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改变你的一生:培养中学生最好的情商-纠正错误定义——认为难相处的人,仅仅是与你不同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纠正错误定义,他只是与你不同而己

    不可否认,在现在的中学生中,很多孩子存在认识偏颇的毛病。在这类孩子眼中,看不顺眼的人很多,瞧不起的人也很多。这类孩子会认为别人的衣着很古怪,会鄙视别人穿着土里土气;还有的孩子会认为某位同学思想保守,行为刻板;也有些孩子容不得别的孩子的一些生活习惯,总觉得别人像是怪胎,唯有自己是世界上完美的人。

    其实,这种心态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由这些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定义造成的。这类孩子觉得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为我所用。其实,这类孩子犯了一个最傻的错误,那就是,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有自己成长的环境和独特的教育,更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惯。差异的存在才是正常的。下面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例子,也许会让你有所启发——

    一个外国人来到中国,想要学习如何与人打招呼。其中一人就传授了一种诀窍:客套式打招呼法。外国人在路上遇到了一个美丽的小姐,热情的上前打招呼:“你真漂亮”。小姐回答:“哪里哪里。”外国人听了心想:还要说哪里漂亮吗?于是外国人接着说:“你的眼睛很漂亮。”小姐又回答道:“哪里哪里。”“还要说哪里漂亮?”外国人接着又说:“你的头发很漂亮,你的手很漂亮,你的鼻子很漂亮……”其实,这就是由差异性而产生的误会。外国朋友哪里知道小姐说的话只是一种客套,而并非是要问哪里漂亮啊。尽管这是一种文化差异所造成的,但是我们每个人之间的相处道理也是如此。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思想和习惯,还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如果总是用自己的观念来判定其他人,难免就会让自己难受了。所以,在人际交往中,千万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而完全不顾他人的颜面、立场,将自己的价值标准强加在别人的头上。下面,我们通过不同国家的人在森林遇到野猪后的表现(当然,这是笑话),就可以看出不同国家的人的思维方式很不同,从而也更能看出我们每个人的思维差异,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与我们不同的行为方式——

    三个饥饿的德国人在森林里遇到一头野猪:第一天,他们会研究和制定详细的杀猪方案;第二天,他们会按照方案组织、实施猎杀;第三天,他们会吃掉野猪,然后默默地离开森林。

    直到数年以后,人们才会发现森林里少了一头野猪。

    而三个饥饿的美国人在森林里遇到一头野猪:第一天,他们会用一整天的时间讨论是否要猎杀野猪;第二天,他们会告诉世人:野猪是一种恐怖的食人动物,如果不把它吃掉,后果不堪设想。他们也会警告野猪:如果它在24小时内不离开森林,就要遭受灭顶之灾;第三天的凌晨,他们会疯狂地扑过去把野猪的猪窝夷为平地并且把野猪和整个森林据为已有,之后再搜集野猪吃人的有关证据。

    如果是三个饥饿的英国人在森林里遇到一头野猪:第一天,他们会打听美国人对野猪的看法和态度;第二天,他们向世人宣称,坚决支持美国人的决定;第三天,他们会跟在美国人的后面勇敢地向野猪发起冲锋,然后会分得美国人吃剩下的一点猪肉。

    当然,上面说的故事只是对不同国家的国民性格的一种调侃,但是,我们想想,不同的国家国民性格都有如此的差异,那么,反映在我们每个人身上,显示出来的差异性也就不足为奇了。我们不妨仔细体味一下这其中的道理。

    有一个哲学家找到两个8岁的孩子进行一项心理测验。其中一个孩子杰瑞来自一个贫穷的家庭,他家里有6个兄弟姐妹;而另一个孩子贝迪则是一个家境富裕的独生子。哲学家让两个孩子一起看一幅画,画的内容是一只兔子正坐在餐桌旁哭泣,而兔妈妈则板着面孔.,站在一旁。哲学家让他们将画中的意思表达出来。

