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识黑客
1.黑客的产生我们一度认为,只有上帝知道自己是好是坏。现在,这种乐观态度正在被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所破坏:几乎任何拥有一台电脑、一个调制解调器及一条网线的人都可以进入你的私生活的最隐秘之处,把你的个人记录一览无余。谁在浏览,答案是黑客。
未经许可窥视别人的记录,这种事情经常发生,因为没有多少防范措施。还有一个隐忧就是,错误的和有害的“事实”可能进入数据库。好莱坞为网络热而投拍的《网络惊魂》(The net),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身为电脑程序设计师的女主角,平日离群索居,只在电脑网络上与现实世界打交道。她在网上购物,在网络上洽谈公务,在网络上娱乐……直到有一天,女主角被无端卷入一起谋杀案,才发现她的一举一动都在网络上被人监视,个人资料也被任意篡改,把她从一个平凡女子变成了一个前科累累的通缉犯,现实世界却无人为她平反,因为她谁也不认识,真正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如果有人要给别人制造麻烦,他们可以在千里之外,用一种难以发现的方式做。因为今天,复杂的计算机以及其他自动化设备正在对人的隐私权发起一场挑战,计算机可以成为反对我们的工具。这些都是可怕的、可恶的黑客在作怪。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黑客的活动越来越频繁,造成的破坏性也越来越大。有些黑客常常进入他人的计算机系统,甚至窃取QQ密码、电子信箱账号,甚至窃取军队的核心秘密、企业的商业秘密;有的黑客截取银行账号密码,盗取巨额资金;有些黑客散布计算机病毒,不仅造成巨大损失,而且还难以被控制,像eBay、“毒癌死”(DdoS)、“红码”、CIF病毒等。据2001年美国《今日美国》报道,黑客每年给全世界电脑网络带来的损失估计高达100亿美元。当然其中也有些黑客并非抱有一定的政治目的或经济目的,有时不过是为了显示才华、戏弄他人而已,在这方面青少年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据近年来的调查发现,网络黑客大都是14~21岁的男性青少年,如2002年5月1日爆发的中美网络大战的主要参与者“中国红客联盟”,其成员主要是中学生和大学低年级学生,他们智力超群,狂热迷恋计算机,同时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方面有着突出的才能,受到许多同龄人的敬佩。据调查,我国4%的青少年愿意成为黑客。
从黑客的发展历史来看,其产生有自己的社会文化背景。“黑客”一词开始时是有褒义的,指那些独立思考、有独创性的计算机迷,他们对电脑全心全意地投入,为电脑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还开创了个人计算机的先河,打破了计算机技术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局面。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计算机变得越来越重要,大型数据库也越来越多,信息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这引起了黑客们极大的不满。他们认为信息应该共享,而不应该垄断,于是将注意力转移到涉及各种机密的信息的数据库上。随着电脑空间的私有化和隐私的需要,社会对黑客的活动不再听之任之,进而采取了必要的技术措施和法律手段进行控制,黑客活动受到打击。事实上,黑客也有了分化,有以追求发明先进技术并让大家共享为目的的“白帽子”,他们会协助人们研究如何维护网络系统的安全;也有以破坏、入侵为目的的“黑帽子”,他们会散布病毒,潜入网站窃取资料、修改数据、破坏网页、进行网上诈骗等。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灰帽子”。由于破坏分子常以黑客自居和进行自我辩护,所以黑客常成为网上捣乱分子和犯罪分子的代名词,事实上,黑客行为与网络犯罪不能完全画等号。
