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破译情绪交流的密码
心理学家戈尔曼博士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人的情绪智力(情商)是一个包含着多个层面丰富内容的概念,其中,对他人情绪的识别能力是一项重要能力。这种能力是在情感的自我知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重要的情绪感知力,即通过捕捉他人的语言、语调、语气、表情、手势、姿势等,快速地、设身处地地对他人的各种感受进行直觉判断。
对他人情绪的识别或感知能力会影响一个人的学习、工作与生活的成功或失败,它使人们之间能相互理解,使人与人之间能和谐相处,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如果能够感知到他人的情绪,这些情绪在我们的意识当中很可能也有迹可循,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些线索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利用这些信号更好地关注自己的情绪。
何晶是一位文静的女人。她比较讨厌的一件事情就是去社交场合,因为她发现大多数人不是令人感到乏味就是只顾他们自己。但当她遇见了刘军时,她的这种看法改变了。
她提及这件事情时,这样讲道:“如今,我明白了他的优秀与受人尊敬的原因。我们初次见面时,他便立即关心我的情况。他两眼注视着我,观察着我的面孔,留意我在交谈中出现的细微的情绪变化。在我所遇见的男人中,像他这样敏锐地关注他人而不是自吹自擂的人真是不多。尽管他比别人更有这样的资本。”
而刘军听到何晶对自己的评价时,他惊异地说:“我一直以来就是这样了解别人的,通过仔细观察与感知我遇见的那些人,我已经很了解我自己了!”
可见,对他人情绪的识别或感知能力是了解自己、了解他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但不幸的是,生活中的大多数人并不善于理解他人的情绪,除非别人表现得非常激烈。
对他人情绪的识别或感知能力是情商的一部分。一个情商高手应该能以敏锐的观察力来捕捉对方身体所透露的讯息,懂得察言观色,懂得通过察觉他人的情绪来解读他人心意。
王楠这些天很不开心,因为她认为这些天她的男朋友没有真正地对她好。可是,她又不直接用语言形式向男友表达这种不满情绪,而是仅仅试图用非语言形式向男友表达,她皱眉,瞪眼,还提高噪门讲话,可男友仍然没有立即理解她的信息。结果,她的愤怒之火继续燃烧、升温,她继续加大非语言情绪的表达直到男友终于感觉到她的这种“怒不可言”的愤怒情绪。然而,当男友准确接收到了信息时,她的愤怒情绪已上升到了极点,无论男友怎样解释都无法平息她的愤怒。
通常我们更注意的是他人的言语,然而据研究发现,人们在交流、传达信息时,通过语言传达的仅占7%,绝大部分信息通过面部表情、音调、肢体语言来传达。我们常常只注意到面部、肢体等大幅度表情,对于一些“眼神暗示”“细微表情”“下意识动作”等所携带的大量的情绪信息,却不能准确阅读得到。因此,我们能笼统地感觉到某人在生气并尽力掩饰他的愤怒,但我们不知道这种愤怒是不是冲着我们来的。
因此,一个情商高手能以敏锐的观察力来捕捉对方身体所透露的讯息,懂得察言观色,懂得通过察觉他人的情绪来解读他人心意。在生活中,应尝试养成察觉他人情绪的习惯,敏锐察觉并读透对方的情绪。
要求自己避免去听他人的声音,而是观察他人的表情与行为。假如,现在离你不远处有两个人在交流,你听不见他们说话,但可以观察到他们的面部表情。你仔细地观察他们的表情是怎样的?他们都有什么样的动作?随着交流的延续,他们发生着怎样的变化?等等。看看你能否从他们的表情与动作中猜测他们的感觉,他们拥有什么样的情绪,拥有多少情绪,以及他们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观察与思考都要务求仔细、准确。将这种练习持续下来,你会发现这将会辅助你察觉和辨识他人的非语言性感觉信号,然后为这些信号命名。培养敏锐的他人情绪识别力与感知力,需要你的用心、细心与恒心。只要有了这三心,你就能深谙察言观色的道理,破译情绪交流的密码。
2.惊讶是感官的放大器
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基础情绪可划分为6种经典类型——惊讶、恐惧、厌恶、悲伤、愉悦和生气。惊讶情绪是一种基础的情绪,惊讶反应也是一种基础反应。惊讶是人们受到意料之外的新信息刺激时产生的反应。惊讶的反应是短促的,但真正的惊讶反应必须同时做到短时间内各个部位合理与和谐变化,一次惊讶反应从开始到结束可能不需要一秒钟,但从表情动作到语言行为,必须是在同时间进行。或许人与人表达惊讶的方式略有不同,但真正的惊讶,永远短促而和谐。
