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弹性的孩子更强大:好妈妈弹性教育40招-时刻欢乐才是生活——培养孩子的情绪弹性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一节 攻击性行为会让事情更糟糕

    3~5岁是孩子攻击性行为的多发阶段,这时的孩子会因为看到别人的玩具很漂亮,就产生内心想要得到的欲望,最直接的就是伸手拿,如果别人不给,孩子就可能本能地去抢,甚至很自然地用暴力的方式来获得自己想要的。而聪明委婉的孩子可能会直接说这个玩具多么不好,从而让对方难过,主动放弃玩具,自己就可以轻易获得了。因为孩子的逻辑很简单,所以孩子的这种攻击性行为未必是带有目的性的,他们只是想通过攻击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从而间接造成了对他人的伤害。

    而稍大一些的孩子可能会联合其他孩子用嘲笑等方式对某个孩子进行言语伤害,以此孤立这个孩子,这样的行为很明显是带有攻击性的,会不利于孩子处理人际关系。所以,不要以为你的孩子会攻击人,就不会受欺负。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家长如果能加以正确引导,就可以变为人格中的积极成分,如坚忍的性格、顽强的意志品质等——这是孩子成长发展过程中所必需的。

    幼儿园里,老师让大家在自己的区域内活动,超超看了一会儿《小猴浴室》,觉得无聊极了。于是他便把书往地上一扔,走到书架旁,使劲探头找着,可是找了好久,还是没找到自己喜欢的书,反而将原本整齐的书架翻得乱七八糟。翻得累了,超超就坐在书架旁边无聊地看着大家玩。

    无意中,超超看见慧慧正在聚精会神地看《企鹅的故事》,他的眼睛立刻亮了起来,走过去什么也没说,一把从慧慧手里抢过书来,嘴里还说着:“这是我的。”慧慧看得好好的,就被超超弄走了,心里自然很不舒服。于是慧慧便试着跟超超抢,超超看到慧慧上来抢,更认定这是一本极好的书,于是便挥起拳头打向慧慧的后背。幼儿园老师看见了,赶紧把慧慧和超超分开了,真要是打起来,伤了谁都不好。

    后来,幼儿园老师给超超的妈妈打电话,说超超经常在自由活动的时候欺负别的小朋友,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有一次,超超拿着呼啦圈一个人在一旁玩,看见别的小朋友坐着蹦蹦球正跳得开心,他竟然上前一把抢过人家的蹦蹦球,并用呼啦圈死死地拽着对方的脖子。超超的妈妈听了很是害怕,这万一要是弄坏了人家小孩,那可不得了啊!

    可是妈妈回家之后转念一想,反正受伤的又不是自己家的小孩,超超这样也是厉害的表现啊!自己工作挺忙的呢,哪有时间管孩子在幼儿园打了谁啊!再说了,哪有孩子不打架的呢!于是她并没有教育超超,想着小孩子怎么会下狠手打人呢,一定是幼儿园老师太过于夸张了。

    超超小朋友是一个典型的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在班里,他依仗自己的优势,欺负比他弱小的同伴。而家长得知后也从不严厉批评他,而是不了了之,甚至有点维护自己的孩子的心理,更加纵容了超超的攻击性行为。其实,像超超这种攻击性行为不仅会给别的小朋友带来伤害,甚至还会发生危及别的小朋友生命的事件。何况谁也不愿意和这种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来玩,就会让这种孩子更感到孤独,不利于身心发展。

    幼儿攻击他人后如果尝到了“甜头”,得到其所需物品或者受到家长的夸奖,他们就会认为人就应该使用这种攻击性行为,而一般不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这样往往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而攻击性行为则会“定型”或加剧,直接影响到将来的人格发展。而这就需要家长让孩子认识到攻击他人是一种很令人讨厌的行为,会受到别人的嫌弃,使孩子一点点改掉这种行为习惯。

    《情感智商》的作者戈尔曼曾指出:“童年是塑造人生情感倾向的重要时机。”而萌发各种情感的重要时期是幼儿期,更是培养儿童健康情感的黄金时间。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自我认同感往往较差,他们由于比一般孩子更多地受到批评,故自卑抱怨心理较强,总认为他人对自己不理解,索性破罐子破摔。这些孩子常对他人进行有意伤害,也包括语言伤害。其实,这更是情感脆弱的一种表现。

    年纪小的孩子没有强烈的是非观念,他们的语言往往可能只是一种情绪的宣泄。比如孩子说打死妈妈,也可能是反映自己对妈妈的不满意。也有一种可能,孩子本来比较喜欢妈妈,但妈妈对小孩的管教太粗暴,做法跟孩子的期待有落差。即使在这类幼儿身上的攻击性行为是由其主观情感所影响的,但也必定与这些孩子的成长环境、教育因素密切联系。冷漠的家长总是挫伤孩子的情感需要,并常会反复无常地惩罚孩子,还允许孩子表现攻击性冲动,从而更容易培养出具有攻击性的儿童。

    孩子的攻击性其实是一面镜子,家长可以看到镜子里的自己。在幼儿期内,对孩子良好情感的培养和教育是极为重要的,硬性管教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或者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不理睬,都会酿成恶果,所以要把积极的情感教育作为儿童未来健康发展的良好基础来认真对待。

    给父母支招

    1.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刺激。日常生活中,有攻击倾向的玩具,如玩具枪、刀等玩具,某些影视,特别是有暴力情节的影视剧,可能会使孩子学会一些攻击性行为。应让孩子尽量少接触这些,避免孩子模仿。

