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信息传递工具,是人类生活中最平常但同时又最复杂的活动之一。人们每天都在说话,语言如影随形。但同样是在说话,有的语言让人肃然起敬,有的语言则招人厌烦。即便是同一句话,从不同人的口中说出来也会有不同的效果。一个好的倾听者,不应该仅仅做到理解对方的意思就满足,而更应该拨开重重迷雾,洞悉对方话语背后的“潜台词”,探究对方真正的内心动态。
1.语言风格,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
说话,作为一种语言艺术,极具美感和魅力。它能够缔造友情、密切亲情、寻觅伴侣、调和关系等。说话是人际交往中最不可缺少的工具,同时也展现了一个人的修养和素质。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说话直接影响了一个人的谈吐、见识、社交能力等,这些都是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标准,语言的风格更是一个人修养的外衣,张口闭口间,得失即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语言风格,比如,有的人辛辣讽刺,有的人幽默风趣,有的人用词新颖,不落俗套,有的人却咬文嚼字,表意不清。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特性气质,其性情也不一样,表现在言谈话语中差异也就很大,可以说,一个人的说话方式往往隐藏着他的习性。
比如,穿衣的风格体现一个人的品味,那么说话的风格则展现一个人的修养和性格。如果一个人说话的时候,总是喜欢谈论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意见,让人插不上嘴,主观意识十分强烈。那么,这种人的性格则属于火爆、感情色彩鲜明的人。这种人城府不深,做事直来直去,喜欢表现自己,多少有些自满心理。与之相反的是有些人很少说自己,无论是自己的经历还是性格,对外界也不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人通常性格比较内向,感情色彩既不鲜明也不强烈,主观意识比较淡薄,不太爱表现和公开自己,做人比较低调,多少有些自卑心理。
那种说话语气平缓温柔的人,通常性格优雅,为人宽厚仁慈。缺点是反应不够敏捷果断,转念不快,属于细心思考的人,有恪守传统、思想保守的倾向。如能加强果敢之气,对新生事物持公正而非排斥态度,会变得从容平和,有长者风范。而说话语速极快,辞令丰富的人,通常对新生事物接受的能力很强,知识丰富,反应快速,对于人情事理的理解深刻而精当。
演员英格丽·褒曼在连续获得了两次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后,又因在《东方快车谋杀案》中的精湛演技,获得最佳女配角奖。然而,与她角逐此奖的弗伦汀娜·克蒂斯也对这个奖项充满了期待,名单揭晓后她难以掩饰内心的落寞。
英格丽·褒曼在领奖时,接过奖杯,大家都以为褒曼作为获奖者,会喋喋不休地叙述自己的辉煌,被胜利冲昏头脑。但令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英格丽·褒曼却说:“其实,我觉得弗伦汀娜·克蒂斯一直表现得比我更优秀,她也是我最喜爱的演员之一,真正的获奖者应是她。”紧接着,她把目光转向弗伦汀娜·克蒂斯,真诚地说:“原谅我,弗伦汀娜克蒂斯,我事先并没有打算获胜。”
英格丽·褒曼这一句低调而谦逊的话语,马上消除了对方的心理隔阂。泪水瞬时从弗伦汀娜的脸上滚落,她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褒曼作为获奖者,没有喋喋不休地叙述自己的辉煌,而是对自己的对手推崇备至,维护对手的面子。不得不说,她非常懂得说话的艺术。试想一下,无论英格丽·褒曼的对手是谁,都会感激英格丽·褒曼。她这种语言风格就像她的人一样,非常有魅力。做人低调意味着自信,因为自信才没有必要去刻意张扬。在人际交往中,人们最厌恶那种傲慢的腔调,趾高气扬的神情,刻板僵硬的语气。而谦逊的态度、委婉动听的语调,能给人一种心悦诚服的力量。
讲话的风格透露着一个人的修养,讲话低调,面对他人的傲慢,仍然能谦恭有礼的人,他给人的感觉就是优雅和良好的教养。而说话时语气强硬、嚣张、咄咄逼人,给人的感觉则是粗鲁和鄙俗。嘴巴里说出来的话要像一块价值连城的美玉,外表洁白无瑕,而不是内在充满污垢,让人看了就想作呕。
