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弹性的孩子更强大:好妈妈弹性教育40招-好习惯自己养成——培养孩子的管理弹性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一节 被“拆穿”很苦恼,心里话也是一种力量

    大人们会经常给孩子讲述《狼来了》的故事,并告诉他们如果常说谎话,就会像故事里的小孩一样遇到危险时也不会有人相信他的话,最后死于自己编织的谎话中。听完故事的孩子们深信不疑,并坚持不说谎话。但随着年纪的不断增长,孩子的心里也会有些小秘密不想告诉大人。

    其实,有时候大人也要像孩子一样单纯些,不能用敏锐的眼光把孩子的小伎俩揭穿。只要孩子不迷恋成瘾,大人就可以给予孩子犯小错误的机会,并指出那些错误的危害,让他们自己主动去回避。即使孩子的那些错误是三番两次的,大人们也没必要用冷漠的言辞批评。俗话说,一个细微的动作就能感染孩子,当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小伎俩是错误的,就会自己改正。多关心,多鼓励,给孩子一个自己的空间,才是给他们提供自己管理自己的平台。

    淘淘是个调皮鬼,每天都有旺盛的精力。大冷天的,小家伙就背着家人在阳台玩水。虽然他也知道妈妈发现了会很不高兴,不过,他很会找借口,一见到妈妈从房间出来,他就赶紧走进来说:“妈妈,我衣服没有湿,你不要摸喔。”妈妈从这话中听出小家伙是不打自招,于是眼尾一扫,发现淘淘的袖子和裤脚全是湿漉漉的,知道这孩子玩水了。可是妈妈并没有当面揭穿淘淘的谎言,只是趁淘淘不注意时摸了摸裤子,还好裤子厚,里面没湿,不用换。

    淘淘自己玩够了,便把红薯拿到房间里偷偷吃,看见妈妈进来,慌忙收起红薯掩饰说:“妈妈,我没吃。我现在把红薯放回去,要一块块地放才行的。”接着淘淘把妈妈拉进房间,关上门,然后笑嘻嘻地说:“妈妈,我要吃钙片和鱼肝油。”妈妈好奇地想,每天早上家人都会给淘淘吃药啊,于是问他:“今早爷爷没有给你吃啊?”淘淘说:“没有,你不要问爷爷喔。”妈妈差点笑出声来,可是也没有拆穿他,而是告诉淘淘钙片和鱼肝油应该早上吃,不然会上火流鼻血,淘淘听后便不再叫嚷着要吃了。

    从以上事例不难看出,淘淘撒谎,一方面是为了不受大人责备,另一方面是为了达到自己想要的某一目的,而这些目的正是妈妈所不允许的。但是,妈妈一看就能明白淘淘的撒谎技巧太不高明了,但并没有当面点破淘淘,而是通过简单的言语提示让孩子自己知道了怎么做才是对的。

    说谎,是每个孩子都会经历的,是一个孩子想要追寻自我管理的正常现象,所以家长对此并不需要惊慌,反而应该庆幸自己的孩子也成长到想要自我独立的阶段了。面对这种情况,大人千万不要用“你撒谎”这类语言来指责孩子说谎了,这样只会让孩子觉得羞惭与自卑,因为孩子之所以说谎,就是因为知道自己做错事了。大人也不要追问或者找来第三者来对质,要对孩子的谎言给予更多的宽容。既然是自我发展的本能,我们便要允许孩子在一段时间内撒谎,表面上不表态也不做任何评价,让孩子放松情绪,只要暗示正确的做法即可。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撒谎是一种成长的自然倾向,它是自发而普遍存在的。这种“撒谎”无关乎我们成年人心目中的道德理念,却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经之路,可以将其当作儿童自我中心思维的基本组成部分。

    一方面,孩子的经验和记忆力有限,他们会为了博取成年人的关注而“捏造事实”,刻意错误地诠释某个事件。另外一方面,他们的思维具有以自我为中心的特性,会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顾及事实真相,以为家长不知道就没什么大不了。比如当孩子打碎了碗,他们很有可能就会告诉妈妈是小狗打碎的,以此来保护自己。而实际上,孩子的谎言,并不是要危害什么,很多时候,他们并不能区分“事实”和“谎言”的现实意义,于是就不知道说真话的重要性,更不明白“撒谎”的严重性。

    生活中,小孩子会常常沉浸在自己的小把戏中自得其乐,以为自己做了件天衣无缝的事情,甚至可以骗过“无所不能”的大人。他们或者因为家长承诺孩子达到其希望后给予某种奖励,一心想要奖励而说谎;或者是做了错事,家长一贯以非打即骂、严重体罚来对待孩子,一心想逃避惩罚而说谎;又或者,家长反对孩子一心想要做的事,为了完成自己的心愿,孩子便会偷着干,家长问起来,就只能说谎了。大人对于孩子的这些无伤大雅的小把戏,一定不要拆穿,而且要尽量配合他们,让他们在自己营造的快乐中沉浸得久一些,但也要适度给予他们积极的引导,不能等孩子养成说谎的习惯后再来纠正,而是要暗示孩子有时候想做的事也是会被允许的。

    其实生活中,孩子说谎的原因很简单,只要家长对孩子多一点理解、爱心和耐心,告诉孩子说谎不是达到目标的捷径,通过正确途径才能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让孩子知道大人不仅关心他们的行为,更关注他们的内心需求,孩子就会真实地面对你。

    给父母支招

    1.不要当面揭穿孩子的谎言,一再追问事件的根源。我们要先了解孩子为什么撒谎,他是出于什么目的,如果不是什么原则性的问题,就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并给予纠正。而孩子面对大人的一再追问,也只好继续用谎言遮掩谎言,既加深了自己的内疚和不安,也使父母更加火冒三丈。

    2.讲道理要耐心 。当孩子想要某样在我们看来没必要添置的东西时,便会想出一些谎言,以欺骗的方式来达到目的。所以,不如讲明白你的道理,让孩子明白。而不是强行把孩子拉回来,或者欺骗孩子下次再买,或者选择承诺给他们更有必要买的东西。

    3.父母应该树立榜样。孩子也会察言观色,见多了以后,也会模仿成人。大人无心的说谎,可能会成为孩子的“榜样”。

    4.表扬孩子的诚实。大人在孩子交代完真实的情况后,应该表扬其诚实,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地惩罚孩子。最后,还应该帮孩子分析问题,找出解决办法。

