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弹性的孩子更强大:好妈妈弹性教育40招-灵活多变的思维——培养孩子的思考弹性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一节 扔给孩子答案,不如帮孩子寻找答案

    当孩子忽闪着大眼睛向你提问:“太阳有家吗?它也有爸爸妈妈吗?”你会怎么回答?还是会感到惊讶而无法回答?可是孩子求知的渴望依旧会不依不饶:“为什么太阳没有家,没有爸爸妈妈,那太阳是怎么生出来的呢?”孩子刨根问底地提问,很多时候都会使大人手足无措,甚至你开始怀疑他们的思维是怎么产生出来的。当孩子喋喋不休地提问成为常事,那么想必你一定是会流露出不耐烦的情绪。其实,孩子能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说明他们已经在可爱的小脑袋里萌发出一束束思考的火花,他们追逐答案的是非,是宝贵的,还将孕育着探求人类文化知识的幼芽。

    孩子追逐是非的那股热情,正是他们以渴望的眼光来观察与思考着生活中的一切,在他们得到疑问的合理解释时,自己的内心也在不断地满足。作为家长,应该关心孩子的心理发展的需求,尽量正面地回答孩子的提问,同时,也要让孩子了解得到答案的过程与方式,要知道授之以鱼永远都不如授之以渔。积极地启发孩子针对问题去思考,远远比孩子单纯得到答案更能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

    婶婶带着四岁的卡特,周末去了自然历史博物馆。婶婶只是为了带孩子玩,没想到卡特一看见那些动物模型就来了劲,一个劲拉着婶婶问东问西。这让婶婶为难了,很多问题她也说不清楚,于是心里一个劲嘀咕着不该带孩子来。卡特问得最多的就是恐龙,卡特对婶婶说:“上次爸爸妈妈带我来这儿的时候,已经看过恐龙了,我知道恐龙有很多种类型的,但是我不明白恐龙真的是因为没有吃的才饿死的吗?”婶婶点点头,自己也是模棱两可的样子。可卡特并没有就此止住,还是一个劲儿地问,问题各种各样,从恐龙的产生到恐龙的灭绝,从恐龙的饮食到恐龙的繁衍生息。卡特婶婶的脸一阵红一阵白,但是卡特丝毫没有顾及婶婶,还是一个劲儿地问个不停,时不时地还使劲地拽着婶婶的胳膊大喊起来。婶婶只好敷衍着点头摇头,马上就要哭出来了。

    婶婶实在是没精力跟卡特争论有关于恐龙的任何问题了,于是就拉着卡特的手说“来,婶婶带你去找答案吧”。于是,婶婶带着卡特穿过高耸的圆形大象展厅直奔恐龙展厅。那里陈列着很多恐龙的巨型骨架和已经消失了的生物的透视图,卡特看到后惊呼于恐龙的构造,完全沉迷在其中。婶婶随着卡特慢慢沿着展馆走,边看边把展馆标签上的内容读给卡特听,卡特沉迷于婶婶的话里,嘴里还一遍遍地嘟哝重复着这些发音古怪的词儿:剑龙、雷龙、翼龙、霸王龙……

    看完了展览馆的陈列品,婶婶还带着小卡特去看有关恐龙进化的4D小影片。看着影片,卡特对恐龙的兴趣和热情丝毫没有减退。卡特跟着婶婶穿行在4D电影中的恐龙进化影片中,一会儿张大嘴吃惊,一会儿又抱着脑袋躲防着,仿佛卡特也生存在恐龙生存的那个年代,经历着和恐龙一样的残酷命运。一直到物种最后消失殆尽,卡特的脸上也似乎有了悲伤绝望的表情。通过4D影片的立体展示,卡特慢慢地了解了恐龙灭亡的客观环境和演变规律,感叹于世界万物的变幻。

    走出4D影院的时候,卡特还仰着头,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婶婶问:恐龙灭绝后又有了什么样的物种呢?婶婶并不急着回答,而是提议去看看大型猫科动物展,并使劲拍拍胸脯表示要卡特相信自己,卡特满怀期待地欢呼。于是,卡特跟着婶婶迅速地浏览了有老虎、美洲豹资料的展厅。在看到雪豹的时候,婶婶说“它可真像大一号的琼尼斯(卡特的宠物猫)”。卡特的好奇心又被勾了起来,指着展示标签对婶婶说:“婶婶你是读的说明牌子吗,快读给我听,我特别想知道呢。”婶婶开始读关于这头羞涩的喜马拉雅山雪豹的介绍,卡特完全被这个说明吸引了,他再一次投入认真的状态,然后渐渐点头,表示自己已经明白这些生物之间的关系。

    婶婶带卡特去恐龙馆,利用恐龙馆的布局及现有设备帮助卡特了解他迫切想要知道的答案,是非常聪明的举措,不仅可以让卡特免予一而再,再而三刨根问底似的提问,更是引导卡特一步步自己观察、了解恐龙的生长繁衍直至灭亡的问题。其实,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总是怀有对世界的好奇心,在探索他们未知的世界、适应社会环境时,他们总是带着极大的希望期待能有个万能的人可以解释他们所有的疑惑。而父母在他们的心目中就是最能给予他们满意答案的人。可是世界上的问题,怎么能完全说清楚呢?于是,让孩子先了解他们好奇的东西,再去独立思考,进而一步步提问才是孩子得到满意答案、满足美好想象和提升求知的欲望的最佳途径。

    答案有时候并不是是非可以简单概括的,当孩子进一步探求事物的关系而提出“为什么”时,即使求知的强烈愿望导致他们很暴躁,甚至有失控之类情绪的时候,大人们还是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深入浅出地进行解释。不然,孩子的小脑袋是不足以消化如此多知识的。所以,在特别难以回答的问题面前,大人们可以暂时不回答孩子的问题,而是提出建议,激发孩子的兴趣,让孩子自己观察,自己动手验证,主动思考,从而明白问题的来龙去脉,这样孩子的收获更大。

    发明大王爱迪生,发明了世界上很多有用的东西,开创了新世界的新生活,但他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他的成功,令人瞠目结舌,而所有这一切都应归功于母亲自小对他的教导和他自己勤于思考自修。幼年时的爱迪生,每当遇见一个新问题,他便会像很多现在着急寻求答案的孩子一般,着急地问母亲。母亲却并不着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在爱迪生的迫切渴望中给予其耐心的教导,并引导爱迪生自己去观察、思考、发现,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

    时间一长,爱迪生在母亲的培养教诲中,已经养成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亲自去找寻、试验的习惯,直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为止。长大以后,爱迪生就根据自己这方面的兴趣,一心一意做研究和发明的工作,共发明了电灯、电报机、留声机、电影机、压碎机等总计两千余种实用的工具,改变了当时人们的生活。

