劝和的吧。“小孩子嘛,难免会犯错!”
可别人家孩子犯错可以被你原谅,为什么你家孩子犯错,你就不能原谅了呢?
因为孩子不听话,不听我这个“家长”的话!——你看中的还是你作为家长的身份,而不是孩子!在身份对抗面前,事实如何已经不重要了。
事实上,促使我们行动的很多因素并不是这件事情本身,而是我们的身份认同。著名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做了一个著名的斯坦福监狱测验:他将普通的斯坦福大学的学生随机分配成两组,一组扮演囚犯的角色,一组扮演看守的角色。原本实验计划进行两周,但没想到6天就叫停了。终止的原因是这些参加实验的学生太入戏了,看守竭尽全力虐待犯人,犯人想方设法讨好看守。这个实验表明,影响态度改变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某种情境中,你看到的是你的身份而不是你的自己。
内疚合理化
家长怪孩子不认错,将自己打孩子的责任推卸在孩子身上——都是他犟惹的祸!
实际上,这也涉及一个重要的心理现象——自我防御中的合理化。即当个体的动机未能满足,或行为不能符合社会规范时,个体就会尽量搜集一些合乎自己内心需要的理由,给自己的作为安排一个合理的解释,掩饰自己的过失,减少焦虑、痛苦,以维护自尊免受伤害。
比如说,这个打孩子的妈妈,她当然知道这样暴打孩子是不对的,而其内心也很心疼,这种不适感会让她产生内疚的情绪。正常情况下,内疚是一种信号,提醒我们自己的作为不对,并采取行动予以纠正。但由于这个妈妈并没有纠正自己的行为,反而还是基于孩子的抵抗,继续暴打孩子,这种内疚没有办法通过行动的改正而进行缓解。这时,她就采取了合理化的自我防御机制,也就是制造“合理”的理由——“都是这个孩子不好”,来安慰、说服自己,从而避免精神上的苦恼。
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我们的认知决定了我们的情绪。换而言之,我们愤怒情绪的产生往往不是因为对方引起的,而是取决于我们自己看待问题的方式。
在这个母亲身上,我们无疑看到了两种认知:第一,孩子必须考好;第二,我们作为父母有教育孩子的权利,孩子应该听我们的话,孩子如果不听话(孩子激怒了我),就是和我对着干,我就要教训他。
然而,这两种认知是合理的吗?试想一下,是所有父母都会在意孩子的分数吗?同样的分数,为什么有的孩子不会挨打,而你的孩子就要挨打呢?换言之,这个母亲看似是因为孩子没考好才暴打孩子,实际上,是她希望孩子考好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才发怒的。
其次,孩子和你对着干时,你教训他就会让他乖乖听话吗?显然也不是。这个孩子可能会更逆反,也可能会更加不信任自己的母亲。长此以往,这个孩子只可能越来越坏,而不是越来越好。而这种结果显然是背离了母亲希望孩子好好学习的初衷的。
有人会说:这道理我也懂啊,可是在气头上,就顾不上了啊!如何让理智占据上风,有一招很管用——反复问自己三个问题:我发怒的原因是什么?这个原因是合理的吗?我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很多时候,当我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时,理智就会顺利上线,而情绪也会退居身后。当你内心绷紧这根弦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生活中真的没有什么一定要发脾气的事儿,你也很难被别人激怒。
你可以放下那个放不下的她
“我都可以当挽回专家了。”
H失恋后,为了挽回女友,找了一家非常有名的婚恋公司接受挽回指导。每个月七八千的咨询费对于参加工作不久的H来说,并不是一笔小数字,不过H觉得,如果能够挽回女友,这些钱花得值。
婚恋师的技巧是:既然女友执意要分手,咱们就不能太过执着,可以先从朋友做起,减轻对方的压力。
H君觉得很有道理,并试着按照婚恋师的指导,在五个月内分别做了三次挽回:第一次,在朋友举办的派对上,H假装“偶遇”前女友,试图与其重新建立联系;第二次,写信给前女友,表达自己已经放下这段感情,让前女友不必有心理负担,从而避免拒绝和自己做朋友;第三次,在前女友考试前,整理复习资料发给她,试图增加前女友对其的好感。
但三次试图建立联系,却三次败下阵来。H觉得自己再没有希望了,感到很痛苦,所以向我寻求心理帮助。
“其实,我给她寄资料的那天晚上,她加我微信了,我真的好开心,但我特地没理她,过了十天,给她发了第二次资料,她说让我解释一下,语言里带着讥讽,于是我又受不了她这个态度,说了那些我为她付出的事儿,结果她就又把我删了。”H面露难色,“说到底,我还是不会体谅别人的感受,很懊悔没能控制住情绪,我真的好懦弱,一点儿讥讽就受不了。她已经不再理我了,我再也没有机会了。”H觉得功亏一篑,既痛苦自己再也没有机会,也懊恼自己没能控制住情绪。“三次挽回计划,都是这样失败的。估计她就跟看猴一样看我。”
“你现在对前女友的感情如何?”我问H。
“其实分开这么久后,对前女友的喜欢并没那么强烈了。”
“既然这样,为什么还会因为前女友拒绝而痛苦呢?”
