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你看懂一张突然变化的脸
在看动物节目的时候,常会看到一只悠闲自在的动物突然僵住不动,只有眼睛、耳朵和鼻孔在活动,好像察觉了什么。这是动物在长期的生死斗争中进化出的一项强大本领,动物敏锐的感觉器官,可以通过声音、视觉、嗅觉以及空气的流动,来感受到危险。这就是冻结反应。
人也是这样,在遭受意外的时候,第一反应是减少身体动作,保持瞬间静止,以便看清突发情况并判断对策。从这种身体突然僵住或减弱活动的反应中,可以判断出对方感到吃惊,随后可能产生恐惧、愤怒或者喜欢的情绪。这种意料之外的刺激非常有用,通常称为攻破对方心理的有力武器。
冻结反应产生时,跟任何一种表情都不太一样,最大的特点是突然变化。可能从任何一种表情,变到面无表情,或者面沉似水,通常是从积极情绪转化到痴呆状或铁皮状。
人类的冻结反应主要有两种,停滞性冻结反应和拘谨性冻结反应。
(一)停滞性冻结反应
停滞性冻结反应源自意外的刺激,是吃惊的表现。停滞类冻结反应的出现,说明刺激是在当事人所没有想到的意外情况下出现的,在停止身体动作的那一瞬间,其实脑子里开足马力在思考对策,有可能是混乱的思考,也有可能是情急之下有妙招的思考,但无论如何,很忙。
对方收到足够的信息刺激时,绝对会产生冻结反应。当然某些训练会把冻结反应降低,但只要你仔细观察,就一定能发现某种征兆。这种惊讶如果持续时间太长,那么很有可能是当事人故意而为之:通过装模作样的惊讶争取时间以思考接下来的行为,通过装模作样的惊讶来蒙混过关,等等。当然也有人会通过延续冻结反应时间,以证明“自己并没有被冻结”,并保持风度。
其实,你只要仔细观察对方,只要出现以下这些方面的一项或者几项,就可以明确他是否进入冻结状态:眼睑放大,虹膜张开,瞳孔微缩;由下颚带动嘴部张开,出现急促吸气;肢体运动出现骤然停滞;发出短促、简单、单音节居多的疑问语气词。
(二)拘谨性冻结反应
而拘谨性冻结反应源自压力或者局促,属于害怕,害怕不好的结果发生。拘谨类冻结反应的出现,说明刺激源对当事人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当事人一边收缩身体,一边积极思考,以便减少被伤害的可能性。
老板为了表示对几位优秀员工的重视,带他们去一家很不错的饭馆吃饭。席间,大家情绪高昂,觥筹交错。忽然,老板电话响了,接完电话之后,他脸色阴沉了下来,说公司有机密被泄露。于是,气氛马上冷了下来,大家都屏住呼吸不敢说话,空气像凝固了一般。没多久,老板发现了大家的反应,马上挥了挥手,圆场道:“大家继续,小事儿,不会对我们造成什么危害。”几个主管会意后,说了一些调节气氛的场面话,气氛又缓和了下来。这就是拘谨性冻结反应。比如几个员工正在聊天,突然来了一个比较威严的领导,顿时鸦雀无声。
除了外界的信息刺激之外,自我意识也会产生冻结反应。比如一个忽然冒出的想法:穿戴整齐下楼后,却忽然觉得自己好像没锁门,就马上愣了一下,再回家看看是否真的如此。“愣一下”就是自发性的短冻结反应。这种情况下的短冻结时间比较长,通常是为了思考。
通常来说,冻结反应只是一种过渡的反应,一般不会持续过长时间,比如,当信息源的刺激强度提升,当事人进入冻结反应;而如果继续提升刺激源强度,那么当事人则会打破冻结反应,转而进入其他反应状态以面对刺激源,或喜悦,或恐惧,或悲伤。
当然也会出现特殊情况:英国一个6岁的小女孩在家中玩耍,目睹了父母被仇人残忍分尸的过程,她家的监视录像显示,整个过程她瞪大眼睛张大嘴巴,无法做出任何动作。直到事件结束,她仍然保持着这个状态,持续了将近10个小时,无法交流,无法进食。医生担心她的身体,于是给她打了一针催眠剂。睡醒之后,小女孩吃了东西,并且也能够与人简单交流,但人们惊讶地发现,小女孩竟然失明了。经检查,小女孩眼部的生理构造完好无损,但由于心理上的强烈排斥感,她选择不去看见这个丑恶的世界,所以导致失明。心理医生指出那支安眠剂是罪魁祸首。如果小女孩在震惊之后能够被大人引导着把情绪发泄出来,那么她绝不会出现选择性失明。