10万年前,你坐在北京周口一块大石头上,手里捧着一把鲜嫩多汁的浆果,旁边坐着你的兄弟,山顶洞人比尔。你们在一起尽情享受着美味的恩赐,脑子里除了甘甜的味道什么也没想,但是突然间,你们面前跳出一只剑齿虎,它流着口水,对着你露齿咆哮。你会做什么?如果你有能力感到惊讶,那么,你整个人瞬间就僵滞了,浆果还嚼在嘴里,精神高度集中。
通常,人们越关注惊讶反应的刺激源,那么他的反应就越大。而人与人之间的文化背景、阅历、城府差异,同样导致人们在惊讶时做出的反应有些微区别,但其中也有共性。这里把人们惊讶时做出的诸多反应的共性描述出来。也就是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只要对方的面部或身体做出了类似的反应,那么说明他是真的惊讶。
惊讶的主要特征有以下这些:
第一,额头肌肉收缩性紧绷,眼睑放大,虹膜张开。
这种微表情的成因是生物性的,生物在接受刺激性较大的信息时,会本能地对这个信息进行进一步考察。“难以置信”是惊讶出现时的配套成语,既然无法相信,那么就去看看这件事到底是不是真的。所以,额头收缩,眼睑放大,都是为了虹膜张开。张开后的虹膜拥有更高视野、更清晰的视觉敏锐度,以便能够更加全面细致地观察。
第二,鼻孔和嘴部会些微放开,并出现一次急促的吸气。
惊讶的本质是预备动作。在惊讶之后,都会迅速跟上其他表情:悲伤、愤怒、无所谓、喜悦……所以,惊讶其实是在接收刺激性消息时必须经历的一个前提表情;而吸气,就是这个表情的意义所在:为下一步积攒能量。所以,鼻翼和嘴唇的张开,其实都是为了吸气。但是,用鼻子吸气和用嘴吸气是有很大区别的,读者朋友们不妨自己试一试,你会发现,用嘴吸气时脖子用的力量会少很多。所以,绝大多数惊愕的表情,都是在用嘴吸气。相对于惊讶表情的眼部反应,其口鼻发生反应的概率较小。惊讶反应的当事人,眼部一定会有动作,或剧烈或不剧烈,但一定会有;可嘴部与鼻部却未必会有动作。也就是说,轻微的睁眼和额头上抬是惊愕的主表情,但当刺激足够大时,嘴和鼻翼也会做出动作。
在现实中,惊讶反应是可以假装的。想要知道一个人是不是假装惊讶,你只要观察他嘴部动作与眼部动作相比是否及时,以及他的眼睑张开时虹膜是否扩大就知道了。因为,人们可以通过控制各种器官,来假装有某种情绪,比如通过张大嘴伪装吃惊,通过皱眉头伪装悲伤。嘴部肌和眉骨前肌是可以控制的、但有些器官则无法控制,因此他们能真实地反映人的心态,而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虹膜和瞳孔。
惊讶反应除了表情之外,肢体动作也是非常明显。目前并没有发现惊讶有哪些固定而具体的肢体动作,但我们可以确定,在大多数情况下,对方接收到刺激信息后,身体会呈现极为短暂的僵直。这种僵直的方向趋势,一般来说是向后上方的。这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冻结反应。就像猫一样,它们在受到惊吓的时候,四肢伸直,身体轻微跳跃。人在受惊吓的时候,身体其实也有轻微跳跃的趋势,“吓一跳”说法就是因为人在被惊吓的时候会“一跳”。但现在大多时候,惊吓并不会这么剧烈,那这时候,对方的动作就会有一个短暂停顿,会被打乱节奏,比如正在走路的人忽然停下、有把烟递向嘴边的时候突然停下、正在唱歌的时候忽然有一个音走调。
3.我们为什么会如此不安
不安,是受到了令人不舒服的信息刺激,而人的趋利避害本能,会让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开来,这也是不安反应的发生规则。实现转移,身体规避,话题转移,都遵循了这个规则。不安反应是非强烈反应,其反应表征也不剧烈。
不安有两个最重要的表情映射:视线的异常和嘴部肌肉的动作。不安的人首先想到的是把视线放在“能令自己产生满足感”的目标身上。其次,不安的人会让视线回避那些让他不安的目标。不安的人的视线都遵循这么一个原则:趋利避害。不安的人会下意识地不去看那些令自己产生不安情绪的信息源,而是会去看让自己产生正面情绪的信息源。
嘴部异常,是不安反应的另一个表象。人在紧张不安的时候,心跳和血液循环加快,一些神经密集度高的器官开始呈现干燥状态。嘴唇是典型的这类器官:舔嘴唇、抿嘴唇、咬嘴唇,都是人心态不安的映射。当然除了嘴唇,舌头上也有极高的神经元密度,所以人们在紧张时,会分泌更多的唾液,来润滑舌头和口腔。这些多余的唾液需要一次吞咽来处理,这时,就有了不自觉的吞咽动作。处于不安心态的人还有一个嘴部表情反应,那就是咀嚼和吮吸。