    2.积极引导孩子。当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家长不要训斥、批评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而是要以平和的方式及时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纠正和引导。

    3.实行短时间内的“冷处理”。家长可以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故意忽略,让他独自待在房间里,或暂时剥夺其参加某项活动的权利等,也许会使孩子“若有所悟”。同时,家长一定要让孩子明白为什么会“坐冷板凳”,同时要注意安全,时间不宜过长。

    4.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平时家长对待孩子要求严苛,或者对孩子不守信用,造成了孩子心里对家长的极度不满,从而在语言行为表现出了父母的坏影响。所以,家长越是对那些有打人、咬人倾向的孩子,越是要避免暴力。

    5.奖惩得当。孩子做对了自然要奖励,而孩子做错了,自然要惩罚。可是打骂可能不但不会使孩子改正错误行为,甚至可能让其变成一个不怕任何打骂的“皮小孩”。惩罚措施最好能触动孩子的心灵。

    §§§第二节 独享心爱之物没有真快乐

    我们经常会在超市里看到,孩子们喜欢的东西,就会硬抱着,撒娇地让家人买。有时候家人觉得孩子不需要那个东西,并不打算买,可是孩子却打着滚地哭闹。在幼儿园里,也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两个孩子为了同一件玩具发生争吵甚至打斗,并不是玩具多好玩,只是小朋友之间为争夺更多的玩具,宁愿自己拿着玩具不玩,也不愿让给别人玩。这些孩子在他们“宁死捍卫”的东西面前,甚至丧失了理智,显得疯狂起来。

    这是因为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家中众人关怀、照顾的唯一对象,从而养成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乐意接受别人的东西,却不愿意将自己的东西与人分享的坏习惯。他们只知道独享是快乐的,却不知道分享有着更多的快乐。

    于冥从小就接受着双重“专家”教育,妈妈和奶奶经常为了怎么教育于冥而大干一场,即使是这样,于冥的奶奶还是很溺爱于冥,总是把最好的留给于冥。

    这天,于冥放假在奶奶家,奶奶把西瓜一切两半,于冥的妈妈接着就把西瓜切成小块。于冥看见了,特着急,直到最后妈妈切完了西瓜,于冥就大哭起来。一家人围着桌子吃西瓜本来是开心的事,可被于冥这一闹,大家都显得不知所措了。奶奶自然知道乖孙子为什么哭,平日里奶奶给孙子吃的都是中间没有籽而且最甜的西瓜,于是于冥就养成了这样的习惯,这会儿没有了最中间的西瓜,自然不习惯了。奶奶就索性把每块西瓜的顶尖挖下来给孙子,果然这孙子立刻就不哭了。

    妈妈见状,非常生气,她说西瓜都是大家一起吃,直接切成一块块的让孩子拿着吃,别给孩子搞特殊。而奶奶还振振有词地说当年外甥女就是这样吃的。而爸爸却说,之所以这样,才导致现在外甥女吃东西,不好吃的啃一口就扔给她爸妈,都是奶奶那时候惯的。爸爸还无奈地说起了于冥在幼儿园里的坏习惯,他拒绝和任何人分享他的玩具,即使是小伙伴到家里玩时,他也会很不高兴地从小伙伴们手中夺回玩具,并大叫“不要动我的东西!”

    正是因为当初奶奶那样疼爱于冥,结果造成于冥认为西瓜的中心才是他应该吃的,而其他的好吃的也应该是他一个人的,不好吃的不爱吃的才轮得到爹妈来吃。奶奶和妈妈虽然都是爱护孩子的,但妈妈则更为理性,知道不能一味惯着孩子,要让孩子学会分享,这样才会利于孩子今后的性格发展。

    生活中,不少年轻的父母视孩子为掌上明珠,小小的孩子恰似一颗“恒星”,一家人都围着他转。“骄儿一日百年悔”,如果让孩子经常吃“独食”,或者把大的、多的给他,时间一长,在孩子的头脑中就形成这样一个观念:凡好吃的东西,或者大的多的,都是给他的,自己理应受到优待。一旦得不到就会无理取闹,甚至会酿成不良的后果。名为爱子,实为害子。其实,从小培养孩子与他人分享的意识很重要,这样不仅能让孩子形成帮助别人、和小朋友友好相处的意识,更能让孩子尊敬长辈、关心父母。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并且懂得礼节,大家都喜欢他。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给孔融,孔融却没有拿,自己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

    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深刻地指出:“一个独生子女成为家庭关注的中心是不应该的。父母要是甘心这样做,就不可能使自己摆脱掉事事以孩子为中心而俯首屈从的有害倾向。”其实,要教育好独生子女,使他们具有良好的品行,就要从小注意让孩子习惯于与别人平等生活。比如,在家里吃糖果或吃点心,父母就要有意识地人人分到,不能光让孩子一人享用,要使孩子意识到,这些东西不仅他可以吃,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也可以吃。

    孩子要学会主动与人分享,并乐于分享,是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的。在这期间,需要父母给予正面的引导,提供分享的机会,让孩子亲身体验与人分享的愉悦感受。如果孩子做得好,父母要对孩子进行表扬,这样有助于他们将这种好习惯保持下去。父母还需适时激励,从而使孩子产生与人分享的强烈愿望,这样才有助于分享的习惯养成。

    给父母支招

    1.多交往,学会分享。要养成孩子关爱他人、谦让友好的习惯,家长就应该多创造机会让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使孩子变得大方得体,学会与人交往的技巧。