2.自己为什么要安慰自己
安慰反应是指人在感到不舒服的时候,对自己进行的一些安慰动作。不舒服包括生理性的不舒服,比如肚子疼、头疼、痒痒或者一不小心被烫到了等等,这些时候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抚摸、吹气、挠挠这些都是对这些生理性不适刺激的安慰动作。在微反应的研究体系中,更多的不适来自于心理刺激,比如紧张、惶恐、尴尬的时候人也会用手做出各种类似于挠头、摸脸、扇风、玩手指等小动作,用来缓解自己精神上的不适。
安慰行为并不专属于人类,例如,猫和狗会舔自己或同类,这就是一种安慰。不同的是,人类的安慰方式很多。这时候,有些人可能会想到孩子吸吮拇指的动作。其实,除了这种方法,我们还有很多更谨慎、更为社会广泛接受的方法(例如,咀嚼口香糖和咬铅笔等),只是他们没有意识到。
安慰行为大致可以分为这几种:视觉安慰、听觉安慰、口唇安慰和肌肤安慰。
(一)视觉安慰
当一个人遇到刺激而产生负面情绪的时候,比如愧疚、心虚、尴尬或者恐惧时,往往会下意识将眼睛从提问的人或者其他刺激源(如案发现场照片)上移开,转而看其他地方。因为如果继续观看负面刺激源的话,会造成负面情绪不断积累,让自己更加难受。即使测试环境中没有美女、钞票这样能让自己心情变好的物体,但只要不再看到那些令人憎恶的东西(包括提问人),也会让自己感觉相对好一些。
这就是视觉安慰反应,因为眼神的逃避,实际上是为了安慰自己的心情。视觉安慰反应的逃避没有一定的规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共同之处是把视线从负面刺激源上移开。
(二)听觉安慰
听觉的改善可以安慰人的神经系统、调节心情。当人感到紧张不适时,可能会出现哼歌、吹口哨等行为。黎明或黄昏时分,行走在陌生城市或废弃走廊的人会努力吹口哨,让自己平静下来。有些人甚至会自言自语,目的也是为了缓解当时的压力。有的人感到紧张或心烦意乱时,就会说个不停。有些触觉和听觉安慰方法是可以同时使用的,如用铅笔敲桌子或用手指打节拍等。
有时,我们会看到某些处于压力状态下的人不停地打哈欠。其实,哈欠不仅仅是“深呼吸”的一种方式,当我们感到口干时,打哈欠会将压力传递到唾液腺上,这时,嘴巴内外结构的伸张会迫使唾液腺释放出水分,来缓解忧虑造成的口干。这种情况下,人们打哈欠并不是因为没睡好,而是因为有压力。
(三)口唇安慰
在婴儿期,口唇是获取欢乐的主要来源,通过吮吸、咀嚼和吞咽,能够得到很大的满足。由于口唇期反应留在人体神经系统内的痕迹过深,很多人在成年之后,仍然会有一些口唇期安慰行为,比如,面临压力时,有人吞咽口水、吮吸手指、吃棒棒糖、抽烟等。一个人紧张时,血液循环加快,身温升高,嘴唇就会干燥,舔嘴唇、咬嘴唇,可以缓解嘴唇的不适,改善整个神经系统的状态。
(四)肌肤安慰
抚摸或按抚颈部是最有效且使用最频繁的安慰行为之一。我们经常用这种方法缓解压力。有人会用手指搓摸或按摩脖子后面区域,有人会按摩脖子两侧或下巴正下方喉结上方的部位。脖子上的这个部位有很多神经末梢,我们通过按摩这一部位,能够达到降低血压和心率的目的,从而让自己平静下来。
触摸或按抚脸部是缓解压力的常用方法。主要动作包括:搓擦前额、触摸及抿或舔嘴唇、用拇指拉或捻耳垂或食指、按抚脸部或触摸胡须、把玩头发等,这些动作都能在人类遇到压抑境况时起到安慰的作用。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有些人会通过鼓足腮帮然后再缓缓呼气达到安慰自己的目的。脸部有很多神经末梢,这使它成为边缘系统进行自我安慰的理想区域。
3.走为上策,躲避来自外部的威胁