    一般来说,处在问题情境中的孩子思维特别活跃,他们会表现出异常的热心,急于得到问题的答案,于是缠着身边的大人问来问去。大人们此时应像爱迪生的妈妈那样,切勿打断孩子的思维,而是耐心地听孩子的疑问,并找出孩子的兴趣点,顺着孩子的兴趣与思维同孩子一起思考,帮助孩子独立地追寻答案。当孩子处于发现的喜悦与兴奋时,父母应用相应的行为来表示肯定孩子的发现,哪怕是一个微笑,也能从感情上给孩子以强有力的影响,让孩子更热衷于观察和思考。

    日常生活中,大人应该用鼓励和肯定的态度支持孩子去发问,继而在孩子的期盼中一边回答孩子的提问,一边稳定孩子迫切的情绪,引导孩子进一步观察、搜集、认识,去了解、思考问题,培养孩子思考问题的方式,追寻答案的方法。要知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孩子答案的寻求方法,远远比只告诉孩子答案的正确与否更对孩子有益。孩子认识世界是从父母的态度开始的,给孩子更多的赞许,给孩子更多的思考方式,帮助孩子更快地适应社会。当然,与此同时,大人还需要实施与这种感情相一致的行动,真真切切地以行动指挥孩子,影响孩子。

    给父母支招

    1.尽量回答孩子所提的问题,引导孩子思考。大人通过倾听孩子说了些什么,问了些什么,对什么好奇,便可以从中了解到孩子的思维水平。而大人对于孩子的回答,不但可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更让孩子进一步了解认识世界,并抱有热情地探索更多。

    2.聆听问题并接受孩子对于问题解决的计划。在你认为孩子需要在引导下进行思考的同时,孩子其实也会自己规划着某些事情,他们小小的脑袋里充斥着他们想要自己去做更多的事。这个时候大人要懂得尊重他们对自我的主导权,让他们在思考与行动中获得自信,并及时给予肯定,得到控制自我与环境的能力。

    3.别强迫孩子做任何事情。当孩子急于寻找答案而变得敏感暴躁的时候,大人要尊重孩子的观感;除非必要,别强迫孩子去安静下来,而是顺着孩子所表达的意思,接受他们所认为的事物,以肯定和耐心的回答,引导他们进行思考。

    §§§第二节 小孩别钻牛角尖,正反思考有必要

    都说人应该未雨绸缪,发生的或者未发生的问题都应该在脑袋里依次过滤,找到最佳防御和解决的办法。这是很多家长希望做到的。可结果呢?这样长期下来,往往会导致我们想太多,成了一个凡事都追寻个为什么、怎么办、怎么样,可谓是“反常规”的思维高手。而孩子完全继承了家长的衣钵,即使是对1+1=2这样的问题,都会在他的脑子来回翻腾。孩子也总有不寻常的答案,往往令大人们烦恼抱怨:为什么孩子一定要钻牛角尖呢?

    其实,生活中我们遇事便往深处思考是件好事,正因为一代代人不屈不挠地求索,人类才渐渐发展到如此进步的今天。但是先人们是遵守逻辑的,是在既定事实基础上的深究,而不是在这些看似已经是真谛的无谓事情上违反了逻辑,怀疑事实,企图再想出什么新点子来,做钻牛角尖之事。如果从小就钻牛角尖,那么孩子的思维发展就会受到不良的影响。

    贝磊三岁多了,在妈妈的悉心教育下,他可以很好地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而且每天都可以说出很多出乎意料的话来。贝磊的语言能力逐渐提高很让妈妈感到惊喜。可是最近一段时期,妈妈发现贝磊越来越爱钻牛角尖了。

    比如说,有一天贝磊跟着妈妈回家,因为家住在高层,需要乘坐电梯上楼。而贝磊自己喜欢按电梯的按钮,可是这一次妈妈很是着急地要带着贝磊回家做饭,就没有让贝磊按电梯,贝磊却出乎意料地表现出一副生气的表情,不停地跟妈妈说“要再来一次”。贝磊的妈妈开始并没有在意,任由贝磊在那里嚷嚷,可是电梯都行进至一半的路程了,贝磊却大哭起来,没办法,妈妈只好又陪贝磊再回到乘电梯的起点,然后由贝磊来按下等电梯的按钮,再乘电梯回家。

    还有一天,贝磊全家人都聚在一起吃奶奶包的馄饨,贝磊很是开心,他最喜欢吃奶奶包的馄饨。于是,贝磊眼巴巴地望着妈妈煮馄饨,刚刚煮好贝磊就嚷嚷着让妈妈给他一碗。妈妈耐不住贝磊在一旁妨碍自己,怕是厨房太小会不小心碰着贝磊,就只好先给了贝磊一碗,可是刚刚煮好的馄饨比较烫口,贝磊根本就吃不了,着急的他就叫妈妈帮他。妈妈就用勺子把其中的一个馄饨分成了两半,可是贝磊就更着急了,还不停地嚷着:“分开了,分开了,我不要分开,我还要刚才那样。”说着贝磊就放下了勺子、筷子,根本就不吃了,反而要自己去厨房里盛一碗新的。妈妈不停给贝磊解释,其实分开和不分开都是馄饨,如果分开,馄饨会凉得快一些。可是贝磊竟然大哭起来,非要一碗新的。妈妈说,新的也是很烫的,要不就等一会儿再吃吧。听到这话,贝磊更是哭得厉害,直到碗里的馄饨都变凉了,贝磊才肯罢休,乖乖地吃起来了。

    贝磊的妈妈最近非常头疼,她说每一件事情都要按照贝磊想的那样进行是几乎不可能的啊,现在贝磊在家还好,可是继续这样下去,贝磊在外面怎么办呢?

    生活中,像贝磊这样总是认定一切事物都会按照其心意而进行的孩子并不在少数,他们思维呆板,不敏捷,并不会正反两方面看问题、考虑问题,总是爱钻牛角尖。这样看来,家长不能只抓孩子对知识的学习而忽略思维习惯的培养,尤其是遇事之后正反思维习惯的培养,养成孩子良好的思维习惯。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比获得知识更重要。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乐趣。”有的父母把一切事物都想得非常细致,安排得十分妥善周到,从来就没有什么事需要孩子自己去考虑,也从来没有过不完成孩子的心愿,也总以为这样才会给孩子最好的关心。可是长此以往,会扼杀孩子的思考能力,孩子只会按照自己的心愿,而不会思考事物的发展变化,更谈不上解决问题的能力了。甚至还会抹杀孩子生活的乐趣。所以,父母要在孩子会讲话的时候就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让他们正反两方面来进行思考,为孩子创造一个更为宽广的思考空间,而不是拘泥于狭窄的内心。

