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心理-青少年网络语言心理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我的地盘我做主,我的语言你懂吗?

    一、青少年网络语言概说

    1.网络语言如果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那么网络语言则是网民约定俗成的一种适应网络信息交流活动需要的工具。网络语言与传统语言的区别在于它是以屏幕文字、音频及视频的形式进行相互之间的传递与交流。网络语言随着现代社会互联网的产生而产生。1982年9月20日,IBM公司的研究员斯科特·法尔曼在BBS上留言的时候,极富创意地在留言后附上了“∶-)”,他的愉悦情绪表达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效果,这让冷冰冰、技术化的电脑“笑”了起来,如此一种类型的表达在网络上大行其道。在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以汉字、英文、符号、数字夹杂的网络语言,凭借汉语独特的表达形式及计算机的独特输入方法,在网民中流行并迅速蔓延开来,它成为网络生活的语言时尚。2001年12月,在“全国汉语词汇规范问题学术研讨会”上对网络语言达成共识,一致认为不能用一般词语规范的特点来要求新词语,网络词语是新词语中的另类。

    2001年6月,经济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网络语言特点》,共收录1305条网络词语,这是第一部由专家编写的网络语言词典。同年,于根元主编了《网络语言概说》,2002年刘海燕编著了《网络语言》。几年过去了,网络语言更以其特有姿态,以前所未有的渗透力,推进并改变着人们现实的语言生活环境。显然,在网络用户不断增加的同时,网络的应用范围也日益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这必然会影响我国的社会文化发展,而社会文化的发展也必然会对语言文字的发展产生影响。因为在社会语言学里有一条定律即“社会的变化必然会引起语言的变化”。

    目前,对网络语言的讨论虽然较多,但严格学术意义上的定义还没有,大多是一些特征的描述和解释:

    其一,网络语言是指与网络有关和在线流通的语言。其文字有拼音文字和象形文字的双重优点,更简单,易掌握,可以表达更多样化的感情。网络语言不是计算机语言,也不是汉语、英语,这类网络中出现的文化,有它们的特征,是正在生长中的新语言。

    其二,网络语言是国际化的产物,是国际互联网出现以后才产生的语言,因此网络语言是国际化的。网络语言又是民族化、地域化的。网民在某一时间间隔,某一民族范围内,以自己民族的方式交换信息和表达意愿,如此出现的网络语言,含有该民族文化的基因。因此,网络语言是民族化、地域化的。

    其三,网络语言是在有了互联网以后,网民用来表达他们网络情感和生活哲理的语言。

    其四,所谓网络语言不过就是在我们日常所使用的语言中增加了更多的数字、符号等有特定含义的文字形式而已。

    还有一些看法就是将手机短信的语言和网民在聊天室和BBS上常用的词语、符号等同起来,有的将新新人类使用的、传统语法修辞概念无法统摄的语言一概视为网络语言。

    我们认为网络语言是指在各种现代网络中使用的,需要特殊理解的由文字、符号、数字、图形等组成的传情达意的交流工具。它是一种特定的新兴的时髦的语言。其最大的特点是不受传统语法的限制,是新的约定俗成。

    网络语言的流行、蔓延、渗透和推广、传播与青少年息息相关,使用网络语言频率最高的是青少年。在网络传播与交流中,青少年凭借年龄、学历、智商等优势和创造力,别出心裁的发明设计,在网络世界中运用自如,他们所创造的一些生词在网络交流中逐渐被认可并固定下来。并且,界面之外的现实生活语境中,青少年网民会自觉地把网言网语常挂在嘴边,运用这些词汇表情达意。

    “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并仅仅因此也为我自己存在的、现实的意识”。语言作为联系思维、心理、意识与外部世界的现实中介,是外部世界的信息向思维转化和思维心理内容向外部转化不可缺少的媒介,它是建立在整个人类社会实践基础上的一种现实交往活动。通过对网络语言的探讨和思考,我们可以解读网络语言作为青少年群体与世界关系的普遍中介的某些本质和特征,可以了解青少年群体更为深广的世界。