和舔嘴唇不同,吞咽咀嚼动作的成因和眼部视线转移倒是有些相似,即给当事人带来愉悦感。弗洛伊德认为人在婴儿时期第一个获取快感的器官就是嘴,通过对奶头的吸吮和吞咽,达成快感。在成年后,人们会通过性、食物、自我实现等渠道获取快感,但单纯的嘴唇吸吮已经刻在人的潜意识里。当人们需要获取轻松愉悦感时,就会情不自禁地做这种动作。舔嘴唇、吞咽、咀嚼、吸吮,都有可能是不安心态的表情反应,但仅发生一样,并不能证明对方不安。
无论是眼部还是嘴部表情,这都要结合情景来看,很可能有的人在思考的时候也喜欢咬嘴唇,所以我们要继续了解不安反应的其他表现。不安反应使人产生焦虑,人们会本能地寻找能够缓解这种焦虑的信息。不安反应的表情是这样,不安反应的肢体动作也是这样。
手部是人类操控感最强的肢体,人们对手的控制堪称绝妙无比。大多数人在产生不安反应时,所做出的绝大多数动作都是和手有关的。我们把这类动作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单纯的手部动作;第二部分则是手部与其他肢体的联合动作。
单纯的手部动作,比如搓手、玩弄手指,这是一种通过手部动作转移焦虑、缓解紧张的典型动作,一般出现在焦虑紧张程度较重的时候。
而在焦虑程度较轻时,人们往往会用手部触摸其他器官,比如脖颈、面部、下巴、鼻子、女士的头发、男士的胡子。这种触摸是通过对皮肤快感的增值来驱赶焦虑。
还有一个动作,也是用手部来缓解不安:很多人习惯抓住自己的领口来回晃动。这是因为紧张时,体表温度提升,皮肤汗腺会分泌汗液。晃动领口,衣服内部的皮肤表层空气流动速度就会加快,体表温度下降,汗液蒸发速度提升,焦虑被缓解。
这种动作,比较常见的有:整理领结、松开领带、晃动衣服加快衣内空气流通,长发者还会用双手从发根至发梢拨一遍头发。
记住,不安情绪并不是极强的情绪,所以它衍生的不安反应也不会很强。过于强烈的不安反应往往代表着当事人已经进入恐惧或愤怒情绪里,比如说磨牙是不安反应,但死死地咬牙甚至把牙龈咬出血,就是愤怒;玩手指是不安反应,但手指相扣直至皮肤发白,则应该是恐惧反应。
语言上的不安反应的最大特征是:回避话题。我想大龄青年们对此一定感同身受:每到过年回家,他们最怕长辈提起的话题就是“谈朋友了吗?相亲了吗?什么时候结婚?”每逢此刻,剩男剩女们势必将话题转移:听说大伯的孩子出国留学了,隔壁王奶奶得直肠癌了是真的吗?房价要降你们听说了吗……
转移话题,是不安反应的第一个特征,虽然无聊或无视也会引起当事人的话题转移,但无聊引发的话题转移和不安反应引发的话题转移有明显的区别:前者会把话题引到让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而后者则在谋求刺激源的消失。具体操作起来,反倒是会把话题引到能够令对方感兴趣的事情上。前者为了兴趣而转移话题,后者为了转移话题而转移话题。
比如说,一个出轨的丈夫,每当妻子有意识地谈及出轨这类事情时,就马上用一个妻子感兴趣的事情来吸引妻子的注意力,说:你不是想要去法国度假吗?我们来看看接下来三个月的日程——其实丈夫对法国没有丝毫兴趣,他更喜欢澳大利亚的自然风光。
4.厌恶缩小你的感官
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包括疼痛、令人不适的炎热、受到攻击或侮辱等,会让人产生厌恶性的体验,这些事件统称厌恶事件。厌恶事件能唤起人们的愤怒情绪,诱发人的攻击行为。
内森·阿兹林曾经试图研究,切断足部电击是否可以强化两只老鼠间积极的关系。他计划先对老鼠进行电击,一旦两只老鼠互相接近,就把带来疼痛的电流切断。但让他十分吃惊的是,这个实验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因为一旦老鼠感到疼痛,马上就开始互相攻击,实验者根本来不及把电流切断。电击(和疼痛)越强烈,攻击就越猛烈。是否只有老鼠才这样呢?研究发现,对于很多种动物,遭受的待遇越残酷,他们对同伴施加的行为也就越残忍。
疼痛同样会提高人类的攻击性。伯克维茨和他的同事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以威斯康星大学的学生为被试者,让他们把手放在一杯微热的水或者一杯冰凉刺骨的水中。结果,对旁边一个不断发出讨厌声音的家伙,那些将手放在冰水中的被试者更为急躁和烦恼,并且更倾向于对此人表示不满。
厌恶反应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负面反应,它可以单纯激烈,比如强烈的呕吐;也可以隐秘短暂,比如一闪而逝的皱眉和撇嘴。强烈单纯的厌恶反应很好辨认,但隐秘的厌恶反应就需要你自己去观察捕捉,以及更重要的思考和玩味了。
