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习惯:培养孩子学习好习惯88法-披荆斩棘,走向成功——激励学习习惯的培养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习惯12.培养孩子选择有兴趣的突破口的好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父母培养孩子选择感兴趣的事物,可能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兴趣使人主动,积极上进,从而能开发孩子的潜力。

    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科学家。他推算的圆周率比欧洲早1000多年。他编制的《大明历》首先考虑到岁差问题的计算,对于日月运行周期的数据比当时的其他历法更为准确。

    然而,有谁能相信,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小时候常常挨打,曾被斥责为“笨蛋”、“蠢牛”呢!祖冲之的父亲祖朔之,是位小官员。他望子成龙心切。祖冲之不到9岁,父亲就逼迫冲之去背诵深奥难懂的《论语》,读一段,就叫他背一段。两个月过去了,祖冲之只能背诵10多行,气得父亲把书摔在地上不教了,并且怒气冲冲地骂道:“你真是一个大笨蛋啊!”过了几天,父亲又把冲之叫来,教训他说:“你要用心读经书,将来就可以做大官。不然,就没有出息。现在,我再教你,你再不努力,就决不饶你。”可是父亲越教越生气,祖冲之也是越读越厌烦。他皱着眉头,愤愤地说:“这经书我是说什么也不读了。”气得父亲额头上的青筋都迸出来了,忍不住伸手打了祖冲之几巴掌,打得儿子号啕大哭起来。父亲口里还不断骂“笨蛋,蠢牛”、“没出息”。正在这时,冲之的祖父来了,问明原因,就对祖朔之说:“如果祖家真是出了笨蛋,你狠狠打他一顿,就会变聪明吗?孩子是打不聪明的,只会越打越笨。”冲之的祖父对朔之还严厉地批评说;“经常打孩子,不仅不能起到任何好的作用,而且还会使孩子变得粗野无礼。”祖朔之说:“我也是为他好啊!他不读经书,这样下去,有什么出息。”“经书读得多就有出息,读得少就没有出息?我看不一定吧。有人满肚子经书,只会之乎者也,却什么事也不会做!”冲之的祖父批评说,“他不读经书怎么办?不能硬赶鸭子上架。他读经书笨,说不定干别的事灵巧呢。做大人的,要细心观察孩子的兴趣,加以诱导。”

    有一次,祖冲之问爷爷:“为什么每月十五的月亮一定会圆呢?”爷爷解释说:“月亮运行有它自己的规律,所以有缺有圆!”祖冲之越听越有趣,从此,经常缠住爷爷问个不停。爷爷便对冲之说:“孩子,看来你对经书不感兴趣,对天文却是用心钻研,正好,咱们家里的天文历书多得很,我找几本你先看一看,不懂的地方问我。”祖朔之这时也改变了对儿子的看法,每天,教孩子读天文方面的书,有时祖孙三代一起研究天文知识。这样,祖冲之对天文历法的兴趣越来越浓了。

    一天,爷爷带冲之去拜见一个名叫何承天的在天文方面很有成就的官员。何承天问冲之:“小兄弟,天文这东西研究起来很辛苦,既不能靠它发财,更不会靠它升官,你为什么要钻研它?”祖冲之说:“我不求升官发财,只想弄清天地的秘密。”何承天笑道:“小兄弟,有出息。”从此,10多岁的祖冲之经常找何承天去研究天文历法。后来,祖冲之终于成为一名杰出的科学家。

    祖父对孙子冲之因材施教,看其兴趣何在,就选择哪儿为突破口,去启发、引导孩子,获得了惊人的成功。这对我们今天的父母是否也有所启迪呢?

    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呢?

    1.父母要做表率。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着孩予。很难想像,在一个父母整天无所追求或麻将牌桌整天不断的家里,孩子会有很强烈的学习兴趣。如果父母喜欢看书,学习求知欲很强,那么孩子对学习自然而然也会产生浓厚兴趣,他会照着父母的样子,自觉地认真学习,积极完成各门功课。因此,父母要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先要从自己做起,从提高自身素质做起。

    2.父母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课外阅读既有利于丰富知识,又有利于开阔眼界,陶冶情操。父母应根据孩子的兴趣,分期分批为他们订购一些书刊杂志和学习上的工具书。如条件许可的话,还应给孩子固定一间书房或一个固定的座位。房间的光线要充足,晚上灯光要柔和,桌椅高矮要合适。孩子做功课时,室内应保持安静。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使孩子不受外界干扰,静下心来学习。

    3.父母应从小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从婴幼儿开始,父母就可通过讲述故事、教儿歌等方式教育给孩子各种知识。告诉孩子,只有做一个有学问的人,才能受人尊重,为国为民做贡献,也才能为自己将来找到理想的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将逐步使孩子认识到学习是一件很光荣的事,因而从心里形成一种敬学的精神。

    4.父母要培养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孩子对周围环境和自然界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这种好奇心和兴趣能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推动他们去刻苦钻研,吸收知识的养料。如常常带孩子去参观各种展览会、博物馆,使孩子了解:生命是怎样起源的?恐龙为什么绝迹?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观察:鸟为什么会飞?火车为什么会跑?可以举办“家庭知识竞赛”、“猜谜语游戏”等。对孩子已有的兴趣,父母应积极支持,多为他们开辟一些培养兴趣的阵地,启发他们去思考探索,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5.父母不要强迫孩子学习。父母对孩子提出的学习要求,要因人而异,不能一下子提得过高过严,更不能逼得太紧,否则会影响孩子学习的劲头。如果父母提出的目标超过孩子的能力,孩子就会变得焦躁不安,信心不足,潜意识中产生不满或反抗情绪。久而久之,反而会影响学习。

    6.父母要让孩子尝到成功的甜头。如果孩子语文好,数学差,则让他先做语文作业,再做数学作业。父母辅导孩子做课外题,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以增加学习信心。如果孩子真有困难,父母则应采取积极的态度,适当点拔,启发他去思考,帮助孩子提高自己克服困难的能力,但不能包办代替。孩子一旦有了成功的记录,就意味着得到一种享受,如果能常常尝到成功的滋味,也就会激起更加浓厚的兴趣。

    7.父母不要动不动拿别人作比较。孩子不喜欢父母拿他与别人比,特别是与比他强的孩子相比。如果父母老拿别人比较,孩子容易产生反抗心理,不自觉地放弃进取。父母应尊重孩子,相信自己的孩子。

    习惯13.培养孩子自主选择的好习惯

    成功在于选择。天才之所以成为了天才,就是因为他们选择了最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蔡志忠是名播世界的台湾漫画家,他的《自然的箫声——庄子说》等漫画集开创了中国古籍漫画的先河,他的诸多作品拥有数以百万计的读者,他创办的远东卡通公司在卡通界享有盛誉。蔡志忠的作品以其富含哲理和独具一格而受到广大读者包括中小学生读者的欢迎。蔡志忠在成功的路上凝聚着父母的心血。