    有这样一个有名的寓言故事,讲到坏脾气的小男孩,特别任性,一天到晚因为一点小事就在家里发脾气,还经常摔摔打打。这天,他的爸爸就把他拉到了他家后院的篱笆旁边,说:“儿子,你以后每发一次脾气,就往篱笆上钉一颗钉子。过了一段时间,你看看你发了多少次脾气,好不好?”这孩子觉得挺有意思,正好他还想计较下有多少人欺负过他呢。后来,他每次跟别人发脾气嚷嚷一通,就往篱笆上钉一颗钉子。当他第一天记录下来,发现有这么多烦恼的事情值得发脾气啊。

    这时,他的爸爸过来了,说:“哎呀,一堆钉子!”这男孩看看钉子,突然觉得有点不好意思起来。不过,他还是每发一次脾气就往上面钉一颗钉子。后来,他觉得每天钉的钉子渐渐少了,不过也有半面墙那么多了。

    他爸爸又说:“你看你发这么多脾气啊,可是周围也就那几个人啊,难道每次都是别人错吗?要克制了吧?”男孩低着头不说话,可是更觉得不好意思起来。他的爸爸继续说:“你要能做到一整天不发一次脾气,那你就可以把原来敲上的钉子拔下来一根。” 男孩觉得这件事更是新鲜,于是他每天克制自己,希望墙上的钉子可以少一点,这样墙就不会那么难看了。

    一开始控制自己的情绪时,男孩觉得非常难,但是等到他把篱笆上所有的钉子都拔光的时候,他非常欣喜地找到爸爸,说:“爸爸快去看看,篱笆上的钉子都拔光了。”

    爸爸跟孩子来到了篱笆旁边,看到全是钉子洞的墙面,指着便和儿子意味深长地说:“你看,篱笆上的钉子已经拔光了,但是那些洞永远留在了这里。其实,你每次发脾气,就是往身边的人的心上敲一颗钉子。你可以道歉,但是那个洞永远不能消除。”

    正如故事中的父亲所言,孩子只顾自己,而完全不会思考别人的感受,遇事便固执于坚持自己所谓的原则,表现得特别爱钻牛角尖,这就会在别人心里扎出一个永远都不会抹平的洞。其实,生活中的小事,只要善于从正反面思考,不呆板、不固执,应变能力强,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就会得到很多解决生活问题的办法,从而让自己的心变得宽广起来,不被狭小的自我内心而束缚,变得爱钻牛角尖。

    思维好比播种,行动好比果实,播种愈勤,收获也愈丰。一个善于独立思考、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不钻牛角尖的人,才能得到别人悉心的爱护,享受到人与人之间美妙的和谐气氛,也能感受到为人处世的轻松与喜悦。所以,大人们从小就要正视孩子的思维培养。

    给父母支招

    1.不能让孩子的上进心变质。孩子会因为征服心和新鲜感,而在面对问题的时候产生“我就不信我做不到”“我就不信我说得不对”的想法,这是孩子对自己的一种肯定,一种信心的展现。本不算是什么坏事,但是追求过了头就属于钻牛角尖了,容易让孩子陷入思维的困境,找不到打开顺畅思维之门。而作为家长要积极肯定孩子已有的进步和成绩,启发他们思考事物的真相与真理。

    2.别让孩子死心眼,人不在一棵树上吊死。在孩子遇到学习上、生活上的难题时,家长可以让孩子试着换个角度来思考、解决,要让他们知道,成功之路有很多种,解决方法也有很多种,这种方法不能解决的问题,换另一种方法说不定是件很容易的事。

    3.教给孩子开阔心胸的办法。孩子种种的钻牛角尖现象,其根源在于他们的心胸不够开阔,只能容纳下原有的思维,而不能接受新的思维。而家长在平日里可以通过不断为孩子讲述故事,以及自己的榜样作用,教给孩子要拥有开阔的胸襟。这不但对其考虑问题的角度有好处,更是对其为人处世可贵品质的培养。

    §§§第三节 不要让“第一名”压倒孩子的人生

    都说要给孩子更多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发展,不要用过多的条条框框去束缚他们,可是孩子生存于世,总是要完成自己身上的那份担子。他们不仅承载着父母的希望,还承载着祖父母、外祖父母、亲戚、朋友们的期盼,而期盼的最好兑换方式就是获取更多的第一名。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会听到孩子喊着要考第一名,而尽管第一名只有一个,孩子们还是会为此而努力。

    有些孩子因为自己的争强好胜拼命地想拿第一,也曾在失败后泪流满面、情绪低落,也曾怀疑和否定自己,更曾为了拿第一,想到了用某些不诚实的手段,还曾因为好朋友、竞争对手超越了自己而对对方心生嫉妒。这些都给第一名套上了太多太多。第一名已经不再单纯是孩子努力的目标,反而过早地让这种第一名的欲望压倒了孩子的人生,孩子拼命努力只是为了个第一名。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学习不是生活的全部,名校不是生活的意义。所以,对待第一名要有健康的心态,切不可为此而产生不好的心态。

    在小里明还没有上学的时候,他就经常会为了为什么自己不是伙伴中最漂亮的而苦恼,为此妈妈特意给他买了最帅气的衣服,打扮小里明,还经常跟家人说小里明从小爱臭美。

    到了上学的年纪,可这小里明凡事爱争个最的毛病并没有改,他想做成绩最好的、最聪明的、最惹人喜欢的小孩,于是他平日里做事小心翼翼、一丝不苟,总是要看过周围人的意见才行动。小里明的妈妈觉得做事尽善尽美是应该的,但是小里明连写作业也要求特别干净,如果有一点点的脏,他就会把整篇作业擦掉重写,而且什么都喜欢争第一,跑步没得第一不高兴,考试得了99分也要大哭一场。他还特别爱钻牛角尖,经常为了一个标点符号而和老师争辩半天,要求老师把那0.5分给他加上,不然他就一个劲地缠着老师。

    小里明这种过分要求自己的行为,不仅给自己带来心理压力,经常愁眉苦脸的,更是让家长操尽了心,成天为他怎样得第一而苦恼,而他也是成天像小老头一样愁眉不展的。

    其实,生活中像小里明这样的学生很多,他们积极向上,努力勤奋,做什么事情都非常认真,已经是很优秀的学生了,但他们对自己要求也非常高,非要每次争得第一名才行;如果没达到理想目标,他们就会感到自卑,甚至还会出现强迫行为。可是第一名从来也只有一个,很多人都只能是后面的名次,每个人都有机会争取,但第一名永远不是目的,而是一种奋进的榜样,要正确对待取得第一名;否则,只是功利地想要争得第一名,会导致学习内容的断裂,影响学习成绩,更严重的还可能引起忧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给整个成长都压上沉重的枷锁,即使孩子将来有所作为,孩子的一生都是沉重的,很难有欢乐的人生。

