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中的自在-律己要严,待人要宽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律己要严,待人要宽,不赞不谤一切人,出言必以实以善以理。于人无争[与人无争],于事无求。时时生惭愧,日日起忏悔。看别人优点自我学习,见他人缺点自我反省。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待人之所以要宽,是为给人自新机会。待己之所以要严,是怕自己一错再错。生活中能以责人之心责己,就会减少自己很多过失;以恕己之心恕人,就可以维护好人际间良好关系。为人处世还应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多想想如果你是对方会怎么想怎么做。

    朋友相处的秘诀

    有两个朋友结伴在沙漠中旅行,在旅途中的一个地方,他们因为一件莫名的小事吵了起来,最后,其中一个还给了另外一个一记耳光。被打的人心里觉得很不是滋味,但是他却一句话也没说,只是默默地伸出了自己的一个手指,在沙子上写下:“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巴掌。”

    之后,他们继续往前走,只是总感觉少了点什么东西。经过长途跋涉,他们终于走出了沙漠,结束了沙漠之旅。

    他们来到了一个湖的边上,好久都没有见过这么大、这么美的湖了。于是,他们就决定下去游泳。不幸的是,挨过巴掌的人由于过度疲劳,差点儿溺水而亡,幸好被朋友救起来。在说过谢谢救命之恩后,他拿起一把小刀,在石头上很小心地刻下:“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

    朋友看到他又刻字了,十分好奇,就问:“为什么我打了你以后,你要把字写在沙子上;而现在却要把字刻在石头上呢?”

    他笑了笑,回答说:“当被一个朋友伤害时,要写在容易忘却的地方,岁月会负责抹去它;相反,如果得到帮助,我们要把它刻在心灵的深处,那里虽然也有岁月的蚕食,但却不能磨灭它的丁点儿光芒!”

    朋友间坦诚以待固然是一种美德,但也不是不要分寸,常言道,距离产生美,朋友间的关系再亲密,但保持一定的距离还是必要的。朋友间既要真诚相处,又要避免伤害,那么,就要有一个合适的尺度,涉及自己的秘密或隐私还是不说为好,涉及利益问题也不要“咱俩谁跟谁呀”。人自己和自己有时还会产生矛盾,更何况是和别人,所以朋友间切忌不分彼此,以免伤了和气。

    有一群豪猪,身上长满尖利的刺,大家挤在一起取暖过冬。它们老是不知道大家应该保持一种什么样的距离才好。离得稍微远些,互相借不着热气,于是就往一起凑凑;一旦凑近了,尖利的刺就彼此扎着身体了,就又开始疏离;离得远了,大家又觉得寒冷……经过很多次磨合以后,豪猪们终于找到了一个最恰如其分的距离,那就是在彼此不伤害的前提下,保持着群体的温暖。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颜渊》)

    子贡曾经问孔子,应该怎样与朋友相处?孔子说,看到朋友做得不对,你要真心地劝告,善意地引导。如果他(她)实在不听就别再说了,要适可而止,不要等到人家不耐烦了自取其辱。

    在这个世界上,所有没有分寸的事情,都可能做得过度或者不及。与朋友相处,同样应当注意分寸。什么时候说话,什么时候不说话,自己都要有尺度。

    在给朋友提建议或忠告时,虽然你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也要把握分寸。否则的话,即使你一片好心,也会招致朋友的不满,影响你与朋友的关系。

    心灵寄语:

    生活中,不要对朋友无心的伤害斤斤计较,不要对那些莫大的帮助视而不见。只要我们忘记那些无心的伤害,铭记那些对你真心的帮助,把握好与朋友相处的度,你就会发现人际交往的道路非常之宽广。

    惠人即惠己

    有一个小和尚怕麻烦师父,所以迟迟不敢再问问题,他对虚尘大师说:“师父,您知道吗?您给我的答案我又忘记了。我很想再次请教您,但想想我已经麻烦您许多次了,不敢再去打扰你!”

    虚尘大师对他说:“先去点燃一盏油灯。”

    小和尚照做了。

    虚尘大师接着又说:“再多取几盏油灯来,用第一盏灯去点燃它们。”

    小和尚也照着做了。

    虚尘大师便对他说:“其他的灯都由第一盏灯点燃,第一盏灯的光芒有损失吗?”

