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妈妈,请这样爱我-“懒猫”父母逼出个能干孩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挂好衣服,让孩子学会内务整理

    你要教你的孩子走路,但是应由孩子自己去学走路。

    ——美国思想家爱默生

    案例

    在我家,女儿思洋绝对是那个“小公主”,整天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而且还总是表现出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对于她这种态度,我们一开始也没太当回事,姑且不说现在只有一个孩子,就是有两个孩子也不舍得让他们去做家务。但是后来和思洋的一场“对话”,让我意识到这样听之任之对孩子未必就是好事。

    思洋的想法是在一次听故事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有一晚,我给思洋读童话《小猴皮皮》。书中的小猴皮皮不喜欢干活,就知道玩。有一天,他去找小熊和小兔踢球,但他们都说没时间,结果皮皮很伤心,一边哭一边跑回家里问爸爸妈妈,为什么小熊和小兔不愿跟他玩。皮皮妈妈告诉他,小熊和小兔都要干活,他们没有时间玩。后来经过皮皮妈妈的教育,小熊皮皮认识到了自己不干活不是个好习惯,就帮爸爸妈妈干起了活,而且还感到很快乐。

    当时,我给思洋读完了后,就和她讨论小朋友应不应该干活的事情。当时思洋反问我:“为什么皮皮要干活,不是有他爸爸妈妈在吗?”听她语气里还有种很困惑的样子,说实话,当时我心里很难受,原来孩子一直抱着这样的想法。于是我就问思洋:“这么说爸爸妈妈干活是理所当然的了?”谁料想思洋竟然回答说是,并且还说这是爸爸妈妈的义务。听了思洋的话,我没有再接着说下去,内心里为孩子的自私而感到难受。可换个角度一想,她只是个5岁的孩子而已,她的这种想法是谁给她种下的呢?记得这样一句话:没有有问题的孩子,只有有问题的家长。确实,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担心孩子这样那样的,总是想着什么都给她最好的,可从没有想过要教给她如何回报、感恩,这难道不是我们做家长的错吗?所以,当即我就决定要想办法转变思洋的这种想法。

    用什么办法呢?我想到思洋是个很爱干净、爱整洁的孩子,于是就准备利用她的这个特点做一下文章。

    实验的当天,我先让思洋的爷爷奶奶把她接到他们家去,而我和老公则逛街购物去了,不过我们逛街的目的不仅仅是为家里添置东西,也是为让家里出现凌乱的状况做点准备。晚上我们到家时大概已经7点半多了,因为确实很累,我一进家门就把大包小包一扔,一屁股坐到沙发上懒得动弹,老公则干脆把自己扔到另一张沙发上梦会周公去了。

    经过我们的这一番折腾,不用想也知道,此时我家的客厅完全失去了以前窗明几净的状态,只能用凌乱不堪来形容了。我当然是不能收拾的,故意坐着不动等女儿回来。

    果不其然,思洋一进家门就嚷嚷起来了:“好臭啊!好臭啊!”她一手捏着鼻子一手指着爸爸的鞋子说。

    “爸爸,爸爸,你怎么把你的鞋子乱放?”思洋推了推已经鼾声如雷的爸爸。

    “妈妈,你怎么不把衣服挂起来?”思洋没等她爸爸有所反应,立即掉头对我进行指责。

    “没什么啊,不就是衣服没有整理吗?”我一看机会来了,故意轻描淡写地说。

    “妈妈怎么能这样?奶奶,我们没有地方坐了。”思洋一看攻击不了我,迅速地转向奶奶那里寻求同盟。

    “是啊,那可得找个办法解决,要不我们帮忙整理一下吧!”奶奶洞若观火,看出我是一副故意的样子,就明白了我其实是想让思洋动手去做。婆婆真不愧是老教师出身,看一眼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于是非常积极地配合着我的想法。