H表示,自己之所以还如此执着痛苦,大概并不是因为有多爱前女友,而是自己不甘心。
“不甘心什么呢?”
“不甘心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回报!”
是啊,人的痛苦往往不就源于此吗!著名心理学家艾利斯曾罗列了11条导致人不快乐的非合理信念,其中一条便是“任何事物都应按自己的意愿发展,否则会很糟糕。”
我试图引导H:“你付出了哪些,又期待哪些回报呢?”
H:“我把我能做的都做了啊!而且这家婚恋公司非常有名的啊!”
“你的意思是,找了很牛的婚恋公司进行指导,你就必须能够挽回前女友吗?”
H沉默。
我继续说:“如果婚恋公司的咨询一定会有效的话,那么,是不是意味着所有失恋的人都可以花钱请咨询公司出谋划策,来挽回前任呢?”
H说:“你说得有道理。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会请婚恋公司。我说这一点是想表示,我比其他想要挽回的人,做了更多,我要挽回前女友的决心更大。”
“所以,你的意思是,其他没挽回成功的人,都是因为决心不足?”
“至少,他们没有我付出得多。我在时间、金钱上都有所付出!”
“只要肯花钱、花时间,就必须得到我们期待的结果吗?”
H又沉默了:“这样说好像不合理,但我就是觉得不甘心。”
是啊,道理不是不知道,只是不允许发生在自己身上罢了。这其实是我们人类常见的一种错觉——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比别人拥有更好的未来。心理学上对于个人的乐观假象也做过很多实验。比如,一位心理教授,让自己的学生预估自己完成一个课题的时间,结果76%的学生认为自己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题,但实际上,最后真正完成了该项课题的学生只有19%。
我继续引导H:“我们假设另一种情境,假如今天有人对你穷追猛打地追求,你一定会接受这个人吗?”
“确实也有姑娘追求过我。但我对她不来电。”H还在挣扎,“可是,这个姑娘我从来没有喜欢过,前女友对我是有过喜欢的!”
“每个人的感情都是会变的。你固然可以要求自己始终如一,但你不能要求对方也像你一样一成不变啊!”
H第三次沉默。我继续说:“有一个人际交往的‘黄金规则’叫‘像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对待别人’,然而,我们现实生活中,却常常将这条黄金规则反过来实践,我们总是期待‘我如何对待别人,别人也应该如何对待我’。”
H点点头:“这些都对,可是,我付出的时间、精力都算什么呢?想到这里我还是不甘心啊!”
我笑笑说:“你不是都可以当‘挽回大师’了吗?你的这段情感经历是你独一无二的,它最起码可以为你未来的人生提供经验帮助啊!”
H也笑了:“是的,我还可以写博客,写故事,或者也开家挽回机构。”
认清你的不合理信念
正如同那个控制不住自己情绪而暴力殴打孩子的母亲,那个因为挽回失败而痛苦懊恼的H,很多时候,我们的消极情绪并非仅仅由事件本身引起,而是源于我们对事物的不合理认知。
我们之所以会形成现在的认知模式,离不开我们的人格特征以及过往经验。不过,认知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并对其进行修正,替代以合理的信念,我们不良的情绪症状就能得以改变。而这种通过改变自身认知进行情绪调整的方法在心理咨询上被称为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中最广为人知的一种叫合理情绪疗法。合理情绪疗法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首创的一套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艾利斯通过临床观察,总结了生活中常见的产生情绪困扰甚至导致神经症的11种不合理信念。后来,很多学者对这11条不合理信念进行了归纳和简化,指出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以及糟糕至极是这些非理性信念的三个主要特征。
绝对化的要求是指个体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一事物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这种特征通常是与“必须”“应该”这类词联系在一起。比如,打孩子的母亲,就是将“孩子听话”绝对化了,而因挽回失败而痛苦的H就是将“付出必须得到回报”绝对化了。
过分概括化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它是个体对自己或别人的不合理评价,其典型特征是以一件事或某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价值。比如,一个不善言辞的人总是演讲卡壳,于是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某个你不喜欢的人冤枉或批评了你,你就认为这个人“品行不好”。
糟糕至极则是一种把事物的可能后果想象、推论到非常可怕、糟糕的境地。比如,高考失败,有人会感到十分痛苦,认为“我没能考上心仪的学校,以后肯定找不到好工作,没有好工作就没有好婚姻,啊,我的人生都完了!我的人生理想无法实现了!”