人遇到危险时,内心会感到不安、恐惧。厌恶甚至愤怒,同时,血液循环会自动将更多的血液从全身其他部位抽离出来,下肢则肌肉紧张、兴奋甚至颤抖。这也是人类长期进化出来的一种保命反应,就做逃离反应。从人类始祖开始,面对强大的肉食动物,保命的最佳法则不是等,也不是拼命,而是逃。
逃离反应绝非一个人胆怯的象征,而是几乎所有脊椎生物的自然本能之一,这种本能让人潜意识地远离危险,保护自己的安全。三十六计中的“走为上”,是古人对这种本能反应的具体化。逃离反应根植在我们基因深处,手碰到开水就会避开,突然吓一跳就会后退或者跑开,都是逃离反应的经典表现。比如说,“近君子,远小人”,也是一种逃离反应。
在进入文明社会后,由于不会经常遭遇伤害身体的危险,因此逃离反应也在不断演变,变得更为复杂多样。有些逃离反应是动作变形,有些动作幅度降低,变得比较隐晦。因此这些动作如果不是刻意观察,很难察觉出来。明显的逃离动作是一目了然的,比如说吓了一跳、后退,还比如受到惊吓的第一反应不是扭头就跑,而是表现为躯干和头部的后仰。当然有可能配合着一只脚向后略退,以保持平衡。
如果具体的逃离刺激源并不具体存在,那身体的逃离动作呈现发散式逃离,即无规则运动,最具代表性的动作就是——踱步。踱步是最没有目的性的运动之一,这种无规律性在很大程度上也描绘出了焦虑心理的特殊性。所以借由无规则走动来逃离内心,或者说,帮助思考。经常抽烟,其实也是一种逃离。鲁迅先生说戒烟是戒掉一种姿势,其实就是借助一种无意义、无方向感的吸烟姿势,来对平时的习惯姿势进行逃离。
小赵和朋友约好在咖啡店见面。在路上小赵碰到了另一个朋友,这位朋友异常热情,拉着她不停地说:“我跟你说啊,前几天我碰到一个特有趣的事……”讲到好笑处,自己笑得前仰后合。小赵偷偷看了看表,时间已经比跟朋友约定的时间晚了十分钟。但是这个朋友一直挽着她的胳膊,又表现得相当热情,让她不好意思打断对方的谈话。小赵开始焦急地不断看手机,等朋友的电话……
小赵在听朋友讲趣事的时候不断看手表,看手机,已经是逃离的表示。只是这个朋友沉浸在自己的故事和情感中,完全忽视了小赵的眼神、动作。一味地强制倾诉,当然不能引起小赵的共鸣。
(一)视觉逃离
视觉逃离与视觉安慰的最大区别是,视觉安慰一定是离开负面刺激源,寻找好的视觉信息;而视觉逃离反应则不一定是将眼神从负面刺激源离开,很多时候是当事人不希望被关注、被看穿的自主反应。视觉逃离更多的表现为眼神漂移不定,一般可以作为心虚的表现。
(二)角度扭曲
文明社会的规则和礼仪是我们不会经常遭遇身体上的伤害,也导致我们的逃离反应不再是那么明显,而比较隐晦,比如,领导批评的时候,遇到难缠客户的时候,修养致使我们不会出现明显的逃离动作,比如说,角度扭曲。
头部角度扭曲。在倾听对方讲话的时候,把头转向另一边,假装在观察什么有趣的事物。稍后再转回来,听一小段再转开。转开的时间要比倾听的时间要长。
躯干角度扭曲。多出现在多人对话场景中,如果对其中一人的讲话不认同,或者不喜欢这个人,就会把身体倾向另一个人,或者是另外的路线,尽管脸上还带着微笑,但心里则想着快点结束这个对话。
腿脚角度扭曲。头和躯干离中枢神经较近,因此容易控制,而腿和脚离中枢神经较远,收到负面刺激时,露出的破绽也更大。比如说坐姿,进入逃离反应的标志是,双腿并拢,朝一侧倾斜,类似于短跑运动员的起跑姿势。
4.领地意识:我的地盘我做主
大多数动物都会建立自己的领地,并留下各种记号用以标示。一旦有同类或相近的动物入侵,领主们就会发出声音警告甚至攻击入侵者,摆出一副“我的地盘我做主”的姿态。比如蜜蜂,由兵蜂负责维护领地的安全。他们会划分出一块足够的空间,并在这块空间里巡弋,驱逐有威胁的其他生物。养狗的人经常会有这样的烦恼:狗狗会在地板、沙发、床铺等地到处撒尿。其实这也是狗狗占领地盘的行为。狗狗的小便能覆盖新环境中不熟悉的气味,使周围有了家一般的味道,让它们更有安全感,而且其他入侵者也不敢轻易接近狗狗的地盘。
动物都有强烈的领地意识,作为人来讲,会不会也有这种领地反应呢?答案是肯定的,不但有,而且还比群体的领地反应更加复杂。