    听到奶奶的建议,思洋没有表态要不要帮忙,反而对着沙发上的我喊道:“妈妈,快起来整理一下衣服。”语气里竟然还有点命令的成分。

    “宝贝,你不知道我和爸爸今天有多累,你看我们都累得爬不起来了,一会儿我还要做饭,你帮着整理一下行吗?”我当然不会如她的愿,故意懒洋洋地问道。

    “这……要不,让奶奶整理吧。”思洋没想到我非但没有接招而且还把这个烫手山芋扔给了她。她犹豫了半天后则想把这活转嫁给奶奶。

    “奶奶可是长辈,怎么能让奶奶干活呢?”我出声阻止道,开玩笑,今天无论如何我们家长也不会接手这活。

    这时,被思洋吵醒的老公也赶紧上来帮腔:“思洋,你看爸爸妈妈今天都很累,奶奶又是长辈,你就帮着我们干吧。”

    “可是,我不会啊。”思洋嘀咕着。

    “这很简单,只要你按照爸爸的指示去做,你就能做好,怎么样,要不我们试试?”老公继续鼓励。

    “好吧。”在众人的威逼利诱下,思洋小朋友终于同意了。

    “你先到卧室拿来撑衣服的衣撑。”老公这下子完全没有了刚进门时的疲惫,而是声音高亢地指挥着。思洋听了爸爸的指示,便去卧室里拿了几个衣撑出来放到爸爸面前。

    “你看好了,就这样,闺女,看着爸爸怎么做。”老公一边说一边做着示范。“很简单的,你来做一下。”

    思洋学着爸爸的样子把衣服套到撑子上。很快,四五件衣服顺利被思洋搞定了,它们被整整齐齐地摆在了沙发上。

    等思洋做完以后,我和老公还有奶奶及时对她提出了表扬,老公还教思洋把衣服一件件地挂到了衣服架上,然后我们一起对客厅稍加收拾,让它恢复了以前的整洁。

    晚上临睡觉前,思洋对我的举动仍有不满,她批评我说:“妈妈,你以后不要这样了,否则我还要干活。”看来人家还是有私心,仍是想让我们干活。

    “好的,不过,这段时间妈妈很忙,每天都要去工地监督施工,家里的活妈妈确实没有时间去做,你也不小了,就不能帮帮妈妈吗?”我对思洋的批评进行了反击。

    “那我怎么帮你?”思洋终归是个小孩子,多少还是肯听话的。

    “也不是都让你做,这样吧,你先帮我们做一件事,那就是我们回到家后,你帮我们把脱下来的外套挂起来,就像今天晚上一样,好吗?”我没有一开始就让她做其他的事情,而是让她继续负责做今晚这件让她很有成就感的活儿。

    “这还不简单。”果然,思洋非常痛快地答应了,因为她还沉浸在被肯定的喜悦中呢,我再次对她进行了表扬,以巩固她的自信。

    “那整理衣服这一块我包了。”受到了表扬的思洋最后拍着小胸脯做出保证。

    就这样,在我们时不时的“偷懒”中,思洋逐渐学习并且习惯了分担一点家务活儿,例如整理衣服、倒垃圾之类的事情,现在都归她管了。而且,更重要的是,她已经形成了这样一个意识,那就是,家务劳动人人有份儿。

    四五岁是培养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关键期,在这个年龄阶段,他们因为好奇,什么都想参与一下。但是在这个年龄阶段,父母对他们表现出来的行动欲望往往会进行制止,这种对他们的包办,会令孩子丧失做事的欲望。所以,最好的方式是保护他们做事的积极性,并用巧妙的方式去引导他们坚持下去,让他们渐渐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对于那些不愿意做家务的孩子,父母也要想方设法引导他们去参与劳动。

    比如,我们可以用讲故事的方法引导孩子,告诉他们一个爱劳动的孩子是如何受到别人表扬的,而一个不爱劳动的孩子是如何遭到别人冷落的。故事中间可以穿插一些道理。你可以告诉孩子,做家务不是爸爸妈妈的专利,而是每个家庭成员的义务。