上述不合理的信念必将导致不合理的情绪,不合理的情绪作用于自己,便是深深的自责、懊恼、愧疚。不合理的情绪作用于外界,就变成了对他人的攻击、发脾气,甚至是肢体冲突。
值得注意的是,通常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这三种非理性信念会同时出现。举个例子,你的上司突然和你说:“小张,上个月你的工作量是倒数第三,我对你的表现有些不满意……”听到这样一句话,你可能会产生焦虑,而让你焦虑的原因是“你必须表现得很好(绝对化),否则就会被人笑话,甚至被下岗(糟糕至极)。领导通过一个月的工作量,就对我失去信心,真是一个不讲情面、不通人情的人(过分概括化)”。
理性情绪疗法认为,人是理性的,也是非理性的,人们的负面情绪是由非理性的信念导致的,只有改变了自己的不合理信念,才能够缓解或消除不良情绪。因此,如果不开心了,难受了,不妨想想让自己产生消极情绪的信念是否合理。请相信,只要我们尽可能保持思维的理性、缜密和准确,我们就能最大限度地减轻情感的不适和消极的情绪。
知道却做不到,其实只是用错了的方法
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假设是:人的理性可以战胜非理性。
但有些时候,我们会发现这很难。比如,你明明知道抽烟有害健康,你还是抽烟。想减肥的你知道甜食会让你长胖,却还是管不住嘴巴。比如,知道晚睡会对第二天学习工作造成巨大的负面效应,但是每天晚上你依然要熬夜打游戏、刷手机、看韩剧……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知易行难。
为什么很多道理我们都知道,却做不到呢?因为知道是理智层面的,而做到很大程度取决于我们的自动反应。自动反应是一种自动化输出,只要具备了某种情境,它就会发生,如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这类的本能反应以及后天养成的烦了要抽烟、睡前要刷手机这类的条件反射。而理智行为是一种需要经过思考后的决策,它不仅需要反应时间,也需要消耗大量的意志力,而人的意志力非常有限,没有补给,难以再生,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
为了研究人的意志力对人们行为的影响,科学家们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研究人员要求受试者在数小时内不许进食,随后将没有进食的受试人员分为两组,其中一组可以随便吃,另一组则被要求放弃点心,只能吃小萝卜。虽然第二组受试人员成功抵御了甜食的诱惑,但在接下来的高难度拼图游戏中,表现得比第一组更缺乏耐心。实验表明,当我们因为某件事情、某种情绪大量消耗意志力后,人就会变得疲惫,进而在其他事务上难以自控,表现出脾气暴躁、决策失策等。
因此,无论是从反应速度,还是从能量损耗的角度来说,认知反应的效率远远低于自动反应,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的理智来管理我们的行为,往往会功亏一篑的原因。
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改掉这些坏习惯吗?
有!让认知反应变成自动反应!换句话说,依靠刻意练习,在旧习惯的发生情境中,培养出一种新习惯来替代旧习惯,这样当某种情境出现时,自动反应就不再是以前的坏习惯了。
值得注意的是,建立新的自动反应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很多人想养成新习惯却失败了,以至于产生了习得性无助,认为改也改不了,干脆不改了。因此,在培养新习惯时,一定要注意简化习惯的复杂性,降低习惯的难度。
具体而言,要改掉坏毛病,养成新习惯有以下四个步骤:
第一,要明确我们要改变的行为是什么。
第二,找到促使该行为发生的情境。
第三,找到替代性行为。
第四,进行强化。
原理看上去很抽象,接下来,我将以打游戏、刷手机等成瘾行为为例,来说说如何养成新习惯,改掉坏毛病。
如何克服打游戏、刷手机等成瘾行为
许多宣称失眠的人,往往都有一个共性——睡前看手机。
我也是这样。最开始只是想放松一下,所以自动地拿起了手机看剧、刷网页,然后越看越停不下来。其实,事后想想这些电视剧也没什么好看的,我在刷网页的时候,也没真正在看什么东西。
然而,时间就这样刷掉了。其间,自己也多次想提醒自己早点儿睡,但行为又总是不听使唤,然后,我又给自己找借口说,再看五分钟。结果,一个五分钟过去了,又一个五分钟过去了,我还在继续刷。
一边刷,我还一边懊恼着。本想放松,却越来越不放松。耽误了时间,耽误了睡眠,我的心情并没有因为刷手机而感到轻松,反而是深深地焦虑和不安。我的自我效能感严重地降低了。
后来,我发现很多打游戏的人也是一样。最开始都是想放松一下,想暂时逃避一下现状。然而,越是放纵,越是停不下来。
我问这些游戏成瘾者,你们打游戏时会不会和我刷手机时一样的纠结呢?
