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中的自在-大肚能容,笑看人生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弥勒佛大肚能容、笑意可掬。“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己何所不容;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人的一生难免会遇到挫折和逆境,不要一味的迁就,迷茫,困惑,那样只能让自己消沉下去、困惑下去,要相信自己,永远给自己一个开心的心态,欢欢喜喜地过每一天。要敢于面对现实,相信一切终会过去,明天的天空将是更加明媚!阳光总在风雨后,何不笑看人生,大不了从头再来!

    活得快乐

    人的一生,应该是快乐的一生。人活在世上,大概没有几个人愿意在忧愁苦闷中辗转。视快乐为首要的精神享受是天经地义的,同时也是无可非议的。快乐即健康,快乐即幸福,悲观的人虽生犹死,乐观的人永生不老。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有人快乐,有人苦闷,其实外在的世界并没有什么不同,这主要是人们对快乐的理解不同所致。快乐是什么?快乐原本蕴藏在每个人的情感体验之中,只要内心有了快乐的“活性因子”,善于发现和开发,快乐就会随时随地地衍生、繁殖和扩展。有人说,快乐是人的生活的开端和终结。有人说,快乐是血、泪浸泡人生土壤里怒放的生命之花。有人说,快乐是一种积极的情绪,是一种幸福或满意的心境,是人们心灵的一种愉悦、惬意的状态。英国作家萨克斯说:“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这充分说明,境由心造。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同一件事情,同一种遭遇,往往见到有人乐观,有人悲观,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各人的心境不同使然。由于各人的眼光和选择不同,对同样的事物,采取了截然相反的两种态度:情绪乐观,地阔天宽;情绪悲观,乌云满天。在悲观者眼里是云障雾遮,天昏地暗,在乐观者看来却是风和日丽,别有洞天;在悲观者看来已是“山重水复疑无路”,而在乐观者看来却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一个小和尚在庙里呆烦了[待烦了],总觉得心情烦闷、忧郁,高兴不起来,就去向师父诉说了烦恼。

    圆通和尚听了徒弟的抱怨说:“快乐是在心里,不假外求,求即往往不得,转为烦恼。快乐是一种心理状态,内心湛然,则无往而不乐。”

    接着,他给徒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某个村落,有个老爷,一年到头的口头禅是“太好了,太好了”。有时一连几天下雨,村民们都为久雨不晴而大发牢骚,他还说:“太好了,这些雨若是在一天内全部下来,岂不泛滥成灾,把村落冲走了?神明特地把雨量分成几天下,这不是值得庆幸的事吗?”

    有一次,太好老爷的太太患了重病。村民们以为,这次他不会再说“太好了”吧?于是,都特地去探望老太太。

    哪知,一进门,老爷还是连说:“太好了,太好了。”

    村民不禁大为光火,问他:“老爷,你未免过分了吧?老太太患了重病,你还口口声声太好了,这到底存的什么心呀?”

    老爷说:“哎呀,你们有所不知。我活了这么一大把年纪,始终是老婆照顾我,这次,她患了病,我就有机会好好照顾她了。”

    讲完了故事,圆通和尚启发弟子:“生活在世上,能把坏事从另一个角度看成是好事,不是很有启示吗?只要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一切遭遇,就没有什么摆脱不了的忧郁。”

    有三个愁容满面的信徒,去请教禅师,如何才能使自己活得快乐。

    禅师:“你们先说说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

    甲信徒道:“因为我不愿意死,所以活着。”

    乙信徒道:“因为我想在我老年时会儿孙满堂,会比今天好,所以我活着。”

    丙信徒道:“因为我一家老小靠我抚养。我不能死,所以活着。”

    禅师:“你们当然都不会快乐,因你们活着,只是由于恐惧死亡,由于等待年老,由于不得已的责任,却不是由于理想,由于责任,人若失去了理想和责任,就不可能活得快乐。”

    甲、乙、丙三位信徒齐声道:“那请问禅师,我们要怎样生活才能快乐呢?”

    禅师:“那你们想得到什么才会快乐呢?”

    甲信徒道:“我认为我有金钱就会快乐了。”

    乙信徒道:“我认为我有爱情就会快乐了。”

    丙信徒道:“我认为我有名誉就会快乐了。”

    禅师听后,不以为然,就告诫信徒道:“你们这种想法,当然永远不会快乐。当你们有了金钱、爱情、名誉以后,烦恼忧虑就会跟在后面占有你。”

    三位信徒无可奈何道:“那我们怎么办?”

