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妈妈,请这样爱我-“多事”父母孕育爱心小天使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清除白色污染,让孩子懂得环保

    父母应该教育孩子做一个有爱心,能关心、同情他人的人,爱心,是来自千万人心底里的善良,而善良人有无穷的力量,它的回报也是无限的。

    ——《卡尔·威特的教育》

    案例

    女儿雯雯在我眼里简直就是一个天使,都说自己的孩子怎么看怎么好,这话一点不假。

    我是一名专职妈妈,自怀孕伊始,就辞掉了工作准备在家专职带孩子。现如今,雯雯已经4岁了,是幼儿园中班的小朋友。不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我们的雯雯可是班里的“小精灵”,深受老师和同学喜欢。

    一天下午,我接雯雯放学回家,雯雯坐在车里大声地唱着歌:“红的花,黄的花,绿绿草地是它家。红花好看不能摘,我们一起来爱它。”

    “今天学习新歌了?”我问。

    “是的。下午老师带我们去外面玩了,元元看到鲜花很漂亮就摘了一朵,结果老师批评她了。”

    “老师怎么说的?”这可是个不错的话题——爱护花草。

    “老师说,如果我们把花摘下来,花会很疼的,而且还让别人都看不到花了。”

    “那你摘了吗?”我想看看雯雯的反应。说实话,全职教育中还没有把相关内容提到日程上来,如果借此机会对雯雯进行一下教育,让她懂得爱护花草树木的道理倒是很不错。

    听了我的问话,雯雯一开始有点不好意思,但最后还是说了实话:“我一开始也想摘,但没等我摘,元元就被老师批评了。”原来如此。看来,有必要让雯雯增加点这方面的知识了。

    回到家,我便开始想点子。经过冥思苦想,我决定带着雯雯去给花草树木清除“白色污染”(因为大风的缘故,小区里的树丛里老有一些垃圾袋)。

    我利用吃饭的时间提出了这个建议。谁料想听了我的建议后,老公说我“多事”,但可爱的雯雯还是对我表示了支持,她好奇地问我:“妈妈,什么是白色污染?”

    “白色污染就是一些被乱扔掉的垃圾袋,它们有的会藏在一些树丛、花丛里妨碍树木和鲜花自由呼吸,从而使树木和鲜花不能快乐生长。”我简明扼要地给雯雯介绍了一下什么是白色污染,并说了它们的害处。听了我的话后,雯雯问我:“那怎么才能让树木和鲜花生长?”

    “这个好办,只要我们帮助树木和鲜花去掉这些白色污染,它们就能自由呼吸、快乐生长了。”我立即把握住机会建议道。

    “好啊好啊!”雯雯就是个可爱的孩子,马上对我进行了强势支持。于是我这个“多事”的老妈和雯雯约定每周六下午一起去清除小区的白色污染,帮助花草树木健康成长。雯雯毕竟是小孩子,只要有玩的事情当然欢呼雀跃了,但我也知道,小孩子的兴趣往往只能持续一时半会儿,我的主要任务是鼓励她坚持到底,不要半路“掉链子”。就这样,到了周六,我们吃罢早饭一人拿了个购物袋和铁爪子便开始行动了。一开始,我们钻到树林、花丛中,嘿,还真有不少!所以,不一会儿,我们就收拾了不少白色垃圾。当我们感觉差不多时,就把那些“收获”放到垃圾箱去了。

    “妈妈,是不是以后我们都要这么做?”回来的路上,雯雯问我。

    “是的,这可是为北京湛蓝的天空作贡献,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我肯定地回答。

    “好哎!”雯雯又是一阵欢呼。

    但我知道,这小妮子此时正处于新鲜时期,等这个阶段一过,说不准会闹罢工呢。果不其然,当我们坚持了一个月之后,就在第五周的周六,恰逢是一个下着雨的天气,雯雯便不愿意出去了。

    “妈妈,我们这周能不能不去捡垃圾袋了?”