有人说,是。有人说,不是。
然后我又继续问了几个说“不是”的人,他们是怎么想的。
其中有个很有代表性的回答说:“有的时候,工作压力会很大,只有通过打游戏暂时逃避这种压力后,我才能重新打鸡血,充满活力。一般来说,打游戏并不会让我非常焦虑,只有在它耽误了事儿的时候,我才会焦虑。比如,我过年回家打游戏,不耽误工作,我就不会焦虑。”
我说:“那么,你打游戏的时候,是不是可以看几本书呢?”
他若有所思。
我继续说:“如果游戏带给你的仅仅是放松,那么读书带给你的是不是有愉悦呢?”
事实上,几乎我问过的所有人都一致回复:看完一本书,是会感到开心,因为读书会让人感觉自我得到了提升。相反,打游戏或者玩手机,绝大多数人在最大程度上仅仅是获得了“放松”,与此同时,“放松”还容易一不小心变成“放纵”,最后耽误了事儿,还降低了自我效能感。
那么,如何克服成瘾行为?
我想当你看到这里,已经是克服成瘾行为的第一步了。因为上述感觉你可能也有过,但是没有被清晰地拿出来表达过,就不会有清晰的认识。而当你清晰地意识到成瘾行为,并不能带来快乐的时候,其实你已经成功了一半(即第一步,明确要改变的行为)。
其次,找到促使该行为发生的情境(即第二步)。成瘾行为一定会有个情境激发。比如,我在睡前躺下的时候,就会刷手机,比如,有人在学习、工作特别累的时候,就会打游戏——这个睡前的状态和疲惫的状态,就是触发我们行为的情境。
想要纠正这些成瘾习惯,可以试着在该行为发生的情境出现时,采用替代性的行为来纠正自己(即第三步)。比如,在睡前就不刷手机,而是听听音频之类的有声读物(现在有很多很棒的有声读物)。比如,在学习工作疲惫,想要拿出手机打游戏的时候,放弃玩游戏,选择读读书,或者做一会儿有氧运动。
事实上,当你不再在睡前刷手机看剧,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耳朵,关闭了其他的感官系统时,你会发现,自己其实是能很快入睡的。而当你在疲惫时,不再玩游戏,而是看了几本有意思的小书或者进行了小时段的有氧运动时,你会发现,你不仅不会再想打游戏,反而会有很好的愉悦体验(即第四步,实施强化)。
我这样做了,很有效,也成功帮助一些沉迷于刷手机、打游戏的同学克服了这些成瘾行为。
巨大痛苦让我想自杀怎么办
2016年末的一则新闻,深深地震动了我。29岁的女记者小叶(暂且这样叫她)为情自杀。大概是因为同行的缘故,我对小叶充满了同情和遗憾。
根据小叶自杀前发布的微博内容,小叶自杀的原因是未婚夫出轨了。小叶和未婚夫是异地恋,二人已进入谈婚论嫁的阶段,小叶也准备辞去工作到未婚夫所在的城市生活。然而,让小叶猝不及防的是,未婚夫突然提出分手,还和单位的另一个女生好上了。
小叶自杀后,不少小叶生前的朋友表示,分手后的小叶虽然情绪不佳,但并未有过寻死念头,还坚持完成了最后的工作。大家指控,促使小叶做出这一举动的原因是,小叶辞职后来到未婚夫的城市,试图与其沟通,却遭到了拒绝。最终,小叶心灰意冷之下,才选择了自杀。
小叶为情自杀的新闻很快被广泛关注。有人痛斥其未婚夫的无情,也有人为小叶感到惋惜,大家普遍的感叹是:傻姑娘,为渣男自杀,不值得啊!
小叶其实一点儿也不傻。名校毕业,事业有成,这样的姑娘智商哪里会低?更何况,小叶还是一名记者,见多识广,也不至于连这点儿道理都不懂!说到底,还是在那一瞬间,没缓过神来!
