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力量决定一切-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让他一生都能受益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浩瀚如海的人类物质与精神财富中,孩子可学的很多,父母可教的也很多,那么在孩子幼年时期,教孩子什么是最具有终身发展意义的,如何把孩子教育和培养成为一个爱读书、读好书、求上进的有用之才,这是身为父母经常思考的问题。

    【让孩子发现学习的乐趣】

    德国歌德说过:“没有兴趣,就没有记忆。”我国古人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如何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这是教育孩子的一个根本着眼点。

    孩子兴趣的产生往往是在小时候。不同的年龄段,由于各自不同的素质,孩子的兴趣往往有自己的独特性。孩子兴趣的发展和表现,往往是他天赋和素质的先兆。家长要经常问一问孩子的兴趣是什么,要引导孩子不断发展兴趣。有位学者曾把孩子学习的兴趣和向上的积极性比作父母撒在孩子心田里的一粒小小的火种。当父母将这粒火种在孩子心中点燃的时候,就像面对需要点燃的一堆柴草,小小的火种落在上面,风大了就会吹灭,风小了燃不起来,柴草太紧了不透风,太松了又聚不起火,柴草潮湿了还不行,这时候,你要小心呵护这小小的火苗,要“哄”着它一点点燃起来,旺起来,最后成为熊熊烈火。

    那么,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呢?

    1.增强学习快感,培养直接兴趣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说过:他不赞成有人说他是“刻苦”学习的,因为他在学习中从没感到“苦”,相反,体会到的是无穷的“乐”。学习若能给孩子带来快乐,那么孩子一定会喜欢学习,年龄越小的孩子,学习兴趣越是以直接兴趣为主。例如:有的孩子喜欢画画,可能是他乐意用五彩的蜡笔在纸上涂抹,看着五彩的线条在纸上延伸、扩展,他的思维、想象也跟着任意遨游、旋转;也可能是老师经常表扬他,虽然他画得并不怎么样。那么,怎样才能使学习变为快乐的事呢?

    首先,多表扬,少批评。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点。有些家长开口闭口就是“这么简单都不会,光知道玩”,本是恨铁不成钢,却不知好钢已在批评中钝化了,日久天长孩子总觉得自己很差,总有错,在学习中有压抑感,于是厌恶学习。这种做法是不对的。

    其次,使孩子一开始就有成功的体验。成人要尽可能使孩子掌握好知识,一开始就让孩子学懂,这样既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又使他体验了学习的快乐。

    最后,家长应该指导孩子读书。父母和孩子一起学习,当孩子解答出难题后,与孩子分享快乐;当孩子不懂时,与孩子共同探讨。这也能让孩子觉得学习是件愉快的事。另外,家长的情绪、学习的环境等也能影响孩子学习的情绪体验。

    2.明确学习目的,培养间接兴趣

    优秀家长的经验也证明:学习目的的教育应该联系孩子的思想和实际,坚持耐心细致的正面教育,通过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事例,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把学习目的与生活目的联系起来,这样才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孩子对背外语单词不感兴趣,但对学好外语后可以用外语交流,参加各项外语活动等结果感兴趣,这种兴趣可以促使孩子去从事背单词的活动。所以家长们既要充分利用孩子的直接兴趣,激发其勤奋学习,更要通过学习目的教育来提高孩子的间接兴趣。兴趣在活动中的动力作用,已为不少心理学家所承认。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兴趣说成是“能量的调节者”。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潘菽认为:“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孩子对学习有兴趣,就可以激起他对学习的积极性,推动他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

    3.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

    孩子具有好奇、好问、好动的持点,成人应充分利用它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有的孩子把闹钟拆开,有的孩子不停问为什么、家长若不了解孩子的特点把这看成淘气、捣乱,对孩子采取批评、冷淡、不理睬的态度,就会损害孩子智慧幼芽的生长,挫伤他们求知的积极性。对孩子的提问要回答,如果不会则可告诉他如何查询。或者弄明白后再告诉他。父母要尊重、保护和正确引导孩子的好奇心。此外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孩子的好奇心也是很重要的。如让孩子参加兴趣班的活动小组或外出郊游、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在活动中孩子通过发现问题、产生好奇心。有的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学习劲头本来就不高,再参加兴趣小组会分散更多的精力,就不准他参加其它的活动,这种做法恰恰是放弃了引发孩子学习兴趣的好机会。