    我看了看窗外,知道是这小妮子犯懒了,便说:“这阵还下着雨呢。不过,待会儿雨停了,妈妈要去捡,因为这是我们的约定。”

    听了我的话,雯雯没有吱声。大约到了中午11点左右,雨就停了,其实我也知道这样的天气再带着孩子去找白色垃圾是不合适的,但转念一想,如果孩子做什么事情随着自己高兴、想不做就不做了,不就太情绪化了吗,所以,我还是坚持鼓动孩子下楼。我告诉雯雯,下雨天可以改变一下方式,我们把那些被风刮下的树叶、树枝什么的扫起来倒在垃圾箱里就行了。

    “雯雯,我去了,你呢?”我向卧室里的雯雯喊了一声。

    嘿,半天没有回音,“雯雯,你不去吗?妈妈要去了,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坚持到底的。”我又追加了一句。

    “去。”语气中透着点勉强,不过雯雯好歹还是决定去了。

    “妈妈,你知道吗?那天楼下的王阿姨问我现在是不是还在捡垃圾,她好像嘲笑我似的。”原来是因为有人问,她怕被人笑话才闹的罢工。

    “雯雯,当我们决定做什么事情时,只要是有意义的就不要在乎别人怎么说,如果一有人说你就不做了,那任何一件事你都坚持不下来。”

    “是不是每个人都会被别人说?”雯雯想了想问道。

    “是的,只要是做事情,就有被别人说的可能,因为每个人的看法是不一样的。”

    “哦!”

    就这样,雯雯想放弃的想法就被我扼杀了。后来我又采取了一个小办法,那就是和她老师沟通了一下,说雯雯和我在做为树木花草除掉白色污染的事情。果然,老师听说了这件事情后,就在幼儿园里表扬了雯雯。这简直把雯雯给乐疯了,每周干活的劲儿更足了。

    就这样,我们坚持了下来,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人对我们的做法投来怀疑的目光,但我和雯雯依然做着自己的事情。而雯雯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对花草树木爱护有加,还知道了很多相关的知识,例如,什么样的花叫玫瑰,什么样的叫月季,这棵高高的树是什么,那棵矮的又叫什么,等等。

    任何意识的培养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一定要记住,只有坚持下去才会达到目的。一种意识的培养并不是单纯地靠“捡垃圾袋”就能达到的,而需要更为丰富的内容,比如可以借此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如果想让孩子从小就懂得爱护花草树木,父母首先要身体力行,孩子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如果父母注意把废弃的东西扔到垃圾箱里,而不是随手一扔,那么孩子也会养成这种习惯。另外,孩子毕竟是孩子,活泼好动是他们的天性使然,即使父母刚刚告诉过他们不要乱摘东西,他们也点头同意了,可是他们转头看到好看的花可能还是想摘。这其实不是他们“故意”的,而是孩子的爱美及好玩的天性。所以,父母要灵活引导,从孩子爱美的天性出发,让孩子懂得爱它们就要去保护它们的道理,从而使他们成为有爱心的孩子。

    在带孩子的过程中,我一个最大的体会就是,要善于抓住机会来教孩子一些道理。比如,在爱护花草的问题上,如果不是听到雯雯唱那首儿歌,不是听到她的同学被老师批评的事,我可能想不起让雯雯去爱护树木花草。爱心的培养并不只是对着人,对于花花草草、小动物的爱护等也具有同样的意义。只要父母会把握好时机,抓住孩子们天真善良的特点,就能培养起他们的爱心。

    从培养雯雯的经验中我发现,生活中处处可以培养爱心,比如,不要摘花以免它会疼,不要欺负小动物以免它受到伤害,不要故意损坏玩具,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利用的素材,在生活中俯拾皆是。先从最小的事情做起,让孩子有了这方面的意识后再慢慢接触大一点的事情,这样,孩子的爱心就被逐步地培养了起来。

    树立爱心榜样,让孩子学会分享

    我确实相信: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

    ——美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

    案例

    我和丈夫一年中有大半的时间都在外地工作,所以女儿君君多数时间是跟她的爷爷奶奶待在一起。毫无疑问,家里的老人们都是爱孩子的,但是把孩子交给老人带也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宠溺,使孩子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比如我家君君,从小就学会了吃独食,有什么好吃的,从来不会分给别人一点。