人们追求一种让自己舒适安逸的环境。这个环境根据人的能力和性格而定,这就是当事人的领地。而为了维护领地或享受领地而引起的一系列反应,就是领地反应。自己的地盘里,人会表现得放松、自在、威严。如果有人敢于挑战自己的领地范围,则会引起强烈的警觉和反击。观察人的姿态和动作,可以判断出其内心是否具有安全感,而挑战对方心中设定的领地范围,可以激起强烈的愤怒。
(一)空间上的领地
野生动物大多靠气味来圈定自己的领地,人类划分自己的领地主要用身体。拳击、散打、空手道、跆拳道、截拳道、泰拳、柔道、合气道、中国功夫、击剑等各种搏击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起手式。这些起手式,就是一种圈定领地的行为。四肢所在的距离是固有领地,神圣不可侵犯,而肢体的伸展长度就体现了建立领地时的扩张性和侵略性。随着肢体移动,敌对两人慢慢接近,但一方的肢体伸展刻意触及另一方的固有领地时,战斗爆发。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对抗,人们通常会使用肢体来划出自己的领地范围,以保护自己的安全;如果在密闭空间中,通过领地反应可以粗略判断当事人在此空间中的掌控感和自在感。比如在电梯里,有人岔开腿,双手抱在胸前,站在中间,那基本可以确定,这个人有超强的掌控欲。
在有对抗的情境下,也许一开始当事人很紧张,很拘束,身体反应很僵硬;聊着聊着,发现内心的压力消失,可以松弛下来,于是就呈现出自然角度的分腿坐姿;突然发现对方有挑衅意味,有敌对情绪,这个关键时刻要保证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而且要表现得强势且霸气,所以就用金刀大马的大角度分腿坐姿,意图将双腿夹角中所包含的范围都设定为自己的领地,以便为自我防护和之后可能的进攻寻找合理的出发点。
(二)心理上的领地
主要是指隐私。隐私指不愿告人或不便告人的事情。和别人无关,关于自己的利益的事。
隐私的概念林林总总,可谓见仁见智,但仔细分析隐私概念的外延,其无非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关于个人及家庭的单项资料,如身高、体重、血型、女性三围、身体缺陷、健康状况、财产收入状况、心理性格特征等。
二是私人活动和关系,如婚姻爱情生活、夫妻两性关系、求学工作经历和活动、家庭和社会关系、爱好与信仰活动、未成年时期的犯罪及不光彩历史等。
三是私人空间和领域,如住宅隐秘、通讯秘密、生活安宁、感情空间秘密。
好奇心人人有之,与好奇心相对应的就是隐私权。别让你的好奇心肆意泛滥,淹没别人的隐私。同样的,自己的隐私也要注意保密,不要让自己的隐私成为招致攻击的破绽。
小周在一家广告公司做文案工作,两个月没干完就遇到了烦心事——工资没有按时发放,他已经断炊了。年轻人总爱泡在网上,因为小周的工作并不忙,所以聊天的时间也比较多。这两天,他逮到人就诉苦水:“前天就应该发工资,可今天还没动静。我怀疑我们公司都要倒闭了!”“当老板的为什么总喜欢拖欠员工工资!”抱怨中带有发泄。
没半天时间,他的同学、同事、朋友都知道了他的公司“财务状况不景气”。有的劝他早点离开,有的为他愤愤不平,有的笑他进了个“皮包公司”。小周是个“月光族”,没有存钱的概念,每个月到了月底就盼着发工资。这次工资没有按时发,他有点不知所措了,加上他一向口无遮拦,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一吐为快”之后,小周的心情果然好了许多。