    4.创立有利于学习兴趣培养的外部环境

    只有肥沃的土壤才能长出好庄稼,只有良好的家庭环境才可能培养出智力优秀、聪明活泼的孩子。

    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则,热爱学习。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身教重于言教。若父母督促孩子要努力学习,而自己却常常通宵达旦地打麻将,那么孩子感兴趣的恐怕不是如何搞好学习,而是如何玩好牌;学习的恐怕不是科学知识而是玩牌窍门了,若父母饭后捧一本书,伴一杯清茶,端坐书桌前,伏案写作,孩子耳濡目染,也会经常看书、学习。

    其次,多给孩子买有益的适合孩子心理发展特点的书。一般而言可以购置一些通俗的简化本的文学名著以及一些激发孩子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书,如童话、寓言、科幻小说等书。家中书多孩子可以翻阅,有利于阅读兴趣的产生。再者,给孩子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孩子学习时父母不要一会儿送水果,一会儿与他说话,打断孩子的思维。最后让孩子多与爱学习的小朋友接触,受其影响,对学习产生兴趣。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给予孩子的不是物质上的财富,而是要给予他智慧和能力,让他自己去创造财富。我们不是要拼命地给孩子灌输表面上的知识,而是要教给他学习的能力,培养他对所学东西的兴趣,让他自己主动地去学习。那种填鸭子式的教育索然无味,只会使人产生厌烦,你教给他十分,他只吸收了五分,最多不会超过十分。这是最下等的父母!任何人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都会主动地去钻研、去探索,而不需要任何外界力量来督促他的。你教给他十分,他再通过自己的钻研,所获得的知识是大于十分的。所以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培养了孩子对我们所教东西的兴趣,教育过程是否有趣,孩子是否兴奋。这也是为什么要寓教于乐的原因。我们教他跳舞,不是单纯地教他动作,而是要培养他对跳舞的兴趣。只有这样,他才会饶有兴趣地、主动地去学习跳舞,也才能比别人跳得更好。同样,我们教他英语,不是单纯地去教他背单词,而是要想方设法地去培养他对英语的兴趣,让他开动主动学习的机器。这才是最上等的父母!

    【培养孩子的探索与好奇心】

    好奇好问是儿童的天性。好奇是人的探索精神的体现,是人类一切发现、发明和创造活动的精神动力。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在小时候就是一个特别好奇的儿童。有一天,他看到老母鸡蹲在窝里孵蛋,他很好奇,就去问妈妈是怎么回事。妈妈告诉他:“母鸡在孵小鸡”。到了吃饭的时候,爱迪生不见了。全家人到处去找,最后发现他蹲在邻居的鸡窝里。妈妈问他在干什么,他一本正经地说:“我在孵小鸡”。正是由于爱迪生从小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刻苦学习钻研的精神,才成长为大发明家。

    妈妈在看书,3岁的女儿蹲在旁边撕纸玩。当妈妈合上书回头看女儿时,女儿已把妈妈新买的一本书的封面撕得粉碎,还在一旁得意地笑着说:“妈妈,好看的毛线。”

    妈妈在包饺子。等妈妈把第二盘饺子包好时,发现第一盘饺子已被女儿揉得千疮百孔,还把白花花的小手伸到妈妈跟前:“我也包饺饺。”

    还有一次,女儿往花里倒热水,结果花死了。女儿的解释是:怕花冷,就给它一点热水喝。

    这就是3岁女儿的生活逻辑。

    遇到这种事儿,女儿免不了被妈妈训斥一顿或揍几下。可是妈妈有没有想过,在女儿的淘气行为中蕴含着良好的动机和愿望,以及探索、创造的兴趣。

    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她的“过失”,只要孩子不是有意破坏,做“坏事”又有什么关系呢!

    狼是世界上好奇心最强的动物之一,它们不会将任何事物视作理所当然,而倾向于亲身体验和研究。对于它们来说,无论是一根驯鹿的骨头、一只鹿角,一块野牛皮、一颗小松果,还是露营者遗留的登山背包,抑或是背包里面所包含的各种物品……大自然里每一种了无生机的物品,都有可能成为它们的玩具,每一种事物在它们的眼里,都蕴含着无穷无尽的可能——神秘、新奇的发现,或意外的惊喜,这些都令它们感到惊异与神奇。

    先是好奇,之后就有观察的兴趣,这是小狼经常使用的学习方式。好奇心是与注意力有关的一种重要心理现象,有了好奇心才继续观察、从中学习的可能。即使是在忙碌的狩猎期间,狼仍旧表现出对环境的高度好奇心。