    蔡志忠的父亲是一位民间书法家。他的书法在当地赫赫有名,钢笔字苍劲有力,毛笔字行云流水,逢年过节,来求字的人络绎不绝。按一般农村人的观念,父亲能写一手好字,子女不跟着学点实在可惜,但蔡家孩子包括蔡志忠似乎对书法一点也不感兴趣,父亲也没有逼子女学书法。父亲甚至还常常对蔡志忠谈起,能写一手好字并不能证明自己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蔡志忠小的时候,父亲从未与他认真谈过有关志向的问题,更说不上指导蔡志忠立什么远大志向了。

    蔡志忠从小就喜欢看漫画书,总是想方设法地攒钱买书。那时候,蔡志忠向父亲要点零钱感到很为难,心里怕呀!他常常小声对父亲说:“阿爸,给一毛零花钱吧!”但父亲常常给他两毛钱。

    在蔡志忠的父亲看来,孩子应该有点钱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只要不乱花就行。蔡志忠童年时,向父亲要零花钱,总“只要”一毛钱,但父亲总会多给。父亲对蔡志忠的慈爱之情溢于言表。

    在蔡志忠成长过程中,父亲总是把主动权让给孩子,父亲相信孩子的选择是对的,鼓励他走自己的路。

    蔡志忠小学毕业后,成了全校惟一考上第一志愿——彰化中学的学生。这下可把父亲给乐坏了,似乎比蔡志忠还兴奋。父亲特地给儿子买了一个大书包,在上面用毛笔欣然写下“彰化中学”4个字——这恐怕是蔡志忠的父亲一生中难得的得意之作了。

    父亲明白蔡志忠的成绩来之不易,他也相信儿子会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好。

    蔡志忠刚上彰化中学时,正赶上学校改建,每天只上半天课。这下可好,蔡志忠像脱缰的野马,奔向多姿多彩的漫画园地,在漫画世界里自由自在地遨游。他一有空就直扑漫画书店,一看就是大半天。回到家里,不是看漫画,就是自己画漫画,甚至在学校里,竟边上课边画漫画。由于精力未用在学习上,结果学习成绩严重下降,出现了几门功课不及格,蔡志忠遭到了留级的惩罚。这应该是蔡志忠遭受的第一次大挫折了。父亲当然非常失望了,免不了责骂他几句。但是蔡志忠的父亲并没有终日紧盯着儿子,逼迫蔡志忠必须专心读书。父亲也明白志忠不是没有资质,只是对漫画太痴迷,妨碍了他的学业。

    按常理而言,作为父母,这时候一定会把儿子的漫画书全部没收,并禁止其画漫画。但蔡志忠的父亲没有采取这种强权的方式,而是在生气之余采用静观的态度,他只是希望儿子在学业上稍微多用点功罢了。留级后,蔡志忠曾决心拿出小学读书时的拼劲来。但是漫画就像一块多彩的磁石牢牢吸引住他,从漫画中得到乐趣,掩盖了作业好坏的困扰。

    小学时他常常照漫画书格式铺陈故事,装订成册,在小朋友中间传阅。上了中学,蔡志忠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也尝试自编脚本,画成作品,投到台北出版社,获得采用的概率竟很高。就在知道要留级的那年暑假,台北一家漫画出版社写信给蔡志忠,邀请他去给他们画漫画。当时对蔡志忠而言,在漫画与学业间做抉择并不痛苦,因为漫画简直就是他的生命。但父亲……是否会答应他放弃学业呢?蔡志忠心里没底。

    那天晚上,蔡志忠的父亲像平常一样,坐在藤椅上看报。蔡志忠忐忑不安地走到父亲身后,轻声说:“爸,我明天要到台北去画漫画。”父亲没有回头,边看报边问蔡志忠:“有工作了吗?”“有了!”“那就去吧!”父亲说完,继续看他的报纸,蔡志忠也没走到他的面前多说什么,而是默默地走开了。或许,蔡志忠和他父亲都未曾想到,这短短的10来秒钟的对话,竟决定了蔡志忠一生的漫画之路。

    蔡志忠成名以后,世界著名的《时代周刊》采访蔡志忠一家,记者问80高龄的蔡志忠的父亲:“24年前,你怎么放心儿子弃学离家到台北画画呢?”他回答,对儿子的行为其实一直都很注意,知道他的兴趣和天分,“所以,我给他自由”。

    蔡志忠一直记得父亲是如何对待他的。所以,对他的女儿也是这样——让孩子自主作决定。

    在蔡志忠的这种教育方式下,女儿从小就十分有主见,她知道凡事不依赖父母。她很小就自己到挺远的西门时去买拼图,在家里可以画自己想画的任何东西。到了15岁那年,竟能独自一人环游欧、亚、美10多个国家和地区,尽管有些国家语言不通,但她还是顺利地去了所有想去的地方。

    有人问蔡志忠怎么这么放心让孩子去那么远,他淡淡地说:“我也是15岁时,父亲就放我到台北工作了。”

    “我让他自由。”这是蔡志忠父亲的“家教之道”,蔡志忠一生得益于此。所以,他对女儿也像父亲对他一样去做,在家教领域留下了一段佳话。

    蔡志忠的父母和蔡志忠在教育子女上无疑是成功的,他们成功的经验就是给孩子最希望的东西——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孩子自己选择。这正是今天不少父母忽视或很难做到的地方。那么,父母如何才能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呢?

    1.相信孩子有能力处理好自己的事。自信心对每一个孩子都是非常重要的。若孩子从小就未树立起良好的自信心,将对他们今后的成长极为不利。父母表现在孩子身上的信任感对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十分有效。不少父母对孩子照顾得非常周到,从早晨起床、吃饭到上学、回家、做功课,能想到的、能做到的都替孩子包办了。表面上看是关心孩子,事实上会“培养”出孩子的依赖感。实际上,每个孩子都希望父母信任他们,凡事多让自己去尝试。常常对孩子说:“你能行!”“你是最好的!”“没有什么事能难住你!”这些话可以激励孩子。

    2.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给孩子以自由发展的空间。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我们不能把这种心态和自己幼年的种种缺憾,叠成许多包袱压在孩子稚嫩的肩上。而应该让他们尽情发挥自己的潜质。在父母们的计划、安排中,孩子很容易失去独立自主的精神,原本多姿多彩的童年也将变得沉闷灰暗。

    3.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设立目标。应该承认,孩子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因而,每个孩子成功的目标也不应该是相同的。不要看到邻居家的孩子考试拿了第一,也要自己的孩子考第一。那么,孩子在无法达到目标的情况下,就有可能沮丧,绝望,上进心也就消失了。

    4.保护孩子的求知欲。在孩子的学习中,最强大的动力就来自孩子自身的学习动机,如果孩子自己有着强烈的学习动机,那么他的自觉性、刻苦努力的程度都会很显著地表现出来。而对于学习动机缺乏的孩子,父母更应该注意激发。可以巧妙应用奖励的策略,对于孩子在学习上付出的努力,取得的成绩,不管是多么微小,父母都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还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不断地进行正面强化,可以极大地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功的感觉,促进学习动机的养成。