    2.鼓励孩子与人分享。当孩子表现出与他人分享的行为时,家长就应该及时鼓励表扬,让孩子感受分享的快乐,让孩子看到家长的肯定。

    3.互换角色,感受分享。与孩子一起玩耍时,如果孩子想要你手中玩具,你就说“不”。当小家伙感觉心烦时,你不妨晓之以理,让他明白“只有学会与小朋友分享玩具,大家才能开心地一起玩耍”。

    4.所有权、尊重是分享的前提。家长给孩子买了玩具,那么这一件东西的所有权就是孩子的,孩子有支配和使用这个玩具的权利,除非他们自己愿意,否则我们不要强迫孩子跟别人分享。只有尊重孩子的意愿,孩子才会愿意分享。

    §§§第三节 不因心情改变计划,坚持才能获得成功

    都说“孩子的脸,六月的天”,这话一点也不错。孩子在刚刚接触什么的时候都是认认真真的,可是时间稍长,孩子就会失去原有的新鲜感,变得马马虎虎,不耐烦起来了,直至烦躁起来,连做都不做了。于是,很多老师和父母都会无奈地摇摇头,议论道,哎,现在的小孩子太娇气,受不得半点委屈,经不得一点挫折,一天变三变,说喜欢的是他,说不喜欢的也是他。做什么事都要爸爸妈妈帮忙,做什么事都没个坚持,虎头蛇尾的。如此下去,这些温室里的小花们可怎么能成大器呢……由此可见长辈和老师们失望的心情。

    实际上,半途而废是很多孩子的通病,也是很多家长的困惑。古人有曰:“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顽强的毅力是取得成功的最好秘诀,坚持良好的习惯会终身受益。所以,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就应该告诉他们,做事情要能够持之以恒,才会取得成功。而那些蜻蜓点水似的学习方式只会让孩子懂得皮毛,更别说从中获得收获和成绩了。

    今年5岁的小美生日那天,爸爸特地跑到蛋糕房为她定做了一个生日蛋糕。蛋糕很漂亮,爸爸带着小美去拿的时候,小美伸手就想拿了吃。爸爸阻止了小美,并对她说:“我们说好的,吃东西一定要大家一起吃,等妈妈回来再吃,好吗?”小美听话地点点头。

    回到家里,一盒精美的蛋糕就这样放在桌上,阵阵奶油的香味扑鼻而来。小美不再摆弄手里的芭比娃娃了,而是用眼睛紧盯着蛋糕,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妈妈怎么还不回来?妈妈怎么还不回来?”说着,小美又开始不安分起来:“爸爸,我可以先吃一点儿吗?”“不可以!”爸爸断然回绝。“那我可以先看一看吗?”小美怯怯地说。

    爸爸看小美那虔诚的样子,就小心地解开丝带,掀掉纸盒。小美就趴在桌上仔细端详着。过了一会儿,小美悄悄地凑近爸爸的耳朵,小声说:“爸爸,妈妈不回家,我不吃,拿掉塑料盖让我闻闻它的香味,行吗?”爸爸看着小美,把蛋糕盒子打开了。“真的好香哦!爸爸,我可以用舌头舔一舔吗?”小美终于忍不住了,她可怜巴巴地看着爸爸。

    又过了一会儿,妈妈终于回来了。小美一下子雀跃了起来,她手舞足蹈地扑进了妈妈的怀抱。当爸爸再去看那盒蛋糕时,惊讶地发现小美竟然真的没有吃,只是舔掉了蛋糕最上面的两只羊角。

    小美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渐渐舔掉了蛋糕上的羊角,她虽然念叨着和爸爸之间的约定,却还是受不了蛋糕的诱惑。坚持是成功的重要保证,一个人只有学会坚持,才能达到成功的顶点。很多人没成功,就是因为半途而废。

    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本来就弱,经不起各种打击、挫折、诱惑与失败,这些都会使孩子的心情产生变化,从而轻易放弃。所以,孩子要取得成功,就必须要在兴趣、爱好上坚持,逐渐坚强起来。稳定的情绪是孩子一生发展的良好心理基础,只有拥有了这样的稳定性才能做到坚持,特别是那些会对儿童一生产生影响的品质,将会为其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个少年作家,因为一本书成为了图书排行榜上的热点人物,他的书在社会上反响非常好,仿佛一夜之间成为众人追捧的对象。当记者问他怎么成为作家的,怎么会一下子出了四本书,怎么写出了100多万字的作品时,台下他的粉丝有人说他是天生的作家,有人说他是生活的记录者,也有人说他是天才。但这位少年作家很淡定地说:“我没什么特殊的秘诀,就是坚持下来了。”后来,有粉丝翻出他的资料来,说在他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老师要求学生坚持每天记日记、读书,他就认准了这个理,一直坚持写作。即使他现在这么有名,还是每天坚持读一个小时的课外书,文学的、历史的、人物的、哲学的,不管时间多忙,都要坚持一个小时,并且每天坚持写800字以上的日记或随笔,受益匪浅。

    每天的坚持成就了少年作家的进步与成绩。很多科学研究表明,坚持性不仅对孩子形成健康人格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发展各种能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幼儿期培养一种坚持性,是其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的教育应注重培养幼儿的坚持性。

    家长平时应该主动给孩子讲成功人士是怎么做到持之以恒的,从而影响孩子的思想,让孩子知道,坚持是成功的根本保证,没有坚持,再好的计划都会失去意义。并影响孩子自觉地排除各种干扰与诱惑,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除此,家长还要通过及时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建立规则意识,充分发挥赏识教育作用,提高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