2.小心口头禅泄露你的性格密码
几乎每个人都有口头禅。口头禅可以暴露一个人的个性,起到某种心理暗示作用。那么什么是口头禅呢?它是指人们经常挂在口头的话,是一种逐渐形成的,表达自己内心感受和期望的语言习惯,往往带着鲜明的性格烙印。同时也是一个人个性和内心最直接的展示。因为口头禅是在不经意间吐露出来的,没有经过本人的深思熟虑和语言加工,所以听懂他的口头禅,就能读懂他的人。
说到口头禅,想必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熟悉的艺人,比如周杰伦。周杰伦经常会有意无意地说“哎呦,不错哦”,或者用“这个屌”。从他的口头禅中我们就能够寻到他内心深处的秘密,比如他渴望自己更有男人味、更强大,也表达了自己做乖孩子的不安全感。再比如蔡依林的口头禅是“是哦”和“然后”。可见她做事很小心,对世界一直带点妥协和顺应。“然后”透视出她想要改变现状与不甘心的心理。她很矛盾,想脱俗又不得不随俗。
其实在社交中,绝大部分的人都有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这种口头禅是由于语言习惯逐渐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性格烙印。不同的地方口头禅也有所区别。比如,“你知道吧”这是北京人说话的习惯,也透露出皇城根人不自觉的优越感与好为人师的自大心理。广东人的“有没有搞错”,多少带点温柔的怀疑精神。台湾人的“不好意思”“拜托”则折射出内在的某种不安与优雅交错的矛盾心理。我们中国人最常用的口头禅,往往是骂人或者消极与否定的,比如“郁闷”“不会吧”“晕”“我的妈呀”等等。可见,目前国人活得并不开心,活得有些自我,活得有些焦灼。
口头禅有一定的心理暗示作用,心理咨询师陈晓敏介绍,口头禅反映了人们的一种情绪,人当时的一种内心状态,同时也间接地反映了一个人的性格。因此,口头禅作为一个下意识的表现,它可以帮助我们去认识一个人。在现实的生活中,人们爱说的口头禅一般包括以下几种:
(1)强调式
语言特征:说真的、老实说、的确、不骗你
当一个人总是强调这些词,那么他性格中必有急躁的成分,内心常有不平。强调自己的语言真实性,同时也是在担心对方误解、不信任自己。这种人很在意他人的看法,非常渴望给别人一种真诚可信的感觉,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当然,这种口头禅说多了,反而会表现出掩饰的心理。
(2)附和式
语言特征:啊、对、是、嗯
这类人用附和型的口头禅来回应对方,达到一种和谐的感觉,同时也让自己有时间思考对方话语的含义,从而调整自己的言行。总的来说,这种人的内心是比较孤独的。因为附和对方一方面包含迎合对方的心理,避免发生不愉快的争执;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这类人性格中的安贫乐道的思想。
(3)不确定式
语言特征:也许、可能、大概、差不多
这类人一般都比较圆滑,自我防卫本能很强,不会将内心的想法完全暴露出来。在待人接物上表现出沉着、冷静,人际关系一般都不错。许多政治人物都喜欢用这种口头禅。这种不确定型的口头禅,既不否定别人,也不完全赞同别人的观点,让人无法得知他们的真实态度,因为他们不轻易暴露自己的观点,相处起来也会感觉比较累。
(4)质疑式
语言特征:是吗、真的吗、这样吗
这类人对一切都表示质疑。让人感觉自己说的内容他不太信任,与这类人交流是无法深入的。这些人处事比较老道,但是密切的朋友一定不多。其实质疑的口头禅下,也体现了这类人对一切都抱有怀疑态度,性格中有敏感的神经,感情很脆弱。
(5)跟随恭顺式
语言特征:不错、还行、可以啊、我也这样认为
喜欢说这类口头禅的人代表了他们总是喜欢把自己摆在从属的地位,尽管他们有自己的主意,但是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他们并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做事比较谨慎,处事比较中庸,在朋友中不会表现出特立独行的一面。同时,为人老练圆滑的他们,有时也阴险。他们表面表示同意你的意见,博取你的好感,或者鼓励你继续说下去。但你若损害了其利益,他一定会翻脸,并拿你说过的话当弱点攻击你。
(6)暴躁发泄式
语言特征:靠、有病吧