    一位长年在阿拉斯加进行研究工作的人,曾经以自己的亲经历讲述了一个关于狼族的好奇的故事:

    有一次,这位研究工作者在寒冷的原野外,奔波于不同的观测站,进行资料搜集的工作。当他从雪车上下来,准备开始搜集资料时,一阵强烈地被“跟踪”的感觉突涌上心头。当他缓缓地转过身之后,恐惧感从头顶直窜脚底,吓得浑身发颤,真冒冷汗。

    原来,他发现身后的一小片树林中,有五六只野狼正在凝视着他。他依然刻,当银灰色的狼群融入纷飞的白雪之中时,那情景美丽得令人震惊、令人畏惧。它们寸步不移,而他,则是动弹不得。最后,当他缓慢地跨上雪车驶离现场,回头张望狼群时,发现它们仍旧站立原处,凝视着他的离去。

    过了一段时间,飞驰过好几英里的路途之后,他停在另一个观测站前,开始进行该处的资料搜集工作。就在此时,他又一次感受到同样的感觉——震惊得动弹不得。当他转过头往后看时,清楚地看到它们全在。同一群灰色的“鬼魂”,正以凝望的眼神勾引着他的心神。

    当天,同样的情景不断地重复出现,直到他结束工作,返回基地帐篷为止。他说,他已经习惯了这种情形,也能预期狼群可能跟随他的移动。不过,直到后来,他才知道狼群很清楚:野外的世界是它们的世界,而帐篷内的世界,则是他的世界。

    在那一整天里,狼群的表现充分显露出它们对他,以及他的“雪车”的好奇心。它们并没有表现充分显露出它们对他,以及他的“雪车”的好奇心。它们并没有进行任何威胁性或攻击性的行为。只有当他滞留某处工作时,它们才会远远地眺望着他,而他从来不知道它们究竟是如何从一处移动到另一处的。

    由于好奇,狼群之间经常进行各种嬉戏,这与人类小孩子之间的嬉戏并没有什么差别。他们有时扭打,有时是躲藏在树木或岩石后面,设陷进偷袭彼此,有时是玩“躲猫猫”,以各式各样的方法追逐友伴。狼族从这种赢得竞赛的过程中,学习到了“自信”,同时也提高了寻找食物的技能。

    人类也是如此。在人类社会里,对任何事物都保持一种强烈的好奇心的人,兴趣往往十分广泛,创造力也特别强。这种人对大家觉得平常的问题,依然保持关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驱使着他不断学习、积极进取。后来,人们就把这种好奇心巧妙地称为“狼性法则”,以表示人类向狼族学习的决心。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看到自己不了解的事物都想探个究竟,小的时候更是这样,孩子会对自己所看到的一切感到惊奇,常常会向父母问这问那,久而久之即使最有耐心的父母也会感到麻烦、费劲,其实他们往往忽视重要的一点,好奇心是促使孩子学习、成长的良机。

    著名科学容貌贝弗里奇曾说:“科学家的好奇心通常表现为探索对他所注意到的,但尚无令人满意解释的事物或其相互关系的认识。他们通常有一种愿望,要去寻找其间并无明显联系的大量资料背后的原理。这种强烈愿望可被视为成人型的或升华了的好奇心,所以好奇心是长久以来构成智慧的一项重要特征。”

    假如你想让孩子的智慧之花早日绽开;让你的孩子有创新的灵感和激情。那么,就让他仔细观察生活吧!一个不热爱生活、对周围的一切都漠然视之的人是不会拥有一颗好奇之心的。如果你想让孩子在未来的人生舞台上做一颗明亮的星,就从现在开始迈出你辅助他成才的第一步——强化他们的好奇心吧!

    【让孩子明白学习的意义】

    为什么要学习?问家长,答案无非是为了孩子将来的前途发展。问孩子,绝大多数不是摇头不知道就是回答为了爸爸妈妈。在他们的作文里,比比皆是的字眼是“我一定以优异的成绩报答父母、老师”、“我在爸爸妈妈的眼中就是一台学习的机器”、“除了关心我的学习成绩,爸爸妈妈根本不知道我真正需要什么”、“父母天天都对我说,学习是当前首要任务,烦都烦死了”……对于相当部分的孩子来说,自然无从领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蕴意。学习对孩子们而言,并非心甘情愿地享受,而是演变为父(母)命难违下的执行。

    在教育周刊举办的几次家长沙龙中,总能听到不少家长对孩子学业的抱怨,有家长说孩子没有上进心,学习不主动;有家长说学习成为孩子索要礼物的筹码;有家长说孩子表示只要不写作业,做什么都行……往往一人言毕,满座共鸣。家长在做这些抱怨与责怪的时候,可曾扪心自问,自己又如何树立孩子学习兴趣的,可曾帮助孩子寻找学习的目的,给孩子以学习的动力?

