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中更要静心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遭受到[都会遭受]逆境,我们要冷静地看待这种遭遇,不要怨天尤人,一蹶不振。
很久以前,有一个老妇人与独生子相依为命。老妇人原以为可以与独子长相依靠的,不料独子突然得了重病,不治而亡。
老妇人的邻居帮助老妇人把死者埋了,老妇人痛失爱子,死也不肯离开坟地。她不吃不喝,哭呀哭呀,只想与儿子一道离开人世。就这样过了四五天,老妇人果然气息奄奄,命在旦夕了。
这时,虚竹大师来到老妇人身边,问道:
“您为何停在坟间不肯离去呢?”
“唉!我唯一的爱子离我而去,我痛不欲生,只求同儿子一同离开人世。”老妇哭着说。
虚竹大师又问老妇:“你想不想让儿子活过来呀?”
老妇一听,精神倍增,说:“当然想呀,你可有什么办法么?”
虚竹大师道:“你如果能找来一种香火,我便可以拿着此火为你儿子许愿,叫你儿子复活。”
“那是什么样的香火呢?”老妇问。
“这种香火就是从来没有死过人的人家燃着的香火,你去把它找来吧。”虚竹大师说。
老妇听信虚竹大师的话,便四处讨香火去了。
每到一户人家,老妇就问:
“你家死过人吗?”
“死过,曾死过不少人呢。”
老妇继续走,每到一户,老妇依旧问:
“你们家以前死过人吗?”
“死过,我们的祖先都在我们前面死了。”
“怎么会没死过人呢?”回答几乎千篇一律。
老妇跑了许多路,问了不知多少户人家,每家的回答,几乎一模一样。无可奈何,老妇回来了,告诉虚竹大师:“我已经遍求所有人家,却没有一家没有死过人的,这样的香火看来我是取不来了。”
虚竹大师说:“既然如此,你又何必为死了儿子而过度悲伤呢?”
老妇人恍然大悟。
世界上的任何人都会经历过逆境和不幸,没有受过挫折与痛苦的人尚不存在,当我们每个人将痛苦与不幸抓紧不放时,只会让自己或他人更加悲痛,不如放下心中的伤痛静下心来面对,继续自己的人生。
一位信佛虔诚的居士,每天很欢喜到寺院以鲜花供佛,但一离开寺院,内心就会现烦恼状。禅师说:“花的新鲜与我们身心清净的道理是相同的。常常自我净化、调整心念,才能适应环境;无法要求环境来适应我们的心啊!”
净心,最重要的是心念清净。人生不如意事占了十分之八九,生活要能事事如意、不受外界干扰,实在很不容易!既然人世间有这么多不如意的环境要面对,不如先自我净化,把内心的世界清净,这也就是修心要下的工夫。
心灵寄语:
在生活中如果好好用心、反观自性,就能自我净化心地,则无处不是清净的道场!何须等待时间与空间的配合?修行,无非是要时时控制自己的心。内心如果清净,大地一切的境界无一不是美景;宇宙之间,万物的声音无不是生命的朝气与大地的生机!
没有什么不能忍受的
生活中我们难免会与人发生各种矛盾、争执。有的人视“横蛮”为“英勇”,在矛盾和争执中总爱誓死争高低,使小事酿成大祸。有的人则视“忍让”为美德,做到“人善我,我善人;人不善我,我亦善人。”这两种人际关系的善恶,人们一眼即明;但要见之于行动则非易事。它需要矛盾的双方具有理智和道德,要相互尊重、相互谅解。
有一位青年脾气非常暴躁、易怒,并且喜欢与人打架,所以很多人都不喜欢他。有一天,无意中游荡到大德寺,碰巧听到一休禅师正在说法,听完后发誓痛改前非,就对禅师说:“师父!我以后再也不跟人家打架口角,免得人见人厌,就算是受人唾面,也只有忍耐地拭去,默默地承受!”
一休禅师说:“嗳!何必呢,就让垂涎自干吧,不要去拂拭!”
“那怎么可能?为什么要这样忍受?”
“这没有什么能不能忍受的,你就把它当作[当做]是蚊虫之类停在脸上,不值得与它打架或者骂它,虽受唾沫,但并不是什么侮辱,微笑地接受吧!”一休说。
“如果对方不是唾沫,而是用拳头打过来时,那怎么办?”