    有时,孩子虽然想去做,但在开始的时候却因为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而出现了破坏的行为,这就需要父母及时教给孩子“做”的方法。比如通过游戏的方式,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做收拾衣服等物品的游戏,让孩子知道把脏衣服放进洗衣机里,让孩子辨别哪些衣服是爸爸的、哪些衣服是妈妈的,让孩子知道把鞋子整齐地放进鞋柜里,等等。

    在教育思洋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自己以前对孩子的教育中出现的失误。我们经常不让孩子做这做那,从未意识到应该引导让他们去做,这导致了孩子认为干活就是爸爸妈妈的义务,与自己无关。为了改变思洋的这个想法,我就让自己懒起来,把做的机会巧妙地留给了思洋,使得她不得不接受任务。结果一段时间下来,思洋不但做得很好,而且也改变了原先的想法,知道家里的事情人人有份,都有义务去做。可见,孩子不是不会做,而是我们没有给他们做的机会。

    孩子都是善良的,只要你好好把道理说清楚,他们是会为你考虑并接受你提出的要求的,当然,前提是这些要求是该年龄阶段的孩子所能做到的。

    所以,当你想要孩子去“做”时,不妨“懒”一下。因为你“懒”了,孩子就勤快了。

    整理玩具,让孩子自己收拾东西

    习惯培养应当从少年儿童开始,这样最为有效。

    ——习惯研究专家周士渊

    案例

    儿子禾禾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那就是他在玩过玩具之后,从来都不知道收拾,看过图书后也不会放回原处,等到下次再玩再用的时候就找不到,如果我们大人不帮他找,他就急得大哭、跺脚。

    对于他的这个毛病,我一直很想帮助他改掉,可想了很多办法感觉都没有什么效果,最后,我决定用一个笨方法来治治他。我的招儿就是让自己做个“懒妈”。

    首先,我不得不承认,儿子之所以出现这样不好的习惯,原因也主要在于我们。一直以来,禾禾每次玩完玩具后都由我和孩子的爸爸帮他收拾,后来形成了习惯,禾禾也感觉这是理所当然的,每次玩完之后他只负责跟我们说一声:“妈妈(爸爸),我玩完了。”这小子的言外之意就是让我们帮他收拾玩具。在他很小的时候,我们还没有感觉到什么,可这小子眨眼间就3岁了,还是一如既往不管不顾的样子,我们就再也看不下去了。

    那一段时间,我们让禾禾随便折腾,但每次他玩完以后我也从不去收拾。一开始,禾禾没有感觉到什么,可后来就不行了,由于没有收拾的玩具占满了家里的角角落落,他没有可玩的地方了,于是就开始向我抗议。

    “妈妈,你为什么不帮我收拾玩具了?”他的语气里充满了指责。

    “唉,妈妈最近不想动。再说了,儿子,我为什么要帮你收拾玩具,又不是我玩的。”我的语气也很不满。

    “以前都是你收拾的。”面对我的不满,他还很委屈。

    “你自己收拾吧,妈妈不想活动。”我假装打个呵欠,然后走开了。

    “妈妈讨厌,妈妈懒死了。”这是禾禾给我的最后一句指责,很显然,他生气了。

    但我呢,照旧一副不管不问的样子。终于有一天,禾禾没有玩具玩了,因为东西实在太乱,他想玩什么玩具时根本找不到了。这次,他真着急了,开始哭着向爸爸告状:“爸爸,我没有玩具玩了。”

    “这不都是你的玩具嘛,怎么会没有玩具玩?”他爸爸指着满屋的玩具说。禾禾看了我一眼,但并没有说话。

    “是不是生妈妈的气了?”他爸爸及时捕捉到了他的眼神,故意问他。

    “嗯,妈妈懒,不收拾玩具。”这是禾禾对我的控诉。

    “禾禾,你是大孩子,而且现在都是幼儿园的学生了,应该知道玩具在玩过以后要自己收拾起来。”

