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他人充满希望
一位老和尚和一位老农坐在一个小城镇边的道路旁下棋。一位陌生人骑马来到他们的身边,把马停下来,向他们问道:“师父,请问这是什么镇?住在这里的居民属于哪种类型?我正想决定是否搬到这里居住。”
老和尚抬头望了一下这位陌生人,反问道:“你刚离开的那个小镇上住的人,是属哪一类的人呢?”
陌生人回答说:“住的都是些不三不四的人。我们住在那儿感到很不愉快,因此打算搬到这儿来居住。”
老和尚说道:“施主,恐怕你会感到失望了,因为这个镇上的人跟他们完全一样。”
过了不久,又有另一位陌生人向老和尚打听同样的情况,老和尚又反问他同样的问题。
这位陌生人回答说:“啊,住在那儿的人都十分友好,我的家人在那儿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但我正在寻找一个比我以前居住地方更有发展机会的城镇,因此我们搬出来了,尽管我们还很留恋以前那个地方。”
老和尚说道:“年轻人,你很幸运。在这里居住的人都是跟你差不多的人,相信你会喜欢他们,他们也会喜欢你的。”
一旁的老农不明白,同样的问题,老和尚怎么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呢?
心灵寄语:
你对别人失望过吗?你让别人失望过吗?请记住,以一份理想的眼光去看别人,是美好的。
我们为何不以一种更为积极、达观、宽容、和善、友爱、健康的心态去看待人间诸事?为何不多欣赏一下别人,多给别人以支持和鼓励,多为别人拍拍手,喝几声彩呢?
随缘就好
世界因为这一世情缘而美好,生活因为这一生追随而丰富。人,其实真的很容易满足。要感谢这些缘分,因为感谢,所以珍惜……
在时光喑哑的记忆中,那个站在唯一光亮处朝你招手的微笑,那个徘徊在梦境里不曾远离的身影,那段曾经拥有、正在拥有或是即将拥有的幸福,就这样随着美丽的缘,轻轻地停在我们身边,最温暖的位置。
喜欢“缘”这个字,因为想象不出她的颜色。
应当是绿色的吧,生机勃勃,让人无法割舍离弃,但是似乎绿色太媚俗。
应当是蓝色的吧,悠远深邃,让人无法逃离回避,但是似乎蓝色太忧郁。
应当是红色的吧,热情激烈,让人无法忘却疏离,但是似乎红色太妖艳。
应当是紫色的吧,神秘高贵,让人无法浅尝辄止,但是似乎紫色太遥远。
应当是透明的吧,简单纯粹,让人轻易却[情谊却]快乐地放下了整个自己,醉在这一片纯净的世界,忘记了忧虑,忘记了烦恼,忘记了自己。
喜欢站在有微风的地方,任轻轻的微风卷起零乱的发。这是一种“缘”,在这浩然的天地间,你有缘听风说话。
喜欢站在有阳光的地方,任暖暖的阳光晒在懒懒的背上。这是一种“缘”,在这冰冷的世界里,你有缘享受温暖。
喜欢站在有朋友的地方,任浓浓的关怀沁满空空的手。这是一种“缘”,在这复杂的尘世里,你有缘享受真诚。
喜欢站在有家人的地方,任甜甜的爱呵护小小的心。这是一种“缘”,在这混沌的人世间,你有缘享受真实。
喜欢站在有爱人的地方,任迷人的眷恋布满深深的眼。这是一种“缘”,在这浩瀚的人海里,你有缘享受唯一。
所以,我们要做一个惜“缘”的人,珍惜自己所拥有的这份理解人的能力,也珍惜自己所拥有的这份被理解的可贵。
要相信,人间有大爱,大爱才有大执著[太执著],大执著[太执著]才有大温暖。不喜欢说相守,因为眼见了很多相守到夜残灯枯劳燕分飞的残酷;喜欢说追随,喜欢爱里面永远不分彼此的相互追随,无论对方走多远,总有一个人会在距你不远的地方,随你而来,你永不孤独,却永远自由。
做孩子的时候,我们喜欢追随父母的脚步。喜欢迈着小小的步子,跟在父母的身后,即便摔倒了,爬起来,抹干了眼泪,也继续追随。那是爱的执著的追随,一直到后来,我们几乎熟悉了父母的脚步声,知道他们未曾拿出钥匙,已经为他们打开了门扉,并笑脸相迎一身倦意的他们。
做少年的时候,我们喜欢追随同伴的脚步。喜欢牵着彼此的小手,一前一后的,蹦蹦跳跳或是三五成群的,去一个新鲜的玩处,那是爱的执著的追随。一直到后来,在我们历经了各种各样的沧桑,历经了人生的各种幸或不幸,还能在满世界虚假的觥筹交错中敬上一杯最真诚的酒。
做青年的时候,我们喜欢追随爱人的脚步。时而携手,时而拥抱,时而亲吻,也时而互相追随。我们在自然里互相追随,享受彼此依恋的小快乐;我们在心灵里互相追随,享受彼此理解的小幸福;我们在理想里互相追随,享受着彼此建筑的小成就,那也是一种爱的执著的追随。爱情,并不复杂,只是记得,无论眼前流转过多少人,身边经历过多少事,都像曾经在自然里,在心灵里,在理想里相互追随那样,不曾遗落了对方的脚步,那又何尝怕等不来天长地久的一世情缘呢?
