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佛镇史话-灵秀山水 人文胜景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牛佛古镇依山傍水,风光旖旎,人文荟萃。丘陵绵延起伏,平坝阡陌纵横,江河逶迤婀娜,塘堰星罗棋布。奇山秀水,人杰地灵,山、河、塘、坝、林、泉、洞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画卷,留下了一处处人文古迹。

    清道光七年(1827)宋廷桢修《富顺县志》,卷三十五《古迹志》开篇有这样一段文字:“山川不改,今昔殊异。昔也亭台,今也荆棘。摩挲古迹,用触遐思。断碣残碑,摩崖镌字。金石所存,芳躅犹记。考古怀远,使人心醉”。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踏赏山川秀色,寻访古迹遗存,透过沙沙的风声和叮咚的流泉,倾听那些跨越时空的古老故事。

    1 灵山起伏

    《易·坎》:“《彖》曰:天险,不可升也;地险,山川丘陵也。”镇域属于川南丘陵地貌,多连绵起伏的低矮山丘。由于濒临沱江,牛佛也有一些较为陡峭险峻的山。

    牛王山 位于沱江右岸,地跨大桥、金星等村,海拔346.6米。逆流耸峙,势颇雄杰,逼临江水,宛若牛形,相传为拯救众生的神牛坐化而成。清咸丰年间,李蓝起义军聚集牛佛渡,筑寨于山顶,驻扎6个多月。山侧有立石如笋,高丈余,又有道士洞虚悬岩边,深邃不可测。山腰的牛王庙,红墙碧瓦,飞檐翘角,夺人眼目。登临庙中,古镇风貌尽收眼底。有云:览古镇风貌,思岁月沧桑,发百世感慨;睹沱江逶迤,品山川秀色,铸天地襟怀。庙侧绝壁上镌刻有清人范君佛所书“南无阿弥陀佛”6个擘窠大字。

    金子山 清《富顺县志》云:距县60里,巍峨绵亘,至江边忽一峰耸立,峭壁苍翠,日光映射如金,山腰刻“江风山月”四个大字,明邑进士金勿题。清光绪《富顺县乡土志》云:“金子山在下北,牛佛渡对河下三里,俯临江岸,形如金字,故名。其山腰石壁有邑进士金勿题‘江风山月’四字。”

    龙爪山 清《富顺县志》云:山耸拔而多足,邑东诸山相传多于此发脉。山上建有龙爪寺。

    罐山 位于沱江右岸,于旷野中一峰兀立,民间传说罐山是从峨眉山飞来。

    豸石山 近牛佛渡,踞沱江边,状如獬豸。獬豸,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异兽,能辨是非曲直,见人争斗,就用头上利角冲顶邪恶之人。

    鹅公山 位于藕塘村十组。传说从前有一个石匠在此开山采石,石破岩开,露出了一对漂亮的白鹅,故得此名。

    鸡冠岩 位于红旗村三组,山形如鸡冠。传说此山原无蚊,后鸡冠被毁,蚊子复出。

    杀牛山 位于红旗村二组。传说从前不能随意宰牛,须于此山祭祀之后,方可宰杀。

    仙米山 位于张寺村六组,山中有白善泥,俗称仙米或观音土。大灾之年,饥民用白善泥充饥。据史料记载,民国25年(丙子年,1936)、26年(丁丑年,1937)连续两年大灾,俗称“丙子干丁丑”。丙子年七月末至八月初,沱江水位暴涨10丈,牛佛镇沿江两岸皆成泽国,将熟之稻悉无收成。至丁丑年,半年不雨,赤野连阡,田土龟裂,盖藏早罄,民食维艰,饥民以野菜、树皮、白善泥等充饥。其时,四面八方的灾民都来此掘泥充饥,食后因肠结腹胀而致死者无数。1960年前后,仙米山又被饥民挖出若干个两三米深的大坑。

    碉楼山 位于张寺村一组,清末建有碉楼,为防范匪贼,保护牛佛古镇发挥过重要作用,今废。

    马儿山 山形如马,与牛王山隔江遥相呼应。

    肋角山 又名虎山,位于佛岩村二组。半山腰有岩洞,即佛岩洞。

    艄公山 临沱江,山上原有清代修建庙宇,名艄公庙,今废。

    葛仙山 距牛佛古镇5公里,民间称作“大脚仙”,相传为葛洪炼丹处,故名葛仙山。以与内江小葛山对峙,又别名大葛,历史上曾是颇具盛名的禅林圣地。《富顺县志》载:葛仙山发脉于隆昌之天峰诸山,蜿蜒入县境。东岳坝少折而西,顿起诸峰,峥嵘磅礴,如狻猊蹲踞,昂首而赴于江。江为之曲,绕其三面,四围峭壁削立,几于无径可跻登。其上,则旷土平田,豁然开朗,峰顶有泉,泠泠出石间。古干虬枝,嘉花翠条,履綦所至,令人心目俱清。石壁刻“葛仙山”三字,颇似宋人书法或云唐刻字,字径三尺许,深两三寸。山上有葛仙寺,一名崇果寺,宋淳熙甲辰年(1184)建。明代邑人礼部尚书李长春致政归,以其寺旷窅、崖壁峻立,常咏游寺中。明四川布政使修撰李维桢题“龙门行”匾额,内江何起鸣题“第一名山”,李长春有记,宋明题刻甚多。