    禅师:“办法是有,我们先要改变观念,金钱要布施才有快乐,爱情要肯奉献才有快乐,名誉要用来服务大众,我们才会快乐。”

    心灵寄语:

    人们都希望快乐,避苦求乐是人生的自然,能苦会乐是做人的坦然,化苦为乐是智者的超然。从自然、坦然到超然,是人类精神境界的飞跃。没有人能够逃脱不幸与不快。世界上不存在极乐天堂,没人能从世俗的烦恼中解脱出来,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端正态度,妥当地去应付这些不愉快。

    懂得休息,享受快乐

    夕阳西下,寺庙里,一群小和尚围着老方丈席地而坐。

    老方丈手持一把扇子悠然自得地摇着,小和尚唧唧喳喳,问老方丈道:

    “师父,什么样的人才能是高僧、是智者啊?我们都想做高僧,做智者呢。”

    老方丈眯着眼,微笑着望着这群小和尚,笑道:

    “达摩祖师有一大群弟子,其中三弟子和小弟子两个人最受尊敬,被你们称为高僧、智者、大师……总之,当时能用的称谓都用上了。忽然有一天,达摩祖师让这两个弟子云游四方,普度众生,两名弟子欣然而应。于是,两个人就一起下山了。

    “后来,两个人都做了不少好事。当然,也都得到了不少赞誉,只是两个人在助人时的性格迥然不同。三弟子一直都是默默无闻地帮助着别人,只要别人有需要,他都绝不吝啬。小弟子就不一样了,他每隔半年就跑到深山里去。于是,很多人都认为小弟子喜欢偷懒……同样是高僧,对三弟子的好评总远远比小弟子多。

    “二十年过去了,达摩祖师圆寂了。他的弟子们都继承了他的遗愿——行善助人,普度众生。这时,三弟子的名声盖过了小弟子,在所有弟子中最为响亮。

    “又十年过去了,三弟子的身体越来越差了,别说帮助别人,甚至连自己都需要人照顾了。此时,众人忽然发现,身边助人的僧人越来越多了,都十分年轻,且都有一个习惯,每隔半年就跑到深山里去。于是,众人就想到了那个早年成名的小弟子。

    “不久后,人们果然发现自己的猜测是正确的。这些年轻僧人都尊称那名小弟子为师父。”

    说到这,老方丈顿住了,问小和尚们道:“知道最后人们为什么喊达摩祖师的小弟子为高僧、智者了吗?达摩祖师的小弟子跑到深山里又去干什么了呢?”

    “去教弟子啦。因为他教了好多弟子呀,这些弟子都能在他老的时候继续帮助别人呀。”小和尚们唧唧喳喳着。

    “这不是主要原因。”

    “那主要原因是什么呀?”小和尚们眨着眼睛,问老方丈道。

    “达摩祖师的小弟子跑到山上,是去休息了,去快乐了。真正的高僧,真正的智者,应该懂得休息,懂得享受快乐。一个僧人,连自己都快乐不了,休息不好,就是连自己都没有度好。既然连自己都没有度好,又怎么去度人呢?”

    “所以啊!做个真正的高僧,首先应该懂得快乐,先度自己再度别人。”

    小和尚们似懂非懂,却做醍醐灌顶状。

    看着小和尚的样子,老方丈哈哈大笑。小和尚们也笑了,瞬间,小和尚们发现:这一刻,自己也成了高僧。

    生活中没有快乐,人生就像小鸟失去了翅膀一样,不能自由自在地在天空里飞翔。没有快乐,人生就会像花朵得不到雨露的滋润,必会失去娇艳和芬芳。智者在生活中发现美好的事物,他们尽情地享受着生活赋予的点滴快乐;愚者总是忙忙碌碌地像陀螺一样,生活在压抑、烦躁之中,他们无法破译生活的真正意义,活得像一部会说话的机器毫无乐趣可言。智者和愚者同生活在一片天地中,却有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

    在这个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里,尤其是在钢筋水泥构筑的城市森林里,每个人都面色凝重,步履匆匆。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像拉紧的弹簧一般无法松弛下来,即使在身心俱疲的情况下,也无法放缓迈动的脚步,身不由己地被涌动的人流推着走。仔细想来,人们的这种匆忙,无非是为了追求到更多的金钱、名誉和更高的地位……得到这些后,便会感到一种成就感,感到快乐,但是,却往往是适得其反,人们在追求的过程中,在那如陀螺般的高速旋转中失去了生活中最珍贵的东西——快乐。

    心灵寄语:

    聪明的人,在生活中知道给自己的心灵放假,使自己在充满喧嚣和紧张的生活节奏中享受到快乐和轻松;不明智的人却像一张紧拉着弦的弓,无时无刻不处在紧张之中,但这张紧绷的弓可能在某一天会由于过度的紧拉而崩断。

    学会发现生活中的乐趣

    佛陀在村头的小河边散步,远远地望见年轻的铁匠一个人躺在河边的沙滩上,眼睛望着虚幻的天穹,木然地想着什么。

    佛陀走上前去问道:“年轻人,你在想什么?”