做中年的时候,我们喜欢追随在孩子胖胖小小的身子后面。看他们像天真的小企鹅,一步一摇的走向他们充满想象和未知的未来,心里充满甜蜜和期许。我们的生命在他们小小的身体里延续着,我们的快乐在他们可爱的小脸上洋溢着,我们的爱在他们的成长中追随着。
心灵寄语:
人说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只是,同船渡未必有缘对话;同枕眠也未必真的会百年好合。那么,是否万年才修来这份相识相知相惜相恋的“缘”呢?如果,这便是最值得珍惜的“缘”,那么既然已经快乐的拥有了,一生又有何求呢?
逆境也是缘
历史上,许多高僧的一生都经历过恶缘逆境,明末高僧紫柏真可大师由于为民请愿减轻矿税,受到朝中权奸的陷害而被捕入狱,最后惨死在狱中;憨山大师为了修建寺宇,曾多次遭人诬陷其假公济私、贪污钱款,被以私创寺院的罪名流放雷州,后受请修复南华寺,也曾遭到别人的诬陷,以至于憨山大师坚决辞去南华寺住持之职。
来果禅师出家之后,往宝华山受戒,他日夜兼程前往,不料夜歇水边,僧帽瓢筷便铲等物,被行船纤绳经过齐刮下水,杳然无迹,次日只得觅一竹棍,化一瓦盆,一路求食,有时一饿五天,有时一饿三天。如此晓行夜宿,将到宝华山边,无力上山,又无衣单,即取青藤一条,将破衲袄捆好,当作[当做]衣单,背负而行,因多天未食,毫无气力,挨至客堂拜下,无力起身,知客师未识来意,照来果禅师臀部踢了一脚,遂被踢倒在地而无力爬起,在照客的搀扶下才得以起身。又因来果禅师写一句顺口溜:“普陀离俗意念奢,实为生死到宝华,多蒙师众收留我,参明水性脱尘沙。”知客认为禅师是歹人,便将禅师移住在磨房里。大师在磨房里多天,只余一息,最后因溜单被追回,被磨头用茨条一顿毒打,休克多次。次日,禅师又私自逃出磨房到金山求戒,知客师也不问青红皂白便派人连推带拖,一拥而出。禅师当时已经三天没有吃饭,想求一餐饭也不被允许。禅师被推出寺门之后,为了活命,只得到镇江街上沿街乞讨。街上人见禅师身无衣穿,手无碗筷,没有一人肯布施给他。这样,又经过三天,大师未得粒米充饥。在饥饿无门时,禅师遇到一个道士,禅师请道长收留为道士。禅师便按照道士的指点上山,等了四个小时,该观观主方回来,一看禅师的样子便怀疑为坏人,叫五六个道士,将来果禅师连拖带抬,向柴堆边一摔,惊动了犬狗,狗不停地狂吠,禅师只好在狗窝里住了一夜。禅师后又到金山塔院,请求当家收留,也不被准许。后来禅师又寻求多家寺院,都被拒绝同住,有的寺院甚至连一餐饭也不给禅师吃。来果禅师受尽了各种磨难,最后才寻觅到安身立命的寺院住下来。
恶缘逆境往往会使人遭受很多艰难困苦。但是,恶缘逆境往往也能够成就一个人,那些不曾经过各种恶缘逆境的人就像温室中的花草,一旦经历风雨的折磨就会枯萎而死,只有那些屡遭各种恶缘逆境磨难的人,才能成为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强者,他们最终才会有大的成就。
由此可见,遭遇逆境也是缘。但要能够正确地认识逆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自己处在旁观者的地位,看到别人遭遇挫折时,或许有时还能做出一些较为正确的分析,而当挫折降临到自己的头上时,要能做出正确而清醒的认识,则就很不容易了。在挫折情境中,许多不理智的反应,不正确的行动,都是与缺乏对挫折的正确认识有关的;因此,我们就应当有正确的逆境观。