    给父母支招

    1.家长以身作则,培养孩子的坚持性。家长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家长任何有关坚持的行为与言语都会影响孩子。要给宝宝做个好榜样,克服惰性,坚持做事。特别是日常作息习惯,会直接给孩子带来有益的影响。

    2.孩子专注时不要随便打扰。当孩子正在做一件事情,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时,就让他们多沉浸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一会儿吧。孩子的思维活动需要连续性,如果经常受到干扰和打断,他们的心就静不下来,长此以往,对什么事都没有兴趣和热情了,孩子的坚持性差也就不难理解了。

    3.多和宝宝一起做培养坚持性的游戏。比如陪孩子玩棋类游戏,一开始孩子不能玩棋子太多的,因为他们会被太多的棋子搞晕,那就从五子棋开始。如果孩子能坚持完成,爸爸妈妈应该给予一定的鼓励和赞许,那么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会更高;同时要相信宝宝可以控制自己,坚持达到目标,并体验到通过坚持而获得的由衷快乐。

    4.给孩子选择的机会。爸爸妈妈可以让宝宝自己做选择,但是要求孩子一旦选择就必须坚持到底,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有信心和毅力去克服。而爸爸妈妈提要求时的语气要坚定,不可在孩子身边不停地唠叨,更不要训斥打骂孩子。这样,孩子可能会一心一意地学习某个项目,其本身的坚持性也会得到加强。

    5.帮助宝宝制订计划。根据孩子的能力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让孩子拥有明确的目标。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任务,爸爸妈妈可以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或分步骤让孩子完成;对较难完成的事,爸爸妈妈可以和孩子一起做,给孩子适当的引导和帮助,教孩子一些克服困难的方法和技巧。

    §§§第四节 待孩子步入社会时,记得呵护孩子的自尊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有些父母说自己的孩子在家是只老虎,出门是只羊。其实,很多孩子都有在学校和在家里不太一样的表现,往往在家活泼好动的孩子,在外就胆小怕事了。比如有的孩子在家里说话头头是道,可是一见了生人或在公共场合却一句话都不说;有的孩子在幼儿园很听话,也比较安静,回到家却很调皮,也很会玩。其实这种现象也是正常的,因为幼儿园和学校的环境和在家还是不同的,一个有约束性,一个相对宽松自由。孩子会非常清楚地区分老师和家里人,也就会表现出不同的自己来。

    对于孩子的这种外人面前乖,家人面前疯的状况,家长要给予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宽容孩子的这种行为。另外,家长也可以观察一下,看看孩子在家里面任性、发脾气有没有其他的原因,比如在幼儿园或者在学校里面受到了一些负面情绪的影响,或者孩子在公共场合中感到自己的一些行为丢人了,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让他们感觉到有一些压力,才变得焦虑起来。

    迪迪今年五岁了,平日在幼儿园里不怎么和同学玩耍,上课时候也从不说话。老师问问题,迪迪总是点头,也不讲话。老师们都说迪迪太内向了,好像怕吓到自己和别人一样,而且迪迪参加活动也不积极,就连自由活动课也是自己。而家人却很纳闷儿:迪迪不是这样的啊,他在家很是调皮啊。在上学前班之前,家人曾经一度都觉得他有好动症,因为迪迪在家人面前显得特别调皮好动,每天都像是打了鸡血似的,没有一刻能够停下来。可是,等到迪迪进了幼儿园,家人发现迪迪变了一个人,从早上进了幼儿园的门,一见到老师,他就立刻收敛了原本好动的样子,变得特别胆小了。

    迪迪的表现不仅困惑着家人,更困惑着老师。要是认为他胆小吧,他除了在幼儿园以外,胆子就特别大,就是不知道什么原因让迪迪在学校那么胆小。但是迪迪又特别喜欢去幼儿园,就算感冒了也要坚持去,还在家里每天讲述幼儿园的精彩,家人已经能大概知道谁是幼儿园的故事大王,谁是淘气包了呢。

    其实,有关迪迪在幼儿园和家里的不同,很好理解。在迪迪的眼睛里,幼儿园和老师都是严肃与庄严的,所以他得遵守纪律,才会显得安静。而家里的环境,都是关爱与亲近,迪迪自然就会放松自己。迪迪的这种表现,是其维护自尊的一种表现,他不希望在幼儿园里被别人嘲笑他像个疯孩子,才拘束自己。

    而这种广泛发生于孩子身上的现象是完全可以改善的。家长要适当地给孩子多些开导,告诉他学校没什么好怕的,是供人学习知识的地方,平时要跟别的同学一起交流才会学到更多的知识;多鼓励他跟别人打交道、玩游戏,多参加一些学校的活动,锻炼他的互助能力,不要过于限制他的行动。孩子习惯了这种学习环境,自然就会如同在家里那样变得开朗健谈起来的。

    美国有个著名的故事是这样讲的,一个单亲母亲,白天在富人家里做女佣,晚上回家与四岁的儿子相依为命。富人知道了女佣的情况后,给她和孩子腾出个房间,说,把孩子接来吧。女佣却拒绝了,她并不知道在贫穷与富有的巨大落差前,对一个四岁的孩子将会产生什么影响。她担心,孩子在光洗手间就十几个、最小的洗手间也比她家的房子大的主人家里,会表现出怎样的惊慌失措。