这类人的性格比较急躁,内心比较激愤,行动力很快,攻击性很强,他们的口头禅一般带有明显的情绪宣泄的色彩。这种人做事直来直去,内心正义满满,但是比较自负、高傲,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批评。
(7)命令强硬式
语言特征:你必须、我和你说、明白没有、你应该、一定要
说这种话的人,一般自信心比较强,在群体中处于“老大”的地位。在和人交往中容易表现出居高临下,将自己作为人际交往的核心。为此,他们通常比较专制,总是希望别人能够无条件顺从他们,性格中比较自我,有的时候会比较自私。
(8)网络时尚式
语言特征:我晕、纠结、悲剧、猪啊
这类人喜欢接受新鲜事物,头脑比较灵活,跟随时尚。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保持着高度的关注度。可能的不足是会把自己折腾得很忙碌,但是往往也忘记了自己究竟要做什么。
通过对口头禅的理解,我们可能明白了口头禅原来包含了这么多的信息。所以,你千万不要觉得它不起眼,其实这种脱口而出的真实语言,才能真正地帮助我们了解周围人的性格密码。日常生活中,代表不同情绪的口头禅常常灌进我们的耳朵,有的口头禅表现出主观、骄傲,有的口头禅则表现出委婉、谦虚,在心理学中,这些口头禅都是一个人的内心对事物的真实看法,是外界的信息经过心理加工,形成了一种固定的语言反应模式,以致于出现类似的情形时,它就会脱口而出。
别小看了简单的几句口头禅,家长通过关心孩子的口头禅,企业领导倾听下属的口头禅,朋友、同事间重视口头禅都能发现其背后隐藏着的心理问题,以小见大,尽早抛弃一些会传染给他人消极情绪的口头禅,对自己的心态健康和人际相处绝对都有好处。
3.读懂“潜台词”——话外之旨,以一当十
俗话说,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两个不同“星球”的语言如果不重新编纂,男人和女人之间的误会一定会不断加深。男人的话常让女人不禁想:“他心里在打什么主意啊?”而女人的话常常让男人受尽折磨。在现实生活中,男人经常说,女人说的话需要译本。的确如此,为此网上还编出了许多段子,比如女生说“不用你管”的时候,如果你真的就不去管了,那么女人会马上反过来质问你:“让你不管你还真的不管啊?”接下来,男人就要受尽女人上百遍的唠叨和责骂,最终以男人痛苦不堪收场。看来一个人如果不能读懂一句话的潜台词,是多么的可怕啊!
其实,社会中每个人说的话都会包含潜台词,不仅仅是女人,男人也如此。在生意场中,在职场生活中,很多话并不能直接说出口,只能以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姿态出现。如果听话者不能从中挖掘出语言背后的真实意图,那么只能错失机会或者会错意,最后要么丢失生意,要么闹笑话。读懂他人的潜台词对每个人来说都十分重要,很多人在成长的路上都会遇到他人或有意,或无意,或善意,或恶意地告诉你:你不行,你差远了。如果你把语言表面上要表达的话接受了,真的认为自己不行,那么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你能够做的事情了。
无论在真实的生活中,还是有着剧本控制的电视剧中,我们总是能够听到这样的一句话“这件事我不知道当讲不当讲”。当我们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如果认为不当讲,显然你拒绝了他人的友善提醒,还可能错失机会。这句话的潜台词当然是必须要讲,而且讲出来的内容还是具有相当分量的话。再比如,如果有人跟你说:我有个秘密不知道应不应该告诉你。那么他一定会告诉你。生活中,我们总是会遇到一些不需要选择的选择题,一些不需要回答的问答题。
咱们中国人讲话注重含蓄,往往“话留三分”,需要仔细琢磨。你听到的,可能不是对方真正想要表达的;你猜测的,可能并不是对方真实的心思;你所做的,自然也不是对方所期待的。这样一来,做人做事,难免会处处碰壁。想要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与人打交道,了解对方的心理活动,读懂对方的潜台词变得尤为重要。
朱健是一家海外贸易公司部门的主管,在公司工作了几年,颇得老板的器重。但是谁也没想到,就在他事业兴盛之时,他却被平时工作不如他的副手挤掉了,原因就是他读不懂老板的语言潜台词。
事情是这样的。有一次老板和朱健谈话,先是夸奖了他一番,然后问他:“你领导的部门是否会考虑裁员啊?”朱健想都没想,直接回答:“不会。”后来他的副手李刚成为了部门的主管。他才弄清楚,老板早就有意裁员。
