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知识全知道-入门篇——心理学是什么?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    心理活动实际上是大脑的功能——心理

    “心理?”一提起这个词,许多人会眨眨眼、摇摇头,“挺深奥的,不懂啊!”

    “心理学?”说起这个来,一股神秘莫测的感觉便会传遍人们的全身。人们会想起许多所谓诡异的东西来试图勾勒心理学的大概模样:魔术?算命?意念控制?乾坤大挪移?黑洞?……

    心理和心理学对许多人来说,的确是一种神秘诡异的印象,人们觉得这些东西看不见、摸不着,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实际上,这些都是人们的误解。心理和心理现象是所有人每时每刻都在体验着的,是人类生活和生存必需的。可以说,复杂的心理活动正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本质特征。恩格斯曾将人的心理意识赞誉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的学说,也是紧紧围绕着我们的生活的。

    心理活动虽然隐藏在人们的内心深处,但它可以通过行为、语言来表现,并且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和途径来猜测。心理活动对人体的影响是非同小可的。那么,究竟什么是心理呢?

    心理是心理活动的简称,实质上是人脑的一种功能,即人脑对客观事物主观的反映。认知活动是心理过程的基础。认知开始于感觉,之后是知觉、记忆和思维等活动或过程。比如眼前有一个苹果,人脑对这个苹果的颜色、气味等个别特征的反映就是感觉;人脑对这个苹果的颜色、形状、质感、味道等多种特征的整体、综合反映即为知觉。种种感觉、知觉的信息在人脑中的储存就成为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再借助语言,人脑就可以对客观的事物进行抽象和概括的反映,即思维。上述过程就是人的整个认知过程。人在认知中所接受的信息经过大脑的加工,传导至下丘脑及其边缘系统,就产生了对这些信息的内心体验,表现在外就成为了人的情绪。根据这些信息,大脑还会产生一个意志过程,即建立意图、编制活动程序、确定目标,然后调节和控制人体行为以实现目标。

    人的心理的产生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大脑、客观现实和人的实践活动。其中,大脑是产生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或者说硬件,客观现实则是产生心理活动的决定性因素或者说软件;而人的实践活动则是把上述两者联系起来的桥梁。

    ■    心理学英文原意是“灵魂之科学”——心理学

    心理学用英文讲叫“Psychology”,源于古希腊语,意思是“灵魂之科学”。心理学的历史虽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但心理学作为一个专门的术语出现却是在1502年。有一个塞尔维亚人叫马如利克,在这一年首次用“psychologia”一词发表了一篇讲述大众心理的文章。此后过了70年,一位名为歌克的德国人又用这个词出版了《人性的提高,这就是心理学》一书。这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记载的以心理学这一术语发表的书。

    在希腊文中,“灵魂”也有呼吸的意思。因为古希腊人认为人的生命依靠呼吸,呼吸一旦停止,生命也就完结。随着心理探索的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由灵魂改为心灵,心理学也就变成了心灵哲学。在我们中国,人们习惯上认为思想和感情来源于“心”,又把条理和规则叫做“理”,所以用“心理”来总称心思、思想、感情等,而心理学则是关于心思、思想、感情等规律的学问。

    总之,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人的任何行为都离不开心理活动,通常所说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以及个性特征等都可称之为心理现象。可以说心理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    什么时候有了心理学?——心理科学的诞生

    心理学的真正历史,是在1879年心理学从哲学、神学、医学等其他科学中分离出来,正式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科学后才开始的。

    心理科学的独立,除了要满足外在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与当时的自然科学技术水平条件外,还要满足与促进其复杂的内在条件。在这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有赫尔姆霍茨、韦伯、费希纳和冯特,其中冯特的贡献尤为突出。