    杰瑞张口就说:“小兔子在哭,因为他还没吃饱,可是家里已经没有吃的东西了。为此,兔妈妈也感到非常难过,可是她又没有办法弄到吃的,所以就只好板起面孔告诉小兔子不许哭。”“才不是这样呢,”贝迪立刻反驳道小兔子之所以要哭,是因为它已经不想在吃东西了,可是它的妈妈却板着脸非要强迫它继续吃不可。

    同样的一幅画,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里的孩子有着不同的理解,而他们的理解又都是对的。我们不能妄下结论,这就像一个人的立场和原则、思想和习惯。每个人的生活经验不同,他们的立场和原则也就会有区别,所以,我们在坚持自己立场和原则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立场和原则。

    更何况,对于同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所以,当他人的观点跟自己的不一致的时候,万万不可对人家横加指责,而应尽量多从他人的角度考虑,这样不仅可以避免许多争执,同时也是对他人的尊重。

    可能很少有学生能够意识到,只以自己的一贯立场去衡量或要求他人,是对他人的不尊重,对于任何人而言,不尊重他人的立场,就只会使自己更加封闭,使自己被孤立而得不到他人的尊重。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现在的新一代的青年人,很多都具有很强的个性,喜欢一切以自己为中心去想问题、办事情。其实,真正聪明的孩子,善解人意的孩子一定会明白,别人与自己的观点不同、别人与自己的习惯不同,那才正是我们要和别人交往的理由,如果全部是和自己相似的人在一起,那么我们还能够学习到什么?还能有什么进步呢?

    不要径信第一印象和表面印象

    即使是中学生,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第一印象很重要。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总有这样一种感觉,当人第一次与某人接触后,对他印象好,你就希望今后与他多接处。相反,第一次接触,对方没有给你留下什么好印象,你就会对他感到不快,甚至厌恶或同朋友们谈及此人时,你甚至会表现出对他的不满意。

    第一印象固然重要,但是你也要避免自己陷入第一印象的陷阱。当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就等于给这个人贴上一个标签,如果对一个人第一印象好,就会乐意与之接触,并能很快地取得相互间的沟通,甚至一见钟情、一见如故;反之,就会产生反感,即使以后因各种原因与之接触,也会很冷淡,甚至“告吹”。因此,人们就常被第一印象所定格,从而以偏概全,一叶障目,看到的仅仅是记忆中自己相信和感兴趣的部分。如此,就会使人陷入表面的认识之中,甚至被一些伪装的假象所迷惑。

    其实,第一印象远非以貌取人这么简单,还包含了言谈举止等等能让你感知的东西,让你一不小心就看走眼,等到日久见人心的时候就后悔晚矣!

    小马相中了一套合租房,她和已经住在那里的女孩儿一见如故,相谈甚欢,于是小马也就放松了警惕,很快便签了一年的租赁合同,并交给了那个女孩儿三个月的租金。不久之后,小马出差离开了一个星期,回来之后却发现那个女孩儿已经搬走,真正的房主说没收到租金,要求小马搬走。原来,那个女孩儿与房主签的合同确实是6月到期,而此前她假称会一直租下去,骗了钱之后逃之天天。如今,小马只好郁闷地损失了一大笔钱,且要重新找房住。

    在这样一个社会,专门以各种各样的手段来欺骗你的金钱、感情,让你留下好印象,其实那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所以说,很多时候,第一印象和表面现象是不可信的。但是,偏偏有很多中学生不断在犯这个错误。比如说,很多学生爱凭第一印象的好坏而给别的同学或好或坏的评价。长得帅的、好看的人,则会在很多学生心里留下好印象;而长相一般的、或者稍微有点残疾的同学,则会在一些学生中留下不好的印象。这种根据第一印象来判定一个人好坏的习惯,等到学生们长大工作之后,就会知道,会直接影响到自己的人际关系,甚至还会让自己吃大亏的,因为第一印象其实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

