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力量决定一切-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靠大脑解决问题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思考是孩子必备的能力之一,拥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宝孩子才能够为自己下决定,为自己安排生活。人们通常认为聪明的孩子与生俱来就思维敏锐,其实不然。敏锐的思维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而是需要严格的训练和培养。事实上,聪明的孩子因为能迅速回答出问题而不善于思考或懒于思考。相反,反应较慢的孩子却常常在深深地思索。因此,父母应从小就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和训练,能提高孩子的思考能力,使父母的思绪流畅,脑袋灵活。

    【会思考的孩子最有前途】

    每个做家长的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也常常夸奖自己的孩子如何的聪明,能背多少唐诗等等。聪明不仅仅体现在背诵、识字,而是看孩子会不会思索。会思索的孩子,在遇到问题时往往主意多,解决问题的能力强,教会孩子思索就是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当孩子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时,就会独立地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果父母依据孩子认识发展的规律启发孩子尝试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孩子在失败与成功中总结经验,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美国《探索》杂志介绍了全球5位20岁以下最有前途的少年科学家,他们都是小的时候在家里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从小养成了爱思考的习惯:

    菲利普·斯特彻

    年龄:17岁

    出生地:美国威斯康星州普莱威尔市

    教育背景:在10岁的时候,斯特彻生活在农场,帮助家人种植庄稼和饲养家畜。7年级之前是在家中自主学习(这是流行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一种青少年教育成长方式,父母在家中自主安排子女的教育),9年级时在威斯康星州大学普莱威尔分校学习科学和数学课程,期间与化学教詹姆士-汉密尔顿合作,他们共同进行了碳纳米管研究项目。

    科研项目:超强碳纳米管技术具有广泛应用性,其中包括:轻型防弹衣、更灵敏的触摸屏,但是碳纳米管成簇地结合在一起,却很难实现其工作性能。斯特彻和汉密尔顿认为这种方法应该能有效解决——用某种溶剂将碳纳米管进行溶解,在不改变工作性能的条件下使碳纳米管能够紧密地排列在一起。但目前没有人知道是否存在一种溶液能够解决这一问题。

    这一科研成果使它赢得了10万美元的奖学金,他和汉密尔顿将这项研究成果在2007年春天进行了发布。2007年6月,在威斯康星州举办的一次名为“石墨烯解决方案(Graphene Solutions)”的纳米科技商业计划竞赛中,他和汉密尔顿获得了5万美元的奖金。

    斯特彻说,“我从未想过自己能在碳纳米技术上有所突破,我真得很感谢我的父母,他让我进行了家庭自主学习,这对于我的帮忙很大。如果那时我走进学校课程,我怀疑我将不会有这样的研究成果。”

    埃里克·德尔加多(Eric Delgado)

    年龄:18岁

    出生地:美国新泽西州巴约纳市

    教育背景:德尔加多在巴约纳中学读完10年级后,对医学研究充满了好奇心,他与新泽西州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一起工作对MRSA病毒进行深入研究。

    科研项目:顽强的抗生素抗性细菌能够对抗生素产生排斥作用,许多抗性细菌抵抗抗生素的方法叫做“外排泵抑制”,这在它们的细胞薄膜中实现。德尔加多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将这些抗性细菌的外排泵抑制作用消除?但摆在他眼前一个现实问题是这项复杂的研究如何在中学实验室里完成?

    在两年里,德尔加多利用每天课余时间和周末休息时间,他测量了多少种抗性细菌能够抵御抗生素,以及当这些抗性细菌暴露于香叶木素和其他化合物下的死亡率。他的研究成果获得了2008年度“因特尔科学天才搜寻计划”的第五名。

    阿纳斯塔西娅·罗达(Anastasia Roda)

    年龄:19岁

    出生地: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兰开斯特市

    教育背景:从罗达开始有记忆的时候,她就非常喜爱班梅盖特湾(Barnegat Bay),在这里她度过了自己童年的夏天。当她15岁时,她才意识到梅盖特湾之所以关闭是由于奥斯特·克里克核电站(Oyster Creek Generating Station),这是美国最老的核电站,童年时罗达所游泳的水域都处在核电站的辐射范围内。