2.什么是黑客
两则新闻:
其一:“熊猫烧香”病毒制造者一审被判刑
新华网武汉9月24日电(记者张先国):曾一度引起互联网恐慌的“熊猫烧香”计算机病毒制造者及主要传播者李俊等4人,24日被湖北省仙桃市人民法院一审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分别判处一年至四年有期徒刑。
法院经审理查明,李俊于2006年10月开始制作计算机病毒“熊猫烧香”,并请雷磊对该病毒提出修改建议。2006年12月初,李俊在互联网上叫卖该病毒,同时也请王磊及其他网友帮助出售该病毒。随着病毒的出售和赠送给网友,“熊猫烧香”病毒迅速在互联网上传播,由此使得自动链接李俊个人网站流量大幅上升。
王磊得知此情形后,主动提出为李俊卖“流量”,并联系张顺购买李俊网站的“流量”。张顺购买李俊网站的流量后,先后将9个游戏木马挂在李俊的网站上,盗取自动链接李俊网站游戏玩家的“游戏信封”,并将盗取的“游戏信封”进行拆封、转卖,从而获取利益。从2006年12月至2007年2月,李俊共获利14.5万元,王磊共获利8万元,张顺共获利1.2万元。
(http://news3.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09/24/content_6785406.htm)
其二:网络公司欲以百万年薪聘请熊猫烧香案主犯
昨日,“熊猫烧香”案在湖北仙桃市法院一审宣判。主犯李俊被判刑4年。庭审中,李俊的辩护律师出示了一份某网络公司发给李俊的邀请函。据悉,案发后已有不下10家网络大公司跟李俊联系,欲以100万年薪邀请其加入。
(http://news3.xinhuanet.com/society/2007-09/25/content_6787278.htm)
今天,只要对网络有所了解的人就不能不知道“黑客”这个词。但究竟什么是黑客,谁是黑客,在不同人的眼里差别是很大的。
在一般公众眼里,黑客就是“电脑捣乱分子”。
在警察眼里,黑客就是“计算机犯罪分子”。
在叛逆的青少年眼里,黑客就是信息时代的“牛仔”和网络时代的“英雄”。
我国学者王小东认为:“在中国文化中有一个极为贴切的概念来比喻黑客,这就是‘侠’。黑客就是信息空间中的‘侠’,因而不妨译成‘信息侠’。在古代社会中‘侠以武犯禁’,他们凭自己的武艺自行其是、独来独往,不受体制的束缚。在现代社会中,由于体制的控制力加强,‘侠’似乎消失了,至少是少了。然而新的信息技术,似乎又提供了体制外的活动空间,黑客们凭自己的智慧,各行其是、独来独往。”
黑客(Hacker),源于英语动词“Hack”,意为“劈,砍”,引申为“干了一件非常漂亮的工作”。在早期麻省理工学院的校园俚语中,“黑客”则有“恶作剧”之意,尤指手法巧妙、技术高明的恶作剧。在日本《新黑客词典》中,对黑客的定义是“喜欢探索软件程序奥秘,并从中增长了其个人才干的人。他们不像绝大多数电脑使用者那样,只是规规矩矩地了解别人指定了解的狭小部分知识。”他们通常具有硬件和软件的高级知识,并有能力通过创新的方法剖析系统。
实际上,热衷于电脑程序的青少年都有点像崇拜明星似的模仿头号黑客莫尼卡。
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的少年天才莫尼卡年仅13岁就喜欢上了业余无线电活动,并开始对电脑发生浓厚兴趣。小学还没有毕业时,他的电脑操作水平已经达到大学计算机专业水平。
15岁那年,还在上中学的他成功地破译了“北美防空指挥中心”的密码,并进入其信息系统,获悉美国所有指向天空、俄国及其盟国的核导弹的名称、数量和位置。