    随着君君越长越大,她的这个缺点也越来越明显。有时候,吃饭时看到自己喜欢吃的菜就直接把它拉到自己面前,完全不顾及别人要不要吃;有时候,家里有什么好吃的水果、零食,她也不愿意给大人,都是自己藏起来吃。眼看着君君的这个坏毛病,我非常着急,这孩子如果在幼儿园也是这样的话,哪里还有小朋友愿意和她玩。谁都不会喜欢一个自私的孩子。

    我的这些担心并非多余,后来我旁敲侧击地问了问孩子的爷爷奶奶,结果发现事实正如我的猜想一样,因为女儿的自私,班里很少有小朋友愿意和她玩。而爷爷奶奶看到自己的心肝宝贝这样,在家里就更加宠她,于是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

    那年,我发现到君君的问题后,感到痛心极了,同时也为自己没有时间陪孩子而感到内疚。于是趁君君幼儿园暑期放假的空儿,我给自己也放了一个月的假,回家好好陪陪孩子,当然主要想做点什么来改变一下她自私的性格。

    但是我知道,如果家长只是简单地去命令孩子做什么,孩子恐怕很难接受,为了使君君能够从内心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我决定先让君君尝一下“被自私”的滋味。

    最初回到家的几天里,君君对我这个妈妈不是太热情,她宁肯一个人自己玩游戏或者看动画片也不来找我。看到君君的表现,我多少了解了孩子的爷爷奶奶为什么那么心疼她了。很显然君君是孤独的,这与她跟我们的长期分离有很大关系。虽然我也想借此休假的机会好好补偿孩子,但一个清醒的意识又在提醒我这趟休假的目的。所以,我还是决定狠下心来完成任务。

    君君很喜欢吃水果,我回家的时候从海南带回了很多当地特产的水果。一天晚饭后,我拿出一种叫莲雾的水果,洗了洗然后切好放到盘子里准备一家人享用。在这之前,我已经和家里的老人们沟通好,所以,这也可以说是我们三个人的计划。

    在我们开吃之前,君君正在她的房间里玩游戏,我们没有叫她,而是三个人边吃边聊天。等我们吃得只剩下一块的时候,君君从卧室里走了出来,发现我们正在吃水果,而且还是她没有见过的水果,便问奶奶吃的是什么,奶奶告诉她说是莲雾。

    “好吃吗?”君君问道。

    奶奶说:“当然好吃。”

    然后君君就急了,说:“好吃你们都不给我留一块。”语气里有一种气急败坏的感觉。

    见君君已经被惹恼了,我就对她说:“对不起,君君,我们光顾着吃了,忘记给你留几块,等下次吧,我们再有什么好吃的水果会给你留着。”

    我故意轻描淡写的解释让君君一下子哭了出来,她边哭边指责我们都不爱她。看到君君的眼泪,她的奶奶心疼了,然后看着我欲言又止的。我知道老人心里难受,但我更知道不能功亏一篑,一定要坚持下去。我说:“君君,我们知道有好东西的时候,的确应该大家一起分着吃,但刚才我们忘记了,所以我们再一次郑重道歉。现在你哭也没有用了,已经没有这种水果了。”

    那一次吃水果的事,君君感觉伤害很大,但也无可奈何地接受了既定事实。后来我带着君君参加了一个聚餐,也正是这个聚餐让我们有了意外的收获。和我们一起吃饭的是我的朋友紫蓝一家。紫蓝家的小女孩文慧比君君大3岁,小女孩在她妈妈的教育下,成了一个很有教养的小淑女。

    席间,紫蓝给文慧安排了一个重要的任务,那就是照顾君君。

    “文慧宝贝,君君可是你的妹妹,你是姐姐了,所以,妈妈今天交给你一个重大的任务,那就是要把妹妹照顾好。”紫蓝说。文慧很愉快地接受了这个任务。在就餐的过程中,只要上来一道新菜,文慧就会让君君先吃,有时候,君君夹不起来,她就会帮君君夹菜。我看到文慧的表现,就大加赞扬:“文慧真棒,知道照顾妹妹,这说明文慧是个有爱心的孩子,有好吃的东西知道分享。”我这边对文慧是称赞不已,而君君呢,在享受文慧照顾的同时,倒也吃得很高兴。但是,她对文慧的照顾连一个谢字都没有说过,只是坦然地接受着别人的照顾。