可以说,逆境也是生活中的组成部分,每一个人都会遇到。不是遇到这种不幸,就是遇到那种厄运,不是遇到大坎坷,就是遇到小麻烦。虽然我们不欢迎逆境,不喜欢逆境,但又总是躲避不开它。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活就是喜、怒、哀、乐的总和。有喜有乐,自然就会有怒有哀。自然间、社会间的万事万物,无一不是在曲折中前进、螺旋式上升的。一切顺利、直线发展的事情几乎是没有的。所谓“一帆风顺”、“万事如意”,往往只是人们的良好希冀而已;“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倒是司空见惯的。纵观古今,许多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大都是在逆境和坎坷中磨砺过来的,人类创造文明与进步的事业,无不经过挫折与失败,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人生苦短,谁能保证在旅途的行进中没有逆境的阻碍。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发明地动仪时,曾遭到当时朝廷政治上的打击,对他降职使用。别人也嘲笑他搞科学是不务正业。但他不为功名利禄和嘲笑讽刺所动摇。世界著名科学家、大西洋海底第一条电缆的设计者威廉·汤姆逊教授(凯尔文勋爵)曾说过:“有两个字最能代表我五十岁前的科学进步上的奋斗,这就是‘失败’……”
心灵寄语:
逆境既是缘,也是客观存在的,关键在于我们怎样认识它和对待它。如果对挫折没有正确的认识,缺乏应有的心理准备,遇到逆境就会惊慌失措,痛苦绝望;如果有了正确的逆境观,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认识到逆境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并且敢于面临逆境,不灰心,不低头,不后退,坚忍不拔,敢于向逆境挑战,就能把逆境当作[当做]进步的阶石、成功的起点,从而不断取得进步。
得失随缘
佛家讲究的是忍让、避开、耐烦、不理会,以躲避别人恶意的纠缠。不为世事所扰,豁达地面对人生,洒脱自在,这才是快乐处世的真谛。
唐代丰干禅师出家在天台山国清寺。一天,他在松林漫步,山道旁忽然传来小孩啼哭的声音,他寻声一看,原来是一个稚龄小孩,衣服虽不整,但相貌奇伟。问了附近村庄的人家,没有人知道这是谁家的孩子,丰干禅师不得已,只好把这男孩带回国清寺,等待人家来认领。因为他是丰干禅师捡回来的,所以大家都叫他“拾得”。
拾得在国清寺安住下来,渐渐长大,上座就让他担任行堂(添饭)的工作。
时间长了,拾得也交了不少僧友,尤其与其中一个名叫寒山的穷僧,相交莫逆。因为寒山贫困,拾得就将斋堂里吃剩的饭菜用一个竹筒装起来,给寒山背回家。
有一天,寒山问拾得:“如果世间有人无端诽谤我、欺负我、侮辱我、耻笑我、轻视我、鄙贱我、恶厌我、欺骗我,我要怎么做才好呢?”
拾得回答道:“你不妨忍着他、谦让他、任由他、避开他、耐烦他、尊敬他、不要理会他。再过几年,你再看他如何待你。”
寒山再问道:“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处事秘诀,可以躲避别人恶意的纠缠呢?”