    铁匠叹息一声说:“我在想,我怎么样才能获得荣华富贵,我艰辛劳作了几十年,总该有扬眉吐气的那一天吧……”

    “你想获得荣华富贵?”

    铁匠毫不犹豫地回答:“是的。我现在打铁,省吃俭用,长此下去,将来就会积攒下很多钱,一天比一天多,我就会成为富人。”

    “那么,你要那么多钱干什么?”

    “有了钱,我就要把我们家的茅屋拆了,盖成漂亮舒适的大房子,有花园,有亭阁……”

    “那么,有了漂亮舒适的大房子,你又想干什么呢?”

    年轻人舒心地笑着说:“这还用问吗?有了宽大讲究的房子,我就可以娶一个年轻漂亮的老婆。让她天天陪伴着我!”

    “那么,有了漂亮的老婆你又干什么呢?”

    “我就什么都不想要了,那时候我就天天舒服地躺在小河边的沙滩上,悠闲自在地欣赏明净的天空,听树上云雀的鸣叫。佛陀,我觉得那真是美好幸福的日子。”

    佛陀听了,微笑着说:

    “年轻人,你看看你现在在干什么?”

    “我躺在沙滩上看天空,听雀鸣。”

    “这不就是你苦心追求的幸福吗?你看,你现在已经达到了你一生追求的目标了。”

    铁匠迷惑地望着佛陀:

    “可是我什么都没做,什么都没有呢。”

    “是的,你什么都没做,可你已经达到了。”

    铁匠顿时恍然大悟。

    人们在竭尽全能地去追求幸福生活,但从不愿花时间去发现、享受眼前的幸福生活。能够认真地活在当下,悉心享受身边的一切,才是真实而明智的人生态度。

    从前在山中的庙里,有一个小和尚被叫去买食用油。在离开前,庙里的厨师交给他一个大碗,并严厉地警告他说:“你一定要小心,我们最近财务状况不是很理想,你绝对不可以把油洒出来。”

    小和尚答应后就下山到城里,到厨师指定的店里买油。在上山回庙的路上,他想到厨师凶恶的表情及严厉的告诫,愈想愈觉得紧张。小和尚小心翼翼地端着装满油的大碗,一步一步地走在山路上,丝毫不敢左顾右盼。很不幸的是,在他快到庙门口里时,由于没有向前看路,结果踩到了一个洞。虽然没有摔跤,可是却洒掉三分之一的油。小和尚非常懊恼,而且紧张到手都开始发抖,无法把碗端稳。终于回到庙里时,碗中的油就只剩一半了。厨师拿到装油的碗时,当然非常生气,他指着小和尚大骂:“你这个笨蛋!我不是说要小心吗?为什么还是浪费这么多油,真是气死我了!”小和尚听了很难过,开始掉眼泪。

    另外一位老和尚听到了,就跑来问是怎么一回事。了解以后,他就去安抚厨师的情绪,并私下对小和尚说:“我再派你去买一次油。这次我要你在回来的途中,多观察你看到的情景,并且需要跟我做一个报告。”

    小和尚想要推卸这个任务,强调自己油都端不好,根本不可能既要端油,还要看风景、做报告。不过在老和尚的坚持下,他只能勉强上路了。在回来的途中,小和尚发现其实山路上的风景真是美。远方看得到雄伟的山峰,又有农夫在梯田上耕种。走不久,又看到一群小孩子在路边的空地上玩得很开心,而且还有两位老先生在下棋。这样边走边看风景的情形下,不知不觉就回到庙里了。当小和尚把油交给厨师时,发现碗里的油,还是满满的,一点都没有损失。

    心灵寄语:

    与其天天在乎自己的成绩和物质利益,不如每天努力在上学、工作或生活中,享受每一次经验的过程,并从中学习成长。一位真正懂得从生活经验中找到人生乐趣的人,才不会觉得自己的日子充满压力及忧虑。

    做自己喜欢的事

    哲学家说:“有智慧的人随时从周围取得快乐,没有智慧的人希望别人给他快乐。”

    快乐是来自内在的解脱,你自己不喜欢,内心不快乐,每天祈求谁给你快乐呢?

