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中的自在-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舍得放下,就是智慧。”人生在世,岂能事事如意,放下该放的,做好该做的,心无旁骛,只管一路前行,正所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然而,“放下”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人有了功名,就对功名放不下;有了金钱就对金钱放不下,有了爱情就对爱情放不下;有了事业就对事业放不下。这些重担与压力,可以说使人生活过得非常艰苦。必要的时候,“放下”,不失为一条幸福解脱之道!

    世间本无事

    一个小和尚做了一个梦,梦见一片树叶,从半空中飘落到眼里,于是他逐渐失去了天空,失去了一切。小和尚急了,哭了,醒了。

    窗外,树上的叶子,依然在树上。温暖的阳光,嬉戏的猫儿狗儿,天上的鸟儿,以及屋脊上的炊烟,组合成一幅快乐的风景图画。

    一场虚惊!

    天下本无事,小和尚却做了个煞有介事的梦。扰乱了他的心的竟是一片平常的树叶。

    “别往心上去!”他竭力扫除心障,借以安定自己。

    “别往心上去!”一句极普通的劝慰人的话,现在急欲镇定住自己时,却只有用它。小和尚平生读了不少的书,也积累了一肚子的名言警句,但到了危难之时,还得用这句极朴素的话。

    “别往心上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真能够做到,就能立地成佛。一个人无烦恼,岂不快活如神仙?纵然天大的困难,也难不倒心地宽阔的英雄汉;而哪怕芝麻点儿的小事,却能困扰住一个小心眼儿的人,闹出意想不到的大事。于是便有了友情决裂,夫妻分手,子女离散,甚或一索悬梁,身首分家……

    常说人生苦海,诚哉斯言,扛个人头在世上不容易,哪怕“诗礼簪缨之族”,而且越是“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越是祈求慈航普渡[普度]。谁来渡呢?慈航在哪里?实则,“我心即佛”。慈航在自己的心里,靠自己来渡。佛有佛眼,心有心眼,只要不被一叶遮拦,便会满目青山。“窗含西岭千秋雪”,何止千秋雪,无遮拦的心灵之窗,能含容万千世象,日月星辰。心眼之大,大到可以包容宇宙洪荒。怕的就是自己一叶障目,什么都看不见,怎能不一片苦海?“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心外世界的大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

    有一个人,住在一个狭小的房子里,房子只有五六平方米大,空间非常的狭小,住在里面很是拘束,不自在又不能活动。他的内心充满着愤慨与不平,备感委屈[倍感委屈]和难过,认为住在这么一间小房子里面,简直是人间炼狱,每天就这么怨天尤人,不停地抱怨着。

    有一天,这个小房子里面突然飞进一只苍蝇,嗡嗡叫个不停,到处乱飞乱撞。他心想:“我已经够烦了,又加上这只讨厌的家伙,实在气死人了,我非捉到你不可!”他小心翼翼地捕捉,无奈苍蝇比他更机灵,每当快要捉到它时,它就轻盈地飞走了。苍蝇飞到东边,他就向东边一扑;苍蝇飞到西边,他又往西边一扑,捉了很久,还是无法捉到它。他这才慨叹地说:“原来我的小房子不小啊!居然连一只苍蝇都捉不到,可见蛮大的嘛!”此时,他悟出一个道理,原来“心中有事世间小,心中无事一床宽”。

    正如无门禅师所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不管世间的变化如何,只要我们的内心不为外境所动,则一切荣辱、是非、得失都不能左右我们,房子虽小,心里的世界是无限宽广的。

    禅认为,见性成佛,人的一切杂乱皆由心性而起,只有做到心性畅然,才会去除万般烦恼。人是渺小的,心最不可测。用积极的心态看大地,到处是阳光普照,鲜花盛开;用消极的心态看世界,只有视觉的疲劳而已。

    一天,有信徒问赵州禅师道:“佛陀有烦恼吗?”

    赵州禅师回答:“有!”

    信徒不解地问道:“佛陀是解脱人的,哪儿来的烦恼?”

    赵州禅师回答:“那是因为你还没有获得超度。”

    信徒又问道:“如果我修行获得超度,佛陀还有烦恼吗?”

    赵州禅师回答:“有!”

    信徒更迷惑了,说:“我既然已经得到超度,佛陀为什么还有烦恼呢?”

