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经常打扫心灵
我们不但应该经常打扫尘埃,更应该经常打扫自己的心灵——只有将自己心里的枯叶一片一片地捡起,才会保持内心的洁净。
一个秋天的傍晚,鼎州禅师和一个小沙弥在庭院里散步,突然刮起一阵瑟瑟秋风,树上的叶子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禅师弯下腰,将树叶一片一片地捡起来,放在口袋里。一旁的小沙弥说道:“师父,不要捡了,反正明天一大早,我们都会打扫的。”
鼎州禅师一边继续蹲下来捡落叶,一边不以为然地说道:“咱们每一天都在打扫,难道地上就一定会干净吗?我多捡一片落叶,就会使地上多一分干净啊!”
小沙弥不服气地回答道:“师父,落叶那么多,您前面捡,它后面又落下来,您怎么捡得完呢?”
鼎州禅师边捡边说道:“落叶不光是在地上,还在我们的心里呀!地上的落叶捡不干净,但心上的落叶,终有捡完的时候。”
小沙弥听后,终于懂得禅师为什么总是那么平静和慈祥了。
而生命的难度也正在于此,你要不断清扫和放弃一些东西,因为“生命里填塞的东西愈少,就愈能发挥潜能”。
清扫心灵是一种挣扎与奋斗的过程。人生是一个不断挥手的旅程,少年要告别家乡,伤心人要告别伤心地,雄鹰要告别安逸,快乐要告别悲伤。没有告别,就没有成长,要坚强,就要勇于转身,离别是为了更好地相聚。
人的心灵可以承受很多,能够容纳更多的人生不幸和生活不快。但是,许多人忽视了对自己经常进行一些心灵的清洗。因为这种经常的心灵大扫除,有助于及时清除一些心灵的垃圾,达到清洁心灵卫生的目的,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俗话说,宁静致远。心灵的清洗必须在“心静如水”的时候才能做得到,去想人之所没有想到的事,去做人所没有做到的事,才能取得更大的人生价值,才能使心灵永远保持一份宁静。
生活中,我们都有很多取舍的机会,或者说有很多需要我们取舍、选择的事情,每走一段路,我们都需要去审视一下,是否路线还是正确的,是否偏离了原来的目标。那些取得成功的人并不是不犯错误,关键是他们在知道自己的某些行为、语言、思想与自己的目标有冲突时,能及时的[能及时地]纠正自己,防止在歧途上越走越远,我们每个人都应有这种适时放弃的洒脱,不管那件东西多么诱人多么甜蜜,只要与前途发生冲突,立刻扔掉,毫不犹豫,干干净净,保持心灵的畅快与轻松,全力以赴去开创未来,全身心投入,获得事业上的辉煌。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来北京大学访问时,讲了一段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有一天,校长向学校[校长习近平]请了三个月的假,然后告诉自己的家人:不要问我去什么地方,去干什么,我每个星期都会给家里打来电话,报个平安。校长只身一人,去了美国南部的农村,尝试着过另一种所谓的幸福生活。在农村,他到农场去打工,去饭店刷盘子。在做工时,连吸支烟或跟工友说句话都得偷偷地做。最让他难忘的是,最后他在一家餐厅找到一份刷盘子的工作,只干了四个小时,老板就把他叫来结账,并对他说:“可怜的老头,你尽管很努力,可盘子刷得太慢了,你被解雇了。”被解雇后,他又重回到了哈佛。回到自己熟悉的工作环境后,却不知为什么,觉得以往单调、乏味的东西一下子变得新鲜有趣起来,工作成了一种全新的享受。这三个月的经历,像一个淘气的孩子搞了一次恶作剧一样。但他却体验到了另一种生活的不易。更重要的是,这次经历一下子清除掉了他心中积攒多年的“垃圾”。
心灵寄语:
外面的尘垢要用扫把去扫,心里的污秽要靠修养去剔除。一个人无论是从政,还是做学问或是干其他工作,随着岁月尘霾的飘浮,心灵里也会积满各种各样的“垃圾”,只有定期打扫和洗涤自己的思想,才不至于使心灵灰尘满面,才能更好地工作和生活,才能更好地享受工作的快乐和生活的幸福。从一点一滴做起,日久自会取得非凡的成效。
处事不惊
每天晚上,云居禅师要去荒岛上的洞穴里坐禅。
几个爱捣乱的年轻人想捉弄他,便藏在他必经的路上,等到他过来的时候,一个人从树上把手垂下来,扣在禅师的头上。
原以为禅师必定会吓的魂飞魄散[吓得魂飞魄散],哪知道云居禅师静静的站立[静静地站立]不动。年轻人反而吓了一跳,急忙缩回手,此时,云居禅师又若无其事地离开了。
第二天,他们一起到云居禅师那儿去,他们问云居禅师:“大师,听说附近经常闹鬼,有这回事吗?”