    习惯14.培养孩子积极选择未来的好习惯

    人生是由无数次的选择构成的。不同的选择,构成不同的人生。选择就是机会。选择的机会越多,越能走向成功。每个孩子对专业有不同的偏爱,父母要积极支持孩子的选择。

    选择就是机会。有的选择,一生未必能碰上一次;有的选择,多年才能碰上一次;有的选择,天天都存在,时时都在考验着人。每个孩子对专业有不同的偏爱,父母要积极支持孩子的选择。

    钱三强的父亲钱玄同是中国近代大文学家,从1915年起,他先后出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不久,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他坚决反对封建文化,提倡白话文。他和著名学者刘半农在《新青年》上策划开展了一场新旧文学的大论战,并因此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风云人物。

    钱玄同注意对钱三强从小进行爱科学的教育。在钱三强读小学时,钱玄同就让儿子读了不少课外读物,这些读物不仅丰富了钱三强的课余生活,也帮助他开阔了眼界,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了写作能力。同时,钱玄同还教育钱三强要认真学好外语和自然科学,参加体育活动,锻炼好身体。

    钱三强萌发了研究科学的兴趣之后,钱玄同就积极地给予鼓励。钱三强上中学后,有一次读了孙中山先生著的《建国方略》,书中提出要把黑暗、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繁荣昌盛的新中国,并具体描绘了未来中国的蓝图。他读完后自言自语道:“对,要使国家摆脱屈辱,走向富强,非建立强大的工业、非学科学不可。”这本书对钱三强后来的专业选择影响非常大。

    钱三强中学毕业前夕,毕业后向哪个方向发展的问题便提上议事日程。此时有人对钱玄同建议说:“你是搞语言文字的专家,名气又大,应当叫三强接你的班。”

    钱玄同笑道:“那要看孩子的态度和兴趣哩!”一天,钱玄同对钱三强说:“你将来学什么,我不包办代替,要由你自己去选择。但是,对于一切事物,一个人应该有科学的头脑,应该用自己的理智去分析,研究其真相,判断其是非,然后定改革的措施。”父亲的这席话,更坚定了钱三强心中早已立下的志向。他很明确地告诉父亲:“爸爸,我要学工!”钱玄同很理解和支持儿子的想法,点头表示赞许,并鼓励他报考北大理科预科班。

    不久,钱三强进入北大预科班学习。不料,他首先就碰上了语言难关,因为钱三强在中学学的是法文,而北大使用的外文教材是英文。父亲怕儿子泄气,便鼓励说:“目标既然确定了,就应当用艰苦的劳动去实现理想,克服困难要有一股牛劲。”在父亲的鼓励和支持下,钱三强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闯过了英文关。

    在北大读预科时,钱三强还到清华大学旁听物理和电磁学,读了英国科学家罗索的《原子新论》,他深深爱上了原子物理。后来他考入清华大学攻读物理,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1937年,公费留学生考试在即,刚好有一个留学名额。钱玄同鼓励儿子去应考。钱三强不负父望,金榜题名。可就在出国前夕,父亲不幸患了重病,是去是留,钱三强犹豫不决。父亲看出了儿子的心事,鼓励他不要挂念家里,对他说:“你学的学科,将来对国家有用,你还是出国好好学习吧!”

    钱三强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他学成回国,成为世界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为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钱三强成长为一名科学家的过程,就是父亲不断精心培养的过程。父亲带着6岁的儿子参加五四运动游行,让儿子从小体验“改造社会”的艰辛;教育儿子从小爱科学,树立科学救国的思想和抱负;支持儿子自己做主选择专业;鼓励儿子克服语言困难;鼓励儿子出国深造。在儿子成长过程的每一步,每个重要的岔路口,都有父亲及时的引导、鼓励和支持。这就给我们一个启迪:父母关爱子女,仅仅停留于溺爱和物质的满足是远远不够的,而应重在启发、引导、扶持,积极支持孩子的选择。

    让孩子积极地选择未来,我们给父母们的建议是:

    1.让孩子自己选择专业。每个孩子的兴趣不同,爱好不同,父母应当给孩子自由选择专业的权利,不得横加干涉。一些父母,眼见别人3岁的孩子就会背唐诗,也买回一本,每天口读面授,逼着孩子背诵。还有的父母,希望子女成为少年画家、书法家、乐坛“神童”,也毫不顾忌孩子的兴趣爱好以及自身的条件,把自己省吃俭用的钱抠出搞“智力投资”,但事实并不与他们的愿望成正比。

    2.及时引导、鼓励和支持。父母关爱子女,仅仅停留于溺爱和物质的满足是远远不够的,而应重在启发、引导、扶持,积极支持孩子的选择。

    习惯15.培养孩子自己选择的好习惯

    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对不应该做的或暂时不能做的,或者放弃,或者暂时放弃,这是人生选择中的一个重要法则。

    比尔·盖茨是美国西雅图市人。中学毕业后进入哈佛大学,一年后辍学,开始从事令他痴迷的计算机事业。1975年正式创办微软公司,28岁成为全球电脑大王,曾被评为1998年度世界首富。

    比尔·盖茨的外祖母对他产生过重要影响。外祖母在中学时代曾是校女子篮球队的主力前锋和班上的毕业生代表。她博学多才,思维敏捷,酷爱益智游戏,在她的眼里,玩游戏不是无意义的消遣而是技能和智力的锻炼。

    外祖母很喜欢和比尔·盖茨玩智力游戏,包括下跳棋、玩筹码、打桥牌等。玩游戏时,外祖母总爱对比尔·盖茨说:“使劲想!使劲想!”她也常常为比尔·盖茨下一步好棋、打一张好牌而拍手叫好。这些游戏大大地激发了比尔·盖茨爱思考的潜能。

    外祖母还经常给比尔·盖茨读书、讲故事,比尔·盖茨从中受益匪浅。在外祖母的帮助与指导下,比尔·盖茨的阅读兴趣日益浓厚和广泛。

    比尔·盖茨非常喜欢参加他家附近的一家图书馆举行的夏季阅读比赛,他总能得男孩中的第一名,偶尔还会夺得总冠军。他年仅9岁的时候,已经读完了《百科全书》,11岁的时候,就因背诵《马太福音》中冗长而晦涩的《登山宝训》全文而获奖。

    外祖母早已意识到比尔·盖茨在思维与记忆方面超乎常人的潜能,她总是利用各种机会去激活他这方面的潜能。当祖孙俩一起在公园散步时,外祖母常会与比尔·盖茨交流棋艺或看了某篇佳作的体会,培养他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正是在这种磨炼中,比尔·盖茨一天天成长起来。