    考了第一名,固然能使孩子树立自信心,进而肯定自我、赏识自我。但若失败了呢,就是要灰心丧气、一蹶不振,甚至自暴自弃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追逐成绩是积极进步的表象,但一时的成绩并不能代表什么,只能是作为一种鉴定孩子的进步程度的参考,指明孩子下一步努力的方向。而作为家长,要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成绩意识,不要一味对孩子强调成绩的重要,非要让孩子取得第一名,而忽视了对孩子心理和精神的关怀和抚慰。孩子成绩的提高,要一方面靠努力,一方面要靠避免失误。在帮助孩子进步的同时,家长应该经常反思一下:我们对孩子的要求是不是过高了?孩子承受的压力是不是太大了?如果是的话,家长更应帮助孩子放开思想的包袱,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每一次考试,并在考试结束后,帮孩子客观地分析成绩,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让他明白学习如同生活一样,是有得有失的,得到的要继续把握,得不到的应该努力而为之。

    台湾著名散文作家林清玄,三十年来共出版过一百多部著作,得过大大小小的无数文学奖状,荣誉满身的他被大家视为“天才作家”。可他并不认为自己是天才,在他看来,自己的那些成绩只不过是鞭策自己的一种方式。

    杭州天长小学举行过一次亲子课,很有幸请到了林清玄,他在课堂上给三百多位学生家长分享了他所认为“成绩于孩子的意义”。他说: “如果你的孩子是第一名,那就让他别那么努力,轻松点进七到十七名里,那才能成功嘛。如果你的孩子是后几名,那就让他努力进到前十七名里面。”他指出现在的世界精英都不是当年学校里的尖子生,他们在班级的排名是第七名到第十七名,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获得第一名,也没有想过自己能有一天站在世界的舞台上。他们的童年是快乐的;他们不把成绩当成枷锁;他们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他们愿意和第一名做朋友,跟他们学习知识,也愿意和最后一名做朋友,跟他们学习生活;他们压力小,生活学习都很轻松,有更多的时间接触更广泛的社会;他们拥有最好的创意。林清玄说,世界上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成绩也不是衡量孩子好坏的标准,就像是种植物一样,山坡地种竹笋、香蕉,沙地种西瓜和哈密瓜,烂泥巴里种芋头,不同植物适合不同土地,不是只有一个样子的,也不能说哪个好哪个不好,它们含有不同的营养物质,对人体有不同的作用。而把所有不一样的孩子集合在一个校园里,希望教育成一样的人,就是这个世界的悲哀,更是现代教育的一个大问题。

    教育好孩子,把孩子变成最好的人,就是要根据孩子的特点来教育孩子,让他们认识到自我的价值,肯定自我的能力。

    正如林清玄指出的那样,成绩并不是界定好学生与坏学生的标准,只是界定孩子学习成果的一个标准。有的孩子会从中得到改正的办法,获得更广阔的发展天地,而有的孩子只会看着成绩喜怒哀乐,责备自己没有好好学习,从此背上了成绩的枷锁,终日不得快乐。其实,人的生命中有很多重要的东西,孩子除了学习外,还有参加劳动体悟收获、关爱别人的能力,更应该掌握面对挫折的能力。只有用饱满的爱面对亲人、朋友和自己,才能更好地面对人生。

    而家长对于孩子“第一名”的攀比心理,以及争强好胜的行为,应给予积极的开导,告诉他们不要老是横向比,还要纵向比;不要总和别人比,也要和自己比。拿不到第一名,说大了只是孩子生活中的一个挫折,孩子要学会正确看待其中的得失,学会承受挫折,并要按照自己的情况,肯定自己比以前有进步,自己以往未知的领域变成了已知的领域,那就是一种成功,就是父母心目中的第一名。

    给父母支招

    1.家长对孩子不要落到预定一个具体考试分数上或者是考试名次上。生活中,很多家长都会在考试前规定孩子一定要考多少分多少名,以为这样便可以让孩子的压力变成动力,激励孩子多用心于书本。实际上,这种要求对于那些心理素质脆弱的孩子来说,更不利于他们在考试中发挥正常的水平。所以,家长不妨把孩子的目标定低一些,要求孩子发挥出自己的水平即可。

    2.改变家庭教育中“分数看能力”的观念。家长要鼓励孩子正确看待进步,尤其是妈妈不应过于细致或焦虑而成天念叨孩子的学习成绩,应该适当给小孩一些自由空间,让孩子自己规划自己的学习,自己鉴定自己的进步。当孩子因为成绩不好闷闷不乐时,足以说明他们已经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家长不应再去责怪孩子,而应该趁机帮他分析失败的原因,给他一些安慰。

    3.帮孩子树立评价自己、认识自己的新标准。孩子因受父母或者学校教育的影响,会自己定制完美、苛刻的自我标准,如果按照这种标准严苛要求自己是不健康的。家长应该帮助孩子树立一种合理、宽容、注重自我肯定和鼓励的标准,让孩子学会多看到自己的优点,学会看到自己的进步。

    4.别拿自家孩子和别人比。有些父母在自己孩子的面前夸别人的孩子好,其实却在无意间打击了自己孩子的自信心。实际上,学习是一个人能力不断提高的必要手段,是一个人完善自我的过程,有进步和提高就是好现象。

    5.考试只是一种表现自我的方式,并不是验证自己成功与否的标准。很多孩子在考试时都出现紧张情绪和症状,其实这是正常的现象,只能说明孩子自己很重视每次表现自己的机会。但是过度的紧张情绪,会导致情绪的压制,影响孩子考试水平的发挥。所以,家长要告诉孩子没有必要紧张,豁出去了,拿起笔开始写字,写真实的自己就好。

    §§§第四节 享受得到的喜悦,也要享受成长

    孩子得到了新的玩具或者是新的体验,总是会表现出兴奋的情绪来;相反,如果没有得到自己以为可能得到的喜悦,便会表现出失落沮丧。其实,人生不是得到什么就是学到什么。即使没有得到什么,却也在体验中获得了经历与思考,完善了自己的能力,以便自己获得更高的提高。孩子一味计较得到什么,只关注得到成功后的愉快感觉,却忽视了从经历中获得学习的思维比单独拥有什么而更令人兴奋的感受。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其实这说的就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对于小孩来说尤其适用,因为学到什么永远比得到什么更为重要。学到怎样丰富生活、怎样品味生活,学到怎样充实自我、怎样完善自我,才会塑造一个独特、个性的我,给自己的人生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

