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常识一本通-市场与竞争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达尔文说,竞争才让动物的一支变成智慧的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从各自的利益出发,为取得较好的产销条件、获得更多的市场资源而竞争。通过竞争,实现企业的优胜劣汰,进而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市场竞争是市场经济中同类经济行为主体为着自身利益的考虑,以增强自己的经济实力,排斥同类经济行为主体的相同行为的表现。市场竞争的内在动因在于各个经济行为主体自身的物质利益驱动,以及为丧失自己的物质利益被市场中同类经济行为主体所排挤的担心。哪里有人,哪里就有勾心斗角;哪里有利益,哪里就有弱肉强食的战争——这是生命的主调。

    市场:经济关系的结点

    狭义上的市场是买卖双方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广义上的市场是指为了买和卖某些商品而与其他厂商和个人相联系的一群厂商和个人。

    市场是商品交换顺利进行的条件,是商品流通领域一切商品交换活动的总和。

    市场体系是由各类专业市场,如商品服务市场、金融市场、劳务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文化市场、旅游市场等组成的完整体系。

    同时,在市场体系中的各专业市场均有其特殊功能,它们互相依存、相互制约,共同作用于社会经济。

    跳蚤市场,为旧物地摊市场的代称。是由一个个地摊的摊位组成,市场规模大小不一。销售商品多为旧货、人们剩余的物品以及未曾用过可已经过时的衣物等,小至衣服上的小装饰品,大到完好的录像机、旧汽车、洗衣机、电视机,应有尽有,一应俱全,价位低廉。

    相传于1884年,为维护市容整洁,巴黎政府要求很多以捡破烂为生的贫民把市区内的废弃物搬运至荒废的军营,且这些贫民可自行于废弃物里挑选尚可用的物品,展开销售,没多久便发展成一处固定的集市,称之为fleamarket,就是跳蚤市场。

    对于跳蚤市场名称的来历,众说纷纭,有的说由于这些物品多已被利用过,常有很多跳蚤于上面,所以被称作跳蚤市场。此外,亦有市场内的人与跳蚤一样多,因此得名的说法。

    自19世纪以来,跳蚤市场已然于欧美各国成为一种现象,包括法国的巴黎、英国的伦敦,差不多每个国家皆有固定的跳蚤市场。

    历史愈悠久、愈古老的国家,跳蚤市场内所卖东西的种类亦就愈多,摊位老板把自己费尽苦心找来或者家传的宝贝摆于摊前,待别人前来挑选回家。

    翟度翟市场,是泰国曼谷于亚洲闻名的跳蚤市场,货品种类包括家具、家居用品、二手衣物等。

    跳蚤市场,亦曾经于香港流行,那时香港经济不景气,很多人期望于跳蚤市场售卖货物获益,可最后成功者寥寥无几,跳蚤市场也逐渐式微。

    市场,为商品经济发展的载体与现实体现。市场拥有相互关联的4层含义:一为商品互换场所与领域;二为商品生产者与商品消费二者间各种经济关系的汇合与总和;三为有购买力的需求;四为现实顾客与潜在顾客。

    市场为社会分工与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劳动分工让人们各自的产品相互变成商品,相互变成等价物;社会分工愈细,商品经济愈发达,市场的范围与容量便愈大。这些从上述跳蚤市场的介绍中便能体现出来。

    哪一类市场与我们的生活联系最密切呢?由现实生活里,我们能够直接感受到,商品服务市场和我们的关系最为紧密。商品服务市场遍布我们生活每一个角落,我们常见的大小商场,各式各样的家具店、理发店、宾馆、农贸市场、饭店等,皆归属商品服务市场。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各类市场皆在发展。网络经济等新经济模式的兴起,亦促进了新的虚拟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由市场行为角度看,其具有两个突出特点:一个为平等性,另一个为竞争性。平等性为指互相认可对方为自己产品的所有者,对其所消耗的劳动,通过价值方式给予社会认可。市场行为的平等性以价值规则与等价互换原则为基础,不包含任何阶级属性,也否定了经济活动里的特权与等级,为社会发展给予了重要的均衡条件,促使了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合理流动。

    市场竞争性,来自要素资源自由的转移和流动,表现为奖优罚劣、优胜劣汰。市场竞争,有利于提升生产效率与对要素资源展开合理利用。

    买方市场。买方市场指交易由买方左右的市场,即市场是在具有压倒优势的买方力量的控制下运行的。买方市场于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较普遍。正常情形下,在产品过剩之时,买方有更多机会选取产品。例如:VCD大战、空调大战、微波炉大战、彩电大战,皆为买方市场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对于卖方而言,降价、打价格战与服务战为通常的选择。由此可以说,买方市场有益于消费者。

    市场占有率又称市场份额,是指一家企业的销售量在市场销售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市场占有率愈高,说明企业的竞争能力愈强,产品为消费者认可的程度愈大,企业销售收益亦愈多。所以,保持与扩大市场占有率,无论对于任何企业而言,皆是极其重要的。

    要点回顾

    今日的市场是商品经济运行的载体或现实表现。商品经济越发达,市场的范围和容量就越扩大。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商品服务市场与我们的关系最为密切。

    均衡价格:卖的高兴,买的满意

    均衡价格是商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商品的供给价格与需求价格相等时的价格。

    在市场上,由于供给和需求力量的相互作用,市场价格趋向于均衡价格。

    如果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则市场上出现超额供给,超额供给使市场价格趋于下降;反之,如果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则市场上出现超额需求,超额需求使市场价格趋于上升直至均衡价格。因此,市场竞争使市场稳定于均衡价格。

    需求表明了某一商品于某一价位下的需求量,而供给表明了某一商品于某一价位下的供给量。想表明此商品价位的决定因素,便务必将需求与供给结合起来考虑。于竞争激烈的商品市场上,某种商品的任一价位,其相应的需求量与供给量不一定相等,可在该商品各种可能的价位里,必然有一价位可令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因而令该商品市场达到一种平衡状态。

    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之时的价格,此时该商品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等。该商品的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称作均衡数量。

    比如下图,需求曲线D和供给曲线S相交于E,于此点便达成了均衡。E所对应的价格P0就是均衡价格,E所对应的数量Q0就为均衡数量。

    均衡价格,是在市场上供求双方的竞争过程里自发产生的,均衡价格的产生,便为价格决定的历程。需要重申的是,均衡价格的产生完全是于市场上供求双方竞争过程里自发产生的,有外力干预的价格并非均衡价格。

    于市场上,需求与供给对市场价格改变做出的反应是相反的。因此均衡是暂时的、相对的,而不均衡是经常的,因此供不应求或者供过于求时常发生。

    在供过于求之时,市场价格下跌,因而导致供给量降低而需求量提升;在供不应求之时,市场价格将上涨,因而导致供给量提升而需求量降低。

    供给和需求互相作用最后将使商品的需求量与供给量于某一价格水平上恰好相等。此时既无过剩(供过于求),亦无短缺(供不应求),市场恰好均衡。此价格便是供求双方皆能够接受的均衡价格,市场亦只有于该价格水平上,方能达到均衡。

    当一个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之时,物品的供给量将超出需求量,如此便会出现物品的过剩——于现行价格之时,卖者不能卖出他们想卖的一切物品,这种状况被称作超额供给。比如,在水果市场上存有超额供给之时,水果商便会发现,其冷藏室里装满了他们想卖可卖不出去水果,他们对这种超额供给的反应为降低价格,并且价格需一直下跌到市场达到均衡时为止。相同,若水果的市场价位低于均衡价位,此时,物品需求量会超出供给量,如此便会存在物品短缺——需求者不能依现行价格购买他们想买的所有,这种情形被称作超额需求。比如,在水果市场呈现超额需求之时,买者只能排长队购买水果,因为极多的买者抢购极少的物品,卖者能够做出的反应为提升自己的价位而非失去销售量。随着价格上涨,市场又一次向均衡转换。

    所以,很多买者和卖者的活动,自发地将市场价位推向均衡价位。一旦市场达到其平均价格,一切买者与卖者皆得到满足,亦便不存在价位上升或者下滑的压力。

    不同市场达到平均的快慢是不同的,这决定于价位调整的快慢。可是,于大多数自由市场上,因为价位最后要转换到其均衡水平,因此,过剩和短缺皆仅是暂时的。事实上,此种现象如此广泛存在,以至于有时被称作供求规律——任何一种物品价位的调整皆会令该物品的供给和需求达到平均。