    赵州禅师回答:“因为还有一切众生!”

    信徒还是不开窍,又问:“一切众生,当然无法度尽,那么佛陀永远都在烦恼之中而无法超越了?”

    赵州禅师回答:“已经超越,已无烦恼。”

    信徒最后问道:“众生既未度尽,佛陀为什么又不烦恼呢?”

    赵州禅师回答:“佛陀自性中的众生都已度尽。”

    心灵寄语:

    每个人的烦恼,均是从妄念中产生出来的。一个胸襟宽阔的人,纵然住在一个小小的房子里,亦能转境,把小房子变成大千世界;如果一个心量狭小、不满现实的人,即使住在摩天大楼里,也会感到事事不能称心如意。

    一切随缘任他去

    后唐保福禅师将要圆寂时,向大众说道:“我近来气力不继,想大概世缘时限已快到了。”

    门徒弟子们听后,纷纷说道,“师父法体仍很健康”,“弟子们仍需师父指导”,“要求师父常住世间为众生说法”,种种议论不一。

    其中有一位弟子问道:“时限若已到时,禅师是去好呢?还是留住好?”

    保福禅师用非常安详的风度,非常亲切的口吻反问道:“你说是怎么样才好呢?”

    这个弟子毫不考虑地答道:“生也好,死也好,一切随缘任他去好了。”

    禅师哈哈一笑说道:“我心里要讲的话,不知什么时候都被你偷听去了。

    说完,就圆寂了。

    心灵寄语:

    生死得失常常受外界因素的控制,并非是人力所能改变,既然如此,我们所能做好的,就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情,做到宠辱不惊,得失坦然。

    清心寡欲则宽

    财富的多少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人对财富的态度以及处理的方式。在释迦牟尼的时代,许多有钱人大力护持佛陀。一些有钱人,不管是男是女,都是护法者和很好的修行者,他们对物质财富抱持着恰当的态度。

    正确认识成功是很重要的。可以说世上的任何东西都属于你,而同时又没有一件东西只属于你。即使某些东西在常人看来属于你,但也应该知道那只是你的业果。你只不过暂时拥有这些东西,而且有义务善加处理。从更广的层次而言,可以说整个地球都是众生所有,但不是要让我们占有和滥用,而是要让我们照顾、尊敬并传给世世代代。

    具有正确态度的有钱人,有利于护持佛法,他们善用自己的财产。

    如果你有钱,而且接受“财富属于众生”的观念,也许会认为:“我要把所有的钱送给身边的人或需要它的人。”但这么做并不是正确的方式,因为可能浪费。这种决定应该伴随着良好的判断,有智慧的人知道如何善用自己的财产,其他人则不知道。具有智慧和财富的人,有计划地处理财富,并遵循既定的原则。这也适用于寺院。虽然许多比丘、比丘尼可能住在寺院里,但住持并不觉得必须提供给他们一切。比丘、比丘尼进入寺院时,随身带来一些物质和技能,这些财产其实是每个人的业果。然而,住持不鼓励出家人随心所欲地使用或拥有任何东西,即使他们的财产是个人业力的结果,这些人可能不知道如何善加利用,反而造成浪费,必须要有智慧的人,才能适当处理财富。

    兼具智慧和财富的人,不会随随便便处置财富。有钱人继续有钱也是件好事。另一方面,佛教徒不会说:“我所拥有的一切绝对属于我个人,我会运用各种手段来保护自己的财产。”佛教鼓励人们布施,帮助他人。

    其他对于财富的态度可能也是有害的。比如,把财富当成个人安全的保障,或成功和地位的象征,抱持这种态度的人会尽可能的累积财富。如果他们有一千元,就想要有一万元;如果有一万元,就想要有一百万元。他们会为自己及子孙后代累积财富,希望子孙不但能维持他们的财富,而且让财富增长。他们一直想以各种方式来增长财富,担心失去所拥有的。一个人心中有这么多关于财富的事,就很少有时间想其他事,尤其是修行。

    再说,这种人有一种很深的观念,认为钱是很难赚的,因此不愿割舍一部分来帮助他人。对于任何事情抱持着累积的心态,是和修行南辕北辙的,另一种相反的态度,就是对财产不用心、不经心,那也是与修行相反的,那种态度是不负责任的。