“一样呀!不要太在意!这只不过一拳而已。”
青年听了,认为一休说的太不像话,终于忍耐不住,忽然举起拳头,向一休禅师的头上打去,并问:“和尚!现在怎么样?”
禅师非常关切地说:“我的头硬得像石头,没什么感觉,倒是你的手大概打痛了吧!”
青年哑然,无话可说。
心灵寄语:
生活中,如果有人无端地诽谤、欺负、侮辱、耻笑、轻视、欺骗你,遇到这样的人,你没有必要总是针锋相对,不妨忍着他、谦让他、任由他、避开他、尊敬他、不要理会他。让人一步天地宽,在生活中学会了忍让,就能够减少许多烦恼和人际冲突。
以平和的态度面对愤怒
在为人处世方面,不妨大度一点,不必与他人所计较,宽容会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面对他人的愤怒与谩骂,我们大多同样愤怒,报之以同样的谩骂,结果却斗得两败俱伤,而佛在这个问题上却非如此。
有一天,佛陀在竹林僧院的时候,忽有一个婆罗门愤怒恶言地冲进僧院来。
因为他同族的人,都出家到佛陀这里来,故使他大发光火。
佛陀默默地听他的无理胡骂之后,等他稍为安静时,向他说道:
“婆罗门呀!你的家偶尔也有访客吧!”
“当然有,何必问此!”
“婆罗门呀,那个时候,偶尔你也会款待客人吧?”
“那是当然的啊。”
“婆罗门呀,假如那个时候,访客不接受你的款待,那么,那些菜肴应该归于谁呢?”
“要是他不吃的话,那些菜肴只好再归于我!”
佛陀以慈眼盯着他一会儿,然后说道:“婆罗门呀,你今天在我的面前说很多坏话,但是我并不接受它,所以你的无理胡骂,那是归于你的!婆罗门呀,如果我被谩骂,而再以恶语相向时,就有如主客一起用餐一样,因此我不接受这个菜肴!”
然后佛陀为他说了以下的偈:
“对愤怒的人,以愤怒还击,是一件不应该的事。对愤怒的人,不以愤怒还击的人,将可得到两个胜利:知道他人的愤怒,而以正念镇静自己的人,不但能胜于自己,也能胜于他人。”
这个婆罗门,就在佛陀门下出家,不久,成为阿罗汉。
现在社会上的人,逞一时匹夫之勇,可为一件小事而拔刀相向;为一句闲话,往往放在心里,久久不能消除;没有忍辱功夫,无论修持、无论做事都不能达到理想。一句闲话就要计较,一点小小折磨就受不了,这种没有力量应付环境的人,如何能担当重任和创造事业呢?
佛陀说:“学道的人,如果不能忍受毁骂,对恶毒攻击不能如饮甘露,即不能算是学道的人。”我国近代的太虚大师,一生遭受别人不断的打击、毁谤与压制,但是他从不与那些骂他的人计较。不只是太虚大师,连大肚能容的慈航大师、与世无争的印顺大师,他们的一生也都曾受到不少的侮辱与误解,但是他们都默默地承受下来。
心灵寄语:
对愤怒的人,以愤怒还击,是一件不应该的事。那样只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愤怒。如果态度更平和些,对双方都有益。我们可以把一切外来横逆与侮辱都看作人生旅途中的考验,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就能经得起狂风暴雨的吹打,能抵得住一切魔障的攻击破坏,最终成就自己的事业。
做些禅事,用些禅心
禅事是指善良的事,布施的事,服务他人的事,合乎佛法的事;人每天少不了要工作,工作就是要做事,只要能自利利他、自觉觉人、自度度人的事情,都是禅事。
禅心是指圣凡一致的心,包容一切的心,普利一切的心。人,应该要有信仰,有信仰才有目标,有信仰心中才有主。不过更重要的,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修行。如何修行?就是要有一颗禅心。禅心就是包容的心,就是平等的心,就是感恩的心,就是自我要求、自我惭愧的心。一个人能用禅心去体会世间人生,将我们的菩提心、般若心、禅心参究出来,人生才会更加美好。
有一位女士,家境非常富裕,不论其财富,地位,能力,权力及漂亮的外表,都没有人能比得上。但她却郁郁寡欢,连个谈心的人也没有。于是她就去请教无德禅师,如何才能具有魅力,以赢得别人的欢喜。
无德禅师告诉她道:“你能随时随地和各种人合作,并具有和佛一样的慈悲胸怀,讲些禅话,听些禅音,做些禅事,用些禅心,那你就能成为有魅力的人。”
女士听后,问道:“禅话怎么讲呢?”