    最高限价:是由国家规定价位的最高限度与许可经营者向下浮动幅度的价位模式,为国家指导价的具体模式之一。

    最低限价:是指由国家规定价位的最低限度与许可经营者向上浮动幅度的价位模式,属国家指导价的具体模式之一。企业能够依据具体情形于规定的幅度里制定具体的价位,可不低于最低限价。最低限价是为了维护生产者的权益,避免价位的恶性竞争,给生产带来困难。

    要点回顾

    均衡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特别是均衡价格理论中关于供给的价格弹性和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分析,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价格歧视理论:东边日出西边雨,有内情

    独占者对同一种物品向某些消费者收取的价格高于另一些消费者,或者对少量购买的消费者收取的价格高于大量购买的消费者。但并不是所有的价格差别都是价格歧视。

    经营者没有正当理由,就同一种商品或服务,对条件相同的若干买主实行不同的售价,则构成价格歧视行为。价格歧视是一种重要的垄断定价行为,是垄断企业通过差别价格来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种定价策略。

    在越剧《何文秀》中有个段子是这样写的:算命先生说:“大户人家叫算命,命金要收五两银;中等人家叫算命,待茶待饭待点心;贫穷人家叫算命,不要银子半毫分,倘若家中有小儿,先生还要送礼金,倒贴铜钱二十四文,送与小儿买糕饼。”从这段唱词中,我们为算命先生拥有一副好心肠而感动不已。

    当然,算命先生的话即使传到了大户人家的耳朵里,大户人家照样会找他算命,只要算命先生能提供与价值相符的服务。算命先生对不同人家的不同定价策略,对他的“生意”似乎并不影响。

    基于算命先生的定价策略,精明的商家们从中获得了一定的启示,于是便出现了“价格歧视”。

    价格歧视又称价格差别,实质上是一种价格差异,通常指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在向不同的接受者提供相同等级、相同质量的商品或服务时,在接受者之间实行不同的销售价格或收费标准。

    商家们实行价格歧视的最终目的是使自己获得的利润最大限度地提升。也就是说,如果以较高的价格能把商品卖出去,生产者获得的利润就可以多增加一些,因此一些生产者会把商品的价格尽量定得高一些。但是如果商品价格的定位太高,又会迫使一大部分支付能力较低的消费者离开,从而导致生产者利润的减少。可以采取一种两全其美的方法,就是以高昂的商品价格卖给富人,赚得富人的钱,又以较低廉的商品价格卖给穷人,把穷人的钱也赚过来,这就是生产者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是“价格歧视”产生的根本动因。青壮年是这个社会能够获得高利润的群体,而退休工人的收入通常低得多,因此可以以较高的价格赚得青壮年这个社会群体的钱,再以较低的价格为退休工人提供服务。正如航空公司会以正常的售票价格为商务人士提供相应的服务,同时也会用机票的折扣价格让“可去可不去”的旅客也花钱进入旅游市场,这就是价格歧视现象共同的经济学原理。

    “价格歧视”的前提是市场分割。如果生产者不能分割市场,就只能实行一个价格。如果生产者能够分割市场,区别顾客,而且要分割的市场不同,其支付能力也具有明显的不同,这样企业就可以针对不同的群体实行不同的价格策略,以保证企业的商业利润得以最大限度的实现。

    如果价格歧视不存在,人人平等,实际上也势必会造成对高“需求者”(需求弹性小、有较强支付能力的消费者)的歧视。如果商家对每一单位商品向消费者收取其刚好所愿意支付的价格,这种做法叫作“完全价格歧视”。“完全价格歧视”表面看起来好像不太公平,其实未必。因为在整个价格歧视中,不同的有效需求者都能得到相同的有效的供给,因而从需求与供给相等的意义上说,任何人都不存在遭到歧视的说法。对高“需求者”歧视不行,那么,对价格敏感、需求弹性大的普通百姓来说,如果不被“歧视”,或许会惹恼他们。例如:美国P&;G公司曾经采用“折扣券”制度,对积攒、保存、携带、出示“折扣券”的顾客(通常都是一些低收入者)实施一定的优惠价格。然而,在1996年,P&;G公司以区分消费者需求弹性成本太高之名决定将这种制度取消。这一做法引起了P&;G公司顾客的强烈反对,就连纽约州司法部都介入了此事,强制P&;G公司执行“折扣券”制度。

    要点回顾

    价格歧视作为一种垄断价格,它既是垄断者获取最大垄断利润的一种手段,又会导致不公平竞争,理所当然要加以限制。如果所有消费者都具有充分的知识,那么每一固定质量单位的产品之间的价格差别就不存在了。

    消费者剩余:周瑜打得黄盖很满意

    消费者剩余是指买者在购买一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货币量减去实际支付量的节余部分。同一件商品,它的价格愈低,所产生的消费者剩余就愈多。

    人们在购买商品前通常已经有了一个期望的价格,如果人们在消费时实际支出比预期的少,购物对他来说就是件有趣的事,而快感来自天降一笔意外之财的假象;相反,如果最终花费高于他的预期价格,他就会放弃购买。

    有一天,李先生到一个做服装生意的朋友店铺聊天,正好看到了一幕。一个顾客看好了一套标价800元的服装,顾客说:“便宜点吧,500我就买了。”朋友说:“你太狠了吧,再加80元,做生意就图个吉利!”顾客说:“我就给500元!”又经过一轮讨价还价,最终朋友勉为其难地说:“好吧,就520元,以后给我多带些客人。”

    随后,顾客去交款,但不一会儿就回来了。她面露难色:“不好意思,没办法买了,钱没带够!”朋友说:“有多少?”顾客说:“满打满算就只有430元。”朋友难为情地说:“太少了,哪怕给我凑一个整数我就给你了。”顾客说:“唉,的确是钱不够了!”这时,朋友似乎下了狠心,说:“唉,430元就430元吧,说实在的,一分钱没挣你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顾客最后心满意足,兴高采烈地走了。

    看着顾客已经远去,朋友这才泄底:“其实这件衣服进价l80元,从广州进的货。”李先生听了哭笑不得:“真是无商不奸啊,可是你有些太狠了吧?”

    朋友振振有词地说:“这话外行了,现在就流行讲价,讨价还价很正常,而且你要给顾客留出价格上的空间,要让顾客有得讨,自己也有得还,她心理上得到满足,我得到利润。平时这件衣服300块就卖,换季的时候光本钱都抛。”

    李先生不得不承认,他的朋友是一个精明的生意人,他懂得讨价还价能给顾客心理上的满足,并在其中张弛有度、游刃有余。这种“心理上的满足”在经济学中就叫“消费者剩余”。概括地说,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时,他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被称为消费者剩余。在这个案例中,顾客获得的“消费者剩余”就是90元(520元-430元)。

    “消费者剩余”的概念第一次被提出,是在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中。他说:“一个人对一物所付的价格,绝不会超过,而且也很少达到他宁愿支付而不愿得不到此物的价格。”这句话读起来像绕口令,但我们可以从下述文字中去感同身受地把握“消费者剩余”的定义。人总有努力让自己得到满足的本能,如果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实际支出低于预期价格,他就获得了满足;一旦商品价格高于消费者的预期时,虽然没有购买商品,他也会因此获得满足,他会这样自我心理建设:我虽然没有得到某商品,但是我也没有花掉我的钱,这相当于节省。显而易见,第一种满足的程度要大于第二种。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商家所谓的大力促销,打9折、打8折、打4折、打3折,甚至有所谓的跳楼价,他们操弄的也就是让顾客心理上获得满足这点而已,给顾客画一个貌似能充饥的“饼”。

    那么,消费者剩余能给顾客带来实际收益吗?