莫尼卡的行为可以说是黑客史上一次“经典”之作,引起了极大的震动。美国一位军事情报专家说:“如果当时莫尼卡将这些情报出卖给俄国人,那么他至少可以获得50万美元的报酬。而美国一旦发现后,则可能花数亿美元来重新部署核武器。”1983年,好莱坞曾以此为蓝本,拍摄了电影《战争游戏》,演绎了一个同样的故事。在这部电影中,一个少年黑客几乎引发了第三次世界大战。
破译了“北美防空指挥中心”的密码,使莫尼卡信心大增。不久,他破译了美国著名的太平洋电话公司通信网络的用户密码,随意更改电脑用户,特别是知名人士的电话号码和通信地址,迫使该公司不得不赔礼道歉和修改密码。稍后,他又成功地“偷听”了美国联邦调查局特工人员的电脑网络。
有一天,他发现联邦特工正在查一名“电脑黑客”,便饶有兴致地偷阅起资料来。看着看着他大吃一惊——被调查的竟然是自己。于是,他便施展浑身解数,闯入了联邦调查局的中央电脑系统,开始每天认真阅读“案情进展报告”。在特工漫无目标搜索的时候,他将几个负责调查他的特工的档案“调”出来,删改了他们的个人履历,或改成十恶不赦的流氓,或罪行累累的惯犯。但最终他还是被抓获,这时他因未满16岁,只好被送进“少年管教所”。
莫尼卡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黑客的一些基本特征:
第一,从年龄上看,大多数黑客是年轻人。例如,黑客马修·贝文14岁时,就成功地进入英国电信公司电脑系统,发现免费拨打电话的方法。他巅峰时期的作为是有能力进入到世界上最严密的系统,如美国空军、美国宇航局和北约的网络,因而成为最风光的黑客之一。他的“壮举”奠定了他在黑客中的地位,被认为是“比希特勒还要危险的人物”。现在他每月收到超过3000封电子邮件,信件来自世界各地,大多数是慕名向他讨教的,令人惊讶的是80%出自青少年之手,而其中最小的才9岁。
第二,从性别上看,大多为男性。
第三,从成长看,大多数黑客与外部环境并不和谐,如家庭不和,父母离异,学校适应能力差,人际关系不和谐,不被他人理解,得不到女性的青睐。在社会上,他们倾向于做一个“边缘人”,用反传统、反主流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纽约佩斯大学心理学教授玻西·布莱克博士认为,恶意的黑客活动也许源于“内生兴奋缺乏症”,简单来说就是,黑客的家庭生活、饮食或社会生活有一定的问题,使他们的头脑不能分泌足够的“感觉兴奋和良好的化学物质”,从而无法产生内在的满足感。
第四,从价值观上,大多数黑客都崇尚信息无价值和信息共享。在他们看来,作为大众的工具,信息应该人类共享,信息应该被任何人所平等地、无限地获取。
第五,从人格上看,大多数黑客聪明并富于挑战性。大多数青少年黑客具有极高的电脑技术水平和编程才能,且多数有极强的想象力和表现欲,富有冒险精神,自认为自己比他人有更高的才能,以发现网络系统的缺陷为乐趣。在黑客的人格中,也确有一些可能危害社会的个性因素:
(1)自以为是,妄自尊大;
(2)沉迷于巨大成功的幻想中;
(3)需要不断得到他人的注意和崇拜;
(4)如果自尊心受到伤害,会采取强烈的报复手段;
(5)个人权利至高无上;
(6)无情地利用他人;
(7)对人和事不是抬得很高,就是贬得一钱不值;
(8)缺乏同情心。
黑客是怎么样看待自己的呢?是密码破译者,还是“电脑系统的侵入者”?著名黑客Eric S.Raymond在其著作中有下面一段描述:“第一台分时共享的小型和最早的ARPANET试验时期。这个文化的参与者们创造了‘黑客’这个词。黑客们帮助建立起了Internet,黑客们使Unix操作成为今天这个样子,黑客们搭起了Usenet,黑客们让www正常运转。如果你是这个文化的一部分,如果你已经为它做了些贡献,而且圈内的其他人也知道你是谁,并称你为黑客,那么你就是一名黑客。”
二、青少年黑客心理