    2.网络语言的特殊形式

    青少年的大胆创新性在网络语言的使用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具有其特殊形式:

    (1)用数字表达的网络语言。对方通过网络给你传来一串数字,一定是深有用意的。如果你不明白,对方好像感到是在对牛弹琴,你一定不要大煞风景。在网络中,常用的数字表达有:

    7456——气死我了;

    94——就是;

    131——想要和你单独谈谈……

    (2)字母化网络语言。字母化网络语言一般都是汉语拼音或者英文单词的缩写,因而也就大大提高了手指敲击键盘的速度,网络速度也养成了人的快速反应的速度。如果你的英语没有学好或者汉语拼音不过关,那么很有可能看到一些字母的组合,就会感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GG——哥哥;

    MM——妹妹/美眉;

    GF/BF——男朋友/女朋友……

    (3)谐音化网络语言。在网上交流的过程中,多数是通过看来理解,而很少会介入声音的成分。谐音化网络语言的使用,让使用者和接收者都必须以读音来理解词义或句意,才能使得交流没有障碍,从某种程度上弥补了网络语言的“哑巴”缺点,使其更加动听、有声有色起来。谐音的范围也突破了汉语的界限,英语、日语都走到了网络谐音的世界,相互夹杂,颇有些中外兼容、中西合璧的味道,令人眼花缭乱。

    斑竹——版主,即论坛的管理人员;

    I c.——I see.(我明白了);

    酱紫——这样子(把“这样”两个字连读)……

    (4)比喻化网络语言。比喻化网络语言,就是用一些传统语言通过比喻等方式来表达一种全新的意思,要把这种网语把握得十分清楚到位,读者一定要有较高的“网语”造诣。例如:

    青蛙——长得丑的男人,像青蛙一样腆着肚子,鼓着眼睛;

    恐龙——长得难看的女人,像恐龙一样不会温柔,一出现就把别人吓跑;

    大虾——这个词既可归谐音类(大侠),又可归比喻类,指网络高手,因深迷于网络而弯腰驼背,形似大虾……

    (5)符号化网络语言。在网络语言中,最有意思的是那些表情符号,由字母符号和数字组成,将人类形体符号化,在与人交流时,只用几个符号,自己的心情便跃然“屏”上了。本身无任何意义的符号叠加在一起,居然表达出各种实在的意义,很容易就让读者心领神会、奇妙无比。

    表示喜、怒、哀、乐——

    ∶)(微笑)>_<(不高兴)(^0^)(举手欢呼)

    表示动作表情类——

    8-)(戴着太阳眼镜)3_3(刚睡醒)@_@(头昏眼花)

    表示动物类——

    ^(00)^(猪头)^..^(蝙蝠)●_●(熊猫)=^.^=(猫咪)

    (6)图形化网络语言。现在诸多的网站积极顺应网民们的需要,开发了专门的软件,创造了一些系列图形表达一定的表情或者心情,形象的外表配上五彩的颜色,使网络语言更加直截了当和趣味无穷。

    网络语言种类繁多,很难一一列出,而且有些语言也可能同时符合一种以上类型的特征,其中的奥义就得网民自己慢慢去品味了。

    这些网络用语所表达的意义,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合适的词汇来表达,青少年不再愿意使用这些常见的词语,而是创造出一套属于自己群体的语言系统。而且,这类语言已经突破了网络范围的限制,正在一步步走进人们的现实生活中,让越来越多的人们,特别是年轻人津津乐道。