    人们应该善用自己拥有的财富,但在一无所有时也能泰然自若。不应该太依赖自己的财富,也不应该把所有的快乐建立在财富上,而应该学着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心满意足。

    曾经有个关于著名的禅修者庞居士的故事。据说他非常富有,在开悟后把家里所有的金银财宝装到船上,丢到河里。他和家人一无所有,甚至连住的房子都没有,而是靠着贩制篮子为生。有人问:“你为什么不把金银财宝送给需要的人呢?”庞居士回答说:“我不要害任何人。如果给人财富,他们很可能造下许多恶业。相反的,如果你要他们修行,他们就会得到真正的财富。”这个故事是在说:最好能清心寡欲,生活得简简单单,从而心满意足。

    如果在物质上很富有,很可能就增加了责任的负担。累积和处理财富需要时间、精力,修行的时间也就更少了。然而,如果把自己视为财富的守护者,而财富其实属于众生,就可以修行得很好,那时会以无执著心、无得失心来使用财富。

    不要害怕财富过多,但也不该沉溺于财富所带来的欢乐中,应该合理地使用自己的财富,用以帮助那些需要的人。

    诸葛亮有句名言:“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淡泊是一种品德修养,指为人质朴、超逸、恬淡寡欲。不慕,不求,不争,不经心,不在意,淡然置之。修炼自己,警醒自己,以免染上俗气陋习。“无欲则刚”,说到家了,切中肯綮,不要钻牛角尖。宇宙万物生生不息,全在欲望。这里的“无欲”系指非分之奢望。恬淡寡欲,不是让人没有进取心,不是让人逍遥于“世外桃源”,“一切不事事”;而是为宏大的追求目标而具有的涵养、修养。

    心灵寄语:

    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只要拥有一颗淡泊的心,保持开阔的心境,不因宠爱而忘形,不因失落而怅然,不因富贵而骄纵,不因清贫而自惭,你会发现,人生原来如此美妙!

    失就是得

    也许你是一个大忙人,为着要获得更多的财富,你不得不劳碌奔波,苦心经营,风餐露宿,历尽艰辛。纵然你的财运亨通,财富是得到了,但你也已累得筋疲力尽,耗费了许多精神。

    也许你希望自己做个饱学之士,所以你寒窗苦读,书海泛舟,夜以继日、如蜂采蜜般地不断汲取古今中外的各科知识。果然皇天不负有心人,如今你才高八斗、满腹文章,但你也付出了生命中最宝贵的光阴。

    也许你对仕途特别感兴趣,为谋得一官半职,你不得不降志辱身,巴结权势、卑辞厚币、屈躬献媚,以博得上司欢喜,垂手提携,纵或凭自己的汗马功劳,屡建功勋,得以登上宝座,但须知位高任重,从此你便也失去了难得的清闲。

    也许你喜欢争强斗胜,爱面子,事事不肯让人。为了博得声誉,你必须使出浑身解数,纵然你本领高强,成了天下第一,但也必结下不少江湖恩怨;虽然你名声响亮,然而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从此你也失去了安宁。

    也许你自诩为多情种子,到处拈花惹草、偷香窃玉,梦卧温柔乡,但须防色字头上一把刀,从来拔山盖世之英雄,坐此亡身丧国;绣口锦心之士,因兹败节堕名。纵然不致伤身害命,但一旦为情所困,无法摆脱,必也使你爱恨交加,痛苦难言。虽然你拥有了美色,但你将失去终生的名节与自由。

    所以看开些吧!

    不要追求太多的财富,只要生活能得以温饱就行;无须为积攒多余的财富而操心,因此,可以有充沛的精神来享受生活中的快乐。反观世间黄金白玉,何足道哉!

    不必成为饱学通家,只要粗知文字,能辨别善恶、是非、邪正就行,这样,我们就有更多时间来干实事,只要不怕吃苦,何愁实现不了自己的理想。

    人在大的得意中常会遭遇小的失意,后者与前者比起来,可能微不足道,但是人们却往往会怨叹那小小的失,而不去想想既有的得。

    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所得既多,便是再增加,也不觉得欣喜,稍有所失,便惶惶恐恐;所失既多,就是再失,也不感到痛惜,稍有所获,便十分快乐。如此说来,得意何尝不是失意之由,失意又何尝不是得意之始呢?“人遗弓,人得之”,应该是对得失最豁达的看法了。就我们个人而言,固然有得有失;就全人类而言,不是都一样吗?这仿佛云来云往,雨来雨往,这世上总有晴朗与阴雨的地方;又正如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这世间的一切总是继往开来,生息不断的。所以得与失,到头来根本就一无所得,也一无所失啊!