    赫尔姆霍茨关于颜色视觉的“三色说”、听觉的“共鸣说”,以及以蛙的肌肉为实验材料对神经冲动传导速度每秒为30米的测定等开创性的实验研究工作,对感觉心理学的形成、发展以及当时刚刚发展起来的采用实验法研究心理学的工作,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韦伯在感觉器官心理学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他首次利用实验测定法确定了皮肤觉“两点阈”的存在,所谓“两点阈”,是指能清楚感觉到有两点刺激存在的两点间距离的最小值,这种第一次用阈限值来说明感觉问题的概念,后来在心理研究中一直被广泛地应用着;第二,他首次采用数量法则证明了感觉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之间的关系。能确定两个刺激之间差异的最小差异数,称为最小觉差,也称为差别阈限。韦伯的实验发现,两个刺激之间的可觉最小差异,并不取决于它们各自本身的数量,而取决于它们之间相对量的差别。这就是著名的韦伯定律。韦伯的研究证明了可以对感觉进行测量,可以用实验方法来研究心理学问题,这是一个重要的发现。而他关于感觉阈限的测量研究则成为现代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他的数量法则实验方法,则实际地影响着心理研究的各个方面,加速了心理学独立的进程。

    费希纳提出了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之间有规律的相互关系的科学的构想,且对此做了大量实质性的工作。他提出的感觉强度与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的基本心理物理规律,已经成为心理学中运用精确方法的典范。这一规律揭示了,刺激的效果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例如,在100只点燃的蜡烛中再加上一支蜡烛,我们不会感到它的亮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是,如果在点燃一只蜡烛的基础上再加上一只蜡烛,就会感觉到亮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要使感觉强度有所增加,就必须使刺激强度按照一定的比例增加。一般地说,刺激强度增加10倍,感觉强度可以增加1倍。另外,费希纳在心理学的研究中还发展了心理测量方法、最小可觉法、正误法以及均差法。费希纳在他近60岁时还发表了名为《心理物理学纲要》的名著,奠定了心理学的基础学科——实验心理学的基础。

    但是,遗憾的是,赫尔姆霍茨、韦伯、费希纳虽都在客观上为心理科学的真正独立进行了一系列开拓性的研究工作,为心理科学的独立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但在主观意识上,却并没有去建立一门独立的心理科学的愿望或明确的意识,致使他们都失去了成为心理学独立学科开创者的资格。

    冯特,是公认的把心理学转变成一门正式独立学科的真正奠基者,也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心理学家。与赫尔姆霍茨、韦伯和费希纳不同,冯特一开始就有创建新心理学的明确意识。创建一门独立心理学的最早建议见之于他写的《对感官知觉学说的贡献》一书。在这本书里,他明确而系统地阐述了建立独立心理学的思想与方法。后来,冯特又出版了一本题为《生理心理学原理》的重要著作。在这本书里,冯特系统地总结了19世纪中叶以前的所有心理学成果,并详细地阐述了各种心理过程以及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生理解剖。在这本书第一版的序言里,冯特一开始就写道:“我在这里献给大家的这本书是想规划一门新的科学领域。”可见,冯特把心理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思想是极其明确的。在这本著作中,冯特把心理学牢固地确立为一门有明确研究对象、任务和实验方法的科学。因此,《生理心理学原理》是心理学史上第一本真正的心理学专著。

    1875年,冯特被德国莱比锡大学聘为教授。1879年,他在莱比锡大学开创了一项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业——创建了世界上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心理实验室。这就使得心理学有史以来第一次像其他学科一样被当做一门正式科学来进行研究。在这所心理实验室里,他领导一大批来自世界各国的心理学研究者有效地完成了100多项心理学实验研究,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心理学专门人才。这些人后来回到他们各自的祖国,在他们的国家里都成为了心理学研究的中坚力量,其中许多人后来都成为了世界知名的心理学家,如美国的荷尔、卡特尔、安吉尔,英国的铁钦纳,以及欧洲其他国家的克勒佩林、阅斯特伯格、马尔比、基苏、朗格、马修斯等,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了一支训练有素的心理学专业队伍,为心理学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至此,心理科学的独立,无论在研究对象、任务、方法上,还是在严密的心理理论体系上,以及在专业队伍的组织上,都完全具备了条件。为了给事实上已经完全成熟独立的心理科学树立一个区别于19世纪中叶以前的“心理学”的界碑,人们一致认为,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应作为心理学开始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真正科学的标志。因此,1879年也就成了心理科学真正历史的开始。

