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少年网络沉溺
1.网络沉溺
1987年中国向世界发出了第一封电子邮件,标志着我们迈入了互联网时代。从1997~2006年,不到10年间,我国网民人数从62万上升到1.11亿,增加近180倍,2007年上升至1.62亿。然而互联网是一柄双刃剑,既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捷、舒适,同时也隐藏着各种各样的无奈甚至陷阱。其中一个让我们深思和解决的问题,就是青少年网络沉溺、网络成瘾的问题。
2006年8月23日,我国首次发布青少年网瘾报告,调查显示目前我国青少年网瘾比例达13.2%,而在非网瘾群体中,另有13%的青少年存在网瘾倾向。不同网民从事网络活动的丰富性不同,调查显示,非网瘾网民从事的活动种类较为丰富,网瘾网民从事的活动则较为单一。网瘾群体中玩网络游戏的比例远高于非网瘾群体,而看电影、听音乐虽然也属于娱乐性活动,但网瘾群体和非网瘾群体参与这一活动的比例几乎没有差别。
随着青少年“成为网络新生代”,发生在触网青少年身上的行为异化问题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青少年终日与电脑为伍最后会发展成网络成瘾。网络成瘾是指个体在网络使用过程中过度沉溺于网络中存储的、虚拟的交互式经验和信息,长期和现实社会脱离,从而发生生理机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受损的一种过度行为。网络成瘾初期只是精神上的依赖、渴望,而后发展成为躯体上的依赖,表现为情绪低落、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紧张焦虑、疲乏无力、注意力不集中等。上瘾者的网瘾一旦发作便难以忍受,就会不顾一切、不择手段地去达到目的。未成年人长期玩飙车、砍杀、爆破、枪战等网络游戏,渐渐便会使道德认识模糊,人之本性淡化甚至消失,从而误以为虚拟与现实为没有界限的一体。道德的缺失、情感的淡漠、人性的丧失,使青少年陷入方向迷失的境地。
面对网络成瘾的情况,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来看待互联网在我国普及的意义。因为在信息成为最重要战略资源的今天,中国要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普及和发展网络是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对承载未来的青少年来说,他们是不能拒绝网络的,拒绝了网络就是拒绝了文明。那么,面对网络问题我们的对策应该如何呢?我们应该从两个方面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一方面是网络本身的问题,另一方面是青少年自身的问题。
我们要深刻思考的是网络何以能紧紧抓住青少年的心?网络具有了什么样的引力,使青少年离开学校、忍受饥饿、夜以继日、不顾亲情呢?分析网络吸引青少年的特点,运用这些特点于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探索其替代形式,才能更好地引导青少年,才能更好地对待网络、运用网络。
我们知道网络中的虚拟世界区别于现实世界有三大特征:实时性、仿真性、交互性。所谓实时性指的是即时性,即信息传递在瞬间完成,人们想要的角色不必经历漫长的过程和等待。所谓仿真性是对现实世界的逼真模拟,这种模拟超越了现实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几乎无所不能。交互性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联系,它不但非常广泛、深入,而且非常迅速。网瘾问题的症结在于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巨大反差。网瘾问题表面上来自虚拟世界,其根源却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例如,对性格内向缺乏关爱的青少年而言,在现实社会中他们深感孤独和无聊,在网上却可以交到很多好朋友,可以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的烦恼,充分满足其交友需要和自尊,在心理上还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温暖。
2.生存在异度空间