    “可以前都是妈妈帮我收!”禾禾继续辩解。

    “是,那时候你小,妈妈才帮你收拾的,但现在你大了,自己能做了,为什么不去做呢?”他爸爸继续说道,我们两人在这方面一向配合度很高。

    禾禾不吱声了,只是看着满屋子的玩具不说话。听见父子俩的谈话遭遇冷场,我适时走出来给禾禾找台阶。我装出无辜的样子问禾禾怎么了,禾禾没有吱声。

    “是不是想把这些玩具捡起来,但又不知道怎么捡?”一看就知道禾禾面对着满屋子的玩具头疼了。“嗯。”禾禾终于应了一声。

    “这好办,我和爸爸帮助你!不过我们只帮助你把这些玩具分类,然后你负责收拾到箱子里,怎么样?”对于我这个半是威胁半是诱惑的提议,禾禾也只有接受的份儿。

    那天,我们一家三口为收拾玩具忙碌了一个下午。在捡玩具的过程中,我问儿子:“禾禾,你还记得三毛的故事吗?”

    “记得。”

    “三毛找不到爸爸妈妈了是不是很难过?”

    “是的。”

    “那儿子,你想一想,如果你的那些玩具找不到家了,找不到爸爸妈妈了,它们是不是也感觉很害怕?”我指着到被扔得处都是的玩具问儿子。

    儿子对于我的问话没有吱声。

    “儿子,妈妈只想让你知道,对玩具们来说,玩具箱就是它们的家。”我边说边走过去拿起一个电动汽车,继续说,“你看,这辆汽车本来和那辆车是兄弟,它们本来是一家人,可现在,那辆车呢?”儿子赶紧开始搜寻起来,最后,我们从沙发底下找到了另一辆。我把两辆汽车放到一起,说:“你看,它们都找到自己的兄弟姐妹了。”儿子听了我的话,很高兴。

    我见状就继续启发说:“儿子,你想一想,假如你的超人巴比特有一天找不到家了,会是什么感觉?”

    “它会很难过。”

    “就是,你看有时候你把它们扔得到处都是,这样它们就找不到家了。”

    “以后我会让它们回家。”

    “这样才对嘛。记得有一次你发脾气的时候把那个小山羊摔到地上,妈妈当时都能听见它的惨叫呢。”

    “真的?”

    “真的。儿子,记得以后好好待它们,把你的玩具放回它们的家中啊。”

    “好的。”

    就这样,在我的一步步引导下,儿子在那天表现得十分好,直到我们把所有的玩具都装回了玩具箱。也正是从那次以后,儿子逐渐有了自己收拾玩具的意识,并且慢慢地在我们的引导下开始朝向自己动手、自己整理的方向发展。

    整理玩具其实是每个父母都必须教孩子去做的一件事情,当然一开始,孩子们都不知道要把玩具收拾起来。所以,父母要帮助孩子建立这种意识,跟孩子一起把玩具整理好,用你自身的行动去影响、带领孩子。

    父母要如何正确引导孩子,让他们知道玩具玩过之后应该放回原处呢?你可以像本案例中的母亲这样问孩子:“如果不让你回家,你会怎么样?”等孩子告诉你他们的感受后,你就告诉他们:“积木宝宝也是一样的,如果不把它们送回家,它们会和你们一样难过。”

    父母还要为孩子准备好储存物品的工具。为了让你的孩子养成自己收拾东西的好习惯,父母应当为孩子准备一些储存物品的箱子。例如,一个专门装球的箱子,一个专门装布娃娃的箱子,并引导孩子对不同的玩具进行不同的归类整理,以便在需要的时候自己就可以找到。

    另外,当你的孩子主动去做这些事情时,家长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孩子树立自信心和继续做下去的兴趣,让他认识到整理东西并非难事。