通过这件事,朱健明白原来老板问的任何问题都是有指向的。此后,他试着去读解老板的弦外之音。一周后,朱健和老板去美国出差,老板对其中一位客户的产品明显更有兴趣,但是这个产品的价格略高了一些。于是老板用咨询的口气问他:“你觉得怎么样啊?”朱健碍于上次的教训,他回答说:“我觉得不错,值得购买。”后来他验证,老板其实早就做了买的决定,只是他也需要下属的支持。
联英人才副总裁曾华认为,老板的提问最具职场属性,多半会涉及加薪、升职、绩效考核、裁员等一些敏感话题,多以试探、提问、激励来套取员工的真实想法。“对老板的问题要格外小心,因为领导说的话经过一番权衡思考,不能用简单的是或不是来应对。不经意的问话,可能是试探你的观念是否与他一致。”可见,只有读懂他人的话外音、潜台词,才能够读懂人心,不受制于人,做人做事才能更加顺心。
潜台词是埋藏在语言下的真相,读懂孩子的潜台词,能够平息孩子内心愤怒的情绪;读懂老板的潜台词,你的事业将蒸蒸日上;读懂恋爱的潜台词,爱情将更加的甜蜜。
4.目光坚定的人,也有可能在说谎
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从观察别人的眼睛能够断定出一个人是否说谎。但是目光坚定就代表一定没有说谎吗?事实上,研究表明,即便是对方目光坚定地看着你说话,他也还是有可能在说谎。我们都知道当一个人在说谎时,常常会躲开别人的目光或者将脸转向一旁,但是国外的一个实验却让我们发现,我们所认为的事实和真相相反。
研究的过程中,研究人员找来了一群人,然后将这一群人分为两组,让他们面对面坐着,然后让其中一组人对着另一组人撒谎。研究人员还在隐秘之处安放了摄像头,将这个景象拍摄下来。最后的结果让人非常吃惊,撒谎者的表现跟我们平时所理解的结论相悖。实验者中只有大约30%的人会在撒谎的时候,眼神游离不定,而且很容易被发现。而剩下的70%的撒谎者中,都是目光坚定地看着对方。正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眼神游离不定会被识破谎言,所以他们反其道而行之,以避免自己的谎言被识破。在这些成功撒谎的人当中,85%是女性,而男性仅占15%,这也说明了女性更容易控制自己的眼神,避免让对方发现自己撒谎的秘密。
既然是这样,要如何通过外部的表现,识破对方的谎言呢?其实,在撒谎者撒谎的时候,他们的眼珠通常会撇向一边,但是在谎言要爆发之前,他们通常会表现得非常镇定,目光坚定。其实要识别对方是否在说谎,眼神是否游移并不准确,应该观察对方的眼神,还要观察对方的瞳孔变化。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的心理活动与瞳孔变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在西方曾流传一个关于赌徒诈骗庄家的故事。有这样一个聪明的赌徒,他每次在下注时都会先下小金额的赌注,然后他会密切观察庄家的反应。观察庄家的什么反应?那就是庄家的瞳孔变化。如果赌注押中了,庄家的瞳孔就会骤然扩大,如果赌注押得不准,那么庄家的瞳孔正常。于是赌徒每次看到庄家瞳孔放大,他就加大筹码,庄家就屡次输钱,但庄家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玩不过赌徒。
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人们早就发现了心理活动与瞳孔的秘密。当一个人在撒谎时,他会产生一种紧张情绪,在这种紧张情绪的刺激下,他的瞳孔就会扩大。所以,上文中的庄家一看到赌注押对了,他就会紧张,瞳孔就会扩大。所以,目光坚定只是表象,观察瞳孔变化才能了解一个人究竟是不是在撒谎。当然了,瞳孔扩大并不都是撒谎,因为人们在恐怖、愤怒、喜爱、疼痛的状态下,瞳孔也会扩大。所以,一定是在交谈某种话题的情况下,他并没有表现出强烈的反应,但是他的瞳孔却明显的扩大了,这个时候,我们才能够断定他在撒谎。
一个调查机构将一名间谍抓住,然后要他供出同谋的名字。可是软硬兼施后,始终没有撬开这名间谍的嘴巴。于是,他们将写有与这名间谍一起工作过的人的名字的卡片展示出来,然后分别拿出这些卡片在这名间谍的眼前询问,调查人员仔细地观察这个间谍在看到这些卡片后眼部的非语言信息。结果发现,当间谍在看到两个人的名字时,他的眼睛突然睁大,然后瞳孔迅速收缩,眼睛轻轻地眯了一下。经过审问,果然这两个人就是他的同谋。
间谍在看到同伙名字时瞳孔产生变化,因为他出现了紧张的情绪,所以眼睛下意识地睁大了,但是他又不想让别人发现他的反应,于是他又迅速地收缩瞳孔,使得眼睛变成了眯缝状。