    这天,富人要在家里请客,要请好多好多人,人手明显的不够,女佣不得不留下来帮忙,而她也把儿子接过来,方便一边照顾一边工作。儿子被藏在一间主人不大光顾的洗手间里,女佣拿了香肠和面包给儿子吃,并让他乖一点。孩子惊讶于抽水马桶,惊讶于大理石洗漱台上摆放的那些色彩斑斓、晶莹剔透的瓶瓶罐罐,而且他从来没见过这么气派和华丽无比的房间,也从来没有闻过屋子里这么好闻的气味。一切都让他感叹,更让他感觉到幸福,他简直要晕倒了。

    后来,富人无意间在卫生间里发现了孩子,于是问他:“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孩子答道:“我妈妈说,这是宴会主人特意为我准备的单间。”说着就要把妈妈今天给自己的香肠分给富人吃。富人强忍泪水点了点头,用最灿烂的笑容面对着孩子,和孩子一边吃着东西一边唱歌。富人告诉孩子,他的母亲是世界上最勤劳、最伟大的母亲。

    后来,两个人又情同父子般地坐在地上。而他们围着马桶盖吃东西的场面深深震撼了那些上层人士,他们纷纷回身端起酒杯和美味赶过来,一起陪孩子吃了很多孩子从来没有见过的食物,唱了好多好听的歌曲。

    很多年后,这个孩子长大成人,他不但拥有了自己的事业,也买下了拥有几个洗手间的大房子,进入到上流社会。但是每年,他都会以匿名方式捐钱给穷人。他对始终不理解的朋友们说,我永远忘不了在很多年前的某一天,有一位富人和太多的富人,用他们的诚恳与良知,维护了一个四岁孩子的自尊。

    孩子听信了母亲的话,他认为那间富丽堂皇的卫生间就是客人的宴会厅,他变得收敛起来,而不会与之前一样好奇,以最虔诚的态度感受了后来富人及朋友为他带来的一场宴会。而那些上层社会的人士为了保护孩子的自尊,并没有揭穿他的话,共同营造了一场华贵的晚宴。

    生活中,孩子的自尊需要维护,他们不愿意别人嘲笑自己没见识,才故意深沉;他们也会因为家长的关心,而活泼调皮得像个活宝。孩子以自己的方式融入到成人的世界与成人的社会,那么成人又为什么不能陪着孩子去了解这个世界的规则呢?

    给父母支招

    1.父母要端正教育孩子的态度。父母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对孩子的溺爱、娇宠,只会造成孩子怯懦、任性的性格。要认识到只有教育得当,才能使年幼的孩子得到健康发展。

    2.平时,处处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坚强的毅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鼓励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要一味包办,而要让他自己想办法解决。当然,开始时父母要予以必要的指导,使孩子慢慢学会自己处理各种事,而不能不问不管,使孩子手足无措,更加胆小。

    3.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使孩子敞开胸怀,开拓眼界。还要教给孩子适当的技能,如唱歌、绘画、手工等,使孩子增加自信心,敢于参加小伙伴之间的活动。

    4.鼓励孩子与人接触交往。多带孩子到各种集体场合,创造孩子成长的集体环境。对孩子的友好尊重,能使孩子感到快乐。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和同龄伙伴多接触,有意识地邀请一些小朋友到家中来,让他做小主人。平时注意帮助孩子结交新朋友。

    §§§第五节 孩子不是天生就爱撒谎

    众所周知,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或过于严厉,孩子都会觉得自己没必要讲真话,于是他们喜欢用谎言掩盖事实。尽管孩子的谎言有时候是善意的,但在孩子第一次撒谎时,父母绝不可以掉以轻心,要从心理上重视这个问题。要看看是不是自己对孩子管教得太过于严厉,以至于束缚了他们的内心,才想要用谎言堵住大人的嘴,说出了不符合事实的话,而不要当着他人的面揭穿孩子的谎言,让孩子觉得难堪。

    孩子撒谎最直接的原因是逃避责任,躲过父母对他的惩罚。一旦孩子从谎话中得到好处,便会接二连三地用谎言编织自己的生活。所以,大人们要积极地告诉孩子,谎言可以是善意的,但终究是骗人的。

    张老师有个乖巧可爱的孩子,一家人和和睦睦,一直过着令人羡慕的生活,她是邻居眼中的好太太、好媳妇、好妈妈。可是最近张老师有点烦,原因很简单,刚刚5岁的儿子竟然学会了说谎。张老师也明白孩子有时候是因为害怕惩罚才说谎,于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是孩子接二连三地说谎:“是妈妈说我可以吃的。”“我保证明天一定做作业。”“我昨天打了预防针,今天不能上学了。”这些都是儿子经常使用的小花招,可这些小手段却常常让张老师不知所措。张老师纳闷儿了,这孩子从小便是在民主和平的家庭环境下成长的,有什么可说谎的呢?

    上星期,儿子不想去幼儿园,问他为什么不愿意去,他就非得坚持说自己肚子疼。结果在家赖着玩了一天,什么事也没有。张老师气不过儿子说谎,就要带儿子去医院,他害怕了,于是躲在厕所里装拉肚子,走不动。张老师不提去医院了,小家伙又自己玩了起来。

    上周末,张老师带着儿子回家,奶奶明明看见是他打碎了玻璃杯,问他怎么回事,不是要惩罚他,也不是要追究什么,可这孩子就是死活不承认是他打破的,非说是花猫干的。张老师就不明白了,这么小的孩子怎么就学会了编造借口,嫁祸于人了呢?