    5.习惯性说谎也要治。在这种孩子提问题之前,你就可以先发制人,告诉孩子你知道他会对你说谎,你什么都知道,于是孩子就会说出真相了。

    6.交换说谎的感受,让孩子不去说谎。为了让孩子尝到谎言的滋味,父母可以也对孩子说谎。这样,孩子就知道不应该说谎了。

    §§§第二节 爱上学习的孩子不逃学

    有些孩子害怕上学,不肯到学校去,甚至会以头痛或生病为借口,拖延上学时间,患了“厌学症”。他们对学校怀有长期的害怕情绪,从而产生了一系列逃避上学的行为。家长硬是要孩子去,孩子就会哭叫吵闹,纠缠不休,最后往往导致家长与孩子僵持着。

    头痛、恶心、昏昏欲睡、没有胃口、心跳过速和头晕等,都是因为厌学症而导致的,会随着不去上学的情况不治而愈。可是这种看起来毫无道理的害怕上学,根源到底是什么呢?很可能与学校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在孩子发生了这种情况时,我们必须要弄清学校里困扰孩子的问题到底是什么,是孩子与同学、老师和周围的人关系不好,还是孩子不能适应学校的要求,缺乏学习动力?家长可以适当地进行反思,思考自己有没有急于求成,教育的方式是否过于严格和缺乏灵活性,孩子是不是因为未能达到父母的期望值而感到害怕等。

    这天,彤彤的妈妈接到学校老师的电话,说彤彤腹泻得很厉害。彤彤妈妈非常紧张,赶紧去了学校。要知道,之前彤彤就出现过发烧、腹泻症状,当时以为孩子是为了不去上学故意装的,但一量体温,真发烧。不过,之前吃了药后就好点了,可没想到这第二天到学校,彤彤又开始腹泻。彤彤妈妈也是很奇怪,查了好几次也没查出来毛病,难道真是孩子的心理问题?

    “我们是没办法了,医生也检查不出什么问题,就建议来看看心理医生。”彤彤的妈妈着急地带着彤彤去了心理医生那里,医生很和蔼地问彤彤难不难受。彤彤说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只要一到学校就狂躁、头晕,而这些症状完全没有预兆,说来就来。彤彤还说其实早在之前自己就被同学带着去了学校心理咨询室,不过彤彤没敢告诉妈妈,不然妈妈一定会说自己是装的。

    后来,心理医生先让彤彤摆了个沙盘,然后告诉她,发烧或者闹肚子这种情况很正常,人吃五谷杂粮,偶尔也会与植物相克,并明确指出彤彤这不是生病,而是因为不想去学校,担心学不会或考不好,父母会责怪,才故意用这种方式来逃避的。

    彤彤听了直点头。彤彤说,她一直希望自己能够达到爸爸妈妈的要求,可是不管怎么努力还总是差那么一小点。医生对彤彤笑笑,说成绩本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长时间积累的,只要继续努力,就终会有一天可以完成爸爸妈妈的要求,而那时彤彤也会从中发现更优秀的自己。至于彤彤的身体,那根本就没病,而是自己心理过于要强导致的身体的不协调。彤彤点头表示了解。

    后来,医生暗地里批评了彤彤妈妈,指出就是因为妈妈对孩子太过苛刻,导致了彤彤的“发烧、腹泻”,这是一种心理压力的外在身体表现。

    彤彤本身的自尊心很强,她知道如果她作业完成不好、考试考不好或者在学校被老师批评、讥笑了,她的父母都会责怪她。所以她每天上学都会担心,尽量小心翼翼地让老师满意,不出差错,进而导致自己害怕上学,甚至不想上学。彤彤的症状是典型的“恐学症”,从医学上讲,就是心理上的问题表现在躯体上,被称为“心理问题躯体化”。

    都市里,忙碌的父母忙于工作和挣钱,很容易忽略孩子的这种心理,不去开导孩子,只会严格要求孩子。人都有意识和潜意识,当潜意识压倒意识时,心里想的就会表现到躯体上,加之孩子的控制力弱,就很容易表现出这种情绪。在趋利避害的本能下,孩子会选择这种“发烧、腹泻”的方式,来逃避处罚。于是,身体就真的“发烧”了。

    生活中,像彤彤这样的孩子很多,他们大都很在意父母的意见,自我要求很高、上进心很强,不想让父母担心自己的成绩。反倒是不求上进的孩子基本不会出现这种病症。

    美国的著名的女作家海伦·凯勒七岁时,因为一场大病双目失明,就连耳朵也失去了听觉。那时候,海伦因为接受不了别人的非议,不愿意去上学。于是,她的父母为她请来了一位教师,帮助她学习。

    海伦看不见,也听不见,这位教师就想到了一个办法:先拿一个洋娃娃给她玩,然后在她的手心上,写上洋娃娃这个词,这样海伦就知道什么叫洋娃娃了。在老师的带领下,海伦很快就喜欢上了这种学习的方法。她一个一个地记,日积月累,学会了不少的词。后来,她把学来的词与句子都用在表达上,写出了感动世界的佳作。

    海伦作为一个又聋又瞎的孩子,为逃避人言非议而逃避上学。但她还是渴求知识。于是她在家庭教师的引导下,不怕困难,表现出惊人的毅力,在学习和生活中,不但克服了重重身体上的困难和心理上的障碍,而且通过日积月累的努力,成为了一个举世闻名的作家,体现出了自己独特的人生价值。

    其实厌学并不是由于孩子对学习本身厌倦,而是往往与某些影响孩子心理的具体事件有关,比如,孩子与父母分离、孩子的亲人生病或死亡、家庭暴力等,这些都让孩子害怕去学校这样一个较大的公众场合,他们害怕受到别人的议论。更有的孩子害怕父母的期望落空,任何一次没考好,都让孩子害怕学校和学习。而家长发现孩子的厌学症后,最好先帮助孩子消除厌学的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将孩子所关心的重点转移到学习上,让他们的兴趣点落在“上学”而不是那些与学习知识相差很远的东西上。

    给父母支招

    1.管孩子不要用“拳头”。经过研究发现,80%以上的适龄儿童,都有各种各样的学习问题,他们往往不专心学习,经常贪玩,学习成绩不好。特别是新学期的前两周至一个月。家长不必因此过于焦虑,不要以拳头对待孩子,而是应沟通开导孩子,帮孩子建立有规律的生活学习习惯。