    心灵寄语:

    天道无私,有一失必有一得,所以,莫说人生得失,何必计较太多,倘若不认为得失事关至大,又何必去认真计较,自误前程?无论境遇如何,不要总想着追求结果,做好自己分内之事,尽自己的努力就好。

    不妄求则心安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生活中,很多人常常自寻烦恼,自己给自己套上枷锁,从而搞得自己疲惫不堪。我们应该学会解除这些束缚,给自己减压,让自己活得轻松、活得快乐。

    四祖道信禅师还未悟道时,曾经向三祖僧璨禅师请教。

    道信虔诚地请求道:“我觉得人生太苦恼了,希望你指引给我一条解脱的道路。”

    三祖僧璨禅师反问道:“是谁在捆绑着你?”

    道信想了想,如实回答道:“没有人绑着我。”

    三祖僧璨禅师笑道:“既然没有人捆绑你,你就是自由的,就已经是解脱了,你何必还要寻求解脱呢?”

    后来石头希迁禅师在接引学僧时,将这种活泼机智的禅机发挥到极致。

    有一个学僧问希迁禅师:“怎么才能解脱呢?”

    希迁禅师回答:“谁捆绑着你?”

    学僧又问:“怎么样才能求得一方净土呢?”

    希迁禅师回答道:“谁污染了你?”

    学僧继续追问道:“怎么样才能达到涅永生的境界呢?”

    希迁禅师回答:“谁给了你生与死?谁告诉你生与死有区别?”

    学僧在希迁禅师的步步逼问之下,开始迷惑不解,继而恍然大悟。

    俗话说:“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普通人总是被是非、得失、利害所围绕,一天到晚感到莫名其妙的压力,展现在脸上都是满面愁容。

    解脱者则深知世间是“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他了解执取人生的现象为实有,根本是种错觉,所以能够“安贫乐道,随遇而安”,在面对生活的顺逆境界,自然知道“人生如戏”,随缘尽力扮好自己的角色。

    因此,解脱者的心境是坦荡荡、不忧不悔的。对于已经做过的事情,不起追悔;面对未来,也不会忧心忡忡。一切都只是行所当行、受所当受,称得上是真正的心安理得。

    悟道者不会为利、衰、苦、乐、称、讥、毁、誉八风所吹动。凡夫遇到境界时,立刻生起喜怒哀乐七情六欲,悟道者早已远离文字相、语言相、心缘相;对于任何顺逆境界毫不动心。甚至到了生死关头,都还能保持宁静而安详自在的心境,不为死苦所烦扰。

    一个解脱者所证悟的境界,不会忘却或退失。并且,无论处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直接而明确地呈现自己的悟境。

    曾经有个参禅悟道的人,师父想考验他是否真正彻悟,于是趁他熟睡时,掐住他的喉咙。此人一醒,立即不假思索,对答如流,这就是对体证[保证]的境界不忘失。

    解脱者的心境虽然相同,但是,由于个性的差异,以致呈现出不一样的风范。譬如有的达到解脱后,在为人处世上,则表现出谨严拔俗的风格。也有的证悟后[怔悟后],流露出与悟前不同的样貌。大体来说,贪行人解脱后是和光同尘;嗔行人是严谨不群;慢行人则是勇于负责。

    心灵寄语:

    在人世间,有的人急急忙忙求这个、求那个,有着种种的不知足、不满足,真是:“争名日夜奔,争利东西惊”,这样的人生,是无法自在逍遥的。假如想要过平实一点的生活,你不要去妄求。该来的,是你的,跑不了,也不会失去;不该来的,不是你的,怎么样想方法获得,最终也会离你而去。因此,所谓“由淡中知真味,从常里识英奇”,你不妄求,才能体会知足生命的宝贵。

    心如止水

    只要我们时常净化我们的身心,就能保持心灵纯净,摆脱世俗烦恼。只要用心去生活,无处不是宁静。

    有位虔诚的信徒,每天都从自家的花园里采撷鲜花到寺院供佛。一天,当她送花到佛殿时,碰巧遇到无德禅师从法堂出来,无德禅师非常欣喜地说道:“你每天都这么虔诚地以香花供佛,根据佛家经典记载,常以香花供佛者,来世当得庄严相貌的福报。”

    信徒非常高兴地回答道:“这是应该的,我每次来您这里礼佛时,觉得心灵就像洗涤过似的清凉,但回到家中,心就烦乱了。作为一个家庭主妇,如何在烦嚣的尘世中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呢?”