为什么没缓过神来?仅仅是对未婚夫的怨恨吗?可能没有这么简单。
小叶在自杀前发布了一些微博,回忆了两人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其中不乏二人的微信聊天记录。从这些对话中不难看出,她的未婚夫是一个非常会讨女生喜欢的男生,“我每次离开你的时候,就开始规划下一次的见面了,当不能完成时,整个人都失落了。”“我要见你,你是我的女朋友,我要陪伴你,你需要我,我就要出现,不管天南海北,因为我爱你!”“我的心事不是一两句能解开的,就像抱你在怀里说不完的情话”……从这些支离的聊天记录中大约可以看出,在两人的关系中,一般都是男生哄女生,女生是一个被呵护着的状态。
正如小叶遗言所说,“你变得太快了,你连给我缓冲的余地都没有”。相比于未婚夫的绝情离开,也许更让小叶无法接受的是,那个自己从来没有想过会离开自己的人,那个理所当然会更爱自己的人,却毫无征兆地爱上了别人,和别人在一起了。
我在被分手的时候,其实也经历过这样的时期。在外人看来,我和前男友的关系中,我处于条件比较好的一方,在世俗的观点里面,他似乎是不可能抛弃我的。加上此前他是追求者,我是被追求者,在某种程度上,我确实抱着一种小公主的姿态认为对方就应该呵护着我,应该永远不会离开我。
然而,他却离开我了。当他突然将我从好友名单中拉黑时,我感觉世界都塌下来了,我似乎看不到明天了,我也想要自杀。好在当天妈妈买了当晚的机票飞来陪伴我,否则恐怕我也无法在电脑面前,写下这些心事。
时隔多年后再回头来看,曾经想要为他放弃生命的我,其实也并没有自己以为的那般深情。不过,当时想要结束生命的信念却是的的确确存在过的。仔细想来,大概有两个方面的原因——意外和不甘心。意外一个不会离开自己的人竟然离开自己了,为自己付出了多年的感情竟然一无所获而感到不甘心。
于是,在多次挽回无效的情境下,自己更加不服输(这是人的本能所导致的,你越得不到的就越想得到),在认为对方还对自己尚存感情的念想下,试图用自杀这种极端的方式,引起对方的注意以及让对方愧疚,以达到惩罚对方的目的。
网络上很多人心疼地“指责”女生“傻”,为了一个劈腿男而放弃生命,值得吗?其实,女生哪里不知道这些大道理,但在那种情境下,又有谁能够真的控制住自己想要扳回一局的欲望?
实际上,导致小叶一念之差结束性命的正是她一个人在深夜,绝望、孤独地面对未婚夫的背叛和拒绝!从某种意义上说,杀死小叶的是她的孤独——未婚夫的拒绝动摇了她的归属感需求,身边无人陪伴加剧了这种需求的缺失。事实上,当时只要有人在小叶旁边陪她撑过这几天,小叶一定就能缓过神来。
可惜,小叶没有对外寻求这种情感支持。也可惜,那些爱着小叶、关心着小叶的亲人朋友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正如小叶的朋友回忆时所说,小叶在刚被分手时还能好好工作,因此小叶的亲友们很可能以为小叶能够自行化解这种痛苦。
然而,他们不知道这种可能只是假象。事实上,在遇到重大事件后,我们的情绪反应通常都会滞后些,人们会靠着强大的思维控制住自己的情绪。然而,情绪不出来,身心会被堵住,所以在无意识间,情绪还是会释放,而这些又不为我们的意识所接纳——我们的理智告诉我们要冷静,最后就会出现短暂的心智失控,比如自杀等。
如果关心小叶的亲人朋友,或者小叶的这个绝情的未婚夫能够意识到“人的情感具有滞后性”这一点,在小叶看似没事后,还能给予关注和陪伴,也许情况就会有很大的改变。而小叶如果能在痛苦来临之时,拨打求助电话,寻求情感陪伴,也许她今天依然能够笑靥如花。
可惜,没有如果。
从“想不通”到“想通了”的进阶
假设小叶熬过了这一晚,小叶也许不会再轻生,但不可否认,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每当想到未婚夫的绝情,小叶还是会痛苦万分,在某些瞬间,小叶还是会陷入“想不通”的死胡同。
在我们想不通的时候,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理顺情绪呢?
在合理情绪疗法中,我们已经知道,影响我们的往往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但有的时候,深陷痛苦之中的我们,很难自省到自身的不合理信念,或者虽然明白自己的情绪不合理,但就是难以跨过这道“情绪坎”。有什么思维方式,能够帮助我们快速想通吗?