    科研项目:是否奥斯特·克里克核电站对该海湾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罗达的目标就是提高公众对核电站辐射性的认识,并让建造核动力设施的工程师意识到核辐射对环境构成的影响。她说,“一旦我们知道核设施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我们就很容易减轻这种危害性。”

    她用三个夏天的时间对比了核电站附近的水域和数英里之外的水域,测量了水质清澈时的温度性质,以及水域中生活的微生物和其他有机物的详细分析信息。罗达发现,与数英里之外的水域相比,靠近核电站的水域温度较高,水流速度较快,其下流细菌含量较高。她回忆起童年时靠近核电站的水域比其他水域的温度较为暖和,她说,“那里的水就像浴缸里的水。”罗达强调指出,靠近核电站的水域仍保持着生态功能性,水中仍生存着许多有机生物。

    她的研究工作赢得了许多奖项,其中包括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青年自然主义者奖,2007年春季“因特尔科学天才搜寻计划”中她进入了最后的总决赛。

    从以上几个年轻的科学家的成功经历可以看出,孩子从小养成的爱思考和喜欢探索的习惯对孩子今后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父母应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注重激发孩子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未知的兴趣,并且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孩子能发现问题,并且自己去分析问题,甚至解决问题,这样孩子才能更好地成长、成才。

    【挫折教育,练就孩子的能力】

    据《海峡都市报》报道,2007年10月31日,清华大学年仅26岁的研究生洪乾坤在泉州市中营学院的学生公寓跳楼,当场死亡。他在遗书中说,因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不愿意成为父母的拖累,所以选择自杀结束生命。

    另据报道,某大学一位女生在一次学院联欢晚会上因唱歌走调,引起观众的哄笑,一时想不开竟于当晚自杀身亡……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公布的资料显示,目前自杀在中国已成为位列第五的死亡原因,而在15~34岁的人群中,自杀更是成为首位死因。据不完全统计,仅2001~2005年,各地就报道了281例大学生自杀事件。而他们自杀的首要原因就是在生活学习中遭遇挫折打击,比如无法适应独立生活、受到师长的批评、某个要求未被满足、就业不顺利、工作压力大和失恋等。

    看到这些数据和案例,我们不禁要问:是谁让我们的孩子变得如此脆弱?怎样才能让孩子变得坚强呢?

    给家长们介绍一种教育方法——挫折教育。挫折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以达到使受教育者切实掌握知识的目的。在教育过程中,对受教育者进行挫折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许多到达光辉顶点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人,而是那些在生活中遭受挫折的人,这是因为,那些自认为自己聪明的人往往会选择走一些所谓的“捷径”,这些所谓的“捷径”往往会丧失一些非常有意义的锻炼机会;而那些生活在逆境中饱经风霜的人,才更能深刻理解什么叫成功。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是锻炼提高孩子潜能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挫折教育要遵循的几个原则:

    1.适度和适量原则

    在孩子的挫折教育中,设置的挫折情境必须有一定难度,能让孩子产生挫折感;但又不能太难,让孩子感到自己无论如何都无法完成,产生自卑感,从而彻底否定自己。所以,难度应该是基于孩子的能力,孩子通过一定努力就能完成的。同时,孩子一次面临的难题也不能太多,否则会损伤其自信心和积极性,使孩子产生严重的挫折感、恐惧感,最后丧失兴趣和信心。

    2.事后说明原则

    挫折教育的根本在于让孩子明白生活的真相,应在事后跟孩子说明,让他遭受挫折不是为了打击他,而只是要让他明白每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挫折,困难挫折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它,只要鼓起勇气努力向前,最终就能克服困难、战胜挫折。

    3.同伴交流原则

    在同伴的交流活动中,孩子往往会经历一些挫折,如玩具用品争夺、观点争吵、游戏主导权的争夺等,这些经历必然使他在不断的磨练中学会如何友好相处、如何合作,这种磨练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耐挫力。另一方面,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指导,也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不同的挫折训练练就不一样的能力,下面几种训练方法可以训练孩子的各种能力:

    1.“等待”训练,练出宝宝好耐力

    “等待”是孩子生活中必须学会的,对孩子的“等待”训练需要从小做起。比如在孩子想喝奶时,先别急着给他递奶瓶,而是告诉他要等到奶凉了才可以喝;带孩子坐公交车时,让他和你一起排队等待公交车的到来;逛动物园时让孩子去排队买票;吃饭时让孩子等家人一起上桌才开吃……这些看似生活中的小事,其实正是锻炼孩子耐力的好机会。

    2.“理解”训练,教出善解人意好宝宝

    理解万岁,这个我们大人常念叨在嘴边的口号,也需要灌输给孩子。比如小伙伴抢了他的玩具,父母可以告诉孩子,这是因为小弟弟特别喜欢你的玩具,你应该原谅小弟弟;妈妈去幼儿园接宝宝时故意晚一会儿,告诉孩子,因为妈妈要忙着给宝宝和爸爸准备晚餐,请宝宝谅解;爸爸这次没有给宝宝买玩具,是因为最近爸爸的收入剩余不多,要保证宝宝和爸爸妈妈的日常生活,等等。这种经历多了,孩子就能逐渐养成善解人意的好习惯。以后再碰到挫折或不如意时,他就会找到自我安慰的理由,舒缓心清、释放压力。

    3.“尝试”训练,培养胆大心细的孩子

    有些孩子常常会主动拒绝尝试新的或者他们认为困难的事情,尤其是习惯了父母包办代替的孩子。所以不妨有计划地训练他独自下楼去买东西、走没有走过的道路,自己动手制作玩具、参加各种比赛和活动,自己上学和回家(学校离家较近),等等。孩子第一次没有做好、遇到挫折时,父母可以告诉他:爸爸妈妈第一次做这个事情的时候也是这样,而且还没有宝宝做得好。这一次失败了没关系,我们可以重来。

    4.“分析”训练,让宝宝“胜不骄、败不馁”

    孩子的竞争心一般都较强,而且爱计较得失,但又不知道“强中还有强中手”的道理,总觉得自己必须赢败了就不服。这种心理的形成,和父母从小给孩子灌输要做“人上人”的思想有直接关系。父母应调整期望心态,和孩子一起静下心来分析。当孩子胜了,就分析自己的优势在哪里,还有哪些方面不如其他小朋友,如何改进;孩子失败了,就让孩子说说为什么会失败,让孩子明白:失败不可避免,但却是我们通过努力可以改变的。

    5.“目标”训练,练出宝宝好意志力

    给孩子设置一道难题、制订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计划、参与一次有难度的运动,等等。这些“目标”的提出,往往需要花费孩子许多时间和力气,尤其是体育运动,如长跑、越野、爬山、引体向上等,最能考验孩子的意志力和承受力。因此,日常生活中,不妨循序渐进地多给孩子提些有难度的“目标”,以此磨练和提高孩子的意志力。

    6.“故事”训练,给孩子找到效仿的正面榜样

    孩子遭受挫折、感觉失落时,可以查找中外历史名人的抗挫故事,有针对性地讲给孩子听。比如历史学家司马迁遭受严重迫害后,还能忍辱负重写出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海伦·凯勒虽然眼睛看不见耳朵又失聪,但却能发奋图强,成为世界知名的作家;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幼年命运曲折,遭遇了许多失败和打击,但他们都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最终建立丰功伟绩。这些人物,都是孩子值得积极效仿的榜样。

    总之,父母可以在生活中从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对孩子进行培养。在认知上,让孩子正确理解挫折,认识到挫折是客观存在的,不可避免;在情感上,让孩子切身体验挫折,消除他的恐惧心理;在行为上,教会孩子战胜挫折的有效方法,从而使孩子成为一个真正勇敢坚强的人。

    【鼓励孩子有不一样的想法】

    很多时候,家长发现孩子总会出现一些“幼稚”的做法和语言,这些时候,家长要么觉得可爱而一笑了之,也可能因为孩子的做法违背了自己的标准而发火。在同一件事情上,当孩子表现出和你不一样的看法时,要怎么做?