1.黑客精神传统的黑客总是坚持说,在黑客中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行为:一种是恶意的,另一种则是带有探索精神的。他们抱怨媒介曲解了“黑客”一词的本来意义,他们认为真正的黑客应该坚持所谓的“黑客精神”,正是这种黑客精神,在很多大学生眼中,黑客活动意味着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犯罪。黑客精神的主要内含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Free”,自由、免费的精神。这是黑客文化的精髓之一,“Free”是作为一个黑客所应该具有的态度。作为一个“好”的黑客,应该主动去发现并解决问题,同时还要创造新的东西,相信自由并自愿互相帮助。黑客们编写的各种黑客软件都是完全免费共享的,甚至连源代码都是公开的。黑客们在帮助他人之后,唯一的要求就是在他人成长起来以后同样地帮助别人。所以,“Free”可以算是黑客的传统精神,也是一个真正的黑客所尽力保持的。
(2)探索与创新的精神。所有的黑客都是喜欢探索软件程序奥秘的人,他们探索着程序与系统的漏洞,并能够从中学到很多知识,在发现问题的同时,他们都会提出解决问题的创新方法。
(3)反传统的精神。反传统的精神在黑客们的身上表现得最明显不过了,不具备这种精神的人,很难想象他会成为一名黑客。而这里的“反传统”主要是指科学技术上的反传统,并不包含任何贬义。黑客们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探索与创新,这都需要他们具有反传统的精神,他们的快乐就源于攻破传统的东西。
(4)合作的精神。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黑客们很明白这一点,因此才有了那么多供黑客交流的论坛与新闻组,在技术上保留的人是不可能成为黑客的。
2.黑客的心理特点
(1)攻击本能。从黑客的行为表现来看,无论是出于好心还是恶意,他们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攻击。无论出于何种用意,进入别人的计算机,本身就是攻击。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攻击性是人的本能欲望的表现,在现实社会中,这种攻击性的表现可能是犯罪,当计算机成为黑客的防身面具,而针对网络行为的立法相对薄弱或滞后时,网络和计算机便成为黑客用来发泄他们攻击本能的工具。加之黑客中大部分是男性青少年,他们的攻击欲望更强,对现实禁忌的压抑感更严重,计算机网络成为他们释放攻击本能的绝好途径。
(2)压抑发泄。在散布计算机病毒的黑客群体中,很多是以发泄为目的的,而且相当一部分人有心理障碍,黑客对计算机有着浓厚的兴趣,常沉迷其中,缺乏人际沟通,加之智力突出,成为异类,容易与人产生冲突,这些苦恼和郁闷促使他们不断研制病毒来发泄不满。新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个人在追求一定目的的努力受挫时便会产生攻击性驱力,这种驱力又会激发一种敌意行为,指向引起挫折的人或物,以便通过发泄来降低驱力。
(3)炫耀自己。在网络时代,青少年的思维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家长和学校的管理方式却没有太大的变化。如果不给青少年充分的机会展示能力,有一技之长又缺乏表达机会的青少年,就很可能通过异化的途径来表达。2007年6月14日《中国青年报》以《我为什么攻击上千家网站》为题目报道了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的一名高二学生王少伟因为攻击2200多家网站被警方抓获的事件。王少伟对计算机富有极大的兴趣,初中就开始自学网络编程技术,家里的编程书籍有1.5米高,上大学时,自学完成了大学数学、计算机课程,外语也不错,在自己的主页上建立了黑客群、编程群、手机群、黑客病毒群,以方便和别人交流技术。对于攻击网站的原因,王少伟说:“我没有经济目的,不是被什么公司利用,为窃取其他公司的商业秘密。我就是想证明自己的水平,我不停地发现他们的漏洞,他们不断地添加补丁,这可以促进网络技术的发展。”