观察你身边的人,那些撒起谎来,脸不红不白,心不惊、肉不跳的人,目光也十分地坚定,通常容易得到大家的信服。这都是因为很多人将目光坚定视为真诚的标准。当你知道了这并不是体现真诚的唯一标准时,你才能读懂你身边的人。
5.通过声调的高低看内心的起伏
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语言沟通是主要途径,而声调在其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人与人的音色和音质有着很大的区别,每个人说话的声音都不尽相同,有的人似乎是天生的大嗓门,而有的人说话则像涓涓细流,细声软语。伦敦大学心理研究所的教授史蒂夫·马克里认为,声调的高低和人的心理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声调的高低能够传递出很多的信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能够透视出别人的心理特征。
史蒂夫·马克里曾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他在大学校园里随机找到300名学生,将他们分成两个人一组,与他们分别进行了面对面的沟通,并且根据这些学生的声调对其进行心理分析。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观察,史蒂夫·马克里教授发现了一个规律:声调高的学生能够掌握话语的主动权,甚至可以让对方没有插嘴的机会;而那些声调偏低的学生,一般都处于被动的倾听,他们在对话中处于被动。
为了能够进一步地读懂这些学生的心理特征,史蒂夫在随后继续对这些学生进行了跟踪式研究。研究发现那些说话声调低的学生通常具有冷静、胆怯、不爱出风头等心理特征;而那些说话声调高的学生性格比较外向、勇敢、喜欢出风头。史蒂夫·马克里就是通过这个实验进一步确定了说话声调的高低能够反映一个人的心理特征。
现实生活中,我们周围有一些朋友,他们在进行语言的表达时,声调的起伏变化最为明显。我们通过他们的声调高低恰好能够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曾有过这样一个事例,周红是小学六年级一班的英语教师,同时也是班主任。她的班上曾经发生了一起4名学生入室盗窃的事件。
孩子们的青春期临近,各种叛逆的性格也凸显出来。几个孩子在和家长吵完架后,被警察带到了派出所。在派出所几个孩子什么都不说,只是低头哭。警察为了安抚孩子们的情绪,决定委派周老师对这几个孩子进行安抚,希望他们能说出盗窃的物品放哪了,以及一些丢失的钱的去向。
周老师分别对几个孩子进行单独安抚。首先是和王学斌谈话,他的声音微小,同时眼神飘忽不定,而在监控外观察的警察们却意识到王学斌一定是知道盗窃案的有关细节,同时根据他的表现,警察们断定王学斌这个人胆怯且没有主见。为了验证判断的是否正确,警察示意周老师对其他孩子进行安抚。
身材矮小的李峰在面对周老师的安抚时,表现出了十分的不耐烦,并说:“别问我,我什么都不知道,什么也不会说。”他的声调很大,警察们从他的声调断定他一定是一个有号召力的人,并且性格争强好胜。
周老师在对王小川和张大兵安抚的时候,他们两个人同样精神萎靡不振,情绪低落,而且声调十分的低,甚至不刻意去听,很难听清他们说的到底是什么。
通过周老师的帮忙,警察们很快断定出李峰是这次入室盗窃案的主犯,他们对其他三个孩子进行了教育,他们三个很快就说出了李峰带领他们爬窗户入室盗窃的事实。就这样,警察通过心理战术的运用让犯罪的孩子主动交代了犯罪经过。其实警察之所以能准确把握犯罪分子的心理特征,完全归功于对心理学的研究。当然,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从犯罪分子声调的高低中看出其内在的心理变化。
一个人说话声调的高低体现了一个人内心变化的起伏。很多人担心别人误解自己的时候会声调变高,以此来解释自己;也有的人做错了事情,担心自己的事情败露,通过提高自己的声调以掩饰自己的心虚。俗话说,有理不在声高,声调的细微变化看似平常,但其中却蕴含了很多的信息,这些信息能有效帮助我们洞悉人心。
6.疾驰的语速亮出了直白的心迹