    2.帮助孩子更快地适应学校的生活。“恐学症”是种非常常见的现象,多发生在孩子的幼儿园阶段,其次是小学。作为家长要尽可能地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学校的生活。尽管初中阶段有“恐学症”的孩子就比较少了,但是家长还是应该在孩子放学回家后,试着去问孩子今天认识了谁,有什么趣事,帮助孩子建立对学校生活的兴趣,从而让孩子逐渐建立自己的生活圈子,在学校有了爱好之后,“恐学”情况将逐渐减少。

    3.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先让孩子读一些比较短的故事,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孩子读书过程中,大人要给孩子语言上的鼓励,树立孩子读书的信心,这样孩子的阅读兴趣就会渐渐提高。

    4.不要太注重学业成绩。即使孩子考试成绩不好,只要他已尽了力,大人也不应过分苛责孩子。孩子的焦虑没了,念书也就不感到辛苦了,而是会渐渐依照兴趣发展。

    5.教给孩子社交技巧。有些孩子不懂得社交,在学校里总是一个人,显得过分沉默焦虑,容易自信心低落,不愿意上学。这时,家长就应该帮助孩子采取主动社交的办法,建立属于自己的生活圈。

    §§§第三节 想要和爸爸换换位子,就让他试着做

    长大对每一个孩子来说,是一种自由,一种解脱,一种锻炼,一种幸福。孩子们不停地幻想着长大之后可以独自一人自由自在地骑自行车去外面踏青,欣赏绿茵草地、鲜艳花朵;假期里,与好朋友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一起去旅行,不受家长的限制;还可以没有拘束地戴上耳机,轻松地享受音乐,观赏电影,而不是一味地背英文单词。长大对他们有着一种强大的吸引力,让孩子梦寐以求、朝思暮想地盼着,盼着……他们的心中只有一个声音:我要长大。

    孩子渴望长大的声音,表现在过生日的时候,他们会挺胸抬头地告诉家人他长大了,可以做很多事情了,甚至还可以做爸爸妈妈。其实,孩子渴望长大,只是因为他们羡慕大人什么事都可以自己做主,随时可以去自己想去的地方而不受约束,而在这些自由背后的无奈与责任,孩子却没有发现。既然他们迫切渴望尝试做大人,不如就让他们尝试一下,在孩子经历了大人的自由与责任后,可能就没有那么迫切地想要长大了。因为他们会发现在爸爸位子的背后也有很多艰辛,也就不会再缠着你要做家长了。

    豆豆的妈妈觉得豆豆长得比同龄的孩子都小,所以才给他取了这个名字。可别看豆豆长得小小的,他的心一点也不小。在豆豆三岁的时候,他便兴奋地跟妈妈要果冻吃。妈妈说豆豆还太小,不能吃果冻。豆豆不高兴了,还拿爸爸的话顶撞妈妈,非说三岁就可以吃。妈妈就说这个果冻豆豆吃了非常危险啊,接着讲了很多小朋友吃果冻受伤的事件,豆豆听了这些才安静下来,不嚷嚷着要吃果冻了。

    豆豆有一次放学回家,看到爸爸的胳膊上戴着袖章很神气,便吵着也要那样的一副套袖。爸爸说那是他们工作时候用的,不能拿去玩,豆豆却一本正经地说他也要拿那个工作用。而爸爸忙着工作,根本就没时间理会豆豆,豆豆在一边哼哼,爸爸还是不理他。奶奶看不过去,就说要给豆豆做一副,用红色的尼龙来做,比爸爸的那个还要光鲜。豆豆竟一点也不讲道理地说就要爸爸的,爸爸还是不搭理他,豆豆只好作罢。等到晚上,和爸爸躺在床上的时候,豆豆又开始闹着要爸爸的袖章,爸爸一气之下干脆闭上眼睛装睡。豆豆竟伤心地哭了起来,大声说着:“等我长大了以后变成了爸爸,我就可以戴这种套袖了!”他喋喋不休,抽抽噎噎,还用手捂着哭泣的脸,似乎受了多大的委屈。妈妈闻声过去哄他,可豆豆根本就不搭理,还趁势拉过被子盖住了脸。

    还有一次,姥姥准备带豆豆到乡下舅奶奶家去玩。恰逢《天气预报》说这两天降温厉害,加之已经下了一整天的雨,窗外刮着很大的风。姥姥要给豆豆换上一件厚一点的外套,豆豆看爸爸根本没有添衣服,于是也不愿意穿厚外套。豆豆的嘴里不停地嘟囔着:“等我长大了以后变成了爸爸,我就不换这衣服,我要把这件衣服弄得破破的,扔到垃圾桶去,哼!”

    豆豆每做一件事情都会提到爸爸,爸爸说三岁以后可以吃果冻,豆豆就得等到三岁以后再要求吃果冻;爸爸戴着袖章的样子深深刺激到了豆豆,豆豆便盼望着自己将来可以像爸爸一样;看到爸爸不穿厚衣服,豆豆也不想穿……爸爸一直像一个榜样,在豆豆的眼里,是一切事情的标准,他也希望能成为爸爸一样自己做主的人,并时刻准备着迎接这一时刻的到来。豆豆还经常私下和爸爸商量着做个游戏,那就是要交换角色。虽然爸爸一听豆豆的游戏规则,就立刻闭上眼装睡觉,但是豆豆却乐此不疲,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要和爸爸交换位子的想法。

    在众多孩子眼里,爸爸一直是他们崇拜的对象,因为爸爸有力量,爸爸可以管理家里的事务,在家里是举足轻重的角色。他们希望和爸爸交换位子,拥有爸爸那些光鲜的权力,掌管一家,而不是被动地听大人的话。

    小孩子永远体会不到大人的烦恼,而总是看到大人们安排自己去做这做那,因此期盼有一天大人也能按照他们的意愿去做点什么,而且这种想法越发强烈。既然这样,大人们不妨也给孩子们放放权力,让他们体验当家长的感觉,或许他们会学到更多。

    鲁迅自幼聪颖勤奋,在绍兴城里一所著名的私塾——三味书屋跟随寿镜吾老师学习,在那里攻读诗书近五年。

    在此期间,鲁迅的家庭恰逢巨变,祖父因科场案被逮捕入狱,父亲长期患病,鲁迅不得不到当铺卖掉家里值钱的东西,然后再去药店给父亲买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鲁迅好几次都要放弃学业了,但是母亲就是不同意。