    比尔·盖茨的父母也十分关注儿子的成长。父亲是律师,母亲是教师,他们都是西雅图市颇有名气的人物。比尔·盖茨的父母在工作之余总是尽可能与孩子们呆在一起,一家人不断做各种游戏,从棋类到拼图比赛,几乎所有的益智游戏都玩遍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庭环境已越来越无法满足比尔·盖茨的进一步发展了。于是,父母开始把目光投向社会,寻找能激活儿子潜能的更广阔的舞台。读小学六年级时,比尔·盖茨在父母的帮助下参加了西雅图的当代俱乐部。在这个俱乐部里,聚集了许多聪明的孩子,他们常常讨论时事、书籍和其他问题。在这些活动中,比尔·盖茨常以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博得大家的喝彩。另外家里人还支持比尔·盖茨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

    比尔·盖茨小学毕业后,父母在他是该读私立中学还是读公立中学的问题上进行了认真分析。由于比尔·盖茨在小学时就是一名不太“安分”的学生,父母希望儿子在新环境中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上有纪律约束。当时,西雅图有所私立中学,名叫湖滨中学,该校环境优美、师资力量雄厚、纪律严明,这所学校比较符合比尔·盖茨父母的要求。

    比尔·盖茨开始不愿意去,他认为湖滨中学的校规校纪太严格,对人约束过多,但当他听了父母对湖滨中学优越的学习条件的分析后,还是同意了。

    在湖滨中学,比尔·盖茨虽未改掉那些所谓的“坏毛病”,但他的数学天分得到了进一步发挥。也正是在那儿,他迷上了令他倾注毕生精力的计算机。比尔·盖茨常按自己的兴趣来对待学习,凡是他喜欢的课程,他就狠下工夫,学得十分出色,反之,就一般性地对付。

    父母每次看了比尔·盖茨的成绩单后,尽管他们知道儿子的某些课程还可以学得更好些,但他们从不责备儿子。因为他们知道,儿子不是不用功,只是不愿在不喜欢的东西上浪费时间罢了,他把自己的才智和心血都用在了刀刃上——他喜欢的数学与计算机上。

    比尔·盖茨中学毕业时,很想到哈佛大学读书,这也正是父母的最大心愿,因为他们清楚,只有哈佛这样的世界一流大学才能使儿子受到最好、最全面的教育,他的天赋才能被充分激活。但是在专业选择上,父亲与儿子却发生了分歧。比尔·盖茨的父亲在美国律师界的声望很高,他非常希望儿子能继承父业,但比尔·盖茨却对学法律当律师不感兴趣,他最感兴趣的是数学和计算机。

    所幸父母是很开明的,当他们发现儿子对当律师毫无兴趣后,意识到若强迫他学法律,只会扼杀他在计算机方面的特殊天赋,对他的发展极其不利。所以,父母放弃了原来的想法,决定让儿子在大学里自由发展。不料一年后,他们遇上了更加棘手的难题,原来比尔·盖茨要离开哈佛,与别人一起创办计算机公司。父母百思不得其解,一开始极力反对,他们认为在哈佛大学求学对一个人来说非常难得且重要,中途放弃实在可惜。为了让儿子放弃退学的想法,父母甚至拜托他们的好友、一位十分有名望的企业家劝说自己的儿子。

    比尔·盖茨的这次选择,改变了他的一生,奠定了他的计算机事业的基础。比尔·盖茨是当之无愧的电脑英雄,他创造了人类创业史上的一个神话。比尔·盖茨的成功是个人天赋与家庭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

    比尔·盖茨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天赋,外祖母循循善诱的启蒙式教育和父母不辞辛苦地寻找适合他天赋发展的社团和学校,为比尔·盖茨天赋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使它能顺利地生根、开花乃至结果。仅仅发现孩子的天赋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善于保护和培养。比尔·盖茨是幸运的,他在选择学校、选择专业以至选择退学上最终都得到了父母的理解和支持。正是这无数次正确的选择,使比尔·盖茨的兴趣和天赋与他的事业找到了最佳的结合点。试想,如果当初比尔·盖茨屈从父母的意愿去学习法律,那电脑界无疑会失去一位叱咤风云的英雄。一次选择有时就可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尊重孩子的选择就是爱护孩子的未来。有时候,孩子的选择可能会与父母的观念发生冲突,这时候,我们应当把主动权交给孩子,更多地从孩子的志向与内在潜质出发去尊重孩子的选择。

    当孩子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后,父母要积极支持孩子的选择,多给孩子鼓励。

    那么,父母如何尊重孩子的选择呢?

    1.支持孩子的选择。如果孩子决定了的事,父母可以提一些参考意见,但不要强求,要尊重孩子的选择。

    2.让一切顺其自然。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身负重任,既要收得拢,又要放得开。这是个高难度的动作。也就是说,该提醒时提醒,该自由时给予自由。

    习惯16.培养孩子乐于成功的好习惯

    成功使人快乐,失败使人沮丧。成功决非依赖于金钱,也非靠父母的溺爱。积极勤奋的努力和不计成败的洒脱是成功的两翼,父母要将成功的信念注入孩子的血液中。

    成功的习惯在于一次又一次地对自己给予肯定,而不在于长久说的于某件事情的完成。教育孩子学会做人,是培养成功习惯的关键。山东省莱阳市食品厂退休干部左玉银几天内同时接到了两个在国外留学,攻读博士后的女儿的来信,信中分别向父母汇报了各自的学习情况:在美国留学的大女儿左巍刚刚在一次会考中获得全校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在荷兰留学的二女儿左岩则获得了全校最高奖学金。她们姐妹俩是北大历史上惟一一对,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上惟一一对姊妹博士后。她们为何能双双取得这样骄人的成绩呢?

    1999年7月6日,对于左玉银一家来说,是个难忘的日子,他的两个女儿左巍、左岩同时在北京大学获得最高学位——教育学博士和语言学博士。对于两个女儿的成长,母亲陈瑞华最大的感受是一定要抓好孩子的学前教育,利用多种方式教育孩子。

    大女儿左巍1971年出生,小女儿左岩1973年出生。而这两个女儿都是陈瑞华带大的。当时,左玉银在部队,不能常常回来。所以,照顾和教育两个女儿的任务全部落到母亲陈瑞华一人身上。

    俗话说,知女莫过母。对两个女儿的每一点进步,陈瑞华都是非常清楚的,她对两个女儿的不同特点,分别施教。大女儿左巍学习上有时飘一点,虽然成绩一度不错,但有时不扎实,常常出些小差错,但左巍也有个特点,就是大人抓得紧一点,她的学习成绩就稳定一段时间。有时考试成绩不理想,陈瑞华并不批评她,而是和风细雨地帮助左巍分析原因,找出不足。每次陈瑞华一说,左巍的成绩就上去了,说了几次之后,左巍成绩便稳定下来了,并且每次考试总是第一、第二。