    从1879年到今天,心理学的真正历史只有短暂的100余年,但由于它又有着一个长久的历史,因此,人们往往认为心理学既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又是一门年轻的科学。

    作为一门真正独立的科学,虽然只有短暂的百余年的历史,但是,在这百余年的历史中,它却获得了惊人的发展。

    在100多年的历程中,整个心理学界出现了它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学术探讨方面的繁荣局面。在冯特的心理理论体系形成以后,又接二连三地出现了许多理论,或继承了冯特的理论,或反对冯特的理论,或独树一帜、另辟蹊径的,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心理学派多达几十个。而且,这些学派分布广泛,遍布世界各国。真可谓是学派林立、学说各异、百家争鸣、万帆争先。

    在100多年的历程中,人类对心理现象探索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在众多学派中,有从内在的意识去研究的、有从外在的行为去研究的;有从静态去研究的、有从动态去研究的;还有从生物学、数理学、几何学、物理学、拓扑学、民族学、文化学等种种不同角度去研究的。所有的学派,包括相互承继的学派,在它们的心理研究对象、范围、性质、内容以及方法上都既有联系,又各不相同。这百余年心理学发展的速度以及研究成果,可以说远远超过了在此之前的人类历史上心理科学研究成果的总和。

    心理科学这100多年的历史,主要集中体现在一些重要的学派及其发展历程中,这些流派在世界范围内,都曾代表过一个时期的心理学发展的历史,都曾对心理学本身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都曾客观地影响过心理学的发展进程。心理科学100余年来所取得的成果,也主要反映在这些心理学学派的研究成果上。公认的七大心理学派包括:内容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皮亚杰心理学、神经生理学和认知心理学。

    ■    心理元素是心理构成的最小单位——内容心理学派

    内容心理学派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德国,代表人物是冯特。该学派主张对人的直接经验进行研究。所谓直接经验就是人在具体的心理过程中可以直接体验到的,如感觉、知觉、情感等。不过,冯特这里研究的并不是感觉、知觉等心理活动的本身,而是感觉或知觉到的心理内容,即感觉到了什么,知觉到了什么。冯特认为,人的这种直接经验(心理或意识)是可以进行分析的。他将心理被分析到最后不能再进行分析的成分称为心理元素。他认为心理元素是心理构成的最小单位,而人的心理,是通过联想或感觉才把这些心理元素综合为人的直接经验的。因此,冯特认为,心理学的任务就是要分析心理的结构和内容,发现心理元素复合成复杂观念的内在原理与规律。为此,冯特的心理学体系被称为内容心理学。

    冯特的内容心理理论观点,后来被他的学生铁钦纳带到美国,并于19世纪末在美国发展形成一个在主要的心理思想上与冯特观点相似但又有所区别的较大学派——构造主义心理学派。由于“内容”与“构造”两个学派在主体思想上是一致的,故后人一般都倾向将它们视为一个整体的学派。该学派的理论兴盛了二三十年。

    ■    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行为主义学派

    行为主义学派产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代表人物是华生和斯金纳。这是针对冯特学派理论的不足而在美国进行的一场心理学革命。它一反传统心理学主张对人的意识进行研究的观点,认为心理学不应只是研究人脑中的那种无形的像“鬼火”一样不可捉摸的东西——意识,而应该去研究那些从人的意识中折射出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的东西,即人的行为。他们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乎是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它们有的表现在身体外部,有的则隐藏于身体内部,强度也有大有小。行为主义学派认为,具体的行为反应取决于具体的刺激强度,因此,他们把“S—R”(刺激一反应)作为解释人的一切行为的公式。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心理学的任务就在于发现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的联系,从而根据刺激推知反应,或是反过来通过反应推知刺激,最终达到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