    也许是我对文慧称赞得太多了,君君的眼睛里开始有了丝丝嫉妒。最后服务员给我们端上水果时,文慧替君君拿了块西瓜,君君竟然对文慧说了一句:“你先吃吧!”我听见了立即笑着对君君进行了表扬:“今天我们君君也有进步了,知道先让姐姐吃了。”由于我的高声赞美,紫蓝阿姨也对君君进行了表扬。君君有点不好意思了。

    可以说,这次的收获颇为意外,君君开始有点被触动了,但她还没有形成与人分享的意识。那天在回家的路上,君君对我在餐桌上不停地赞美文慧表示了不满,她问我:“妈妈,你为什么老是夸文慧姐姐呢?”

    我见君君开始有了反思,自然很高兴,就告诉她:“因为文慧姐姐很会照顾你啊,她知道有好吃的东西时要让给你先吃。”君君不太理解,又问道:“她让我先吃是她妈妈让她这么做的啊。”君君的话倒也不错,看来,君君的自私也不是天生的,只不过我们家长没有给她灌输“与人分享”这方面的意识罢了。

    我告诉她:“君君,别人没有义务要照顾你,文慧姐姐照顾你是因为她是个有爱心的孩子,她觉得你比她小,所以她照顾你了,你紫蓝阿姨也是这么想的。”君君听了我的话后想了一下说:“那我要谢谢姐姐。”我对君君的进步进行了表扬,并告诉她:“好东西大家一起吃、一起玩,是有爱心的表现,妈妈希望君君像文慧姐姐那样,做个有爱心的孩子。”君君听完很痛快地答应了。

    那一次的聚餐确实对君君有触动,当我在家里拿出一堆君君爱吃的巧克力时,君君虽然一开始还是像往常那样习惯性地接过巧克力就准备走,可很快她就犹豫了起来,然后看了看我,见我正微笑看着她,她便拿出三块巧克力给了爷爷奶奶和我。爷爷奶奶也很配合地没有拒绝,而是立即剥开含到了嘴里,并对君君的举动进行了表扬。

    后来,经过我们慢慢地引导,君君自私的毛病逐渐有所改观,家里买了什么好吃的,君君虽然还是习惯拿起来就吃,但只要我们一提醒,她就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对,马上会把东西分给爷爷一份、奶奶一份。

    而我通过这一件事情也发现,孩子的许多坏习惯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后期的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也许大人还没有意识到,但问题确实已经存在了。

    从那个假期以后,我也改变了以前的工作模式,渐渐地把精力放回到家里,抽更多的时间培养君君,还经常和孩子的爷爷奶奶沟通,就这样,在我们两代人共同的努力下,君君身上的坏习惯就越来越少了。

    现在很多家长忙于事业,与孩子长时间见不到面,基本的家庭教育也得不到保障。有的家长干脆把孩子扔给长辈,给孩子来个“全托”,其实这都是错误的做法。科学证明,孩子在5岁之前最好不要跟自己的父母分开,因为这样很容易让孩子缺乏安全感、缺少自信。另外,长辈带孩子的话,也常常会因溺爱而让孩子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

    其实,很多看起来非常自私的孩子并不是天生就自私,他们只是养成了这样的习惯,这主要与大人疏于对孩子的爱心培养有关,因为缺乏爱心是导致自私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呢?