    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这样一种非常奇怪的经验,高档精品屋里打7折、8折下来也要上千元的东西,被摆放到一般商场里价格却大缩水——只要二三百元。那是因为消费者被精品屋打折的手法诱惑了,用自己的真金白银交换了过多的消费者剩余——心理的满足。

    优秀的生意人在利用提高顾客的消费者剩余促成交易上信手拈来,对消费者来说,利用消费者剩余理论进行杀价以提高消费乐趣也是一种本能。当你在水果摊看到刚上市的苹果时,苹果的卖相新鲜而饱满,极大地激发了你的购买欲望,而你瞬间将这种欲望写在了脸上,并且卖水果的人也完全能读懂你的意思,这时,他就会考虑以较高的价格卖给你。因为你越是对苹果表现出购买欲望,就越将你愿意支付更高价格的心迹表露无疑,从而产生了更多的消费者剩余。所以,如果这时你询问价格,一个精明的商人一定会故意抬价,谁让你的消费者剩余多呢?更何况反正你也会对价格感到满意,即使是高价,也毫不犹豫。所以,你的消费者剩余就在一瞬间转化为水果摊主的利润。

    在购买商品时我们应该如何维护自身利益呢?这个买水果的例子告诉我们,当想要购买某种商品的欲望出现时,不要心无旁骛地单纯表达欲望,不妨表现出“物”不关己的态度,甚至可以表现出对该商品的“挑剔”,这样,商家就不敢随意提高价格了。

    以买衣服为例,你去服装店看见一件标价380元的衬衣,而实际上只需80元。标价离谱吗?不是,这是商家根据你的消费者剩余的实际定的价。尽管这件衬衣成本不足80元,但那些特别喜欢这件衣服的人存在着消费者剩余,愿意出高于80元甚至远远高于80元的价格买下来。因此,看上某件衣服并不需要流露出满意的神色,否则只能是瘪了自己的钱包,鼓了店家老板的钱袋子。对那些没有购买经验的顾客来说,当他开开心心地花费多于80元买下这件衣服时,或许还在为自己独到的眼光和杀价能力沾沾自喜,殊不知从利益赢损的意义上说,商家才有资格说自己占了便宜。

    商家这种处心积虑把消费者剩余转化为利润的例子并非小摊贩的专利,大公司也会这样做。例如,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奶粉一直采取低价销售的策略,每袋奶粉的价格只有10元钱左右。改革开放以来,外国生产商的进入强烈地冲击着中国的奶粉市场,而消费者剩余的概念就是它们常常用来发大财的策略。一些奶粉生产商在来到中国前就了解了国内奶粉市场的低价现状,与之相对的事实是,相当一部分中国妈妈生完孩子后没有母乳,而她们对适合婴儿食用的高质量奶粉特别重视。为了适应这种消费者剩余,这些外国公司研制出添加了各种营养成分的高质量奶粉,采用的是更时尚、美观、防潮的包装,以每袋80元至100元的高价销售。对大多数年轻的中国妈妈而言,为了婴儿的健康成长,把再多的钱花到奶粉上也在所不惜,只要奶粉的质量好。实际上,中国母亲在购买婴儿奶粉时的消费者剩余已经转移到了外国生产商的口袋里。

    其实,像这样外国生产商利用中国消费者剩余概念大发横财的实例还有很多。

    要点回顾

    用高定价来弥补销售量少的亏损是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正常运作市场原理的挪用,助长了对扭曲变态市场可靠程度的轻信。供求双方的磨合固然是经济行为,却需要多方的协调,包括行政干预、法律制裁和道德基础的协同。

    完全竞争:有足够的竞争,才有足够的公平

    如果市场中的买者和卖者规模足够大,并且每个人(包括买者和卖者)都是价格接受者,且不能单独影响市场价格时,这样的竞争性状态被称为完全竞争。

    在美国的阿拉斯加自然保护区里,为了保护鹿,人们就消灭了狼。没有了天敌的鹿,不再四处奔波,生活悠闲,便大量繁衍,导致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最后瘟疫在鹿群中蔓延,大量的鹿死亡。护养人员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及时引进了狼,狼和鹿之间又开始了关于生死的竞争。为了逃脱狼的追赶捕食,鹿群只有紧张奔跑。一段时间以后,除了被狼捕食的老弱病残者外,剩下的鹿的体质日益增强,生机勃勃的鹿群恢复了往日的灵秀。这个故事表明竞争是必要的,而在人类的经济生活中,竞争也促进了人类的发展。

    完全竞争又被称为自由竞争,是指一个市场完全靠一只看不见的手,即价格来调节供求。

    例如:水稻市场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完全竞争市场,有千百万出售水稻的农民和千百万使用水稻和水稻产品的消费者。因为任何一个买者或卖者都不能影响水稻价格,所以,每个人只是价格的接收者,具有平等的竞争地位。

    完全竞争有4个特点:

    首先,生产者所提供的服务是无差别的。所有商品提供者的服务都是同样的,这样一来买什么样的商品对消费者来说是无差别的。

    其次,在这个市场上,有无数的买者和卖者。

    再次,在这个市场上,各种资源能够自由流动。没有任何阻力阻止加入这个市场,任何人都有资格进入该市场。另外,原则上说,也可以无条件退出这一市场。

    最后,在这个市场上,买者和卖者对市场的情况有充分的认知。无数的买者和卖者都购买或出售相同的服务,那么其中任何一个买者或卖者的需求量或供给量都只占总需求或总供给的很小一部分,所以,大家无法影响市场价格,只是既定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价格的决定者。

    完全竞争的存在迫使商品生产者竞相降低成本、压低售价,这使消费者的实际购买价格达到最低,而按此价格出售,生产者也可获得正常利润。所以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消费者和生产者都不会有什么不利。从整个社会来看,完全竞争有效分配了社会资源到每一个部门、每一种商品的生产上,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像鹿群中的老弱病残一样,企业中生产效率低的在竞争中逐步被打败,那么它的资金、劳力、设备等社会资源重新组合分配到生产效率高的企业中,对社会来说这是一种进步。由于竞争能够刺激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经济良性循环,所以,要大力鼓励公平竞争,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当完全竞争不能保持时,就会有不完全竞争。因为至少有一个大到足以影响市场价格的买者或卖者,并因此面对向下倾斜的需求(或供给)曲线。这种竞争包括各种不完全因素,譬如完全垄断、寡头垄断或垄断竞争等。

    以完全竞争为特征的市场或经济中,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叫作竞争均衡。由于完全竞争中每个买者或卖者都没有力量影响市场,那么价格将趋向等于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用的水平。

    要点回顾

    完全竞争市场明显是一种理想的市场状态,属于理论抽象。尽管如此,完全竞争性仍然是经济学家分析市场的起点。只有从具体事物中进行抽象,才能了解事物变化的一般规律。

    寡头市场:价格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寡头市场是指一种商品的生产和销售由少数几家大厂商所控制的市场结构。

    寡头市场的特征是少数几家大企业联合起来控制市场上某一产品生产和寡头垄断掌握市场销售的绝大部分,一个寡头厂商做出的决策影响其他寡头厂商,也被其他厂商的决策所影响。所以在作战略规划时,它要考虑其他市场参与者会对此决策可能做出的回应。

    “朕”“寡人”“孤家”这个几个词,大家都很熟悉。它们让人想到中国古代的皇帝。这些一开口就是“朕”“寡人”的人物,大多数都是说了算的角色。这几个词代表着强大的权力。现代社会没有人再称自己为“寡人”,但是在市场领域,我们还可以听到“寡头”一词。这个“寡头”不是皇帝,却与之相似有着强大的“说了算”的力量——经济力量。所谓寡头市场,也称寡头垄断,是指某种商品的生产和销售由少数几家大企业所控制的市场。它的特点是在该行业中厂商数量很少并且互相影响,同时商品的价格比较稳定,厂商们不能随便进出这个行业。其实像这样的大企业就算不是该市场中的皇帝,起码也是诸侯。

    民用飞机市场是当今世界上一个规模极为庞大的寡头市场,在这个市场里有两个寡头——美国“波音”和欧洲“空中客车”。这两家公司的客机基本上占领了全世界的天空,中国的民机市场也不例外,也被“波音”“空客”两个寡头共同垄断。目前,民用飞机市场已经成为全球垄断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据统计,整个世界市场,特别是干线飞机领域已被“波音”公司和“空客”公司完全瓜分了。飞机有着昂贵的价格和不可或缺的价值,这样一来,占据垄断地位的“波音”和“空客”获得的利益极其丰厚。

    读者心中或许有疑问,为何其他飞机公司不进入这一市场呢?“波音”和“空客”真的像皇帝一样,不允许别人涉足吗?当然,现代社会是没有皇帝的,两家公司也无权禁止其他公司(包括本国或者外国)进入客机市场,但是,他们却可以在这一市场上运用自己强大的实力打压其他公司,从而稳坐他们的“皇帝宝座”,确保了他们的霸主地位。我们来进一步了解一下寡头市场的行业特点。