云居禅师说:“没有的事!”
“是吗?我们听说有人在晚上走路的时候被魔鬼按住了头。”
“那不是什么魔鬼,而是村里的年轻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
云居禅师笑道:“因为魔鬼没有那么宽厚暖和的手呀!”
他紧接着说:“临阵不惧生死,是将军之勇;上山不惧虎狼,是猎人之勇;入水不惧蛟龙,是渔人之勇;和尚的勇是什么?就是一个字‘悟’。连生死都已经超脱,怎么还会有恐惧感呢?”
处事不惊是一种心态,是一种对问题和矛盾能够准确把握和认知的沉着,它建立在充分的自信心以及超强的应变能力之上。
道树禅师,建了一所寺院,与道士的“庙观”为邻。道士容不下观边的这所佛寺,因此,每天变一些妖魔鬼怪来扰乱寺里的僧众,要把他们吓走。今天呼风唤雨,明天风驰电掣,确实将不少年轻的沙弥都吓走了。可是,道树禅师却在这里一住就是十多年。到了最后,道士所变的法术都用完了,可是道树禅师还是不走;道士无法,只得将道观放弃,迁离他去。
后来,有人问道树禅师说:“道士们法术高强,您怎能胜过他们呢?”
禅师说:“我没有什么能胜他们的,勉强说,只有一个‘无’字能胜他们。”
“无,怎能胜他们呢?”
禅师说:“他们有法术,有,是有限、有尽、有量、有边;而我无法术,无,是无限、无尽、无量、无边;无和有的关系,是不变应万变。我‘无变’当然会胜过‘有变’了。”
在逆境和挫折面前,需要我们进行认真和多角度的思考和分析,换言之,就是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不要人云亦云,莽撞行事,而是要多思考,多分析。
很久以前有一个愚蠢的人,到朋友家里去做客。朋友招待他,给他准备了饭菜,他尝了尝,没有味道,嫌淡。朋友知道以后,就在饭菜里面加了少许盐,饭菜的味道自然变得好了许多,品尝着加了盐的饭菜,愚蠢的人自言自语道:“饭菜之所以香喷喷的,都是因为放了盐的缘故。只加了一点点盐,饭菜的味道就变得这么鲜美,那么,多加一些盐,饭菜的味道不就更好了吗?”
愚蠢的人自以为聪明,于是就放下饭菜,空口吃起盐来。不但没有美味,反而越吃嘴里越不是味道,涩苦异常。
这就仿佛有的人一样,听说节制饮食有助于修成正果,于是就禁食。结果只是徒劳的,饱受饥饿的煎熬,对修道却毫无补益。就像那个愚蠢的人一样,自己认为饭菜的美味,都是因为放了盐的缘故,于是就空口吃盐,结果导致满嘴涩苦,口干舌燥。为修道断食,也和那个愚蠢的人一样,没有明白其中的道理,视真谛而不见。
心灵寄语:
在生活中,困难和挫折常常会千变万化,以各种复杂的形式出现。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把握住了实质,冷静地应对,就能以不变应万变,克敌制胜。
需要改变的只是心态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富商,讨有四个老婆。
第一个老婆伶俐可爱,整天作陪、寸步不离;
第二个老婆是抢来的,是个大美人;
第三个老婆,沉溺于生活琐事,让他过着安定的生活;
第四个老婆工作勤奋,东奔西走,使丈夫根本忘记了她的存在。
平日,商人一直很疼爱、重视前三个老婆,却常常忽略了照顾第四个老婆。
有一次,商人要出远门,为免除长途旅行时的寂寞,商人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四个老婆,希望能有人愿意陪同他一起前往。
第一个老婆说:“你自己去吧!我才不陪你哩!”