    人都是一样,自己在家待得无聊,跑到楼上或楼下去东家长、西家短。说说隔壁的小姐,没结婚就大肚子。哎呀!这个太太真不识相,先生不在家就怎样怎样……讲完又跑到隔壁去讲东讲西。一天到晚讲这个讲那个,希望获得快乐,他怎么会快乐呢?一天到晚讲人家是非,讲人家不对。自己坏透了,自己不知道,却讲别人不好。

    人就是这么可怜,自己的脸黑了一半,却看到别人的脸很脏,然后就笑人家,说:“嘿嘿,你的脸黑了一点。”人家就告诉他:“我黑了一点,你黑了一半!”

    人往往看不到自己的面目,却很注意地看别人的言行,看得很清楚。自己的缺点看不到,而每天在评论别人的好坏,每天在牢骚抱怨。人就是这样,用别人的缺点来烦恼自己,活得很痛苦!

    所以说,有智慧的人随时随地可以快乐,只要放下心情,天地万物都会使你快乐;你要是放不下这个心情,你怎么都活得不快乐。

    所以,佛陀说:“没有人能给我们痛苦,只有自己给自己痛苦。”又说:“希望从别人身上得到快乐的人,好比一个乞丐向人乞讨,很痛苦。”因为快乐不是别人给我们的,而是靠自己解脱、自己超越一切顺逆的境界,放下所有的执著烦恼,如此才可以得到快乐。一切要靠自己,无论别人给你多少,都不能快乐。

    生活中,有太多的诱惑和挑战,或许更多的是机会。也许你为生活奔波忙碌,也许你为明天厚积薄发。但尽管是生活,你是否发现,自己真正快乐吗?为生存,为明天,早已疲惫不堪的心还在祈求什么?或迷茫,或不知所措,直到有一天,你做了一件事,是出自内心的那种,你才发现,尽管为生活所累,但我也是可以开心的,那就是真心实意地做自己喜欢的事。

    心灵寄语:

    人只要活着,就需要做事,人生的过程可以说就是一个做事的过程。但做事跟做事不一样,有些事是发自你内心要做的,有些事是你从心眼里不喜欢做的。因为自己喜欢,你会迸发出无穷的活力,再大的困难你也敢于克服,绝不轻言放弃。自己喜欢,让你尽情享受自由与快乐,找到自己的人生乐趣,从而使我们找到了人生的最高价值和意义。

    快乐是一种心理状态

    有一个小和尚叫凡了,他什么事情都发愁。他之所以忧虑,是因为觉得自己太瘦了;因为他觉得自己现在过的生活不够好;他很担忧他给别人不好的印象;他很担忧,因为他觉得自己得了胃病,他无法读经书……

    凡了决定到九华山去旅行,希望换个环境能够对他有所帮助。他上路前,师父交给他一封信并告诉他,等到了九华山之后再打开看。

    凡了到九华山后觉得比在自己的庙里更难过,因此,他拆开那封信,看看师父写的是什么。

    师父在信上写道:“徒儿,你现在离咱们的寺庙三百多里,但你并不觉得有什么不一样,对不对?我知道你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同,因为你还带着你的有麻烦的根源——也就是你自己。无论你的身体或是你的精神,都没有什么毛病,因为并不是你所遇到的环境使你受到挫折,而是由于你对各种情况的想象。总之,一个人心里想什么,他就会成为什么样子;当你了解这点以后,就回来吧。因为那样你就医好了。”

    师父的信使他非常生气,凡了觉得自己需要的是同情,而不是教训。

    当时,他就决定永远不回自己的庙了。那天晚上,经过一座小庙,因为没有别的地方好去,凡了就进去和一位老和尚聊了一个时辰的天。老和尚反复强调的是:“能征服精神的人,强过能攻城占地。”