你会不想看、不想听,并远离信息源。具体的微反应就是:皱眉,低垂眼睑,虹膜收缩,瞳孔缩小,鼻腔收缩,脸部向内侧紧绷,鼻翼两侧呈现弯曲,嘴部紧闭,下巴以上向上收缩,完全是一副不看不听不闻不尝的架势;与此同时,你的身体会稍微远离信息源,这是本能地远离让自己感到不舒服事物的表现。
这就是一个正常的、饱满的、单纯的厌恶反应,其刺激源的刺激强度在当事人能够接受的范围内不会造成影响;而当厌恶反应的刺激源增大,导致当事人心理甚至生理不适的时候,就会呈现一个过度的厌恶反应。面部:皱眉,低垂眼睑,虹膜收缩,瞳孔缩小,鼻腔收缩,脸部向内侧紧绷,鼻翼两侧呈现弯曲,嘴角牵动微微裂开,并露出牙齿,下巴以上向上收缩。身体尽可能地后倾,并很有可能发出模仿呕吐的声音。一个过于强烈的厌恶反应,其实就是对呕吐的轻度重复。当某事物对当事人的刺激含有恶心成分,这个类似呕吐的反应就出现了。据说,很多医学实习生在第一次观摩解剖实验时直接呕吐。恶心,实际上就是厌恶的极致,不但要不听不看不闻不尝,甚至还有呕吐感这种典型的生理示警。
当然,能够引起恶心发生的绝不仅仅是视觉或味觉的刺激,有时候行为的刺激同样能够引起恶心。在战场的新兵如果在入伍前受过较高的教育,道德水准较高,那么在战场第一次杀人后,很大一部分会呕吐。引起呕吐的原因并非尸体的视觉或味觉冲击,而是自己的杀人行为强烈地冲击道德感,令自己产生了强烈的厌弃。
既然有恶心这种程度较重的厌恶,那么是否有某种程度较轻的厌恶反应呢?答案是肯定的,轻蔑就是最常见的轻度厌恶情绪。
由蔑视产生讥笑或嘲笑,这种心态的产生原因有两点:第一,不认同对方;第二,自己对于对方具有明显的优越感,无论是客观上还是主观上。
也就是说,当刺激源令当事人感到排斥和否定,其刺激能量微弱无法令当事人感到任何威胁,当事人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轻蔑情绪。而当刺激源产生了某种荒唐效果,那么就会随之产生讥笑。
轻蔑反应很容易作伪,也就是说人们经常故作轻蔑,因为人们可以通过这种伪反应来表达自己的高高在上。区别真假轻蔑反应的标准就是持续时间的长短:一个持续时间过长的轻蔑和讥笑,必定是假的,是故作轻蔑、故作微笑以显示自己的强大;真正的轻蔑,一闪而逝。所以,如果你在生活中或职场里,遇见那种对你直接而持久的表达轻蔑或讥笑的人,千万不要自卑,对方只是通过嘲笑你来维护他的自尊而已。
厌恶反应的面部表情部分:轻度的轻蔑;正常饱满的厌恶;强烈的恶心——无论哪种程度上的厌恶,其核心表情在于鼻子,鼻翼两侧出现沟壑,这是无法控制的。就是这两块肌肉,造成了厌恶表情特有的鼻翼外侧的沟壑。
所以,鼻翼沟壑是判定一个人是否出现厌恶反应的关键表情。而眼睑收缩和嘴部动作,则是厌恶表情的“测绘器”,其微表情越剧烈,表明当事人情绪越重。其实鼻翼沟壑的褶皱深浅也能够反应厌恶程度的高低,只是这种褶皱不容易观察。
还需要说明的是,一个合理真实的厌恶表情,无论程度如何,它必须是配套的。举个例子,如果嘴部咧开表达“恶心”,但眼部却有笑意,那么这绝不是厌恶;相反,我相信谈过恋爱的男孩对这个表情很熟悉:当你对女友说肉麻的情话时,女友用嘴部伪造一个“恶心死了”的表情,但眼部却出卖了她的真心。所以,真正的厌恶表情,各面部器官的表现,应该是具有一致性的。
厌恶反应的身体部分,就是呈现远离状态。与之前的原则一样,越是厌恶,这种远离就越远;而轻蔑则几乎不会出现远离,只会轻笑一下然后把头扭开。
最后,我们说说厌恶反应的语言部分:
在最强烈的“恶心”中,反胃感或者模拟恶心的语气词会代替具体语言,这种强烈情绪会让人失去语言能力;正常饱满的厌恶语言反应,则会出现“拒听”这种情况,典型表现就是敷衍;轻微厌恶反应,也就是轻蔑的语言反应,则有可能是不理睬;或者说,当情势允许时,能不理睬、不允许时,则会把焦点转移。很多时候,甚至直接打断当事人——你不能指望一个轻视你的人会尊重你、对你讲礼貌。厌恶反应的情感来源是拒绝和否定,这也是厌恶反应的核心词。
5.愤怒预示着进攻即将来临
愤怒是强烈反应,生活中常见微笑,却很少有微怒。因为愤怒情绪一旦产生,就强烈而难以控制。即使勉强控制住,呈现了压抑式的愤怒反应,但真到爆发之时,也极为强烈。所以,强烈是愤怒的核心词。当事人的一系列愤怒反应中,一旦出现不强烈的征兆,那么就有可能说明这次愤怒是伪愤怒,至少,也是过期的愤怒。
愤怒,是人们最暴烈的情绪。古代有“匹夫一怒血溅五步,天子一怒血流漂杵”的说法,可见,这种情绪一旦发生,就很容易失控,并造成严重的后果。
惊讶反应的心理动因是大脑接受意料外事物时,产生停滞,以便寻求处理方式;不安反应的心理动因是大脑接受可能对自己产生威胁事物时,潜意识地逃避;厌恶反应的心理动因是大脑和神经使人们反射性地远离信息源,那么愤怒反应有没有这样的心理动因呢?