简单又好用的方式就是,换个视角看问题。常用的视角有三个:即他人的视角、未来的视角、过来人的视角。
先说他人的视角。我们觉得一件事儿过不去,常常是因为觉得这件事情关系重大。而实际上,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都容易放大事情的严重性。比如,一个人被老板炒鱿鱼,我们外人无非只是感慨,“唉,这真的是一件不幸的事儿”,但一定不会认为“被老板炒鱿鱼了,这个人日后一定在职场上会没有立足之地”。然而,后面的这种想法,还真的常常就是很多人被炒鱿鱼之后的感受。相比被炒鱿鱼要面临重新找工作,可能会有几个月拮据的生活,更令他揪心的是,他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了,他害怕别人因此不认可他。可是,只要换个角度想想,如果今天被炒鱿鱼的是你的朋友呢?你会不会因为这一件事,就认为朋友工作能力差?
接下来,就是用未来的视角来思考——如果十年以后,自己回头看这件事,当下这件令自己苦恼的事是否还如此重要呢?事实上,很多事情,过了若干年再回头看,都是小事情。不信你回忆一下,十年前让自己哭得痛不欲生的事,今天是否还觉得如此重要呢?我回忆过,小的时候我的一个好朋友因为有了另一个好朋友而忽略了我。我当时简直气炸了,心里埋怨朋友:我对你掏心掏肺,你却背着我和别人好,我付出了感情,而你却不回应我。然而,今天回过头看,很多当年没有任何嫌隙的密友,都被时间自然而然地冲散,一段关系在我们的生命中真的没有那么重要。
最后,我们可以从过来人的视角来思考。以小叶的案例来说,我们可以参考某著名演员的案例。你看她,事业有成结婚生子,丈夫却中途出轨。她的痛苦一定不会比小叶少,可是她是怎么处理的呢?“且行且珍惜”,一句珍惜,不仅收获了舆论的好评,现在的生活也依然美好。
换个视角看问题,你会发现,很多当时觉得难以跨过的坎,其实都能过去。
束缚你快乐的不安全感
35岁的T先生是某大型企业的高管人员,年薪50万元。妻子是某电视台的编辑,年薪也有10多万元。两人本都是北漂,辛苦打拼数年后在北京买了房,落了户,后来T先生为了发展事业,去了南京,而妻子则留在北京。
异地的感情确实经不起考验。多金又充满男性魅力的T先生,在空虚寂寞中,还是出轨了。妻子发现后,大吵大闹,于是T先生索性说,离婚吧,我们之间已经没有了爱情,房子归你。
听到T先生是这态度时,明明受了委屈的X女士突然不哭也不闹了,反而是各种乞求T先生别离开。对于X女士而言,毕竟从大学开始谈的感情,如今都快15年了,T先生就是自己的一部分,她无法割舍这段关系。
T先生看着眼前的女人如此卑微乞求,也忍不下心,于是两人又回到了以前的生活。
但X女士的心并没有放下来,此后盯梢更紧了,每天晚上要求T先生视频直播自己的生活。
T先生因此推了不少饭局,工作也受到了影响。T先生说:“不然,你来南京吧,咱们把北京的房子卖了,你在我身边,也就不用担心我有什么不轨的行为了。”
X女士觉得T先生说得有道理,但始终还是没下定决心——她还有两样割舍不掉的东西。房子卖了,北京的户口咋办?工作辞了,编制咋办?
于是,X女士只好继续担惊受怕地盯梢,而T先生也在被监视的过程中对X女士日增反感。两人感情消磨殆尽。
我并不想讨论爱情问题。只是心疼X女士既放不下感情,又放不下编制,还放不下那个北京户口。想要的太多,终为其所困。
有人是囿于爱情和安稳的工作,有人则是囿于快乐和安稳的工作。老田是一名电视台的记者。因为制片人之间的斗争,她成了牺牲品——几夜不休不眠加班出来的片子,石沉大海。不仅如此,她受了委屈,她的制片人非但没有一句安慰,反而责怪她:谁让你片子拍得差!
“片子要挑问题总是能挑出问题的!况且我的片子被毙掉,根本不是片子质量的原因,就是他们之间为了自己的利益,斗来斗去,才牺牲掉我的!”老田跑来和我诉苦。
我说:“得,那咱就不去了呗,又不是找不到好工作。外面的广告公司,比你这儿赚得多多了。”
老田抹抹眼泪,叹口气说:“唉,想进电视台不容易啊,当时家里也是托了关系才进来的。铁饭碗啊,我要砸了,我爸妈都不饶我!”