    第一印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因而在实际生活中会产生消极作用。第一印象往往会比较持久,但在形成对他人的正确印象的能力方面有下述局限性:首先,第一印象的形成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周围环境或事物的影响,例如,在一个豪华餐厅中遇到一个人与在一个普通饭馆里遇到一个人,这两种环境下对接触对象所形成的第一印象会有很大的差别。第二,第一印象是根据被观察对象有限的行为表现形成的,因而是不全面的,带有一定的片面性。第三,第一印象是高度个性化的反应,从而有可能歪曲被观察对象的印象。而且,第一印象仅从与被观察对象偶然的交谈中,而并未对被观察对象进行全面的了解、考察,因而有可能形成片面形象。

    所以,很多时候,第一印象在实际生活中会造成“先入效应”,这会给我们带来认识上的片面性。这对我们的人际交往以及判断能力的长远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我们更需要锻炼的,是全面的观察力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眼力。下面,我们就看一个小故事——

    有一个人总想知道别人是在十字架前祈求什么,于是去找耶稣。耶稣允许他站在十字架后面听别人祷告,于是他就在那里等着。先来了一个有钱人,默默地祈祷,他什么也没有听见,那人走的时候却掉了’一袋钱。第二人也一样在心里祷告,走时发现了那袋钱并高兴地拿走了。又过了一会来了第三个人,这时第一个人回来了,说他钱丢了,就问这个人要,第三个人觉得这是在诬陷他,于是两个人就争执起来,争吵了好久,丢失了钱袋的人也没找到钱,两人悻悻地走了。站在十字架后面的人很生气,就去找耶稣,为什么事情会这样呢?耶稣说:“你只看到了表面的现象,其实第一个人很有钱,他来祷告是求上帝保佑他拿那些钱去赌博,让他赢得更多;而第二个人呢,是个慈善家,为了帮助别人花光了自己的积蓄,他祈求得到钱帮助那些急需钱用的人!.于是他就捡到了那袋钱;而第三个人是想出远门,来祈祷一路顺风。幸好,第一个人的纠缠浪费了时间让他没有赶上车,结果那车出了事故,死了好多人!”

    尽管这是个小故事,但是它很好的提醒了我们,在很多时候,表面现象也许离真相很远呢!如果不弄清楚真相,而是让表面印象来左右我们的思维,那才是愚蠢的行为……

    当然了,我们总容易被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而迷住眼睛,以至于难以发现平凡事物的不平凡之处。如果我们的双眼总是被平凡之事、被第一印象、被表面现象而蛊惑,我们就难得看见本质,难得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思维能力,这对我们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难以相处的人也许是我们提高情商的帮手

    很多慢慢长大的人都会有共同的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相遇就是一种缘分,彼此的投缘并不一定是因为对方德行很高,只能说是对方身上的某一种或好或坏的特质为自己所欣赏;彼此的不投缘也并不一定是因为对方德行很低,只能说是对方身上的某一种或好或坏的特制为我们所厌恶,而一旦我们对某人产生了厌恶之情,就会大而化之,专门寻找对方的缺点,对自己不喜欢的人进行正面或背面的攻击。

    其实,对难以与自己相处的人采取这种攻击的态度是十分不理智的。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现实中,每天都要与身边的人打交道,总不可能把所有自己不喜欢的人清理出自己的视线吧?而高情商的人是懂得利用这种资源的,因为正是这些难以相处的人,有助于很好的锻炼一个人的情商。