当人们被(或自认为被)伤害,心理失衡,需要一种行为机制使心理重新找回平衡,这种心理机制就是复仇;而当人们在这种机制影响下做出的攻击或准攻击行为,就是愤怒反应。愤怒的反应源是突如其来的,是当事人毫无准备的,所以才足够强烈。一次可以预见的伤害,会令当事人产生恐惧反应或者战斗反应,但不会是愤怒。
所以,愤怒的本质是复仇产生的攻击,愤怒反应的一切表征都是围绕着这种攻击性的。在诸多以情绪为基准的反应里,愤怒反应是最为剧烈的,也是最为耗能的。而对于能量的使用方式不同,愤怒反应可以分成两个形态:积攒能量的愤怒反应和强烈迸发的愤怒反应。
积攒式的愤怒发生的环境是,当事人无法痛痛快快地把自己的愤怒倾泻出来。比如场合过于正式、对方过于强大,这些都是无法完全表现愤怒的原因。细心观察此时的人们,我们就可以总结出下面的微反应:
眉毛压低并皱起,上眼睑睁开,下眼睑紧绷呈现凸出感——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怒视。这种观察方式能以最合适的方式完全露出虹膜,从而尽可能地观察对方的信息。面颊紧绷,鼻翼扩大以便于呼吸,过于强烈的怒意,鼻梁部位的皮肤会皱起。嘴紧抿,下颚靠前,下唇微微凸出,嘴角下压。当怒意过于强烈,上唇有可能张开,露出牙齿示警。而在恨意强烈时,牙齿会用力咬合,出现“咬牙切齿”的状态。
以上就是积攒式愤怒反应的表情部分,也是愤怒反应的整体核心,就是“怒视”:下压的眉毛造成“柳眉倒竖”状态,眼睑上抬,眼袋紧绷。愤怒反应可能会没有鼻部和嘴部反应,但一定会或轻或重地出现怒视。这种狰狞的目光,不只人类会做,一条感受到强烈威胁的狗或狼同样会做出来。
当场合允许且没有外来的强力压制时,一个愤怒的人可能就会有迸发式的呈现。就像前文所言,迸发式愤怒未必就比积攒式愤怒更加愤怒,实际上,迸发式愤怒和积攒式愤怒几乎一样,唯一的区别在于口部。迸发式愤怒口部张得很大,常常伴随着怒口,或者是为了愤怒的词句做准备。但要注意的是,迸发式愤怒的情绪倾泻很快,所以口部动作虽然激烈,但持续时间却不长。所以,当一个人嘴部保持激烈的愤怒反应,但你却在他眉宇间看不见愤怒,说明此人在假怒。
前面我们说过,愤怒来源于复仇心态引发的攻击欲望,而复仇心态则来源于被伤害。但当信息源刺激程度达不到“伤害”这个级别,只到了“冒犯”这个层次,那么就会出现次级愤怒反应。顾名思义,次级愤怒反应实属愤怒反应的一部分,所以次级愤怒反应有着愤怒反应的主要特征,只是程度稍低。眼部出现了程度不深的“怒视”:眉毛压低,皱起,下眼睑轻微紧绷。这种轻微怒视是一闪而逝的。眼部以外的表情反应轻微不易察觉。身体紧绷,时间同样不长。语言不会失控,当人陷入次级愤怒时,他仍然保有理性,但语言却会显出一定的攻击性,说话有些“冲”,民间俗语称“吃枪药了”。
6.恐惧的鸵鸟姿态
有些人说恐惧源于未知,还有些人认为恐惧的最深源头是死亡。但很多人认为,预估被伤害才是恐惧的真正原因。而一系列的表情上、行为上、语言上的恐惧反应,也都是对这种预估做出的反射性应对。而预估的伤害越大,恐惧反应也就越强烈。
恐惧的饱满表情是:眉毛紧绷皱起;皱起之后,前额皮肤会对脸部出现向上牵扯,导致眉毛形成八点二十状;上眼睑随眉毛出现平行运动,内侧上眼睑提升以露出虹膜,外侧上眼睑下垂与眉毛运动平行。极为令人震惊的恐惧会令当事人闭眼;鼻翼紧缩,两侧有沟壑形成;面颊紧绷僵死,嘴张大,并由于面颊的牵扯导致嘴角向两侧延伸,面无血色。
恐惧心态的心理动因,是人们对某信息源有伤害既遂或即将达成判定,但却又无能为力,由此产生的反射性自我保护机制。这种不自觉的自我保护,是一切恐惧反应的根本原因。所以,恐惧反应和不安反应的共同点是无力感,但前者对于无力感的表现是放弃抵抗,而不安反应的当事人在很大程度上还在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后者比前者积极。
恐惧反应与愤怒反应一样,都是当事人对信息源产生了伤害既遂或即将达成判定,但当当事人认为自己有战胜对方的能力时,就会对伤害产生复仇性攻击心理,这是愤怒;但当当事人认为自己无法战胜对方时,无力感弥漫全身,恐惧则产生。至于恐惧与悲伤的关系则更为密切,你可以想象一个人恐惧时和悲伤时的神态,就会发现,两种反应的眉眼表情部分是近乎相同的。是的,当恐惧信息源造成的无力感消退,伤害已经发生,当事人理智上可以接受现状的时候,就发生了悲伤反应。所以说,恐惧其实是悲伤的预示,悲伤是恐惧的自然延续。
关于恐惧的肢体反应,人类和动物很像。如果养过猫,一定会知道,猫在恐惧的时候和人很像:瞳孔缩小,耳朵向后紧紧地贴在头颈上。这其实就是表达了生物在恐惧反应中的形态:屈服。
恐惧反应的肢体动作,呈现一种自我保护的整体冻结姿态和轻微逃离。身体向后上方轻闪,在颈部和肩部的共同作用下,脖子深埋;或者抱胸捂脸,挡住要害,或者扭转身躯不让胸腹正对信息源;同时,虽然焦点可能在信息源上,但却不敢正视;血液流速冻结性降低,这导致了体温骤降,周身颤抖,严重者心脏停跳,尖叫;或把手伸进口中——这是恐惧造成的歇斯底里感。
表情以外的恐怖反应——结巴,是恐惧反应语言部分的核心。人在陷入恐惧时,思维陷入停滞,潜在的表意欲望为零,即恐惧是最阻止人表达信息的情绪,所以,恐惧对语言能力的削弱也是最强的。除此之外,微动作反应决不仅仅包含着表象反应本身,皮肤颜色的变化、血液流速都可以作为微表情的依据。
美国中央情报局负责美国国家安全,很多中情局探员都是有军衔的。卡莱普顿中校就是这样一名军人探员。在20世纪70年代,苏美争霸越演越烈的时候,一份墨西哥湾布防计划泄露了。能够接触到这份计划的美军高层,任何一个人如果变节,都会对美国造成严重损失。克莱普顿中校负责排查泄密者。经过多日调查,他把目光瞄准了一位五角大楼发言人——卡诺尔少将。卡诺尔少将参加过二战和朝鲜冲突,为人豪迈,是个典型的美国人,后来成为高官,在军政两界很受欢迎。两人约见的时候,卡诺尔少将依然风度翩翩地回答着卡莱普顿的问题:他表情严肃,姿态沉稳,语气坚定,单从表情、动作、语言上看不出任何问题。而在约谈接近结束的时候,克莱普顿中校对卡诺尔少将行礼握手道别,这时候他突如其来地问了一句:“你认识某某将军吗?”(据揭秘资料介绍,某某将军是克格勃“针对北约国家军事人员策反事务”的主管,这个名字还没有解密,我猜测可能他本人之后也变节,在美国申请了政治避难,美国政府出于安全考虑没有对他名字进行解密。)卡诺尔少将闻言,虽然表情几乎没有变化,但瞳孔骤然收缩,持续的笑容也出现了轻微停滞,但他很快泛起自己的眼球,做出一副轻微回忆思考状,并回答道:“在一次对苏秘密换俘会议上见过,他很强大,很机智。其他的我就不能告诉你了中校,恐怕你的级别不够。”中校满意地点点头:“好的,我知道的已经够多了,先生!”