    对于每个孩子和家长来说,要想塑造自觉的人生,这是一个不可回避而且必须想得清楚的问题。学习动力的形成,最好不是灌输,要形成自觉,要引导孩子,让孩子自己分析得来,要让孩子对自己成长生活的小环境和大环境有正确清晰的认识,有危机感。关于大环境,而今大家的一句口头禅就是“现在是竞争社会”。要让孩子明白,这个激烈竞争的大环境,是应当热烈响应,并积极参与其中,要让孩子真心向往竞争。要提醒的是,要让孩子有危机感,要有压力。但是这个危机感又要适度,不能让孩子没有安全感,要有护佑,这个护佑当然不是权势和金钱,不是父母的代替,而是与他一起的努力,一起的奔跑前进,是交流和鼓舞带来的信心。

    张女士家有一个很调皮的儿子,脑子里除了玩,看动画片就没别的啦,作业很是潦草,错误百出,家长责备,老师批评,对他无济于事,好像学习不是他的事,和别的家长交流过很多,多数的意见是要有奖有罚,张女士也奖了,也想着法子惩罚他,有什么增加作业,蹲马步,甚至拿鞭子抽,效果都不明显。张女士气得实在是没了办法,无意间看电视发现农民工的艰辛,于是张女士主意来了,心想一定要让他知道他为什么要学习,平日里虽然给他讲了很多,但都是凭空的,孩子根本体会不到。于是张女士就在一个礼拜天,大清早就起来搭车将他带到了一个砖厂,去的时候,工人们都在吃饭,每人两个大馒头,一碗稀饭,几个人跟前放着一碟包菜。碟子放在土地上,孩子当时就说,妈妈他们好脏啊,说着就要走。张女士看着机会来了,赶紧给讲,他们也不想脏啊,可是要生活呀,要挣钱那,你看他们早点吃的什么呀,你的早点是什么呀,过一会儿我们去问那位伯伯看他为什么要在这种环境下吃这样的早饭。后来张女士跟那位大伯沟通了一下,说明了来意,那位大伯很乐意讲给孩子听。大伯在讲,“小朋友,你想不想吃我的馒头,上面还有沙子呢,”孩子摇头,大伯又说:“我也喜欢喝牛奶,吃鸡蛋,更爱吃肉了,可是我没钱买呀”孩子紧跟说:“没钱你干吗不挣钱”。“我小时侯没听大人的话没好好上学,现在没能力挣钱,只有做苦工,一天也挣不了几个钱,挣的钱还要给哥哥交学费了”。大伯说,就这样大伯和孩子聊了一会儿,很快工人们开工了,张女士对孩子说:儿子,今天妈妈没带钱,一会儿我去给工头说一声,让你在这里干活挣中午饭。工头听了孩子妈妈的意思,给孩子了一个小桶,让到一边废弃的砖堆哪儿随便弄,邻居就当起了孩子的监工,孩子就把碎砖从这堆提到那堆,刚开始孩子跟玩似的很高兴,没过多久就不行,开始耍赖,张女士暗示了一下一位砖工,吓唬了他两声,就又乖乖的搬了,孩子搬的汗流浃背,口干舌燥,眼泪把撒,张女士还是不让他停,直到孩子说:妈妈我好好学习才饶了他。后来张女士又把孩子带到工人干活的地方,他看到工人们个个也是累的满头大汗,还在不停的干活,孩子就说他们好辛苦呀。快中午了,没带他到饭馆,而是去饭馆后面的垃圾堆,那儿刚好有一个叫花子在拾饭吃,孩子看了觉得更不可思意,那人不仅糊的黑不溜秋而且衣不遮羞。张女士陪着孩子没吃午饭,来到了一座大桥下,那儿有一个儿童乐园,好多孩子在哪儿玩,孩子尽管累可还是想去玩,张女士就说,你没干完活,我们连午饭的钱也没有,拿什么去玩儿呢,孩子偎依在张女士的怀里,小嘴巴干的起了皮,说要回家。张女士说没有了钱只好步行回家,将近三公里的路,他们徒步而归。孩子又渴又饿又累,回到家就哭了,后来母子俩聊起了上学的重要性,晚上张女士一家子在外面吃了火锅,孩子吃了好多,病了一场,这件事以后张女士家的孩子就像变了个人似的,基本上不用大人费什么心了。尤其是学习,很是自觉。