    与姐姐相反,妹妹左岩学习扎实,但有时就是对自己没有太大的自信心。成绩好,老师又惯她,年龄又小。左岩的英语成绩挺好,学校准备推荐她参如全省英语比赛。可左岩一想到全省比赛,就有点发怯。陈瑞华得知这一情况后,就让女儿给老师讲,每次上课前,留出5分钟让她在同学面前到讲台上讲英语,陈瑞华怕左岩考试时一下子紧张说不出来。老师对这个建议答应了。等到了烟台参加考试时,看到人家的设备、师资都比自己学校好,左岩心中又有些活动,回家后给陈瑞华讲:“妈,咱们根本不行,条件太差。”陈瑞华对女儿说:“你能行,条件好坏只是一个方面,你应该对自己有充分的信心。”考试结束了,左岩得了第一。陈瑞华故意逗她:“你不是说咱们条件差吗?”左岩不好意思地说:“妈,别提这些了。”陈瑞华说:“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对自己有自信心。”

    左巍、左岩在母亲的教诲下,学习成绩突飞猛进。1988年,老大左巍考上了潍坊医学院师资专业。一年之后,左岩又以理科烟台第一、全省第二的好成续考上了解放军洛阳外国语学院。

    左岩来到解放军洛阳外国语学院后,立刻在同学们中引起了轰动,每年考试她总是第一,在其英语专业中,左岩以全院第二的成绩通过8级统测,那一年左岩才19岁。1993年,左岩毕业了,分配问题迫在眉睫。这时,总参外事局来学院选调毕业生,左岩作为惟一人选被选中。能去外事部门,这在多少人眼中是个求之不得的好机会。而左岩却执意申请留院考研。左岩把自己的决定写信告诉了父母。本来父母是希望女儿毕业能回到自己身边。对女儿的选择,父母投了赞成票,陈瑞华给学校领导写了一封信,信中深情地说:“孩子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把孩子送到军校,我们一百个放心,我们支持孩子的选择……”1993年,左岩以411的高分,考取了外院硕士研究生,并创外院考研成绩最高记录。

    对左岩考研究生,左玉银、陈瑞华夫妇心中是有思想准备的,而大女儿左巍考取南京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则给了他们一个“突然袭击”。医学院都是5年制,左巍与左岩同一年大学毕业。妹妹考研究生时,左巍也曾对陈瑞华流露出想考研究生的念头,可陈瑞华对她讲,妹妹已决定考研究生,父母年龄也越来越大,想留一个女儿在身边,既然大学毕业了,就在就近找个学校当教师,教书育人,有个女儿在身边,父母心中也踏实一些。左巍当时没有说什么,便同意回到父母身边当教师。随后就是在烟台莱阳等地中专院校找接收单位,最后接收单位也找好了,只等毕业后报到上班就行了。谁知,有一天,左巍对陈瑞华讲,想出趟远门,陈瑞华问去什么地方,左巍讲是南京,陈瑞华问左巍去南京干什么。左巍这才吞吞吐吐“坦白”了自己参加了研究生考试,因为成绩突出,已被南京医科大学录取为硕士研究生,这次去南京是参加面试。左玉银、陈瑞华老两口这才恍然大悟。这一对宝贝女儿算是一个也留不下了,去就去吧。问到左巍为什么考研究生时,左巍对父母讲,妹妹考研究生,姐姐也不能落到妹妹后面,否则也太没面子了。望着面前的女儿,老两口不禁笑了,考研究生是好事,何必对父母“保密”。

    3年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左巍与左岩又给了她们父母一个“惊喜”,1996年双双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北京大学的博士生。按照惯例,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必须工作几年后才能考取博士生,然而,左巍和左岩的学习成绩在同龄人中实在是太优秀,洛阳外国语学院和南京医科大学不约而同地破例批准了姐妹俩直接硕士研究生毕业报考博士生。

    春秋几度,1999年,左巍、左岩姐妹俩又以优异的成绩,从北京大学博士生毕业。由于她们的学术成就,姐妹俩被获准去国外攻读博士后,左巍去了美国,左岩去了荷兰。她们在国外给爸爸妈妈的信中说:“永远忘不了父母养育之恩,待学业有成就,一定回去报效祖国,孝敬父母。”看着女儿的来信,左玉银、陈瑞华笑了,女儿大了,女儿懂事了。

    左巍、左岩出国前,特意请父母去了一趟北京,姐妹俩身穿博士服,在北大校门前,幸福地依偎在父母身边合影留念。

    人们相信,传统的好学生往往能获得传统的成功,但我们也反对千篇一律,同时也需要遵照应有的规律。比尔·盖茨不是个传统的好学生,艾迪森也不是传统的好学生,海明威更谈不上传统,但是他们却利用创造性的大脑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是值得父母用心思考的。

    培养孩子成功的习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让孩子把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即使每天进步一点点,也要及时鼓励,多示范,少指责。

    2.对孩子要有信心和耐心。

    3.尊重孩子的想法,正确估计孩子的潜在能力,鼓励孩子多作积极的自我评价。

    4.教孩子学会放松自己。可从教孩子深呼吸开始,让孩子体会到深呼吸的感觉,然后让孩子想象一件能使他全身处于放松状态的事情,一直到孩子心情完全平静为止。情绪安宁有助于孩子排除一切干扰,沉着镇静地面对挑战。

    5.要将成功的信念注入孩子的血液中。“我相信我能成为一个好学生。我相信我能取得成就。我相信如果我努力去做就会成功。所以,我每天都将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进取。我有能力学习,我一定去学。”

    习惯17.培养孩子鼓励自己的好习惯

    常常对孩子说:“你真行!”、“你真棒!”可以使孩子增加信心,知道自己的进步。

    在现实生活中,成年人往往是给孩子讲做事做人的道理,忽略了让孩子去亲身做,更忽视对孩子做事情的具体指导,以至于出现这样的情况,父母滔滔不绝,孩子置若罔闻。我们常说,教育孩子的好方法是“言传身教”。现在,从孩子接受教育的角度来看,我们强调的是“听进身做”,在做中明理。

    很多父母抱怨孩子不听话,不按自己的要求去做事情,那是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切实地把自己的话送进孩子的心中。

    让孩子快乐,鼓励孩子。千方百计甚至无中生有的表扬孩子,给他一种好的感觉,他就会往你要求的道路上走。要对孩子有信心,不要只看到眼前,对一棵幼芽的赞美会让你获得累累硕果。

    一般传统的观念认为,努力导致成功,而其实往往是成功诱发动力。周弘教育周婷婷的办法就是让她尝到成功的甜头,而不是失败的苦头。

    周弘认为,对孩子幼小的心灵来说,往往看到成功的希望,才有努力的力量。积累小的成功才能化为大的胜利。怎么让孩子尝甜头呢?