    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主体思想是对19世纪末土生土长于美国的另一个心理学派——詹姆士的机能主义学派的心理理论观点的进一步发展。行为主义心理学在20世纪20年代发展到顶峰,从20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的整整30年间,行为主义学派在美国心理学研究中一直处于统治地位。这在美国心理学史甚至世界心理学史上都绝无仅有。

    ■    反对把心理现象分解为心理元素——格式塔学派

    20世纪初,格式塔学派产生于德国,代表人物有魏特曼、卡夫卡和苛勒。这是在冯特本国因反对冯特的理论观点而产生的一大学派。“格式塔”这一古怪的名称,是由表示“形状、完形、整体”等意思的德文音译而来。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构造主义把心理活动分割成一个个独立元素进行研究的方法并不合理,因为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心理、意识不等同于感觉元素的机械总和。因此,它主张要从整体的角度来研究整个心理现象以及心理过程。

    格式塔心理学既反对冯特把心理现象分析为各个元素,也反对行为主义用来表示刺激与反应的“S-R”公式。他们认为,任何一个心理现象都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整体具有特殊的内在规律的完整的历程,具有具体的整体原则的结构。整体并不简单地等于各部分的和。他们有一句名言:“整体总比部分相加还要多。”比如,把许多单个的音符放在一起,从它们的组合中会出现新东西(一支曲调),而这种新东西并不存在于任何个别的音符中;把四根线段组成一个正方形,它就已是具有一种新的性质的新的形式,它的含义比四根线段本身的含义要多得多。

    格式塔心理学派强调整体的观点,重视各部分之间的综合。这对心理学的研究是一个较大的贡献。但其不足是,它们研究只局限于感知觉的领域;另外,它的一些原则究竟是否能适用于心理学的全面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探讨。这一学派在20世纪30年代达到高峰。

    ■    弗洛伊德究竟说了些什么?——精神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是弗洛伊德在毕生的精神医疗实践中,对人的病态心理经过无数次的总结和多年的累积而逐渐形成的。它对传统的心理学课题,如意识、感知觉、注意等不感兴趣,主要着重于精神分析和治疗,并由此提出了人的心理和人格的新的独特的解释。它认为,人内心的生物方面的冲动、情欲等原始本能的东西,是人的个体复杂生存活动和传宗接代的种族生存的主导驱动力。

    弗洛伊德认为,外部的一些社会伦理道德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人的这种原始冲动的自由表现,所以,弗洛伊德进一步认为,人的心理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意识,另一部分是潜意识(无意识)。意识包括个人现在意识到的和现在虽意识不到但却可以记忆的。无意识是不能被本人意识到的,它包括原始的盲目冲动、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被压抑的欲望。无意识的东西并不会因压抑而消失,它一直存在并伺机改头换面表现出来。这就是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人的本能的、情欲的、自然性的一面,它首次阐述了无意识的作用,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为中的作用,开辟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它重视人格的研究、重视心理应用。在精神病治疗方面,不仅提供了一整套治疗的理论和方法,而且成为现代医学心理学之先声;另外,精神分析理论还在艺术创造、教育及其他人文科学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弗洛伊德学说的消极方面主要表现为,它过分夸大了人的自然性而贬低了人的社会性。后来,由弗洛伊德的一些学生又发展形成了新弗洛伊德主义,表现为不再那么强调人的本能作用,而开始重视人和人之间关系的社会因素。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是心理学百余年史中唯一的一个经久不衰的心理学派,它的许多理论至今仍在心理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从儿童到老年纵向研究人的心理——皮亚杰学派

    皮亚杰学派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瑞士,代表人物是皮亚杰。该学派主要研究儿童的认知活动、探索智慧的结构和机能及其形成发展的规律。他们认为,人类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而适应主要是因为有机体内的同化和异化两种机能的协调,从而使得有机体与环境取得了平衡的结果。