    在引导儿子学会收拾玩具这件事上,我发现其实孩子都是需要引导的。有时候孩子的一些习惯都是我们家长错误引导造成的。

    比如孩子玩完玩具后,家长总是主动帮着收拾,孩子当然就学不会自己动手。等孩子习惯放手不管以后再想让孩子养成收拾东西的习惯,就会有点难度。不过,只要父母坚持引导,一般来讲,孩子都能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另外,习惯的养成与年龄有着密切的联系,年龄越小越容易养成,年龄越大越困难,因此父母要注意别错过孩子合适的年龄来培养他们的好习惯。

    去超市买盐,迈出家务第一步

    在习惯的培养当中,要有些快乐的事情,让孩子在体验中快乐成长。

    ——教育科学研究专家孙云晓

    案例

    我有个女儿叫欣欣,我像很多母亲一样希望欣欣将来能具备女孩子所应该具备的能力,比如,会做家务,善于理家,等等。但是,欣欣却仿佛缺少这一方面的天赋,尽管平常我也要求她帮助我洗洗碗什么的,但她总是告诉我,她怕弄坏了自己的手或弄脏了衣服,并总是以此为借口逃避我分给她的任务。

    在我屡次要求未果后,只好决定另辟蹊径,找一个既不会伤害她的手也不会弄脏她的衣服的方法,给这个6岁的小妮子施以“惩戒”。我决定派她去买东西,当然,是从最简单的购物入手——让她去超市买盐。

    “欣欣,家里没盐了,去帮妈妈买一包!”我在厨房里喊道。

    谁料想她斜视了我一眼,然后很干脆地说:“不去。”

    “欣欣,妈妈今天有点不舒服,你就去帮我买吧!”我耍了个手段,再次要求道。

    “别找我,我说过了,不去。”欣欣再次表示拒绝。瞧瞧,这哪是个6岁的小孩啊,对老妈的不舒服竟然能无视到这种地步。

    见欣欣的态度很强硬,我也不勉强她,但是在当天中午的饭菜里我没有放盐。(正好那几天她老爸不在家,就我们娘儿俩吃饭。)欣欣那顿饭吃得很不痛快,直嚷着:“难吃死了!”我对她的嚷嚷采取了“漠听”的态度,最后她忍无可忍一推饭碗,不吃了。但我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照舅)。

    到了晚上,我如法炮制,欣欣见我充耳不闻后,也咬着牙吃起来。我则在一边煽风点火:“哎,最近要减肥,不放盐,正好也可以减少食欲,真爽!”这下我的刺激终于出现了效果,欣欣放下筷子大声对我说:“不就是去买盐吗,给我钱。”我立马从衣兜里掏出备好的零用钱给她。

    欣欣扭头就走,我在身后则大声高喊:“如果能把盐买回来,可有鱼腩烧豆腐吃哦!”(鱼腩烧豆腐是欣欣的最爱。)欣欣前脚刚走,我后脚就出门跟踪而去,毕竟是她第一次去超市买东西,我这个做妈妈的还是有点不放心,所以,跟在后面观察观察再说。

    只见她走进一家超市,先是茫然无措地站了一会儿,然后便向一个穿黄衣服的售货员走去,我看她好像是询问售货员什么,得到售货员的指点后,她便朝一个方向走去了。看来,这小妮子不傻,还知道询问工作人员。不一会儿,就见欣欣拿着一包东西朝外走。我趁她排队的空儿,先行一步到家,只等着看其初次战果。

    欣欣回来后,把那包东西放在我面前,说:“买回来了,这下你满意了吧!”我没有吱声,但拿起一看,哈哈,她买的是白糖而不是食盐。但是,我没有立即告诉她,而是拿出一个装食盐的袋子放到她面前。她看了看后,说:“怎么不一样?”然后,我用手指了指两个袋子上面的字,说:“这是食盐,这是白糖。”这下可好,欣欣瘪着嘴,没有了刚才的嚣张气焰。

