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中的自在-无色无相,放下一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人的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别强调“放下”。近代高僧虚云法师说:“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放下一切是放什么呢?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这十八界都要放下,总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轻松无比,看世界天蓝海碧,山清水秀,日丽风和,月明星朗。放下手头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一下自己紧绷的神经,放松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的可行性]。演仁居士有诗最妙:放下亦放下,何处来牵挂?作个无事人,笑谈星月大。

    拿得起,放得下

    无论是修禅还是做人,都要努力做到拿得起、放得下。只有用这种心态处世,才能体味到生活的快乐。

    一天,坦山和尚与随侍的沙弥要到某地去说法,路过一条小溪。下过雨,河水虽不多,却泥泞不堪。师徒二人正准备渡河时,来了一位穿着入时又年轻貌美的小姐,行色匆匆,似有急事要办,却又在岸边踌躇不前。

    此时,坦山和尚上前向那位小姐说:“姑娘,来吧!我背你过去。”

    紧跟在后面的沙弥一直闷声不响,心里却大惑不解:“平时师父教导我们,不能接近女色,为什么今天师父自己却犯清规呢?”

    沙弥虽有疑惑,但受平时师父严格教导的影响,一时间不敢在师父面前立即表态,但心中一直闷闷不乐。

    事隔多日,沙弥愈想愈憋不住,于是来到师父面前:“师父!我们出家人是不可以亲近女色的,为什么前些日子,师父在小溪边,却自己背起漂亮的姑娘过河呢?”

    坦山和尚听了,很诧异地说:“我背那个姑娘过河,早就把她放下了!没想到你却把那位姑娘紧紧背着,到现在都还没放下来!”

    及时果断地对事情做出正确判断,该拿起时,及时迅速的做事;该放下时,也要毫不犹豫全部放下,才能自在而为,心里坦然。

    对于我们世间的每一个人来说,功名、利禄、荣辱、爱恨、死亡、恐惧、成败、苦乐、祸福,等等,我们不能否认这些东西存在于自己心中的时候,往往也会成为自己内在的渴望超越自我的一种原动力,但是,人一旦执著于此,往往又会成为自己前进路上的一个沉重的包袱。不管你是一个平凡之人,还是一个追求伟大的人,只要你有一颗能够“放下”的心,你就能成为人间的卓越者、成功者。

    有位满腹心思的贵族拿了两只花瓶到佛佗前献佛,佛说:“放下!”贵族放下左手中的花瓶。佛又说“放下!”,他放下右手中的花瓶。佛还是对他说:“放下!”贵族说:“我已经是两手空空了,没有什么可再放下,你还要我放下什么?”

    佛说:“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心与念想,当你把这些统统放下,再没什么了,你才能从桎梏中解脱出来。”贵族终于明白了“放下”的道理。

    然而,“放下”恰恰是我们在生活中很难做得到的。有了功名放不下功名,有了金钱放不下金钱,得到了就不想失去,还想得到更多;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十之八九,遇到碰到的常常想不开放不下,什么失败、失恋、失落、失望、挫折、痛苦、哀伤,恐惧、忧虑常常被藏在心里压在心头,在心中发酵闹腾,弄得心神不宁、困惑猜疑、烦躁不安。有的更是一味痴迷偏执,越陷越深,不能自拔,钻进了精神的死胡同。正如庄子所言:“荣辱立然,后睹所病”,自己和自己过不去,往往使人出现心理障碍、精神失常、神经病,有的更是感到绝望而走上不归的自杀绝路。

    人常常喜欢为自己定下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往往会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去追求,甚至不择手段,处处以是否达到目标来衡量生活的好坏。且不管自己定下的目标是否正确,过于执着[执著]去追求,去强求,给自己原本轻松的心加上重压涂上重彩,给自己的生活增添了无穷无尽的忧愁和烦恼。