第二个老婆说:“我是被你抢来的,本来就不甘心情愿地当你的老婆,我才不去呢!”
第三个老婆说:“尽管我是你的老婆,可我不愿受风餐露宿之苦,我最多送你到城郊﹗”
第四个老婆说:“既然我是你的老婆,无论你到哪,我都跟你在一起。”
于是,商人只有带着被自己常常忽视的第四个老婆,开始了他远行的旅程……
那么,故事讲到这儿,这个商人是谁呢?就是你们自己!
第一个老婆是指“肉体”,死后还是要与自己分开的;
第二个老婆是指“财产”,它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第三个老婆是指“自己妻子”,活时两个相依为命,死后还是要分道扬镳
第四个老婆是指“自心”,人们时常忘记它的存在,但它却会永远陪伴着。
佛曰:“命运不是天生注定,而是由我们自己决定,想改变命运,最重要的是改变心态,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命运。”
众所周知,世上最温驯的动物是兔子,因为它只知道吃青草,对谁也构不成伤害。然而,它却时常被很多动物伤害:狐狸,狼,老虎……这太不公平了!有一天,兔子向佛祖诉苦,请求佛祖能够改变一下它的命运,不再做兔子。
佛祖非常仁慈,看着兔子痛苦的表情,便答应了兔子的请求:“好吧,你想变成什么?”
兔子说:“我想变成一只鸟儿,这样我就能够在天上自由自在地飞翔,这样,谁也抓不住我了。”
于是,佛祖便把兔子变成了鸟。但是没过几天,鸟又来诉苦:“仁慈的佛祖,我再也不想做鸟了!我在天上飞,老鹰能抓住我;我在树上筑巢,树上的毒蛇会咬死我。我整天提心吊胆地生活。”
佛祖又把鸟变成了人。然而,又过了几天,人又来向佛祖诉苦,说:“太可怕了!到处都在流血,到处都是尸体,到处都是废墟……我根本没法存活下去!”原来人类发生了战争,数以万计的士兵在互相残杀,无数的平民百姓在遭受流离失所的苦难,甚至很多人由饥饿和寒冷而悲惨地离开人世。
佛祖不免叹了一口气,问:“那你想要怎样?”
人说:“我想要到另一个完美世界去生活,请把我变成万能的佛吧!”
佛祖听罢,摇了摇头,说:“我不可能把你变成佛,因为你根本改变不了心态,永远都在怨天尤人,这样是永远成不了佛的。"
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自然是件好事,但改变不应该只追求表面上的变化,首先应该改变自己的心态。只有心态改变了,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美好人生。
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
好的心态,可使能力增强;坏的心态,则使能力减弱。心态就具有这么大的力量,从里到外影响着你。心态是我们真正的主人,它能使我们成功,也能使我们失败。同一件事由具有两种不同心态的人去做,其结果可能截然不同。心态决定人的命运,不要因为消极心态而使自己成为一个失败者。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梦寐以求的生活,要从改变自己的心态做起。只要心态是积极正确的,那么,世界自然也是光明的。
心灵寄语:
一个人能否成功,就看他的心态了。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的差别是:成功者始终用最积极的思考、最乐观的精神和最辉煌的经验支配和控制自己的人生。失败者则刚好相反,他们的人生是受过去的种种失败与疑虑引导支配的。
勤学则进,怠之则退
释迦牟尼有个叫般特的弟子,为人忠厚、善良,学习也够刻苦,遗憾的是生性愚钝。佛祖让五百罗汉天天轮流教他,可是仍然看不出有什么大的长进。
诲人不倦的佛祖把他叫到面前,不厌其烦、逐字逐句地教他一首偈:“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
佛祖说:“滴水可以藏海。你不要瞧不起这首偈,不要认为它过于简单,过于浅显,稀疏平常。如果你能真正学会这一首偈,并能将其融会贯通,运用自如,那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了!”