人类源于自然,人类的智慧来自大自然,人类祖先就是在对大自然的抚摸中寻求和领悟真理、获得智慧,并且实现了自己的愿望的。而网络的出现使我们有了另一种生存空间。有人提出了“地球村”的理论,而今被人们广泛接受。生活在网络中的人们仿佛进入一个梦幻般的世界,甚至整个生活都被网络所笼罩。网络媒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以至于人们现在无法证实真实与虚假,虚假甚至成为网络真实的一部分。网络所塑造的虚拟空间再一次证实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的内容就像破门而入的盗贼携带的一块多汁的肉,它的目的是分散看门狗的注意力。”也许正是这块“多汁的肉”分散了青少年的注意力,使其注意力过分地集中于网络的虚拟空间,最终导致了沉溺。
麦克卢汉在他的代表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曾有这样的论述:“这是一个黄金时代的形象,一个将自然完全变型或转型成人为技术的世界。它已经近在咫尺,我们的电子时代已经伸手可及这样的世界。诗人马梅拉认为,‘世界的存在终止于书中’。我们现在已经能够超越这一局限,可以将整个世界的场景迁移到电脑的存储器之中。”
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计算机浪潮不仅把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迁移”至电脑存储器中,更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现实进行全面的模拟与仿真,构建了网络空间。在网络虚拟空间里,主体与客体、影像与真实、表征与实在之间没有了明确的界限,一切变得真实。对于沉浸于网络的青少年而言,网络主宰了社会、创造了世界,网络化生存成了对人类未来社会的一种描述。在这个社会中,“人们不再依赖于真实的人际传播和交流,而是被新媒介所主宰。媒介信息构成了我们所相信的所谓‘真实’的体验,但实际上,它与万事万物的自然秩序相去甚远……我们把它视为真实的体验,但实际上它不过是媒介制造出的仿真范围内的体验”。
网络利用技术手段将人们的一切社会属性剥离,从而实现了一种虚幻的自由,而事实上,这种虚幻的自由仍不过是网络媒体获得注意力经济的一种手段,它不但造成了人类潜在的自由与真实压抑之间的严重脱节,更是以人们付出追求现实自由和改造世界观为代价的。网络沉溺的青少年被束缚在电脑显示屏前,成了网络空间中的“容器人”。
“容器人”是日本学者中野收针对电视媒体的影响,在《现代人的信息行为》一书中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现在日本人深受发达的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特别是在电视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其内心世界就像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容器人”虽然也渴望通过与人接触、交流来摆脱内心的孤独,但这种接触只是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内心。“容器人”的这种生存状况在信息全球化时代,尤其是人类逐渐适应了以网络为主的媒介环境后,不仅没有消除,反而变本加厉了。网络通过其传递快捷、海量存储、多媒体展现等技术特性,将现实“迁移”到了媒体空间中,给人们认识“真实的世界”提供了捷径。于是,人类或主动、或被动地放弃了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也放弃了获得真相的权利与机会,宁可相信网络虚拟的呈现,也不愿意体验客观的现实。这也正应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主任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所说的:“虚拟现实能使人造事物像真事物一样逼真,甚至比真实事物还要逼真。”沉浸网络的青少年放弃了探索的权利、放弃了体验的权利、放弃了学业、放弃了亲情。
网络媒体用一种现象的“超真实”掩盖了其异化的本质。所谓超真实就是指真实与非真实的区别已经模糊不清了,非真实超越了真实,比真实还真实。真实不再只是自然的自在之物,还包括了人为生产出来的“真实”,它不是演变得不真实或荒诞了,而是变得比真实更真实了,成了一种“在幻境式的(自我)相似”中被精心雕琢过的真实,超真实取代了真实而成为现代人的真实处境。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网络媒体构建的真实已经成为一种无意识进入了网络主体的心理。