    通过这次的生活体验,孩子知道了为什么要学习,学习的好处是什么,不学习的后果什么,孩子的学习自觉性自动就有了。

    “学习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说得多好,相信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深刻的认识到这一点。不妨学一学上面那个母亲,找一个时机,让孩子切实的领会一下生活的艰辛和学习的重要性。心平气和地与孩子交流学习的目的,而不要一味地说教“威胁”:“现在不好好学,将来怎么办”。让一个享受眼前安逸生活的人,去想象将来的可能困苦的生活,对谁都不会有管用。所以,从身边“够”得着的人或事与孩子分析,帮助孩子理解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学习不能用成绩来衡量】

    美国教育家斯宾塞曾经说过:“身为父母,千万不能太看重孩子的考试分数,而应该注重孩子思维能力、学习方法的培养,尽量留住孩子最宝贵的兴趣与好奇心。绝对不能用考试分数去判断一个孩子的优劣,更不能让孩子有以此为荣辱的意识。”

    分数本是对孩子学习情况的一个检验,是老师、家长和孩子自己反馈信息的一个渠道、一种手段,只是测评孩子学业的一个参考,分数的高低并不能用来评判孩子的一切。但在考试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分数高低决定着孩子的升级、升学、就业的现实状态下,分数变成目的,变成了孩子、家长、老师追逐的唯一目标。

    而且,还有许多父母把对孩子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把对孩子的亲疏宠责都与考试分数挂钩,逼着孩子去为分数而学习,结果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的父母把孩子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一个主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他们对孩子的考试分数增加或减少特别敏感,看到孩子得了90分、100分便眉开眼笑,对孩子大加赞扬甚至用金钱作奖励;倘若孩子考试分数低了,便板着面孔,马上念起“紧箍咒”,一训、二罚、三检查,弄得孩子苦不堪言。更有甚者,一旦看到孩子的考试分数不合自己期望,便对孩子非打即骂,以致上演了一幕幕的家庭悲剧。

    学校要公布初三第一次模拟统考的成绩。融融一进门,爸爸就迫不及待地跟在后面问:“怎么样考了多少分?”融融一边放书包,一边回过头来说:“爸,还可以,就是……”爸爸脸上的笑容一下子不见了,转身坐到沙发上,打断了儿子的话:“我不要‘就是’,我的要求是不能低于90分,你只要告诉我结果!”

    融融显得有些不安了,躲闪着爸爸的目光:“除了数学,都高于90分。就是数学题太难了,我考了81分……那也是我们班的前15名,我们班还有人不及格呢……”

    爸爸火了:“就知道比下面的,没点儿上进心!你们班有没有考90分以上的。”看到儿子轻轻地点了点头,他的声音更是提高了几分:“别人能考90分,你怎么就不能题太难,别人怎么不觉得难?看来,还是你不努力!告诉你多少回了,要想考上重点高中,就必须得用功,知道吗每门功课都不能低于90分,平均95分以上,是你最后的目标,你给我记住了!”

    融融小声嘟囔着:“不是我说数学难,老师也这么说。我怎么不努力了,连老师都说我进步了……”

    爸爸根本不听他的解释:“你还狡辩!”爸爸“噌”地一下站起来,一巴掌抡在儿子的肩膀上:“我告诉你,我不管题目难不难,也不管老师说没说你进步了,我要看到成绩!就你这也叫进步?差远了!要是考不上重点高中,以后就考不上好大学,那你也就没有什么前途了,知道吗这个星期六、星期日哪儿都不许去,在家把模拟统考的题目重新做一遍。”

    自从被打以后,融融越来越不喜欢学习了。他心想:反正在爸爸的心目中我已经是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了,不如干脆就不学了。于是他的成绩越来越糟糕了。

    其实,考试只是检验孩子学习情况的一种手段,是一项比较单一的检测,这基本上是对孩子学到的书本知识的抽查。分数永远只是个形式和手段。它不能证明孩子真正学到了多少知识,也不能证明一个孩子的品格与才能如何。它不是衡量孩子聪明与否的唯一标准。