    皮亚杰心理学理论的核心,是“发生认识论”。这一理论主要就是从纵向来研究人的各种认知的起源以及不同层次的发展形式的规律。在皮亚杰学派以前的各个学派,都是停留在成人正常的意识或病态的意识,以及行为的横断面的研究上,而从未由儿童到老年纵向地、全面地、发展地去考察、去研究人类的智慧的产生和发展规律。

    因此,皮亚杰学说对心理的研究,不能不说是心理史上的一个空前创举,它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的认识论,拓展了心理学研究的领域,促进了儿童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同时,对其他一些学科如认识论、逻辑学、语言学和教育学等的产生也有很大的影响。它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对人的社会性和实践性活动重视不够,对环境特别是对教育的作用估计偏低,对人类智慧的结构化有些牵强、武断。

    ■    生理机制决定心理活动——神经生理学派

    神经生理学派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前后,代表人物有加拿大的潘菲尔德、瑞典的海登等一大批学者。该学派主要强调对心理的生理机制的研究。它主要从解剖结构、生物化学组成、电活动等三个方面对脑及神经系统结构与探能进行研究。例如,对脑的蛋白质、核糖核酸化学物质的研究;对大脑皮层机能定位的研究;对大脑的记忆过程的研究,等等。目前国际上有相当多的学者,包括生理学家、心理学家、神经生理学家、生物学家、化学家,他们有的甚至不惜放弃原来已研究多年的课题转而投入对神经生理的研究中。

    德国解剖学家加尔提出了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的观点;法国生理学家弗洛仑斯用精确的切除法研究了人脑,发现了脑机能的整体性;法国医生布洛卡通过对患“失语症”的病人的尸体进行解剖,发现了左侧大脑皮层专管“语言”的机能区域的存在;德国医生弗立奇以及法国生理学家形齐格用电流刺激大脑皮层而发现了大脑皮层上的专管人体肢体动作的“运动”机能区的存在;加拿大医生潘菲尔德用微电极探查大脑皮层得到了更精确的机能定位,并首次发现了“记忆”机能区的存在;诺贝尔奖获得者柯贝通过对记忆的研究发现,记忆是通过大量的神经元的触突变化储存在中枢神经的大片网络上的,这种储存是扩布性的,很像全息照相;诺贝尔奖获得者斯佩里通过长期对“裂脑人”的研究,发现人的左右两个脑半球有分工,左半球主管语言、数理和逻辑等的抽象思维,右半球主管空间形式、音乐和艺术等形象思维;瑞典生物学家海登在生物学上的DNA和RNA的发现之后,通过对动物的实验发现RPJA是记忆物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神经生理学教授休贝尔和威塞尔通过脑电的研究发现,大脑皮层的细胞还有进一步的分工,有的管看线条,有的管看角,有的管看运动等,这项研究于1981年获得了诺贝尔奖。

    当前,国际上的神经生理学研究非常活跃。研究队伍不断扩大,研究手段越来越现代化。神经生理学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揭开人脑这个“黑匣子”中的秘密,从而最终彻底揭示人的心理活动的全部内在奥秘。该学派方兴未艾,具有广阔的前景。

    ■    意识支配行为——认知心理学派

    认知心理学派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目前正处于高潮。一般认为,该学派的奠基者是美国的耐塞和西蒙。认知心理学是在行为主义失败,而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以及计算机科学发展起来的条件下产生的。

    该学派反对行为主义,认为应承认人的主观意识,并认定,人的行为主要决定于认识活动,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人的意识支配人的行为。强调人是进行信息加工的生命机体,人对外界的认知实际上就是一种信息的接受、编码、操作、提取和使用的过程。为此他们认为,认知心理学就是要研究人类认识的信息加工的过程,提供信息加工的模型。

    认知心理学强调了意识(理性)在行为上的重要作用,强调了人的主动性,重视了各心理过程的联系、制约,基本上博采了几大学派的长处,尤其是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有较大的贡献。认知心理学已表现出来的缺陷是忽视了人的客观现实生活条件和人的实践活动的意义,而集中于人的主观经验世界。