    古人说,“当忧则忧,遇喜则喜”,就是说,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敢作敢为,当机立断,该放下的就要坚决放下。当然,放下并不是要你身如枯树、心如古井、百事莫为。而是要你睁开心灵的眼睛,珍惜心里最美好的东西,舍弃一切偏执的心外之物。因为“人生如舟”,负载过多过重,不沉船也难免要搁浅。

    心灵寄语:

    放得下,是为了能拿得起。当你为生活的种种烦恼感到困惑、受到压力时,请深深吸一口清新的空气,放下你心中的所思所想,没有负担,海阔天空,你将会变得轻松愉快、活得旷达洒脱。正如古诗所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一动不如一静

    “一动不如一静”,俗语的意思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必多此一举。僧人所居之寺庙,梵名的意思是“寂静处”。僧人所修的禅定,梵语的意思是“静虑”。都没有离开一个“静”字。佛家叫人修行,就很反对身、口、意妄动而造业,强调“一动不如一静”就在情理之中了。

    南京栖霞山的栖霞山寺,被誉为是六朝圣地,千佛名蓝的道场。

    栖霞山以石刻的千尊佛像工程为最大,在无人能攀上的最高山峰顶上,有一尊站立着的佛像,庄严生动,在峰下经过的人,无不举目上视。

    某年,有一信徒参观栖霞山时,见到峰顶上的佛像,就问引导的卓成禅师道:“老禅师!那尊佛叫什么名字?”

    卓成禅师回答道;“喔!那尊佛叫飞来佛!”老禅师的意思是说那座山峰很高,人没办法爬上去雕刻,这尊佛应该是从别处飞来的。

    信徒听后,很好奇地又问道:“既然是飞来的,为什么不飞去呢?”

    卓成禅师道:“一动不如一静。”

    信徒再问道:“为什么要‘静’在这里呢?”

    禅师回答道:“既来之,则安之。”

    卓成禅师随意的回答,给予我们很多的启示,“一动不如一静”,这是多么美妙的境界;“既来之,则安之”,这是多么肯定的生活。

    佛家说:“定为慧之体,慧为定之用。”意思是功能要建立在定静的基础上。比如一名运动员,首先必须有好的体质,才好进一步学技能。要没有好体质,学了技能也不能好好发挥。只有在宁静平安的心境里,人才会生出更清澈的智慧,不至于因生活的奔波在红尘里迷失。

    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有一个方外知己佛印禅师。有一天两个人在杭州同游,东坡看到一座峻峭的山峰,就问佛印禅师:“这是什么山?”

    佛印说:“这是飞来峰。”

    苏东坡说:“既然飞来了,何不飞去?”

    佛印说:“一动不如一静。”

    东坡又问:“为什么要静呢?”

    佛印说:“既来之,则安之。”

    后来两人走到了天竺寺,苏东坡看到寺内的观音菩萨手里拿着念珠,就问佛印说:“观音菩萨既然是佛,为什么还拿念珠,到底是什么意思?”

    佛印说:“拿念珠也不过是为了念佛号。”

    东坡又问:“念什么佛号?”

    佛印说:“也只是念观世音菩萨的佛号。”

    东坡又问:“他自己是观音,为什么要念自己的佛号呢?”

    佛印回答道:“那是因为求人不如求己呀!”

    心灵寄语:

    人,在动的世间上,没有一刻的宁静,就是睡觉的时候,意识都会起来活动(做梦),静中的境界才是广大的、平等的;静中的生活才是安详的、富有的。“一动不如一静”、“既来之则安之”、“求人不如求己”这些佛语告诉我们:只有在宁静平安的心境里,才能看清人间世相,维持一种平安欢喜的心情,就会多一分自在多一分智慧。

    勇敢地面对逆境

    生活中的种种外境,常使我们随境生心,如水被风激起的波浪动荡不定。我们应将遇到的每个挫折当成是学习的因缘,勇敢地面对挑战……

    鉴真大师刚刚遁入空门时,寺里的住持让他做个谁都不愿做的行脚僧。

    每天他都很勤奋地做着住持交给他的工作,已经两年了,他每天如此,从来没有一次让住持对他的工作觉得不满。可是他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别人都在做着很轻松的活,而自己却一直做寺里最苦最累的工作,而且一做就是两年这么长的时间?