    首先,要改变孩子的坏习惯。父母应该冷静地对待孩子的缺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所以父母一定要有颗宽容的心,先听听孩子的想法,然后在了解了孩子想法的基础上,引导孩子改掉坏习惯。比如当孩子出现不愿意分享东西的情况时,我们可以采用鼓励、讲故事或者正向榜样等方法来引导。

    其次,对于孩子出现的哪怕一丁点儿的提高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孩子都是习惯听表扬的,如果父母及时对孩子的行为给予肯定,孩子就能真切地感觉到自己的做法是正确的,然后就会慢慢地朝这个方向发展。

    都说隔代教育存在很大隐患,这一点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但是我认为如果我们和老人沟通协调好的话,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我们一定要给老人讲清利弊,这样他们才会心甘情愿地放弃掉“老经验”接受“新经验”,毕竟他们是爱孩子的。所以,如果是家里的老人在帮你带孩子的话,一定要时常跟老人沟通交流,让他们知道究竟怎样做才是真正对孩子好。

    比如,在吃东西时,如果孩子主动分给长辈吃,那么就应该接受而不是像很多长辈常做的那样,去拒绝;当父母在想方设法改变孩子的坏习惯时,老人要配合支持,就像在改变君君的过程中,有了爷爷奶奶的配合我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另外,我还发现一点就是,父母要善于利用榜样的力量给孩子以正面的暗示。君君的改变是从看到文慧的良好表现开始的。所以我认为,父母一定要善于利用身边的事情,即对好的或坏的事情父母要明确表示赞许或者不赞许,让孩子通过你对事情的态度来明白自己应该怎么做。

    爱心资助让女儿收获友谊

    小孩子常常是利己的。但是我们要慢慢地教他爱人之道,不要认为他年纪尚小,可以不必讲这种“迂腐”的事情。

    ——中国近现代教育家陈鹤琴

    案例

    决定对圆圆进行爱心教育是源于一次看报的经历。具体时间记不清了,当时我正在看报纸,这是我的老惯例,可能是身为记者的缘故,总是喜欢从别处采撷点灵感。当时,女儿圆圆也腻在我身边像个小猫似的蹭来蹭去,一副撒娇的样子。可我早就练就不动之躯,任凭她怎么撒娇,我是岿然不动,照样看我的报纸。

    突然女儿叫了一声:“好可怜啊!”顺着女儿的眼光看去,原来是报纸上一组关于农村儿童的照片吸引了她的视线。照片上的那些儿童都是来自贫困家庭,有的失学在家,有的即将面临失学的危险,他们都需要靠别人的帮助才能够继续学业。

    “你说的是这些哥哥姐姐吗?”我问圆圆。

    “是啊。”圆圆回答,“这个小姐姐好可怜啊!”她一边说一边指着其中一幅图片。图片里的是个失学在家的小姑娘,下面的文字介绍说,她的父亲因在外打工弄伤了身体,母亲离家出走,现在爷俩只得靠年迈的奶奶来养活。奶奶也没有什么经济来源,平常就带着小女孩以捡破烂卖废品为生。

    看到圆圆的表现,我多事的毛病开始发作了,心想是不是可以借此机会让圆圆培养点爱人助人的美德。让她与这些孩子建立联系,结成互助结盟,通过交流也许会让这小妮子学到不少东西呢。正当我陷入思考之中时,圆圆使劲儿推了推我。

    “妈妈,妈妈,你又神游了?”圆圆问我。

    “没有啊,圆圆,你是不是不明白为什么哥哥姐姐要穿那么破的衣服?”小丫头的心思我一猜就知道。不过,话又说回来,现在城市里的小孩有几个穿过破衣服,况且,他们就生活在这个氛围中,在他们的意识里大概还不理解什么是真正的贫困。既然圆圆感兴趣,何不让她借机了解一下这个世界上还有另一种生活呢?我相信这些对她来说肯定会很有意义。

    “圆圆,你看,这个小姐姐呢,她的爸爸在外面打工的时候受了伤,她的妈妈又离家出走了,所以,她家没有了经济收入,她就不能上学了。”我对圆圆解释道。

    “她的妈妈为什么要离开她?”圆圆很不理解地问我。

    “他们的生活太穷苦了,大概她的妈妈受不了吧。”我这样解释道,有时候,真相往往更容易让人接受。

    “妈妈,你会离开我吗?”圆圆听了我的话后,表情明显紧张起来了,立即追问我。

    我笑着亲了亲女儿,然后信誓旦旦地向她保证:“妈妈当然不会离开你的。”圆圆听了我的话后表情放松了,也亲了亲我。

    “宝贝,在农村啊,像这样的小姐姐小哥哥还有不少,他们很需要帮助。”我趁着圆圆的好心情继续发挥我劝诱的特长。

    “那我们也帮助他们吧!”圆圆立即说道,很明显,她是真心想帮忙。

    “好的。其实妈妈以前在上大学的时候就帮助过一个孩子……”我陷入了回忆,可还没等我继续,圆圆就迫不及待地问我:“真的吗?妈妈你是怎么帮助他的?妈妈你好棒啊!”她的眼睛里充满了敬佩的神色。