    有一次,父亲病重,鲁迅一大早就去了当铺和药店,回到书屋的时候,老师已经开始上课了。老师看到他迟到了,就生气地说:“十几岁的学生,还睡懒觉,上课迟到。下次再迟到就别来了。”鲁迅听了,点点头,没有做任何辩解,因为鲁迅已经学会了他父亲遇事不随便解释的习惯,所以只是低着头默默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平静地继续听课。可是谁也没有想到,鲁迅平静的外表下,却早已暗暗做了决定。第二天鲁迅早早地来到学校,他在书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个“早”字,心里暗暗地许下诺言,以后一定要早起,不能再迟到了。

    以后的日子里,鲁迅父亲的病更重了,家里很多活都落在了鲁迅的肩上,他更频繁地到当铺去卖东西,然后到药店去买药。他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料理好家里的事情,然后再到当铺和药店,之后又急急忙忙地跑到私塾去上课。可是他再也没有迟到过。因为每当鲁迅气喘吁吁地准时跑进私塾,看到课桌上的“早”字,都会觉得欣慰和开心。他不仅能照料好家里人,还比别人更用功读书,将来一定能做个好爸爸。

    后来父亲去世了,鲁迅还是很早地到书屋读书,直到他十八岁那年考入免费的江南水师学堂;后来又公费到日本留学,学习西医。他一直以三味书屋的“早”字勉励自己,终于成为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倡导者,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鲁迅写“早”,其实不仅仅是要提醒自己要早到校,而且是在做一个一生都能恪守的信条——对家人的责任与义务。鲁迅写下“早”字的人生座右铭,践行了他对于责任的肯定,以及标准。他不仅照顾得好家人,更是以严苛的要求规范自己,培养了自己的优秀品质。其实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座右铭,而父亲的任何行为言语都会成为孩子人生的方向。

    实际上,成长不仅仅是享受,更是蜕变,是责任,是义务。孩子想要充当爸爸的角色,就是一种想要蜕变的潜意识。大人们不要觉得孩子是在无理取闹,而是应该珍惜孩子的这种意识,抓住机遇,以家长的榜样作用引导孩子刻苦学习,培养其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为今后的人格健全发展奠定基础。

    给父母支招

    1.发挥孩子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孩子出现想要和爸爸交换角色的意愿时,就要培养孩子的心态调节能力,静心来帮助孩子发现爸爸所具有的优点,激发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爸爸具有的优点。而爸爸也要以严苛的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成为孩子可以学习的榜样。

    2.充分利用爸爸的模范作用,教给孩子生活中应具备的责任心。既然孩子喜欢做大人,自然也会学着大人的样子做事,而这时大人就要事事要求自己做到最好,这样孩子就有了榜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学到大人应该承担的责任,从而明白大人的用心良苦,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3.学会配合孩子。孩子想要做大人,在做大人的时候,可能会指挥扮演孩子的家长做这做那,只要不过分就可以配合他们,让他们知道其实管孩子也是很难的。从而让他们知道大人的辛苦,这样可以更好地方便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相互体谅对方。

    §§§第四节 孩子抱怨被管,渴望适当放权的自由

    小孩虽然很小,但却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有时候无法与大人的想法契合,无法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从而产生抱怨的情绪。家长如果不懂得循循善诱,而是太过于紧张,对孩子进行强制性的管教,还警告孩子不要做什么,孩子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会对家长权威产生反感,说出“小孩儿为什么就非得听大人的话啊”之类的话。

    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是子女健康成长过程中所必需的,也是孩子成长中的引导棒。但是“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年代已经过去了,社会上到处都宣扬着要孩子自由发表言论,无束缚地进行成长。短时间内,孩子可能会屈服于你的棍棒之下,听从你的言行。然而,这无疑会在孩子心中造成阴影,等到积累到一定程度,孩子就会抱怨被管,甚至会不把大人的管教放在眼里。实际上,“管”最好也适度,父母没必要刻意设计孩子的每一步,而应让孩子顺其自然,放弃过去命令孩子“必须做这”“必须做那”的模式,为孩子提供宽松的家庭环境,改为询问“应该怎样做才好”,鼓励孩子自己摸索和创造,帮助孩子更好地管自己。

    杨老师一有了孩子就下决心,绝不能让孩子这么受压抑束缚,被管得死死的,没有一点自由。因为自己从小就给父母管得太严,从小就怕家长、怕老师,做事小心翼翼,而且从来不会去争取自己的发言权。自他当了老师之后,就对家长的权威表现得非常反感,最烦的就是家长跟孩子说要听话,不许跟大人顶嘴,小孩子不懂的别多问,不许乱摸乱动,不许惹是生非……

    自从儿子杨晓出生后,杨老师就一直尽力给孩子营造自由自在、充分解放天性的环境,绝不逼他学他不喜欢的东西,不勉强他顺遂自己的心愿。眼看着杨晓五岁半,快上小学了,杨老师一下子犯了难,也不知道杨晓以后能不能规规矩矩坐在座位上听讲,做大量的作业,适应课业繁重、没多少时间玩的生活。杨晓从小就在自由的环境里成长,想干吗干吗,跟一匹倔强的小野马差不多,要驯服他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可是杨晓还小,杨老师也不可能把他送到崇尚自由的国外去学习啊;在国内如果不通过“严格”的学校考试,杨晓说不定以后连个像样的工作都找不到。于是,杨老师就适当给杨晓灌输起有关上学之后的生活,教杨晓适应这种生活的办法,没想到杨晓接受得很快。在学校里,杨晓依旧天真快乐,并没有因为严苛的课堂教育而变得不开心,还在学校的教育环境中认识了很多朋友,也扩大了自己的认知范围,想象力更加丰富多彩,而且表现的机会也多了起来。杨晓每天很是开心,他告诉杨老师自己喜欢学校的生活。

    一贯放养的杨晓非常适应学校生活,这让研究教育许多年的杨老师出乎意料,他所担心的杨晓会接受不了单调的课堂生活的情况根本没有发生,反倒是杨晓在其中如鱼得水,表现得很是开心。其实,孩子在每个成长阶段都有其成长的主动性,他们有能力并且可以主动适应这个成长环境的转变。大人们没有必要过多地操心,而是可以将这种权力交给孩子,毕竟子女能否成才,还得靠他的天赋与努力。父母只要尽到自己的责任就可以了,而不应担心孩子成长中的各种问题,处处指导帮助,否则在不经意间就会导致孩子自主管理的权力被剥夺。

