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成长环境的变化.,当代中学生在性格上呈现出独特的特点:活泼、有个性,更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在看到这些好的方面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当代中学生的一些其他的性格特征。只有了解清楚了,才能够健康成长。
特征一:过于重视自我
有人曾做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如今有24.3%的中学生选择“谁的说法与我相符合就听谁的”,这一比例之高是让大家始料不及。却十分明显地显示出当代中学生“过于重视自我”的倾向。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明确的自我意识是思想成熟的表现,然而,过于强化却又可能阻碍健康人格的形成。当代的中学生,由于独生子女占较大比例,在家庭中被重视的程度较高,致使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征得到强化。而这种性格特征则容易导致一部分学生持有过度的“自尊感”。这一部分学生更难以与人相处,常常以自己的价值标准评判一切事物,难以做到客观、公正和替他人着想。
特征二:独立意识增强,追求平等公正
中学生都渴望受到尊重与理解。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曾经作了如下描述:在思维方式上由求同转向求新、求异;在思想观念上,由接受灌输转向独立思考、平等探讨;在家庭生活中,不再把父母教导奉为行为指南,由听从父母转向自己怎么想就怎么办。但是,毕竟中学生尚处于身心的成长发育阶段,涉世未深,囿于其自身的种种局限,考虑问题容易出现偏颇和冲动。且独立性很不彻底,这个年龄段的不少孩子在思想上、言论上崇尚主体的能动性,而在行动上却有很大反差,出现独立意识与独立行为的不一致。当遇到挫折或在大是大非面前,往往又表现出很强的软弱性和依赖}生。
特征三:自我意识增强,追求自身发展
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中学生性格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和内容,它代表着个性的形成水平。“我是怎样的一个人?”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总是不停地问自己这样的问题。他们开始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人的区别,开始更迫切地渴望深入了解自己,关心自我形象。此时的自我意识已经由童年期对自我的模糊和不大自觉的被动状态,开始转向更自觉、更主动地觉察自我的状态,从主要“朝外”转向“朝内”,对他人和个人的评价开始指向内心世界。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主要表现为:他们开始能自觉地评价自己,独立地选择学习的榜样,他们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能力是从认识和评价别人过渡来的。
特征四:成人感突出,心理更加成熟
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以及受电视、网络等诸多传媒耳濡目染的深刻影响,致使很多中学生提早关注到成人的世界,思想过早成熟。他们开始把自己看作成年人,对自己的要求有了更高的自觉性。为了证明这一点,他们在各种场合中都想表现自己,力争参加成年人的各种工作和实践活动,这种愿望提升了他们的责任感。另外,他们最怕别人把自己看做弱者,为了表现自己是强者,他们有时容易尝试一些冒险行为。成人感也带来了其独立性和自制力的发展,他们对社会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都很感兴趣,容易接受社会现实的影响。为了达到预定的目标,他们能克服困难,解决动机和矛盾,克制自己的言行,持之以恒。
特征五:开始对现实形成较为稳定的态度
对现实的态度反映着一个人性格发展的水平和社会价值取向。人对现实的态度是多种多样的,但基本上可以分为对自己、对他人、对事物三个方面。在对己方面:有的谦虚、有的自负、有的自豪、有的自我、有的大方、有的羞怯等。在对他人方面:有的诚实、有的虚伪、有的善于交际、有的孤僻寡合、有的大公无私、有的自私自利等。在对事方面:有的勤劳、有的懒惰、有的细致周到、有的粗枝大叶、有的勇于创新、有的循规蹈矩等。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对现实的态度还有较大的动摇性,但也开始向较为稳定发展。这个时期,亦成为其个人性格塑造的重要时期。