    3.青少年网络语言的心理加工特点

    (1)编码随意性。网络语言与现实社会中的规范性语言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其编码带有极大的随意性和个体性。互联网的自由、平等、个性张扬、独创精神也在语言的使用上表现出来。一个人从开始学习语言到能够使用语言所规定的词汇和语法进行交流和表达活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语言微妙地控制了人的思维和表达的过程。每个人都觉得在表达自身的思想和情感,而实际上每个人所使用的每个词语的语义、每条语法规则乃至每个字的书写规范都是约定俗成的。一方面,现实中的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的思想、意识、情感、感受、个性、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都具有独特性;另一方面,人们借以表征这种独特性的语言又是模式化的、规范化的、固定化的、普遍适用的公用媒介。因此,人们要么把自己的思想、情感等内容,装入现有的语言模式,表达自我;要么把创新的欲望、表现的欲望、表达的欲望压抑到潜意识当中。语言符号系统最初是适应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而产生的,是人性化的产物,但当语言符号系统发展和完善到某种程度时,它就摆脱了人的控制并处处试图反过来控制人。正是在这点上,后现代文化将语言视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在互联网上,蔑视语言权威、颠覆书写规范的“叛逆”行为比比皆是。互联网上的人际交流,在初期阶段形成了一个不受传统媒体制约、可以无视语言规范权威的“真空区域”,从某种意义上说,释放了人们深层心理中被语言规范压抑的叛逆意识,于是人们大胆、肆意和自由地解构语言规则和编码规范的行为随处可见。这种极富个体性和随意性的语言编码行为,让人们体验到了某种蔑视、突破和颠覆既有语言权威所带来的快意,也使网络语言呈现了一种新意和生机。现在我们可以感觉到,一方面传统媒体的语言规范对网络语言系统不断施加影响,另一方面网络语言自身也在得到认同的过程中形成新的规范。

    (2)解码动态性。相对于语言信息的输入方在编码时具有的随意性和个体性,接收方在解码时,就很难有那种自由的体验。要正确理解对方的信息,必须尽可能按照对方的编码规则去理解对方的符号。如果发生无法解码的情况,则双方在其后的反馈信息中会作出调整并最终取得一致,由此构成了语言符号交流语境中的互动关系。这种解码有着相互之间的一种约定,一种协商。

    (3)口语化。口语化是网络语言的又一特征,简短零碎、直观,尽管网络语言是以文字或符号的形式出现的,采用的是类似书写的方式,但因急于表达谈话主题,常常会直接切入,少铺垫和描述。而且网民在聊天时,输入的文字和符号往往是即时滚动式的,不可能像我们平时写文章那样先进行构思,理清思路,然后再动笔写。因此,网络语言中虽有漂亮华丽的辞藻,但没有曲折迂回的表达,只有平易直露、形象生动的口语。

    (4)快捷简略、经济性。网络是社会发展走向信息化的产物,是人们为了交际更加便捷而创造的,它建立的基础是计算机技术。美国历史学家威廉·麦克高希认为,计算机技术是以文化技术来划分的世界文明史五个阶段(表意文字、字母文字、印刷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中的最新阶段,并认为计算机带来的技术深刻而巨大。

    目前人们在网上交流,主要依靠书面传达的方式,由于网络传播的速度快,范围大,使交际的即时性、异地性、异时性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种新的交际方式对当前的汉语书面表达,提出了加快表达速度的新要求。除了改进输入方法以外,人们同时也把目光投向了语言本身。

    “语言的本质功能”使我们可以把提高语言交流速度的希望寄托在语言本身。乔姆斯基认为:“我们并不一定要用语言来进行思维。我们也可以用视觉形象来思维,也可以用情景形式来思维等。”要提高网上交流的速度,就要把传播思想的载体,把语言的功能发挥得更好。简略化就是一条快捷而经济的途径与方式。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员、资金、物资、信息等都在快速地流动。这是一个速度优先的时代。社会经济对速度的要求必然要影响到语言,要求语言使用起来快速便捷。无论语言还是文字,都是为了人们交际的方便而产生的,但是人们的语言特别是书面文字,因为过度加工和过重承载走向了繁复,也走向了交际传递所要求的明晰、便捷的反面。例如,现在许多电子产品的说明书,语言繁琐不明,加大了使用者理解的困难,背离了“说明”的交际目的。语言必须以自身的变化,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网络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在那些充分依赖网络、电脑的人或团体看来,“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这样的说法是极其贴切的。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最有效地完成一件事情,人们必须做到信息交流的迅速,因此要求网络语言的输入方便快捷。另外,网络滚动式的交流方式,也需要网民们用最短的时间来表达最多的意思。于是人们便挖空心思地创造出许多简短且便于输入的网络语言,比如输入“3Q”就比输入“Thank you”方便多了。