    玉昆今年刚刚去幼儿园,在幼儿园每天的生活对他来说都有一种新鲜感,自从玉昆去了幼儿园,他每天都表现得很是兴奋。有时候,家里人去幼儿园接他放学回家的时候,会问玉昆“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他便会兴高采烈地表演今天学习的歌曲、字母、舞蹈,更会自豪地把自己得到的“小红花”给家人看。

    可这种好日子对玉昆来说,没有几天就结束了。随着老师教的东西越来越多,玉昆接受起来就有些困难了。玉昆却还是想要能够表现出什么来给家人看,于是他开始回避家长的提问,也不去表演,只是会义愤填膺地抱怨今天谁谁在幼儿园里表现得很好,能把老师教的东西很完美地自己呈现出来,还能得到老师的“小红花”奖励。说到这,玉昆就低下头,一副愁眉不展的表情,因为他记不得新教的诗歌,因为他得不到“小红花”。

    因此,玉昆对幼儿园再也没有了原来的新鲜感,每天都像是背负着什么似的去幼儿园,显得很是沉重。有时候,玉昆为了应付家里人,只好说今天什么也没学。

    让玉昆感觉到沉重的是自己没有得到老师奖励的“小红花”。玉昆过于看重得到的奖励、荣耀与赞赏。其实,得到老师的奖励和赞赏固然是喜悦的,可是这些并不是每天都可以得到的,毕竟在班级里还有很多同学,老师不可能每天都会照顾到每个孩子。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尤其是幼儿园阶段,得到赞赏、肯定的喜悦远远比他们学会任何技能后的喜悦都要多。而家长总是习惯以那些能够看得到的知识测验来衡量孩子的学习成绩,表扬孩子,孩子也会根据大人的行为,直观地认为得到奖励是对自己的肯定。其实不然,童年应该是非常快乐、无忧无虑的,孩子身上的什么都不要以得到多少而衡量,而是以培养孩子学习得到什么能力为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及良好的性格,让孩子学会怎样面对生活才是最为重要的。

    爱因斯坦的父亲曾经给年幼的爱因斯坦讲起他和杰克大叔去清扫一个大烟囱的经历。爱因斯坦的父亲说,他们要清扫的那个烟囱只有踩着里边的钢筋踏梯才能上去,于是杰克大叔抢在前面,自己则紧跟在后,一级一级地爬上去。下来的时候,杰克大叔依旧抢在前面,爱因斯坦的父亲则仍紧跟在后面,可是杰克大叔的后背、脸上全都被烟囱里的烟灰蹭黑了,而爱因斯坦的父亲身上连一点烟灰也没有。

    爱因斯坦的父亲看见杰克大叔的模样,心想自己的脸一定和他一样脏,于是就到附近的小河里洗了又洗;而杰克大叔看见爱因斯坦父亲干干净净的样子,就只草草洗了洗手,然后大模大样地上街了。结果,街上的人还以为杰克大叔是个疯子,都笑坏了肚子。

    爱因斯坦的父亲总是反反复复对着爱因斯坦说着他的故事,爱因斯坦却并不觉得枯燥,他从父亲的故事中读出了人生的道理:人们经历着出生与死亡,喜怒哀乐,看似一样的路程中,每个人却有着不同的收获和改变,不管真正能够得到什么,最重要的是人要学会时时审视自己,鞭策自己,及时改变方向,而不是因为看到自己所得到的东西,就感觉到喜悦无比。这个故事一直激励着爱因斯坦,他不断审视自己的得失,获得了人生的更多体验,成为了著名的大人物。

    爱因斯坦通过他父亲给他讲的一个自己经历过的故事,明白了所谓相同的经历,也会有不同的所得。爱因斯坦从中学到了人生的感悟,那就是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看到得到的,而是要看到过程中能学到的。爱因斯坦终于在不断地总结从经历中所学到的东西才映照出了生命的光辉,成为一代伟人。其实,人生漫漫,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只有对比自己找出进步才能有更为精彩的人生;而如果只拿别人做镜子,白痴或许会把自己照成天才的。

    孩子的成长只是漫长人生的开始,得到什么固然会让孩子觉得开心,但是只有正确认识自己、审视自己,脚踏实地真正想要去获得真才实学,才能有所进步与发展。对于学习,孩子需要的不单单是得到了什么知识,而是要在学习掌握的过程中得到一种学习的方法。尽管在学习的过程中会经历失败还有挫折,但在失败和挫折中得到的学习经验和方法对孩子来说却是最为重要的。

    给父母支招

    1.要帮孩子制订好整个学习计划及学习目的。孩子总是喜欢得到奖赏,那么大人们可以把怎么得到更多的“小红花”当作诱饵,教孩子怎么一步步得到。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经历挫折,但是大人们要帮孩子想有效的解决办法,共享他们学习中的快乐和不快乐,让他们体会过程的滋味,爱上这个过程。

    2.要让孩子进行课前预习。孩子不喜欢接受困难,多半是耐心有限,不能承受长时间的难度。这时候,家长要让孩子进行预习,提前找到不明白的,必要时可以提前给孩子讲解,这样孩子上课的时候就会有重点地进行学习了。而家长更要注意预习的时间不宜太长。

    3.家长要做好榜样,并多同孩子进行沟通。通过讲述有趣的故事让孩子懂得,比起得到什么,学到什么更为重要。提高自身最重要的途径,并不是得到多少,而是整个人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

    §§§第五节 给孩子贴一些正面的“标签”

    大人们之间闲来无事,就会提及自己家的孩子,特别是妈妈们,没事总爱聚在一起交流孩子。有的家长会说:“我家孩子就是内向、害羞,不爱说话,跟谁也是话少。”有的家长会说:“我的孩子更是脑子笨,连个阿尔法和贝塔都要记老半天才能记住,天生不是学习的料。”还有的家长说:“我家孩子就是懒,吃饭都得我叫好几遍才知道把屁股从凳子上移过来。”不知不觉中,孩子就被大人们贴上了标签,不是害羞、内向、懒惰,就是脑子笨,这种“标签”,就像厂家给商品贴上的属性标签一样,会很明确地为其定性,也在无意识地给自己的孩子贴上思维定式的标签。

    虽然所有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出众,但当孩子没达到家长预期的成绩时,家长就会本能地说出那些恨铁不成钢的话,本意只是想用激将法让他们做得更好,其实事与愿违,打击到了孩子的自尊心。如果家长经常用“负标签”限定孩子,孩子就会很容易地按照父母嘴里的“标签”来暗示自己的行为,从而朝着“负面”发展。