    父母都想给孩子最好的,而又不经意间常常把自己曾经渴望而没有得到的,当成最好、最重要的交给孩子。当我们被那种“饥渴感”蒙蔽时,就会忘记去看、去了解孩子真正需要什么,而是一股脑地将自己所认为最好的交给孩子。如果孩子并不缺少你所提及的,那么你的给予就是一种舒服的管制,会扼杀孩子追求他们想要的东西的想法。所以,大人们要看清孩子真正需要的,“管”只会让孩子更为叛逆,“放”却说不定会给孩子带来最美好的未来。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早在60年前就曾在他的教育著作中多次提到两个故事:一个是造就科学家的父亲——富兰克林的父亲,一个是造就科学家的母亲——爱迪生的母亲。避雷针的发明者、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说,他对科学的兴趣,就是小时候在父亲的工厂玩耍时培养起来的。爱迪生进校后三个月就被开除了,但他的母亲知道他不是坏孩子,允许他在家里随心所欲地做各种小实验,并在教育论著中大声疾呼:“解放小孩子的头脑,解放小孩子的双手,解放小孩子的嘴,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解放小孩子的时间。”而这“五大解放”,就是要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去想,让孩子自己动手去干,让孩子自由提问和辩论,让孩子自己观察,自己作结论,使他们有一定时间、空间,去学习自己渴望学习的知识。

    而陶行知认为家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家长必须先解放思想,给孩子自由的成长空间,让他们的心灵和梦想自由地翱翔,而不是一直沉浸于课业中。

    我们从陶行知的教育观念中应当明白,不能让管制的家庭教育扼杀孩子心目中自主成长的萌芽。应该适当放权给孩子,让孩子在自己的意见中学会成长,并创建一个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良好家庭环境,积极引导孩子的成长。

    但是太由着孩子的性子来,给孩子完全的自由,也挺让人担心的。因为过度的自由本质上接近于纵容甚至溺爱,而这些本来就会让孩子太过于自我。所以,要帮助孩子养成自爱、自信和安全感,在教育中最好既有爱也有约束。这样孩子便能够有效地得到家长引导,养成良好习惯,懂得为自己负责任,及早学会与人相处,而这些才是他们未来能力充分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给父母支招

    1.家庭教育中要“恩”与“威”并用,打骂管教是“下策”。想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玩起来,而忽略了本应该学习的时间。而要想帮助孩子极好地掌握玩耍与学习之间的时间,就要先让孩子懂得学习的重要性,了解学习的乐趣。这样即使你不去督促,孩子也会自觉地安排好时间学习玩耍。其次,家长要让孩子从小有种责任心,知道学习并不是应付父母的事,而是关系到他将来的一生,而且是变成优秀的人的前提条件。

    2.营建一个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教育环境。家长要尽量传递给孩子积极的正能量、向上的人生目标。

    3.注意孩子的天生的感悟力。不要认为孩子还小,看不懂脸色,其实人的感悟力和交流能力天生就存在。孩子可以通过你的语言和表情来感知喜悦或忧伤,有些严厉的话说出来,孩子就会有被管制的压力。不说出来,孩子也会明白。

    4.采用多元化的表达方式。孩子的年龄越小,我们给予他鼓励或者管教的方式就越要多元化,这样他才能最大程度地接受父母的意见,尽量让动作和语言相结合,效果就会更好。

    5.家长要释放和转化内心的不安全感,相信孩子可以学得更好。家长深怕孩子会被不如意的教育糟蹋,所以才会苦口婆心地管教,实际上这是家长自身的不安全感在作怪,导致过分关注外界的所有负面信息,并把那当成全部事实。而这会传递给孩子许多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第五节 孩子是“领导者”,强化能力变更强

    幼小的孩子都是自恋的,他们自以为是世界的中心,都极具领导欲望。而如今多数家庭都是一个孩子,大人们围着孩子转,也习惯了被孩子指挥,孩子享有至高无上的家庭地位。到了幼儿园,孩子自然会将在家的这种指挥能力用在其他孩子身上,无论何时何地都希望大家听自己的安排,喜欢独断专行,“教训”同伴。这样的孩子,不能友善地与人相处,还会欺负那些不听“摆布”的同伴。

    尽管孩子在指挥的时候也会造成一些不愉快,但家长们还是乐于看到自己家的孩子指挥别人,认为这是孩子天生的领导才能。但是,这种早早就惯出来的“领导才能”并不是真正的领导能力,而是因为缺乏对别人的理解,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愿望,认为自己是世界中心的自大感。这需要孩子在今后的成长过程进行自我探索,接触到更多事物,打破这一种天然的自恋。父母的一味溺爱,放纵孩子的一切欲望、要求,让孩子很难走出自我的意识。

    女孩慧慧是天生的“指挥家”,平日里特别爱指挥人。在幼儿园的时候她就经常命令其他小朋友和她一起玩,如果哪个同伴不同意,慧慧就过来使小巴掌打这个小朋友,也经常抢其他孩子的玩具。慧慧的爸爸妈妈从来没有对慧慧的行为感到头疼,更不会管教孩子,并着实以为这是家人的骄傲。特别是慧慧的这种有暴力倾向的指挥,更是让家人觉得自豪,认为只有自家的慧慧才有这种领导能力,可以指挥其他小朋友。

    就这样,慧慧已经习惯了用强势解决问题:没人和她玩,她就“武力”解决;没有玩具,就从别人那里抢。但上了小学后,学习可是自己的事情,别人怎么努力都不能替慧慧掌握知识,而慧慧从别人那里也抢不来。于是她遇到了麻烦——学习成绩在班里总是倒数,想指挥也指挥不了了。

    慧慧因为学习成绩糟糕,觉得自己“矮”了一头,也不好意思指挥别人了。她不能接受现在不是世界中心的现状,想出了一系列的办法。为了重新成为大家的关注中心,慧慧在课堂上骚扰其他同学听讲,带着大家玩游戏;给同学、老师起绰号,背后嘲笑别的同学;故意找老师麻烦……然而,慧慧不知道这样只会让同学和老师越来越讨厌她。