    加上由于网络交际所依赖的手段的特殊性,网络语言还具有明显的经济性特征:十分简洁,通过种种方法,争取用极少的文字去表现丰富的内容,也就是言简意赅。网络语言除用字节俭外,还尽力突破原有书写符号的局限,改变现有语言中某些词语的形、音、义方面的约定俗成,创造了新的形、音、义的结合体,如字母词、数字词、图形符号等,其丰富性远远超过了传统的语言模式,并且靠这些简单的符号传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内涵。

    网络语言的经济性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

    汉语拼音的缩写,如PPMM(漂亮美眉,即漂亮的女性网民)、PMP(拍马屁)、GXGX(恭喜恭喜)等;

    英文的缩写,如BTW(By the way,顺便问一下)、FM(Follow me,跟我来)、BRB(Be right back,马上回来)等;

    用数字和字母表达中英文词组的谐音,如1573(一网情深)、596(我走了)、U(you,你)等;

    英语、拼音、数字谐音混用,如u2(You too,你也是)、me2(Me too,我也是)、CBA(Cool bi la,酷毙了)等。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网络语言对现有语言成分的改变主要体现在“形”上,它是用最简洁的“形”来巧设言语交际的跨度,缩短信息交流的宝贵时间,并且这种跨度的设置,在一定的语境中,人们凭借自己的知识储备,完全可以跨越,而一旦跨越,便会带来一种愉悦,具有一定的刺激性。

    此外,从句式的选用上也可以看出网络语言的经济性,网民们为了提高交流速度,很少运用长句子、复杂句子,而多用短句。2~10个字的句子非常多,句子的省略现象极其普遍。我们在网上随机选取了10条聊天记录,其中字数低于5个字的有9句,5~10个字的有1句;标点符号1个;有修饰成分的有3句;没有复句。虽然这不能代表网上聊天的所有记录,但也可见一斑,透露出网络语言经济性的特点。

    网络语言趋向简略化,既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也符合语言变化发展的规律。语言自身就有简略的倾向。“语言倾向于减少没有必要的多样性,而喜欢清楚、简单的结构”。简略化表现在网络语言的不同方面,而且是依据不同的路径来进行的。

    (5)图形符号化。社会生活的发展,对外交往的扩大,使图形符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我们所熟悉的道路交通标志,对驾驶员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与意义。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加,国际贸易活动、旅游等带来大量的多语种人员访问我国,图形标志在一些语言表达不便的场所(宾馆、卫生间、地铁、商场、运动场馆等)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经济活动中,标志的作用更加重要。一些跨国大企业斥巨资请人进行CI(形象策划)设计,例如,韩国三星公司请美国人设计的企业新标志,花了50亿韩元(约合400万美元)。一些著名企业的标志经常遭到仿冒等侵权,为此引发了许多法律纠纷。再有,北京2008年奥运会标志刚一问世,即遭仿冒。这些说明图形标志可以包含极大的经济利益,在社会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由于标志具有跨越语言的特点,在企业产品的广告宣传中有重要作用。标志醒目、易懂、易记的特点,在某些场合甚至有取代语言之势。

    这种发展趋势也影响了网络语言。除了数字和字母带有明显的符号特点以外,网络中甚至出现了直接符号的表达,这就是用来表示网民心理情绪的脸谱(Emotions)符号。易文安在他编著的《网络时尚词典》中把脸谱符号归为13类。这种符号带有丰富的内容,但表达能力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主要是因为符号的种类有限、组合方式比较单一,只能表达简单的情绪,无法表达深入的思想。还有由于符号表意没有统一,也会给读者带来阅读上的困难。尽管这种符号难以企及语言符号的表意能力,但它们是人们在特定条件下的一种创造,丰富和补充了语言符号的表达。