    打个比方吧,销售人员推销东西给顾客,他通过细分市场选择了目标顾客,但并不会考虑顾客与自己投不投缘,哪怕顾客得罪了自己,也要努力把东西卖出去。如果我们不分析后果,就因为别人不好相处而处处树敌,就等于自己把自己的活动半径缩小。其实,对于身边自己不喜欢的人,如果我们影响不了他,那就改变我们自己的心态,把学会与自己不喜欢的人融洽相处当作是对自己的一种锻炼,或许正是在你改变心态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对方身上的闪光点,进而改变对对方的看法。当我们真正这样做的时候对自身的素养无疑是一种提高,更何况说不准某一天你恰恰就需要这个人帮忙。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所谓难以相处的人。比如说,有的人整天沉默寡言,即使你找话题,他也不搭不理;有的人高高在上,目中无人,似乎对你充满敌意;有的人成天牢骚满腹,怨天尤人;有的人对你吹毛求疵,百般挑剔;有的人浅薄无聊,充满低级趣味……如果和这些人只是偶然相处倒也罢了,问题是有时你会被迫长时间地和他们交往、相处和共事。在这种情况下,你的烦恼是可想而知的。但与此同时,这也恰恰能帮助你提高应付和处理各种复杂入际关系的能力,为未来走入社会积累宝贵的经验,所以,从现在开始,明智的你应该学会通过与难以相处的人相处,来锻炼自己这方面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情商。下面提供一些与这类人相处的建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先自查

    首先,你必须明确,造成这种困扰是不是你对别人要求过高所造成的?你可试着同你周围的人交往,看看你所认为的“难以相处者”在其他人眼里是否也是这样。如果别人并没有这样的感觉,那你就要从你自己或你们两个人的关系上找原因。

    2.换位思考    对于一名真正的难以相处者,你要学会设身处地地了解对方的处境,即运用换位思考法。你不必同他争执,更不必强迫他去做些什么,而是心平气和地询问他采取这种方式对待别人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你的目的没有达到,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你们之间的关系。当然,他提出的问题在你看来可能是十分荒谬的,但你也不必马上去反驳他,而是设法从他的言谈中发现某些可以沟通、求同的成分。这样做,能够进一步缓解你们之间的关系,使双方都觉得心情舒畅。

    3.多倾听

    当然,要做到上面这一点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此,建议你学会采用一些心理咨询专家经常做的一件事,即学会倾听,“听”有时会比成百上千句的“说”还要重要。同时,你也可采用适当的方式让他知道,你对他对待你的方式方法感到十分不安,这种方法常能软化难相处者的敌对情绪。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对方仍没有领你的情,你可直言向他表白现在不是交谈的最好时机,过一段时间你们有必要进行更多的交流,并强调这是你们双方必须做的工作。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双方都能得体的从僵局中摆脱出来。如果你能以一种宽容大度的方式对待与你难以相处的人,久而久之,对方也会自觉不自觉地改变他的行为而向你的高水平看齐,这样就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总的来说,这个世界上没有那种完全不能和人相处的人,任何人都是会被真心打动的。只要你真心对待、耐心倾听,所有的不好相处的关系都能得到化解。

    倾听是一种优点,道听途说则恰恰相反

    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之一乔·吉拉德就曾说过:“世界上有两种力量非常伟大,一是倾听,二是微笑。倾听,你倾听对方越久,对方就越愿意接近你。上帝为什么给了我们两个耳朵一张嘴巴呢?我想,他就是要让我们多听少说吧!”倾听是分析、判断、开口的基础。但凡真正大智慧的人,往往都会根据自己的经验,知道自己要是多说,必然会说得多错得也多。因此,不到需要时,要少说或者不说,而选择多听。在适当的时机,一语即中,用准确的语言表达捕获对方的心。

    乔·吉拉德的这种体会也是在其人际交往的摸爬滚打中顿悟出来的。有一次,乔·吉拉德花了近一个小时才让他的顾客下定决心买自己推销的车。接下来,乔·吉拉德要做的仅仅是让顾客走进他的办公室,然后把合约签好。然而,就在接下来的短短几分钟里,订单却泡了汤!