    “没事,宝贝,正好家里也缺白糖,但是还需要你再去一趟超市,否则,鱼腩烧豆腐就做不成了。”我故意装得无所谓的样子,要不刺激到欣欣,她不去了不就没意思了吗。

    “好吧。”这次欣欣的口气也变软了。

    “好的,宝贝,这次去不是白去,你可以用剩下的钱买自己喜欢吃的东西。”我给了她一个奖赏,以便让她更有动力。

    “好嘞!”欣欣这下可高兴了。

    这次欣欣去了大约有20分钟,大概是为自己挑选想买的东西吧。等她回来后,我看见她一手拿着一包盐,一手拿着一块雪糕。

    她把盐放到我面前,说:“这次,没错吧?我还让售货员阿姨看了看。”

    “不错嘛,宝贝都知道运用战术了。”

    “战术?”

    “就是知道改变策略,为自己寻找做正确的帮助啊!”我指的是她询问售货员的事。

    “跟老妈说实话,自己去超市怕不怕?”我问欣欣。

    “不怕,你都带我去很多次超市了。”欣欣的回答还让我看到一点,那就是这小妮子其实不是不会做不敢做,只不过她不愿意去做而已。

    那晚,我给她的奖励是一份她喜爱的鱼腩炖豆腐。也正是从那以后,我就针对着她的兴趣、性格,屡次装懒,然后巧妙地让她去做。比如,我做饭的时候让她帮我洗菜,吃完饭后让她帮我刷碗……结果,欣欣都很乐意地去做了,并且还觉得很有成就感。

    培养孩子做家务其实是很有必要的,它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做事能力,还可以培养其责任心。父母要善于在生活中引导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父母可以让孩子从个人分内的工作开始,例如自己学习将衣服穿好、放好,自己的玩具自己收拾好,自己的学习用品自己整理……让孩子慢慢认识到其实做家务也是自己分内的工作。父母还可以帮助孩子设计制定一份工作计划表,让孩子知道他应该做什么,哪些活是属于他做的。

    当然,在做这些的时候,父母要利用灵活的方式,比如,可以采用比赛的方式,在自己做家务的过程中引导孩子一起做。

    另外,6岁左右的孩子,语言和行为能力都会迅速发展,他们开始有了自己复杂的情感体验,个体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并且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个体的自我评价能力也不断发展起来,开始注重外界的眼光。像欣欣这种不愿干家务的孩子,家长可以利用她这个年龄阶段的特点让“外界”来肯定她,这也是一种让她爱上家务的方法。

    在让欣欣去超市买盐之前,我是费了不少脑细胞的,虽然说现在的孩子很少有做家务的,虽然我们也不想让孩子因做家务而不高兴,但是,从长远着想,我还是决定引导欣欣去学做家务。毕竟,将来她需要自己去面对生活。

    欣欣是个外向的孩子,平常还有点爱显摆、不服输的性格特点。我就是抓住了她这种特点,鼓励法、激将法一起上,让她从买盐开始,逐渐让她开始做家务的。当然,让小孩子做家务,是要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果你给她个她干不了的,就会让她有种挫败感,很快就会失去兴趣的。

    洗自己的衣服,干力所能及的事

    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

    ——英国教育家洛克

    案例

    家里有孩子的人大概都知道,孩子都有很强的好奇心,比如,当你在洗衣服、洗脸或者刷牙的时候,他们就会因为好奇而想去模仿你。一般来讲,两岁的孩子最明显。我女儿贝贝在两三岁就是这样,她那个时候只要一看见我刷牙,便做出自己要刷牙的请求,只要我一洗衣服,她便把小手立即伸到盆里帮我去洗。