    有一段时间他认为自己很委屈,觉得住持分配的一点儿都不公平。

    有一天,已日上三竿了,鉴真依旧大睡不起。住持很奇怪,推开鉴真的房门,只见床边堆了一大堆破破烂烂的瓦鞋。于是叫醒鉴真问:“你今天不外出化缘,堆这么一堆破瓦鞋干什么?”

    鉴真打了个哈欠说:“别人一年都穿不破一双瓦鞋,我刚剃度一年多,就穿烂了这么多的鞋子。”

    住持一听就明白了,微微一笑说:“昨天夜里刚落了一场雨,你随我到寺前的路上走走吧。

    寺前是一座黄土坡,由于刚下过雨,路面泥泞不堪。

    住持拍着鉴真的肩膀说:“你是愿意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还是想做一个能光大佛法的名僧?”

    鉴真回答说:“当然想做光大佛法的名僧。”

    住持捻须一笑,接着问:“你昨天是否在这条路上走过?”

    鉴真说:“当然。”

    住持问:“你能找到自己的脚印吗?”

    鉴真十分不解地说:“我每天走的路都是又干又硬,哪里能找到自己的脚印?”

    住持又笑笑说:“今天再在这路上走一趟,你能找到你的脚印吗?”

    鉴真说:“当然能了。”

    住持笑着没有再说话,只是看着鉴真。鉴真愣了一下,然后马上明白了住持的教诲,开悟了。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日常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例如身体不健康、家庭不和谐、学业不顺利,或是事业失败、情感出问题等。遇到挫折时,如果找不到适当的解决方法,便会心生恐慌,落入忧虑不安当中,不得自在。

    而修行的目的,就是要使这念心经得起风浪,更进一步要让这念心不为境界风所动,达到绝对的清明与定静。正如苏东坡所言:“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遇到挫折时,当自反省检讨,所谓“危机就是转机”,我们更应将遇到的每个挫折当成是学习的因缘,勇敢地面对挑战。更要能了达因缘和合,缘起性空的道理,不住在过去心、现在心和未来心,自然能以清楚明白的心通过每一个挑战。

    唐朝玄奘大师为了让后世能得到佛法的利益,不辞艰劳地至遥远的印度求法,并主持翻译佛经的志业。在西行求法期间,途中“乘危远迈,策杖孤征,积雪晨飞,涂间失地,惊沙夕起,空外迷天。万里山川,拨烟云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霜露而前踪。”孤征艰险的沙漠,独越冰寒的雪山,完全不畏途中的艰危险阻,自始至终从未萌生退志。玄奘大师曾坚定地表示:“为了求法,我愿舍生命,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向东土一步生,纵然丧身在此,也绝不后悔。”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持着大师横越一望无际的沙漠,经历重重的难关,无所忧畏?是对佛法的信心,是为利益众生的大愿,成就大师“但为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菩萨愿行。

    心灵寄语:

    不经历风雨,就见不到彩虹。在风雨中历练自己,敢于挑战困难和挫折,才能得到更多的收获。

    打破玉钵

    从前有个人发现了一个森林,森林进口清楚地标明,该森林为金子森林,凡进入者都可带走一块金子,但进入森林后,只能一直往前走,不能走回头路。而且这一路上一直到离开这森林为止,只能选一次,选中了,就不能换。否则,就什么也得不到。

    于是,这个人就走进了金子森林,一路上,他看见了一颗颗闪闪发光的金子,正想去捡,又想起了提示:这一路上只能选一次。他想,还未到尽到,前面应该有更大的。于是,他一路地走,总想着前面有更大的金子。结果不知不觉已到了森林的出口,前面再也没金子了。这人马上回头,想随便拾一颗也好,可一回头,他已走出了森林,再也进不去了。

    佛经里讲贪、嗔、痴。贪是第一。我们要想获得智慧,要先消除自己的贪念,如果做到不贪了,那可能你的智慧就会升起。

    那么作为常人,贪念时时都会升起。贪念是最根本的东西。那怎么样解决呢?