    王老师任教的那所学校离他家有六公里远。王老师天天骑着自行车上班。一天,王老师的自行车坏了,晚上放学的时候,让离学校最近的本班学生小博回家取扳子,修自行车。小博返回学校走进校园时,王老师很纳闷:他手里并没有拿扳子,而是很吃力地推着一辆比他还高的自行车,车把上还挂着一个帆布兜子。他走到王老师跟前,老师问:“你给我带扳子了吗?你不会骑车子推车子干吗?”他支上车子,摘下兜子,笑着说:“王老师,你没告诉我拿哪种扳子。我爸的工具箱里有很多扳子,我不知道你用那种,就多带几种。说着,他拿出了扳子,有活口扳子、死口扳子、花扳子等六七种,而且大小不一。接着他又说:“王老师,你修车子不用着急。要是今天修不好,就骑我这车子回家吧。这是我们家闲着的车子。”王老师接过扳子,又瞧了瞧小博推来的自行车,最后把目光落在他身上,细细打量起他来,仿佛不认识他似的,眼前这个孩子是只有八岁、才上二年级的小学生吗?是班里每次考试都在最后几名里的小博吗?好一会儿,王老师才说:“你这个小家伙,把事办得这么周到,真不简单呀!”老师这么打量、夸奖他,他有些不好意思,脸红了。他在课堂上可从没受到过这样的表扬。那天,王老师的车子真没修好:那天,王老师就是骑着他的车子回家的。这种能力是平时日积月累中形成的,是在生活中学习而来的,考试反映不了生活能力,但是这种能力在孩子日后的工作中产生的影响比考试得了一百分更为深远。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不会有两个相同的孩子,如果总是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各具特色的孩子,这的确太不公平了。每个孩子都有他各自的缺点和优点。他学习不好,也许将来当不了科学家;但他会办事,善交际,闯荡社会却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他学习不好,也许将来成不了工程师,但他体育成绩出色,在运动场上却能叱咤风云、所向披靡。他学习不好,也许将来他不会加入到博士、硕士的行列,但他憨厚朴实、吃苦耐劳,在广阔天地中却能大显身手、大有作为。我们要用变化的尺子灵活地去衡量孩子,多关注孩子的优点,在肯定优点的同时,去改正他们的缺点,用真诚的爱心去温暖他们,用博大的胸怀去宽容他们,用美好的语言去激励他们,用希望的目光去欣赏他们。我们的眼里不能有坏孩子,每个孩子都是有缺点的好孩子。

    【好习惯使孩子一生受益】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怎样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父母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不仅要身体力行,而且还要对孩子有耐心。这对孩子的发展是有很大好处的。”要想让孩子好好学习,父母仅仅用口头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身体力行,用自己的行动来指导孩子学习。

    教育家叶圣陶对三个子女的教育就是一个典型:

    每天吃完晚饭,叶圣陶就把三个子女至善、至美和至诚叫到一起,开始给三个孩子改作文。三个孩子围着叶圣陶,你一句,我一句,互相提出对方存在的错误和不足。

    叶圣陶并不责怪孩子们,他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改作文这个活动,让孩子学会如何沟通,探讨作文上的技巧,锻炼孩子们的思考能力。因此,叶圣陶给孩子们改作文的时候,并不只是在作文上修改,而是边看作文边问孩子们:“这儿能不能换一个更恰当的词语?”“为什么这句话念起来不太通顺?”“这里的句式能不能再修改一下?”“这两个词语放在这里是不是特别能表达意思?”……如果遇到他看不大明白的地方,他从来不责备孩子们,而是耐心地问孩子:“这里你到底要表达什么意思?”“为什么会表达不清楚?”通过这种询问,孩子们很乐意向父亲讲述自己在写作文中遇到的问题。

    每修改一段,叶圣陶都要给孩子朗读一遍,看看语气是否通顺。这时,孩子们总是围着父亲默默地背诵。就这样,三个孩子不仅跟叶圣陶的关系非常融洽,而且,三人的文章都非常出色,很小的时候,三个人写的文章就得到朱自清、宋云彬的好评。

    后来,三人把小时候写的作文合在一起出版了《花萼》和《三叶》,朱自清和宋云彬还特意为这两本书写了序。

    那么,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有那些呢?