    从慧慧的种种行为中,我们可以发现她是那种控制欲特别强的孩子。她跟别的孩子一起玩时,总是想指挥别人,让别人为她做什么。但是慧慧一点也不知道这样会造成别人对她的敌对情绪,尤其是在上学后,慧慧凡事都想占上风,太想成为周围人的关注点,而她没有成绩好的资本保驾护航,很难融入到同伴当中,只好去制造麻烦,引起大家的关注。

    像慧慧这种孩子,如果究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领导者”的情况,其实还跟我们家长的养育方式和日常交流有关。孩子本来就自恋,加上家长的溺爱,在家里尝尽了指挥的好处,那么在家以外的地方他们也会想得到这种甜头,于是就表现出了指挥其他孩子的愿望。可是指挥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只有那些表现出色的孩子才会更容易让人信服,而这种出色并不单是学习上的,还有为人处世上的。所以,家长要多培养孩子体谅他人的感受,让孩子在交往中懂得谦让与合作,在体会被别人指挥的同时,学会调适自己的支配地位,找到属于自己的位子。

    北卡罗来纳州父母之道研究中心家庭心理学家丁·罗斯蒙德将Respect(尊重)、Resourcefulness(机智)、Responsibility(责任心)认定为父母必须在孩子身上开发的三种基本特性。领导的桂冠总是落在具有这三种基本特征的人头上:他们努力照习惯去理解和容忍,屡次在挫折面前另辟蹊径,勇敢面对自己行动产生的后果。

    美国心理学家斯考特·派克认为,爱不仅是给予,并且是合理的给和合理的不给,是合理的赞美和合理的批评;它是合理的争执、对立、鼓励、敦促、安慰。所谓合理,是一种判断,不能只凭直觉,必须经过思考和有时不怎么愉快的取舍决定。而要养育健康而心智成熟的子女,需要的是合适、合理的关爱。最懒惰的就是放纵型的溺爱,因为这样做的父母居然放弃了思考,而让没有控制能力的孩子去发号施令。

    通过以上两位专家的观点陈述,我们知道孩子的成长需要爱,但这种爱并不是溺爱。父母的过分溺爱只会让孩子继续以自我为中心,习惯了有愿望立即得到满足,没有懂得愿望的满足需要时间,从而养成了自我中心主义,导致孩子严重缺乏同情心。尊重、机智和责任心这三种基本的人格特性,需要靠孩子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而不是一味让孩子躺在自我为中心的认知上。

    要想培养孩子的领导能力,就要多给孩子创造与年长几岁的孩子一起玩的机会,这样孩子会在与大孩子玩耍中知道自己的位置,了解自己的能耐,懂得了自己要去适应环境而不是等环境来适应自己,经受挫折、坎坷,饱受别人的指挥后,得到宝贵的人生经历,并明白只有强化自己的能力才会得到别人的肯定,成为真正的领导。

    给父母支招

    1.谦让合作是孩子的必修课。从孩子2岁开始,父母和亲人就代表了整个社会,随着孩子长大,渐渐走到真正的社会中时,自我为中心的心理会遭到各种毫不手软的打击,渐渐摧毁了固化的自恋的心理定式。所以,做父母的必须先知道别人不会溺爱你的孩子,挫折是孩子成长必需的体验,也是必然的体验。然后在孩子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让他们学会谦让合作,才会顺利融入社会,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社会位置。

    2.强化孩子的能力,以才能服人。作为家长,要让孩子明白,让别人听自己的话是很不简单的一件事,要让别人觉得和你在一起有意思、你能帮助他们,他们才会听你的话。所以,孩子要有更多的能力才可以服众。

    3.勇于、善于表现自己。“可能性思维”是领导能力的一个标志,那种对一个难题认真研究并向别人演示如何解决它的孩子会经常问:“假如我这样做了,会怎么样?”如此,孩子自然会养成积极想办法的心态。此外还要鼓励他们在班上多发言,因为在别人面前毫不羞怯地表现自己是一个领导人最重要的技能。

    §§§第六节 别拿“做不好”当借口,放手去做得真知

    生活中家长会经常说到,孩子做事总是慢吞吞的,家长催一催,孩子动一动,为此很是着急,不知道怎么办。逼得太紧太急了吧,孩子就干脆说自己做不好,放弃继续做下去。于是,家长不敢说太多,等不及了,就干脆帮着孩子做。这样下来,孩子养成了习惯,一旦不想做或者不能按照要求完成,就拿“做不好”当借口,因为孩子知道背后总是有父母,即使做不好、做不完也有他们撑腰。

    其实,单纯的做事拖拉或是懒得去做,是一种坏习惯,可是,如果这种坏习惯已经影响到情绪,比如孩子会因为自己真的做不好而出现强烈的自责情绪、负罪感,不断地自我否定、自我贬低,伴生出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就会出现“拖延症”。改正这种拖拉的坏习惯并不难,而那些有拖延症的孩子总是在找借口,长时间发展,才真的得了控制不了的疾病。

    杜泽参加了学校的培训课。课上,导师给布置的任务,杜泽总是不愿意用心去做,今日拖明日,明日拖后日,直到导师催问了几次,杜泽才逼着自己在最后几天里搞出来几道题,给老师匆匆交了差,还以自己做不好为借口跟老师说明为什么后面的自己都没做。

    日复一日,杜泽宁愿浏览着网页论坛,担心着导师布置的作业还没做完怎么办,也依然不愿意动起来,认真去做几道题。后来杜泽被老师逼得害怕了,就去找爸爸,问可不可以放弃培训课程。爸爸一听,吃惊了。因为培训课程本来是杜泽特别有兴趣的,也是他提出来要参加的,怎么现在没学几天,没取得成绩就要停止了呢?爸爸问杜泽是不是老师讲得不好,杜泽说不是。爸爸更是不理解了,就问杜泽为什么要中途放弃。杜泽说出了各种各样的理由,而这些理由在爸爸看来全是子虚乌有的。爸爸对杜泽说,自己很能理解杜泽,但是万事不要找借口。杜泽听了爸爸的话,便实话交代了,其实自己也说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只是真要做什么的时候,就会出现痛苦的矛盾心态,就像两个小人在脑子里打架一样,很是难过。