    以慈悲为本,关心他人,爱护众生之心时常不断地在自己的意识里头充满着,这样就能压制住我们的贪念、贪心、分别心、愤怒心。用最慈悲之心占据你所有的脑海意识,你才可能去将那个贪念给抵消掉。

    有一位禅宗祖师,他的修为非常好,好到连皇帝都知道他,皇帝为了表示自己对他的仰慕之情,特意派人送给他一个玉钵以示对他的肯定和嘉奖。

    多数人会把这件事视为一种荣誉,毕竟是来自于皇帝之手,这位祖师在这件事上也未能免俗,虽然他可以对其他事不在乎,在其他事上心无挂碍,不过他无法对这个玉钵也采取同样的态度。他对这只玉钵非常珍惜,百般呵护,不允许任何人动它。

    有一天,有两个小鬼奉命来抓拿[捉拿]祖师,因为他的阳寿到期了,不过他们找来找去都找不到祖师。他们就去问侍者,侍者说:师父在定中,不在六道中,你当然看不见。不过只要你动一下他的玉钵,他就会跑出来扁你。小鬼就敲了一下玉钵,祖师马上就出定了。小鬼就看见他了。然后他们就出示了逮捕令,祖师说,你能否等我一下,我去一下洗手间就来。祖师跑到自己的房间,把玉钵摔了个粉碎,然后又入定了。小鬼们等了一会,不见祖师出来,就跑进去找,这次怎么也找不到了。

    远离贪念即是净土。只追求属于自己的东西,人生才会轻松愉快。

    一位作家出名后,总是忙得昏天黑地。他感到生活很累,便去请教一位年长的禅师。

    作家向禅师言道:“师父,我为何自从出名以后就觉得工作越来越忙,生活越来越累呢?”

    禅师问:“你每天都在忙什么呢?”

    作家如实地回答道:“我一天到晚要交际应酬,要演说,要接受各种媒体的采访,同时还要写作。唉!师父,我活得太苦太累了。”

    禅师突然打开衣柜,对作家说道:“我这一辈子买了不少漂亮的衣服,你将这些漂亮的衣服都穿在身上,自然就能找到答案。”

    作家说道:“师父,我穿着自己身上的这身衣服就足够了。现在你要我将这些漂亮的衣服都穿在身上,我会感觉很沉重的,我肯定会极不舒服。”

    禅师说道:“既然你懂这个道理,为何还要来问我。”

    作家问道:“师父,我还是不明白您的意思,敬请您说明白一点儿,好吗?”

    禅师说道:“你已经知道你穿着自己身上的衣服已足够了,再给你穿上更多的漂亮的衣服,你会感到很沉重,也会觉得很不舒服。你难道还不明白你是作家,不是外交家,也不是演说家,更不是政治家,为何要去扮演交际家、演说家、政治家的角色呢?为何要去做交际家、演说家、政治家应该做的事呢?这不是自找苦吃,自找罪受吗?”

    作家恍然大悟道:“每个人都只能追求属于自己的东西,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才能得到幸福和快乐,人生才会轻松愉快啊!”

    心灵寄语:

    很多人每天都在忙忙碌碌,把自己搞得身心疲惫。究竟为什么这么累呢?因为在追求一些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因为在做一些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身外之物不可强求。身外之事不可强为;只追求属于自己的东西,只做自己该做的事。如此,人生才会自在洒脱。

    生命不能太负重

    放下才会快乐,放下才会成功。若把生命经历过程中的所有感情压力全部背负于身,自然会觉得生命艰辛,既然如此辛苦,为何不放下呢?