    “妈妈那时候只是一个学生,所以就是每月给那个孩子寄一点钱和学习用品。”

    “妈妈真棒!”小丫头学着我平常表扬她的口气立即对我进行了表扬。我亲了亲圆圆表示感谢,然后就对她说:“这样吧,圆圆,妈妈以前曾采访过这样的孩子,明天妈妈上班找找他们的联系地址,然后我们帮帮他们怎么样?”

    “好啊好啊!”圆圆拍手表示赞同。

    第二天,我找了几个家庭困难的孩子的资料,然后从中选择了一个和圆圆年龄相仿的小女孩作为帮助对象。晚上下班后,圆圆就迫不及待地问我找得怎么样了。

    我很干脆地拿出那个小女孩的资料让圆圆看,我对圆圆说:“这位小姐姐名叫王倩,比你大9个月,她的父母都已经去世了,她现在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因为没有劳动力,所以经济条件不好,这位小姐姐正面临着失学的危险……”

    听了我的话后,圆圆问:“妈妈,我们怎么帮助她?”

    我想了想说:“我们就按照这个地址给她写封信,再寄一些钱、衣服和学习用品,你看怎么样啊?”

    圆圆听了我的提议后便答应了。当晚,我和圆圆共同写了一封信,由圆圆口述,我来代笔。然后我们找出一些衣服,跟学习用品一起都装在邮寄的袋子里,准备第二天给那个孩子寄过去。第二天,我带着圆圆去了邮局,在填汇款单的时候,我特意让圆圆写上她的名字,小家伙一笔一画写得很认真。

    自那封信寄出去后,圆圆就开始天天盼着那个姐姐的回信,她总是问我:“姐姐给我回信了吗?”我只好告诉她要等待,姐姐那里邮寄东西很不方便。就这样盼啊盼啊,一个月后,圆圆终于等到了她盼望已久的回信。她高兴极了。

    从那以后,写信、到邮局邮寄便成了圆圆的节目。记得有一次,圆圆很长时间没有收到姐姐的信,她就着急了,一会儿问我姐姐是不是生病了,一会儿问我姐姐是不是没有钱花了。当终于收到回信后,她就嘱咐我要买一些信封和邮票给姐姐一起寄过去。就这样,两个小家伙信来信往,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其间,我们还趁着假期的时候邀请王倩小朋友来我们这里玩了一段时间。

    现在,两个小孩仍然无话不谈,而且圆圆在与王倩的交流中也发生了一些改变,比如穿衣服不再像以前那样挑三拣四,在买东西的时候也不那么大手大脚了,问她为什么,她就说:“我要用省下的钱帮助姐姐也穿上新衣服。”

    虽然现在很多年轻父母越来越了解并重视早期教育,他们愿意为此投入大量的心血和精力,但是,在孩子身上,却仍然会有意想不到的问题产生:自私、任性、不懂节约、好吃懒做,等等。因此许多父母都茫然失措,不知如何应对。其实究其原因的话,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家长只注重了孩子的外在教育而忽视了他们的人格培养,而人格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又是至关重要的。

    有专家曾说过,良好的人格是一个人能否成功、快乐的关键因素,而0~6岁是培养孩子人格的黄金时期,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格的可塑性将会越来越弱。很显然,案例中的这位妈妈就注意到了这一点,并从孩子的兴趣点出发对她进行了人格培养,这对孩子来说无疑是个很好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学会爱人,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莫过于让他们亲自去帮助有困难的人。在案例中,这位妈妈巧妙地为两个孩子架起了一座桥梁,让她的女儿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收获了一份友谊,这份友谊对孩子来说是相当珍贵的。在这个互动互助的过程中,她会不知不觉地获得一些东西,而这些东西正是在她的成长中所需要的,也是现在很多孩子身上所缺少的东西。