中校走后立即申请对少将的全面监视和调查,三天后就发现了他通敌的证据。克莱普顿中校只见过一次卡诺尔少将,并且他的搭档全程观摩了这次约见,没有在少将脸上发现任何破绽,所以不明白克莱普顿为什么如此笃定少将就是泄密者。克莱普顿笑着解释:“我与他握手的时候,问了那个问题。”搭档摊手:“是啊,我发现他表情有几微秒的僵直,这可能是说明他惊讶于你为什么这么问,并不能说明其他问题。”克莱普顿:“是的,但我握着他的手,感到他的手忽然很凉——他怕我提及某某将军!”
当你吃透这本书,明白每一个微表情、每一个微动作、每一个微语言的成因,你就会明白金庸先生“草木飞花皆可为剑”的境界。当然,与其他情绪一样,恐惧感也是分强弱的。弱恐惧介于恐惧反应和不安反应之间,弱恐惧的人,表情和肢体动作剧烈程度有所降低,但整体一致性绝不改变。也就是说,有多大程度的恐惧表情,就有多大程度的肢体动作。弱恐惧的人应该还留有一些语言能力,就会出现求救和求饶的语言。
恐惧发生有两种形式:现在进行时和突发性恐惧。现在进行时恐惧,比如孩子打针,比如一步一步走向你的贞子——日式恐怖电影格外善于塑造这种绝望感——这类恐惧往往比较单纯,持续时间很久。克莱普顿对少将先生最后的提问则属于突发性恐惧事件,“吓了我一跳”就是突发性恐惧的典型方式——惊惧、惊讶与恐惧的结合。这类恐惧,由于时间短,突如其来,当事人往往来不及做表情,即使心理素质极好的人(比如那位少将),也未必能通过理智掩盖这种惊惧。
7.悲伤是被伤害的展现
当人们对伤害产生预估时,会造成恐惧;而当人们认为自己已经被伤害时,会产生悲伤。每个悲伤的人,都有被伤害的感觉,而哭泣、持续平静的悲伤、遗憾、悔恨,就是这种被伤害感觉的外在表现,也就是悲伤反应的四个类别。前面说过,恐惧是悲伤的预示,悲伤是恐惧的自然延续。二者有着亲密关系,但不代表它们之间一定会互相转换。完全摆脱恐惧境地,会有劫后余生的喜悦,而悲伤也不完全出自恐惧。
实际上,如果说被伤害的无力感使人恐惧,被伤害后的复仇性攻击使人愤怒,那么,被伤害本身就是悲伤的感情根源。所以,悲伤往往会伴随着恐惧和愤怒,因为三者都跟“被伤害”有着很大关系。那么,有没有纯粹的悲伤呢?其实是有的:当信息源造成的伤害不足够危险、事态的发生使自己寻找不到复仇的对象时,单纯的悲伤就产生了。单纯的悲伤一般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哭泣,一种是平静悲伤。
当悲伤得以发泄出来的时候,就变成了哭泣,所以哭泣是饱满悲伤的表现。哭泣微表情的反应是:皱眉,双眉之间呈现直立皱纹,眉毛扭曲;眉形与恐惧反应很像,但眉毛纠结得更加厉害;眼睑呈禁闭趋势,哭泣时颅腔压力会产生剧烈变化,闭眼会保护眼球;面颊肌肉牵动嘴角裂开,在诸多表情中,哭泣是咧嘴程度最大的,会形成法令纹;双唇贴在牙齿上,上唇向上用力提升,下唇适度下降,并呈现W形曲线,这种W形曲线是哭泣表情特有的;下巴紧绷,下巴表面凹凸不平,像一把锉刀表面一样。
与大多数表情反应一样,伪造哭泣也只能伪造嘴部,所以当一个人(孩子尤其如此)只用嘴巴扯着嗓子哇哇大哭时,你就可以判定这是个伪哭泣了。
哭泣时,面部抽泣应该是无规律的,呼吸是紊乱的,为什么呢?哭泣几乎是所有基础负面情绪里唯一一个没有任何能量控制的。恐惧虽然也是一种主观失控状态,但因为恐惧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是一种示弱,所以恐惧反应还是本能地在约束能量。
但哭泣不同,哭泣时人的呼吸是抽搐性的,没有丝毫规律性和均匀性可言,身体则呈紧缩趋势,哭泣的人都有无助感。所以这种紧缩与恐惧反应的肢体紧缩很像,但是恐惧反应的紧缩更加强烈,因为恐惧的紧缩有示弱和保护两种具体用途,而哭泣时紧缩是使能量放任流逝后自然收缩。所以,当悲伤遇见其他情绪,比如愤怒的哭泣时,人的肢体会由于愤怒而出现攻击姿态,而不是蜷缩姿态。
根据哭泣的放任能量特点,我们可以很轻松地识别怎样的哭是假哭。比如哭丧,吸一口气用0.8秒,然后哭号用3.2秒,一个熟练的哭丧者,做100次哭号会都是这个节奏——而节奏感是哭泣最大的破绽。试问,一个完全放任式的动作怎么会有节奏感?