    像张老师的儿子这样经常说谎的小孩比比皆是,原因也非常简单,就是孩子思考问题永远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并不在乎外界对自己会有什么影响。而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他们会渐渐在与外界接触的过程中不断地摸索、学习、积累生活经验,来满足自己在物质生活上和情感上的需要。孩子也在揣摩用哪种方式能够获得家长对自己的关爱,因此就出现了“吃饭时要求大便”“睡觉前要求小便”的行为。

    一开始,孩子的这种投机取巧的说谎态度会带给孩子一些好处,他们可以轻易地“欺骗”家长,获得自己想要的,也可以让家长清楚地看到孩子想要的。可是这种谎言多了,便让幼小的孩子无法从容应对生活中的起起落落,一旦他们遇到恐惧、挫折等困难时,会选择说谎这种“捷径”来逃避麻烦,而这会成为他们建立自信以及自我尊重的潜在障碍。更严重的是,每一次“诡计”的得逞都会对孩子的道德观念腐蚀一点,这对他们成长为正直、善良的人极为不利,因此绝对不能姑息纵容。

    美利坚合众国的奠基人华盛顿小时候也说过谎,当时他的父亲是大庄园主,家中有许多果园。果园里长满了果树,但也有一些其他的树。一天,父亲给了华盛顿一把斧头,要他把影响果树生长的杂树砍掉,而且他还再三叮嘱儿子,不要伤害一棵果树。华盛顿欣然答应。

    在果园里,华盛顿一个人挥动斧子,不停地砍伐杂树,很多杂树被砍倒了,他看着心里便有了一种成就感。突然,他一不留神,砍倒了一棵苹果树,他又着急,又害怕,生怕被父亲知道。

    傍晚,父亲来到了果园,看到华盛顿砍掉了很多杂树,很开心,于是就问:“你没有砍到果树吧?”华盛顿立刻摇头否认,父亲便没有检查,而是说:“我宁可损失一百棵苹果树,也不愿听你说谎话!”华盛顿想了一想,认真地对父亲说:“我不说谎了,爸爸,只怪我粗心,我砍倒了一棵苹果树。”

    事实上,孩子都有一种对事实的要求几近完美程度的本能,就像华盛顿砍树,他希望得到的是爸爸的赞赏,而他心里也知道如果爸爸发现他砍错了树,便得不到赞赏了,于是他就说了谎。而后,爸爸的一句话,让华盛顿得知其实在大人眼里诚实比什么都重要。华盛顿在父亲的引导下,勇敢地承认了自己的过失,而没有继续说谎。教育专家认为,儿童并非天生就会耍心眼儿、玩手腕儿,而这些看起来“实用”的说谎手段都是学来的,所以大人在孩子面前一定要会引导。

    孩子的说谎行为的确不能姑息,但当警告孩子不要说谎时,爸爸妈妈也千万不要恐吓孩子。特别是那些爱幻想的孩子,他们的谎言有时候就是他们内心所描绘的美丽世界,爸爸妈妈不应阻止孩子发挥他的想象力,而是要帮助孩子分辨什么是现实、什么是幻想。孩子的想象与谎言之间,往往仅是一步之遥,这完全得靠爸爸妈妈的正确引导。

    给父母支招

    1.对孩子进行引导,灌输诚实的品德观念。大部分幼儿都喜欢听故事,老师和家长就要有针对性地找一些有关诚实的故事讲给他们听,并在结束时附带性地说明一下诚实的好处以及说谎话的坏处,在孩子的幼小心灵里就种下说谎是不对的种子。

    2.对孩子进行观察和分析,强化幼儿诚实的品质。发现孩子说谎后,家长要观察孩子的言行,冷静地帮孩子分析是什么原因,然后根据原因找到纠正的方法。如果孩子诚实地和大人们说心里话,那么大人就要表扬他,叫他继续发扬这种品质。

    3.幼儿园和家庭相互合作、共同培养幼儿诚实的品质。让孩子知道不诚实无所遁形,自觉说实话,才可以得到真正的友情。即使孩子说了谎话,也要教育并鼓励孩子勇敢地承认自己的不诚实,让孩子明白,改了就是好孩子。

    4.家长平时应多关心子女,使孩子感觉到大人很在乎他们。即使孩子有了学校和幼儿园,大人也不要对孩子不闻不问,这样他会感觉学得没劲,玩得没劲。所以,孩子和家长要保持一种自由互动的状态,这样孩子会感觉到有自由空间,并可以感受到大人的关爱。

    §§§第六节 家长不慌乱,孩子就不会越哄越哭

    经常听见有些家长凑在一起说自家的孩子,感叹孩子太不容易教了。为了一些小事,孩子就会哭闹,有时候大人看着孩子委屈的小脸不忍心,就去开导孩子,甚至还会联系到很多生活上的小事,有点翻旧账的感觉,反而会让孩子哭闹得更厉害。不过,只要大人们不讲话了,也不开导了,孩子就会停下来。

    其实,孩子慢慢长大了,心里想的东西越来越多,那种“给块糖就不哭”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大人们会感慨孩子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其实,这只是孩子们真正开始用心去感受世界,开始寻找自己的朋友,开始寻觅着将心里的烦恼忧愁对一些人倾诉,开始注意别人的眼光,并想方设法引人注意。此时的他们心里充满幻想,跃跃欲试,而心灵也更为脆弱,往往会因为身边最亲近的人的关怀而宣泄情绪的机会,也会因为身边亲近的人的训斥而感到伤心绝望。