特征六:兴趣开始分化,理想尚不稳定
中学生开始对各门学科表现出不同的兴趣爱好,或许特别喜欢某门学科而不喜欢另一门学科;特别喜欢某种运动或不喜欢某种运动。研究表明,中学生特别喜欢某门学科的原因,首先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质量,其次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关。中学生虽然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理想,但他们的理想常常体现在某个具体形象上,理想的人物有时是直接接触到的让他们所敬仰的人,有时是文艺作品的人物。因其理想还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影响,情境性很大。
上述这六点性格特征,大多数中学生都会具备其中的几种。看到这里,不妨对照一下,看看自己属于哪种性格特征,对自己先有个清醒的认识,这样,有助于对未来的自我设计。
你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生活是美好的,大干世界丰富多彩,生活是需要创造的,要把每一天的生活过得快乐、充实、有意义、有价值、有收获。只有在青年时代好好地积累,朝着自己的梦想奋斗,人生才会过得精彩。
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首先在于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比如说,如果你内心真的有份很强烈的愿望想要成为一个科学家,你就会有意识地按照一个科学家必备的素质要求自己,训练自己。
所以,不要害怕梦想。中学时代,如果还没有一个大概的目标模型在自己心里,还不知道自己应该朝哪个方向努力,真应该好好思考、规划一下了。静下心来,认真地问自己一个问题:我到底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只要想清楚了,付诸行动,将来你就有可能成为这样一个人。
下面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励志故事——
20世纪30年代,玛格丽特出生在英国一个并不出名的小镇上。与别的小朋友不同,玛格丽特自小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父亲对她的教育很严格,经常向她灌输这样的观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一流,永远坐在别人的前面,而不落后于人。
即使是坐公共汽车,也要永远坐在第一排。父亲从来不允许她说“我不能”或“太难了”之类的话,而要求她永远都要有争一流的野心。父亲的“残酷”教育培养了玛格丽特积极进取的决心和信心。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她时时牢记父亲的教导,总是抱着一往无前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尽自己最大努力克服一切困难,事事必争一流,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永远坐在第一排”。不管是座位,还是学习,她总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抢在最前面!她总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后来,在上大学时,有着争第一的“野心”的玛格丽特创造了一个奇迹:学校要求学生们上5年的拉丁文课程,她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和拼搏精神,硬是在一年内全部学完了。玛格丽特不仅在学业上出类拔萃,在体育、音乐、演讲及学校的其他活动方面也都一直走在前列,是学生中的佼佼者之一。她的优秀,让其他的学生望尘不及,同学们都羡慕她充沛的精力,仰慕她优异的成绩。
但是,玛格丽特的“野心”还在继续,她始终记着父亲的话:用最大程度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每一个梦想。40年后,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政坛上出现了一颗耀眼的明星,她就是1979年成为英国第一位女首相、雄踞政坛长达11年之久、被世界政坛誉为“铁娘子”的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一直有着争第一的“野心”的玛格丽特,给世人创造了一个最大的奇迹,让所有的人都看到了“野心”的力量!