自古就有诸葛亮的“七视读心识人法”,实际上这就是通过有目的的谈话交流,来看透一个人的内心特征。在生活中,只要你稍加留心,就会发现每个人说话都各有特点。在心理学家的眼里,通过说话方式,可以进一步了解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人与人之间的交谈不同于动物之间的嘶吼,语言的表达是一种思想交流,其中包含着语速、语气、声调等变化。心理学家认为,通过观察一个人说话的样子,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一些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比如,语速极快的人,通常反应灵活,思维敏捷,应变能力也强;而语速慢的人通常内心比较善良,性格比较平和,待人比较宽容。
生活中很多人说话都没有去考虑语速快慢的问题,其实一个人语速的快缓直接体现出说话人的心理特征,同时也反映出了他的心理健康程度。在不同情境下,一个心理健康、感情丰富的人会采用不同的语速。
比如,当一个人面对一篇富有战斗力激情昂扬的文章时,他通常会加快语速来抒发一种战斗的热烈;而面对一篇优美的散文时,则会以一种悠扬、舒缓的语气来表达那种美感。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说话方式、语言速度。很多人的语速是因语境因素的改变而改变的。语速急促,声调偏高,很明显的是证明自己,压制对方。曾在一次电视座谈会中,有位评论家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男人如果在外面做了亏心(风流)事,回到家里,必定滔滔不绝地与太太讲话。”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当一个人的心中有不安或恐惧情绪时,言谈速度会变快。凭借快速讲述不必要的多余事,试图排解隐藏于内心深处的不安与恐惧。
所以,你可以通过这样的一个心理学知识来读懂你身边的人,像有些平日能言善辩的人,有时候忽然结结巴巴地说不出话来;相反地,也有些平时木讷讲话不得要领的人,却突然会滔滔不绝地高谈阔论。遇到这种情况,一定是对方出现了什么问题,这种反常的行为都说明了对方在有意地掩饰自己内心的不安。其实在工作岗位中,我们也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平时沉默寡言的同事,忽然之间格外多嘴;平时积极热情的同事,忽然之间寡言少语,这都表明他们的内心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那么,什么是语速呢?语速就是讲话时声音的快慢,一个人在单位时间内说出音节的多少。一般来说,按照讲话的速率,一般可分为快速、中速、慢速三种。
快速——一分钟200个音节以上。表示激动、紧张、兴奋、欢快的心情。
中速——一分钟200个音节左右。表示心情平静,没有什么起伏。一般来说,正常的谈话都是这个语速。
慢速——一分钟100个音节左右。表示心情非常悲伤、沮丧。
人们日常讲话时,讲话速度属于中速,一分钟200个音节左右。如果一个人的讲话速度太快,超过200个音节,就会给人焦虑的感觉,对方也会因为你说得太快而听不清你说的是什么,更别提听懂了。相应的,如果讲话太慢,小于200个音节,就会给人以拖沓迟钝的印象。
语速可以给听众以不同的心理感受,所以,在交谈时,我们可以通过对语速的调整,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平时说话语速极快的人,一般性格比较外向,思维敏捷、应变能力强、口才极好。只要他张口就坚决不给对方插话的机会,这种人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因此在交际场上游刃有余,总能轻而易举地达到目的。同时,心直口快的性格使得他们没有心机,情绪比较多变,性格容易暴躁、遇事武断,可能会一意孤行。
平时语速平缓的人,说话的语速相对比较慢,通常做事也是不紧不慢,即使有什么紧急的事情,他们也照样雷打不动地用自己独有的语速转述给别人听。这种人性格比较宽厚仁慈,内心温柔且善良,思维细致,善于谋划,能够尊重和采纳他人的意见,当然也不是完全的人云亦云,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但是由于思维不够敏捷,做事犹豫不决,缺乏魄力,所以往往很难获得成功。
语速可以很微妙地反映出一个人说话时的心理状况,留意他的语速变化,你就留意到了他的内心变化。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