    实际生活中,重工业部门,比如汽车、钢铁、造船、石化以及我们正在谈论的飞机制造等部门常出现寡头垄断。这些部门的突出特点就是:大规模投入、大规模生产、高科技支撑,简称“两大一高”。有了这么苛刻的条件,一般的厂商根本难以进入,多么有钱的老板站在这些行业门口都只是做“小本生意”的。而且,那些已经历动辄几十、上百年发展的“巨无霸”企业,为了持续拥有对技术的垄断和丰厚的利益,采取各种高压手段打击竞争对手也是必须的,他们不能容忍任何后来者与自己分享这一市场。现实就是如此,这也是一种市场竞争的必然。一直以来,在民用飞机市场里,“波音”“空客”不太关注支线飞机市场,而是把精力投注在干线飞机市场。而加拿大庞巴迪宇航公司则在支线领域有所发展,它占据了20座~92座支线飞机市场的41%的份额。随着公司的日益发展壮大,庞巴迪有意寻觅更广阔的天空。此时干线市场已被“双寡头”垄断,庞巴迪不甘心如此,决定研发干线飞机技术,为此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使用了大量类似于“波音”和“空客”的技术,着力于110座和130座的C系列民用飞机的研发。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不顾曾是竞争对手的“波音”和“空客”马上联手,依仗富可敌国的财力予以强烈反击,将种种合作策略抛给相关企业(实际上是“恩威并施”),就这样在两大“寡头”的影响下,为了自己的利益,庞巴迪的研发计划没有得到全球一家发动机制造商和航空公司的实质行动支持,这就表示没人向其出售发动机,也没有人敢向其订购大飞机。迫不得已,庞巴迪公司放弃了已成“空中楼阁”的宏伟计划。

    除了庞巴迪公司,“波音”和“空客”还压制过日本、荷兰、俄罗斯、印尼甚至还有中国的民机制造业。在大飞机市场里,两大寡头是绝不容许外来者进入的,外来者只能进入狭小的支线飞机市场。虽然情况很严峻,仍然有许多企业盯着这一市场,并不懈地为进入该领域努力着。

    寡头市场有着长期的发展,“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形成的优势也是不容小觑的,但是劣势也很明显。就经济效率而言,寡头市场长期以来的市场价格高于边际成本,由于企业利润有着稳定、可靠的保障,又没有竞争者的加入,因此在生产经营上要缺乏积极性,这会降低其效率。但是,寡头企业的大规模便于大量使用先进技术,从这个角度看又有效率较高的一面。由此,许多国家都在试图“扬长避短”,具有了高效率的同时,相应的政策法规也应制定以抑制其低效的一面(比如保护与寡头企业密切关联的其他中小企业的权利,打击垄断等),从而使寡头市场的竞争得到促进。企业兼并中常出现大鱼吃小鱼的现象,优势企业会兼并劣势企业,后者的资源便整合到前者中,这就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产业结构得以优化,优势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得到显著提高。从国家的角度看,企业兼并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资源的利用率在宏观上得到提高。“兼并”一直是经济学家的重点课题。需要特别提出的是,提起兼并,人们往往会与“合并”“收购”混淆。它们有共同点:都是企业产权的有偿转让——都是企业的买卖,企业都是为了谋求发展采取的外部扩张措施。区别是:合并是指两家以上的公司归并为一个公司;兼并是指把其他企业并入本企业里,被兼并的企业将失去法人资格或改变法人实体;收购在操作程序上与合并相比要相对简单,只要能够收购目标公司一定比例的股权,进行董事会、监事会改组就可以达到目的。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收购是兼并中的一种形式,即控股式兼并,而兼并又包含在广义的合并概念中,是合并中的一种形式,即吸收合并。

    现如今,世界上任何一个发达国家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都躲不过多次企业兼并的浪潮。纵观美国的历史,就曾有过5次大规模的企业兼并。第一次兼并浪潮发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充分优化资源配置,在微观和宏观“双管齐下”的巨大威力作用下,不仅让企业走上了腾飞之路,更塑造了美国现代工业结构的雏形。

    再回到美国波音公司,这个世界航空制造业排行第一的企业多次兼并过其他企业,最著名的一次就是兼并美国麦道公司。1996年,“麦道”在航空制造业仅次于“波音”和“空中客车”排行世界第三。当年“波音”以130亿美元的巨资兼并“麦道”,改变了世界航空制造业原来“波音”“麦道”和“空中客车”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了“波音”和“空中客车”两家之间的超级竞争。兼并了“麦道”后的波音公司在各方面的实力急剧膨胀,其总资产达五百多亿美元,并且员工总数达20万人,世界上最大的民用和军用飞机制造企业诞生了,严重地威胁了“空中客车”,从此两家公司发生了激烈的争执。为了换取欧洲人对这一超级兼并的认可,经过一系列艰苦的协商、谈判,波音公司被迫放弃了和美国几十家航空公司已经签订的垄断性供货合同。尽管如此,史无前例的空中“巨无霸”诞生了,并且对世界航空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由于涉及两家以上企业的合组,兼并的操作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成功的企业兼有这样几个基本原则:“合法”“合理”“可操作性强”“产业导向正确”以及“产品具有竞争能力”。除此以外,企业还要处理好“沟通”环节,不仅包括企业之间技术的沟通,还有人与人的交流。做到了这些,企业兼并才能发挥它的优势,否则不能达到兼并目的反而深受其害。据统计,全世界一半以上的企业兼并行为都没有实现预期的目标,主要表现为表面上看增加了企业规模,经济效益却没有增加,甚至有些企业因为兼并失去了市场竞争力。

    互联网就是这样一个例子。20世纪90年代初期,微软的Internet Explorer和美国网景公司的Netscape两种浏览器同时存在于网民的计算机上。凭借强有力的竞争措施,微软逐渐在浏览器市场上占据了优势地位,这样一来,网景处于相对的弱势地位。1998年,美国在线(AOL)在1998年斥资42亿美元收购了Netscape。其实当时,在微软所提供的免费浏览器面前,Netscape已经显得微不足道,美国在线却很看好其前景。他们认为美国在线拥有雄厚财力和技术优势,这些可以帮助Netscape重新焕发活力,从而继续与微软竞争,然而事与愿违。首先,很多人一开始就质疑这次合并,认为两个公司在程序设计的技术上差异太大,很难兼容;其次,美国在线急于求成,2000年曾直接跳过Netscape 5,自行推出了基于一项新技术——Mozilla 0.6原始码的Netscape 6。但是Mozilla 0.6一时并不稳定,导致Netscape 6失去了自己原有的用户。因为这两个失误,美国在线不得不于2008年3月1日起停止了开发网景浏览器,这款曾经改变互联网、有着辉煌历史的浏览器——Netscape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要点回顾

    在寡头垄断市场上,市场价格高于边际成本,同时价格高于最低平均成本。因此,寡头垄断企业在生产量和技术使用方面应该是缺乏效率的。但从程度上来看,由于寡头市场存在竞争,有时竞争还比较激烈,因而其效率比垄断市场要高。

    完全垄断:上帝也买我的货

    完全垄断是整个行业中只有一个生产者的市场结构。

    唯一的卖者在一个或多个市场,通过一个或多个阶段,面对竞争性的消费者。垄断者在市场上能够随意调节价格与产量(但不能同时调节),垄断厂商能在其市场上保持唯一卖者的地位,是因为其他企业不能进入市场并与之竞争。