还好,没几天公司就发放工资了。原来发工资那天正好会计的老家出了点事,请假回去了,所以推迟了三天发工资。可是,小周领到工资的当天就被老板委婉地辞退了。老板说:“我们不需要对公司没信心、没耐心、没爱心的人!”经打听,他才知道公司的一个同事是老板的远房亲戚。这个同事很快就把小周的话传给了老板。这些看似“私密”的活动和语言一旦表达出来,就不再是私密了。因此在对待个人隐私上还是要守口如瓶才好。
5.认怂的时候,为什么会把身体放低
进化积累的本能,使得人会仰视比自己高大的对象,蔑视比自己矮小的对象;同时,人也会本能地尽量抬高自己的身体以建立优势,更会在处于劣势的时候,把自己的身体下意识放低,表示谦卑和服从。
动物和动物之间,往往是身材高大、孔武有力的竞争者会取得对抗的胜利,这一生理对抗的规律也被人类继承下来,一旦发生对抗,双方为了取得优势、增加信心,本能地都会把自己变得魁梧而高大。强烈对峙的时候,抬下巴是不可或缺的姿态之一。而另一个方面,一旦确定了长幼尊卑,那么弱小卑微的一方则会采用比较低的服帖姿态来对待强势一方。
仰视反应与地位反应不同,地位反应是一种自我认知的外在表象,而强弱反应更多的是潜意识把自我认知表现给对方看。即向强者展示自己是弱者,向弱者展示自己是强者。相比地位反应,强弱反应有着更强的展示性。
通常来说,被仰视的人显得傲慢,而且会有较强的控制欲,仰视者则比较谦卑。
(一)傲慢
人作为一种群体动物,为了促进种群竞争,优化种群基因,保证种群延续和生存,必须使每一个体都具有竞争意识,有让自己比其他个体优秀的欲望和本能。这种本能就必须通过一系列积极情绪和反方向的消极情绪来保证和加强,比如碰到比自己强的人会有比较的情绪(积极)、战斗的情绪(积极)、追赶的情绪(积极),被打败或超过会有落寞的情绪(消极)、丢脸的情绪(消极)、甚至还会有自卑的情绪(消极)。傲慢就是一种优胜状态的积极情绪,来迎合和加强竞争本能的满足感,反过来对于傲慢对象有打压和产生消极情绪的作用。所以按本能行事的话,傲慢在优势个体中应该是普遍存在的,不过人多了一道总结和思考的工序,多次之后就会发现傲慢的“害”了:傲慢会让自己满足现状,会出现心理膨胀,会招惹他人的厌恶,会暴露自己的心性,会引来不少的敌意,会招到异性的鄙视,等等。
所以越善于控制本能、总结思考的人,在建立优势的时候“傲慢”的情绪(产于本能,此时傲慢是“利”)就越小、越弱、越短,越容易引起自我警惕(产于后天的经验总结,此时傲慢是“害”)。
当然对于后天的总结,个人的成长、性格不同,程度、方法也会不同,有的人喜欢并且追求满足感,他们就不会选择去逐渐克制傲慢的情绪,而是会把精力放在运用各种方法手段达成优势状态,达成之后尽情享受积极情绪,未达成之时尽量隐忍;有的人一样不会克制,不过会选择掩盖和隐藏,不予表现出来;有的人则善于反思合理性,通过多次的克制和整改逐步去掉傲慢的情绪。
(二)掌控力
比如说,老师喜欢掌控学生,家长喜欢掌控孩子。仰视反应,其实也就给了他人掌控你的条件。有一位母亲,悄悄地去配了一把儿子抽屉的钥匙,常在半夜翻看儿子的日记和其他东西。升到高中时,儿子终于发现了,母子关系很紧张。其实儿子很自律也很聪明,可是母亲则因为自己职业不理想,过于苛求孩子的优秀,才会如此焦虑。此事发生后,儿子一度坚持要在外租房独立生活。有些妻子,因为对丈夫的情感有怀疑,于是千方百计想了解他在外面所有的活动和所有接触的女人。这样的心态和行为除了对自己造成伤害外,还会破坏夫妻和亲子关系。有时候,掌控是弱者的心理,是示弱的行为,是掌控者为了抚慰自己的焦灼与不安。
(三)谦卑
谦卑并不是向强权者泯灭原则,向高傲者低下头颅。谦卑不仅仅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心态。成功前,保持谦卑的心态易,因为你还未作出任何功绩,无法骄傲,可是在做出一定成绩之后,仍可以保持着一颗谦卑的心,就非常难得了。潘石屹是这样认识谦卑的:“就是做事情的话,你要有才能,可是你千万不要有一个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你总觉得别人的才能不如你,但他可能某一个方面一定比你强,你不会唱歌他可能会唱歌,你不会写诗他可能会写诗,一定要尊重别人,一定要把自己放低,想一想自己的短处。”“谦卑之后一定存在着非常大的力量,而且你能把周围的力量汇集过来,能看到的力量汇集过来,你想你如果是个谦卑的人别人一定会愿意帮助你,一个骄傲的人谁愿意帮助你,这是我们能看到的力量,冥冥之中有好多看不到的力量,只有你谦卑你才能获得这些力量。”