所以说,伟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伟人,其实正在于他们敢于渴望。生活其实并不复杂,关键是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对自己的定位是怎样的,你愿意付出多大代价,能坚持多久。当然,这一切需要你能够对自己的特点、能力和价值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这样才能将我们的人生提升到合适我们的高度。
美国跳水运动员格雷格·洛加尼斯,在开始上学的时候很害羞,经常因为讲话和阅读方面的障碍而受到同学的嘲笑和捉弄。这令他非常沮丧和懊恼,但他发现自己非常喜欢并精通于舞蹈、杂技、体操和跳水,认识到自己的天赋不是语言也不是阅读。于是,他开始专注于自己在形体运动专长方面的锻炼,期望可以脱颖而出。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洛加尼斯开始在各种体育比赛中取得成就。
但是,在上中学时,洛加尼斯就感觉自己有些力不从心了。
无论是舞蹈、杂技、体操还是跳水,都需要辛勤的付出,他不可能有这么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做。他知道自己必须有所舍弃,只能专注于一个目标。但他不知要舍弃什么、选择什么。这时,他遇到了他的恩师乔恩——一位前奥运冠军。经过对洛加尼斯的观察后,恩师得出结论:洛加尼斯在跳水方面更有天赋。经过与老师详谈,洛加尼斯认为在所有的爱好中,自己更喜欢跳水,以前之所以喜欢舞蹈、杂技、体操,是因为这些可以使他对跳水更加得心应手,可以为跳水带来更多的花样和技巧。于是,他最终决定选择跳水项目作为自己的事业来做。
经过专业训练和长期的努力,洛加尼斯终于在跳水方面取得了骄人成就。由于对体育运动事业的杰出贡献,洛加尼斯在1987年获得世界最佳运动员和欧文斯奖,达到了一个运动员荣誉的顶峰。
如此看来,我们在不同的时期,都必须不停地对自身潜能进行发掘,以此了解自己到底适合成为怎样的人。唯有认清了自己真正的优势和能力所在,你才可能切实弄清到底应当成为什么样的人并为此努力奋斗。
你需要知道,你的人生价值不是虚幻的,应该从现在起就通过对自己的分析开始发掘,给自己的人生一个承诺。
总而言之,这里要对所有有理想的中学生说的是:年轻最大的资本是你可以运用无限的想象力并有机会去尝试。心有多大,你的舞台就有多大!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只要你在心里为自己作出暗示,那么你就会产生积极的动力,推动你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明白了你的命运是来自于你的内心暗示,你就会给自己一个希望,就不会祈求上帝给你好运。
你要敢对自己说:我一定要做个伟大的人。只要你这样想并不断地激励自己去这样做,你就一:定会像你所想象的那样,成为一个伟大的人。相信自己!
你可以拥有理想,但必须面对现实
如果说上一节的内容是在告诉大家要勇敢地在内心树立自己的理想实现自己的“野心”的话,那么这一节,就是要告诉大家如何面对现实。
因为真正的理想与现实之间有一座桥——一座不太长,也不太短的桥:它长得需要你努力向前,走稳脚下的每一步,才能到达彼岸;也短得让你一眼就能看见桥所连接的那边的迷人风景。理想自人的心底萌发,它经过深远的思考,经得起时间的流逝,路途的坎坷,是风雪不断的人生路上长明的指路灯。但理想与现实之桥,需要你亲手去建造,在建桥的时候,你要坚持理想,更需要关注现实。
很多中学生树立内心的理想时,完全不考虑现实。这种脱离现实偏于虚构的理想,一般来说实现起来会很困难。相对来说,基于现实所规划的理想会更容易实现,也会更有意义一些。
下面这个寓言故事,也许大家能够从中领悟到这个道理——
天下着小雪,几只可爱的小鸡躲在鸡妈妈的翅膀下,叽叽喳喳地交谈着自己的远大理想。
一只说:“我长大一定不做鸡,鸡飞不高,没出息。我想做大鹏鸟,展翅飞翔,在天空的大舞台上展现风采。”
另一只说:“对,我长大也不做鸡,鸡要早起做事,太累了。我想做美猴王!有许多时间玩,还有好多小猴侍候自己。”
还有一只说:“对,我长大也不做鸡。鸡小的时候,是人的玩物;长大了,便成为人的盘中餐,太短命了。我要做一只鸟龟,可以长命百岁。”
它们高谈阔论,滔滔不绝,似乎忘记了自己是小鸡的现实了。
它们的话逗得鸡妈妈不断地发笑。这时,鸡妈妈注意到坐在一边的小毛鸡一言不发,就问:“小弟,怎不说话呀?别怕。
说说看,你想做什么呢?”