    曾经在网上流传着这样一则有关垄断的笑话:有位领导来到一家招待所居住,经过一天的颠簸后,感到很疲倦,于是想要去澡堂洗个热水澡。当来到澡堂门口时,有位服务员拦住他说:“先生,如果您想洗澡就需要先交15元初装费。我们会为您安装一个喷头供您使用。”领导交钱以后刚要进去,又被服务员拦住:“先生,非常抱歉,为了方便管理,我们的每个喷头都是有编号的,所以您需要先交纳10元的选号费,选好的号码供您一个人使用。”这时领导有些生气了,但还是交钱选了8号。服务员又说:“您选的这个号码很吉利,还需要交8元的附加费。”领导压住火气,说:“那我要4号。这个不是吉利号码,不需要交特别附加费了吧?”服务员说:“4号只是普通号码,自然是不需要交特别附加费的,但是您需要交纳5元的改号费。”领导摇摇头叹气,但还是交钱了,问:“现在我可以进去洗澡了吗?”服务员微笑着说:“当然可以,这边请!”领导看了他一眼,然后往里走。这个时候服务员突然又说:“非常抱歉,有件事还得告诉您:由于4号喷头只提供给您一个人使用,所以不管是否洗澡,每月都需要交纳7元5角的月租费。此外,您每次洗澡都需要按照每30分钟6元的价格收取费用。另外,每月交费的时间是在15日之前,如果逾期未交的话,还要交纳滞纳金……”“够了,我不洗了!”领导很生气,转身就要走。“您真的确定不洗吗?”服务员微笑着说,“如果您不使用4号喷头的话,那您还需要交纳9元8角的销号费用。这样,以后您才可以不用向我们交纳费用。”领导实在是生气极了,于是和服务员吵起来。过了一会儿,经理赶过来,在了解实际情况后笑着对领导说:“先生,非常抱歉,也许您还不清楚,洗澡业在我们这里是垄断经营的,幸好您没有去泡澡,不然还需要收您的‘漫游’费。”

    垄断的意思是“唯一的卖主”,它指的是经济中一种特殊的情况,即一家厂商控制了某种产品的市场。例如,一个城市中只有一家自来水公司,而它又能够阻止其他竞争对手进入它这个领域,这就叫作完全垄断。既然整个行业只有这一家,那么显然这个垄断企业就可以成为价格的制定者,而不需要为价格左右。可以肯定的是,完全垄断市场上的商品价格将远远超过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商品价格,垄断企业因此也可以获得超过正常利润的垄断利润,而其他企业由于无法加入该行业竞争,就将导致这种垄断利润一直存在。

    但是,垄断企业是不可能随意地抬高价格的,因为任何商品都会有替代品。如果电费让人负担不起,那么人们就会选择用蜡烛来照明。所以,较高的价格必然会抑制一部分人的消费,导致需求量降低,还不一定能够给企业带来最大的利润。

    垄断企业成了价格的决定者,并不意味着垄断企业产品的价格会单一。有时候,垄断企业需要面对需求状况不同的消费群体,必须分情况制定出有差别的价格。对需求价格弹性较大的可能会采用低价策略,对需求价格弹性较小的可能会采用高价策略,如此才会获得较理想的收益。

    从理论上说,完全垄断市场必须同时满足以下3个条件:市场上只有这一家企业;该企业的产品不存在任何相近的替代品;进入该市场存在着某些障碍。现实中真正满足这3个条件的市场几乎是没有的,因为人们总是能够找到各种替代品。

    想要打破垄断绝非轻而易举的。很多时候,完全垄断市场都有3座护卫“碉堡”,其一是垄断企业具有较大规模的经济优势,也就是说在生产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垄断企业之所以能够打败其他企业,靠的是生产规模大、产量高,从而拥有总平均成本较低的优势。其二是垄断企业控制着某种资源。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就是因为能长期控制制造该饮料的配料而独霸世界的,南非的德比公司也是因为控制着世界约85%的钻石供应而形成垄断的。其三是垄断企业都具有法律庇护。例如:许多国家政府对铁路、邮政、供电、供水等公共事业都实行完全的垄断,对某些产品的商标、专利权等也会在一定时期内给予法律的保护,从而使之形成完全的垄断。

    要点回顾

    完全垄断对经济是很不利的,因为它会让资源无法自由流通,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消费者也会因为商品定价过高而得不到实惠。“孤家寡人”的存在也不利于创造性的提高,也有可能阻碍技术的进步。

    外部性定律:言者无意,听者有心

    一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另一个经济主体所产生的有害或有益的影响。

    外部性就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组织和个人)从事经济活动时,其成本与后果不完全由该行为人承担,即行为举动与行为后果的不一致性。外部性又可称为溢出效应、外部影响或外差效应,指的是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对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强加了成本或赋予利益的情况。

    曾有一段时间,营养保健品市场中展开了一场如火如荼、十分搞笑的“补钙大战”。众多商家携带着琳琅满目的补钙商品参与其中。报纸上、杂志上、电视上、广播里都充斥着补钙的广告。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这样铺天盖地的补钙广告并没有让补钙营养品的销量提高,反而让农贸市场里的肉骨头畅销了一次。

    为了补钙,老百姓都争着抢着去买肉骨头,尤其是猪的脚筒骨,骨髓多、味道好,简直就是供不应求,导致价格一涨再涨,最后甚至与肋条肉持平。那些花了大把钱为自己的补钙产品做广告的企业,无异于为他人做了一次嫁衣,为他人做了免费的宣传。

    在经济学中,将这种经济主体在自己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中对他人产生影响的现象称为“外部性”。如果产生好的影响就叫作“外部经济性”,或者“正外部性”;若产生坏的影响就叫作“外部不经济性”,或者“负外部性”。

    在现实生活中,“外部性”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街道上彻夜通明的灯光,可以让那些奋发自强的贫苦少年在深夜读书,从而最终成为杰出的人才。这种外部经济性就是由灯光带来的。我国著名生物学家、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开创人童第周就在这种外部经济性中获益良多。

    同样,“负外部性”的例子在生活中也随处可见。例如,街上彻夜通明的灯光,方便了许多不法分子窃取井盖等公共设施,这就是负外部性。再比如,有个地方在修路打隧道,要对山体进行爆破作业,但是却会惊吓到附近养牛场里怀孕的母牛,导致它们流产,给养牛场造成经济损失,这也是负外部性。

    上面这些例子的外部性都没有以相关各方的价格为基础。如果以价格为基础,那么可以将负外部性描述为,个体所付出的成本直接导致了他人额外成本的产生,从而构成了社会成本。如社会污染问题,有的工厂浓烟滚滚、粉尘弥漫导致了大气污染,致使居民患上呼吸道疾病的概率大大提高;有的工厂直接将污水排入河流,导致水流被污染,致使许多人因饮用水而生病,这就是极其严重的负外部性,是最典型的社会成本。

    而正外部性可以描述为,个体收益给他人带来了额外的收益,从而构成了社会收益,如公共物品就是一个典型的社会收益的例子,全体社会成员都可以无偿享受,从而得到收益。一般来说,外部性的产生并非个体的有意行为,也就是说个体的行为本来只是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帮助人或者损害别人都是在无意中产生的影响。

    要点回顾

    对于他人的正外部性要加以利用和思考,负外部性要加以规避。对于负外部性,最好能够及时消除,避免自己的逐利行为在无意中损害他人的利益,进而引起诉讼纠纷。

    波特竞争理论:竞争战略就是要创造差异性

    战略大师波特是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他提出了竞争理论,并且改变了企业和其他竞争者之间的竞争力量抗衡。

    企业在竞争里需面对5种力量的作用,就是企业面临一系列的外部威胁与机会:供应商的要价能力、新进入者的威胁、现有竞争者之间的对抗、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消费者还价的能力。企业只有加强自身的能力,才能对付新的供应商、进入者、消费者、现有竞争者、替代产品或服务所带来的问题。

    旁征博引

    竞争学泰斗迈克尔·波特是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他出生于1947年,于1969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的航空机械工程学士,于1971年获哈佛商学院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于1973年获哈佛商学院的企业经济学博士学位。迈克尔·波特从1975年开始在哈佛商学院讲授“经营政策”课程,到1990年,完成具有普遍影响的竞争三部曲——《竞争优势:创造与保持优异业绩》《国家竞争优势》及《竞争战略:产业与竞争者分析技巧》。

    迈克尔·波特对管理理论的重要贡献,为他在产业经济学和管理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他觉得,战略以整个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应当由最高管理者负责,需具备全过程的管理能力,能够将其当做某种专业活动来对待。企业的使命目标能够独立于策略产生及实行而存在,策略制定能够利用企业内部的优势与弱点及企业外部的时机和威胁为剖析工具,经过内、外环境要素的匹配来寻找策略的出路。策略方案产生后,再依据一系列准则,展开方案优劣评估,并且从中认可能够付诸实践的策略。因此,策略产生与实行作为战略管理整个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能够互相独立运行,且通过有序的分解后递交企业有关部门与人员去完成。