    其实,每个人的成长中都会遇见像杜泽这样的心理,人生来便是有惰性的,而且会对未知的后果有莫名的恐惧感,特别是涉世未深的小孩。而大人此时应该把握好孩子人生导师的重要身份,及时告诉孩子做任何事情都要一直保持积极认真的态度,这样才会有所成就,也就不会带来这么多的痛苦和麻烦,更不会演变成拖延症。

    对于未知的事物,即便是成年人,即便对自己的管制能力已经很强了,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更何况一个孩子呢?我们该如何让孩子们远离拖延症呢?这就必须从引起拖延症的原因入手。首先,习惯决定思维、引导行动,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是避免拖延症的最好办法。对事物尽善尽美的要求也是引起拖延症的重要诱因。一个完美主义者总是在考虑如何能做出最完美的事情,于是迟迟不能动手,长此以往便会导致拖延的症状,从而出现以“做不好”为借口的不行动行为出现。所以,要先监督孩子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习惯,再鼓励孩子做事不必追求完美,亲身而为、尽力去做才是做事情的基础,更是做好事情的关键。

    一天晚上,张衡坐在院子里靠着奶奶,对着夜空看满天像明珠一样闪烁的星星。奶奶看张衡一副聚精会神的样子,便笑着说:“傻孩子,又在数星星了。那么多的星星,一闪一闪地乱动,眼都看花了,你能数得清吗?” 张衡却还是仰着头,继续认真地说:“奶奶,我能数得清。星星是在动,可不是乱动,我已经数过很多次了,发现它们总是这样的。您看,这颗星星和那颗星星,总是离得那么远。”说着伸出手指头来比画着那两颗星星之间的距离。

    爷爷听了张衡的话,笑眯眯地走过来,说:“孩子,你看得很仔细。天上的星星是在动,可是它们之间的距离是不变的。我们的祖先早就把它们分成了一组一组的,还给它们起了名字呢。”爷爷停了停,指着北边的天空,说:“你看,那七颗星星连起来像一把勺子,叫北斗星。勺口对着的一颗亮星,就是北极星。北斗星总是绕着北极星转。”张衡的兴致一下子就来了,他有很多问题都搞不清楚,有很多问题要问。

    可是,这么多问题一下子也说不清楚。小张衡带着问题,一夜没睡好,总是在想这个事情,于是他几次借着上厕所起来看星星。他看清楚了,北斗星果然绕着北极星慢慢地转动。那时,他心里更加坚定了,怎么可能数不清楚有多少星星呢,星星都是在按照一定规律运动的啊。

    长大后,这个数星星的张衡画出了我国第一张星空图,首创天文仪器“浑天仪”,为后世的天文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张衡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数不清楚星星,他一直相信自己能够做好,而且通过爷爷的话,更加坚信只要自己去数,就一定会数清楚。现实生活中,家长要像张衡的爷爷一样,放手让孩子去干,不光是让他们像张衡那样“仰着脖子数”,还要将北斗星的秘密告诉孩子,引导孩子有方法地“数星星”。

    家长作为指导者,参与孩子活动的全过程是很有必要的,面对孩子“做不好”的借口,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家长帮助孩子解决他们实际操作上的难题,可以让孩子更快地适应新环境。不管怎样,家长都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些什么,而不是让孩子有“做不好就可以不做”的想法。

    给父母支招

    1.兴趣激励。如果孩子经常用借口来搪塞家长,那么一定是孩子兴趣不高,家长可以选择孩子平时最爱听的故事、最爱玩的游戏、最爱看的动画片等,激发孩子做事的兴趣,促使孩子快速行动。运用这种方法的时候,家长要注意不能用谎话欺骗孩子,答应的事情一定要兑现,否则不仅达不到目的,还会对孩子良好品格的形成带来消极的影响。

    2.教给孩子做事的方法。孩子以“做不好”为由,多半是因为没有耐心继续做事;孩子做事速度慢,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方法不当。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做事的过程,找出做事慢的原因,及时教给他们正确的方法。

    3.表扬鼓励,调动孩子做事的积极性。当孩子有点滴进步时,家长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可以直接表扬,也可以用暗中表扬的方法,还可以通过与其他同伴的对比来肯定孩子的进步,使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进步,并因此产生自豪感,增强自信心,继续努力于自己做的事情。

    4.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勇于承担责任是勇敢的表现,是成功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优良品格。家长要让孩子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不能因为一点小事就放弃,更不能以自己做不好为由搁浅,做事情要持之以恒,否则便不利于个人的成长、进步。

    5.引导而不是强迫孩子说出不想做事的原因。孩子是很单纯的,有些事不想做没有为什么,而有些事情孩子当时不想说出原因,这时我们要慢慢引导,绝对不能强迫孩子一定要在当时给出理由,也许某个时刻孩子自己就说出来了。强迫孩子说出的不一定就是真正的原因,长期如此还会让孩子形成强词夺理的习惯。所以,请给孩子时间,给孩子“不说”的权利。

    §§§第七节 顺其自然,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

    孩子渐渐长大后,接触到的世界也越来越大了,有些父母担心孩子误入歧途,看见孩子有一点“坏”苗头就开始劝说,希望可以引导孩子学好。比如,家长见孩子不专心学习,而将精力用在看漫画书上,就会苦口相劝,说漫画并不能帮助提高成绩,而且漫画内容里很多都是有暴力倾向的,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但是孩子却听不进去,他们认为漫画的内容精彩刺激,是现实生活中不可能经历到的,于是愿意沉浸在漫画的世界里,寻找理想,嫌父母唠叨。当孩子理解不了的时候,父母多是抱着恼怒的心理,藏着孩子的漫画书,而孩子则会对着干,甚至连课也不去上了。

    尤其是处于逆反时期的孩子,总是会对说教产生一种无法言说的排斥感,希望自己早日成人,好摆脱父母的管束,寻求自己内心世界对这个社会真实的渴望。这时,父母应该更注重与孩子的交流,而不是一味地放纵或束缚。要知道,越是父母反对的兴趣,处于逆反时期的孩子越是有一股劲头追逐,往往会导致父母与孩子双方的极端结果,甚至会导致家庭“破裂”的情况发生。

    小韧是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大概因为他总是觉得比人家少了些什么,所以他觉得如果把自己的“秘密”告诉同学,会被取笑,于是他什么也不说。他很少跟小朋友交流,也很少有知心的朋友,即使在家他的话也极少。而小韧看起来也没有什么爱好,平日里每天只是上学放学,很是规律。