当网络与我们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开始全方位有机结合时,事情就变得越来越复杂,真实本身开始沉默,人们的警惕心理随着对网络生活的习惯而退居幕后。正如我们陷入任何不良的习惯一样,开始时,我们上网仅仅是为了和别人进行随便的聊天,但是后来却发生了许多的变化,沉浸聊天、迷恋游戏、充当黑客等渐渐地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网络依靠高度发达的科技手段,成功地构造了“超真实”的虚拟空间,使得生存其中的社会人正逐渐被异化,就像卡夫卡笔下的甲虫,人的本质丧失了,人的主体精神消亡了,人们失去了想象力、创造力,也不具备否定、批判、超越的能力而最终变成了所谓的“单向度”的人。网络媒体不再是为满足人们的信息需要而进行生产,相反,却是为了信息被接收、被消费而存在。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喜欢沉浸在五光十色的“赛博空间”,习惯了依赖网络而生,寻找那种自我的感觉,更有甚者将自己封闭在梦境般的网络里,冲浪聊天、看帖回帖、游戏购物等,对他们而言,具体的行为是什么并不重要,他们在乎的是上网这一行为本身,上网就是现实。长此以往,上网就会使人们的人生沉浸、使人们的生命消亡。
美国一位心理学教授曾把一只活蹦乱跳的青蛙突然扔进盛有沸水的锅中,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青蛙奋力一跃,竟出人意料地跳了出来,安然逃生。随后,教授把同一只青蛙放进一口盛有冷水的锅中,然后在它悠哉游哉、怡然自得的时候从锅底把水逐渐加热,青蛙并没有察觉,待到水温升高到危及生命时,它试图跳跃逃跑却没有成功。对于网络沉浸而言,我们可以把人们,尤其是青少年,比作逐渐被加热的锅中青蛙,而网络正是锅中逐渐被加热的水。当青少年在享受着虚拟而短暂的自由的时候,却在现实中变得越来越不自由且不自知。
真实的存在经过网络媒体“想象力”的运作变成了一种“超现实”,并以大大超过人们接受能力的速度和数量出现在世人面前,于是世界被割裂、被解构,失去了历史性,多元的存在失去了参照,去中心的存在失去了方向,割裂的存在失去了起点。诚如詹姆逊所言:“整个当代社会体系逐渐开始丧失保存它过去历史的能力,开始生活在一个永恒的现在和永恒的变化之中,而抹去了以往社会曾以这种或那种的方式保留信息的种种传统。”如果沉浸在网络中的人们不能对虚拟空间有辨别力、分析力、批判力,如果没有相应的警觉,那么,类似于青蛙的悲剧就会发生。
二、现实替代网络的妙方
亲情是家庭成员间感情的总称,包括父母子女情、兄弟姊妹情等,其中父母子女情是主要的自然基础亲情。父母与子女相亲相爱,是家庭幸福生活的主要内容,是家庭幸福的源泉。无论是从伦理道义,还是情感的需要,“父慈,子孝”这是一种和谐共度的亲情。亲情,小而言之,使长辈精神得以愉悦、心理得以慰藉;子女心有所属、个性得以健康成长。亲情,大而言之,使整个社会的人相亲相爱、人际关系和谐有序。
但现在很多家庭面临着亲情的失落,原因何在?
1.中国社会心理之嬗变
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社会心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在价值取向上,从注重理想向强调实际的方向发展,从注重义务向强调权利的方向演变,从注重集体向强调个体的方向转化。市场经济在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作用的同时,也促使了社会心理的嬗变和新的问题: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与价值取向、理想信念的多样性、取代性。价值规律这一经济杠杆导致了政治、精神、道德的物化。社会的大环境是政绩工程、数据工程和形象工程受到重视,而对灵魂、思想、教育工程重视不够,出现了偏斜,出现了替代,用物质替代精神;在官场上出现了权钱交易;在市场上出现了钱德交易,假冒伪劣横行,不法商人缺少道德良心、坑害百姓,危及社会和生命;医院中出现了钱医交易;学校中表现为钱学交易、弄虚作假、剽窃舞弊、用金钱买文凭等。作为大的社会心理环境下的家庭,在许多方面会受到影响和冲击。于是,我们的亲情也受到了替代,价值的偏斜也使我们的亲情在物质、金钱方面受到影响而出现了偏斜。当价值偏斜与替代在家庭方面出现的时候,亲情就会受到冲击,受到威胁。
2.时代环境差异
2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经历了从“温饱”到“小康”的过渡。青少年的父辈们在长期为解决“温饱”而奋斗的过程中,习惯于省吃俭用的生活方式,养成了传统的保守的消费观念。而现在青少年,思想开放、追求物质享受、崇拜青春偶像,有着不同以往的时代环境。他们不避讳金钱,用金钱来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加强,消费方式正在由父辈的节俭向享受型转化,在这个转向过程中,他们消费心理也呈现出某些畸形特征,比如炫耀性消费、超前消费、过度消费等。畸形的消费彰显了自我、突出了自我感官,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而忽略他人、家庭,助长自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以王朔为代表的“痞子文化”、以周星驰电影为代表的“无厘头文化”。前者借平民的口气与生活方式提倡庸俗、躲避崇高,把无知当个性,喊着“无知者无畏”、“我是流氓我怕谁”;后者追求快乐、疯狂,充满好奇与真诚,无使命感,喜欢标新立异却又常常盲从,充满反叛意识却不愿意通过努力获得真才实学,同样反映着中国市场经济中很多年轻人的消极低俗、颓废的心态。