    对于企业怎么展开策略选取方面,波特提出了4个决定因素,对其展开制约。

    1.要素条件

    (1)人员的素质、技能与成本。

    (2)国家的物质资源丰裕程度、质量与可得性及成本。这些资源包含矿产资源、土地、水电资源及木材等。

    (3)国家的知识资源存量,包含技术、科学以及影响商品、服务的数量与质量的市场知识。

    (4)可用于帮助产业的资金和成本。

    (5)基础设施的类型、质量与利用成本。这些设施包含国家的通信系统、运输系统、医疗保健系统及其他直接影响人民生活的质量因素等。

    2.需求条件

    (1)由不同细分市场所映射出国内的市场需求结构,购买者的复杂性及国内市场需求在什么程度上预示了国外的市场需求。

    (2)国内需求规模以及提升速度。

    (3)国内需求的国际化及本国产品和服务走向国外的形式。

    3.相关及支持产业

    (1)拥有国际竞争力的上游产业。它经过及时、有效、廉价地给予投入品,为下游产业带来竞争的优势。

    (2)在竞争中,能够协调与参与价值链活动。

    4.企业的策略、组织及竞争

    (1)企业经营管理以及选取竞争产业的模式。

    (2)企业需达到的目标以及企业雇员与管理者的动机。

    (3)国内竞争程度及组建与维持特定产业的竞争优势能力。

    以上4个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因素,构成了产业的竞争环境。可是,此外两个变量——随机事件和政府也发挥了主要作用,为四要素之外的两个主要的补充要素。

    1.随机事件

    随机事件能够令一些竞争者丧失竞争优势,并且令整体竞争的格局产生变化。随机事件包含外国政府的政治性决策、新的发明、国际金融市场或汇率的剧烈变化、战争、诸如石油危机此类事件致使的投入品价位的变化、国际性与地区性需求的突然提升及重大技术的突破等。

    2.政府

    政府能够影响4个决定因素的形式有:教育政策、各种的补贴、建立当地产品的标准及法规、对资本市场管制和解除管制、税法以及反垄断条例、对商品与服务的购买等。

    上述4种决定因素之间相互作用,而这些因素又都受到随机事件与政府的影响。

    举一反三

    迈克尔·波特于《竞争战略》一书里提出了行业的结构剖析模型,即“五力模型”。此理论指出,行业现有的竞争情况、客户议价的能力、供应商议价的能力、替代产品及服务的威胁、新进入者威胁这五大竞争驱使力直接决定了企业最后的赢利能力。他还提出,公司的战略核心应当在于选取正确的行业,以及行业内极具诱惑力的竞争位置。

    在此基础上,迈克尔·波特确切地指出了3种通用策略。他指出,在和5种竞争力量的抗争里,蕴涵着3种成功策略的思想。这3种思想为:总成本领先策略、差异化策略、专一化策略。他觉得,这些策略的目标能够使企业的经营于行业竞争内高人一筹。在一些行业里,这意味着企业能获取较高的收益;可在另外某些行业内,一种策略的成功也许只是企业在绝对意义上可获得微利的首要条件。有时,企业追逐的根本目标不止一个,可波特觉得这种情形达成的可能性极小。因为,若想有效地执行各种战略,皆需要倾尽全力,且需要一个长期有效的组织安排。

    1.总成本领先策略

    此战略要求组建高效的生产设施,且想尽办法全力压低成本,抓紧成本和管理费用的控制,以及极大限度地降低研究开发、推销、服务、广告等层面的成本费用。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企业就需在管理方面对成本给予高度的重视。虽然质量、服务及其他方面也不容小觑,但贯穿于整个策略的是让成本低于竞争者。获取总成本最低的有利地位,常常要求企业具备极高的相对市场份额与其他优势,比如和原材料供应方维持良好的关系等。总成本领先地位极其诱惑人,一旦公司获取了这个地位,所获取的较高边际利润就能够重新对新设备展开投资,以保护成本上的领先地位。这种再投资常常是维持低成本状况的首要条件。

    2.差异化策略

    此战略是将企业给予的产品与服务差异化,令其在全产业范围内拥有独特性。达成差异化策略有很多方法,比如设计名牌形象、性能、技术、商业网络、顾客服务及其他方面的独特性等。极理想的情形为企业在几个方面都有其差异化特征。若差异化策略成功地实行了,它就会成为一种在一个产业里获取高水平收益的积极策略,因为其建立起了防御阵地,且以此来应对5种竞争力量。波特觉得,推行差异化策略有时会和争取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活动相矛盾,它常常要求企业对这一策略的排他性有思想准备。

    3.专一化策略

    此策略指的是,主攻某个特别的顾客群、某产品线的某个细分区段,或者某一地区的市场。低成本和差异化策略都是要在全产业范围里达成其目标,而专一化策略需要极好地为某一目标服务。企业推行的每项职能化方针都要思考一个中心思想,就是公司业务的专一化可以用较高的效率、更好的效果,为某一战略的对象服务,因而超出竞争对手。波特觉得如此做的结果为,企业经过满足特别对象的需求而达成了差异化,或在为此对象服务时达成了低成本,或二者兼得。如此,就能够令其赢利的潜力超出产业的普遍水平。这些优势可以保护公司抵御各种竞争力量的威胁。可专一化策略制约了企业获得整体市场份额的机会,它包含着利润率和销售额之间互以对方为代价关系。

    要点回顾

    波特的“竞争三部曲”对与企业策略有关的内外的竞争环境,由企业内部活动的成本、外部产业的结构、地域产业集群等不同层面展开了全面、深入的剖析,这给予了人们认识竞争本质广泛的视角。

    蓝海战略:瞅准对手不如瞅准明天

    寻找突破点,在看似绝望的“红海”中开辟出一片光明的“蓝海”。

    在商战内,我们把已知的、竞争较激烈的、较拥挤的产业空间叫作红海;而把未知的、没有竞争的、创新的产业空间叫作蓝海。

    在经济竞争过程中,市场空间由两种海洋组成:一为红海,二为蓝海。前者代表眼下已然存在的所有行业,为一个已知市场空间;后者表示尚未出现的所有行业,也就是未知市场空间。在竞争过程中,传统意义上,呈收缩趋势的竞争市场一般为“红海战略”的特点,而蓝海战略却需要企业突破这种传统“血腥”的竞争,去开拓一个崭新的没有竞争性的市场空间,也就是“蓝海战略”侧重于创新需求和突破竞争。

    身处红海的企业,若想打败竞争者,就需攫取已知需求里的更大市场份额,可当市场空间因为竞争变得非常拥挤之时,任何企业的利润提升都将减缓甚至停滞。在红海内,一般市场上的产品都为常规性的商品,竞争者们采用价位战等“割喉式”的恶性竞争方式,这就令红海变得愈加血腥。

    蓝海是指未开垦的市场空间,在这里存有创造需要与达成利润飞速增长的时机。在现实里,有一些蓝海是在现有的红海领域以外创建出来的,可是这并不会阻碍“蓝海战略”的影响,还有很大一部分蓝海是经过扩展已存在的产业边界而产生的。

    虽然还有不少人对蓝海感到新鲜和陌生,甚至不知是什么,但是,它在我们身边却由来已久,是过去和现在以及将来所有经济生活所不变的组成部分。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把时间倒退至半个世纪之前,接下来再把眼下所存有的企业和当时作一个比较。你将会看到,有很多行业在当时根本不存在,或正处于萌芽的状态,比如航空、石化、汽车、管理咨询、唱片及医疗保健等许多当代社会的根本行业。

    回顾一下20年前,当下总值数10亿美元的庞大企业在当时可能仅为一家小小的店面,并且市场上所呈现的行业也寥寥无几。可现今,家庭影视、连锁超市、手机、天然气发电厂、自助取款、折扣零售、厢形车、包裹快递、滑雪板、咖啡厅以及生物科技等行业,随便数一下就有百余种。

    询问一下出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人,他们的经历是那段时间经济和市场飞速发展的见证。再把时间拨至20年或50年以后,依历史指标来预测一下将来,试想到那时又会呈现出多少未知的行业和企业,市场的发展又会丰富到什么程度?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企业发展也将不断演化,它一贯都不是静止不前的。历史的发展证明,在很多领域,人类创建新企业和改建现有企业的能力都被低估了。50年前,美国人口普查局制定的行业的标准分类,在1997年被北美行业的分类标准所取替,这种新制度把人口普查局编列的10个行业机构扩大至20个,这一改良反映了经济领域新企业的实际状况。比如在旧制度内,服务业为一个分类,可现今扩大成为多个企业机构,这所有的变化都表明了在现代社会里蓝海飞速扩展的现象。