    看到她渴望的样子,我就给她个小牙刷,然后挤上一点点的儿童牙膏让她学着我刷牙;或者给她个小手绢之类的让她在旁边洗。那时候,贝贝的参与意识很强,家里的大小活动都想参加。我对于贝贝的这种行为,从来不加制止,尽管有时她会把自己的衣服袖子、鞋子弄得湿漉漉的。在我看来,孩子只要愿意去做就让她做,因为在她眼里,她所做的每一项都是游戏。

    但是等贝贝长到5岁时,竟然开始强烈拒绝这方面的参与。按说这个年龄阶段的小孩子应该还是有这种好奇和参与意识的,但贝贝却对此变得无动于衷,整天只沉迷于自己的图书中。对于她的拒绝,我也不知道原因,但是我决定让她动起来,小孩子正在长身体,也不能总坐着看书的。

    我不再为贝贝洗衣服,而是想让她自己洗。这样做的目的,一是想让她能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二是让她动一动省得总是坐着。那段时间,我总是趁着贝贝上学的时候把家里大人的衣服洗完,然后把贝贝的衣服留在那里不洗。贝贝看见自然有意见了,她问我:“妈妈,你怎么不给我洗衣服了?”我的回答是:“不想洗,而且谁的衣服我都不想洗了。”贝贝生气了,说:“妈妈,你真懒!”

    懒就懒呗,但我就是不再给她洗衣服了,特别是她那几件非常心爱的衣服。有一件是她爸爸去法国学习时买回来的公主裙,她非常喜欢,每个星期都要至少穿上一次;还有一件是她小姨给设计做成的裙装,她也非常喜欢,经常不离身地穿着。但因为我拒绝给她洗衣服,这两件衣服也一直被留在了衣服篮里,贝贝失去了显摆的资本,显得非常不高兴。

    但我却无视她的不高兴,坚决不给她洗衣服。很快,等贝贝去上学的时候,就发现没有干净衣服穿了。她开始向她爸爸控诉:“爸爸,我没有衣服穿了,要不你去给我买一件吧!”她爸爸问她:“你不是有很多衣服吗?怎么还要买衣服?”她的回答则是“妈妈不给我洗”。她爸爸反问:“为什么要让妈妈洗,你自己干吗不洗?”这一句话把贝贝说得不吱声了。

    但贝贝依然面临没有干净衣服穿的状况,可她自己又不知道该怎么做,干脆生气地坐到沙发上不理会我们了。

    “我记得贝贝小时候特别爱洗衣服的,大约是在两岁的时候,看到你洗衣服她也非要洗。”贝贝爸爸看到贝贝不理他了,就转过头来和我说话。

    “是啊,那时候只要我一洗衣服,贝贝就迫不及待地跑过来参与。我就给她一些小手绢之类的洗,贝贝每次洗得可干净了。”我也添油加醋地说,“对了,还有一次,她正在洗衣服,被来家里玩的李丽阿姨看见了,直夸贝贝是个爱劳动的好孩子呢。到现在,我们单位里的人只要一提起贝贝就会说她是爱劳动的孩子。”

    “我们的贝贝现在都5岁了,长大了,但仍然是个爱劳动的好孩子,你忘了,她还给我洗过鞋呢。”贝贝爸爸提到了那次贝贝给他洗鞋的事情。那可是一件发生在贝贝3岁时的事情,当时因为我正在忙着洗衣服,而她又极力想洗,就让她去刷爸爸的鞋子,可谁料想这小妮子竟然把她爸爸的一双皮鞋拿来洗了。

    “是啊是啊,我们贝贝是个爱劳动的孩子,从小就知道自己的衣服应该自己洗。”我和她爸爸一唱一和,密切配合。但偷眼看了一下表,快到上学时间了,我还是给贝贝找了一件事先藏好的衣服换上,然后期望这小妮子能够在放学回来后有所表现。