    在很多父母看来,教育孩子可能是件很辛苦的事情,但我却不这样认为。因为从我自身教育圆圆的经验来看,教育孩子不一定要让孩子搬个凳子坐在你面前,然后你开始说教。我这个人比较喜欢“多事”,只要身边有一点信息就会利用,也可以说是我的特长。当我发现圆圆无意中流露出来的那种同情心之后,我立刻觉得我必须抓住这一点,然后帮她与贫困的孩子建立起联系,让她从与对方的书信交流中了解她以前从未接触过的世界,获得一些城市孩子所不能获得的东西。我觉得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意义的,毕竟现在城市里的孩子没有什么机会看到城市以外的地方,就是有机会很多父母也不愿意让孩子看到这一切,以致错过了很好的教育机会。现在,圆圆已经上初中了,虽然我们的开销日渐增多,但是我依然坚持让她去帮助别人,哪怕是一封非常平常的信。因为,在我看来,书信虽轻薄,但能从中得到的收获却是巨大的。

    所以,我的主张就是,要鼓励孩子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别人,因为帮助别人是培养孩子爱心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圣诞老人让女儿懂得奉献

    父母首先要给予孩子爱,让孩子从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中体验爱心。

    ——《卡尔·威特的教育》

    案例

    一年一度的圣诞节又要到了,小雅早早地就琢磨起了圣诞礼物的事。从小雅出生第一年开始,我们就逢节必过。尽管她那时还小,不会说话,但她会听啊,在圣诞节前夕我就开始给她讲圣诞老人的故事,告诉她过圣诞节的意义,圣诞老人会给她送礼物,等等。

    她的第一个圣诞节是在她刚刚10个月的时候,当时我还隆重地给她准备了一个长长的袜子,然后在袜子里塞了一个红红的玩具苹果。到了第二天早晨,我变魔术般地把那个红苹果从长长的袜子里“变”出来的时候,女儿简直惊讶极了。

    后来的圣诞节我都如法炮制,先问她喜欢什么,然后再给她准备礼物,在平安夜那天晚上偷偷塞到她的枕头底下或者放到圣诞树下,让她第二天去寻找惊喜。

    但小雅4岁那年的圣诞节,我的老办法被打破了。在圣诞节的前几天,小雅就开始追着我问这问那:“妈妈,圣诞老人每年都要给小朋友送礼物吗?”在得到我的肯定回答后,她的第二个问题就随即产生了。

    “那他不累吗?”

    “怎么不累,但圣诞老人一想到那么多小朋友等着他送的礼物,就是再累也要坚持。”

    “妈妈,圣诞老人为什么总是给小朋友送礼物呀?”小雅的问题是一个接着一个。

    “他是位非常富有爱心的爷爷,他感觉每个孩子都是个小精灵,所以他就决定帮助一年里表现良好的小朋友实现他们的愿望。”

    “我明白了,圣诞老人是一位爱心老人。”

    “对了,真聪明!”

    “妈妈,我也能做个圣诞老人吗?”

    “为什么想做圣诞老人呢?”听了小雅的话,我想知道她要做圣诞老人的原因。

    “因为圣诞老人有爱心。”这就是小雅的答案。

    既然小雅想成为一个有爱心的“圣诞老人”,我何不利用这次大好机会呢?再说了,我也是一个很喜欢玩、喜欢“没事找事”的人,所以我很爽快地答应了小雅的要求。不过,究竟该怎么帮助小雅实现这个做圣诞老人的愿望,我还得仔细考虑考虑。在计划安排一切之前,我又问了问小雅的想法。

    “我们小雅想怎么做圣诞老人呢?”

    “我不知道。”小雅一脸困惑的样子,她也不知道怎么实现这个做一次圣诞老人的愿望。

    看到小雅的满脸“疑云”,我突然有了点子,在离我们小区不远的社区里有一个专门为智障儿童开办的福利院,小雅每次看到他们都会表现出同情的样子,我何不借小雅的这次要求让那些孩子也收到来自“圣诞老人”的礼物呢。

    主意有了,我就对小雅说:“不如这样吧,妈妈帮你买些文具盒和苹果,我们把这些礼物包装起来送给福利院的小朋友,你觉得怎么样?”