    我们对数字符号也不要心存轻视。有研究者指出:“在人类认识史上,数字符号的发明是一件大事。从哲学的观点来看,数字这种形式的抽象是比‘概念’(这里指实物类概念)这种形式的抽象‘更高级’的抽象。有证据表明,在人类认识史上,数字概念和数字符号的出现要晚于‘名词’、‘动词’和‘代词’的出现。”也许我们应该对数字符号的表达作用重新思考和认识。由于想象化的任务已经逐步被图形取代,语言抽象化的表达日益凸显出来,符号化的表达方式也许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图形和符号表达语义完成交流的一个前提就是新技术手段的使用和符号能统一并规范,这样才能易于辨识,传递固定的意思,目前的技术手段已经能满足这样的要求。图形和符号现在还只局限于网络交流等形式,传统文字交流形式仍然发挥着主导作用。但图形和符号是否会冲击和挑战传统的交流形式,使其产生弱化的趋势呢?这需要语言工作者作出科学的预测。

    语言的图形化和符号化受到了当前整个社会文化生活中图形化和符号化趋势不断加强的影响,并且也构成了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影视文化、广告文化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日益扩大,也推动了图形化和符号化的发展。这种趋势还扩展到了传统的平面媒体和书籍。作为平面媒体之一的报纸,就采取缩短标题和文字内容,增加图片等办法来适应这种趋势。图形的使用与简化,使阅读速度提高了许多,更适合现代人快节奏的阅读习惯。图形和符号具有直观性、跨语言和文化的特点,有语言不能取代的表达功能,并且其接收人群多为青少年,这对未来的语言和文化的发展会有一些影响。

    (6)语言的灵活性。网络语言的灵活性首先来源于它的主观性,它无视传统语法,随心所欲,而且有越来越随意、越来越试图冲破传统束缚的倾向。正因为随意,所以它很灵活,不拘泥于任何传统的限制。一篇网络文章中有这样的句子:“只有爱上之后,才发现有点鸡肋。”这种反常的、看来有些胡乱的搭配,却从常用词语中翻出新意,这也是网络语言经常使用的手法。网络语言是语言中的活跃部分,比起传统词语来,这些新词新语令人感觉较为轻松,更适合青少年的口味。网络群体有着不可低估的创新能力,总在不断地创造属于他们的丰富、鲜活的词语,并且非常迅速地传播、流行开来。

    网络语言的灵活性还表现为它的游戏性,游戏性是指形成网络语言的用词都是非正式的、玩笑式的,甚至是戏谑式的,目的在于追求一种视觉显著性,给人较为强烈的视觉刺激,从而引起人的注意,包括情意符号、表意数字和汉语新词。

    (7)网络语言的限制性。首先,表现为使用范围的群体性,供一种特殊群体专门使用,主要满足网民交流的需要,对于不触网的人来说,一般使用较少,甚至根本读不懂,他们也不可能使用得游刃有余。目前,虽然网络语言正渐渐突破网络的限制,为越来越多的人在越来越多的场合使用,但使用的群体仍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据有关机构调查,我国网民结构以青年人为主,平均年龄27岁左右,学历多在大专和本科以上,收入则以中、高收入为主。这样一群在年龄、学历、智商、收入上均占优势的新一代,在网络交流传播过程中会较多地闪烁出智慧的火花,也是网络语言的主要缔造者和使用者。