    1.理解孩子

    千万不要因为孩子的想法和你不一样,就轻易去否定他,觉得他做错了。相反,孩子做什么都是追随自己的内心的,他不会考虑到这样那样的因素,只要这是他喜欢的、他认为可以的,他都会按自己的想法做,道德标准和各种观念还不成熟的他们,难免会做出你不能理解的事情,但是这是他最真实想法的体现,家长要先有同理心,理解孩子。先理解孩子的想法,接着才能采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告诉他怎么做,也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2.探索孩子的内心

    孩子的想法和做法都不是毫无依据的,都直接体现了他的内心,是喜欢还是不喜欢,所以看见孩子做出你不认同的行动,先别忙着去批评他,想想看,如果你也是个孩子,你为什么会这样做。站在孩子的角度,才能看清孩子内心,明白孩子的小脑袋里到底在想些什么。

    3.“降低”标准,鼓励孩子

    孩子由于年龄的限制,他的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很难达到你的高要求,所以不要为孩子完不成你的要求而生气,不要因为他跟不上你的脚步而斥责他。在要求孩子的时候,你应该同时把你的标准降低到孩子的高度,对他的行为给予鼓励,而不是拿他和你相比,看他还相差多远。

    4.在孩子的行为里反省

    很多时候,因为孩子的单纯,他们的做法和想法反而值得大人学习。一天,某个家长看见自家的宝宝认真地蹲在花盆前,一本正经地和里面的花朵说话,爸爸奇怪地问:“宝宝,你在做什么?”孩子回答:“爸爸,我看着花儿说话,它就能听见了。”爸爸有点羞愧地说:“爸爸以后一定也看着别人的眼睛说话。”

    每个孩子的思维方式都是不一样的。但是,与大多数人不一样的思维并不代表就是不对的,其实,人云亦云的人才是没有思考能力的。宋代的司马光砸缸救人,就是一个例子。他不像许多小朋友那样只想把小孩从水缸里拉出来,而是把缸砸破,让水流走,这样小孩就不会被水淹死了。

    国家总督学柳斌先生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柳斌先生到北京光明小学去检查工作,他突然想听一堂课。在校长的安排下,他走进了一个四年级的教室,正好这个班级在学习俄罗斯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麻雀》。《麻雀》主要讲的是:一个猎人带着一条猎狗走在森林里,这时,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不小心从窝里掉了下来,猎狗一见,就要吃那只小麻雀。于是,猎狗匍匐着向小麻雀靠近。在这危急关头,一只老麻雀“呼”地飞了下来,它一边发出凄惨的叫声,一边用身体挡住了小麻雀。老麻雀的样子非常威猛,与猎狗展开了周旋。猎狗被老麻雀给吓着了,居然倒退了好几步。猎人也由此产生了同情心,于是把猎狗给牵走了。讲完课,老师问学生们:“同学们,这只老麻雀的行为表现了什么精神?”学生们都机械地回答道:“表现了伟大的母爱。”这个答案就是课文的标准答案。这时,有个男学生举起了手:“老师,我不同意这个答案!”老师问:“为什么?”男同学说:“怎么知道这只老麻雀是母麻雀呢?这篇课文我从头看到尾,没有一个地方说明它是一只母麻雀,怎么能说这是表现了母爱而不是父爱呢?”老师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于是表扬道:“对,你非常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应该把答案改成老麻雀表现了伟大的亲子之爱,包括母爱与父爱。”这个男孩的聪明就在于敢于质疑标准答案,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尤其是要鼓励孩子大胆说出与众不同的想法。父母甚至可以引导孩子:“你有什么特别的想法?”“你觉得还有其他不一样的处理方法吗?”当孩子说出与他人不一样的想法时,父母千万不要呵斥孩子,相反,要鼓励孩子,即使孩子提出的想法不完全正确,也要充分肯定他的这种精神,鼓励孩子提出与他人不同的想法。

    【给孩子独立思考的机会】

    我们总是给孩子们布置太多的作业,以为题目做得越多越好,有的家长除了学校布置的作业外,还另外要给孩子布置作业,孩子的业余时间也被林林总总的培训班所占据。可我们想过没有,孩子整天忙忙碌碌,脑子里被动地填塞着各种各样的知识,却没有时间进行思考,难得有时间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将它们融汇贯通,这样能把知识学好吗?

    刘庸先生曾写过这么一个故事:

    小和尚去见师傅。

    “师傅!我时时打坐,常常念经,旱起早睡,心无杂念,自忖没有任何人能比我更用功了,为什么就是无法通悟?”