就这样,因为舍不得铁饭碗,老田继续忍受着委屈与不甘。只能偶尔来我这边发发牢骚,掉掉眼泪。
最近,她告诉我,她有轻微的抑郁症。
为什么明明有的选,却又偏偏把自己的路给堵死了呢?说到底,还是安全感!北京的户口、单位的编制是X女士的安全感,体面的电视台工作是老田的安全感。
不仅是老田和X女士,为了追求或维持所谓的安全感,我见过太多过得压抑且不快乐的人。如果你不走近他们,你会觉得他们过得很滋润,但只要深入其中,你会发现这些所谓的新兴中产阶级,他们过得非常压抑。他们没有自己的生活,领导一个电话,便可以让刚回家的自己,立刻穿上衣服赶回加班。他们过得小心翼翼、胆战心惊,领导一个异样的眼神,便可以让自己一天吃不下饭。他们成天成天地卷入各种办公室战争,主动或被动,知心朋友越来越少,对他人的信任感也越来越少。
我问他们,如此不快乐,为何不放弃这份工作,换份压力小一些的工作呢?
有人说,自由谁不想啊,可压力小的工作,肯定工资不高,饿死病死怎么办?
这些对“安全感”的需求实则是人的求生本能。然而,这已经不是一个会被饿死的时代。就算去打零工,也够活了!
有人又说,没有足够的积蓄,万一急需用钱咋办?
这也很好解决啊,去买份保险,不就成了吗?虽然我们的社会福利还有待完善,但早已不是以前那个需要稳定物质来源才能保障的时代了。
还有人说,我坚持手头的工作是为了保持阶级优势,只有掌握更多的社会资源,不被他人奴役的自由度才越高。
我觉得这实在是一个天大的悖论。事实上,保持阶级优势就是我们最大的痛苦来源。越靠近金字塔顶端,资源就越稀缺,压力也就越大,一旦陷入这场争夺阶级优势的游戏,也就等同于和自由的快乐说了再见。一不小心,还会失足。
况且,如果你过分依赖通过阶级优势获得的优越感,当你有一天退休,这一切都瞬间变为零的时候,请问你又该如何适应?事实上,很多人退休之后所产生的不适,就是来自这种角色中断。因为他们太依赖这身份角色了。
事实上,我说的这些绝大多数人都知道,但迈不出这一步。为什么?还是怕,怕改变带来危险。对于这种怕,我的建议是:你可以拿出存款给自己一两年的时间尝试,去一个自己能够接受的环境,做一份令自己发自内心感到快乐的工作。如果觉得还是以前的生活更好,大不了,再回去呗。
但我知道,一般尝试了一年以上的人,绝大多数都不愿再回去了。
应对选择困难的五点干货
我们都渴望自由,渴望更多的自主决策权。
然而,过多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却成了我们更多不适的来源。一方面,决策意味着消耗精力,而我们的精力是有限的。另一方面,更多的自由决策也意味着我们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后悔的情绪也就由此而来。
比如,刚毕业的大学生,有一份差事能够养活自己就不错了。可是现在有了工作的你又开始愁到底是找一份薪水高但自己不喜欢的工作,还是找一份自己喜欢但薪水不高的工作。比如,打光棍儿的穷小子能找个媳妇儿生儿育女就不错了,而条件不错的你却在考虑到底是找一个胸大的姑娘,还是找一个聪明的姑娘……
选A还是选B?选了这个选项,未来如果有更好的怎么办?苦思冥想,倍感焦虑。
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供我们决策呢?
持续痛苦的背后一定有所获益
首先要了解你决策的问题。事实上,很多时候,困扰你的决策并不存在。
为什么这么说?
先看一个例子。很多人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要不要和男朋友分手。
我常常会反问:你这个问题想了多久?
朋友往往会说:我已经纠结很久了。
我会说:既然纠结很久,为什么还和他在一起呢?
于是她又会说:其实他人也很好的……只不过……
看到了没有?持续痛苦的背后一定有所获益。比如,男朋友虽然不成熟,却正因为这份不成熟,你们之间的感情才纯粹,生活有了激情。比如,爱人虽然常常和自己拌嘴争吵,但有得吵说明彼此都在意对方,总好过形同陌路的僵尸夫妻吧。
事实上,很多反复出现的决策痛苦,往往就是因为没有真的做出过改变。为什么没有真正的改变呢?因为改变的代价更大。还是以上述问题为例,如果此前选择了改变(分手),你的机会成本将是爱人的陪伴和关心。
所以,有些反复出现的选择难题,事实上我们并不急于改变,或者它根本也不是问题。这类问题,其实也就是情绪型问题,往往找个人说说话,释放下情绪就好了。
有时,你可能根本没的选
人类很多痛苦往往属于自扰型。
以选择为例,很多时候,看似你在纠结的选择,其实根本就不存在。
比如,早上一起来看见外面刮大风下大雨,这个时候,你在选要不要去上班?