    不过,很多企业在经营里一直把策略思考集中在以竞争作为本位的“红海战略”上。“红海战略”源于军事谋略,至今也没有甩掉军事策略给其带来的深远影响,比如“总部”的首席“执行官”就是借用了军事的术语。

    因此,企业把所有心思都放在红海上,就无异于接受了蕴含在战争内的一些制约因素,比如地域的有限性、务必战胜敌人方可成功等,而否决了企业这种特殊的“创建无竞争敌人的新市场的空间能力”。

    由激烈竞争的红海里摆脱出来,在模式创新与开拓蓝海的企业内,星巴克就是一个典型的成功范例。

    在咖啡市场内,某些厂商常常采用低成本在价位上竞争,咖啡零售业已然被极度商品化,看上去已经无利可图。不过,星巴克依靠特有的模式改革、独到的经营理念和高价策略,反而给自己带来大量忠实的客户。它由原有的咖啡红海里开辟出了一片“蓝海”,因此占据了相当数量的咖啡市场。

    这些相似的范例还有很多,比如“如家”连锁酒店。初期,它就将自己定位在二三星酒店的级别,去除了高级酒店里常见的奢华部分,留意整体环境和服务,因而令其在竞争已达到白热化的酒店行业里占领了一席之地。

    可见,“蓝海战略”透露出的核心观点就在于寻找突破口,于看似绝望的“红海”里开辟出一片光明的“蓝海”。

    在具体应用里,“蓝海战略”主要分为产品创新和利用知识产权保护的两种方式。

    第一,产品创新。企业若想在充满竞争的红海里生存发展,极佳的选择就是在红海市场里开辟一片蓝海市场,也就是开发出崭新的市场空间,创建出新的市场需要。在这方面,“朵彩”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

    自1997年保暖内衣在市场上出现以来,此行业因为利润丰厚、门槛极低吸引了很多厂商,于短短数年里,已然有近万家大小不一的企业以此为生,市场空间越来越拥挤,呈现了“僧多粥少”的局面,而产品也越来越同质化。在此种状况下,价位战成了诸多品牌和商家求生的唯一途径,整个保暖内衣行业深陷一片混战之中,成了真正的“红海”。

    正是在这种局式下,朵彩于内衣行业里领先推出了专业的彩棉内衣,在内衣市场里非常成功地细分出了中国彩棉内衣市场,此战略马上诱发了消费热潮。中国的内衣行业也在经历了传统内衣和保暖内衣的时期后迈入了一个崭新时代,也就是天然彩棉内衣时代。

    第二,利用知识产权的保护。近几年,中国强化木地板由于物美价廉,其出口量以等比数列的提升形式,迅速打开了美国市场,这对国际上同业的巨头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压力和挑战。所以,他们选定了“锁扣专利”这个大棒来打压中国的木地板企业的竞争,用以来保持自己在美国木地板市场上的销售份额和竞争地位。而“锁扣专利”也恰好击中了中国的木地板企业的软肋。

    于2005年7月初,位于欧洲的Unilin国际集团总部旗下的两家企业,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了诉讼,指控美国国内和国外共计30家企业所生产的强化木地板侵害了其相关权益,且要求美国的国际贸易委员会对此发起针对性的立案审查。可他们所说的专利就是指经过内置舌片和沟槽的特殊轮廓,来达到无需用胶粘就能够连接地板的作用。在强化木地板的生产流水线上,地板锁扣只是一个极小的环节,可是因为这两家公司申请了专利,因此毫不起眼的小环节在竞争过程中诱发了大麻烦。

    最终,起诉方仅用了150美元的申诉受理费就获得了“一次性支付10到20万美元及每销售1平方米需另支付0.65美元”的专利费,也正是这项判决令拥有专利的这家国际集团迈入了蓝海。

    尽管产品创新和利用知识产权在方法上有所差异,但在本质上是一样的,这就是创新。

    不过,“蓝海战略”在避开传统,令企业获取新的发展空间、获取更多利益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大的缺点,就是“蓝海战略”忽略了一个根本的市场原则——竞争。

    创新产品,挖掘与引领顾客的需要,在当下的“红海战略”里仍然被很多企业当做战略手段。虽然这种追求差别化的手法在一定的时间内达成了某种垄断,可是从长远来看,最后还是不能摆脱竞争的宿命。

    另外,在“蓝海战略”获取成功之后,必定会呈现竞争对手跟进和仿效的现象,此时蓝海又将于短期内变为红海,所谓的蓝海也就会成为昙花一现,所以蓝海的战略家们就需要不断开发新的蓝海。因为企业内外的环境将持续变化,再加上将来环境的不可预测性,蓝海在发展至一定程度之后,就极有可能进入“死海”。

    要点回顾

    竞争是企业的宿命,也是一种市场游戏的规则。企业若想达成可持续发展,就不能一味地追求利益,忽略其他社会群体,而应当把社会责任扩大至整个社会的关系上来。

    蝴蝶效应:小错误引发大灾祸

    一只蝴蝶在热带微微扇动一下翅膀,就很可能给一个遥远的国家造成一场飓风。

    “蝴蝶效应”描述的事实是一种混沌状态。它指出在一个动力系统内,超始条件下,细小的变化可给整个系统带来长期的重大的连锁反应。

    这个极其有名的论断出自美国的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在1963年发表的一篇科学论文。在论文内,他指出“一只蝴蝶在巴西微拍翅膀,能够致使一个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通过此篇论文,“蝴蝶效应”一词开始被世界关注。

    开始,为了预报天气,罗伦兹采用计算机来模拟地球大气的改变。他采用了十几个方程式,期望凭借计算机的高速运算来提升长期天气预报的确切性。于一次试验里,为了提升计算的准确性,他将一个数值0.506提升精度至0.506127,接下来再输入电脑。可是,当其离开计算机,喝了杯咖啡之后,返回再看时大吃一惊。他看到原本极小的初始误差(数值只增加了0.000127),却令结果背离了十万八千里!重新验算证明计算机并无毛病,罗伦兹因而意识到,因为误差会以指数形态增长,在混沌状况下,一个细小的误差随之不停推移将造成重大的后果。然后,他把这种现状称作“蝴蝶效应”。此发现非同一般,以致科学家最初都不理解,几家科学杂志也都拒载其文章,觉得违背常理——相近的初值,代入确切的方程,结果也应相近才对,如何会大大远离呢!可是,随着大量现实的不断印证,“蝴蝶效应”快速在社会各个领域中推广开来。

    想确切地了解“蝴蝶效应”,还需要理解“非线性”的概念。简单来讲,线性为指量和量之间的成比的关系,生动理解就是一种直线关系,这种关系有着确切的规律;非线性则指不依比例、不成直线的关系,表示不规则的运行与突变。例如,两只眼睛一同工作之时,其视觉灵敏度为一只眼睛的几倍?正常人极容易想到两倍,可实际情况却为6倍~10倍!这就是一种典型的非线性关系,在这里,1+1不等于2。事实上,非线性无所不在、无刻不在,例如:激光的生成就是非线性的,当外加电压比较小时,激光器犹如一般电灯,光向着四面八方散射。可当外加电压达到某一定值时,受激原子会猛地发射出相位与方向都相同的单色光,这就是激光。健康人脑电图与心脏跳动并非规则的,而为混沌的,混沌在此时化作生命力的表现。相比较之下,混沌系统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要较非混沌系统更加快。而“蝴蝶效应”就是典型非线性、典型混沌。

    当下,“蝴蝶效应”利用更多的还是天气、股票市场等在一定时期里难以估测的复杂系统。这一效应表明,事物发展的结局对初始条件拥有极其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非常小的偏差就会诱发结局的极大不同。在“蝴蝶效应”使用于社会学界时,表明了一个存有瑕疵的机制,无论它有多么微小,若不加以及时导引、调节,最终极有可能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将带来一场“龙卷风”或者“风暴”;反之,一个有着优点的体制,无论它有多么细小,只要确切指引,通过一段时期努力,最终极有可能产生轰动效应,甚至诱发革命性的发展。