    在去乔·吉拉德办公室的路上,那位顾客开始向乔提起了自己的儿子。顾客十分自豪地说,“我儿子考进了普林斯顿大学,要当医生了。”“那真是太棒了。”乔回答。然而,当俩人继续向前走时,乔却看着其他的顾客。

    那位顾客继续说:“乔,我的孩子很聪明吧,当他还是婴儿的时候,我就发现他非常的聪明了。”“成绩肯定很不错吧?”乔应付着,眼睛在四处看着。“是的,在他们班,他是最棒的。”

    乔心不在焉地继续问:“那他高中毕业后打算做什么呢?”

    这时候,顾客不耐烦了:“乔,我刚才告诉过你的呀,他要到大学去学医,将来做一名医生。”那位顾客看了看乔,感觉到乔太不重视自己所说的话了,于是,他说了一句“我该走了”,便走出了车行,把乔·吉拉德丢在了原地。

    乔·吉拉德错在哪里?这个订单其实就毁在一句话上——“那他高中毕业后打算做什么呢?”因为之前乔·吉拉德对顾客的话听得不真切、不仔细,而提出了这么一个蠢问题。后来,乔·吉拉德又找到了那个顾客,但还是被他拒绝了。这位顾客告诉他:“我从另一个欣赏我的推销员那里买到了车。乔,当我提到我对我儿子是多么的骄傲时,他是多么认真地听啊。你知道吗?乔,你并没有听我说话,对你来说我儿子当不当得成医生并不重要。你真是个笨蛋!当别人跟你讲他的喜恶时,你应该听,而且必须聚精会神地听。”

    刹那问,乔·吉拉德明白了当初为什么会失去这名顾客了。

    原来,自己犯了如此大的错误。从此以后,乔·吉拉德再也没有在顾客讲话时分心,而是通过倾听所获得的信息准确地与顾客进行交流。

    其实,在与任何人的交往中都是这样,倾听是对每个人最大的赞美和最好的恭维,这同时又可以为你带来准确的信息量和说话的基础。认真倾听他们谈话,正是我们对他人一种最高的恭维。伍德福德在他的书中《相恋的人》中写到:“很少有人能拒绝那种带有恭维的认真倾听。”

    倾听固然是一个优点,但我们却要将倾听与道听途说区别开来。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这个小故事的名字就叫“道听途说”——

    春秋时代,齐国有个人叫毛空,他爱听那些没有根据的传说,然后再把自己所听到的津津有味地讲述给别人。有一次,毛空听到一只鸭和一块肉的事,他觉得非常稀奇,便告诉给艾子。他说:“有一个人,养了一只特别能生蛋的鸭,那鸭一天能生一百多个蛋。”他见艾子笑了,又说:“那天,从天上掉下一块肉,那块肉长有三十丈,宽有十丈。”艾子笑着问道:“真的吗?有那样长的肉吗?”毛空急忙说:“噢,那就是长二十丈。”艾子仍不相信。他又改口:“一定是十丈长了。”艾子说:“你说的那只鸭是谁家养的?你说的那块肉掉在了什么地方?”毛空支支吾吾说不出来,最后只好说:“我是在路上听别人说的。”

    这就是道听途说闹出的笑话。在我们生活中,不乏道听途说之人。

    道听途说者,往往听风就是雨,他们对他人话语的转述并没有本着负责人的态度,因此也很容易导致人与人之间产生误会和关系的僵化。作为学生,目前正是培养求实精神的时候,总是道听途说,不仅不能够促进学习,反而会让自己养成相信、传播小道消息的不良嗜好。总而言之,我们需要倾听,但却一定要拒绝道听途说,这一来是对他人的尊重,二来也是对自己的保护。这一点,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一定要铭记于心。

    倾听是一种优点,道听途说则恰恰相反。在古希腊有一句很有名的谚语:“聪明的人,借助经验说话;而更聪明的人,根据经验不说话。”在西方也有一句箴言:“雄辩是银,沉默是金。”而中国古人也曾告诫过我们:“言多必失”,要“讷于言而敏于行”。其实,无论自东方还是西方,箴言传达的都是同样的道理——学会倾听,拒绝道听途说。