    老和尚拿出一个葫芦、一把粗盐,交给小和尚:

    “去装满水,再把盐倒进去,使它立刻溶化,你就会通悟了!”

    过不多久,小和尚跑了回来:

    “葫芦口太小、我把盐装进去,它不化;伸进筷子,又搅不动,我还是无法通悟。”

    老和尚拿起葫芦倒掉了一些水,只摇几下,盐就溶化了:

    “一天到晚用功,不留一些平常心,就如同装满水的葫芦,摇不动、搅不得,如何化盐,又如何通悟?”

    当普通人拘泥于一种思维方式而没有任何创新时,优秀人物表现出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让人们惊讶。但是正是这种独特的逆向思维方式给人带来了无数的成功机遇。正如牛顿看到苹果落地会感到惊讶一样,这种思维能力将人的思考引向深处。而这种思维能力应该在童年时代加以培养和鼓励,因为孩子总是喜欢做出不同凡响的事来吸引大人的注意,要利用孩子这种心理来引导他们。

    一位家长讲过这样一个例子:

    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数学教学正进入直式运算阶段,学生们都能按照老师的要求,从低位向高位顺序运算,惟独他的孩子别出心裁从高位到低位进行逆向运算,经老师指出后,他竟顽固地一意孤行。

    爸爸妈妈问他时,他振振有词:“左边算到右边是我自己想出来的窍门。”

    听这么一说,爸爸妈妈意识到,孩子虽然违背规律进行运算,却透露出一种萌芽状态的独创精神。于是爸爸妈妈在对他的“找窍门”给予充分肯定之后,循循善诱地告诉他,对自己周围的事物要多方位地观察,对思维结果还需验证,验证的标准就是看它的实际效果。然后,爸爸妈妈与他一起分析逆向运算的弊端。最后,他口服心服地忍痛割“爱”了。

    无论游戏,无论学习,无论生活,有些家长常常抱怨孩子没有独立性,其实家长也需要想一下,是否在不经意中,自己已经剥夺了孩子自主思考、独立完成的权利,我们常常不自觉地用自己的经验说教、甚至亲自去代替孩子?有的父母把一切事物都安排得十分妥帖周到,从来就没有什么事需要孩子自己去考虑、去想办法、去解决、去处理,长此以往,会扼杀孩子的思考的能力,更谈不上解决问题的能力了。父母要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给孩子创造一个思考的空间。那么,父母在实际生活中该如何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呢?给父母们的建议是:

    1.创造一个思考的氛围

    这对孩子形成独特的个性,表现有创新意识的思维、举动很重要。父母不能因为孩子小,需要成人照顾而把他看成是成人的附属品,要受成人支配。孩子也是一个完整、独立的个体,应该允许他有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空间。有句话说:“什么样的父母,教出什么样的子女。”因此,在父母努力启发孩子创造力时,不要忘了同时培养自己的创造力,使父母成为能欣赏创造力,并能与孩子创造力互动的主力。因此,不必在孩子与孩子间制造竞争压力,也不必为了培育创造力,将家庭生活弄得紧张、沉重;更不必一改常态,变成严肃又过分认真的父母。真正成功的创造力培养者,是能与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像个挚友般地倾听孩子的心,了解孩子的举止,知道何时给他掌声,何时扶持他一把,从来不嘲笑,从来不气馁,没有命令、没有压抑。

    2.给孩子留出自己思考的空间和机会

    父母在与孩子相处与交谈中,要经常以商量的口气,进行讨论式的协商,留给孩子自己思考的余地,要给孩子提出自己想法的机会。父母可根据交谈内容经常发问,如:“这两者有什么关系?”“你觉得怎么做会更好?”“你的想法有什么根据?”等问题,以引起孩子的思考。对于已上学的孩子,可采用启发式,诱导孩子逐步展开思考。当孩子在想问题时,父母不要太热心、太性急,而应该留给孩子足够的思考时间。尤其不要轻易直接地把答案告诉他们,孩子答错了,可用提高性的问题帮助他们思考,启发他们自己去发现和纠正错误。