3.生活常识严重缺失
日常生活常识替代与缺失,是我们当今教育的一大缺陷。童年的游戏没有了,童年的天真烂漫、快乐也就没有了。物质的丰富,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人之常情被物质替代而缺失。现在青少年的一切都被学习而替代,他们在生活中能做的、应该做的也被替代了。
《光明日报》2006年5月14日报道,长春市以母亲节为契机发起了“妈妈我想对你说”书信大赛活动。统计发现,在有各种艺术特长的42万名少年儿童所写的书信中,超过1/5的信无法寄出。据报道,自我国1978年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至今已累计出生了9000万独生子女。第一代独生子女的孩子们面临着入学高峰。第二代“小皇帝、小公主”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家长溺爱娇宠的情形下,安逸的生活方式正在蚕食他们本应具有的生活常识能力。在缺失生活常识的同时,伴随着的是人生各种体验的缺失,怜悯、同情、帮助、友好、团结这些最基本、最美好的感情与行为,很多孩子没有亲历过更没有机会养成。自然而基本的情感不是仅仅在电视中、在网上能学到的,生活常识的缺失更是人生财富的缺失。
4.家庭婚恋观念的开放与宽容的负面影响
家庭婚恋观念的开放与宽容,是以人为本的表现,是时代文明的标志。然而,开放与宽容带来的越来越高的离婚率、越来越多家庭的破裂使孩子感到了漂泊,他们需要亲情,而最能维系亲情的家庭不复存在,他们无处寻找。马斯洛坦言,归属与爱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在这种相依与归属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人的内心情感需要处于一种空虚状态,孤独无援的感觉便时时侵扰人的幸福与安全感。漂泊与孤独的个人在心灵的漂泊中渴望归属与爱,并企图通过各种方式寻找爱,以将自己从孤独中拯救出来。时下在青年人中风行的“闪电情”,恐怕也不完全出于生理需要与道德感失落,也是他们作为孤独者渴望情感的一种体现,因为情感与相依的感觉已经变得如此稀缺,才使人对短暂的甚至是片刻的相依都不肯放弃。
5.网络的负面影响
长期的网上生活,尤其是网络游戏等的上瘾、迷恋、痴迷,使青少年的心理、行为以致人格基础发生变化,从而在心理方面表现出随意性、自我中心性、人际关系符号化的特点。最可怕的就是青少年人际关系的符号化,他们缺乏现实生活中正常人的感情,与周围的人缺乏亲情的维系。当他们把游戏中的射猎、枪杀在现实中实现的时候,悲剧就发生了。
三、亲情教育的有效方式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注重家庭道德教育、稳定家庭结构及人伦关系,对于治国安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古人极重“齐家”,父慈子孝、夫妻爱敬、兄友弟恭、平和礼让,子女与父母之间的感情是亲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云:天、地、君、亲,将亲与天地君王齐名。孔子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是也。”又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礼记》中曰:“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任,臣忠,十者谓之人义。”其中八句都是有关亲情的。亲情教育在古代的家训中随处可见。许多家训要求子女居家则“孝顺父母”,以修身、齐家;入士则“忠君”,以治天下。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爱妈妈,才能爱祖国。”因此,亲情是一切情感的基石。只有有爱心的人,才会爱父母、爱朋友、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爱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才能形成质朴、健全的人性,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朴素、最珍贵的感情。
当然,我们所注重的是传统美德的积极作用,我们要避免“忠孝”的价值取向对当代学生的负面影响。