    网络语言的限制性还表现为突破不了使用工具的限制,这是由上网的主要工具——电脑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它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在现有的Internet平台上,网络传输速度快,日常交际中使用的三维、立体的声音信息和图像(音频、视频信息)是无法方便快速传播的,较多用平面的、相对信息量较小的文字形式进行交流,缺乏非语言的暗示现象,如体态、表情等,这被称之为“交流暗示缺失”现象;其二,网络语言中的组成元素受到键盘上按键的限制,除汉字和英文字母外,只能由有限的数字、符号或图片构成;其三,网络语言中的汉字数量受到字库的限制,有很多非常用字无法使用;其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网络语言受网民使用和掌握理解运用的程度的限制。

    (8)语言的粗俗化。由于计算机传播的语言较不正式(常有自创语言或说话方式出现),加上常有拼错字的现象,因此在文字的使用上较缺乏礼貌与敬意。在网络语言上不断追求个性、不断创新的滚滚洪流中,还悄然涌动着一股小小的浊流——语言的粗俗化。如今的网络可谓充斥着粗俗、轻佻的语言,像TMD(他妈的)、WBD(王八蛋)、P(屁)、NQS(你去死)、SHIT(狗屎)等随处可见。有人曾通过雅虎的搜索引擎进行搜索,发现包含“狗屁”字眼的中文网页有1359个,而被鲁迅先生当年讥讽为“国骂”的“TMD”则高达3305个之多。如今,网络语言的粗俗化有愈演愈烈之势,并开始向传统媒体渗透,甚至有些粗话已登堂入室成为主流媒体的新宠。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也亟待有关部门制定相应的管理规范,以引导网络、净化语言,形成文明、清洁的语言风气。

    二、青少年网络语言心理

    1.逆反心理作怪——挑战常规语言,放任自我

    传统语言有着约定俗成的规则和要求,这些要求是青少年学习、成长中需要遵守的。和对各种规则的逆反一样,他们在语言的使用上也充分地表现出来。网上交流可以摆脱限制,不需要承担过多的责任,青少年可以去掉现实中的各种面具,袒露真实的自我,也可以随心所欲地宣泄自己的情感,畅所欲言,率性而为,释放个性,从而获得一种心灵的轻松和解脱。因此,放任自我、展示个性,挑战常规是各个层次的网民在网上交流中比较普遍的一种心理意识。

    在这种心理意识的作用下,青少年在网上交流就表现得更加随意,语言上表现出较强的个人口语风格以及使用语言的大胆直白,带有逆反的挑战性。

    2.网上冲浪赶时髦——标新立异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网络语言不断发展,已经飞速成为一种新兴的“亚文化”。虽然网络语言在青少年人群中拥有广大“市场”,但是对一些网络语言含义的表达,从老师、家长到汉语言学家,都是很难想象,也是很难接受的。要是没有经过一段时间的网络用语教育,要想明白其中的含义,也是有困难的。青少年在网络语言使用上,却一味追求“新异”,为的是看谁能冲浪在前头。

    3.人云亦云随潮流——从众

    青少年心理的一个特点是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他们渴望独立和标新立异,同时也渴望归属,从属于一定的团体。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从众也是个人满足自身需要的一种本能要求。社会心理学表明,当人的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安全需要的位置就上升。寻求独立的青少年更多需要的是一种认同、一种归属、一种心理的寄托与安全,从众不仅使个体有一种莫名的安全感,而且可以得到认同。其实,从众也表现了青少年追求时髦的心态,因为新的网络语言若听不懂,就说明自己落伍了,被排挤在群体之外了。

    从网络语言的使用来看,一个新词最初是极少数人使用的,后来范围才慢慢地扩大。不管是哪种心理的驱使,后来者总是急于模仿。特别是目前,网络语言和网络文化被青少年认为是一种先进文化或者新兴文化,被他们普遍看好和追求。如果不从众就显得自己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不能融入现实的群体中,那么他们的安全需要和归属需要都不能得到满足。于是,从众、模仿、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网络语言满足自身的需要。