    凡了坐在蒲团上,聆听着老和尚的教诲,听到和他师父同样的想法——这一来就把他脑子里所有的胡思乱想一扫而空了。

    凡了觉得自己第一次能够很清楚而理智的思想,并发现自己真的是一个傻瓜——他曾想改变这个世界和全世界上所有的人——而唯一真正需要改变的,只是自己的心态。

    第二天清早,凡了就收拾行囊回庙去了。

    当晚,他就平静而愉快地读起了经书。

    我们由生活所得到的快乐,并不在于我们在哪里,我们有什么,或者我们是什么人,而只是在于我们的心态如何,与外在的条件没有多少关系。

    从前,有一个小和尚认为自己生活得不快乐,于是他向师父请教快乐之道,师父给他讲了庄周梦蝶的故事:

    有一天黄昏,庄周一个人来到城外的草地上,他很久都没有这样放松了,他一直被迫在痛苦中生活,因为没有人能够了解他。他必须强迫自己摒除杂念,只有那样他才能不去想别的事情,完全沉浸在自己的生活状态中。

    庄周仰天躺在草地上,闻着青草和泥土的芳香,尽情享受着,不知不觉就睡着了。他做了个梦,在梦中,他变成一只蝴蝶,身上色彩斑斓,在花丛中快乐地飞舞。上有蓝天白云,下有黑土大地,还有和煦的春风吹拂着柳絮,花儿争奇斗艳,湖水荡漾着阵阵涟漪——他沉浸在这种美妙的梦境中,完全忘记了自己。

    突然间,庄周醒了过来,完全不能区分现实和梦境。当他认识到这只是一个梦的时候,他说:“庄周还是庄周,蝴蝶还是蝴蝶。”

    过了很长时间后,庄周终于幡然省悟:原来那舞动着绚丽的羽翅、翩翩起舞的蝶儿就是他自己。然而现在他还是原来的庄周,和原来没有任何的变化,只不过现在,他的心态和原来不一样了。但就是享受那片刻的梦境,对他来说也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故事讲完后,师父对小和尚说:“一只小小的蝴蝶飞入了庄周的心,这样的小事也能让他快乐,还有什么事能让他担忧呢?”

    小和尚听完师父的话后,终于明白快乐的道理。

    心灵寄语:

    快乐是一种心态,是一种随时随处都能发现美丽的睿智,更是从小事中得到享受的惬意。很多人之所以缺少快乐,是因为缺少一种快乐的心态。其实,人生处处有快乐,只要我们保持快乐的心态,即使是一件小事,我们也能找到快乐。

    笑对人生

    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可见发自内心的一笑,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延年益寿起到了多么大的作用。

    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类心理与生理功能关系极为密切,心情舒畅,人体生理功能就处于最佳状态。反之,人体将出现生理功能障碍,导致气血淤滞、烦闷不安,久而久之将引发各种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有五分之一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受到精神紧张的严重威胁。一份轻松愉快的心情,对保证我们正常工作与生活是何等重要。

    在生活中,诸如婚姻、家庭、事业等方面,我们总会遭遇一些困窘与磨难,甚至是严峻的考验与沉重的打击,所谓坎坷即是生活。许多人在困难与挫折面前,就显露出了人性脆弱的一面,消极悲观、苦闷忧郁,乃至性格孤僻和精神萎靡,进而对生活失去信心,如此非但于事无补,反使身心健康受损,而对前方更大的艰难险阻,只能束手待毙。长期的抑郁苦闷导致积郁成疾,乃至危及生命的自古不乏其人。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了悟因果就不会怨天尤人,也不会消极悲观、自暴自弃、自寻烦恼。“知足者虽贫而富,不知足者虽富而贫。”让我们用愉快欢喜的心情去笑对人生,因为唯此才是人生最大的财富。善良是心理养生的一大营养素。一个多行善事的人心中无愧,常升起欣慰之感,心情愉快则免疫力高、抗病力强,不易生病,自会笑口常开,从容面对人生。此心态源自正确的人生观,源自一个热爱生活的人、积极向上的人、一个爱自己也爱他人的人、一个对国家和社会充满责任心的人。

    佛经里有一则故事:有一个穷人,他到朋友家拜访,朋友家很有钱,在招待穷人吃喝完毕之后,又趁他休息时在他的衣服里面缝进去很多珠宝送给他,但是穷人一觉醒来后就走了,没有向朋友告别,因此也并不知道衣服里面有很多珠宝。穷人继续过着穷困的日子,依然像个乞丐样到处流浪。直到有一天,他在街上又遇到他的朋友,朋友告诉他在他的衣服里面缝有很多珠宝,穷人才恍然大悟。

    那些放不下的人,也是明明很富有,却过着像乞丐样的生活,这就像佛经故事里那个不知道自己衣服里面装有很多珠宝的穷人一样。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系数中心叫做“乐观系数”或“悲观系数”,这种系数的力量占实际现象的20%。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有乐观的心,他比平常会多20%的几率遇到开心的事,反之如果一个人心情“郁闷”,也会比平常人多20%的几率遇到痛苦的事。既然如此,我们何不以一颗欢喜的心来对待生活呢?!