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般特都集中精力、精益求精地专学这首偈。他日复一日地推敲琢磨,终于彻底领悟了其中的含义与奥秘。
功夫不负有心人。般特潜心学习的进步,佛祖看在眼里,喜在心上。过了一段时间,佛祖派他去给附近的女尼讲经说法。那些女尼早就听说过有个愚笨的般特,所以心中自然都不服气。她们认为:“像他这样的愚笨之人怎么能讲经说法呢?”虽然她们心里是这样想,但是表面上还是以应有的礼遇对待他。
般特坦白而谦虚地对女尼说:“我生来愚钝,在佛祖身边只学得一偈,现在给大家讲讲自己的体会,希望静听。”
接着便开始念偈:“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
话音刚落,女尼便哄堂大笑:“居然只会一首启蒙偈,我们早就倒背如流熟记在心了,还用你来讲解吗?实在是多此一举。”
般特不动声色,从容不迫、一板一眼地讲下去,讲得头头是道,娓娓动听,新意迭出。一首看似普普通通的启蒙偈,竟让他深入浅出地讲出了无限深邃的佛理。
女尼听得如痴如醉,不禁心悦诚服地感叹道:“一首启蒙偈,居然可以理解、发挥到如此淋漓尽致的地步,实在是高人一等啊!”从此,大家对他刮目相看,格外敬重。
佛祖给众弟子写了一幅字:“学不在多,贵在力行。”
佛祖也给般特写了一幅字:“一偈得道。”
晋代的大文学家陶渊明隐居田园后,某一天,有一个读书的少年前来拜访他,向他请教求知之道,看看能否从陶渊明这里讨到知识的绝妙之法。
见到陶渊明,那少年说:“老先生,晚辈十分仰慕您老的学识与才华,不知您老在年轻时读书有无妙法?若有,敬有授予晚辈,晚辈定将终生感激!”
陶渊明听后,捋须而笑道:“天底下哪有什么学习的妙法?只有笨法,全凭您刻苦用功、持之以恒,勤学则进,怠之则退。”
少年似乎没听明白,陶渊明便拉着少年的手来到田边,指着一棵稻秧说:“你好好看,认真地看,看它是不是在长高?”
少年很是听话,怎么看,也没见稻秧长高,便起身对陶渊明说:“晚辈没看见它长高。”
陶渊明道:“它不能长高,为何能从一棵秧苗,长到现在这等高度呢?其实,它每时每刻都生长,只是我们的肉眼无法看到罢了。读书求知、[<用法不当>]以及[<用法不当>]知识的积累,便是同一道理!天天勤于苦读,天长日久,丰富的知识就装在自己的大脑壳里了。”
说完这番话,陶渊明又指着河边一块大磨石问少年:“那块磨石为什么会有像马鞍一样的凹面呢?”
少年回答:“那是磨镰刀磨的。”
陶渊明又问:“具体是哪一天磨的呢?”
少年无言以对,陶渊明说:“村里人天天都在上面磨刀、磨镰,日积月累,年复一年,才成为这个样子,不可能是一天之功啊,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习求知也是这样,若不持之以恒地求知,每天都会有所亏欠的!”
少年恍然大悟,陶渊明见此子可教,又兴致极好地送了少年两句话:
勤学似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心灵寄语:
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即使一个人的天赋不好,但只要找对方向,努力专研[钻研],多下功夫[多下工夫],即使是一门知识,也将其研究透彻,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就。
自己的事就要自己去做
人生中的绝大多数事情,别人是无法替我们做的。既然是自己的事,就应当由自己去做。只有自己亲自去做,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道谦[道歉]禅师与好友宗圆结伴参访行脚,途中宗圆忍受不了跋山涉水的疲惫,因此几次三番地闹着要回去。
道谦[道歉]就安慰他说:“我们已决心出来参学,而且也走了这么远的路,现在半途放弃回去,实在可惜。这样吧,从现在起,一路上如果可以替你做的事,我一定为你代劳,但只有五件事我帮不上忙。”
宗圆问道:“哪五件事呢?”
道谦[道歉]非常自然地说道:“穿衣、吃饭、拉屎、撒尿、走路。”
听了道谦[道歉]的话,宗圆终于有所大悟,从此再也不敢说辛苦了。
别人只能为我们指明方向,帮助我们确立目标。但是每一个人都得自己走。如果走完了全程,就到达了最终的目标……
印度北方有一个叫做舍卫城的都市,佛陀有一个供大众内观及听闻其说法的中心。有一位年轻人每个晚上都会来听佛陀说法,如此过了好多年,年轻人却从未将佛陀的教导付诸实行。
数年后的某个晚上,年轻人提早到了,发现只有佛陀一个人,便走向佛陀说:“佛陀,我心中常常生起一个疑问!”