在教育与文化的价值取向方面,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传统的价值取向有三方面,即在认知上具有重传统与权威的取向;在人事上具有重功名的取向;在道德上具有重“忠孝”的取向。受市场经济的冲击,重传统与权威,与道德方面的取向都发生了许多变化。但是,重功名的价值取向与当代的市场经济有某种吻合,对中国当代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质量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中国的古代科举制度是一种教育制度,更是一种选士制度。这种制度的长期实行,在中国人的头脑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重功名、官本位的观念。反映在教育价值观上,就是把能否培养出“当官的”、“出名的”人作为评判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反映在教育质量观上,就是把能否培养出少数尖子学生看做是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把考入高等院校人数的多少看做是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这种观念反映在家庭与学校中,就是片面强调智育,而忽视德、体等方面的发展;在智育中,片面强调分数与书本知识,忽视学习能力的创造性培养,忽视兴趣、情感、意志、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片面强调成大学之才,而忽视成人的培养。
在家庭教育中,为了孩子有好的成绩、优秀的分数,一切采取了包办、替代,孩子唯一的任务就是学习。所以,我们培养出来的孩子成为一种学习的机器,脱离生活,没有了人的感情。不难看出,我们的教育出现了知识教化权力与个人日常生活之间的冲突。没有日常的社会生活,就不会有正常人的情感,也就不会有亲情。亲情教育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以生活世界为根基,丰富感情
生活是随机事件的组合,是在时间中逐个事件的组合,其中每一个事件都有自己的偶然与必然,有自己的规律。同时,生活是人生的过程与体验,生活世界对人生是有意义的,人在其中体验、理解、感悟世界。它是理性世界与非理性世界兼容的多向时空,提供理性、磨砺情感、感悟人生、升华人格。家庭教育应遵从生命优先的原则,从生命的原初活力出发,理解教育的逻辑基础。教育起于生命,但又不止于生命;始于生命的陶冶,但又不放弃知识和道德的追求。这是生命力量论对教育起点的哲学解释。
2.家长要正确理解和培养子女的亲情观
对子女要有平等、民主的观念,不要把子女的绝对服从认为是亲情的标志与标准。既要严格要求又要把父母慈、子女孝的亲情看做是家庭的精神财富,要注意培养子女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要与时俱进。
知性论道德教育遗忘了生活世界和自然之境而丧失了魅力源头。而今,道德教育面临第二次解放,在回归生活世界和自然之境的前提下诱发道德体验。体验是一种图景思维活动,道德体验是一种含有价值判断的关系融通性体验。道德体验论将教育者改称为“导引者”,受教育者改称为“体验者”,凸显道德教育的主体性、情境性和生成性,从体验活动和体验课程的融合上展开实践探索。在道德体验中,体验者可达成生态体验的境界。3.生命化教育这种教育所追求的是人的生命的完整,即人格心灵的完整、个性的发展和情感的满足。家庭教育以生命发展为基础,通过对生活世界的关注,使学生得到情感体验、人格提升、个性张扬,它具有生命的体验性、交往互动性和生成性。我们的家庭教育似乎在孩子还没有出生时就已经有了孩子将来的基本预设,这种预设没有考虑到孩子本身的特质。家长希望学校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材,学校希望家长多方面配合,于是,学生看来很朦胧的压力,就被家长、学校具体化了。学生奔波于家庭与学校之间,不知道哪里才是他们快乐成长的天堂。家长对他们的亲情已然被“物化”、“成绩化”,亲情自然会被扭曲。
4.生命情感的移情使亲情更浓
让生命涣发本真的活力,家庭教育应该强调生命的活力。人的生命是一次性的,其生命的意义及价值是在此历程中显现的,也是在此历程中、在体验的基础上得以成就的。生命个体作为独一无二的存在,它在社会存在中需要获得自我生命的确认感知和生命力量自由绽放的愉悦感,这是作为生命个体所需要的生命体验感。体验是个体生命在生活世界中存在的前提,生命的本质在于通过对事物的体验而持久不断地成长和不断地建构,生命情感的体验移情使亲情更浓。
人需要感情,亲情教育是良好社会情感的基础。重视亲情教育,多一些生活本真、少一些替代,找回失落的爱与亲情,我们的家庭、社会就会变得更加温馨而和谐。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