    无德禅师反问道:“你以鲜花献佛,对花草总有一些常识,我现在问你,你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鲜呢?”

    信徒答道:“保持花朵新鲜的方法,莫过于每天换水,并且在换水时把花梗剪去一截,因为这一截花梗已经腐烂,腐烂之后水分不易吸收,花就容易凋谢!”

    无德禅师说:“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其道理也是一样。我们的生活环境就像瓶里的水,我们就是花,唯有不停地净化我们的身心,变化我们的气质,并且不断地忏悔、检讨,改掉陋习、缺点,才能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

    信徒听后,作礼感谢道:“谢谢禅师的开示,希望以后有机会亲近禅师,过一段寺宇中禅者的生活,享受晨钟暮鼓,菩提梵唱的宁静。”

    无德禅师说:“你的呼吸就是梵唱,脉搏跳动就是钟鼓,身体就是寺宇,两耳就是菩提,无处不是宁静,又何必等机会到寺宇中生活呢?”

    若有心修佛、修身,不一定非得身处寺宇方能宁神静气,得到平静。有心之人,只要时时净化自己的身心,改善自身性情,克守[恪守]气性,无论身于何处何时皆可保持清静之心,享受宁静。

    曾这么感受着四季,冬天太冷,夏天太热,春秋气候适宜,然而走得最急的是最美丽的时光,恍惚中什么也没来得及做,日子也消逝了。于是,喜欢独自守着黄昏,默默地伤感,心中曾经有过的一份辉煌跌落谷底。

    很多时候,愿意一个人踟蹰而行。在沉默和寂静中冥想,在喧闹之后的孤独里领略独处的妙处。就是这个样子,就是这么一份心情。心情是什么?烦躁、苦闷、喜悦、愤怒、绝望等等都可喻示它,或者简单地分为好心情和坏心情,心情无时不在,心情无时不有:然而谁又看见过心情的影子,谁又听到过心情的声音呢?

    人生是一种成长的过程,更是一种经历。这是一个充满忧患的世界,只有用一颗大大的心才能托得住。人生是缺憾的,人人都有企望而不达的憾事,幸福永在昭示人们不懈地追求。幸福到底是什么呢?我想,幸福只是一种感觉,是一种拈花微笑的禅意。同样,一朵花在不同的心里引发不同的感受,只有心地无私和知足常乐的人,才会时时看到幸福在向他招手微笑,只有了悟人生真谛的智者,才能在生活中时常满足和舒畅,贪婪者永远被关在幸福之门的外面。杜甫曰:“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杜牧也曰:“莫贪名和利,名利是身仇。”诗人的用意是名利是贪不得的,身居草堂也一样清心明志,可以获得人生的真情趣!

    确实,有些事是贪不得求不得的,过于贪婪,势必造成身心疲惫,以致忽略了人生进程中的风光旖旎,也许得到了所求,却又事与愿违面目皆非了。

    也就是刹那间悟得的——既然做不成一棵参天大树,就做绿茵茵的小草吧,或者去做空谷中的一株幽兰,默默地暗香四溢:寂寞是一种美丽,寂寞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在寂寞中蜕变成熟,在寂寞中超越解脱,生命安安静静的,幸福在心,一切在心。于是,很想过一种简单的生活——有一间栖身小屋,有一张结实的木床,拥有好多心爱的书籍,一桌一椅能伏案写作,打开窗子月光柔柔涌进来,一杯香茗在手,有什么不能释怀呢?有时候更想远离热闹红尘,过一种山居的生活,在云中,在树下,靠着月光清泉,除了山之外我所需不多,一些泥土,几把茅草,一块瓜田,数株茶树,一篱菊花,风雨晦暝之时片刻小憩,多么优哉乐哉呀!