    “没有啊!”小和尚回答。

    “所以,我也不会有丝毫损失的,欢迎你随时来找我。”

    是的,有多少黑暗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一盏灯点燃另一盏灯,却无损自身的光芒。

    当我们乐意和人分享我们所拥有的祝福时,不但不会有损失,反而产生更大的喜乐和满足。

    鸟窠禅师因栖息于秦望山一棵盘根错节的松树上而得名。

    唐宪宗元和年间,诗人白居易出守杭州刺史时,登山拜谒鸟窠禅师,见禅师盘踞在如华盖的枝丫上,先问答了一番禅师居处危险和诗人的人生险恶后,白居易又问:“如何是佛法大意?”

    禅师说:“诸恶莫做,众善奉行。”

    诗人说:“这话连三岁的小孩都知道。”

    禅师说:“三岁的小孩虽道得,八十岁的老翁却行不得。”

    “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这是世人常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但大多只溜达在嘴边,不往心里去。佛教注重因果报应,种什么样的因,得什么样的果报。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怎样行“众善”?善有善言善行善意,大善中善小善等,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佛经上讲的六度波罗蜜第一度就是布施。俗话也说得好:“要想得到,必先施与。”要想获得财富,你就必须懂得先舍财布施,才会享有财富的回报;要想得到爱,必须懂得先给对方爱,你才会享有爱的回报;要想得到别人的帮助,必须经常帮助别人;要想得到别人的赞赏,必须经常由衷地赞美别人。

    一个人有善意,哪怕一个微笑,就够了。相反,一个人要起恶意,别人暂时可能不知道,可结果呢?还一个恶报。“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虽然三岁小孩有口无心能说得出,可八十岁的老翁却不一定能做得到。因此,守住正念,行善止恶,心动而后行动才是最主要的。

    心灵寄语:

    现实生活中就是这样,人们在追求成功的途中,常常是帮助了别人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反之亦然。

    平等看待一切众生

    阿育王敬重佛法。凡是出家的僧侣,不论其年纪大小,德行高低,他总是遇上便拜,极其虔诚。大臣耶舍对此表示不满,私下对人说:“大王一统全印度,位至至尊,名动天下,应该自重才对,怎能随便对人施礼呢?对于那些有名气的大德比丘施礼也就是了,何必又向小沙弥们致敬呢?也太轻贱自己了。”

    这话不久传到了阿育王耳里。有一天,他对大臣们说:“请你们不要杀生,在已死的动物身上割下头来,到市场上去卖。”又对耶舍说:“请你去找一个死人头来,也到市场上卖卖[买卖]看。”诸位大臣不明所以,但圣命难违,便按着阿育王的命令照办去了。

    不久,大臣们找到各种动物的脑袋,耶舍也找到了死人头,便一起拿到市场上叫卖。动物的头很快卖出去了,只有人头卖不掉。大臣耶舍拼命叫喊:“买人头啊!买人头啊!便宜卖了。”

    这一喊不要紧,把市场上的人都吓跑了,只剩下同来的大臣。

    这时,只见一人朝他们走来,却是阿育王。阿育王来到大臣跟前问:“买卖怎么样?还顺利吧!”

    大臣回答:“各种动物的头都卖出去了,只有人头卖不掉。”

    阿育王问:“怎么会卖不掉呢?你们说天下万物中什么最贵重?”

    大臣们说:“天下万物,以人最贵。”

    阿育王又问:“既然万物以人最贵,人头应该能卖个好价钱才对,怎么反而卖不掉呢?”

    大臣们回答:“人贵重是在他活着的时候,死了就最贱不过了。死人头人们看都不愿看,哪里会有人买呢?”

    阿育王又问:“是否所有的人死了都会变贱呢?”

    大臣回答:“是啊,大王,确实如此。”

    阿育王这时特意问耶舍说:“耶舍,请你告诉我,我死后是否也会如此贱呢?请你不要害怕,怎么想便怎么说。”

    耶舍心中惊惶,迟疑了好久才说:“是的,正如大王您所说的,一点儿不假。”

    阿育王说:“既然如此,我活着虽然是一国之王,权势熏天,极为尊贵,但死后却与别人一样,轻贱至极,那你为什么还要反对我礼拜众比丘呢?人既然本来就没有什么尊贵可言,我拜僧怎能算是自甘轻贱呢?”