无德禅师道:“禅话,就是说喜欢的话,说真实的话,说谦虚的话,说利人的话。”
女士又问道:“禅音怎么听?”
无德禅师道:“禅音就是化一切声音为微妙的声音,把辱骂的声音转为慈悲的声音,把毁谤的声音转为帮助的声音,哭声闹声,粗声丑声,你都能不介意,那就是禅音了。”
女士再问道:“禅事怎么做呢?”
无德禅师道:“禅事就是布施的事,慈善的事,服务的事,合乎礼法的事。”
女士更进一步问道:“禅心是什么心呢?”
无德禅师道:“禅心就是你我一样的心,圣凡平等的心,包容一切的心,普济众生的心。”
女士听后,一改以前的娇气,在人前不再夸耀自己的财富,不再自恃美丽,对人总谦恭有礼,对眷属尤能体恤关怀,不久就被人称为“最具魅力的女人”了!
有奉献才会有回报,有付出才会有收获。一个人在给予别人宽容和爱的同时,也会得到宽容和爱的。
有一天,奕尚禅师从禅定中起来时,刚好传来阵阵悠扬的钟声,禅师很专注地聆听完今晨的钟声之后,召唤侍者问道:“早晨司钟的人是谁?”侍者回答道:“是一个新来参学的沙弥。”于是奕尚禅师就要侍者将这个沙弥叫来,问道:“你今天早晨是以什么样的心情司钟呢?”沙弥不知道禅师为什么要这样问他,回答道:“没有什么特别的心情!只是打钟而已。”奕尚禅师说:“不是吧?你在打钟时,心里一定念着些什么?因为我今天听到的钟声,是非常高贵响亮的,那是正心诚意的人才能发出的声音。”沙弥想了想,说道:“报告禅师,其实也没有刻意念着什么,只是我尚出家参学时,家师时常告诫我,打钟的时候应该要想到钟即是佛,虔诚、斋戒,敬钟如佛,用仿佛入定的禅心来司钟。”
奕尚禅师听了非常满意,又提醒道:“往后处理任何事务时,都要保持今天早上司钟的禅心。”此后,这位沙弥无论做任何事,动任何念,都会牢记奕尚禅师的开示,一直保持着那天清晨司钟时的禅心,他就是后来的森田悟由禅师。俗话说:“有志没志,就看烧火扫地”,凡事带几分虔敬的禅心,有什么事做不成呢。
心灵寄语:
当我们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身心疲惫的时候,当我们在激烈的竞争中充满仇恨、愤怒、嫉妒、恐惧、丧气甚至绝望的时候,或者当我们在事业的征途中被鲜花掌声或香车美女包围的时候,我们都要时刻提醒自己打开智慧的心烛,观照自己的灵魂。发散着佛光的禅心可以让我们用另一双眼睛看世界,另一颗心灵感受世界。禅事不停,禅心不灭。
把自己放低
一个满怀失望的年轻人千里迢迢来到法门寺,对住持释圆说:“我一心一意要学丹青,但至今没有找到一个令我心满意足的老师。”
释圆笑笑问:“你走南闯北十几年,真没能找到一个自己的老师吗?”年轻人深深叹了口气说:“许多人都是徒有虚名啊,我见过他们的画,有的画技甚至不如我呢!”释圆听了,淡淡一笑说:“老僧虽然不懂丹青,但也颇爱收集一些名家精品。既然施主的画技不比那些名家逊色,就烦请施主为老僧留下一幅墨宝吧。”说着,便吩咐小和尚拿了笔墨纸砚。
释圆说:“老僧最大的嗜好,就是爱品茗饮茶,尤其喜爱那些造型流畅的古朴茶具。施主可否为我画一个茶杯和一个茶壶?”年轻人听了,说:“这还不容易?”于是调了一砚浓墨,铺开宣纸,寥寥数笔,就画出了一个倾斜的水壶和一个造型典雅的茶杯。那水壶的壶嘴正徐徐吐出一脉茶水来,注入到[注入]那茶杯中去,年轻人问释圆:“这幅画您满意吗?”