    晚上贝贝放学回家后,很显然有了心事,她对我说:“妈妈,娟娟的衣服都是她妈妈给她洗。”娟娟是她的好朋友,很显然,洗不洗衣服的事情成了小姐俩交谈的话题了。

    “贝贝,娟娟是娟娟,你是你。”我假装听不懂她的潜台词。

    “妈妈,你就给我洗洗呗,否则我真的没有衣服穿了。”贝贝见我无动于衷,只好央求道。

    “贝贝,你现在都是大姑娘了,自己的事情就要学着自己做。如果你有些衣服洗不了,妈妈可以帮着你。”我是这样答复贝贝的。贝贝没有了选择,只好一个人到洗手间里去忙活。当然,我给她留的衣服都是那种夏季里薄薄的、很容易洗的衣服。我看见她先把衣服泡到盆里,又往盆里撒上皂粉,然后就笨拙地搓衣服。看到女儿笨拙的样子,我感到好笑又心疼。可一想,如果孩子现在不学会照顾自己,将来她自己去上学了怎么办,进入社会了又怎么办。于是,我狠狠心没有过去帮忙。

    最后,贝贝脸上挂着汗珠,跑过来对我说:“妈妈,我洗不动了,你能帮帮我吗?”听她的语气诚恳,我也就答应了,并且一边洗一边告诉贝贝洗衣服的步骤。我首先告诉她在洗衣服时要先分衣服,例如把深颜色的和浅颜色的分别放到两个盆里,然后又告诉她怎么搓衣服,怎么把衣服用清水洗干净等等。其实我也知道,这些常识对于5岁的小孩子来说未必能很快接受得了,但是,我更知道这仅仅是开始。

    当然,那晚贝贝洗得很笨拙,可毕竟她愿意去做了。从那以后,我就常常挑一些她能洗的衣服让她去洗。现在,12岁的她已经不用我帮她洗一件衣服,而是能自己全部包揽了。

    孩子自从有意识的那一刻起,就什么都想模仿。按说,三四岁的儿童已经进入什么事情都想尝试自己去做的阶段,例如,自己穿衣服,自己挑选衣服等。但是贝贝之所以不再喜欢这样的事情,大概是因为她更喜爱图书一些。这其实也是孩子求知欲的一种表现,他们可以通过书中精彩的内容获得知识。可这个时期的孩子如果一味地沉浸在图书里不仅对于眼睛不好,也不利于孩子的身体发育,因为孩子的生长发育是需要活动的。

    我们知道每个孩子都有每个孩子的个性,所以,爸爸妈妈要做的就是从孩子的特点出发,引导他们。就像贝贝的妈妈为了不让孩子老是沉浸在书中,就引导她去洗衣服,这样一方面培养了她自立的能力,另一方面也给了她动手的机会。其实孩子还是好动的,所以父母可根据孩子的兴趣点引导他们去认识事物,去做事情。不要小看孩子的认知能力,在他们的小脑袋里往往有着超于我们大人的一些东西。

    按说,我们家贝贝是个特例,仅仅5岁就看书看得津津有味,而且还能坐得住。其实,引导贝贝去洗衣服,也主要是想让她增加点活动的机会,同时也让她有个很好的生活习惯,毕竟,我们大人将来不会跟她一辈子。

    但是贝贝是个很倔强的孩子,一般情况下,她对于别人的要求很难接受,所以,我就用了这招,让她没有干净衣服穿,但同时又极力描述她小时候的表现,让她朝好的方向发展。每个孩子都喜欢听赞美,所以,贝贝还是不知不觉地接受了我们的赞美,自己愿意洗衣服了。

    在很多人眼里,5岁的孩子哪里会洗衣服啊,但我不相信这一点,贝贝能在两岁左右就把牙刷得很好,还能洗手帕,所以5岁的她是可以洗一些简单的衣服的。后来,在引导她洗衣的过程中,我把步骤和注意事项告诉她,渐渐地她也就都学会了。

    所以,千万不要认为孩子不可以,不可以的只是我们大人的思想,其实,孩子的潜力是非常大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