拾得回答道:“弥勒菩萨偈语说:老拙穿破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随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办。如果能够体会偈中的精神,那就是无上的处事秘诀。”
万事随缘,一切随心,这是一种境界,修佛者达则成正果,修身者至则成圣者,平凡者得则获快乐生活。
正因为世间的一切皆是缘所促成,都有其深层的根源,故我们不仅要惜缘,更要随缘。一个人若能如此,已具很高的境界了,还会有何世俗的烦恼呢?所谓“随缘自适,烦恼即去”,就这么简单。
随缘,就是顺其自然,不强求,不怨恨,不急躁,不大悲,不大喜,得失随意。
随缘,不是随便,不是无所作为,马虎行事,也不是消极等待,而是以“入世”的态度去耕种,以“出世”的态度去收获。即做好自己的本分,尽到自己的责任,对任何人、任何事决不敷衍,而是诚心诚意,不逃避问题,不畏惧困难。如能以豁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你会发现无穷的乐趣,会发现处处蕴涵天机。在狂躁的环境下,你必能恬然自若;在生死攸关时,你能处之泰然;在大喜大悲面前,你也不为所动,能迅即洞明真相。
随缘是一种不违背真理,却又随顺环境因缘,不被眼前假象所迷惑,不因暂时困境而绝望,它是人生境界的体现,是一种自在,是智慧的流淌。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是古人对随缘的一种很好的阐释。放得下宠辱,放得下得失,即是闲适自在。该吃饭时吃饭,该睡觉时睡觉,该做事时踏实做事,不妄求于前,不追念与后,从容平淡,豁达乐观,择善而行。
苦乐随缘,得失随缘,必是智慧的人生,必是有意义的人生。当你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你会感到没枉来人世,没白走一遭。倘能如此,足矣!
心灵寄语:
凡事顺其自然,尽力而为也是一种智慧所在。别给自己太多的心理包袱,不管追求什么,让自己轻装上阵,得失随缘。得之,幸;不得,命。尽力为之不强求。佛家云:世界原本就不是属于你,因此你用不着抛弃,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著。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
环境决定命运
一个人的命运不是由生辰命理决定的,而是由生长环境决定的。可以说,环境决定人的命运。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就会有什么样的命运。
正值赶考时节,有位秀才欲赴省城赶考,偏偏妻子大腹便便,随时可能临盆。留她一人在家中又不放心,秀才遂带着妻子同行,希望能赶到省城之后再生产。
一路旅途劳顿,也不知是动了胎气,还是孩子急着想早点出来,妻子竟在半途肚子痛了起来,眼看就要生产了。
沿途住家稀少,勉强前行了一段路,才找到一处人家,秀才急忙上前敲门。这户人家以打铁为业,刚巧铁匠的老婆也正要生产。算来也是秀才的运气好,现成的接生婆正好顺道帮妻子接生。
过不多时,秀才的妻子和铁匠的老婆各自安然产下了个儿子,母子都很平安。两个男婴算来竟是同年同日且同一时辰生下的。
十六年后,秀才的儿子长大了,也继承父业,考上了秀才。老秀才大喜之余,想起铁匠的儿子与自己秀才儿子的生辰八字相同,想来此时必定也是个秀才了。
回想当年收容妻子临盆之恩,秀才便备了四色礼物,专程赶往铁匠家中,欲向他道贺儿子高中之喜。
等到了铁匠家中,只见老铁匠坐在门口吸着旱烟,屋内一个年轻后生,精赤着上身正忙着打铁。秀才将礼物呈上,并问老铁匠的儿子哪里去了。
老铁匠指了指门内,说道:“喏,不就在那儿。哪里也没去啊!”
老秀才诧异道:“是他,这可奇怪了。按命理说来,你儿子和我儿子生辰时刻相同,八字也一样,理应此际也该是个秀才方是,怎么会——”
老铁匠大笑:“什么秀才,这小子从小跟着我打铁,大字也识不得一个,拿什么去考秀才啊!”