“哦?在法的道路上是不应该有任何疑问的,让我们来理清它们吧,你的问题是什么呢?”“佛陀,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来您的内观中心。我注意到在您的周围,有许多出家的比丘、比丘尼,还有为数更多的在家居士,或男、或女。其中一些人已经持续地来您这儿好几年了。我可以看出,有些人确实已经达到了最终的阶段;相当明显地,他们已全然解脱了。我也看到有些人的生活确实获得改善,虽然我不能说他们已完全地解脱,他们活得比以前好。但是佛陀啊!我也看到很多的人,包括我自己在内,还是跟以前一样,有些时候他们甚至更糟,他们一点都没有改变,或者是他们并没有变好。”
“为什么会这样呢,佛陀?人们来见您这样一位伟大、全然觉悟、如此有力量又慈悲的人,您为什么不用您的法力与慈悲,让他们全都解脱呢?”
佛陀微笑着说:“年轻人啊!你住哪儿?你打哪儿来的啊?”
“佛陀,我住在舍卫城,就是这萨罗国的首府。”
“是啊,可是你的样子看起来不像是舍卫城的人。你的故乡在哪儿啊?”
“佛陀,我从一个叫王舍城的都市来的,是摩偈陀国的首府。我在几年前来到舍卫城定居。”“那你是不是断绝了所有与王舍城的联系呢?”
“没有,佛陀,我在那里还有亲友,而且也还有生意往来。”
“那么你一定要时常往来舍卫城与王舍城之间了?”
“是的,佛陀,我一年要到王舍城好几次,然后再回到舍卫城来。”
“既然你已经往返舍卫城与王舍城之间许多趟了,你应该很清楚这条路了吧?”
“是啊,佛陀,我非常清楚这条路,甚至可以说,即使蒙上我的眼睛,我一样可以找到去王舍城的路,因为我已经不知走了多少次了。”
“那么那些非常了解你的朋友,他们一定知道你来舍卫城,然后定居在此地吧?他们也一定知道你经常往返于王舍城,而且你也非常熟悉从这儿到王舍城的路吧?”
“是啊,佛陀,所有和我走得比较近的人都知道,我常去王舍城,而且也非常熟悉那条路。”
“那么一定有人会来向你请教到王舍城的路,你会不会隐瞒一些不说,或是会解释清楚呢?”
“有什么好隐瞒的呢,佛陀?我会尽我所知告诉他们:你们要先往东走到波罗捺斯城,然后继续往前走到菩提伽耶,然后就到了王舍城。我会非常明白地告诉他们,佛陀!”
“那么你给了他们详细的解释之后,所有这些人是否都到达了王舍城呢?”
“那怎么可能呢,佛陀?只有那些从头到尾走完全程的人,才能到达王舍城。”
“这就是我想向你解释的啊,年轻人!人们来见我,因为他们知道,我已经走过从此岸到涅槃的道路,所以对这条路线非常熟悉。他们来问我:‘什么是通往涅槃,通往解脱的道路’而我有什么好隐瞒的呢?我很清楚地跟他们解释:‘就是这条路。’如果有的只是点点头说:‘说得好,说得好,真是一条正道’,可是一步也不踏上这条路:‘真是一条绝妙的正道啊,’可是不费劲去走完这条路。那么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到达最终的目标呢?”