    作为一个倾听者,应具备的一分亲切,一分平和,一分耐心。倾听是一个理智的人最基本的素质,也是一个人在社交场上必备的礼仪。在这个浮躁的社会,真正拥有这项素质的学生为数太少。所以,亲爱的中学生朋友,如果你正看到这里,请在心里提醒自己,在以后的日子中,应该多一些倾听,少一些道听途说。

    善良地待人,你也将得到善良地回报

    善良需要理由吗?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吝啬自己的善良,不愿意付出,总希望得到更多。有些人总觉得,即使自己对待别人善良,别人也不一定对待自己善良,所以,不必要善良了。可是,真的是这样吗?下面的故事会告诉你答案:

    一位美国小姑娘玛丽·班尼对自已的遭遇困惑不已,于是,她写信给《芝加哥先驱论坛报》,向无所不知的西勒·库斯特先生询问:为什么她帮助妈妈把烤好的面包摆上餐桌,只得到了一句“好孩子”的称赞,而她那个什么都没做、只会调皮捣蛋的弟弟却得到了一个香喷喷的甜饼。她认为上帝对像她这样善良的小姑娘来说,实在是太不公平了。她觉得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学校,像她这样的好孩子总是会被上帝遗忘,那些表现不佳的孩子反而能得到上帝的眷顾。

    作为《芝加哥先驱论坛报》儿童版《你说我说》栏目的主持人,西勒·库斯特先生收到过无数封这样的来信。有千千万万个孩子向他询问为什么上帝不奖赏好人。可是,他总是无法回答这些心情难以平静的孩子们。西勒·库斯特先生为此心情沉重,他总是为这些感到不平的孩子们担心,却没有好办法来应对这个问题。

    正在他为无法回复玛丽小姑娘的来信而不知如何是好时,他应一位朋友的邀请参加了一场婚礼,这场婚礼让他感觉仿佛醍醐灌顶。他不但找到了答案,而且因此名扬天下。

    婚礼很普通,新娘和新郎走进教堂,接受了牧师的祝福。

    但在互赠戒指时,也许是心情太激动了,也许是过分的幸福令他们有些紧张,两人阴差阳错地都把戒指戴在了对方的右手上。

    看到这一幕,那个幽默的牧师微微一笑说:“右手已经够完美了,我想你们最好还是用它来装扮左手吧。”西勒·库斯特听到这句话,茅塞顿开。

    他得出结论::右手本身就完美了,所以无需戒指的点缀,而善人之善,也就是上帝给予的最高奖赏了。发现了这一真理的西勒·库斯特兴奋不已,他立即给玛丽·班尼小姑娘回了信,写道:上帝让你成为一个好孩子,这就是对你的最高奖赏。这封信不仅寄给了那个困惑的小姑娘,而且被刊登在《芝加哥先驱论坛报》上,被美国及欧洲1000多家报纸转载,让所有和玛丽.班尼小姑娘有着同样困惑的孩子们不再感到不平。

    看完这个故事,亲爱的你是否还在为自己以往的善良而后悔吗?如果你还在后悔,认为自己的善良和付出没有得到回报,我们就需要认识到这一点:我们的善良已经是上苍给予的最高奖赏,这就是回报。我们无需为自己不平,其实被忽略恰恰因为我们已经很完美。

    从长远的一生看来,善良的人,上天不会辜负她的。与人为善才能被善待。《孟子·公孙丑上》就曾说过:“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存善心,你便会用善意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行善事,你便会乐于帮助他人而不计得失。与人为善就是与己为善。

    所谓的宽恕、赞美、感恩全都是针对他人,到头来受益的却是自己。如此看来,爱自己的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去爱别人。

