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9年7月21日,海明威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郊外的一个橡树园镇。一个医生的家庭。海明威是家里的第二个孩子。
1905年9月,海明威入学。
1910年,海明威随母亲辗转于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剑桥、康考德等地。
1911年,海明威写作《我的头一次海上旅行》。
1913年,海明威小学毕业。
1913年9月,上中学。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916年,海明威参与编辑校报《秋千》,在橡树园中学的文学刊物《书板》上第一次发表小说《大神的审判》。
1917年,美国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海明威中学毕业,到堪萨斯城《星报》当实习记者,撰写通讯和报道。
1918年5月,加入美国红十字会赴欧救护队。7月,救治伤兵时海明威右腿中弹受伤。7月—10月,在米兰医院养伤期间,爱上大他7岁的美国护士艾格尼丝·冯·库罗斯基。艾格尼丝是《永别了,武器》中女主人公凯瑟琳·勃克莱的原型。
1919年,海明威回到橡树园,书信来往中得知艾格尼丝爱上别人。
1920年,为《多伦多星报》和《星报周刊》写通讯。12月,任《合作联社》月刊助理编辑。
1921年9月,与哈德莉·理查逊结婚。海明威的第一次婚姻。
1922年,担任《多伦多星报》驻欧记者,撰写有关欧洲的报道。9月,回巴黎。接受《多伦多星报》采访土希战争的任务,去康斯坦丁堡。11月,去瑞士采访“洛桑和平会议”。12月,哈德莉前往瑞士与海明威团聚,在火车上丢失一只箱子,内装海明威全部手稿。
1923年9月,第一部作品集《三篇故事和十首诗》出版。其中《我的老头儿》被收入《1923年最佳短篇小说选》。10月,海明威儿子出生,取名约翰,小名邦比。
1924年,《在我们的时代里》在巴黎出版。
1925年,《在我们的时代里》在美国出版。
1926年,《春潮》、《太阳照常升起》出版。
1927年,海明威与哈德莉离婚。与巴黎《时尚》杂志记者保琳·帕发弗结婚。第二段婚姻。6月,《太阳照常升起》在英国出版,题名《圣节》。10月,第二部短篇小说集《没有女人的男人》。12月,海明威眼睛受伤。
1928年3月,写作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6月,保琳生下一男孩,取名佩特里克。8月完成小说初稿。12月,海明威父亲自杀身亡,海明威留下父亲自杀用的手枪作为遗物。
1929年5月,《斯克里布纳》杂志开始连载《永别了,武器》。9月,《永别了,武器》巴黎单行本出版。11月,《永别了,武器》在英国出版。
1930年3月,海明威与友人出海捕鱼,遇到风暴,在海上被困十七天。11月,因车祸手臂骨折住院。12月,好莱坞购买《永别了,武器》的摄制权。
1931年,保琳生下男孩格瑞戈里,这是海明威的第三个儿子。
1932年,短篇小说《风暴过后》以几乎每个字一美元的高价卖给《全球》杂志。同年《午后之死》出版。《永别了,武器》改变成电影《战地春梦》,因对改编不满,海明威拒绝出席首映式。
1933年,为《老爷》杂志写散文通讯。10月,短篇小说集《胜者无所得》出版。
1934年,购买游艇“比拉尔号”。
1935年9月,《是谁谋害了这些老兵》发表在杂志《新群众》上。10月,《非洲的青山》出版。12月,苏联《国际文学》发表《是谁谋害了这些老兵》译文。
1936年,《非洲的青山》在英国出版。在4月号《老爷》杂志上,发表《在蓝色的海上》通讯。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8月号《老爷》杂志发表《乞力马扎罗的雪》。9月号《全球》杂志发表短篇小说《弗朗西斯·马康贝的短暂幸福》。
1937年2月,乘坐“巴黎号”船赴西班牙报道战事。同事协助拍摄纪录片《西班牙大地》,后来为影片配音。6月,出席第二届美国作家代表大会,作题为《法西斯主义是一派谎言》的报告。7月8日,《西班牙大地》在白宫放映,海明威与导演应邀出席。7月10日,飞往加州好莱坞筹款募捐,为西班牙共和政府提供救护车。10月,长篇小说《有钱人和没钱人》出版。
1938年5月,《视野》杂志发表短篇小说《桥边的老人》。6月,俄亥俄州一出版社发表《西班牙大地》脚本。海明威将稿酬捐献给牺牲在西班牙的华纳·海尔布伦医生的遗孀。8月,海明威全家人去怀俄明州避暑。中途左眼受伤,视力进一步下降。《〈第五纵队〉和首辑四十九篇故事集》出版。
1939年6月,《〈第五纵队〉和首辑四十九篇故事集》在英国出版。9月,德国入侵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940年,与玛莎·吉尔霍恩同住在古巴写长篇小说。3月—5月,《第五纵队》在纽约上演,共演八十七场。6月,《第五纵队》出版单行本。10月,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出版。11月,与保琳离婚,同月与玛莎结婚。这是海明威的第三次婚姻。12月,买下古巴的瞭望农场。
1941年,在玛莎的鼓励下,应《午报》之邀,访问战争中的中国。2月,抵达香港,了解中国抗战概况。会见宋庆龄,制定访华的计划。4月,到达重庆会见蒋介石夫妇。秘密会见周恩来。陆续发表的通讯有《海明威说俄日条约未能阻止俄国帮助中国》、《中国空军需要飞行员和飞机在空中打击日本》等。6月,回古巴瞭望农场。11月,《丧钟为谁而鸣》销售超过五十万册。“限数版俱乐部”授予海明威金奖,辛克莱·刘易斯在授奖词中称他为当代六大作家之一。12月,珍珠港事件爆发,美国向日本宣战。
1942年5月,经美国驻古巴大使馆同意,海明威组织反间谍网,自称“骗子工厂”,瞭望农场作为活动总部。将“比拉尔号”游艇改装成侦查德国潜艇的“猎潜艇”。6月,“比拉尔号”开始巡逻。10月,编选了《战争中的人们》一书并作序。
1943年7月,由《丧钟为谁而鸣》改编的电影《战地钟声》在纽约首映。