“我不会把人扛在我的肩上,带他到最终的目标。没有任何人能把人扛在肩上背到最终目标。基于爱与慈悲。他顶多会说:‘就是这条路,我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你也这样做,也这样走,你就能达最终的目标’。但是每一个人都得自己走,自己走这正道上的每一步路。如果你往前一步,你就接近目标一步:如果往前走一百步,就接近目标一百步;如果走完了全程,就到达了最终的目标。你得自己走这条路。”
心灵寄语:
人在各自的路上忙碌,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可以依靠,只能依靠自己的双腿,一步一步的向前[一步一步地向前]走,没有捷径,没有依靠,如果走累了,就歇歇吧,不要指望在前方你可以找到一个依靠的肩膀,因为那都是假的。
控制情绪而不压抑情绪
有句话说:“泥人还有个土性。”意思是说,连泥塑的娃娃都有自己的脾气,人怎么可能没有呢?所以,人会发脾气、会闹情绪,就被认为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了。
但是闹情绪到底好不好呢?其实,情绪升起的时候,不是你有情绪,是情绪有你;不是你控制情绪,而是情绪控制你。
一般人之所以会有情绪的反应和起伏,往往是受到外在环境的刺激,有时是气候等自然现象,有时是社会现象,有时则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问题。譬如有人怕听见嘈杂声,所以当孩子哭闹时,就很容易发脾气或情绪不好,可是自己却不自觉。就像是一池水,水面本来平静无波,可是被风一吹,它就动了;如果我们也动不动就被外境的“风”吹得起情绪,这就表示自己的修养还不够。
另外,有的人情绪特别多变,莫名其妙就变坏了;或是我们常说这个人脾气不好,说这个人不知道哪根筋不对,其实很可能是因为生理的缘故,也不是他能控制的。例如因为身体的生理现象,例如痛、痒或内分泌失调,都会使情绪产生变化。
身体上一旦出了问题,常常都会反应在我们的身上,有的反应在头脑里,有的反应在身体上。反映出来后,我们不自觉地就会情绪低落,或者情绪亢奋。这种反应,除非是有大修养的人,才有办法控制。
比较严重的是,有些人因为身体的病变,影响所及,连性格都产生了变化。这是非常可怜的,因为他无法控制自己,最后甚至连精神都因此产生问题。现代医学上有所谓的“心因性”病症,就是因为心理出了问题,反应到身体上;等到身体不舒服,又造成心理更不正常。所以,不能体察自己的情绪,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止是心的问题,甚至会影响到身体的健康。
因此,我们要经常观察、了解自己心理的反应是什么,或是心理的活动状况如何,是愤怒?贪欲?嫉妒?还是怀疑?或是莫名其妙的亢奋?或是忧愁沮丧?随时注意自己的心理情形,在状况轻微时,便可以及时加以控制。
怎么控制呢?一个是用意志力来控制,不让状况扩大;一个便是转移它。譬如知道自己要发脾气了,就赶紧将身体放松、头脑放松,也许唱唱歌,听听音乐,即使大声吼叫也可以,只要不影响、不伤害自己和别人就好。先用方法来发泄情绪、转移情绪,接下来再来处理或解决,但千万不要压抑。因为长期的压抑,能量愈聚愈强,最后可能会像火山一样,一旦爆发就会不可收拾。就像有些有修养的人,在公开场合或在他人的面前,虽然很能控制情绪,可是回家后,一见到家里的人就爆发了。因为他不是控制情绪,而是在压抑情绪。也许一时间能够压抑住,但最终总会发泄出来。
所以,在知道自己情绪不对时,要先想办法放松,想办法转移。而控制情绪,最好的方法还是佛法,因为佛法讲“无我”,连我都没有时,哪还会有什么情绪呢?
控制情绪,很容易被片面地理解为压抑情绪,有的人不管遇见什么样的事情,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都力图做到心如止水,面无表情,其实这样做是很有害的。一味地压抑情绪,不仅违背自然的规律,给身体和心理造成损害,还有可能给别人留下虚伪或者城府很深的感觉,不利于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发而皆中节”,首先要“发”,要通过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美国著名职业心理培训专家弗兰克说,当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我们的情绪就像一颗天然的正在发芽的种子一样,释放是没有任何限制和界限的。但随着我们长大,我们从生活中学到了很多教训。于是,慢慢地,当痛苦给我们带来郁闷和压力时,我们学会了将这些情绪进行压抑,并且越来越多地和它们进行对抗,甚至把它们埋葬。结果,释放自己的情绪变成了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往往在表达完情绪、特别是表达了“负面”的情绪之后,随之而来是持久的自责和后悔。
于是,我们遇到某个问题时,便会在选择哪种情绪和跟随哪种情绪中苦苦挣扎。比如,有时候内心非常痛苦想哭,但是却又怕这种方式被人耻笑,这样就创造了一种强烈的不确定感和不安全感,并由此导致自卑的产生。一味地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使自己长期处于沉沦的压抑状态,这种状态经过长期的积淀,会有一个总的爆发,经常会表现为各种形式的异常行为甚至是犯罪,给我们身边的人和自己的事业造成严重的损害。
心灵寄语:
对于情绪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压抑,不是无视它的存在,而是控制和调节,是使它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在知道自己情绪不对时,要先想办法放松,想办法转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