    心灵寄语:

    笑,不仅是内心感情的流露,而且是无需花钱[无须花钱]的良药,使人气血充盈、通畅,百病难侵。让我们用愉快欢喜的心情去笑对人生,因为唯此才是人生最大的财富。在当今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竞争也日趋激烈,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而由此给人们带来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令许多的人郁郁寡欢,甚至愁眉不展。其实,不管什么样的生活,我们都无法回避,何不用笑去面对它、解决它。

    快乐在于心情

    南的对面就是北,悲的背后就是善,掌握自己的心情,就是要时常告诉自己换个角度去思考,才会发现,生活其实很快乐。

    从前有一位富翁,名字叫白正。白正虽然非常有钱,却常常觉得自己很可怜,他可怜自己空有钱财,却从来没有体会过真正的快乐。

    白正常常想:我有很多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为什么却买不到快乐呢?如果有一天我突然死了,留下一大堆钱又有什么用呢?不如把所有的钱拿来买快乐,如果能买到一次真正的快乐,我死也无憾了。

    于是,白正变卖了大部分家产,换成一小袋钻石,放在一个特制的锦囊中。他想:如果有人能给我一次纯粹的真正的快乐,即使是一刹那,我也要把钻石送给他。

    白正开始旅行,到处询问:“哪里可以买到真正快乐的秘方呢?什么才是人间纯粹的快乐呢?”’

    他总是得不到令他满意的解答,因为人们的答案总是庸俗而相似的:

    你如果有很多的金钱,就会快乐。

    你如果有很大的权势,就会快乐。

    你如果拥有得越多,就会快乐。

    因为白正早就有了这些东西,却没有快乐,这使他更疑惑:难道这个世界没有全然的快乐吗?

    有一天,白正听说在偏远的山村里有一位得道的高僧,无所不知,无所不通。

    他就跑进村找那位高僧,高僧正坐在一棵大树下闭目养神。

    白正问高僧:“高僧!人们都说你是无所不知的,请问在哪里可以买到真正快乐的秘方呢?”

    “你为什么要买真正快乐秘方呢?”高僧问道。

    白正说:“因为我很有钱,可是很不快乐,这一生从未经历过真正的快乐,如果有人能让我体验一次,即使只是一刹那,我愿意把全部的财产送给他。”

    高僧说:“我这里就有真正快乐的秘方,但是价格很昂贵,你准备了多少钱,可以让我看看吗?”

    白正把怀里装满钻石的锦囊拿给高僧,没有想到高僧连看也不看,一把抓住锦囊,跳起来就跑掉了。

    白正大吃一惊,过了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大叫:“抢劫了!救命呀!”可是在偏僻的山村根本没人听见,他只好死命地追赶高僧。

    他跑了很远的路,跑得满头大汗、全身发热,也没有发现高僧的踪影,他绝望地跪倒在山崖边的大树下痛哭。没有想到费尽千辛万苦,花了几年的时间,不但没有买到快乐的秘方,所有的钱财又被抢走了。

    白正哭到声嘶力竭的时候,突然发现被抢走的锦囊就挂在大树的枝丫上。他取下锦囊,发现钻石都还在。一瞬间,一股难以言喻的、纯粹的、真正的快乐充满他的全身。

    正当他陶醉在快乐中的时候,躲在大树后面的高僧走了出来,问他:“你刚刚说,如果有人能让你体验一次真正的快乐,即使只是一刹那,你愿意送给他所有的财产,是真的吗?”

    白正说:“是真的!”

    “刚刚你从树上拿回锦囊时,是不是体验了真正的快乐呢?”高僧又问。

    “是呀!我刚刚体验了真正的快乐。”

    高僧说:“好了,现在你可以给我所有的财产了,我将把这些财产捐献给寺庙。”高僧一边说,一边从白正手中取过锦囊。

    心灵寄语:

    心情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悲观还是乐观都取决于我们自身。快乐是一种感觉,它来自于你的努力,来自于得失之间。有时候,我门需要[我们需要]的或许仅仅是一转身,一转身就能看到问题的另一个角度,一转身就会有一个开朗的心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