小毛鸡问:“妈妈,我可不可以只做我自己吗?我想和爸爸学唱歌,每天早早站在最高的山顶上,唤醒沉睡的人们起来做事。”
鸡妈妈高兴极了,它说:“弟弟真行,别看年纪小,可懂得做事要实事求是,志气也大着呐!你懂得在自身条件的前提下,在平凡的岗位上,做伟大的事业。”
所以说,我们应该要做的,不是空想、漫谈家,而是一个具有现实精神的梦想家。在现实的基础上,朝着我们的梦想努力,这样梦想才有可能实现。如何能够将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让自己在现有的条件下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抉择。所以,千万要警惕:不要让自己的梦想严重失真。不切实际的梦想,就好比空中楼阁、海市蜃楼而让人难以企及。
《左传·隐公十一年》中所记载的“不度德,不量力”,说的就是“不自量力”的故事。春秋时期,在现在的河南省境内有两个诸侯国——郑国和息国。公元前712年左右,息国贸然向郑国发动了战争。这两个诸侯国都很小,而息国的人力与物力比郑国还要少得多,军力也要弱得多。战争自然以息国的失败而告终。事后,一些有识之士分析说:息国快要灭亡了,原因是什么呢?其中重要的原因便在于息国不考虑自己的德行,也不估量自己的力量,在没有取胜希望的情况下贸然出兵,这便是不自量力,是治国方略的失误。果真,不久后,这个“不自量力”的息国就被楚国攻灭。
不自量力、好高骛远,即指目标脱离现实而严重失真。失真的目标,是你的力量所无法达到的。面对可望而遥不可即的目标,你便很容易产生失落沮丧的情绪,这对你理想的实现大为不利。我国在大跃进中严重脱离国情和实力的制定目标,将国家拖到了绝境;而日本和新加坡却结合国情实施一系列治国方略,国力迅速爬升。其深刻的历史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永远记取。
所以,你可以拥有理想,但你必须面对现实。只有让理想与实力之间存在一定距离,你才能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只有让理想不过分超过实力,你才能专注发挥自己的潜能。所以,如果你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就要给自己一个和实力能够积极互动的目标,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好高蝥远。
扬长避短,为自己的未来把脉
人贵有自知之明,能够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人,在做具体的事情时,才能最好地调动自身有利的资源和特性;然而,人最难的事情也正是认清自己。很多人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不知道自己的优点和弱点是什么,因而在做事时,总是感觉不能得心应手。这种自我认知能力的缺失,应该说,也是情商值不高的一种表现。
有时候,很多中学生看着别的同学做事十分成功,心生羡慕,便盲目效仿,结果却换来一个不完满的结局。原因何在?其道理很简单: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人各有各的长处和短处,不弄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盲目与别人攀比、竞争,是最愚蠢的行为。下面的这则寓言故事,虽然发生在动物王国,但也正是我们很多人的真实写照——
在动物王国,乌鸦和兔子很要好,总是形影不离。一天,乌鸦坐在树上无所事事地唱歌,兔子看见乌鸦闲适的样子,就问:“我能像你一样整天坐在那里,什么事也不干吗?”乌鸦答道:“当然啦,为什么不呢?”于是,兔子便坐在树下,开始休息。正在兔子享受着安逸的无所事事的生活时,一只狐狸瞬间出现,将兔子叼进了自己的口中,兔子成了狐狸的美餐。
如上所说,这个寓言故事中那只愚昧的小兔子,可以说正是我们很多学生的写照。我们不清楚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是什么,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来作比较,盲目效仿别人,结果得到的是一个悲剧的结局。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兔子没办法爬树,兔子擅长的是跑动,如果不跑步,丢失自己最大的优点,而模仿别人静坐,就是暴露了自己最大的短处,也难怪成为别人嘴里的食物了。可是,聪明的人就不会这样做,聪明的人会认识清楚自己的优点和弱点,扬长避短,让自己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其实,如果你是一个善于观察的人,从我们周围的景物中,你都可以体会到这种最简单的人生哲学: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发挥自己的优势,做好自己的事情,那么,你就会成功。如果说正在单纯的学习环境中的你还无法体会这句话的意义,就请看看下面的这个真实的例子——