(4)好奇挑战。争强好胜、好奇冒险、征服挑战是青少年较为突出的心理。黑客都有很高的智商,他们常常向自己的智力挑战,当一次次挑战成功后,在黑客中的地位也会提高,成为高级黑客。有黑客自述:成功地攻击别人的计算机后,虽然并不做什么事情,但能带来快感。所以,每一次攻击的成功就标志着新的更高难度的攻击的开始。正是由于黑客的不断钻研挑战,使电脑和网络技术获得了提高,同时也加速了他们自身对使用技术所带来的结果的满足感。当然,智力超群、年轻气盛的黑客也会为炫耀其才华、显示其价值、满足虚荣心搞些恶作剧。他们常常费尽心思、擅自闯入别人系统,然后再大摇大摆地离开。还有些黑客为了表现个人的英雄气概,作出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一个以色列少年侵入美国的军事网,后来有记者采访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是利用所学技术修补好这个计算机网站的缺陷,以免别的黑客进入。
(5)社会叛逆。青少年心理普遍存在着叛逆、反传统、反权威和渴望新秩序的特点,因此在现实社会中往往受到道德、法律和长辈的约束。但一旦打开调制解调器,按动键盘,这一传统就会被打破:长辈不再具有监督、控制他们的能力,网络尚未形成道德控制机制对他们进行约束,加上他们掌握着最新的技术,所以在网络上更有发言权。当他们对社会中的某些人、某些观念、某些现象不能认同时,就会用攻击性的黑客行为来表达不满。当然黑客们也会有意无意地了解到技术带给自己的优势,他们中许多人也会为此而不知所措。他们会由于观念的不成熟和情绪的不稳定而滥用能力,甚至胡乱地把精妙的技术用于对付带给他们些许不快的人身上,事后连自己也觉得小题大做。
(6)盗窃与犯罪的阴暗心理。尽管有所谓的“黑客精神”,但是缺乏严格的监督与制约,盗窃与犯罪便在黑客们身上频频发生。黑客非法进入别人计算机,一开始就是进入了不该进入的领域,看到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而且,盗走别人的账号、密码等,已经是违法的事情。
(7)贪财图利心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逐渐遍及金融、财务等各个领域。网络低廉的成本、超越时空限制的经营方式和巨大的利润,吸引了无数黑客的视线,金钱的驱动使他们的罪恶心理迅速外显,有的黑客侵入网络正是为了贪财图利。
(8)报复怨恨心理。有些黑客非法侵入或干扰他人的网站,原因是对被害者怀有怨恨。有的黑客具有反社会的性质,他们往往是因为自己非分的需要超出了现行社会制度所能满足的限度,从而产生了对抗社会的心理而敌视并报复社会。这类黑客经常对他人的计算机系统进行破坏。
三、关于黑客的评价
黑客信奉信息共享、技术至上以及怀疑权威等所谓的“黑客精神”,利用电脑网络技术对他人的信息和网站作出各种侵入和攻击,他们往往自称是“主持公正,行侠仗义”,但是其中也不乏打击报复,更有甚者是为了获得非法利益。不论黑客行为的目的是好还是坏,这些侵入、破坏和窃取行为都造成了对他人隐私和财物的非法侵犯,但是网络黑客却被常常当成技术精英得到部分人特别是青少年的追捧。
黑客和网络计算机共成长,计算机史学家史蒂文·利维总结说,三代年轻人的电脑人使电脑脱离集权,走向平民。
20世纪60年代第一代电脑捣乱分子是地地道道的技术人员。他们聚集在大学计算机系的实验室里,使用“分时系统”技术,把大型主机改造成实际上的个人计算机,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到计算机。他们“人人享有计算机”的观点,倡导了一场个人计算机革命。今天黑客们侵入计算机系统的一些基本技巧,包括破解密码、安放特洛伊木马等都是这一时期发明的。