    3.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考的方法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培养孩子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习惯,鼓励孩子凡事常问个为什么。父母要不厌其烦地给予正确回答。对孩子的提问努力表现出兴趣,与孩子一起去思考,去寻求未知的答案,孩子提出问题的欲望就会不断增强。

    (2)不阻止孩子探索性的行为活动。如孩子为了看个究竟,拆卸了玩具和物品,大人不要生气、谴责。

    (3)倾听孩子有意义的“瞎说”,允许孩子有“稀奇古怪”的想法。如遇到交通堵塞的时候,孩子向你描述他要造一种带翅膀的汽车,如何在天上飞过去时,父母也可在旁边添油加醋。

    (4)欣赏孩子的自由绘画,多给孩子一些启发式指导。如孩子画汽车,可以问他,汽车是开在田野里还是大城市里?车上有几个人?司机是男的还是女的?

    (5)要让孩子有单独玩耍的时间和空间。孩子在自己房间专心入迷地玩时,不要随意打断。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所说:“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比获得知识更重要。”他还说:“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乐趣。”父母不要扼杀孩子新奇的想法,要注重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要多给孩子创造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把一些思维方法带给孩子】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还没有形成思维定式,他们会受父母的家庭教育的影响,逐渐养成独特的思维方式。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思维方式,把一些好的思维方法交给孩子。

    1.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

    首先,父母可以利用晚上的时间和孩子一块读书。刚开始,可选择孩子感兴趣的领域,从轻松的话题开始,培养孩子的兴趣。这样,用不了多久,孩子就会慢慢地对读书感兴趣。父母和孩子通过读书可以不断地接触新东西。通过共同谈论这些东西,自然而然地就培养了孩子的思考能力和讨论能力。

    其次,从家庭开始,让孩子多体验讨论文化。讨论的话题可以是任何东西,而且也不必拘泥于形式。重要的是,不要将感情也带到讨论里面去。要让孩子明白,和自己的意见不同时,不能和对方脸红、或是中途离去、或是完全不理睬对方的意见以及嘲笑对方。完全明了对方的主张,是辩论的基本。

    然后,在日常的对话中,经常使用“因为”、“所以”、“如果……那么……”等表达法。这可以让孩子很自然地明白,不管是在什么样的环境和情况下,事情都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原因、目的等等。使用这些逻辑词语,会对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大有帮助。

    最后,开发孩子说服对方的能力。在开发孩子说服对方的能力时,引导是非常重要的。孩子上学以后,关于交朋友的事开始聊得越来越多。你可以帮助他思考如何做才能说服对方成为朋友。“如果你想和人家成为朋友,就要让他喜欢你。要不要领他来家里玩呢?了解一下他喜欢什么,然后送给他。”于是,孩子不知不觉地开始自己想办法,把对方领回家来,成为朋友。

    2.鼓励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力是一个人智力的重要方面,标新立异的创造力是孩子将来走向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著名的作曲家莫扎特小时候曾师从于伟大的作曲家海顿。有一次莫扎特对海顿说:“老师,我能写一段曲子,您肯定弹奏不了。”海顿不以为然地说:“怎么可能呢?”莫扎特将自己写好的曲谱递给了海顿,海顿弹了一段时间后惊呼起来:“这是什么曲子啊?当两只手分别在钢琴两端弹奏时,怎么会有一个音符出现在键盘中间呢?看来这个曲子是无法弹奏了!”莫扎特却对老师说:“老师,让我试试。”只见莫扎特在遇到键盘中间的音符时,便俯下身体,用鼻子弹了出来。海顿对此感慨不已。

    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有问不必答,鼓励孩子自己寻找的乐趣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好奇心是人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感到新奇而有兴趣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它是推动人们主动求异,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因。好奇心在孩子身上尤甚,其基本表现就是不断地提出“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不要“有问必答”。有些问题可以鼓励和引导孩子自己思考寻求答案。

    (2)赞美孩子的创造性举动

    每个孩子都有一定的创造潜能,这种创造潜能就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因此用观察孩子在日常活动中的表现就可以发现他的创造力,比如,孩子一会儿把扫帚当马骑,一会儿把它当冲锋枪,一会儿又用它来堆雪人,其中有丰富的想象,有“发散思维”,发现了同一事物的不同用处,这就是创造性的表现。