原一平是日本保险业界的泰斗。但是,他在27岁的时候,还仅仅是日本明治保险公司一个普通的推销员。那时候的他,穷得连午饭都吃不起,还不得不经常露宿公园。他很努力地做自己的推销业务,却没有任何起色,总是业绩平平。对此,他十分不解。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原一平遇到一位老人。他十分敬业地向老人推销自己的保险业务。等他详细地介绍完业务之后,老人平静地说:“听完你的介绍,丝毫引不起我投保的意愿。”然而,原一平的诚恳却使得老人给了他尖锐却中肯的建议:“人与人之间,像你我这样相对而坐的时候,一定要具备一种强烈吸引对方的魅力,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将来就没什么前途可言了。”原一平被老人的话噎得哑口无言,本来就没有太多信心的他,对自己几乎要绝望了。这时,老人又对他说:“年轻人,你先从认识自己和改造自己开始吧!”原一平一脸疑惑:“认识自己?”老人没有理会他,接着说:“你在替别人考虑保险之前,必须先考虑、认清自己。反省自己每天的工作得失,总结自己的进步与退步,分析自己的优点和弱点。根据自己的优劣势来改进自己的工作。”
老人的话像明灯一样照亮了原一平的心,他大彻大悟,意识到自已是哪里出了问题了。从此,原一平开始努力认识自己,根据自己的优缺点努力来改善自己,终于成为一代推销大师。
只有充分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才能理智地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路,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项目,将自己的优点发挥到极致,创造出最大的价值。
最后,再送上一个小故事来和所有的中学生朋友们共勉:
在一个普通的家庭里有两个孩子,他们都具有出色的艺术天赋,但他们各有志向:一个立志做音乐家,一个立志成为画家。不幸的是,在童年时期,两人双双落难,前者双耳失聪,后者双目失明。在两个人遭受毁灭性打击的时候,母亲对他们说:“你们为什么不互相换一下志向呢?”两个孩子采纳了母亲的建议。前者听不到任何声音,但这使他在作画时能百分之百地集中精力,最后成了杰出的画家。后者看不到任何东西,但这使他能比别人更专注于倾听,最后成了伟大的音乐家。仅仅是根据自己不同的长处而改变了一下梦想,就成就了两个辉煌的人生。
诚然,两个孩子有一个伟大的母亲!而我们,更需要这样一个伟大的自己,能够扬长避短地为自己的未来把脉。
听取别人建议,及时自我反省
自省能够让我们及时意识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而他人的建议,则能够让我们从旁人的角度发现自身的局限,从而促使自己向正确的方向更好地发展。成功的人,都离不开自省,也离不开别人的建议,二者缺一不可。不会自省,则容易自大;不善于听取建议,则容易狭隘。当然,自省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建议也并非全部对自己有用。
如今的中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一贯是被娇宠的对象,所以很难意识到自己哪里错了,也很难建立自省的意识。但是,如果想要成为一个情商高的人,想要有所作为,就必须要学会自省。为什么要学习自省?因为自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自省的角度不对,反而会更令自己烦恼,下面是一则关于自省的小故事:
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从小十分调皮,不认真读书,常常逃课去玩。一天上午,沈从文从课堂里溜出来,一个人跑到村子里去看戏。那天木偶戏演的是《孙悟空过火焰山》。沈从文看得眉飞色舞,捧腹大笑。一直看到太阳落山,他才恋恋不舍地回到学校。这时,同学们都已放学回家了。第二天,沈从文刚进校门,老师就严厉地责问他为什么旷课。他羞红着脸,支支吾吾地答不上来。老师气得罚他跪在树下,并大声训斥道:“你看,这楠木树天天往上长,而你却偏偏不思上进,甘愿做一个没出息的‘矮子’。”
第二天,老师又把他叫去,对他说:“大家都在用功读书,你却偷偷溜去看戏。昨天我虽然批评了你,可这也是为了你好。