    1.一心向学的习惯

    一心向学的习惯,是所有学习习惯中最重要的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孩子就会自动自觉地甚至不由自主地把万事万物都与学习联系起来,孩子的感观便会成为知识信息的扫描仪和接收器,大脑便会成为容纳知识百川并且对其进行过滤、加工、再造的法宝。

    科学家巴斯德说:“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一心向学的头脑便是有准备的头脑。同样是水壶,普通人烧出的是开水,而瓦特却烧出了蒸汽机;同样是手被草叶子拉破了,普通人只会想到埋怨草的无情和自己的粗心,而鲁班却想到了发明锯;同样是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果农见了只感到心疼,而牛顿却由此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造成这种差别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因为瓦特、鲁班、牛顿平时一心向学,所以,这些自然界的微弱刺激便激起他们灵感的火花。

    2.专心致志的习惯

    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是孩子必须养成的起码的学习习惯。《小猫钓鱼》和中国古代“一手画圆,一手画方”的说法都在告诉孩子们学习时不可一心二用。

    心理学上曾有人做过对比研究:请来两组知识能力大致相同的学生,让第一组的同学边听故事边做简单的加法习题,而第二组也做同样的两件事,但是两项内容分开进行。同样的时间后,检查加法题的成绩,并请每个人复述听过的故事。结果是:第一组习题与复述的错误率都明显高于第二组。由此看来,一般人不可能同时高质量地做好两项或两项以上的事情。所以从小就要培养孩子专心致志的学习,要心无旁骛。

    3.严格执行学习计划定时定量的学习习惯

    严格执行学习计划定时定量的学习习惯,是实现目标、克敌制胜的法宝。让孩子从小学会制定科学的计划,并且定时定量地完成计划,对孩子以后的成长大有好处。

    定时学习是完成学习计划的前提。定时学习,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每天必须保证必要的学习时间,二是到了该学习的时候马上学习。

    定量学习是完成学习计划的保证。学习计划是通向学习目标的道路,定量地完成学习计划,就等于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前进,在计划的指导下,当知识的量达到一定程度时,便到达了目标。因此说,定量学习是完成学习计划的保证。要想让孩子稳定持续的学习,就必须养成定量学习的习惯。

    4.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

    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学习质量,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能力,尤其是有利于增强孩子的发现、发明和创造能力。

    科学家爱因斯坦,在整个科学生涯中,始终信奉“怀疑一切”这句格言。正是凭这种“怀疑一切”的精神,爱因斯坦提出了划时代的“光量子”概念,创立了相对论。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读书善于思考。在研究古书时,发现诸家说法不一、相互矛盾之处甚多。他决定“采其精华”,“正其谬谈”,使之“是非有归”。经过深入实际考证研究,为1000多种药物重新做出了科学结论。他在《本草纲目》中还增辑了新药300多种,新方8000多条。我国化学家温元凯,在大学一年级上无机化学课时,学到离子极化一节,老师、教材和所翻及的参考书都说这是个定性理论。这个理论可以解释大量的化学现象,但有局限性。他想,把这个理论从定性发展到定量该多好。后来,他下决心研究这个问题,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建立了一种定量模型。

    5.讲究学习卫生的习惯

    青少年时期,既是长知识时期,又是长身体时期,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该注意知识身体并重,在整个学习生活中,讲究学习卫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卫生习惯。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普遍偏低,近视率普遍偏高。其中有80%考生的报考志愿受身体条件、尤其是视力的制约。这不仅仅会制约孩子的个体发展,而且也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综合素质,甚至还会影响到子孙后代。

    因此,家长在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时,万不可两只眼睛只盯着孩子的学习效果,而忽视了孩子的身体健康。

    有人说,孩子的心田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种了一种思想,便会有行为的收获,播种了行为,便会有习惯的收获,播种了习惯便会有品德的收获,播种了品德,便会有命运的收获。也有人说,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习惯是一种惯量,也是一种能量的储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会使孩子终生受益。

    【与孩子共同学习成长】

    自从孩子出生后,你也升级成为父母。从此,孩子要学习各种知识,你也要学习怎样教育孩子的知识以及与孩子沟通、相处的知识。学习应该是一种常态,不学习才是一种非常态,如果作为父母不愿意学习,则往往会被社会所淘汰,进而被孩子看不起,这样的父母,怎么可能获得孩子的尊重,孩子怎么可能愿意与这样的父母沟通呢?