    (3)日常生活的问题尽量让孩子自己解决

    在日常生活中,常碰到一些小困难、小问题,每当这时,不要急于帮孩子解决,而要让他自己想想办法。比如小猫把球掉到了河里,很着急,你帮它想想办法,怎样才能把球取上来,办法想得越多越好。问问孩子水可以做什么用?(洗头、洗衣服、洗水果等属洗涤类的用途,还有饮用、灭火、饲养、发电、做掺和剂、冷却等变通性用途。)

    (4)多给些只有开头的故事

    故事:在一棵大树下,有一只狡猾的狐狸,它几天没有吃东西了,肚子饿得咕咕直叫。忽然,它抬头一看,树上有一只蹦蹦跳跳的小松鼠。狐狸眼珠子骨碌碌一转,说:“小松鼠你爸爸会闭着眼睛跳下来,你会吗?”小松鼠说:“我当然会啦。”说着,它闭上眼睛往下一跳。狐狸连忙跑过去,一把抓住小松鼠,刚要往嘴里送,这时……后来,聪明的小松鼠没有让狐狸吃掉,你知道它想了什么办法吗?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不妨多给些只有开头的故事来让孩子续,发挥孩子的想象力。

    (5)利用音乐、绘画启发孩子的思考。

    让孩子在充分感受音乐的同时,要求他为歌曲配上动作,鼓励孩子表达内心的情感。为歌曲写新词。首先要注意让孩子把基本曲调掌握,启发他思考添新词。让孩子画意愿画,使孩子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也可给孩子规定一个主题,让孩子围绕这个主题,通过对知识经验的回忆来加工与绘画。比如,要求孩子画小猫,孩子可能画小猫钓鱼,小猫捉老鼠,小猫的一家,小孩抱着小猫,咖菲猫,还可能画《宠物小精灵》里的喵喵和猫老大等。

    (6)在游戏中插上想象的翅膀

    游戏,特别是建构游戏和角色游戏,能够发展孩子的创造思维。用积木搭各种建筑物时,孩子可以凭自己的想象和意愿,无拘无束地进行建构,在玩商店、邮局、医院、餐厅、幼儿园等游戏中孩子可以在人物和活动情节上根据自己的经验任意进行创造性想象。

    3.鼓励孩子反向思维

    反向思维与常人的思维方向截然相反,从表面上看,似乎不可理解,但却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它常常给人一种不可思议的神奇的感觉。人们都比较喜欢按常规思维来思考问题,但在解决问题,尤其是在解决特殊问题时,反向的思维方法可能更有用。对孩子来说,反常规思维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开发、训练和培养。

    比如,以背课文为例,孩子一般喜欢从头往后背。其结果是前一段背得烂熟,后几段背得就不太熟,这是因为先学的记得较牢。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可让孩子倒着背,即第一遍先从后面一段背,第二遍再从倒数第二段背,这样,每段课文都有机会作为“第一段”,记忆效果就比较好。反向思维在考试中也很有用,一般说来,一类题都有一套常规解法。如果按常规解法无法做出,就说明这道题有特殊之处,这时,就应该用反向思维来寻找“技巧”了。不断地克服困难有些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曾经承受着苦难。领袖往往是那些善于克服困难,勇于面对苦难的人。

    【多和孩子一起玩提高思考力的游戏】

    玩是孩子生活的主要内容,是他们认识客观世界、获得身心各方面发展的最基本手段。如果父母能在休闲时间和孩子一起玩,并利用玩耍时接触到的事物和材料,对孩子进行因势利导的教育,这样,孩子不仅在轻松愉快、无拘无束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了许多知识和感受经验,而且也避免了因缺少与同伴交往而产生的孤独感。对父母来说,和孩子一起玩,孩子的良好情绪往往会冲淡自己在外因工作等方面原因而造成的不良情绪,也从中体味到童年的回忆和亲子之情,并能从中发现孩子的兴趣、特点,就此更好地引导孩子潜能的发挥。