6.人际战斗不会有赢家
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工作中的难题,感情中的意外,向我们发起战斗的信号,你是妥协还是挑战?光是祈求并不能解决问题。幸运的是,我们可以通过战斗反应,来逆推出一些实用的技巧,学会迎接战斗,学会自我保护,这就可以帮助我们冷静应对意外事件。
战斗最根本的原因只有一个:生存和繁衍中遇到威胁。比如“同行是冤家”可以理解为是对生存的威胁;“冲冠一怒为红颜”则是对繁衍的威胁。那一个人进入战斗状态的标志是什么呢?
一是愤怒。曾经看过《人与自然》中的片段,当猩猩的领地遇到外界侵扰时,就会用自己的愤怒表达它的态度:它会龇牙咧嘴,挥舞着手臂,朝着对方冲几步,然后停下,等待对方的下一步反应。无论接下来会是怎样的一番情形,它都已经表明了它的立场:如果你敢再朝前一步,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也就是说,愤怒的根源在于威胁。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一旦利益、尊严、自由和人格受到了挑战和威胁,他们会本能地做出类似的反应,在没有接到下一个信号之前,这种愤怒的情绪会造成毁灭的后果,这就是上面所说的: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
二是防御。通过对方的“防备机制”逆推出对方是否已经进入了“战斗反应”。你想要跟一个朋友借钱的时候,他可能正好手头紧或者心里压根不想借给你,于是你在和朋友谈这件事情的时候,他会表现得漫不经心,到处翻找东西,四处走动,或者东张西望装作等待某个人。这些反应都在向你传达一个信息:他不愿意借给你钱。
这种防御最明显的表现还可以体现在面试中,如果面试官对你的资料和本人感兴趣,他会非常关注你,会提出很多问题,期望更全面的了解你,以帮助他决定是否可以录用你。
当然,你可能还有这样的经历,就是你的条件一般,在诸多的应聘者中资历平平,面试官翻看你的资料时草草应付,对你的提问也表现得很淡漠,甚至在你认真回答他的问题时,他起身去倒茶,或者接电话,或者跟别的面试人员交谈,到最后他会用一句话作为这次面试谈判的结束语:“那么,回家等通知吧。”
要想知道对方是否有防御机制,在更多的了解对方意图和动机的情况下,你只需要保持沉默和倾听,这样一来可以表达对对方的尊重,二来,耐心聆听可以使你更准确无误地了解对方的想法和看法,听出对方的言外之意,感受对方的情绪,洞悉对方的实意,以便于在这场有关利益的战争中处于主动有利的地位。
而更多的人,会面色发红、发白、发青。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人在攻击前夕,是有迹可循的。
大多数攻击战斗行为的“初哥”都会紧张,看看他们发白的脸色和微微颤抖的手,就知道了。
威斯康星州有一个三口之家,实际上这是个抢劫团伙,父母一直以来瞒着儿子在临州的各银行之间寻找猎物。直到儿子长到了15岁,父母觉得应该把儿子也拉入伙,于是告诉了儿子真相。从小就不怎么接受正统教育的儿子很高兴,并主动提出要入伙。
一星期后,父母给儿子策划“成人礼”,就是抢劫花旗银行。可谁知一向聪明的儿子竟然在当天犯起了紧张病,刚一进门就不小心把枪掉在地上。警卫发现之后逮捕了他,夫妻在情急之下准备用枪反击救出儿子,却被有所准备的警卫们当场击毙!