    婷婷11岁刚接触应用题时,有一次,10道题只作对了一道。如果是其他父母,早气坏了。错一道题还情有可原,错9道题那真是不可饶恕的笨蛋。可是,周婷的爸爸却满怀深情地对她说:“简直不可思议,这么小的年龄做这么难的题。第一次居然就做对了一道。”婷婷露出了喜悦的表情:“爸爸,你小时候,会不会做?”“我肯定不敢做,像你这个年龄,这么难的应用题,爸爸连碰都不敢碰。”

    婷婷听了这话,自豪得不得了,越来越爱做,一次比一次对得多。她仿佛插上了飞翔的翅膀,自由地翱翔在数学知识的天空里。她仅用3年时间就学完了小学6年的数学课程。升初中的时候,她的数学考了99分。

    孩子学写作文的时候,很多父母都让孩子读范文,拿孩子的作文和范文比,结果越比孩子越没信心。那些范文,别说孩子了,做父母的有几个写得出来。

    孩子的作文再差总会有一个句子写得好吧?爸爸就用红笔把作文中写得好的句子划下来,吃饭的时候,让婷婷当着全家人的面朗读,爸爸妈妈一起为她欢呼。

    慢慢地,一句变成两句,两句变成三句,婷婷越来越爱写,这样能写不出好作文吗?

    在这种充满激励的环境中,婷婷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各方面都有了飞速的发展。

    对孩子而言,大人的鼓励和肯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具有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的功能,还能让孩子培养起对生活、学习的热爱。婷婷的爸爸就是不停地鼓励自己的女儿,让她感受到生活的快乐。

    婷婷的爸爸身上其他肌肉不发达,惟有大拇指的肌肉很发达。婷婷从小到大,只要在爸爸身边,爸爸的大拇指总要晃来晃去。

    不同的手指不同的含义。有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总用手指指着孩子的脑袋:

    “你这个小傻瓜,咋这么笨啊?”

    婷婷的爸爸对婷婷使用最多的手势就是竖大拇指,在婷婷心中,大拇指就是“你真棒”、“你真行”的意思,这就是一道射进孩子心灵的金色的阳光。

    如今,在南京的聋童学校里,每个老师都学会了对孩子竖大拇指。两三岁的孩子学会的第一个动作就是竖大拇指,向同伴表达自己的爱。每位老师,给学生批作业的时候,总要画个神采飞扬的大拇指,赐予孩子力量。

    学会赏识孩子,我们给父母们的建议是:

    1.给孩子一个动手做事的机会。作为智慧型父母,首先要认识到孩子动手做事是孩子成长的基础,是孩子手脑结合、身心和谐发展的过程。如果您真正的爱孩子,就创造条件满足孩子“想自己做事”的需要,不要用您的“过度好心”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

    2.经常对孩子说“你真行!”“你真棒!”常常鼓励孩子。这样可以使孩子增加信心,知道自己的进步。父母不要吝啬赞美之词。当孩子取得进步时,父母要表示真诚的祝贺。有时不一定非用语言不可,有时父母的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喜悦的眼神就够了。

    3.给孩子找感觉,尝甜头。孩子在顺境时需要,在逆境时更需要。当孩子认为自己不行的时候,父母要想方设法让孩子找行的感觉。

    习惯18.培养孩子正确对待表扬的好习惯

    表扬是一门艺术,过多的表扬会影响孩子的行为动机,使他为了表扬采取行动。表扬的越具体,孩子越容易明白哪些是好的行为,越容易找准努力的方向。

    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激励,各自设立一些目标,当其中一个人达到了自己的目标的时候,家庭中的其他成员要给予祝贺和鼓励,全家形成一种向上的生活气氛。

    陈景润出生时,陈家已有8个孩子,他的降生,并未给父母带来什么欣喜,而是添了几分忧愁,因为陈家实在是太贫困了。为了一家人的生计,陈景润的父母艰难地挣扎着、支撑着,已无暇给孩子们更多的关照和教育,至于孩子的前途,他们心中也只有模糊的认识。

    陈景润从小就表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他沉默寡言,好静善思。他这种独特的个性,并未引起父母和家人的注意,因为他只是9个兄弟姐妹中平凡的一个,不重要也不起眼,经常被人忽视,况且父母也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去关照他。

    陈景润不爱运动,不爱说话,却爱读书。他爱书近于痴迷的程度。他上小学前就开始读书,对家里的一切书籍都十分感兴趣,包括父亲读的佛经和他大哥用过的小学课本。后来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没有书读,他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了一本英文版的政治书籍,居然反复看了几十遍。陈景润从小读书就有很强的自律能力。小朋友在旁边玩得欢天喜地的时候,他居然能专心地读书,旁若无人,如果吵着他了,他就换一个姿势,背对着他们继续静静地读书。父亲对陈景润这种做法常常是提出表扬,让其他几个孩子学习。

    陈景润自小爱书成癖,看起来不符合儿童的天性。所幸的是,他的父亲和家庭无意中恰恰为他酷爱读书的这一爱好提供了天然的条件。陈景润的父亲读书不多,但他敬重读书人,正是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他节省每一个铜板,为每个孩子筹集学费,尽量让孩子能上学读书。他除了能做到这点外,根本就不懂,也没有时间去研究、思考每一个孩子的个性与兴趣,更不可能为孩子的未来设计一个美好的蓝图了。他只明白一个道理:让孩子读书总会有好处。

    上学后,陈景润并未显示出过人的天赋。他读初二时除了代数能得九十几分之外,其他科目都是八十几分,在班上处于中上游水平,加之他口拙,不善于表达,在学校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学生。在人们的眼里,他将来不会有什么出息。幸好陈景润的父母对他并没有太多的要求,他们只希望瘦弱的儿子能顺利长大成人,并掌握一技之长,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在陈景润的成长过程中,母亲对他个性的影响非常大。他的母亲是一位典型的农村妇女,勤劳善良,为人宽厚忍让,从来不与人斤斤计较,也从来不让自己的孩子与人争凶斗狠,而是讲究和气,认为吃点亏没有什么关系。受母亲的影响,陈景润学会了宽厚忍让、戒急用忍的做人准则。这样的做人准则对陈景润这位痴心学者来说恰恰是必不可少的,正是由于陈景润的与世无争、疏于人情世故,才顺应了他潜心治学的需要,才使这位“科学苦行僧”能长期默默无闻地在数学王国里耕耘,并最终摘取了哥德巴赫猜想这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陈景润的家教是平常的,平常得似乎看不出有什么高明之处,但恰恰在这看似平常中包含着不少耐人寻味的东西。

    陈景润出生在兄弟姊妹众多的大家庭中,在家中是一位很不起眼的孩子,加之家中生活贫寒,父母不可能为他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也无暇对他进行特别的管教,同今天的不少独生子女相比,陈景润的出生是不幸的。但这不幸对陈景润这位有特殊气质的人来说,也许却成了一件幸事。他虽然生活上是贫困的,但精神世界却是宽松的,他享有充分自由的空间,他那特殊的气质,在这自由的空间中得到了天然的滋长,这对他而言是极其重要的。如果没有特殊的适合他个性发展的家庭环境,也许陈景润也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摘取数学皇冠的人就不是他了。

    我们给父母们的建议是:

    1.表扬要具体。表扬的越具体,孩子越容易明白哪些是好的行为,越容易找准努力的方向。比如,孩子看完书后,自己把书放回原处,摆放整齐。如果这时父母只是说:“你今天表现得不错。”表扬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因为孩子不明白“不错”指什么。你不妨说:“你自己把书收拾这么整齐,我真高兴!”一些泛泛地表扬,如“你真聪明”、“你真棒”虽然暂时能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但孩子不明白自己好在哪里,为什么受表扬,且容易养成骄傲、听不得半点批评的坏习惯。

    2.表扬要及时。对应表扬的行为,父母要及时表扬。否则,孩子会弄不清楚为什么受到了表扬,因而对这个表扬不会有什么印象,更提不到强化好的行为了。因为在孩子的心目中,事情的因果关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年龄越小,越是这样。

    3.表扬要有针对性。有些父母和教师常对孩子许愿:“你做了这件事我就表扬你。”“你考试达到90分我就奖励你。”这容易使孩子为表扬奖励才做某件事,那怕这件事是他应该做的,没有表扬奖励他就不做,这将有悖于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行为。

    4.表扬要注意个性。对性格内向、个性懦弱、能力较差的孩子就要多肯定他们的成绩,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反之,对虚荣心理强、态度傲慢的孩子则要有节制地运用表扬,否则将会助长他们的不良性格,影响他们的进步。

    5.表扬要适度。过分的表扬易使孩子骄傲自满,过少的表扬也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儿童的成长需要父母的鼓励和爱抚。有一个小男孩不管有没有病都向妈妈要药吃,原来这位妈妈平时不常常表扬孩子,只有当孩子有病吃药时才说上一句“能干”,致使孩子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只有吃了药才算能干,因此他经常以吃药来换取表扬,求得心理上的满足。这不能不说是这个父母在育儿中的一个失误。

    6.表扬不仅要看结果,还要看见过程。孩子常“好心”办“坏事”。比如,孩子想“自己的事自己干”,吃完饭后,自己去涮碗,不小心把碗打破了。这时父母不分青红皂白一顿批评,孩子也许就不敢尝试自己做事了。如果父母冷静下来说:“你想自己做事很好,但厨房路滑,要小心!”孩子的心情就放松了,不仅喜欢自己的事自己做,还会十分乐意帮你去干其他家务。因此只要孩子是“好心”就要表扬,再帮他分析造成“坏事”的原因,告诉他如何改进,这样会收到较好的效果。表扬最好在良好行为之后进行,而不是事先许诺,从而增强儿童良好行为发生的自觉性。

    7.表扬的方式。只有适合孩子的表扬方式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表扬、鼓励的方式有很多,如:购买图书、玩具、衣服、糖果、饮料等物质奖励;点头、微笑、搂抱、竖大拇指等动作、表情奖励;恰如其分的语言表扬;做游戏、逛公园、讲故事等活动性奖励。所有这些父母都可以有选择地加以运用。

    首先不同年龄的孩子对表扬反应不同,年龄小的孩子,父母的搂抱、亲吻、抚慰等动作,讲故事、做游戏等简单的活动,漂亮玩具、好吃东西等物质奖励会收到好的效果。而对年龄大的孩子这一套很可能行不通,这时你采用竖大拇指、拍拍孩子的肩膀、微笑等动作,恰当的语言,喜爱的图书等方式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哪种方式最恰当且最适合你的孩子,就靠你去用心选择了。希望所有的孩子都在父母适当的表扬声中学会自信、进取、探索和自我激励。

    8.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相结合。二者可以结合运用。值得提醒的是,物质奖励一定伴随着言语的指导。不要过分强调物质这一外在的动力,应注意儿童内在动机的培养。在进行物质奖励前后要具体说明为什么,让孩子明白奖励的原因。有些孩子本来可以干好,也应该干好的事情,父母不应用奖励来刺激,否则会适得其反。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以精神奖励为主。当孩子表现得十分好,或长时间坚持好习惯时,可送给他一个喜欢的小礼物,让他惊喜一番。但这种物质奖励不能滥用,年龄越大的孩子越应采用以精神奖励为主的方法。

    9.不要吝啬你的表扬。尤其是对年龄小的孩子,父母常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行为,认为没有几件事是值得表扬的。其实,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做好一些“简单”的事已经很不容易了。而良好的习惯和惊天动地的成绩就是由这些“简单”的行为累积成的。因此只要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增强自信心,父母就要慷慨地给予表扬,年龄愈小表扬愈多,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提高表扬的标准。

    习惯19.培养孩子正确对待训斥的好习惯

    训斥和表扬一样,也是教育孩子的一种手段,但训斥更需要艺术。

    孩子做错了事的时候,习惯于等待大人们的批评,孩子有孩子的逻辑,当他一旦认定是自己犯错误时,他并不惧怕批评,相反他倒觉得不批评,不严厉,不凶狠才是不对的。因此,他耐心地接受批评。当然也有畏惧批评而掩饰错误,逃避责任的。这时就给为人父母出了难题,怎样批评孩子,是发火,是揭穿,是暴跳如雷,还是涓涓细流,因势利导。

    孩子也是人,他也有自尊。要让孩子清楚,错在哪里,为什么不应该这样做,以后应该怎样做。让孩子知道,孩子年龄小,许多不懂的事需要向别人请教,需要别人帮忙。不能背着大人去做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事。

    王欣华的妈妈就十分好地运用了训斥的艺术:

    在小的时候,王欣华很调皮,他曾经很喜欢拆家里的东西。有一次欣华拆开了家里的小闹钟。他毕竟还小,拆完了就完了,弄得零件到处都是,小闹钟再也装不上了。

    妈妈下班一进家门,看到欣华在桌子前边手忙脚乱地忙着,看到妈妈进来,还想把面前的东西藏起来不让妈妈看见。

    妈妈当时真是又好气又好笑。妈妈把欣华拉到身边,摸着他的头,说:“欣华,你在做什么啊?”

    欣华抬头看了妈妈一眼马上低下头小声说:“妈妈,我把小闹钟拆了,可怎么也装不上了。”

    通过欣华的话和观察他的表情,妈妈知道欣华已经知道自己错了,妈妈就没有必要再说欣华你做错事了之类的话了。妈妈告诉他为什么装不上,以及这样做都有哪些不应该的地方。

    首先妈妈告诉他为什么不应该这样做。妈妈主要说了两点:

    “第一是你不应该在大人不在的时候拿工具去拆东西,不管拆的是小闹钟也好,是别的也好,因为你还小,从力气上讲还不能像大人一样使用那些工具,即使是一把螺丝刀,万一螺丝刀没有拿稳,一打滑就很容易把手划破,妈妈回来后该多担心,多心疼啊。好孩子不应该让父母亲为他担心,因为欣华已经长大了,应该学会自己照顾自己了。”

    “第二,也是因为你年纪还小,做事不能像大人一样周全细致,像现在,零件撒了一桌子,有的找不到了,这样小闹钟就不能正常工作了,不能正常工作就不能准确告诉我们时间,这样会给爸爸妈妈上班带来很大的不方便,每天不都是小闹钟叫我们起床的吗?”