比如,一个大学生说对自己的专业完全不感兴趣,老师讲的内容自己也全懂,能不能翘课去做更有意义的事儿?
比如,一款豪车正在打折,要不要趁着便宜赶紧买一辆……
说实话,这一类的问题,往往都属于假性选择题,换句话说,你的决策权非常小。
如果你还想要这份工作,你能不去上班吗?
如果你想顺利毕业,翘课又要扣学分,你能不去上学吗?
如果你连驾照都没有,豪车打不打折和你又有什么关系呢?
而没有决策权的问题,不叫决策,叫适应!换句话说,你应该想的是,如何避雨上班,如何在课堂上利用45分钟做有意义的事儿,要不要去考个驾照,怎样快点实现财务自由。
37%法则帮你做决定
此外,数学家们从数学概率的角度也为我们日常做决策提供了方案。
你是不是也常常有这样的体会,选了这个就怕还有更好的在后面等着,不选又怕错过手头这个?比如说一个要买房的人,由于不确定房价未来的走势,也不确定能不能遇到性价比更高的房型,于是看了又看,这一看不要紧,万一这房价又噌噌地往上涨了,现在的犹豫便可能变成日后的悔恨。
那么,该怎样做才能平衡“最佳”和“不后悔”呢?《指导生活的算法》一书(布莱尔·克里斯丁、汤姆·格里菲斯著)指出,统计学中“37%法则”或许是解决之道。所谓“37%法则”,就是在决策前,先观察前37%的选项情况,但不做决定,只记住最好的那个,从第38%开始,只要感觉比前37%的好,就马上决定、选择。
“37%法则”能在求职、购物、相亲等多种情况下使用,以最高的效率得到最好的结果。“37%法则”也提示我们,前期先不用着急,多观察、了解,到中期以后,一旦遇到好的就要抓住,不能再想“还有更好的”,否则就会浪费精力、耽误时间。
找到内心的答案
往往两难的选项,并无优劣,只在于你更倾向于哪一个选项。
于是,这类问题的关键便在于如何了解自己。
很多人说,奇了怪了,我怎么就不了解自己了。说真的,你还真的不了解自己。事实上,我们往往因为一些客观成见而压抑了自己的内心想法。
从我们呱呱坠地起,家庭、学校、大众媒介与我们身边的朋友,通过教化和个体之间的互动,造就了我们更好地活下去的本领。但与此同时,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理想、我们的需求、我们的欲望,也为其所驯化。于是你本能地倾向于某些选择,而忽略了自己的因素。比如,在择业时,你倾向于选择父母眼中的好工作,如公务员,而实际上,对于公务员的工作你可能根本没有兴趣,兴许你的特长更适合做销售或是健身教练等不被你父母看好的工作。
然而,社会是多元的,尤其在这个时代,这是一个任何职业都能够发光发热的年代,只要你不是逆着社会价值观来,就能活出自己的价值。
此外,有的时候你也可以跳出来看看,除了眼前可供选择的选项外,是不是还有其他的选项?
比如,我从前有一个朋友,因为成绩优秀,快毕业时导师推荐了两家很好的工作offer给他。没选择可怕,有选择有时也很可怕,结果他开始纠结,到底是A公司适合自己还是B公司更好。其实如果他跳出来,他会知道,就算不选这两家公司,世界这么大,他完全可以去更心仪的公司啊。请记住,有的时候让我们陷入选择困境的其实是选项本身。
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
最后,要反复强调的还是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的概念。
沉没成本是指,由于过去的决策是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我们生活中有太多人沉溺于已经投入的成本中不可自拔,明明知道选错了,也不忍心放弃,总是想着再坚持看一看,他们往往为了弥补损失,还会错上加错,继续加注,导致最后的失败一发不可收拾,不少企业正是因此走入破产绝境的。
实际上,要知道总结经验然后重新开始远比懊悔来的重要,因为懊悔的时间,足够你再来一次试错了,机会成本正是提醒我们这一点(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
请记住,任何一件事情,都有隐形的机会成本,别被过去的错误拖住腿,是我们走出困境需要具备的重要心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