20世纪70年代,第二代人发明和制造了个人计算机,推动了计算机的平民化,其领头人是苹果公司的创建人史蒂夫·乔布斯。
20世纪80年代,第三代人是软件设计师,包括比尔·盖茨在内,他们为计算机编制了应用、教育和娱乐程序。
即使在今天,黑客犯罪已成为网络社会中的一大公害之时,仍不乏一些黑客奉行黑客伦理准则。
在《财富》杂志500家大公司排行榜上占有一席之地的许多公司以及众多的政府机构,已经聘请黑客检查他们的系统,甚至还要黑客为他们设计新的保安程序。
美国《纽约时报》称加州大学的研究生黑客们为“数字交流新卫士”。美国黑客界大名鼎鼎的年仅25岁的电脑神童克劳斯从黑客开始,后被政府“招安”后出任总统信息技术咨询委员会的信息安全高级顾问,并成立了世界上著名的信息安全公司(ISS)。仅仅在一天的时间内,ISS的股票从58美元飙升至91美元。
据报道,中国内地一个自称“中国极右派反联盟”的团体在2000年1月24日到2月13日之间,攻击约30个日本网站,希望通过如此方式迫使日本右翼组织承认他们在侵略中国时犯下的罪行。国内有人将这种似乎有些爱国成分的黑客行为称做“红客”事件。实际上,这类所谓的“红客”事件频频发生:1998年针对印尼反华事件的黑客案,1999年针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黑客事件,近来针对台独的黑客攻击案以及2001年“王伟事件”后对美国网络的进攻。
黑客的身份有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在20世纪70年代,黑客被认为是那些沉迷于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系统的人,黑客一词并没有多少贬义。但在80年代以后,在电影《战争游戏》上映的影响下被广泛宣传的“黑客集团”的被捕事件,黑客被视为能够打入公司和政府计算机系统的青少年天才,高风险的社会也使黑客行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因此,在很多人看来,黑客已经变成了自作聪明、危害他人的反社会分子,甚至等同于计算机犯罪分子。
这种评价的转变的确是一种悲哀,但也的确是由黑客自身行为的转变造成的。只要浏览一下青少年黑客记录就很容易理解这一点:
1983年,美国联邦调查局首次逮捕了6名少年黑客,这6名少年黑客被控侵入60多台电脑。
1987年,美国联邦执法部门指控17岁的高中辍学学生波特·齐恩闯入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内部网络和中心交换系统。齐恩是1986年“计算机欺诈与滥用法案”生效后被判有罪的第一人。
1991年,美国国会总审计署宣布,在海湾战争期间,几个荷兰少年曾侵入国防部的计算机,修改或复制了一些非常保密的与战争有关的敏感情报。
1992年,“欺骗大师”(纽约市一个少年黑客组织)因侵入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美国银行和TRW公司及国家安全局的计算机系统而被判有罪。
1994年,格里菲斯空军基地和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电脑网络受到两名黑客的攻击。苏格兰警方经过调查逮捕了代号为“数据流”的十几岁的英国黑客,另一名黑客Duji至今逍遥法外。同年,一名黑客用一个很容易就得到的密码发现了英国女王、梅杰首相和军情五处几位高官的电话号码,所有这些号码都被公开在互联网上。
1998年,美国国防部宣布黑客向五角大楼网站发动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最系统性的攻击行动”,打入了许多政府保密性的敏感电脑网络,查询并修改了工资报表和人员数据。不久,警方抓获了2名加州少年黑客,3个星期后,美国警方宣布以色列少年黑客“分析家”被抓获。
……