    后来,小韧喜欢上了上网,妈妈看在眼里,觉得这世上有这么便捷的东西,小韧有了心事可以跟网友说未必不是件好事,可是孩子们天性纯真、善良,很容易在网络中误入歧途,而且因为网络而堕落的青年也不少。妈妈还在心里犯嘀咕呢,小韧竟然在家鼓捣起来各种计算机的零部件。妈妈就跟小韧说起了自己的担心之处,说以后别上网了,上网影响视力,还浪费学习时间。

    小韧表面上答应得好好的,可是背地里却继续上网,而且还偷着摆弄计算机的零部件。妈妈更担心了,每天像防着贼那样监督着小韧,还请老师同学帮忙看着小韧。后来,小韧更加沉默了,经常什么也不做地盯着窗外。

    孩子的孤独是天生的,尤其是单亲家庭的孩子,他们的悲观甚至自卑也是天生的。而兴趣却可以给孩子内心一种填补感,那会成为一种动力,督促着孩子向着未知的世界勇敢前进。

    孩子想要做的事受到大人的阻止时,会本能地产生“抗拒”心理。小韧只是喜欢上网,对那些各种各样的计算机零部件感兴趣,或许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对计算机感兴趣了,只是因为面对着冰冷的机器可以看到广大世界的信息而感到欣喜。而他的妈妈却不能理解这种好奇心,而是首先想到了“网络”的危害。这时候,如果小韧的妈妈能给小韧讲讲互联网,带孩子出去走走,一起在家中看看各种电脑书籍,或者主动给他讲解他所疑惑的难题,可能就会激发小韧的兴趣,而不是继续增加孩子与妈妈之间的隔膜。

    家长本着孩子会在新事物面前“学坏”的警惕心理,孩子却根本就体会不到。假如家长极端地对孩子施压,就会让孩子更加敏感,更加容易误入歧途,甚至会激化矛盾,让处于叛逆期的孩子心理上感觉太过压抑,再加上一些刺激,会让孩子的坏脾气瞬间爆发,做出很多令父母伤神的事。

    面对叛逆期的孩子的各种兴趣,父母们更加应该正确认识、对待,不要因为情绪化而伤害了孩子的好奇心,也不要抹杀孩子的兴趣。家长要好好克制自己的情绪,平和地和孩子们沟通,让孩子正面对待自己的兴趣,并试着发展孩子的兴趣。避免双方极端的矛盾行为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瓦特出生于英国格林诺克一个贫穷的家庭中,因为家境不好,瓦特没机会上学。但是瓦特却对那些机械特别感兴趣,他聪明好学,常抽空旁听教授们讲课,再加上他整日亲手摆弄那些仪器,还经常把废旧的机械组装起来,手艺与日俱增。后来瓦特先是到一家钟表店当学徒,后又到格拉斯哥大学去当仪器修理工。1764年,格拉斯哥大学收到一台要求修理的纽可门蒸汽机,没有一个人愿意做,瓦特主动请缨。

    果然,不出几天,瓦特便把它修好了。不过,修好的机器工作起来依旧吃力,就像一个老人颠颠颤颤地负重行走,还喘着粗气,瓦特觉得实在应该将它改进一下。从此,瓦特整日沉迷于摆弄这台机器。

    两年后,瓦特总算将那个旧机器弄出了一个新机器的样子来,那个旧机器再也不会“嘎吱嘎吱”地响了,可是瓦特点火一试,那汽缸到处漏气,把屋子弄得乌烟瘴气的。瓦特想尽了办法,用毡子包,用油布裹,几个月过去了,还是治不了这个毛病。终于,瓦特又回到地下实验室,将过去的资料重新翻阅一番,打起精神来,设计了一个和汽缸分开的冷凝器。这下机器不仅不再漏气了,而且产生的热效率比以前提高了三倍,用的煤却只有原来的四分之一,更加节能环保了。

    瓦特没有为此而停滞学习和研究,他相信一定会发明出更节能环保的机器来。1784年,瓦特又在蒸汽机上装上了曲轴、飞轮、活塞,这样就可以使机器依靠从两边进来的蒸汽连续推动运行,再不用人力去调节活门。世界上第一台真正的蒸汽机诞生了!

    瓦特自小就在外务工,他的成长并没有受到父母的过多干涉,而是由其自己发展。他的知识积累,完全是由其兴趣爱好作为动力而进行的。蒸汽机的发明,绝不是一个偶然,而是瓦特真正的兴趣爱好和知识积累共同作用的结果。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而面对孩子叛逆期的兴趣爱好,父母应该更冷静,更理解孩子一点。当孩子在兴趣驱使下获得成功时,他们内心其实很渴望父母的赞赏,很渴望父母以自己为荣,而不是冷冷一个表情,一个不允许喜欢的敷衍回应。让孩子发展一下他们的兴趣爱好吧,或许正是这个爱好成就了他今后的光辉人生。

    给父母支招

    1.孩子的兴趣应该引导。如果孩子钟爱不好的事物,不如先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爱好是不对的或者不合适的,以及为什么。家长还可以通过讲一些相关故事,和气地跟孩子解释,让其明白其中的道理。不要用威胁的口气和粗暴的方式,那样只会让孩子更叛逆。

    2.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意见。对于孩子的倔强任性地坚持自己兴趣爱好的行为,家长不要只表达对孩子的不满情绪,而是要让孩子表达和解释自己的爱好,并且进一步探索发现适合自己的兴趣。当孩子能够对表面好像很无理的爱好提出合理的解释时,家长们不仅要尊重他们的意见,给予他们适度发展的可能,还要帮助他们发展兴趣,并引导他们朝健康的兴趣发展。

    3.真正理解、尊重、信任孩子。看到孩子的某些变化或者反常行为时,家长不要惊慌失措,更不能动辄打骂。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在这种状态下孩子更易于接受教育和指导。要跟孩子以平等商讨的方式谈话,即使孩子脾气倔强,也不要用命令、训斥的口气,否则只会激起孩子的叛逆心理,导致其破罐子破摔,加深隔阂。

    4.尝试着跟孩子交朋友。多听孩子的想法,心平气和地沟通交流,给孩子一个适当的自由成长空间。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发现他们真正的爱好,帮助他们今后更好地发展。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