    一席话说得耶舍哑口无言。此后,阿育王仍是见僧便拜,诸位大臣再也没有什么不满的言论了。

    人生天地间,禀天地之精英,受万物之化育,实是万物中的骄子。因此,我们在生活中要平等待人,在任何人面前都不可存有骄横之心。

    一天,提婆达多生病。很多医生来治病,但不能把他医好。身为他的堂兄弟,佛陀亲自来探望他。

    佛陀的一个弟子问他:“您为什么要帮助提婆达多?他屡次害您。甚至要把您杀死!”

    佛陀回答说:“对某些人友善,却把其他人当做敌人,这不合乎道理。众生平等,每个人都想幸福快乐,没有人喜欢生病和悲惨。因此我们必须对每一个人都慈悲。”

    于是佛陀靠进[靠近]提婆达多的病床,说:“我如果真正爱始终要害我的堂兄弟提婆达多,就像爱我的独生子罗侯罗的话,我堂兄弟的病,立刻会治好。”提婆达多的病立刻消失,恢复健康。

    佛陀转向他徒弟说:“记住,佛对待众生平等。”

    有一个农夫,礼请无相禅师到家里来为他的亡妻诵经超度,佛事完毕以后,农夫问道:“禅师!你认为我的太太能从这次佛事中得到多少利益呢?”

    无相禅师照实的说道[照实地说道]:“当然!佛法如慈航普度,如日光遍照,不止是你的太太可以得到利益,一切有情众生无不得益。”

    农夫不满意道:“可是我的太太是非常娇弱的,其他众生也许会占她便宜,把她的功德夺去。能否请您只单单为她诵经超度就好,不要回向给其他的众生。”

    无相禅师慨叹农夫的自私,但仍慈悲地开导道:“回转自己的功德以趣向他人,使每一众生均沾法益,是个很讨巧的修持法门,“回向”有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小向大的内容,就如一光不是照耀一人,一光可以照耀大众,就如天上太阳一个,万物皆蒙照耀,一粒种子可以生长万千果实,你应该用你内心点燃的这一根蜡烛,去引燃千千万万支的蜡烛,不仅光亮增加千万倍,本身的这支蜡烛,并不因而减少亮光。如果人人都能抱有如此观念,则我们微小的自身,常会因千千万万人的回向,而蒙受很多的功德,何乐而不为呢?故我们佛教徒应该平等看待一切众生!”

    农夫仍顽固地说道:“这个教义很好,但还是要请法师破个例,我有一位邻居老赵,他对我可说是欺我、害我,能把他除去在一切有情众生之外就好了。”

    无相禅师以严厉的口吻说道:“既曰一切,何有除外?”

    农夫茫然,若有所失。

    心灵寄语:

    宇宙万有[宇宙万物]本是一体的,心、佛、众生是无差别的。我们不能硬是要将此一体的、无差别的,分割开来,并以分别心看待。抱持了众生平等的观念,为人处世就会顺畅很多。

    水至清则无鱼

    我们只有学会了宽恕,才能够成功地生活。最重要的是,你对自己也一定要退一步设身处地地想,不要因为一个错误而苛责自己,也不要因为一个错误而苛责朋友。

    古人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对别人要求太严了,自己就会没有伙伴。这正是古人眼中与人相处的“中道”。

    做人固然不能玩世不恭,游戏人生,但也不能太较真,认死理。太认真了,就会对什么都看不惯,连一个朋友都容不下,把自己同社会隔绝开。镜子看上去很平,但在高倍放大镜下,就成了凹凸不平的山峦;肉眼看很干净的东西,拿到显微镜下,满目都是细菌。试想,如果我们“戴”着放大镜、显微镜生活,恐怕连饭都不敢吃了。再用放大镜去看别人的毛病,恐怕许多人都会被看成罪不可恕、无可救药的了。