    陈先生在一条繁华的马路上开了一家杂货店。他虽然很会做生意,每天都有很多顾客光顾小店,可是他经常会遇到一些外国游客来买东西,由于语言障碍,他只能通过手势与外国游客进行沟通,互相都不能理解,生意也很难做成。

    在又一次与外国游客的生意失败后,他决心要学英语了。回到家,看到刚上初中的儿子正在背英语单词,于是就对儿子说:“爸爸也想学英语,怎么学呢?”儿子一听,非常高兴地对他说:“跟我学!”

    从那天起,陈先生和儿子每天都很早起床,拿着书本,提着录音机,到公园里,边听磁带边轻声朗读单词。就这样,不管刮风下雨,每天从不间断。

    两年以后,父子俩的英语水平大有提高,父亲从“英语盲”到能用英语接待外国顾客,不但做成了生意,还交了几个外国朋友呢!

    与孩子一起学习,体现了父母不断进步、与时俱进的意识,能够获得孩子的佩服,同时,一起学习过程中,可以增加许多沟通的话题,使亲子关系更加融洽。

    傅雷的长子傅敏这样评价自己的父亲:“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父亲也在不断改进他的教育方法,他说在我们两个孩子身上学到了很多,他是和我们一起成长的。他也说过这样的话,来表达他和我们之间的融洽交流:“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孩子,我从你身上得到的教训,恐怕不比你从我这里得到的少。尤其是近3年来,你不知使我对人生多增了几许深刻的体验,我从与你相处的过程中学得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

    王先生工作很忙,和刚上初中的儿子沟通非常少。

    这段时间,他发现儿子总是一个人躲在房间里玩电脑,而他自己却对电脑一窍不通,当时买电脑也是妻子极力要买的,他并不十分赞成,因此现在看到这种情况,不免有些反感。于是,他批评儿子,让儿子少玩点电脑,可是儿子不仅不听他的话,还经常顶嘴。

    一次,儿子甚至对他说:“玩电脑没有什么不好,并且非常有意思,我知道你不会,要不我来教你吧!”

    听到儿子要教自己,王先生非常生气,咆哮着对儿子说:“笑话!儿子还教起老子来了!你的事我不管了,你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吧!”

    于是,王先生再也不管儿子玩电脑,儿子也对王先生不理不睬,父子之间出现了“代沟”。

    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都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父为子纲”、“长幼有序”,孩子应该向家长学习,如果说让家长向孩子学习,那肯定被认为是无稽之谈,如果孩子要家长向他们学习那更是大逆不道。但是,如今的社会已经完全不同于以前,面对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家长已经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家长和孩子是平等的,甚至孩子凭借思想灵活、反应快的优势,在接受新事物上更胜一筹。

    有一个妈妈讲过这样一件事情:

    “儿子,你帮我把MSN设置成不用密码便可以进去,我好像把密码都给忘了。”儿子正在上网,我凑了过去。

    “那你从我这边进去试试。”说着,儿子把他的MSN注销。

    “哈,我还真给忘了。”MSN上呈现出密码不对的提示,再试依然如此。

    “可怜的妈妈!”说着,儿子帮我进入了忘记密码的提问窗口。

    我试着把答案输入。咦,不对。再试一下,还是不对。

    唉,这答案,表达用词竟是个不确定的因素。

    “这下好了,你把我的MSN设置得不要密码就能进,现在弄得我的把密码都给忘了。”我抱怨道。

    “哈,妈妈忘了密码怪起我来了。”儿子笑着说。

    “再试试密码吧!”我提议道。

    我又试了无数次……

    “哈,成功了!”我和儿子高兴地叫了起来。

    儿子对着电脑却沉思了起来……

    “如果你实在不记得密码了,而你又能进入这邮箱,我在考虑……”儿子自语道。

    “儿子,在电脑方面,我要拜你为师!”我说。

    “我在考虑……”儿子依然自语道,似乎没听见我的话,正用鼠标点击出一个个窗口,紧锁着眉头思考着,我的思绪也随之回到了这个问题上……

    “我在考虑……

    “我要不要当你的老师!”儿子摆出个严肃的样子。

    哈,这儿子,还挺翘的嘛!

    我国教育家孙云晓说过:“今天的父母特别需要学习,把孩子当做一本很厚的书来读,今天的孩子们身上的优点很多,所以不能孩子一出现问题,就说中国的下一代都完了,都是不可救药的。其实这一代的孩子是很优秀的,他们的现代意识、平等意识、法律意识、环保意识等可能都高于成年人,他们对新事物的追求、热情、敏锐都高于成年人。21世纪是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世纪,我们作为父母要与孩子一起学习,共同成长。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