    楠楠因为父母工作忙,就交由保姆看护着。不过楠楠很是乖巧,摔倒后都是自己爬起来,又继续去玩,一点也不哭闹。

    春节到了,楠楠在外地的爷爷奶奶来了,对这个小孙女更是爱护有加。这天,楠楠玩着玩着一下子摔倒了,爷爷奶奶便大惊失色地跑过去,抱起小楠楠又是哄,又是劝,又是安抚,小楠楠一开始先是一愣,后来却哭得越发厉害了;而奶奶越是安抚,她越是哭得厉害,最后哭得都有点上不来气了。爷爷更是手足无措,甚至还老泪纵横,觉得小楠楠这么小就没有人管。于是祖孙两代人哭了个稀里哗啦的。妈妈见状更是着急了,这爷爷奶奶年纪大,哭起来伤了身体可不好,而楠楠这已经快哭得上气不接下气了。于是,妈妈不让爷爷奶奶管楠楠,把楠楠自己放在沙发上。老人却说:“小孩摔疼了,能不哄她吗!因为摔痛了她才哭!”可是楠楠的妈妈就是不让老人们靠近。别说,不一会儿楠楠还真是不哭泣了。

    像楠楠这么大的孩子对事物的判断是以大人的情绪表现为参照物的,越小的孩子越是会受到大人的影响。当楠楠在保姆面前摔倒的时候,看着保姆平静的表情,自己也不觉得痛了,可是爷爷奶奶发现自己摔倒后很是紧张,导致了楠楠的错误判断以及受到紧张情绪的感染,就越哄越觉得疼痛,越是哭得厉害了。

    每个人都应当学会发泄情绪,尤其是孩子。他们幼小的心理承受能力差,也不会用大道理来开脱自己,只能将情绪发泄出来,而哭是最直接的方式了。适当地释放情绪,对孩子们的身心都有好处。所以,在他们感觉到气氛紧张的时候就会大哭起来,并随着大人和周围气氛的紧张而哭得越发厉害。实际上,尽管孩子宣泄情绪的方式有些过激,但大人所需要做的不是阻止他们,而是极力地引导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变得平和。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过,幼儿年龄小,对情绪宣泄具有不明确等问题,因而还不能根据场合合理地宣泄情绪。不正确的宣泄方法对他们有很多危害,而在大人过分的关怀和紧张下,会助长孩子急躁不安、倔强、无理取闹的坏脾气,在性格方面还会引发自闭症、退缩、缺乏信心等。

    与此同时,弗洛伊德还充分肯定了情绪宣泄对维护心理健康的价值。他认为当人有情绪时,讲出一切来,能够减轻精神上的症状。所以,让幼儿有机会通过言语的或非言语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就能减轻他们精神上的压力,而这种精神压力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变成精神创伤,一辈子刻印在心中。当然,不良的宣泄还会影响他人的生活和集体的规范。

    弗洛伊德的观点直接说明了孩子情绪发泄的重要性,儿童由于表达能力欠缺,又缺乏合适的倾诉对象,内心积压的情绪问题渐渐严重,如果消极的情绪没有得到很好的调节,就会出现问题,最终发展到不适应现实生活环境的地步。一直以来,人们认为对于儿童来说,吃饱穿暖是头等大事,其他的方面等孩子长大了自然就好了,其实不然。

    孩子越哄越哭,可能是因为受到家长情绪的影响。作为父母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洞察孩子的情绪,引导孩子找到一种好的发泄方式,并试着安稳自己的内心,积极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和疏导,让孩子的情绪得以释放,并能平和自己的情绪。给孩子树以榜样示范,这样才会相处得更和睦,更愉快。

    给父母支招

    1.家长要以柔克刚。孩子越哄越哭时,大人的心境必须先平和下来,轻轻地拥抱着他,抚摸他的身体。孩子感受到你的安抚,获得了安全感,会慢慢平静下来。然后大人再耐心询问他到底想要做什么,温柔地制止孩子的不良宣泄行为,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不满。切不可用大声训斥或惊慌失措来刺激孩子,激化孩子的情绪。

    2.对症下药。孩子坏情绪的产生都是有因可循的,家长要了解孩子不良宣泄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调控孩子的心态。如果孩子是想通过极端的手段来达到愿望或得到满足,家长可以温和地指出不合理性,然后通过语言或外界事物,巧妙地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从糟糕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停止不良的宣泄行为。如果孩子有消极感受如恐惧、愤怒,那么家长要抱紧他,想办法消除他的恐惧感。

    3.帮助孩子合理宣泄情绪。待在孩子的身边,让他哭个够;或拿一张白纸,让孩子撕扯,或用笔在上面乱涂等安全的宣泄方式,可以让孩子尽情宣泄情绪中的不满,又不做出伤害别人的事情。

    4.重视游戏对孩子健康发展的推动作用。游戏是孩子自我表现的手段,是孩子学习和实践的天然表达方式。在游戏中,孩子很容易与他们的玩具产生“亲密”关系,并表现出在家中受关心时的感受。可以利用游戏促进孩子的沟通和表达能力,使成人真正了解儿童的世界。