1944年3月,海明威与《柯里尔》杂志签约,去伦敦报道英国皇家空军的战斗情况。5月,与《时代》驻伦敦办事处的玛丽·韦尔什产生感情。海明威出车祸,得了脑震荡。6月,在皇家空军第九十八中队随机执行空袭德国飞弹发射基地的任务。9月,由M·考利编选的《袖珍本海明威文集》出版。10月,海明威的大儿子约翰·海明威(尉官)在第七军作战前线被捕。海明威因涉嫌参加军事行动,违反记者不得参与战斗的规定而受审问。
1945年1月,海明威回巴黎。3月,从欧美战场返美。带两个儿子回古巴瞭望农场。6月,大儿子邦比被释放,来到瞭望农场。12月,《纽约时报》刊登海明威与玛莎离婚的消息。
1946年3月,海明威与玛丽·韦尔什在哈瓦那结婚,这是他的第四段婚姻。
1947年5月,美国驻古巴大使馆举行仪式,为海明威在二次大战中的表现授予铜质星章。10月,英国出版《海明威作品精选》。
1948年1月,批评家麦·考利偕妻儿来古巴,为《生活》杂志采访海明威。4月,《全球》杂志记者A·霍契纳来采访,他后来为海明威写过传记。
1949年,写完《过河入林》,把连载权卖给《全球》杂志。
1950年,《过河入林》出版。开始创作海洋系列的小说。
1951年,开始创作《老人与海》。海明威的母亲与第二任妻子保琳·帕发弗去世。
1952年3月,卡洛斯·贝克尔教授发表专著《海明威:作为艺术家的作家》。5月,《生活》杂志发表《老人与海》。同时,单行本在英国和美国出版。
1953年,《老人与海》获普利策奖。
1954年1月,海明威夫妇乘坐的小型飞机失事,海明威受轻伤。获救后另换飞机起飞时,飞机失火,海明威又受到重伤。10月,海明威获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金质奖章和奖金。因健康原因,他未出席12月在瑞典举行的授奖仪式,他的受奖演说由美国驻瑞典大使约翰·卡波特代读。
1955年,健康状况开始影响海明威的活动和写作。9月,《老人与海》电影摄制组来古巴,请他协助拍摄海上捕鱼镜头。同月,立遗嘱。指定玛丽·韦尔什为遗嘱执行人。11月,海明威肾炎发作,卧床休息。
1956年7月,寄一千美元资助庞德,并称他为当代最伟大的诗人。
1957年又资助庞德一千五百美元,支持麦克利许等作家要求释放庞德,让他定居意大利。海明威开始写回忆录。
1958年,《巴黎评论》发表乔治·普林浦敦撰写的《海明威访问记》。记者霍契纳为改编《丧钟为谁而鸣》的电视剧本,采访并陪同他参加各种活动。
1956年,海明威夫妇去西班牙各地观看巡回斗牛赛。一边写有关巴黎生活的回忆录,一边为《生活》杂志写观看斗牛赛的报道。
1960年,《生活》9月号连载斗牛故事《危险的夏天》,这是他生前发表的最后一篇作品。10月,海明威出现忧郁、偏执和幻觉等症状。11月底,玛丽与友人商议后,送他进明尼苏达州的梅约专科医院,进行精神病治疗。12月,开始电疗。
1961年1月12日,收到肯尼迪总统就职典礼的邀请,因病未能参加。20日,出院回家。3月,精神紧张加剧。无故担心,多疑,常有幻觉。4月21日,摆弄枪支时,被玛丽制止。25日,又被送进医院。6月30日,出院。7月2日07:40,在凯查姆家中开枪自杀。7月5日,举行海明威葬礼。
1964年,海明威关于20年代巴黎生活的回忆录《不固定的圣节》出版。
参考文献
1.董衡巽.海明威画传[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7.
2.希拉里·海明威,卡伦娜·布伦南.海明威在古巴[M].王增澄,唐孝先,译.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
3.海明威.海明威文集[M].王志东,译.北京:京华出版社.2010.
4.王希清.海明威[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4.
5.童一秋.世界十大文豪海明威[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6.海明威.流动的盛宴[M].汤永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7.侯风英.论海明威《老人与海》的文体风格[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8).
8.朱振武.海明威小说的文体风格[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1).
9.李亚白.海明威其人及文体风格[J].语文学刊.1999(6).
10.陈红.海明威《在异乡》的叙事艺术和文体风格[J].广西社会科学.2005(11).
11.谭鼎华.海明威《士兵之家》的文体风格[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2).
12.李萍,汪桂芬.从文体的角度看《老人与海》两个中译本的效果[M].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2003(3).
13.汪桂芬,何明霞.《老人与海》的风格变异分析[J].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6).
14.贝克.迷惘者的一生——海明威传[M].林基海,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
15.吴然.“硬汉”海明威——作品与人生的演绎[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
16.刘杰.论海明威作品中孤独奋战的硬汉精神[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
17.杨大亮,吴秀玲.海明威笔下“硬汉”形象的成长轨迹[J].河南大学学报.2001.
18.朱维之.外国文学简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