    心灵寄语:

    春有百花,夏有凉风,秋有硕果,冬有白雪。一切唯心而造,只要守住了自己的心,心如止水,日日有好景,时时是佳时。期望自己似菩提无树,明镜亦非台的淡泊。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从容,认真地对待每一天,自然些,洒脱些,常常有个好心情,无论春夏秋冬,再热,一身汗也痛快,再冷,寒风凛冽也坦然。

    立地成佛

    机会其实就在眼前,只要你果敢地做出决定并行动,那么你可能就成功了。如果你犹豫不决,那就只会坐失良机。

    很久很久以前,雪窦寺内有个小和尚。

    小和尚很刻苦,诵经礼佛十分勤奋。

    小和尚住的僧房前,泥土中有一条比小和尚更勤奋更早起的蚯蚓,天不亮便啼叫。

    谁能听到蚯蚓的啼叫?小和尚就听得到。

    小和尚一听到蚯蚓啼叫便起床做功课,做得连冥冥中的神佛罗汉们都赞叹,私下悄悄议论:这小和尚善缘不浅,日后必成正果,位列仙班。

    一天又一天的漫长岁月,比寺前老白果树上的叶子还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小和尚终于厌烦早课诵经,贪睡懒起。可恨那蚯蚓照旧黎明即啼,打扰小和尚的甜梦。

    小和尚手提半壶开水,烫死了那条蚯蚓。

    方丈下令:小和尚“自裁”——到距雪窦寺东南方三里处的千丈岩舍身赎罪。

    那千丈岩名符其实[名副其实],悬崖足有千丈。莫说跳下去,便偷看一眼,也做三夜噩梦。小和尚只瞧了半眼——一眼没瞅完,便把双目紧紧闭住,双手捂脸,那泪水便从手缝中流出,哭得山响。东岙村的屠夫,杀猪卖肉完毕,回家路过此地,闻听如此凄厉的啼声,虽杀猪成性也动了恻隐之心,循声来至千丈岩边。

    “小师父,何故悲啼?”屠夫施礼问道。小和尚哭着将事情原委一一道来。

    屠夫听罢,突然顿悟:“小师父,你伤害一条蚯蚓,方丈就命你跳崖自赎。我杀猪三千头有余,该当何罪,这崖么,应该我先跳!”

    说时迟,那时快,屠夫放下屠刀,纵身一跳,坠入千丈深崖,如一片落叶从参天大树上飘落。小和尚吓得一屁股坐到一块棱角尖利如刀的石峰上,竟不觉疼痛。不料眼前出现了奇迹:一刹时[一刹那],从千丈峡谷到万里云天,鼓乐齐鸣,祥云朵朵,只见那跳崖屠夫,从峡谷中徐徐升腾而起,跨一只羽毛洁白的仙鹤,飘飘摇摇竟向敞开着的金碧辉煌的南天门升天而去。小和尚惊叹得连呼“阿弥陀佛”不迭。“唉,刚才为什么自己不先跳呢?”小和尚后悔了。

    原来,西天佛祖怜悯小和尚平日苦修,日诵经课,很是难得。所犯烫死蚯蚓之错误,如跳崖自赎,则更见其悔悟的决心,说明这小僧善根不浅——特派仙鹤仙乐千丈崖迎候,待小和尚纵身一跳,便使他落在鹤背上升天而去。没料到小和尚贪生怕死,一念之差错过“天机”。于是,被屠夫以快速顿悟法捷足先跳、又捷足先登天界佛国了。

    执著并没有什么不好,它可以成就一个人的事业。然而,一个人如果执著于邪念,执著于“恶”的东西,或执著于偏激,就不会有什么好处。如此的话,无论为人还是处事,都不会被人接受,还谈何智慧?所以,放下不应有的执著,心就会敞亮,处事就会理智,从而培养出智慧乃至大智慧。再进一步,有时我们为了生活,往往做一些明知不可为而执意去做的事,浪费时间和精力。

    心灵寄语:

    抓住机会,把握善念,自会立地成佛。故而为人应善,更应干脆果断,面对应做之事,当立时及为,通晓是非之念,止恶为善。人的生命很短暂,做些力所能及也适合自己的事,放下面子,放下包袱,放下本来就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把拥有的珍惜好,把能做的都做好,其智可勉,其佛可成。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