    米米的妈妈在生米米的时候,就希望自己的女儿能长成一个心灵手巧的姑娘,于是从小就给米米看手工制作的教程。可是米米似乎对其并不感兴趣,总是学不会折纸,这跟妈妈的理想差太多了,妈妈决心必须要给米米好好补补课了。在米米上幼儿园的时候,妈妈就把米米送进了自由绘画乐园。老师看见米米就说:“这孩子真是乖巧可爱,肯定很快就能学好的。”而妈妈却当着米米就对乐园老师说:“我家孩子动手能力特别差,要不然也不会想到送到这里来啊。”老师很是纳闷儿,米米的妈妈说:“在家教米米简单的折纸、画画,她都学不好,幼儿园里别人会折的花,米米怎么也折不出来。”

    听到家长对米米这样进行负面评价,乐园的老师笑了,然后带走了米米,耐心地转过头来跟米米妈妈说:“以前当米米折不好纸的时候,您有没有用打压她的词语或失落的语气呢?”米米妈理所当然地承认了自己的确在米米折不出花来的时候说过孩子“笨”“不灵巧”“比其他孩子差”等这样的话,说着米米妈妈就露出失望的神色,还摇摇头,似乎在说米米真的很是让人头疼,总是折不好。

    后来,老师也对米米进行了针对性的引导,经常将她在乐园里创作的优秀绘画作品、创意作品贴在展览墙上,并引导其他同学对她的作品进行赞赏。米米变得很喜欢去乐园,也不再讨厌折纸了。而每次米米妈妈去乐园接米米的时候,老师就会劝告米米妈不要用消极的语言打击孩子。

    现在米米不仅会折花,画图画,甚至还会做剪纸画。妈妈很是高兴,也总是按照乐园老师说的那样表扬孩子。平时交谈中,妈妈也会以夸奖为主,在睡觉前给她讲些励志的小故事,不时对她进行赞美。米米变得自信多了,由原来众人眼前那个胆小不自信的米米完全变成了巧手的米米,她的手工作品还在市里举办的比赛中拿了一等奖呢,从此再也不是笨手笨脚的米米了。

    从这个例子来看,很明显会发现,米米从原来的胆小手拙的孩子,成长为一个能在市里手工大赛中获得奖项的巧手孩子,是多亏了乐园里老师们的帮助。老师们先是避免米米听到外界给予她“笨”“不灵巧”的标签,后又与米米妈妈交流,让妈妈给予米米多一些鼓励与赞赏,而不是造成米米的坏印象,认为自己就是笨;之后老师又通过展览等活动帮助米米建立自信,让米米爱上原本自己并不擅长的手工,并发挥米米最好的手工水平。其实,不仅仅是手工,孩子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最好不要受到别人言语议论的影响,而是要让孩子自己给自己贴上积极的标签,这样孩子才会朝着健康的方向积极发展。

    生活中,不应该因为一时的生气就骂孩子,无意中的责骂最容易给孩子贴上负面的标签,应该让孩子从不同角度认识自己,不要受到别人的影响。即使别人硬要在孩子身上贴上负面的标签,也不要一蹶不振,甚至破罐子破摔,而是要敢于积极从“标签”上找到自己的缺点,改正恶习,积极学习,从而变得优秀起来。而这个过程是艰难的,不仅需要常在孩子身边的父母和老师克制住自己“恨铁不成钢”的怒气,不去强化孩子的负面标签,也不使用评论性的语言“你怎么总是……”而是通过表扬、赞美等积极的影响来帮助孩子从各种标签中真正走出来,完善自己。

    美国的希拉里原本只是一个平凡的女孩,她出生于芝加哥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祖祖辈辈过着平凡的生活。当时,小希拉里住的社区里有个霸道的小女孩总是欺负看起来瘦弱的小希拉里。小希拉里本来是想反抗的,可是周围的伙伴总是说这个小女孩家里很厉害,而小希拉里的家庭极为普通,根本就无法战胜她。况且希拉里本身看起来也比这个女孩瘦弱根本无法打败她。就连社区里的“管家”也是这么讲,于是小希拉里很害怕,她泪流满面地跑去向母亲诉苦。

    希拉里的母亲告诉小希拉里,若遭到欺负,就一定要毫不畏惧地还击,虽然希拉里看起来小小的,可是力量却很大啊!小希拉里听到之后觉得非常惊奇,可是妈妈却笑着说希拉里可以自己提得起一桶水,很厉害呢。小希拉里听了母亲的话,自信心突然涨起来了,她决心一定要找个机会好好教训这个嚣张的女孩。

    希拉里的确以自己的方式教训了这个女孩。很快,小希拉里的身旁聚集起了一大帮孩子,小希拉里成为新的“霸王”。后来,根本没有人跟这个霸道的女孩玩,那女孩再也霸道不起来了。也再没有人跟希拉里说她家太平凡,她招惹不起有权势的小孩了。

    希拉里没有因为自己的出身,给自己贴上平凡贫穷的标签,她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平凡的,而是竭尽自己的所能,努力变为最优秀的人,终于成长为世界第一流的女政治家。

    希拉里的母亲在改变希拉里原有的“标签”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小希拉里原本很在意别人的话语,觉得委屈而无奈,而正是因为母亲的话,小希拉里迅速变得强大,不仅在欺负自己的人面前彰显了自己的力量,而且还锻炼了坚强的意志和决断力,给予自己肯定,拥有了更多的朋友,给仗势欺人的人以严厉的打击。此后,希拉里天赋的领导才能日渐显露,最终成长为一名伶牙俐齿、勇敢智慧的女性,并成为一代夫人,丝毫不比老公克林顿逊色,改变了原本“普通人家”的标签。

    如果父母总是以消极的方式定位孩子,将“脑子笨”“不优秀”等看似不起眼的标签贴在孩子的身上,孩子的心里就会种下自己“脑子笨”“不会优秀”的种子,并在日后的生活中生长变大,甚至对他们今后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都具有重大影响。而如果父母经常说“孩子你很棒”“真聪明”“爸爸妈妈信任你”, 那么孩子会在幼小的心里找到自尊、自信;而这种积极态度会在孩子的思维中更进一步肯定,并逐渐加深。他们便会以乐观的心态,努力朝着积极进取的方向前进。父母是孩子最亲密、最信任的人,同时也影响着孩子的价值观、自信心和人格塑造,给孩子一些积极的印象,孩子就会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给父母支招

    1.父母从心里改变对孩子不好的评价,并为之前的批评主动向孩子道歉。每个孩子的性格和处世方式中都有好的一方面。比如,一个孩子比较好动,并不意味着他就没有安静的时候,他也会很专心地读书。多赞美孩子,帮孩子自己树立正面标签,有助于对孩子的成长产生积极影响。

    2.创造机会,让孩子发现自己更多的优点。孩子的观点并不是很难改变的,他们通常会认为家长的观点是正确的,所以家长要给予孩子一定的赞赏,善于找出孩子的兴趣点,给孩子一个可以发现自己的骄傲的机会,孩子就会展现出自己潜在的全新一面。