    有人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很少人会以衡量自己的天平,来衡量别人。”我们自己的过失和别人的过失相比,似乎算不了什么。当我们做了一件令自己觉得羞愧的事,使自我心像缩小到一文不值时,我们总会找到一个代罪羔羊——我们责备自己的良心。我们会说:“我的良心在折磨我。”然后我们很快就宽恕了自己。

    但是当别人犯了错误或表示愤恨时,我们总是那么快地把他贬得一文不值。更可笑的是,我们抓住了别人的一次谎言,而忘了自己曾经说过无数次的谎。要想具备做人的资格,必须记住每一个人都会犯错,我们是善良与邪恶、成功与失败、信心与失望、友情与孤独、勇气与恐惧的混合体。人之所以相同,在于他们一生中有伟大的时候,也有渺小的时候,因时而异。唯有经由宽恕,我们才能发现,在我们一生当中,伟大的一面占了绝大部分的时光。

    如果你能使“设身处地”这四个字成为你的生活习惯,进而成为你的第二天性,你一定会是快乐的人。光说无益,而要实际去做到这四个字,使你更臻于成熟并寻到自我。因为当你批评与你意见相左的人时,他也会像你支持自己一样,尽量维护他本身的权益,因此你必须三思而后行。

    当你被疑虑与缺乏自信所征服,被侵略与恐惧所征服,你就受到了压力。你要抨击他人时,不妨先自问:“要是我在他的处境之下,我会怎么做?”如果必要的话,为你自己的权益而战,但是不要为仇恨、报复而战。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迫切地需要友情,而友情发射的第一道光和热,是在你失去理性时,犹能自问:“要是我在他的处境,我会怎么做?”

    春秋时代,管仲与鲍叔牙相交甚笃。当两人合伙做生意时,管仲分账时,总是多分些钱。有人告诉鲍叔牙说:“管仲贪,所以分账不公平!”鲍叔牙笑着说:“这是因为他家中有年老母亲需奉养啊!”当打仗时,管仲在退兵时,跑得最快。这时又有人告诉鲍叔牙:“管仲太贪生怕死了!”这时鲍叔牙也只是笑笑说:“这是因为他必须照顾家中年老的母亲啊!”“管鲍之交”,呈现出鲍叔牙的宽厚和善解。因为宽恕,使两人的情谊在历史上熠熠生辉。

    心灵寄语:

    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别人太严格了,就没有伙伴。我们做人不能太较真,对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不要太苛刻,看问题不要过于严厉,否则,你的朋友会因害怕而不愿意与你交往,你也会活得很累。

    如何面对愤怒

    一天,一位禅师正要开门出去时,突然闯进一位身材魁梧的大汉,狠狠地撞在禅师身上,把他的眼镜撞碎了,还戳青了他的眼皮。

    那位撞人的大汉,毫无羞愧之色,理直气壮地说:“谁叫你戴眼镜的?”

    禅师笑了笑没有说话。

    大汉颇觉惊讶地问:“喂!和尚,你为什么不生气呀?”

    禅师借机开示说:“为什么一定要生气呢?生气既不能使眼镜复原,又不能让脸上的淤青消失、苦痛解除。再说,生气只会扩大事端,如果我对你破口大骂或打斗动粗,必定会造成更多的业障及恶缘,也不能把事情化解。”

    “若我早一分钟或迟一分钟开门,都会避免相撞,或许这一撞就化解了一段恶缘,还要感谢你帮我消除业障呢?”

    大汉听后十分感动,他问了许多佛的问题及禅师的称号,然后若有所悟地离开了。

    事情过了很久之后,一天禅师接到一封挂号信,信内附有五千元钱,正是那位大汉寄的。

    原来大汉年轻时不知勤奋努力,毕业之后,在事业上高不成低不就,十分苦恼,婚后也不知善待妻子。一天他上班时忘了拿公文包,中途又返回家去取,却发现妻子与一名男子在家中谈笑,他冲动地跑进厨房,拿了把菜刀,想先杀了他们,然后自杀,以求了断。

    不料,那男子惊慌地回头时,脸上的眼镜掉了下来,瞬间,他想起了禅师的教诲,使自己冷静了下来,反思了自己的过错。

    从那以后,他的生活很幸福,工作也得心应手了,所以特寄来五千元钱,一方面为了感谢师父的恩情,另一方面也请求师父为他们祈福消灾。

    禅师的平和和宽容带给了大汉觉悟,教会他用一颗平和的心去对待别人。平和的心态是一条环环相扣的纽带,让我们彼此相连,让我们认清彼此,珍惜生命。

    心灵寄语:

    对愤怒的人,以愤怒还击,是一件不应该的事。那样只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愤怒。如果态度更平和些,对双方都有益。一旦你拥有了平和的心态,你将一生收获笑容。

    无上的处事诀窍

    白隐是日本禅宗里的著名高僧,培育他的老师是正受禅师,两人的师徒之情极深。在白隐要出外云游时,老师给他的临别赠言是:“聚离都为友,如影随身行。”

    这是正受对白隐的临别依依,但它不是世俗的依恋,而是将其升华为伟大的心愿,期望白隐领会存于两人心中的不只是人间温情,更重要的是由智慧而来的真情与佛的慈悲。

    白隐并没有辜负正受的期望,下面这则脍炙人口的故事正足以说明白隐已尽得正受的衣钵真传。

    白隐禅师本以生活纯洁的圣者闻名,不料有一日却被指为使附近的一个女孩受孕,女孩的父母怒不可遏地去找白隐理论,因为这个美丽的女儿在父母逼问下指称孩子的父亲是白隐。

    白隐默默地听着那对愤怒的父母的交相指责,最后只说了一句话:“就是这样吗?”

    孩子生下来之后,当然交给“父亲”白隐,此时大师的名誉扫地,恶名远播,但他并不介意,只是非常细心地照顾孩子,婴儿所需的奶水及一切用品,都由他向邻居乞求而来。

    事隔一年之后,孩子的这个未婚妈妈终于忍不住良心的苛责:向父母吐露了实情,孩子的亲生父亲其实是在鱼市工作的一名青年。

    她的父母立即将她带到白隐那儿,向禅师道歉,请他原谅,并且将孩子领回。白隐并不说话,只在交回孩子的时候轻声说道:“就是这样吗?”

    面对巨大的委屈、众人误解的不公的待遇,白隐禅师却能吃下这天大的亏,只一句“就是这样吗?”轻轻打发了。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白隐禅师吃亏却是件好事情,不仅事后给他带来了更高的声望,而且这件事情还屡见于史书。虽然白隐肯吃亏的目的肯定不是沽名钓誉,但能证明中国的那句老话:吃亏是福!

    中国人向来有“吃亏是福”之说,但是吃亏可不是人家打了你右脸,你要把左脸也伸过去让他打。吃亏并不是一种懦弱的表现,它包含着豁达宽容与自信。通常来说,懦弱的人更容易吃亏,可是换个角度去想,通常是那些拥有更多资源的人更容易被人占便宜,因此这个时候便需要一份豁达的心态来对待了,当做同情也好,当做让步也好,当做成全也好,愿意牺牲个人利益吃点小亏的人,其实都是大智若愚的人。

    凡事都是相对的,有吃亏的人,自然也就有占便宜的人,所以牺牲个人利益来成全集体利益是一种伟大,委屈自己来成全别人是一种睿智的豁达。可是我们都以为愿意吃亏的人都会被人当成傻瓜来对待,其实不然,愿意吃点小亏的人其实是在以退为进,失去一些个人利益,得到的却是别人的尊重。更何况人在付出的时候不应该抱着对方回报的心态,如抱着回报心态不叫付出,而叫投资,投资总会有输有赢。如果细想想只要自己在付出的同时获得了快乐,这也便是一种收获了。

    好胜心强的人通常是不愿意吃亏的,无论什么事都要争个你死我活的,而这种人其实说到底,也就是缺少自信的人。他们害怕认输后被人笑话,于是明明是不对的,也要死要面子,坚持到底。这种不愿意吃点小亏的人,最终的结果就是吃大亏。而愿意吃亏的人也是一种心理成熟的表现,但是在这个追求快节奏,高效率的社会,如果我们一味的要求自己去忍让,去适应,那么就会活得很郁闷,因此吃亏也得讲究策略,也得为自己定下一定的底线。

    心灵寄语:

    多数人都想在生活中争得名利。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只有不怕吃亏的人,才会在一种平和自由的心境中感受到人生的幸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