老秀才至此才大悟,生辰命理相同,命运也会不同,因为处于不同环境的际遇,命运自然也大不相同。
虽然我们生来不是命由天定,可以说命运是把握在自己手中的,但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会出现不同的际遇。就如孟子,若无孟母三迁,孟子的命运也必将有所改变。想要成功的人,一定要为自己营造和选择合适的环境,潜心努力,才能终有所成。
一个好的环境,或一个适合自己的环境,不仅让自己的生命焕发无限生机,而且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
好的环境要好好把握,不好的环境要好好把持。
首先,环境影响了一个人的性格,一个人的性格造就出了一个特别的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每个不同性格的人都会接触不同的人和事。不同的人和事会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命运。
其次,每个不同的成长环境都带给人不同的记忆,人们会因此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鉴别能力,不同的心理和想法。不同的兴趣爱好又指引大家对不同的事物分外热衷,同时也做出不同的选择。比方说:现在的人们都因为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了不同的行业和岗位。当然也有些人因为外界影响不得不选择或从事某些行业和岗位。不管是自由选择还是外界影响,它们的抉择都是由生长的环境所决定的。不同的鉴别能力使人产生不同的欣赏观念,不同的欣赏观念使人做不同的判断。比方说:现在的男男女女们对帅哥和靓女们都有着各自的看法,对喜欢与爱也有着不同的定义。不同的心理和想法使人结交不同的朋友,不同的朋友群也使人有不同的性情。比方说:跟漂亮的女孩在一起会变漂亮,跟温柔的女孩在一起会变温柔,跟开朗的女孩在一起心情会分外开朗,反之,跟粗鲁的女孩在一起会变得更粗鲁……所以,成长的环境对人一生的生活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再次,环境决定一个人的未来。每个不同的人都有着不同的未来。未来如何谁也无法预料,但我相信,只要我们肯努力,前途将一片光明!
心灵寄语:
生活需要好的环境,创业需要好的环境,这也是每个人都渴望的,但由于自己不是社会的主宰,不是环境的主导,所以,环境不是自己能够控制的。只能好好地去适应周围的环境。无论我们遇到的环境多么恶劣,都要像画画一样,尽量完善些吧。但这种完善,既是一个人的风格的力量,更是一个人同命运争辉的胆识。
顺势而为
烈日炎炎的三伏天,骄阳似火,已经有好久没有下雨了,禅院草地上的草死的死,枯的枯,变成光秃秃的一片黄土。
小和尚焦急地对师父建议道:“好难看啊!我们赶快撒点草种吧!”
“现在不行,等天气凉爽了。”禅师挥挥手说:“随时!”
中秋节过后,天气凉爽下来,禅师买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种。一阵秋风吹过,草籽边撒边四处飘洒。
小和尚惊慌地喊道:“不好了!好多种子都被吹走了,多可惜呀。”
“没关系,吹走的种子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禅师安慰弟子说:“随性!”
一些鸟儿看见人在撒种子,小和尚前脚一走,它们就跟着飞来啄食。
“要命!种子都被鸟吃了!”小和尚发现了,急得跺脚。
“没关系!种子多,吃不完!”禅师不以为意地说:“随遇!”
半夜时分突然下了大暴雨。一大早,小和尚就冲进禅房嚷嚷道:“师父!这下真完了!好多草籽被雨冲走了!”
禅师镇定地说:“种子被冲到哪儿,就在哪儿发芽,随缘!”
一个星期过去,原本光秃秃的地面,突然之间冒出了许多青翠的草苗;一些原本没有播种的角落,墙角、门槛,到处泛出了绿意。
小和尚高兴得直拍手,叫道:“师父说的真对[说得真对]啊!”师父点头说:“随喜!”
禅,注重活泼流转的生命之流,知道万物虚空但是不拘泥于虚空,从空境圣境中转身而出,将小我转化为大我,将个体转化成全体,将“满目青山起白云”作为家风,随缘任运,洒脱无拘,使个体生命与宇宙生命合而为一,时间与空间融成一体,至真至美,无拘无束。自然物象成了禅悟者的宇宙生命,个体生命与天地大心息息相通。这至大至全的我,这至醇至美的道,既有宁静淡远、繁华落尽的静谧之美,又有鸢飞鱼跃、生机勃发的流动之美。
有一位禅师写了两句话要弟子们参研,那两句话是:“绵绵阴雨二人行,怎奈天不淋一人。”
弟子们看了这题目,便议论纷纷起来。
第一个说:“两个人走在雨地里,有一个人却没淋到雨,那是因为他穿了雨衣。”
禅师对于这个解释不予置评,只是缓缓地摇着头。
于是,另外一个弟子就说了:“那是一个局部阵雨,一边下着雨,一边没雨,这种景观虽不常见,但也不算罕见。所以两人走在雨地里,才会一个淋不到雨,那是因为他走在没有下雨的这边。”说毕,他望向禅师。
禅师仍旧默然不语。
于是,第三个弟子便得意地说:“你们都错了!什么穿雨衣,局部阵雨?”他嗤之以鼻地继续说道:“都太牵强了,其实道理很简单,一定是有一个走在屋檐下,所以才没淋到雨。”说罢,他洋洋自得地准备接受赞赏。
禅师微笑着看看他,然后对弟子们说:“你们都执著于‘不淋一人’这一点上,却钻进了牛角尖,其实,所谓的‘不淋一人’,不就是两个人都在淋雨吗?”