    小雅一听我有了好主意,显得特别高兴,马上就点头表示赞成。

    “我们什么时候去送?”小雅竟然开始迫不及待了。

    “不要急,等到平安夜那晚,我们直接把这些礼物送到福利院院长那里,再让院长分发给他们,等那些小朋友第二天醒来就能看到礼物了。”

    “好啊好啊!”小雅高兴得跳了起来。

    第二天,我和小雅去买了很多文具盒和苹果,然后回到家里用包装纸将它们分别包了起来,这些礼物堆了满满一大箱。最后,老公还帮着做了很多小卡片,在每张小卡片上都有小雅或写或画上的祝福内容,这些就是“圣诞老人”小雅即将送出的圣诞礼物了。

    在平安夜那天,我们一家三口来到福利院,找到院长,说明了来意,院长对小雅的热心表示了感谢,受到表扬的“圣诞老人”还很不好意思呢。

    第二天,院长亲自打来电话告诉小雅,那些小朋友看到礼物之后可开心了,有的欢呼,有的雀跃,他们还想对“圣诞老人”表示感谢。小雅听闻之后,自然开心得不得了,自己送上礼物得到了别人的认可,也是很有成就感的。

    不过,这位“圣诞老人”也没有忘记自己应得的礼物,当她从助人的喜悦中走出来后,便开始忙着搜寻自己的礼物了。那一年,我们给小雅准备了一个我自己手工缝制的很大的沙包球。小雅一看可喜欢了,立即就抱着硕大的沙包球在屋子里扔来扔去。看到小雅高兴的样子,老公笑着说:“小雅,这是你妈妈亲手缝的,你可要珍惜啊。”小雅听了她爸爸的话后就跑到我跟前,严肃地向我敬了个军礼。当晚,小雅在被窝里偷偷告诉我:“妈妈,我明年还做圣诞老人,而且还要给你和爸爸送礼物。”看来,释放了爱心的小丫头已经体验到爱心的魅力了。

    现在,长大的小雅早已明白了圣诞老人只是一个童话,但是,每年圣诞节都要给福利院的孩子送礼物的传统却在我们家延续了下来,而小雅也一直乐此不疲地做着这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要想教孩子学会做人,最根本的是要教孩子具有爱心。一个富有爱心的孩子必定也是一个快乐的孩子。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不用刻意而为之,我们懂得利用生活中的点滴即可,比如,动画片。现在动画片中很多人物都能引起孩子的共鸣,父母如果加以巧妙引导,对培养孩子的善良情感很有作用。像《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小灰灰的表现,父母可以从小灰灰入手,表扬它的善良,从而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学习榜样。

    还有就是像小雅的妈妈那样,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应该去关爱别人的道理。因为,故事书或者动画片跟现实还是有一定距离的,而像让小雅给福利院的儿童送苹果这件事就是很真切地发生在孩子的生活里,亲身经历往往比什么说教都更有效。当然,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他们的性格各不相同,只有灵活的、适合的方式才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

    在帮助小雅做“圣诞老人”的时候,我们最大的发现就是小雅从这件事中体验到被肯定的愉悦,也让她知道了怎么去表达爱心以及做一个有爱心的人会受到别人尊重的道理。

    我希望孩子能够多与现实接触,想让孩子尽量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尽管有时候在我们大人看来那些事情不值一提,但对于孩子来说,它们可能意义非凡。我认为,很多时候事实比一切虚幻的东西更有效果,尽管我们也需要给孩子一些虚幻的空间。

    到今天为止,我们给福利院的小朋友送圣诞礼物已经有4个年头了,在这期间,小雅慢慢长大并知道了,圣诞老人只是童话故事里的一个人物,但她从来都没有说什么,只是继续扮演着圣诞老人的角色。也许,在她心里,圣诞老人已经成为爱的代言人,她乐意继续做下去就表示她心中有爱。这也正是我想要给她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