    但是有些父母,把和孩子一起游戏看成是“陪孩子玩”,孩子是发起者,父母是跟随者,父母要被动地跟着孩子走,自然是一件不太轻松和有趣的事情。如果把和孩子一起游戏看成“和孩子一起玩”,父母和孩子同在一个游戏的氛围中,一起笑,一起探究游戏中碰到的问题,一起动脑筋想出更多更好的玩法,共同享受和交流其中的乐趣,孩子、父母都乐意。

    创造力学者威尔斯提出了一种分类游戏的方法:平日可提供孩子一些具有共同特征的不同类物品,例如汤匙、钥匙、铁币、回形针等,让孩子发觉其共同特征来加以分类,并鼓励其重复分类。也可以提供符号、颜色、食品、数字、形状、人物、字词等材料,让孩子依其特性分类。另外,以下10中游戏也可以帮助父母激发孩子的思考能力:

    1.猜谜游戏

    孩子对猜谜不但有兴趣,而且也能激发其推理及想象力,我们可以用“千根线、万根线,掉到水里就不见”猜“雨”这种方式;也可以用孩子喜欢的东西给一些线索,让他提出题目、推想答案。还可以用“比手划脚”的方式要孩子作答。

    2.知觉游戏

    “知觉”是一种将透过感官所获得的资料,再经过分析与解释的能力;知觉包括眼睛、鼻子、舌头、身体等感觉作用。我们可以让孩子分辨不同形状的物品,用触摸猜东西、尝尝各种调味品、玩配对游戏、辨认方向及方位;让孩子观赏及指认有背景的图片等活动。

    3.扮演游戏

    例如让孩子玩“扮家家酒”,鼓励他应用想象力自由扮演所喜欢的“角色”。父母可以提供一些线索,如给他一架飞机,假想他在空中飞行遭遇哪些飞鸟;给他一部金刚,让他跟铁金刚对话;给他一些医生的玩具,让他扮演医生看病的情形……

    4.想象游戏

    “想象力”可以使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在想象的世界里,孩子的思绪更加自由奔放;我们可以用“未来世界的交通工具或城市”为题,让孩子运用想象力描绘出未来的远景。

    5.接龙游戏

    许多游戏可以用“接龙”的方式,如“文字接龙”:上班→班长→长大→……“绘画接龙”:一个主题大家接力画;“数字接龙”:1→3→5……“故事接龙”:从前有一个猎人……“动物接龙”:四只脚的如狮子→老虎→大象……空中飞的如老鹰、鸽子……

    6.字词游戏

    让孩子说出“同韵、音、部首、声调、笔画的字词”、“字头、尾相同的字词”、“用图画写字”、“用三个字词说(写)出不同的句子”,提供一些字词,如“火”字,让孩子自由联想,或说出可以用哪些字词来替代……

    7.手指游戏

    双手是我们的外脑,训练孩子的双手,有助于脑力开发;设计一些运用手指的运动,如“手语歌”、“甩手”、“捏泥巴”、“拼积木”等活动,让孩子能动动头脑、动动手。也可以用儿歌配合手指的动作,一边念儿歌一边运作手指。

    8.躲藏游戏

    跟孩子玩“躲猫猫”的游戏;把物品藏在家中一角,让他来找;在图案中藏着一些物品、数字等,让他找出来;带孩子到郊外,亲子共玩“大地寻宝”的活动;或在报纸上找出自己需要的“形容词”或“物品”等活动,都是藏物的游戏。

    9.绘画游戏

    从涂鸦到能画出图形,孩子绘画的兴趣一直很浓厚,他们以画画表达其未能以言语形容的感受、情绪。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画。用各种不同的材料,画在纸上、布上、板上……让孩子享受自由创作的喜悦。

    10.观察游戏

    让孩子观察树苗的成长,或红薯发芽,以了解造物的奥妙;由观察影子的变化,学习科学概念;由观察人类的表情,而能察言观色、善解人意;甚至参观各种展览、表演、户外郊游……等都是很好的观察活动。

    当然,除了上述游戏,还有很多可以和孩子一起玩的东西,如科学、概念、音乐、黏土、雕刻……等,都可以在平时用以激发孩子的智慧。只要开动脑筋,每个父母都可以设计一些能让孩子喜欢自己也乐于参与的游戏。在辅导孩子游戏时,要主要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还应注意个别与团体游戏兼顾,以培养社交及合作遵守团体规范的行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