    心理学还告诉我们,时尚也是在一定的导向作用下,通过模仿而形成的。正如德国社会学家西梅尔认为的,人们追求时尚是一种模仿他人的行为:一是要与周围人有所不同,即所谓“社会差别需要”;二是要顺应社会,即所谓的“社会相符需要”。前者就是前文所讲的“标新立异”,后者就是从众,就是这样一种矛盾状态,使流行得以成立和存在。里斯曼也指出,一些人“特别注意来自他人的信号”,凭靠“他人导向”力求与周围人的基准相符,从而求得情绪安定,弥补和充实自己的生活。青少年处在生理和心理的未成熟期,他们的从众心态更为明显,对使用被认为是时尚之举的网络语言的追求就更为积极和迫切。

    4.视频画面习惯——传统文字阅读能力下降

    多媒体时代的人们,读图的能力强于读字的能力。受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影响,青少年的写作能力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主流语言文字的严谨、抽象,使他们饱受阅读和写作之苦。青少年对画面的追求与喜爱远远超过了文字,他们的文字阅读及理解能力的下降也越来越成为一个需要受到重视的问题。

    三、网络语言与虚拟生存的关系

    语言历来是一个开放的符号系统,随着社会生活和文化形态的发展而变化,其规范性并非是人为规定或强制的,而是约定俗成的。进入网络时代之后,由科技革命引起的人们生存方式、生存状态和生存观念的变异,既有的词语和表达方式无法适应人们的网络交流需要,必然会产生新的语言规范和表达方式。从本体层面上看,语言作为人体验存在的场所,另类的语言和表达构成了另类的生存状态,在互联网空间中的虚拟生存与在物理空间中现实的最大区别,就是人的存在属性发生了巨大的变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自己的存在的感知和体验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主体的自我感知和体验,如具有物理属性的血肉之躯、深层自我意识、生理性欲望和反应、心理需求和满足、情感、意念、表达外在行为等,都是我们感知和确认自己存在的属性;二是来自客体世界对主体的反应,如他人对自己的回应、群体和社会对自己的评价和定位、物质世界能否满足自己的种种需求等,都是我们赖以体验和确认自己存在不可或缺的媒介,而且来自客体世界的确实要比来自主体自身的感知更具有权威性。这是因为,人作为群体性的、社会性的动物,其存在的最终定位和确认只能来自客体世界。由于客体世界是凭借一个人的外在属性(如身材、美貌、言谈举止等)、物质属性(如存款、房子、车子、拥有公司等)和社会属性(如官职、职称、特权、关系网、家庭背景等)来感知、回应和评价一个人的存在的,这就使人在感知和确认自己的存在时,往往陷入了一个怪圈。无论你感知到了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如果你不能把自己的自然属性和本质属性转化为得到客体世界认同的外在属性、物质属性和社会属性,你就不是那样的存在。而当你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地按照客体世界的期待系统来重塑自己,有朝一日终于使自己的存在得到了客体世界的确认时,你却可能发现,你的自然属性和本质属性已经在这个追求确认的过程中被篡改、被扭曲和被阉割得面目全非了。结局是,你仍然不是那样的存在。这里的根本原因是文明社会一些外在的、物质的和社会的价值期待系统屏蔽了人与自身存在的本根联系,物质文明越是发达,人与其自身的存在就离得越远。