攻击行为之前的紧张情绪,源于人们对自己的不自信,其反应通常是过失性、无规律性的。一个有熟练攻击行为的“熟练工种”,即使出现不了紧张情绪,也会出现某种兴奋。
这种兴奋会令攻击反应向愉悦反应靠拢,你甚至会在他脸上发现笑容,无论是眉宇间的起皱还是嘴边的长括弧,都证明这是一个真实、发自内心的笑容。
攻击者的兴奋是因为对攻击行为之后产生的满足感预期:可能攻击行为会使当事人得到利益上的好处,也有可能攻击本身能够满足他的心理需求。但无论如何,大多数人都无法摆脱这种预期。而预期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兴奋,预期的满足感越强,兴奋就越大。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攻击前兴奋还是攻击前紧张,都是单纯的攻击情绪。须知,很多时候当事人发起攻击行为时的情绪,并不是单纯的。比如在公司例会上,一个与你相熟的同事,准备对你发难,以稳固自己在公司的地位。此时,你可能会在他的微反应上捕捉到羞愧的情绪。而羞愧反应很大程度上会抵消攻击反应,因此,你这位同事的反应应该是矛盾的、隐秘的、犹豫不决的。他的眉毛会起皱,会羞于看你,身体尽量不朝向你,需要指向你的时候,也可能不会过于直接地用手指指向你。但他也会呈现攻击反应:或许不会用手指指向你,但他会用手部的推送动作指向你;他会避免直接看你,但他在不看你的时候,对你的攻击一定是坚决彻底的。
实际上,人际交往中,真正的敌人不是与你谈话的对象,是“战斗反应”本身。你可以学习一些战略和技巧来克服它。
首先,尊重你的谈话对象,当然也要尊重你自己。如果你的谈话对象公开挑衅你,那么你要确保你回应的方式不会让你失态,稍后还能为自己骄傲一下。
其次,千万别耍阴谋诡计。像撒谎、威胁、敷衍、哭喊、挖苦、吵闹、指责和冒犯等类似的阴谋诡计,都会出现在艰难谈话中。
再次,清楚自己的弱点。如果有些人发现我们的弱点(不管是不是偶然发现的),想用一堆乱箭伤害我们,这时双方的谈话就很难避免争吵。或许你的缺点跟工作有关,你觉得你的部门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或者,这个缺点可能是极为私密的。但不管怎样,找时间想想是什么让你困扰。如果你清楚自己的弱点,那么在别人刺到你的痛处时你就可以冷静面对。
最后,大胆地承认你不知道的东西。乐观的人会认为,谈话中的每一次分歧都是两个善意人之间的误解,而悲观的人或许认为意见分歧实际上是一种恶意的攻击。在谈话遇到阻碍的情况下,我们往往忘记其实我们不必去猜测任何人的意图,只要清楚自己的意图就好。记住你和你的谈话对象都对彼此的意图模棱两可。如果遇到困难,你只要记住这句话就可以了,“在我们谈话的过程中,我意识到我没有充分理解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大胆地承认你不知道的东西,这会让你们之间的谈话回到正轨。
7.胜败并非常事,你的心理在作怪
胜败反应,是战斗结束之后的表现。胜利的人趾高气昂,失败的人垂头丧气。经过战斗之后,你可以通过观察对方的胜败反应,来分析此人心态,还可以用来预测事情未来的走向。但是生活中,没有绝对的胜利,也没有绝对的失败,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处于胜利和失败的边缘,于是,我们焦虑,我们患得患失……可能我们觉得自己掩饰得很好,但是,你的身体反应却不会说谎。