    3.强化孩子的优良行为。孩子对于喜欢的事物或者热心的事情总是很积极,有时候甚至比大人还上心。这时候,大人就可以利用他们的积极性,赞美他们,从而养成好习惯。而在这个过程中,大人们也要积极提醒孩子,尽量淡化批评,转用描述性的语言,不要发脾气,以免给孩子贴上负面标签。

    §§§第六节 批评孩子有讲究

    工作了一天的父母回家后看见堆满山的玩具、乱七八糟的房间、满是泥土的衣服,就会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对孩子横加指责。孩子本来玩得好好的,还希望父母能为他们会把积木搭得这样好而称赞自己一番,结果却遭到了批评,自己自然接受不了,或许他们根本就不明白爸爸妈妈为什么会发脾气。于是孩子们也对爸爸妈妈发起了脾气。

    而家长看到孩子接受不了批评或者干脆听不进批评就更是恼火了。家长们也常常凑到一起谈论着,现在对于孩子的批评大多是生活上的,孩子都不能接受,这还是轻的批评,等到以后孩子走上工作岗位,又怎会接受领导或其他人的批评呢?家长的这种担心并不无道理,可是如何让孩子接受批评,懂得从批评中读到善意,从批评中找到自我完善的办法,是做父母必修的课程之一。

    这天晚上,萌萌洗漱好准备上床的时候,突然表现出很郁闷的样子,这让妈妈很不能理解。妈妈追问了好久,萌萌终于说出了自己的心结。原来是今天在幼儿园吃中饭的时候,萌萌玩鞋子,被老师看到后便挨了批评,还当众被老师脱了鞋子。妈妈听后很不理解,就问萌萌为什么要在吃饭的时候玩鞋子,而不是乖乖地吃饭呢。萌萌说,那是因为鞋子不舒服,里面有个东西,弄了好久都没弄出来。

    过了几天,萌萌的妈妈送萌萌上幼儿园,听老师说萌萌最近老喜欢拖着鞋子,不把鞋子穿进去,还经常把脚后跟留在外面。妈妈听后,就回家仔细检查了萌萌的鞋子,鞋子是好好的,应该是没问题的,于是妈妈就猜想一定是萌萌在家懒散惯了,喜欢穿拖鞋,而在幼儿园里不能穿拖鞋,萌萌就把鞋子当成拖鞋穿了。妈妈便一再跟萌萌强调要在幼儿园里守规矩,萌萌便摆出爱搭不理的样子,于是妈妈就狠狠地批评了萌萌。

    第二天,萌萌就闹情绪了,一起床就说不去上幼儿园。妈妈又哄又逗,萌萌才说他不想去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不想挨批评了。那之后的几天晚上,按常规萌萌都会分享这一天所发生的事情,可萌萌却说没有要分享的。

    萌萌因为在幼儿园里自由散漫,不想穿鞋子,玩鞋子而被老师批评,回家后很郁闷,后来又因为妈妈批评了他,才不想去幼儿园的。其实,萌萌之所以接受不了批评,是因为他根本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觉得鞋子难受却要挨批评,他认为那是没有道理的。

    生活中,很多孩子不能接受批评,大多是因为那些批评不能让孩子心服口服,他们甚至根本不能明白自己为什么会遭受批评。另外,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也是一个问题,大人们要批评孩子,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的习惯,还要考虑到孩子的受挫能力,千万不能怠慢了孩子的情绪,这样不仅会让孩子抵触批评,孩子也不会主动去改正缺点。所以,应该以一种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批评,并告诉孩子批评其实是一种严苛的关心,是一种严厉的期盼,批评都是为了他们的成长,寄予了长辈很多的爱护。

    法国心理学家高顿教授通过一项专题研究证实,孩子如果从来没挨过批评,在一片赞扬声中长大,就会很容易变成“老虎屁股摸不得”的“小霸王”。他们今后的人生便接受不了任何批评,一点点的批评都会把他们的内心摧毁。所以,孩子没接受过批评,对心理发展便没有什么好处。

    那些难以接受批评的孩子,长大后,也大多会对批评持“避而远之”或干脆“拒之门外”的态度,把任何批评都当是耳旁风,结果导致自己一辈子也没有多少长进,注定了人生平淡无所作为。

    这样看来,让孩子在幼儿时代就学会接受批评,并根据批评找到自己改善的方向,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塑造具有积极的意义。

    高顿以专题研究提醒大家,不必对孩子受到批评而大惊小怪,孩子受到批评是一次进步的可能,更是一种对心理张力的锻炼。家长们不仅要尽可能地撤销自己保护伞的作用,让孩子自己接受批评,还要有意识地让孩子既听到正面肯定,也听到反面的批评。因为只有孩子了解自己的不足与优点的时候,才能完整立体地思考自己。正如高顿所说,能接受并适应批评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也较能适应社会,其中也包括拥有正确对待来自他人的批评乃至非议的平和心态,以及较强的承受挫折能力。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免不了受到指责和批评。但在批评的时候,大人们要注意,对孩子说话的语气一定要温和,分析听起来要中肯,不要让孩子感受到压迫,且以更多的表扬为前提,这样孩子就会更容易明白为什么受到批评。而在面对尖锐、不中听的批评时,大人都应该要求孩子认真倾听,因为只有认真倾听,才会发现其中的道理,才能听到批评中的合理成分,才会虚心接受,才方便自己列出改进的办法或措施,不断完善自己,成长为更优秀的人。

    给父母支招

    1.有意识地让孩子听到批评。对孩子进行表扬之后,更要以温和的语气指出孩子的“美中不足”之处。这样做会帮助孩子意识到批评和表扬是同样常见的,培养他们正确面对批评的心态。

    2.批评再严厉,也不能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做错事后,自己可能也已经意识到错误而处于悔恨之中了,此时父母应先对孩子做得好的方面给予肯定,然后再指出做得不对的地方,语气要平和,还要注意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3.批评孩子时,只谈眼前的错事,不要翻旧账让孩子难堪。老翻旧账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也会造成孩子对批评的抵触,更重要的是会给孩子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那就是一旦做错事了,就不容易改变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印象了。

    4.允许孩子做出解释。家长进行批评的时候,孩子如果认为不符合事实,会及时本能地进行辩解,这时家长要耐心倾听。但这并不是让孩子推卸责任,而是让孩子实事求是地面对自己所做的事情。

    5.帮助孩子做好每件事,减少指责和批评。如果孩子一天中受到的指责和批评次数超过了50次,那孩子对批评的麻木程度就可想而知了。所以,批评时要做到忽视轻微的不良行为,只关注原则性的问题,孩子才有可能听得进批评。过多的批评只会让孩子更麻木。