释圆微微一笑,摇了摇头。
释圆说:“你画得的确不错,只是把茶壶和茶杯的位置放错了。应该茶杯在上,茶壶在下呀。”年轻人听了,笑道:“大师为何如此糊涂,哪有茶壶往茶杯里注水,而茶杯在上茶壶在下的?”释圆听了,又微微一笑说:“原来你懂得这个道理啊!你渴望自己的杯子里能注入那些丹青高手的香茗,但是你总把自己的杯子放得比那些茶壶还要高,香茗怎么能够注入你的杯子呢?把自己放低,才能吸纳别人的智慧和经验。”
年轻人思忖良久,终于恍然大悟把自己放低,放到尘埃里去,便见得到幸福了。
古人云:“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说的是高处不胜寒的情景,也是芸芸众生中,很多人追求的目标。然而站在那样的高处,离天近,离地远,只看到天上摸不着的云彩,却离开了下面踏实的大地。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是因为身处低下,方能成为百川之王。一个人要想拥有百川的事业和辉煌,首先应拥有容得下百川的气量和心胸。人不应该一味追求那样的高,而是应该把自己放低,就像一棵小草开在春天里,生长在坚实的大地上。世间有万事万物,在它身边,有和它一样成千上万快乐的同伴。
心灵寄语:
把自己放低些,不等于不自信,并不是自暴自弃,而是一种心态。过度的自信等于狂傲,过度的狂傲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找不到回归的路。为人处事[为人处世]时,如果你做得很谦虚,把自己放得很低,你就很容易和别人交流,同时别人也就对你多一分信任。
百忍成金
孔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说苑丛谈》曰:“能忍耻者安,能忍辱者存。”《增广贤文》则告诫人们;“得忍且忍,得耐且耐;不忍不耐,小事成大。”程颐说得更深刻:“愤欲忍与不忍,便见有德无德。”忍成了中国人的一种处世方法,更是一种深刻的道德准则。
清代何绍基在外地为官,有一天他接到家里来信,得知家中因一墙基与邻人争吵,要打官司,请何绍基相助。何绍基立即修书—封云:“万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他的家人读罢家书,立即让人三尺,对方深受感动,也让了三尺,一场官司在“忍让”中化解讲和。
在人生之旅上,无论处何种事情,都要以“忍”为重,百忍方能成金。不要逞一时之气,显一时之威,到头来只能是自己酿的苦酒自己喝,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受苦的还是自己。以一时之威风,换来“苦水”自己喝,是不值得的。
唐朝开元年间有位梦窗禅师,他德高望重,并且还做过本朝的国师。
有一次,他搭船渡河,渡船刚要离岸,远处来了一位骑马佩刀的将军,大声喊道:“等一等,等一等,载我过去。”他一边说,一边把马拴在岸边,拿了马鞭朝小船走来。
船上的人纷纷说道:“船已经开了,不能回头了,干脆等下一回吧。”
船夫也大声喊道:“请等下一回吧。”将军非常失望,急得在水边团团转。
这时,坐在船头的梦窗禅师对船夫说道:“船家,这船离岸还没有多远,你就行个方便,掉过船头载他过河吧。”船家一看,是位气度不凡的出家师傅开口求情,就把船开了回去,让那位将军上了船。
将军上了船后,就四处寻找座位,无奈座位已满。这时,他看到了坐在船头的梦窗禅师,于是拿起鞭子就打,嘴里还骂道:“老和尚,快走开。没看见你大爷上船了吗?快把座位让给我。”这一鞭正好打在梦窗禅师的头上,鲜血顺着他的脸颊汩汩地留了下来。禅师一言不发,把座位让给了那位将军。
看到这一切,大家心里既害怕将军的蛮横,又为禅师抱不平,纷纷窃语:这将军真是忘恩负义,禅师请求船夫回去载他,他不仅抢了禅师的位子,还打人家。从大家的议论声中,将军明白了一切。他心里非常惭愧,懊恼不已,但身为将军,他又不好意思认错。
不一会儿,船到了对岸,大家都下了船。梦窗禅师默默地走到了水边,洗掉了脸上的血污。此时,那位将军再也忍受不住了,他走上前,跪在禅师面前,忏悔道:“禅师,我真对不起您。”
谁知,梦窗禅师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心平气和地说:“不要紧,出门在外,难免心情不好。”
心灵寄语:
为人处世必须要学会忍耐。学会忍耐,就是要学会不做蠢事,就是学会不做那些一时痛快,后来又懊悔不已的事。不能忍耐的结果,往往是不得不更长久的忍耐。在现实生活中,容易冲动的人很难成就大事。凡事都要慎重,要有耐力,从多角度去考虑,万不能盲目大意,随意决定。凡具有“忍”者风度的人,在事业的前程上将会更加的一帆风顺,做出一番成就。
退一步海阔天空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位大力士叫海格力斯,一天他走在坎坷不平的山路上,发现脚边有个袋子似的东西很碍脚,海格力斯踩了那东西一脚,谁知那东西不但没被踩破,反而膨胀了起来,加倍地扩大着,海格力斯恼羞成怒,操起一条碗口粗的木棒砸它,那东西竟然长大到把路给堵死了。正在这时,山中走出一位圣人,对海格力斯说:“朋友,快别动它,忘了它,离开它远去吧!它叫仇恨袋,你不犯它,它便小[它变小]如当初,你侵犯它,它就会膨胀起来,挡住你的路,与你敌对到底。”
其实人类也经常犯和海格力斯一样的错误,遇到矛盾时,不愿意吃亏,步步紧逼,据理力争,死要面子,认为忍让就是没了面子失了尊严,最终只能使得矛盾不断地升级,不断地激化。其实忍让并不会丢失尊严,而是成熟、冷静、理智,心胸豁达的表现,一时退让可以换来别人的感激和尊重,避免矛盾的加深。社会就像一张网,错综复杂,我们难免与别人有误会或磨擦[摩擦],善待恩怨,学会尊重你不喜欢的人,在自己的仇恨袋里装满宽容,那样才会少一份怨恨,多一份快乐,才会赢得更多的尊重。
明白了“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个道理,如果我们遇事给自己五分钟,冷静地思考,一定可以拥有更开阔的心境,可以做出更加睿智的决定。人生百态,各有所爱,你爱吃鱼,他爱吃鸭,虽然嗜好各不相同,但缘份[缘分]安排大家一桌共食,各自也都吃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何乐而不为,又何必强求别人一定要吃自己喜欢的东西。如果我们能承认品质各自有异的客观存在,便会对彼此的互异感到快乐,你有你的思维方式,我有我的人生见地,若能互相学习,彼此宽容,就能一团和气。转换思维,用你的博大胸怀去包容万物,退一步海阔天空,到那时,你会感到“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有一种出人意料的美,一种意想不到的奇迹。
世事有长有短,有阴有阳,有圆有缺,有利有弊,有胜有败,人生也是千变万化,在处理争端与矛盾之时,何不多想一下:处世让一步为高。那些邻里纷争,亲友反目,静下心来,仔细想想,会觉得有点可笑甚至荒谬。难道你愿意成为旁观者斜眼笑谈的主角?那么,各退一步,化干戈为玉帛,又何乐而不为呢?聪明的人,并不会一味地争强好胜,在必要的时候,宁愿后退一步,避其锋芒,有时候不仅能赢得旁观者的尊重,更能赢得对手的尊重。
龙虎寺禅院中的学僧正在寺前的围墙上,拟画一幅龙争虎斗的画像,图中龙在云端盘旋将下,虎踞山头,作势欲扑,虽然修改多次,却总认为其中动态不足,适巧无德禅师从外面回来,学僧就请禅师评点一下。
无德禅师看后说道:“龙和虎的外形画得不坏,但龙与虎的特性你们知道多少?现在应该要明白的是龙在攻击之前,头必须向后退缩;虎要上扑时,头必然自下压低。龙颈向后的屈度愈大,虎头愈贴近地面,它们也就能冲得更快、跳得更高。”
学僧们非常高兴地说道:“老师真是一语道破,的确,我们将龙头画得太向前,虎头也太高了,怪不得总觉得动态不足。”
无德禅师借机说教道:“为人处世,参禅修道的道理也一样,退一步的准备之后,才能冲得更远,谦卑的反省之后才能上得更高。”
学僧不解似地问:“老师!退步的人怎能向前!谦卑的人怎能更高?”
无德禅师严肃地说道:“你们且听我的禅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禅者的人格,有自尊的一面,他们有时顶天立地,孤傲不群,有如龙抬头虎相扑;但有时也非常自谦,有如龙退缩,虎低头。
心灵寄语:
给人方便,自己方便,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一让风平浪静。为人处世的时候,应该谦让一些,应“进退有据,高低有时”,既能显示自己的风度,又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以退为进,以谦为尚,才是明智的选择。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