心灵寄语:
人心总是纷乱复杂,起伏不定,智慧的人能够顺势而为。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的思路一定要开阔一些,千万不要钻牛角尖,甚至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的错误。只要顺势而为,随缘任运,开放心怀,即可尽情欣赏品味世间的一切!
换个角度去看
有个年轻人被贫穷所困扰,便向一位老禅师请教。老禅师问:“你为什么失意呢?”
年轻人说:“我总是这样穷。”“你怎么能说自己穷呢?你还这么年轻。”“年轻又不能当饭吃。”年轻人说。老禅师一笑:“那么,给你一万元,让你瘫痪在床,你干吗?”“不干。”“把全世界的财富都给你,但你必须现在死去,你愿意吗?”“我都死了,要全世界的财富干什么?”老禅师说:“这就对了,你现在这么年轻,生命力旺盛,就等于拥有全世界最宝贵的财富,又怎能说自己穷呢?”
年轻人一听,又找回了对生活的信心。
这个世界上,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就看你怎么去对待它。换个角度看问题,常能海阔天空。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群兴致勃勃的人在登山的路上遇到了从山上下来的满身疲惫的人。于是,登山的问下山的说,怎么样?山上有什么好玩的吗?下山的满脸失望地说,没有,什么也没有,只是一座破庙……如果你是登山的,听到这些话,就停滞不前,满心失望。请问你这次旅途愉快吗?不,一点都不愉快。这个时候,你只有给自己一个微笑,给自己一次机会,自己爬上去看个究竟,也许,你会从中发现一些新的东西……
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在研究了八千多种不适合做灯丝的材料后,有人问他:你已经失败了八千多次,还继续研究有什么用?爱迪生说,我从来都没有失败过,相反,我发现了八千多种不适合做灯丝的材料……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就截然不同了。有时候,能从失败中走出来也是一种成功,如果你整天沉浸在失败的痛苦之中,那么你永远无法成功……
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一个开伞店的,二女儿成为洗衣店的主管。这样,老太太晴天怕大女儿家雨伞卖不出去,雨天又担心二女儿家衣服晒不干,整天忧心忡忡。后来,有一位得道高僧对老太太说:“老太太,您真有福气,晴天二女儿家顾客盈门,雨天大女儿家生意兴隆。”老太太这么一想,哎,还真是!从此,整天无忧无虑。
一片落叶,你也许会看到“零落成泥碾作尘”的悲惨命运,但是只要换个角度想,你便会发现它“化作春泥更护花”的高尚节操;一根蜡烛,不久便会“蜡炬成灰”,但它却为人照亮了前面的路;一支粉笔,只需三笔两画,生命便会结束,但它却在学生心中撒下了知识的种子。
在生活中遇到逆境和困难,还要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问题,给自己以信心,同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问题就是发现发展的空间。
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曾提出一个叫“情绪困扰”的理论。他认为,引起人们情绪结果的因素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个人的信念。所以,许多在现实中遭遇挫折的人,往往认为“自己倒霉”,“想不通”,这些其实都是本人的片面认识和解释,正是这种认识才产生了情绪的困扰。实际情况是,人们的烦恼和不快,常常与自己的情绪有关,同自己看问题的角度有关。能否战胜挫折,关键在于任何情况下都不被一时的失意和不快左右,永远怀着希望和信心,就能从逆境和灾难中解脱出来。
心灵寄语:
当我们遇到挫折、碰到困难时,难过、后悔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更积极的方法是,我们要勇敢地去面对挫折,接纳挫折,接纳自己,换个角度看问题,使挫折变成成功的垫脚石。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