哭泣的人会失去语言能力,负面情绪都会或多或少地削弱人的语言能力,但哭泣削弱的尤为明显。恐惧反应时,人可能会由于求生欲望而出现恳切的求饶话语,但哭泣只能用基本表意和“哇”这种语气词来辅助悲伤。
哭泣的时间长短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人的悲伤程度,而由于哭泣放任能量的流失,所以一个人在长时间哭泣之后会出现脱力感。
平静悲伤是悲伤的另一个表现形式。实际上,平静悲伤的悲伤程度往往并不弱于哭泣,只是很多原因使当事人无法哭出来。但哭泣作为悲伤的最有利发泄渠道,如果无法达成,当事人陷入了平静悲伤,反倒是更加辛苦。所谓“此恨绵绵无绝期”,就是这个道理。
平静悲伤反应有以下特征:面部整体木然;眉头轻皱,并有轻微扭曲;嘴角下垂。身体松垮,双臂可能出现无力的下垂,身体呈现轻微佝偻。语言无力,反应呈现万念俱灰感,消极用词的语言倾向明显。
这种悲伤的人,身上带着明显的晦暗气质。在生活当中你一定见过这样的人:他常常连腰都挺不直,抬胳膊的时候手腕关节也是下垂的,仿佛对他来说地球引力足足有1000千克;他的语气永远不紧不慢;他的眉头有轻微的皱起,眉宇间洒落着无尽的忧郁。
8.愉悦的正能量效应
当人们对信息源的认识满足或超过他们预期时,就会产生愉悦心理,在这种心态主导下,人的能量运作更快,充能更完全,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反应也都是充满积极能量的。当下流行的“正能量”,其实就是对愉悦反应的某种阐释。
愉悦是人的基本情绪,也是本书讲到的第一个正面基本情绪。
人在婴儿时,首先学会的是哭泣:当脱离母体那个环境后,进入一个相对不舒适的环境时,婴儿开始哭泣。但是当他接受哺乳之后,嘴唇吸吮的快感让他实现自我满足,这时,他学会了人生中第二个情绪——愉悦。
之后的几十年人生的目标,就是为了这种满足感的存续:有的人能从美食和美女身上得到满足感;有的人只要活着就能有满足感;还有的人从思考“人和宇宙的本质”这种问题上得到满足感,他们最终成了哲学家……但无论如何,由获取满足感所产生的单纯情绪,就是愉悦。饱满单纯的愉悦反应,就是笑。婴儿在不懂得愉悦是什么的时候,就会笑。婴儿的笑容,是单纯的愉悦反应。但人在长大之后,明白笑是表达善意的最快捷手段,所以即使心中没有善意脸上也会挂上笑容。
人们学会伪装的第一个表情是哭,通过哭来从监护人那里获取食物——孩子们热衷于耍赖,究其原因就在于此。长大之后发现,对自己不存在抚养义务的人哭,几乎毫无用途。于是年轻的孩子学会了伪装第二个表情:笑。这一项本领将会受用一生。
看到熟人即使你想不起名字也要挂上寒暄的笑;与领导谈话即使你很不喜欢他,但也要笑;朋友讲了一个不好听的笑话,你为了不让他失落,还是要笑;当你负责某项接待工作时,接下来的8小时你将对着一群大腹便便、毫无风度的人笑到面瘫……
或善意,或牟利,总而言之,人的假笑越来越多,我们也需要识别越来越多种形式的笑。我们要认识笑、明白笑、识别笑:一来不要被虚伪的笑容感动;二来也是为了避免在心灵麻木之后错过真挚的笑容。
你是否能回忆起来下面的一些画面:当咿呀学语的幼儿第一次叫爸爸妈妈时,他父母的样子;当你讲了一个成功的笑话时,你朋友的样子;当你为你的老板创造了数百万利润时,你老板的样子……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以上画面都可以看成我们研究饱满笑容的模板。一个饱满的笑容,其面部运动有如下特征:
眉毛松弛呈自然拱形,前额平缓放松;下眼睑凸起、提升,下眼睑以下会出现笑容特有的沟纹;眼角内外侧皆有皱纹;上眼睑微微闭合,配合下眼睑使眼部出现闭眼趋势,这是因为大笑同样产生痉挛式呼吸,所以需要闭眼保护眼球,与悲伤反应生理原理一样。
由于颧部肌肉的运动,导致嘴角向上、侧后方牵扯提升,面颊会隆起;上下唇完全张开,近乎完全露出牙齿;下巴自然地向两侧完全展开,使嘴角形成很长的沟纹,与鼻翼沟纹连接,形成大笑特有的长沟纹。
相比其他表情反应,大笑有哪些特别之处呢?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颧肌。颧肌是笑容“专用肌肉”,不信你现在做一个笑容,仔细感觉一下颧骨附近,是否有比较明显的紧绷感。而在其他表情里,这种感觉是找不到的。颧部肌肉会牵动嘴角,压缩下眼睑,而下眼睑的运动也使得笑容很独特。面带笑容时,眼部会眯起来,恐惧和悲伤也会这样,但前二者是由于上眼睑的运动使得虹膜裸露范围变小;而面带笑容的眯眼,则是因为下眼睑主动闭合,上眼睑只轻微闭合。这是笑容的又一个独特之处:闭眼从下往上完成。