一个人只有尊重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老师的一番话,深深打动了沈从文。他虚心接受老师的批评,暗暗发誓,一定要记住这次的教训,做一个受人尊重的人。此后,沈从文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兢兢业业,长大后终于成了著名的天文学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了一块领地。
沈从文正是具备反省的精神,虚心听取了老师的批评,改正了原本散漫的生活习性,从此严格要求自己,才不断取得进步,最终成为著名的作家。假如当时他没把老师的话听进去,没有反省一下自身的不足而从此发愤图强,估计他只能继续做一个淘气散漫的学生,最终一事无成。
不同的人,看到同样的事情,同样是自省,最后的效果却是截然不同。所以说,自省并不如我们想象中那么容易。如何自省才能够有好的效果呢?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做正反两方面的总结。比如说,今天你做了一件错事,那么,你就需要自省,自己为什么会做错?在做错的原因中找出最根本的一条,然后记下来,让自己以后时刻注意;同时,还要思考,自己今天做的这件事虽然做错了,但是,其中是否有做得比较好的地方呢?把做得好的地方列举出来,也记下来,让自己以后发扬。这样,同一件事,就能够从正反两方面给予我们很好的提示作用了。
此外,如上所说,除了自省,别人的建议往往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作为阅历尚浅的中学生,在一些关键时刻,适当地听取过来人的建议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这些建议能够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美术界的一代大师齐白石,就是在陈师曾的建议下慢慢形成了自己的作品风格而成名的。
本来,齐白石早期的画并不是特别有名,但是齐白石与陈师曾交往不错,而且陈师曾十分看好齐白石的努力和天赋。后来,由于陈师曾的提携和宣传,齐白石声名鹊起,连外国人都涌到齐白石家买画,琉璃厂的老板们也热情起来。于是,在这期间齐白石卖画赚了不少钱。但当时梁启超、鲁迅等人认为,齐白石的画最欠缺的就是“文气”。于是,陈师曾提醒齐白石说:“虽然,你今天的画卖得不错,但说明不了什么。你的画技、画法一定再要有提高才行。我觉得你要发挥己之所长,我建议你就在不常见的虾蟹草虫、红花墨叶上下下功夫。”这就是陈师曾为齐白石设计的“衰年变法”。齐白石思考之后,觉得陈师曾说得有道理,就听从了陈师曾的指教,按他的话去做了。
当然,齐白石的变法并没有抛弃原来的东西,而是结合自己的优势和特点,转向更多地去吸取吴昌硕的东西。用变法来搏一搏,背水一战,或许能有转机,于是便有了“饿死京华誓不休”的诗句。经过老人不懈努力,大约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齐白石完成了“衰年变法”,开始了由艺人画向文人画过渡。直到晚年,齐白石都一直十分感谢陈师曾给自己的建议,两人的知遇之恩成为美术界的一段美谈。
别人的建议,对我们的人生有时候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就如齐白石一样,因为陈师曾的建议而让自己的人生达到了另一个高度。所以,合理地听取他人的建议,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做出取舍,对我们是有益的。但是,很多学生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不是自省,也不是听取别人中肯的建议,而是给自己找借口,让自己逃避。试想,这种逃避的心态,能够让我们取得怎样的成就呢?香港演员梁家辉在从影多年后,曾经在几年前跟随科考队到了南极,他在那里反省了自己几十年的人生,对生活有了全新的认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但是,在为着自己的梦想而奋斗的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诱惑、遇到各种挫折。因此,我们可能会常常迷失方向,偏离了预期的轨道,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通过自我反省发现存在的问题,不通过接受他人的建议来校正方向,那么我们的人生轨迹也就只能一路偏离下去。当然,在自省和听取别人的建议时,还是需要注意的,正如上面所说,自省要全面,切忌狭隘;听取建议要切合实际,切忌逢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吸收到对自己的成长、成功有用的氧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