    说完了这些,欣华抬起头,对妈妈说:“妈妈,我知道错了,你罚我吧。”“知道错了就是好孩子,妈妈不会罚你的。”妈妈接着问他,“为什么要拆小闹钟呢?”“因为想看看小闹钟里面是什么,为什么到时间就会响,而且平时总是滴滴答答地响,那个小针还会不停地绕圈。”欣华这么说的时候,一脸的兴奋,让人更不忍心去责罚他了。“欣华想知道小闹钟为什么这样,想法是好的。因为妈妈教过你要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不懂就问,可见欣华是个非常爱探索爱学习的孩子。”

    欣华听到这些果然十分高兴,妈妈知道,欣华又对自己充满了信心,认为自己确实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妈妈并没有忘了补充一点:“那就是下次可不要这样了,因为妈妈教你要多观察,不懂就问,并不代表着就可以自己动手乱来啊,你可以等爸爸妈妈回家后问嘛,而且你要求看看小闹钟里面的样子,爸爸妈妈一定会满足你的愿望的。爸爸妈妈在你身边,看着你拆,也比自己动手乱来强啊。”

    最后为了加深对这件事情的认识,妈妈自己动手尝试着把闹钟再重新装起来,可里面的一些零件不见了,装好后,小闹钟也不能像以前一样继续工作了。在妈妈装的过程中,欣华一直在一边看着,妈妈趁机告诉他这个零件是做什么用的,那个是做什么用的。还有小闹钟之所以不能像以前那样是缺了什么。妈妈看得出,尽管欣华并不能完全听懂妈妈的话,即使妈妈解释得很详细了,对一些东西他理解起来还存在非常大的困难,但他还是学到了很多东西。

    欣华的爸爸妈妈希望欣华能和许多孩子一起玩儿。这样对他以后待人处世会有帮助。如果万一出现小家伙们打架等情况,当然要批评他。如果是欣华的不对,爸爸妈妈就要让他认识到这样做绝对不可以。

    如果确实是别人的不对,在批评完后,他们会告诉他,当别人骂你了或者侮辱了你,你不愿意容忍固然没有错,但错的是你在处理这件事情上用错了方法。做人要有自尊,但不能用别人对待你的不好的方式去回敬别人,还有更好的方法。例如和他讲道理,或者告诉大人,让大人告诉他这样做不对。实在都行不通,可以不和他一起玩,直到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尽管爸爸不会为一点小错就体罚欣华,但是做父亲的难免会在火气大的时候打欣华几下。有时候连妈妈被欣华气急了也忍不住要打他。

    但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后,他们发现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欣华很倔,打他时他就忍着,受不了也会哭,但总是一副不服气的样子。虽然事情过后,欣华意识到自己不对,而并不记恨爸爸妈妈,但爸爸妈妈自己心里也不是滋味。

    后来他们经过认真商量,他们决定采用折中的方式,既不采取只说服教育方式,也不能用打来解决问题,他们把体罚定位在罚站。接着他们找欣华做了一次谈话,首先他们明确了今后绝对不会再打欣华了,以前打他的方式是不对的,是爸爸妈妈的不好。但当他犯了错误,而又不能及时认识错误的时候,爸爸妈妈会命令他罚站,而且必须严格执行。说完,他们征求了欣华的意见,欣华很愉快地接受了提议。

    从这以后,只要欣华犯了错误,实在不能说通道理,爸爸妈妈就让他站在墙角,面壁思过。过一会儿,他们再把欣华叫过来,问他为什么错了,错在哪里了。一般情况下,欣华经过面壁后,会比开始时更能清楚认识错误了,开始的任性劲儿也被磨下去了。

    他们通过和欣华一起商量并征求他的意见,使他意识到这个规则并不是父母强加给他的,而是他自己也认可的。平日里爸爸妈妈教育他做人要有原则,首先要讲信用的教诲也在这里发生了作用。

    每当欣华犯倔脾气,不肯认错,爸爸妈妈非常生气的时候,不管他心里多不服气,他都会主动地站到墙角,乖乖地罚站。虽然有时候确实有和爸爸妈妈赌气的时候,但多数都是他想到了这是大家共同制定的,而愿意去遵守。

    还有一个根本原因在于,在欣华的心里,他其实是知道自己已经错了,父母是对的,只是他一时无法接受而已。这样,可以给欣华一点时间去思考,给他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往往比大人强加给他的观点更为有效。

    采取这样的惩罚措施,对父母和孩子都是有好处的。

    同时对父母而言,也给了自己一个思考的时间,去想想应该怎么样让孩子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用责打的方式,而用较为心平气和的方式。

    只是一味地进行说服教育,没有任何惩罚措施,有可能会成功地达到教育的目的,但还有可能使孩子慢慢变得对自己的错误无所谓了,甚至根本不去考虑为什么自己错了,只要听着父母的教训,不要反驳就可以了。适当的惩罚措施,可以起到辅助批评的作用。

    具体的惩罚措施应该如何划定,在不同的家庭里有不同的情况。罚站的方式不一定就是最好的方式,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家庭。欣华的爸爸妈妈受到的教育都不多,但是他们认为罚站不会对他——孩子身体和心灵造成伤害,更何况这种方式是他们和欣华共同制定的。

    在某种程度上来讲,罚站还可以趁机来锻炼一下欣华的体力和意志力。

    这样说有些牵强,但后来在欣华参加军训时,起码在站军姿这一项上没有什么不适应的感觉。欣华回来开玩笑般告诉爸爸妈妈:“幸亏当初爸爸妈妈用罚站的方法惩罚我,不然站军姿的时候我也不会那么适应了。”

    那么,如何训斥孩子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呢?我们给父母们的建议是:

    1.在危险时要严加训斥。比如孩子在公路上和水沟边玩耍,或是玩火、耍弄利器时,都可能发生危险,要坚决地加以阻止。

    2.当场训斥。对孩子如不当场训斥,就不会有效果,因为上午发生的事情,下午或晚上他就已经忘掉,这个时候去训斥,就不会有教育作用。

    3.训斥时全家人意见要统一,态度要一致。需要训斥时,若家里人有的训斥,有的庇护孩子,这样是不可能教育好孩子的。另外,也不要全家一齐训斥孩子,这样会使孩子不知听谁的好。最好由一人作代表,其他人采取赞同的态度。

    4.先表扬后训斥。在训斥孩子时,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猛训一通,应采取先表扬后批评的方法,这样孩子容易接受,效果也会好一些。

    5.训斥孩子时不要感情冲动。要记住,训斥不是目的,而是为了使孩子改正恶习,斥责与发火应是两码事。更不要动手就打,张口就骂,否则容易使孩子形成抗拒心理。

    6.训斥孩子时不要在饭前进行。因为饭前训斥孩子,既影响孩子的食欲,也影响孩子的情绪,有损孩子的身心健康。另外,要注意的是,训斥孩子时,要以诚意同孩子接触。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