    一个青年背着一个大包袱千里迢迢跑来找无际大师,他说:“大师,我是那样的孤独、痛苦和寂寞,长期的跋涉使我疲倦到极点;我的鞋子破了,荆棘割破双脚;手也受伤了,流血不止;嗓子因为长久的呼喊而喑哑……为什么我还不能找到心中的阳光?”

    大师问:“你的大包袱里装的什么?”青年说:“它对我非常重要。里面是我每一次跌倒时的痛苦,每一次受伤后的哭泣,每一次孤寂时的烦恼……靠了它,我才能走到您这儿来。”

    于是,无际大师带青年来到河边,他们坐船过了河。上岸后,大师说:“你扛了船赶路吧!”

    “什么,扛了船赶路?”青年很惊讶,“它那么沉,我扛得动吗?”

    “是的,孩子,你扛不动它。”大师微微一笑,说,“过河时,船是有用的。但过了河,我们就要放下船赶路。否则,它会变成我们的包袱。痛苦、孤独、寂寞、灾难、眼泪,这些对人生都是有用的,它能使生命得到升华,但须臾不忘,就成了人生的包袱。放下它吧!孩子,生命不能太负重。”

    青年放下包袱,继续赶路,他发觉自己的步子轻松而愉悦,比以前快得多。原来,生命是可以不必如此沉重的。

    人的一生,难免要经历风风雨雨,十全十美只是一种奢望而已,有烦恼,心情不好在所难免。阳光总在风雨后,只要心中有阳光,人生就会永远充满快乐和希望。当你消极时,当你忧郁时,不妨换种心态去对待生活,你会发现幸福、快乐其实很简单,它就抓在你的手里,源自你的内心,学会乐观,学会幽默,学会营造快乐,学会轻松生活,想得开,远离忧愁、悲伤和烦恼。在现实生活中,人人都有自己的烦恼。其实,众多的烦恼都是我们自己强加上去的,我们很多人都背着沉重的包袱过日子,这使我们痛苦不堪。要想摆脱烦恼,快乐起来,最好的办法就是放下包袱。有些人同样是在吃、喝、睡觉、生活,但却没有烦恼,就是因为他们懂得放下的乐趣。

    人生在世,放不下的东西总是很多。当然也包括痛苦、寂寞、孤独、眼泪……这些对人生都是有用的,但你念念不忘,整天放在心里,就成了人生的包袱,这许许多多的重担与压力,让很多人生活得很累很累,必要的时候,放下包袱,走自己的路,想自己做的事,你会走得更轻松更快乐。做人要拿得起放得下,因为生命不能太负重,当一个人觉得自己活得很累,觉得自己活得很痛苦时,这累和痛苦不是环境和他人造成的,一切在于自己,更多的在于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在于自己的心境,心境不同感觉也就不同。在生活中,我们如果选择一种安宁平和的心境去生活,就不会有那么多烦恼了。

    事实上,很多事情你不在意它,它便不存在于你的生活里。曾有人说,给悲观者一个春天,他依然不会感到温暖;给乐观者一缕阳光,他就会看到生命的希望。快乐要自己去寻找,快乐原本是很简单的事,任何人都可以拥有它。有的人一直在抱怨生活中诸多的得失,有的人却在拥有的事物中寻找快乐并满足,用一颗澄澈的心去发现生活中的美丽,拥有一种乐观的心境是何其重要。生活中,让人们感到快乐的事情有很多,关键是看你是否把它放在心上,是否去珍惜。对待生活、对待人生的态度不同,感受便也不同。乐观的心境造就快乐的人生,悲观的心境造就忧郁的人生。乐观是冬日里的太阳,即使天气寒冷,也让人觉得温暖。乐观的人永远能看到快乐和幸福。生活就是这样,你对它笑,它就会对你笑。有些人可以在每件小事上创造快乐,发现快乐,感受快乐,生活平淡却快乐得犹如在天堂。有些人虽然拥有名誉、地位、财富,但仿佛生活在地狱之中。天堂和地狱都在人们的心里,不过是一念之间,只要把你的目光和心放在让你快乐的事情上,放在事物好的一面,懂得知足,那么你每天都可以生活在天堂里。