    §§§第七节 对症下药,帮孩子学会控制小脾气

    “哎呀,真是丢人,别人肯定会批评我没有管教好孩子!”这是当孩子在众人面前有异常表现时,父母首先会想到的。很少有家长会首先安慰下自己的孩子,继而劝说孩子,大多数家长都是希望孩子能够立刻安静下来,就好像身上装了开关键的娃娃,可以立刻停止唱歌。而孩子似乎总是不配合,可能会因为一点小事就会在众人面前“发作”,有时候莫名其妙地让父母措手不及,越是劝说就越是耍脾气。

    孩子最初发脾气是本能地为了发泄愤怒和不满,可当孩子发现这样做却可以控制父母,让父母满足自己的各种要求时,发脾气就成为了一种向父母提要求的手段,而且会随着家长的劝导而严重,甚至大哭大闹起来。这样看来,孩子的表达中,愤怒和不满倒显得不那么多了,而是变成了一种孩子对于家长的情感需要。

    雯雯是个固执的小孩,对自己认准的事情,不管对错都坚决不回头。雯雯妈妈说:“雯雯要是脾气一上来,谁说都不听,怎么劝都不行。”

    雯雯妈妈真是不知道怎么对付这小家伙了,于是就留心观察了雯雯的生活学习一阵子,结果发现雯雯一看到别人不耐烦,自己也就急了。即使别人不烦了,她还主动跟人家纠缠;人家都认输了,可她还是不依不饶的。

    后来,每次妈妈见到雯雯不耐烦,她就和颜悦色地拥着雯雯:“雯雯能不能告诉妈妈你在难过些什么?又为什么难过呢?”这样问了一阵,雯雯终于吞吞吐吐地说:“我看你刚才生气,以为你不喜欢我了。” “妈妈刚刚都发脾气了啊,那就是代表不喜欢我了啊。”雯雯斩钉截铁地说着,竟然哭得更凶了。妈妈又说:“发脾气就是不喜欢了?”雯雯似乎有点感触了,不那么凶了。妈妈继而向雯雯声明她最爱雯雯了。于是雯雯便平静了许多,后来,雯雯渐渐变得平和,不那么容易就发脾气了。

    雯雯妈妈通过与雯雯的交流,才知道她发脾气是因为感觉妈妈忽视了自己,于是想要通过发脾气来引起妈妈的注意,让妈妈多在乎她点。而在日常生活中,也要让孩子知道在任何时候家人都是在关注着他的,而他的坏脾气只会让别人更难受,这样不会讨人喜欢。由于孩子的自控力比较弱,在不良的环境下容易产生坏脾气,因此父母有必要弄清楚孩子的情绪类型,并采取有效的方法,帮助孩子形成好的习惯、好的脾气,把挑战转化为力量,帮助他成为众人眼中的乖孩子。

    其实,发脾气不仅会严重损伤孩子的情绪和生理状态,而且也会使父母狼狈不堪,感到很棘手。所以你要想方设法制止孩子哭闹、发脾气,不能一味地劝说,而是要根据发脾气的原因对症下药。

    “脾气暴躁是人类较为卑劣的天性之一,人一旦发脾气就等于在人类进步的阶梯上倒退了一步。”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曾经这样说过,并分析说:刚生下来的婴儿,不会控制自己,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发脾气是种心理需求的表现。

    不错,婴幼儿对一些事物的认识,不可能像成人那样,也不可能进行理性的分析,而是会凭着自己的情绪与兴趣来参与。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他们才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从而了解世界上哪些事物是对他不宜、不利,或者是有害的,继而才能在事情发生的时候做到平静。

    如此看来,孩子的坏脾气应该及时收敛。许多小孩,由于自我调控情绪能力较差,冲动性较为明显,因此常为一点小事就发脾气。特别是在父母苦口婆心劝说时,孩子会自己分析父母劝说的话,如果不够合理,则会马上冲动起来,往往大喊大叫,大发脾气。

    愤怒是个人的欲求和意图遭到妨碍时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愤怒的情绪体验。这一有害的情绪状态,会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不仅伤害个人健康,也会使师生、同学、家人关系紧张。过度的愤怒还会使孩子丧失理智,因此让孩子学会控制情绪十分重要。小孩的愤怒来得急,去得也快,但是养成习惯的坏脾气总还是会有坏处的。

    给父母支招

    1.表达愤怒要合理。孩子生气时,大人们要对孩子的情绪表示理解,并尽可能找出原因,这就需要孩子讲出来。如果孩子说不出来,那么大人可以采用试探性的语言来诱导孩子回想自己生气的原因。

    2.愿望也需要说出来。孩子希望得到什么,可以直接讲,不能用拉长脸的方式向父母提要求,更不能用委屈和抱怨的消极态度。学会直接用言语表达自己的需要,比撒娇、吵闹更容易被满足。

    3.榜样作用不可忽视。父母不需要在孩子面前掩饰自己愤怒的情绪,但尽量不要用脏话和脏字来宣泄;客观表达感受,才能引导孩子正确宣泄情绪。

    4.孩子发怒时,不要答应孩子的任何要求。不要让孩子认为发脾气就能得到他想要的东西。你可以走开,不理睬他,或者让他回到自己的房间里或站到角落里。

    5.抢先一步改掉孩子的脾气。孩子在商店里或家里来客人时,都会比较容易发脾气,因为父母在这些场合往往态度温和、妥协,孩子就正好有可乘之机。所以,父母应在这样的场合态度坚决,语气强硬,不答应就是不答应。

    6.成人的事情与孩子无关。家长无暇顾及孩子的时候,孩子就会因缺失关爱而发脾气。这时家长就不要和孩子说自己的烦恼从而加剧孩子的紧张,而是应该陪孩子玩一会。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