(一)胜利反应
胜利反应最主要的标志是喜悦。比如生活中,当我们通过努力完成一件比较有价值的工作之后,就会站起身来,走到窗户边,长长地舒展身体,伸个懒腰,最大可能地让自己的身体和神经松弛。这样做的时候,你会感觉到前途明亮、未来美好,一种幸福的感觉油然而生。
除此之外,表达获胜情绪的面部表情还有微笑。我们可以看到当一个女孩在表达自己满足、幸福、胜利的时候,会有灿烂的笑容。她的眼睛在微笑,嘴角上扬,头会略微左右摆动,幅度不大,整个动作会在一两秒钟内完成。
当一个男孩在自己喜欢的女孩面前表现得意的时候,他会叼根烟,装出坏坏的样子,然后眯着眼睛朝女孩笑,这时候伴随的其他小动作是抖动腿或者脚。
有些人,或许因为场合或者个人素养的原因,喜怒不形于色,但总会在一些细节上露出马脚。
南北朝时期的淝水之战,先秦大军80万南征东晋,意欲鲸吞东晋,统一天下。东晋宰相谢安主持抗敌,在战前,他做了许多调度,瞄准了先秦军队的弱点,主动迎敌,并没有坐以待毙。两军主力对阵之前,谢安正在下棋,任何人都看不出这位宰相有什么紧张的。几个时辰后,前线捷报传来,秦80万大军土崩瓦解,东晋奇迹般地大胜。谢安闻言只是淡然地说“下完这盘棋”。所有人都被谢安的淡定所折服,谢安也确实泰然地下完了这盘棋。棋毕,谢安准备出门,木屐在门槛上绊了一下,一只屐齿被绊掉了,他竟然没有察觉,就这样去了朝堂……可见,谢安的情绪也是狂喜的,但多年的教育和涵养让他并没有喜形于色,可那个绊掉的屐齿清楚地表明了他的心情。
胜利反应还体现在:一个人的胜利或者喜悦的情绪越高,他的动作幅度就会越大,需要消耗的能量也就越多。跳跃、奔跑还有欢呼,这些消耗能量的活动都是胜利反应的标志。
总之,胜利就像让人吃了兴奋剂,他们会想到一切可行的极端动作发泄兴奋;而越大的胜利,越会令人产生这种兴奋感,饱满的胜利则会令人出现那些通过跳跃和速度挑战身体极限的冲动。比如足球场上,运动员常常一场比赛要跑10万米,而且经常是高速往返跑。一场比赛90分钟,如果有加时赛则是120分钟,对于常人来说是难以想象的酷刑,即使是那些职业球员也应该在坚持完比赛之后累得倒地不起。而实际上,胜利的一方无论再怎么累,都会从地上爬起来跑几步、跳几下以示庆祝。胜利仿佛是一剂天然兴奋剂,令人精力十足。
(二)失败反应
垂头丧气,仿佛身边的一切都变得萧瑟和冰冷,身体仿佛被掏空,头脑也木成一坨,无法清晰地思考,没有兴趣再关注其他的事情,甚至可能通过吸烟、酗酒来麻醉自己,这些都是失败之后可能产生的反应。而失败的本质,是不可挽回的损失。
人失败后,由于体内能量的流失,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因此不会产生过多的动作。一方面是因为此前体内能量已经消耗殆尽,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负面结果已经发生,不可挽回,所以无心关注其他事情。
古语云:胜不骄,败不馁。那些无论胜败都能很快调整自己,并且很快投入到新的战斗中再创造新的辉煌的人,注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而那些沉湎在自己昔日辉煌或活在失败里的人会驻足不前,到头来留下一声叹息。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