    心灵寄语:

    生活中,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背负着各种各样沉重的包袱,以致自己快要透不过气来。与其活得这么累,不如果断地放下一切包袱,一切荣辱、是非、得失都不能左右我们,让自己轻松地生活。

    忘记过去

    有一次,有一个人去侮辱佛祖——他朝佛祖的脸上吐了一口唾沫。

    佛祖擦了擦脸,然后问他:“你还有什么要说的?”——好像那个人说过什么似的。

    这个人糊涂了,因为他从来没有料到会有这种回答,只好怏怏地走开。可他整夜不能入睡,越来越感觉到自己做了件绝对错误的事,觉得有罪恶感。

    第二天早上,他来了,跪在佛祖脚下说:“饶恕我吧!”

    佛祖说:“现在谁来饶恕你?你对着吐唾沫的那个人已经不在了,吐唾沫的那个人也不在了——所以,谁来饶恕谁?忘了它吧,现在,什么事都过去了,一切都已经结束了!今天你是一个崭新的人,我也是一个崭新的人。”

    如果我们一直想着沉重的负担,就会觉得不堪重负。相反,如果我们能够把心思转移一下,放在别的事情上,不再时时关注自己的负担,就会因为忽视了它的存在,而使自己变得轻松。

    镜虚禅师带着他的弟子满空云游四方,满空出家不久,还不习惯这样在外面行走,觉得太累了。

    一路上,满空不住地嘀咕,嫌行囊太重,想找个地方歇歇脚。而镜虚禅师却总是说:“再走一会儿吧,再走一会儿吧。”但走了半天,镜虚禅师不仅不歇,反而越走越快,满空跟在后面,跑得气喘吁吁。

    师徒俩走了好长一段山路后,进入了一个村庄,满空说:“师傅,咱们在这里休息一下吧?再走我就累死了。”

    正在这时,一个妇女迎面走来,镜虚禅师赶忙跑过去,抓住了那个妇女的双手。妇女吓坏了,尖声大叫:“救命啊!非礼啊!老和尚非礼啊!”

    妇女的家人和邻居听到声音,急忙赶了出来,一看到这种情况,都非常生气,齐声喊打。镜虚禅师见势不妙,赶紧松手,撒腿就跑。满空也被吓坏了,背起行囊跟在师父后边,飞也似的跑了起来。

    师徒俩一路狂奔,一刻也不敢停,顷刻间便跑过了几道山谷。

    回头看看没人追来,二人便一屁股坐了下来。

    满空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生气地埋怨道:“师父,没想到您竟会做出这样的事情。跟您学习,我还能参禅悟道吗?我还是回家算了。”

    谁知镜虚禅师听了不仅不生气,还嘿嘿地笑了一下,问道:“现在,你背上的行囊还重吗?”

    满空回头一看,顿时明白了师父的用意。

    在我们长途跋涉时,即使是一颗小小的石子握在手心里久了也会觉得沉重无比,而只要换一换思路,看看路边的风景,就会觉得旅途轻松很多。所以,当我们身有负担时,不妨转移一下注意力,不要总是放大自己原有的负担,往往会让你的身心更加轻快。

    心灵寄语:

    人生中难免会有不快。当新的一天来临时,我们已经是一个崭新的人,因为昨天的我们已经不存在了。所以,我们应学会忘记过去的不快,因为那都是昨天的事了,过去的就让它成为过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