笑容的第三个独特之处仍然与颧肌有关。不安、厌恶、愤怒、悲伤或许都会令人的嘴角两边产生一个若有若无的“括弧”,但笑容所产生的“括弧”是最大、最完美的:从鼻翼一直延伸到接近下巴。这是因为颧肌的位置比较靠上,而笑容的面部运动的力源在此,从脸的中部发力到达下部,反应纹路自然大而完整。
当愉悦感的信息源不足以使人大笑时,当事人会出现不饱满的、次一级的笑容。我们以微笑为其中个案,来分析次级愉悦:
下眼睑紧绷上提,导致眯眼;面颊紧绷皱起;嘴部微弯呈弧度。这是微笑的特征,微笑与大笑的最大区别是笑不露齿。也就是说,微笑时嘴是抿起来成一个弧线的。其实,微笑可以看成一个基础的大笑,把大笑的全部表情程度减弱之后,就是微笑。
换句话说,无论怎样的笑容表情,必须有这三个要素:下眼帘紧绷上提导致眯眼;面颊紧绷皱起;嘴部微弯呈开口向上的抛物线。三者三位一体,同时出现,同时消失。如果不同时出现,除非对方有面部肌无力,否则笑容作伪;如果不同时消失,说明笑容至少在后半段有强撑的成分。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愉悦心态是充能器,让人充满力量。这与悲伤正好相反,但大笑与哭泣的相同点是,都在放任能量流失。当你的朋友向你推荐优秀的情景喜剧时,可能会说“不要在喝水的时候看”,这其实就是因为,大笑时人也会发出强烈的抽出式呼吸,无法控制,这也是大笑同样不控制能量流失的原因。
强烈的抽搐会令肌肉呈现紧绷,进而出现不规则摇晃和颤抖;大笑会出现耸肩动作,这与嘴角的上扬动作互成箭头效应;大笑之后会出现脱力反应,重者需要扶着膝盖来恢复体能,轻者会有几次深呼吸。
关于愉悦的语言反应,正好和肢体反应相反。陷入大笑的剧烈愉悦会让人失去语言能力,只能用简单的语气词来表达内心动态。
而在微笑中,人们反而会有语言能力提升,这也是一个微笑的人能说出具有说服力的话的原因。
9.耻辱的反应密码
对自己的负面认知和“羞于被他人窥视”,是耻辱心态的两条线索,而这两条线索也就是耻辱反应的表现。当不希望被其他人窥视时,当事人做出捂脸之类的羞耻性动作。而在某些情况下,当事人也会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以走出负面自我认知,这也就是所谓的知耻而后勇。
耻辱是当事人认为大众看待自己的评价为负面时,所产生的自我厌弃。也就是说,耻辱感的发生,有两个要件:一是有特定观众;二是当事人对自己的行为有耻辱性认知。在没有观众存在的情况下,耻辱感是不存在的。据说一个具备极高道德感的人会达到“慎独”,也就是在只有自己在的时候,也会为当前的行为感到耻辱。但我们毕竟还是凡夫俗子,我们的耻辱,都是因为有观众的存在。
而明白了耻辱的成因,对耻辱反应的推测也就顺理成章了。耻辱的两个要素:耻辱性认知和观众。前者是无法通过客观手段来消除的,除非失忆。所以,耻辱反应的全部依据,就集中在规避观众上——如果不让观众看见我,那么就不耻辱了。饱满的耻辱反应,面部表情很复杂,你会在他的脸上看到悲伤和厌恶的结合,几乎无法作伪。
耻辱的主要动作是低头和缩肩,这套动作,其实就是为了把头藏在身体里,使得观众们无法察觉你的存在,以此减轻耻辱。饱满而单纯的耻辱中,当事人往往不会说话,这并不是因为耻辱反应本身剥夺了他们的语言能力,而是耻辱会让人自觉地避免成为他人注意的信号。所以,即便说话,声音也会很低。
总之,当你观察一个人的一切表情、动作、语言反应时,都配套地显示出“不想让其他人发现”的这一体感,那么这就是真正的耻辱反应。俗语说“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就是对这种反应的精彩总结。
而轻度的耻辱,是怎样的呢?是尴尬。当然,尴尬有耻辱的所有要件:耻辱认知——一个人必然对当前的自己或当前发生的事情产生不快或不协调感;观众——独处的时候很难产生尴尬。但尴尬要比饱满的耻辱反应轻很多,脸上不会出现纠结不清的厌恶以及悲伤状态,反而是不安反应重一些。而对于肢体上,会呈现出一定程度上的躲避,但不会“找个地缝钻进去”。由于尴尬反应的信息源刺激不强,对思维扰乱不那么重,所以尴尬反应的当事人也不会忽然噤声,反而可能急中生智地说出类似“你们地球真好玩”的话。
尴尬与耻辱之间的界限是主观的,甚至耻辱和原态反应之间的界限也是主观的,要视当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耻辱认知度来定。就拿裸体在街上走这件事来说,如果是一个泼皮无赖,可能只会觉得尴尬,而一个未婚女孩就会感到羞耻,甚至要自杀。
耻辱反应本身是一种复杂反应,耻辱情绪也很复杂,但它也可以与其他情绪结合。比如,当一个人在耻辱中受到伤害,可能同时发生耻辱和悲伤;而当一个人对这种伤害有能力反击时,也就会出现愤怒的耻辱,所谓知耻而后勇。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