    ■    从古到今,一气呵成——心理学大事记

    约公元前510年 孔子提出性习论、学知论、发展观和差异观等教育心理学思想。

    约公元前450年 古希腊的恩培多克勒认为人体由四根(土、水、火、空气)构成;人的心理特性依赖于身体的特殊构造;身体上的四根的配合比例不同造成心理上的差异。

    约公元前429年 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认为生活和心理活动都是灵魂的功能,也都是机械的作用,认定心理是物质的派生的存在。

    约公元前400年 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认为脑是心理的器官,他将恩培多克勒的人体四根说发展为人体四液说,在《论人的本性》一书中认为正是这四种体液形成了人的性质,他将心理疾病分为狂躁、忧郁和痴呆三类。

    约公元前380年 古希腊的柏拉图承认物与观念两种现象,观念除生而具有者外,皆为感官观察的结果。这是心物二元论的基础。

    约公元前350年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提出五种感觉的理论和三条联想律。误认为心脏是心理的器官。他著有《论灵魂》。

    约公元前320年 孟子主张“性善论”,重视环境和教育在人性发展中的作用,在情意心理方面提出“寡欲”、“尚志”等。

    约公元前260年 荀子认为:“形具而神生”,主张“性恶沦”,注重“化性起伪”,所著《劝学》、《解蔽》、《正名》等专篇,对学习、认识人性和思维等心理问题有较为全面、系统的论述。

    约公元70年 王充著《论衡》,其中论述有关感知觉、思维、注意、情欲和人性等心理学思想

    约公元100年 刘劭著《人物志》,提出人的才性与其鉴定问题。

    约公元500年 范缜著《神灭论》,阐明形神关系问题。

    公元1650年 英国哲学家霍布斯的《人性论》出版,主张机械主义的决定论;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笛卡尔的《论情欲》出版,提出心身交互作用论及“反射”的概念。

    公元1677年 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斯宾诺莎的《伦理学》出版,提倡心物平行论。

    公元1689年 洛克的《人类理解论》出版,创术语“观念的联结”,即“联想”。他提出“白板说”。

    公元1695年 莱布尼茨提出心身平行论,创术语“统觉”。

    公元1709年 贝克莱的《视觉新论》出版。

    公元1734年 沃尔夫的《经验心理学》出版,创“官能心理学”,世界上首次出现“心理学”一词。

    公元1739年 休谟的《人性论》出版。他用联想主义、现象主义及科学因果论阐明自然现象的规律。

    公元1754年 孔狄亚克的《感觉论》出版。

    公元1760年 麦斯麦发表动物磁性论,并提出麦斯麦术用于治疗精神病患者。

    公元1765年 莱布尼茨的《人类理解新论》出版。

    公元1807年 贝尔和马让迪发现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异;扬提出色觉论,即后由赫尔姆霍茨发展的三色说。