看来要想对黑客行为划一条泾渭分明的界线,并非易事。这是由黑客群体的庞杂性和黑客行为的多样性所决定的。但是,确定若干基本标准,以判断黑客行为中哪些是道德的、哪些是不道德的、哪些是犯罪的却是很有必要的。中国科学院余谋昌研究员把黑客行为大体上划分为如下三种情况:
其一,如果其旨在进入系统,为了显示电脑爱好者的心理需要、追求显示自己才智的心理满足,而不是为了盗窃信息或破坏他人的电脑系统,这至多是一种“计算机恶作剧”。它没有犯罪意图,也不构成犯罪后果,不能认为是罪行;它不损坏他人的电脑系统,不损害他人的利益。如有人所说,它在社会结构中起制衡作用,在促进信息技术发展中有重要意义。
其二,如有的专家指出:“私人电脑数据库如同私人住宅一样,未经许可,不得入内。”如果主人在这个“住所”前加密,那么就如同在门上加了一把锁,外人解密而入,就像“撬锁而入”。这种行为如果为了满足自己某种心理需要,而损害了他人的利益,那么它是不道德的。
其三,如果从窃取信息、诈骗钱财或蓄意破坏等犯罪意图出发,构成犯罪后果,那就必须绳之以法,我们要反对一切计算机犯罪行为。
青少年的好奇心用对了地方,就能够成就大事业,用歪了就可能成为黑客犯罪。青少年黑客的心其实并不“黑”,甚至比同龄的孩子还要单纯一些,想让他们把好奇心用对地方,可能只需要关键的人在关键的时候提醒,及早给他们的心灵构筑一堵心灵的防火墙并及时升级,那么,我们青少年就会有极强的抵御外来病毒侵袭的能力,能够把病毒自身免疫掉。
四、给青少年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
大量的事实说明,网络高手常常是青少年,而这些青少年又往往是些无厘头的黑客。然而,无论是对于黑客还是计算机网迷,社会、家长总是不分青红皂白地认为其是洪水猛兽,或者压抑,或者反对、忽视。他们得不到主流社会的认可和培养,结果使一个个本可能成长的网络天才步入歧途。
要防范青少年成为黑客,首先要了解他们。要从他们成长的平台上去了解他们,虽然青少年在网络上是沟通的高手,但是家庭、学校、社会都与他们存在代沟。家长们的代沟在于他们不懂得电脑与网络或者对其存在偏见,因为他们的成长经验告诉他们:成长不需要电脑。所以,他们对于孩子现实中越轨的行为尽可能保持警惕,但对于孩子网络上的异常行为根本无从知晓。学校与他们的代沟在于,在应试教育下,学校只关心学生的升学成绩,很少关心学生的特殊技能,更不用说关心学生的网络心理,学校很难有青少年学生网络高手表现的平台。社会与他们的代沟在于,在突飞猛进的网络时代,人们还没有来得及准备如何宣传、教育这些网络高手按照法定原则前进,也没有一整套防范“少年黑客”的机制。
对于游离于主流社会,游离于家长、学校视野之外的青少年网络高手,防范机制显得尤为重要。他们要展示自身的网络天赋,炫耀自己的网络才华,可他们往往滑向了黑客的道路。尽管与那些窃取他人秘密的成人黑客不同,也和以经济为目的的专业黑客迥异。然而可怕的是,他们并不知道,他们这种攻击他人网站的行为是违法的。
家长、学校和社会都应当关注这些青少年网络高手的成长与变化,要注意到他们的存在、关心他们的内心。我们更要提供一个平台,让网络少年们能尽情发挥,能不断地体现自身的成就,能在合法范围内进行竞争,促进计算机网络水平的发展。让那些有兴趣的孩子组织起来,成立兴趣小组、社团,共同进行探讨、交流,定期进行竞赛,让他们有一个合法的平台表现自己、宣泄自己。社会也可以提供相应的平台,让青少年进行表演、提高。
重要的是,我们的教育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要让更多的有才华的孩子脱颖而出。当然,我们更需要向孩子们宣传黑客的危害,宣传什么是网络违法与犯罪,引导他们形成网络自律规范,分清什么是可为什么是不可为。
对青少年黑客疏导有方,也许社会的新一代就有“盖茨”的出现,如果任其随波逐流,可能不仅是网站的被黑,而是一代技术的落后和天才的陨落。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