    海德格尔关于语言是存在之家的思想被世人冷落了半个世纪之久,在进入网络时代后,正重新浮现出来。互联网的虚拟生存颠覆了物质世界感知确认存在的准则,冲击和消解着现实世界的人们习以为常的存在观。这是因为,网民在进入网络之际,就被剥夺了其外在的、物质的和社会的属性,只剩下语言表达的属性。网民在现实社会中的金钱、地位、身份、容貌、家世等属性在网络上都被屏蔽掉,因为所有这些属性在网络中都缺乏可体验性。互联网是让人再生的过滤器,过滤掉了人们的物质财富和物质属性,使得语言和语言表达成了网民尤其是青少年体验和确认自身存在的唯一媒介和方式。在这样的语境中,人找回了与其存在的本真联系。在网络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交流和交互主要都通过语言这一单一的媒介来实现,也只有借助语言和表达,每个网民的人格、观念、智慧、气质、谈吐等人自身具有的属性和禀赋、才能和知识以及是否善于理解他人、是否宽容、是否富于同情心和幽默感等性格特点被呈现出来,并在他人的回应中感知和确认自身的存在。语言不仅是存在之家,而且构成了存在本身,表达构成了一种可以真切感知自身存在的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现实社会对人的本质属性和价值的物化与异化的一次反拨,是人的属性和价值回归自身的一次革命。例如,在古希腊人最被欣赏和肯定的是“力量与美”,但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的力量和美愈来愈被物质属性取代,位子、票子、房子、车子成为评价一个人的价值和力量的标准,同时时装、化妆品、护肤美容、整容手术等也混淆了美的标准。网络摒弃了种种被物化了和被混淆了的标准,使网民在同一起点上,在语言中呈现自我、在表达中确认自我。同时,网络还使得人们可以由于语言构成存在这个特性,实现对多重自我的体验和确认。在网吧,经常可以看到有些网民在聊天室同时以几个身份分别与不同的网友聊天。几个身份之间有时存在巨大差异,多重身份和角色带来了多重的生存体验,而这一现实社会中难以实现的神奇体验,实际上就是网民在网络空间中语言构成存在的真实体现。

    四、对待网络语言的态度

    1.对网络语言的否定态度

    对网络语言提出尖锐批评、持完全否定态度的人认为网络语言是语言垃圾、语言污染,是档次极低的胡言乱语。譬如,2000年第10期的《语文建设》上就发表了一篇题为《网络语言破坏汉语的纯洁》的文章,对网络语言提出了批判,认为网络语言会威胁传统语言的纯洁性,必须加以限制和规范。上海市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员陈克鸟提出:网络语言的泛滥会影响人们正规语言的使用。量变会引起质变,习惯会成为自然,一旦青少年有了长期使用网语的习惯,其正规语言的能力就会下降,这对语言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再进一步,对年纪更小的孩子来说,在未曾掌握语言规范之前就过多地被不规范语言熏染,对其今后的成长也是百害而无一利的。有关部门应该出台相关的管理规定,以正确引导、转变网语的不规范使用。

    2.肯定网络语,承认网语的合理性

    对网络语言持肯定态度的人认为其是“新新人类”的新话语,要加以推广和利用,是网络时代语言发展的标志之一。也有人认为网络语言是一种新的社会方言,称赞其简约性、丰富性、开放性、想象性等,并呼吁家长、老师不要拒绝网络语言的学习。承认网络语言存在的合理性,但要分清楚运用的环境,因为网络与现实还是有区别的。网络语言是现代人掌握的无数种语言表达方式之一,这只是语言的运用问题,好比文言文和白话文、书面语和口头语甚至普通话和方言等,只是运用时的环境不同而已。网虫使用网语聊天,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娱乐性、标榜个性,这也是现代人面对压力在网络中的一种宣泄方式,其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

    在承认网语的合理性方面,有人认为,要进一步规范、依法管理、道德约束、与教育交叉进行。相反有人认为网语的产生是一种合理的存在,不应强调规范,而要相信语言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语言的自我排解能力。

    网络语言中一些新的词语和表达方式的出现,输入快捷简便、形式新颖、表意生动,丰富了网上交流的手段、体现出了网上交流的情趣、满足了青少年网上交流的心理需求,但是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现象,网络语言还不够成熟、不够规范,甚至出现了一些不利于网络语言健康成长的流弊,如语言过于放纵、用语粗俗、错别字泛滥等。但是我们相信,这些问题随着网民心理的成熟,在网络交流的实践中会逐渐得到完善和改进的。

    网络语言作为在青少年群体中流行的传递信息的特殊符号,与创造并使用它们的网民的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青少年的心理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他们所创造并使用的语言,而网络语言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他们的心理、反映出他们的心理追求和审美价值取向。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网络语言既是一种言语现象,同时又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了解网络语言,有助于了解青少年的心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