    公元1808年 加尔建立颅相学说。

    公元1816年 赫尔巴特的《心理学教科书》出版。

    公元1821年 弗卢朗第一次进行脑功能定位实验。

    公元1822年 贝塞耳首先在天文观测上发现反应速度的个别差异。

    公元1825年 “普尔金耶现象”被发现。

    公元1826年 缪勒发表《视觉比较生理学》,提出神经特殊能量学说。

    公元1832年 贝内克提出心理学为自然科学,他的《心理学教科书》出版。

    公元1834年 加尔和施普尔茨海姆提出官能分区的假设,推动了脑功能的研究;韦伯发表《触觉论》,提出韦伯定律。

    公元1838年 法国精神病学创始人埃斯基罗尔创术语“幻觉”;惠斯通发明实体镜。

    公元1840年 达尔文发表自然选择学说。

    公元1843年 布雷德出版《神经病学》,创术语“催眠术”。

    公元1844年 洛采提出动的视觉的部位标记说。

    公元1850年 赫尔姆霍茨首创测量神经冲动传导速率的方法。他最早进行反应时的实验。

    公元1852年 赫尔姆霍茨发表色觉论。

    公元1855年 麦克斯韦首创混色器。

    公元1868年 费希钠的《心理物理学纲要》出版。

    公元1861年 布罗卡发现大脑言语中枢的部位。

    公元1863年 冯特的《论人类和动物的心理学讲演录》出版;谢切诺夫的《脑的反射》出版,他用新的反射学说解释各种心理现象。

    公元1865年 密尔提出联想四法则,即类似律、接近律、多次律和不可分律。

    公元1869年 高尔顿的《遗传的天才:它的规律与后果》出版。

    公元1872年 达尔文的《人和动物的表情》出版。他强调人类意识和动物心理在发展上的连续性。

    公元1874年 布伦塔诺的《从经验的观点看心理学》出版,为意动心理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韦尼克研究失语症,发现大脑听觉言语中枢;冯特的《生理心理学纲要》出版。

    公元1876年 世界上第一种心理学杂志《心》在英国创刊,由培因主编。

    公元1878年 缪勒的《论心理物理学的基础》出版。

    公元1879年 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现代心理学的诞生。

    公元1881年 冯特主编世界上第一种实验心理学杂志《哲学研究》;泰勒最先应用心理学方法研究增强工效问题,创立“泰勒制”。

    公元1882年 普赖尔的《儿童心灵》出版,这是心理学史上第一部用观察和实验方法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较系统的著作;霍尔在霍普金斯大学建立美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别赫捷列夫在喀山建立俄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后来出版《脊髓和脑的传导通路》;罗马尼斯的《动物的智慧》出版。

    公元1885年 艾宾浩斯的《记忆》出版。发表“保持曲线”,创立“节省法”;朗格提出情绪学说,即“詹姆斯—朗格情绪理论《见情绪理论》;马赫的《感觉的分析》出版。

    公元1887年 霍尔创办了美国第一种心理学期刊《美国心理学杂志》。

    公元1889年 颜永京的《心灵学》出版,这是中国最早的哲学心理学译著;第一届国际心理学会议于8月6~10日在巴黎召开,夏尔科任主席。

    公元1890年 詹姆斯的《心理学原理》出版;卡特尔出版《心理测验及其测量》,创术语“心理测验”。

    公元1892年 美国心理学会成立,霍尔为第一任会长;铁钦纳首次发表心理学研究“关于认识的时间测量”和博士论文“单视刺激的双视的结果”,后在康奈尔大学创立构造心理学;詹姆斯的《心理学简编》出版。

    公元1893年 美国《心理学讦论》创刊,卡特尔任主编。

    公元1894年 屈尔佩建立符兹堡学派。

    公元1895年 法国第一种心理学杂志《心理学年报》创刊。

    公元1896年 勒邦的《群众心理学》出版,他提出群体心理与群体“暗示说”;铁钦纳的《心理学大纲》出版;杜威的重要论文“心理学中的反射强概念”发表。

    公元1897年 英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由沃德在剑桥大学建立。

    公元1898年 阿根廷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由皮涅罗建立,它也是拉丁美洲国家的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桑代克的博士论文“动物智慧:动物联想过程的实验研究”发表,最先用客观法研究动物行为。

    公元1900年 冯特的社会心理学巨著《民族心理学》第一卷出版,1920年10月全书完成;弗洛伊德的《梦的释义》出版;摩根的《动物的行为》出版,他创术语“尝试错误”。

    公元1901年 法国心理学会成立。

    公元1902年 英国心理学会成立,迈尔斯为第一任会长。

    公元1903年 德国实验心理学会成立;澳大利亚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由史密斯建立。

    公元1904年 《英国心理学杂志》创刊;美国《心理学公报》创刊,由卡特尔和鲍德温主持;斯皮尔曼发表著名论文“一般智力”,首次提出能力的二因素说。

    公元1905年 《比奈一西蒙量表》问世。

    公元1907年 王国维译丹麦霍夫丁的《心理学概论》的中译本出版;别赫捷列夫的《客观心理学》出版。

    公元1908年 国际精神分析协会第一次会议在奥地利的萨尔茨堡举行;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出版;罗斯的《社会心理学》出版;艾宾浩斯的《心理学纲要》出版。