    下面还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在波兰与乌克兰边境上的扎布罗夫村里,住着一个叫做安托希·苏钦斯基的农民。他从小便对所有有生命的万物都敬之惜之,连一只苍蝇都不忍心打死,全村子的人都嘲笑他。

    但就是这样一个“傻子”,却拯救了邻居的四条人命。1941年,希特勒的军队攻入该村,把村子里的犹太人一车车运到灭绝人性的集中营去。“傻子”苏钦斯基这时再也不能袖手旁观了。他硬是凭自己的力量,在自己的农舍下面掘了个地洞,在地洞里把邻居蔡格夫妇和他两个儿子掩藏了两年。有一次,苏钦斯基听说纳粹分子将要带受过寻人训练的狗到农庄搜查,他便整夜不睡,把厕所的粪便铺在地上,又撒上胡椒,使狗嗅不出人的气息。德国人来了,但他们没有找到蔡格一家。1944年,躲过纳粹分子搜捕的蔡格一家人终于成功移民到了美国。

    善良的苏钦斯基并没有被遗忘。此后几年,蔡格家经常寄食物及衣服给苏钦斯基。苏钦斯基既不识字,更不会写,只好画朵花请邻居寄给蔡格家,表示东西收到,他很感谢。但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蔡格家却和苏钦斯基失去了联系。直到1987年初,巳成为新泽西成功商人的蔡格的儿子雪莱,才通过各种方法找到了苏钦斯基。

    终于,蔡格一家人于44年后再次回到扎布罗夫村,全村的人手持鲜花在街上列队欢迎。他们由镇长领路,驱车前往他们当年仅靠甜菜和一点点面包活了两年的那个地洞。村民们齐声欢呼,场面热闹非凡。“从他们脸上的表情可以看出,”雪莱·蔡格回忆说,“安托希·苏钦斯基,这个‘傻瓜,,村里的‘白痴’,现在已是公认的英雄人物了。因为大家都知道,苏钦斯基真的是一个善良的人。”

    可能有些同学知道,我们中国民间有句古话:“相随心变。善能使鬼变成人,恶能使人变成鬼。”此话千真万确。我们生活中人,有的鼻眼端正,但并不美,仔细想来,因其面部每一细胞里都缺少善的内涵。有人相貌平平,却令人感到亲切和不凡,这是因其由表及里透着善。这其中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不同的人拥有善心的大小是不同的。

    没有善心的人,只会一味嫉妒他人的幸福,以为自己的嫉妒会被人的幸福化减。这其实是最愚不可及的想法。

    一个日本心理医生曾治疗过一女性患者。此女两腮奇大,像扣了两个乒乓球,无奈只能用口罩掩盖。经心理医生追问,此女道出真情。原来她见到比自己好看的女人就恨得咬牙切齿,久而久之,两腮变形,到处寻医不见疗效。心理医生告诉她,此病无法用现有的物理和化学手段治疗,但只要悟出一个字的道理,即可病愈,这个字是善。其做法是:每见到一个女人,就从心里祝愿她长得更加漂亮,久之必有疗效。此女遵医嘱,半年之后两腮恢复原状,脸上的横肉也消失了,变得温和而可爱。

    这并不是为了说服而编造出来的故事,而是真人真事。它更让我们确信善待他人的魅力有多大了。

    有人讲,生活中有些人是对我不好的,甚至是害我的,难道我还要善待他吗?其实,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须跳出一般的思维。比方说,大水即将来临,可蚂蚁还在你死我活争斗;洪水一过,双方均亡。对此,我们思维的方式属三维空间,可以看清,蚂蚁的二维空间思维模式则看不清这一点。那么,在四维空间看我们人与人的争斗,不是像我们看蚂蚁一样吗?善待他人必生福光。这是一条定律,悟出此番道理并付诸行动的人,才能受其益,知其妙。

    善待他人,期待着自己的奇迹!给亲爱的你最美的祝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