    6.批评时要指出孩子做得不对、不好的地方,并指出期望孩子做到的。批评不是要对孩子下结论,只是就事论事,这样会让孩子听起来更舒服,不会有强烈的抵触的情绪。

    7.帮助孩子正确认识批评和接受批评。要帮助孩子通过与各种人相比较,在评价中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更加客观地评价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鉴别和认识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以便今后更加好地发展。

    §§§第七节 做能够独立思考的好孩子

    曾有人说过:“所有的爱都是以拉近两个人的距离为目的,只有父母对孩子的爱以分开为最终目的。”这是在说,父母的爱是以培养能从自己身边独立起来的个体为最终目的。父母们用心良苦,最终为社会培养了一批独立能干的精英。而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是贯穿于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孩子是一个完全与我们不同的个体,虽然依附于大人,传承于大人,但在他们并不懂得是非的时候,还是要靠大人给予指导的。

    大部分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只是把目光放在孩子的课业成绩上,却疏忽了对孩子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孩子很多时候还是偏信大人们的意见,大人说好便是好,大人说不好便是不好。其实,孩子作为生命的个体,面对别人的意见,还是由他们自己来审查判断才好,因为这毕竟是孩子们自己的事情。同时,也只有吸纳别人的意见,独立思考,才能有意识地去独立做事、独立做人。家长千万别因为担心孩子而剥夺了孩子思考的机会。

    张肇牧在实验员爸爸的影响下,从小就十分喜欢做实验性的游戏,喜欢一切动手的实验。这天,爸爸闲来无事,便说要和他做一个有趣的实验游戏。小肇牧非常高兴,简直有点迫不及待了。

    爸爸说:“肇牧,从你的玩具中,找出两个同样大的杯子,再找一个比杯子大的碗或者是锅。”小肇牧兴致勃勃地将爸爸所说的三样东西拿来,说道:“爸爸,你看行吗?”爸爸满意地说:“行。你用锅装些水来,然后将水分别倒进两个杯子,两个杯子的水要一样多。”

    肇牧按要求做了。然后爸爸问肇牧:“你看两个杯子里的水是不是一样多呀?”肇牧左看看右瞧瞧,说:“是啊,是一样多。”爸爸说:“你将一个杯里的水倒进锅里,然后再看看,是锅里的水多,还是杯子里的水多?”

    肇牧马上给了爸爸答复:“一样多啊。”爸爸一边点头,一边问:“为什么呢?你看锅里的水这么少,杯子的水那么多,怎么会是一样多的呢?”肇牧从容地回答:“爸爸你看,这是两个同样大的杯子,我倒进的是同样多的水,之后我把这个杯子里装的同样多的水倒进了锅里,因为锅比杯子大,所以看起来锅里水像少些,其实它们一样多。”

    张肇牧对液体容量守恒定律回答得如此肯定,而且思维清晰,语言表达准确、完整,没有因为爸爸的怀疑语气而动摇,这让爸爸很是满意。

    大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本能地做出引导惯性,由于孩子总是喜欢听信大人的意见,就会让他们怀疑自己的思考。其实,家长应利用好孩子这种心理来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并在给予孩子充分肯定之后,循循善诱地告诉他们,对自己周围的事物要多方位地观察,得出自己的观点,并坚持自己认为对的观点。这种思维能力会将人的思考引向深处,有助于孩子的成长。

    比尔·盖茨从小显露的最大特点就是喜欢不停地思考,而且他从来不轻易相信别人的意见,凡事都非要自己得出结论才放心。所以,在家里的时候,常常是母亲叫他吃饭,他却置若罔闻,甚至整日躺在他的卧室里不出来。母亲对他整日在屋子里不讲话的行为感到很奇怪,于是问他在干些什么。比尔·盖茨总是振振有词地说:“我正在思考呢!”家人有时劝他不要浪费过多的脑细胞在没有意义的问题上,可是盖茨并没有因为他们的好意而接受,反而还责问家人:“难道你们从不思考吗?”

    比尔·盖茨的头脑似乎时刻都在高速地运转。直到现在,微软公司还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和普通人谈话就像从喷泉中饮水,而和盖茨谈话却像从救火的水龙头中饮水,让人根本应付不过来,他会提出无穷无尽的问题。”即使是别人给予了盖茨肯定的答案,他还是要自己思考一通,反问一通,直到他想明白了,才会认同批准。

    比尔·盖茨之所以有今天的巨大成就,与他从小养成的善于独立思考的习惯是密不可分的。最终,他思考出了硕大的成果,受到了全球性的认同与称赞。

    而现实生活中,有的父母把一切事物都安排得十分妥帖周到,从来就没有想过什么是需要孩子自己去考虑、去想办法、去解决、去处理的。孩子也习惯于父母的安排和意见,即使父母生气地说孩子是个笨家伙,孩子也会轻易相信,理所当然地接受父母的安排。渐渐地,当孩子再遇上困难时,就不愿意思考,就只会指望父母的帮助。长此以往,扼杀了孩子的思考能力,更谈不上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了。

    任何一个有意义的构想和计划都是出自思考的,独立思考可以帮助个人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任何敏锐的思维都不会从天上掉下来,是需要严格的训练和培养的。所以,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让孩子从小树立主体意识,从各方面给予他们“参与”的机会。虽然别人的意见也是很重要的参考,但要使孩子明白,不能轻易地偏信别人的意见,而是应该综合诸多批评建议,找到真实的自己,这才是教子课题的“重中之重”。

    给父母支招

    1.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孩子在遇到困难时,本能的想法就是请父母帮忙,而父母看到孩子犹豫不决的样子便心生可怜,于是就开始帮助他们思考,帮助他们做选择、判断。但判断、思考的能力是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即使面对孩子的求救,如“妈妈,我不知道怎么做”“妈妈,你说怎么办啊!”“爸爸,你去替我做……”家长还是要让孩子自己拿主意,还要利用生活中发生的具体问题,让孩子自己面对问题,并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生活中,有些孩子往往因为怕说错了,而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因此,家长不要责怪孩子,而是要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给予孩子正确解决问题的提示。而对于孩子的正确意见,我们要先肯定、表扬,让孩子增强发表意见的信心,继而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

    3.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们求知欲望的反映,也是孩子智慧火花的迸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往往是和好奇心联系在一起的。作为家长,不仅要尊重、保护和正确引导孩子的好奇心,还要努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使好奇心发展为强烈的求知欲。这对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要确切、通俗易懂、有条理地给予答复。

    4.给孩子创造思考的情境,引导孩子思考,自己寻找答案。每个孩子都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当孩子向父母求助时,父母首先要鼓励孩子认真思考,并逐步提示,给孩子足够的思考时间,为孩子创造一个思考的情境,引导孩子思考,从而帮他们养成思考习惯。切不可因为孩子思考较慢,就不耐烦地马上将答案告诉孩子。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