    公元1909年 蔡元培留德期间在莱比锡大学从师冯特,回国后积极提倡和发展心理科学。

    公元1911年 斯特恩提出“智商”概念。

    公元1912年 韦特海默研究似动现象,发表《运动视觉的实验研究》标志格式塔心理学的建立;俄国第一个心理研究所由切尔帕诺夫在莫斯科大学建立;日本《心理研究》创刊,1926年改为《心理学研究》;阿德勒在《精神病的组成》中提出个体心理学的名称,并创建个体心理学派。

    公元1913年 华生发表《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建立;闵斯特伯格的《心理学与工业效率》出版;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出版,他提出练习律和效果率。

    公元1916年 美国《实验心理学杂志》创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出版;特曼修订比奈一西蒙测验,称为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

    公元1917年 陈大齐在北京大学创建中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克勒的《人猿的智慧》出版。

    公元1918年 陈大齐的《心理学大纲》出版,为中国最早的大学心理学教科书。

    公元1919年 华生的《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出版。

    公元1920年 中国第一个心理学系在南京东南大学建立;国际应用心理学会成立,克拉帕雷德为首任会长。

    公元1921年 中华心理学会在南京成立,它是中国心理学会的前身,首任会长张耀翔;廖世承、陈鹤琴合著《智力测验法》;郭任远在美国《哲学杂志》第18期上发表论文“取消心理学的本能说”;克雷奇默的《体格与性格》出版。

    公元1922年 中国第一本心理学专业杂志《心理》创刊,张耀翔主编。

    公元1923年 艾伟在美国东乔治·华盛顿大学开始从事汉字心理研究;刘廷芳在美国哥伦比亚太学发表博士论文“汉字心理研究”;皮亚杰的《儿童的语言和思维》出版;弗洛伊德的《自我与本我》出版,探讨人格的结构——本我、自我和超我。

    公元1924年 陆志韦修订比奈一西蒙智力测验;奥尔波特的《社会心理学》出版。

    公元1926年 北京大学建立心理学系;清华大学建立教育心理学系,后改为心理学系;日本心理学会成立;印度心理学会成立。

    公元1927年 巴甫洛夫的《大脑两半球机能讲义》出版。

    公元1929年 波林的《实验心理学史》出版;克勒的《格式塔心理学》出版;拉什利发表大脑皮层功能等势说。

    公元1930年 国际心理卫生协会成立。

    公元1931年 中国测验学会6月21日在北平(今北京)举行第一次年会并宣告正式成立。

    公元1932年 中国《测验》杂志创刊,为中国测验学会之会刊;巴特利特的《记忆:一个实验的与社会的心理学研究》出版,提出图式的概念;维戈茨基的《思维和言语》出版。

    公元1936年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4月19日在南京举行成立大会。

    公元1937年 中国心理学会1月24日在南京举行成立大会。

    公元1941年 英海尔德与皮亚杰合著的《儿童数量观念的发展:守恒与原子论》出版。

    公元1945年 澳大利亚心理学会成立。

    公元1947年 艾森克的《人格的维度》出版;墨菲的《人格》出版,发展了人格的生物社会的理论;赫布在《行为的组织》一书中提出新行为论;韦克斯勒发表儿童智力量表。

    公元1951年 罗杰斯的《患者中心治疗》出版;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成立,皮埃隆为主席。

    公元1953年 斯金纳的《科学和人类行为》出版。

    公元1954年 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出版,提出他的需要层次论。

    公元1967年 奈瑟的《认知心理学》出版。

    公元1973年 鲁利亚的《神经心理学原理》出版。

    公元1981年 休伯尔和维厄瑟的“感受野”研究及斯佩里关于割裂脑的研究获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