    在西方,有一个非常流传的民谣,就表明了在混沌系统内,初始条件的细小改变通过不断放大对未来产生的重大影响。

    丢了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

    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

    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

    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

    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马蹄铁上,一个钉子是否丢失,原本是初始条件的极其细小的变化,可它的“长期”效应却是一个帝国存和亡的基本差异。这就是军事与政治领域里所谓的“蝴蝶效应”。初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可是仔细思索,它给人们的启示却是非常深刻的。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下,面对复杂变化的经济态势,任何一个国家都需尽力做到防微杜渐,需警惕看似极其微小的事件,却有可能最后形成整个系统的分崩瓦解。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就是“蝴蝶效应”的一个极好的实例。

    2007年,次贷风暴在美国爆发,到了2008年9月,金融风暴就在全球范围内掀起风浪。在美国次贷风暴刚刚形成之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并没有多少人相信,美国金融震荡将对亚洲经济形成如此重大的影响。因为在经历亚洲金融风暴的打击、磨炼与洗礼后,亚洲国家与地区的经济体系有了明显改进,在次贷风暴爆发之时,很多亚洲人还乐观地以为,只要亚洲区内贸易能够持续,美欧经济的好坏和亚洲经济的联系就不大。可是,实际表明,美国次贷风暴就似那只扇动翅膀的蝴蝶,它所带来的恶劣影响被不断地、飞速地放大,间隔不久就对亚洲经济形成了重大冲击。

    其实,扼要梳理一下金融风暴的内在联系,我们就会对“蝴蝶效应”本质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在金融、贸易日渐全球化的当下,世界各国都存有千丝万缕的经济关联,处于一个互相联系的非常复杂的系统内。一个细小的初始事件,就很有可能诱发系统性的整体灾难。美国作为世界金融中心,在其内部形成次贷风暴之时,这种影响就不停地凭借“蝴蝶效应”加以放大,通过和世界的各种复杂经济关系传递给每个国家,最终,亚洲经济也不可避免地遭受了巨大损害。亚洲地区的某些典型外贸的出口企业,对此有着深切体会。原本有的外贸出口订单在非常短的时间里就消失了。仅以2009年1月为例,中国台湾出口额下跌超出40%,韩国和日本达到30%,可情形相对比较好的中国内地的出口情形也下跌了17%。在这场金融风暴内,“蝴蝶效应”的重大影响呈现无遗。

    “蝴蝶效应”一样会作用于某个企业以及独立的个人。在当今企业管理中,一名管理者特别需要注意“蝴蝶效应”的影响。一个企业的发展是复杂的,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能够视作一个复杂的系统。当下的消费者越来越相信感觉,购物环境、品牌消费、服务态度……诸般无形的、难以量化的价值皆将成为他们选取的因素。而此些因素,不管其有多么细小,它们产生的影响都有可能被累积、成倍地放大,对企业的将来产生显著的作用。

    仅需稍加留意,我们不难发现一些管理规范、运行良好的公司在理念里出现这样的句子:

    “在你的统计内,对待100位客户,仅有一位不满意,对你来讲,你只有1%不合格,可是对这个客户来讲,他却是100%不满意。”

    “在客户眼内,你代表了公司。”

    “你仅一次对客户不友好,公司就需用10倍甚至更多的努力去弥补。”

    所有这些企业管理的箴言,都立足于防微杜渐,由小事做起,由细节抓起。采用“蝴蝶效应”加以了解,就是注意一个个细小事件的作用,把不利因素消掉,避免它们对企业的将来形成恶劣的冲击;把有利因素增强,令它们对企业的将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要点回顾

    对企业来讲,一名管理者需特别注意“蝴蝶效应”的影响。并且,个人也一样需注意“蝴蝶效应”,努力捕捉那些有益的“蝴蝶”,从而让自己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青蛙效应:安逸的另一个名字叫匕首

    把一只青蛙放在一盆温水里并逐渐加热时,由于青蛙已慢慢适应了惬意的水温,直到被烫死。

    竞争环境的改变大多是渐热式的,如果竞争者对环境的变化没有疼痛的感觉,最后就会像青蛙一样,被煮熟、淘汰了仍不知道。一个企业不要满足于眼前的既得利益,不要沉湎于过去的胜利和美好愿望中,而忘掉危机的逐渐形成、看不到失败一步步地逼近,最后像青蛙一般在安逸中死去。

    19世纪末,美国康奈尔大学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实验研究人员捉来一只健硕的青蛙,冷不防地将它丢进一个煮沸的开水锅中。这只反应灵敏的青蛙在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用尽全力,跃出了那势必让它葬身的水锅,安然逃生。隔了半个小时,他们使用一个同样大小的铁锅,这次往锅里放入的是冷水,然后将那只刚刚死里逃生的青蛙放进锅中。青蛙自由自在地在水中游来游去,接着实验人员在锅底偷偷地用炭火加热。青蛙不知所以,悠闲自得地在微温的水中享受“温暖”,并且已经适应了逐渐升高的水温,没有逃出温水的想法。慢慢地,锅中的水越来越热,青蛙这才察觉到不对劲,等它意识到锅中的水温已经让自己熬不住,必须奋力跳出才能活命时为时已晚。它欲跃乏力,全身发软,呆呆地躺在水中坐以待毙,直到被煮死在锅里。

    实验的结局耐人寻味,青蛙第一次能够死里逃生,是因为它意识到危险,尽其所能进行抗争;第二次葬身锅底,则是因为它在适应了温水后,没有改变现状的想法,最后到了不得不跳出温水时,已经失去了改变现状的能力。经济学家们将这种现象称为“青蛙效应”。

    人性中天生就有一种惰性,有一种安于现状的趋向。很多人往往不到迫不得已,不愿意去改变已经适应了的生活。但是,如果一个人永远沉迷于这种适应的、缺少变化的安逸生活,往往就会忽略周围环境的种种变化。以至于当危机真正到来时,就会像那只青蛙一样只能坐以待毙。

    目前,全球环境保护问题已经日益严峻。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正在重蹈“青蛙效应”的覆辙。众所周知,生态环境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十分重要,保护生态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然而,一旦到具体问题上,人类往往就会表现出淡忘与麻木。水土流失会让土层变薄、土壤沙化,但是为了眼前的一点收成,人们还是会在山坡上开荒,顺坡种植,而任土壤流失;乱砍滥伐林木会对生态环境造成重大破坏,但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非法采伐林木行为在全球范围内一直屡禁不止;工厂排放的有毒化学物质会造成水质的污染,然而,某些企业仍然暗地里向河流排放污水……

    事物的发展总是会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就像青蛙所处的凉水变温水、温水变热水的环境,这个过程是渐进的,水温缓慢升高,这种渐进的变化会使青蛙放松警惕,而当水温发生质变,达到沸点时,青蛙即便想跳,也已经无力回天。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必然会遭到自然的报复,但是这种报复刚开始通常都不是致命的,甚至是微弱的,人类因此长期处于陶醉的甚至是麻木的状态中。这种状态恰恰是“慢慢烧火加温”的量变过程,与“青蛙效应”如出一辙。当人所处的环境彻底崩溃时,青蛙的下场就是人的下场。未雨绸缪,居安思危,这是我们必须从“青蛙效应”中掌握的精髓。注意避免“青蛙效应”,在企业管理中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可口可乐是世界软饮料行业中最卓越的公司之一,它的CEO经常向高层主管们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世界上60亿人口每人每天消耗的液体饮料平均是多少?”

    “64盎司。”(1盎司约为31克)

    “那么,每人每天消费的可口可乐又是多少呢?”

    “不足2盎司。”

    “那么,在人们的肚子里,我们的市场份额是多少?”

    这几个问题看似非常简单,其实在它背后是深刻的危机感和不满足感。历经市场磨炼的可口可乐公司深知,今天的成功并不意味着明天的成功,形势总是在不断变化中。公司只有不断地保持忧患意识,设定远大的目标,才不会在生活各个方面的竞争中被打败。其实,企业与个人都应当避免“青蛙效应”在自己身上发生。很幸运的是,与青蛙相比,人有着高级思维。青蛙在逐渐加温的水中是无知的,而人却有能力及时辨别自己的行为,这一点很重要。如果社会、企业和个人能够及时醒悟,居安思危,并且采取种种积极的措施,就一定能够取得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要点回顾

    “青蛙效应”告诉我们,如果安于现状,麻木地面对周围的环境变化,对于社会、企业和个人都是极为有害的。这种危害的可怕之处在于其变化非常缓慢,一旦危害引起质变,其后果往往都是灾难性的。所以应当避免“青蛙效应”,做到居安思危、积极进取,如此才能取得长远的发展。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