    2 秀水蜿蜒

    镇域内除沱江干流外,另有7条溪流直接注入沱江。清《富顺县志》载:“(沱江)折南,迳车家岭、牛王山至牛佛渡,为富顺沿江三大镇之一。右岸,受双龙桥之水。双龙桥两水,一发源长山岭,一发源何家场之茨芭坳。至双龙桥合流,经新桥、萧家桥至牛佛渡对岸入沱江。迤而东南,三岔河自左来注之。三岔河两水,皆发源隆昌县地,入境合流。经牛佛渡之罗家桥,至富隆桥入沱江。又西南,经鲤鱼石,左受陈家桥水,右受大溪沟水。大溪沟两水,一发源新店铺境内,东南流;一发源瓦宅铺境内,西北流,合大溪沟,至王大山上游入沱江。”

    沱江 沱江古名雒水、金川、中水、内江、内水,是长江在四川省境内的四大支流之一。富顺县城在北周时设雒原郡,即以雒水命名。沱江发源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九顶山南麓,上源名绵远河、石亭江、湔江。都江堰引岷江水系的青白江、柏条河、毗河汇入沱江而使之成为一条双生河流。金堂县境以下河流始称沱江。

    《尚书·禹贡》:“岷山导江,东别为沱。”《诗·召南》:“江有沱。”《尔雅·释水》:“水自江出为沱,自汉出为潜”。陆深云:“江别流而复合者皆曰沱。”《说文解字》:“沱水,江别流也,出岷山,东别为沱。”《水经注》:“江水又东别为沱。”这些记载都说明古代沱江即为名川之一。宋代刘望之有《沱江》诗:尚胜三年谪,终惭万里驯。极知行路涩,可忍在家贫。岁晚沱江绿,云深锦树新。相思肯如月,夜夜只随人。

    沱江河道牛佛段,由北部入镇境,起于月亮岩,曲折向南,止于沙溪,流经镇域18个村和2个社区,长达19.6公里,涉及全镇60%的地域。沱江在境内平均宽度为100多米,最窄处为40米左右,水深处为12米左右,水浅处为5米左右,过境水量达95亿立方米。沱江河床为卵石、砂型土结构,每年11月至次年4月为枯水期,7月至9月为洪水期。

    沱江流域淡水鱼品种丰富,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上游水质污染,致使境内河段著名的江团(长吻)、青鲅(中华倒刺)、退鳅(铜鱼)等大幅减少,濒于灭绝。

    三岔河 因上游有三源,分别为隆昌县斧光乡、黄家场和复兴乡,故得此名;在本境又称富隆溪。三岔河从张寺村七组、八组入境,汇入龙骨山溪水,于富隆桥入沱江,全长26.7公里,在镇域内长为4.7公里。

    陈家桥河 源出回龙镇北部新光村,经回龙镇庆华村和牛佛镇双河村陈家桥注入沱江。此河是牛佛镇与回龙镇的界河,全长5.6公里。

    黑狗溪 源出沱湾乡北,由范渡注入沱江,长1.4公里。

    晏家溪 源出永嘉乡石庙子水库,由沱湾乡北入境,在青年村晏家坝注入沱江,全长5.6公里,镇域内长3.3公里。

    肖家溪 源出永嘉乡老糖房,流经牛佛镇大义村、权利村、贯山村、农科村,在许家桥下注入沱江,全长3公里。

    双龙桥河 源出牛佛镇双龙桥水库,流经藕塘村、群星村、佛岩村、大桥村,在沱湾乡场口注入沱江,全长7.4公里,镇域内长6.7公里。

    大溪沟 一源出大安区新店乡,一源出沿滩区瓦市乡,在双河口汇合后,流经牛佛镇竹林村、罗井村、烟墩村注入沱江,全长7.4公里,镇域内长6.7公里。

    3 古道津梁

    古道

    明清时期,以县治(富顺县城)为中心,富顺已有8条石板大路,连接城乡,通州达府,成为递送公文函件之驿道。其中,经由牛佛渡的有上东路和上北路。

    上东路 由富顺县城至牛佛渡(东岸)。从富顺县城东门出城,溯江而上,至黄泥滩渡江,至狮子场,约20里(在此分路,一至骑龙场,20里;一至黑石场,30里;一至高石坎,20里);由狮子场东上,过邓平桥、立石岩至回龙场,约20里(在此分路,一至骑龙场,30里;一至黑石场,20里;一至矮店子,20里);由回龙场东北过会家坡、官木崖,至牛佛渡,约30里,东连隆昌之黄家场,西面雒水(沱江);由牛佛渡北上,经车家岭、打铁垇抵庙坝场,约30里;庙坝场左至九块石,接内江界,右至猫儿山,接隆昌界。上东路自富顺县城起至内隆两邑界首,共110里。

    上北路 由富顺县城至牛佛渡河北码头(西岸)。由富顺县城北门出城,过川主庙、李子湾,至古佛坎,约20里;古佛坎北上刘家岩、檬子垇,至瓦宅铺,约20里(在此分路,一至牛佛渡河北码头,30余里;一至仙滩,20里;一至沿滩);由瓦宅铺往北,过杨家寺至新店铺,约10里(在此分路,一经由郭家寺、金山寺至牛佛渡河北码头,20里;一至仙滩,20里;一至倒岩凼,20里);由新店铺北,过双桥子至何家场,约10里(在此分路,一经由糍粑垇、江家坝至牛佛渡河北码头,20里;一至仙滩,30里;一至大山铺,30里);由何家场北上黑铅滩、红灯洞、三官堂至三多寨,约30里(在此分路,一至大山铺,20里;一至毗庐寺,10里);三多寨左至木瓜场,10余里,接威远界,右至凌家场,10余里,接内江界。上北路自富顺县城起至内威两邑界首,共110里。

    东大路 西起自流井,经大山铺、何家场,至牛佛渡,全程90里,为清代盐担子必经之路。在清代以前,井盐外销主要靠釜溪河航运;清康熙、乾隆年间,随着盐业生产的发展,又开辟出东大路这条运盐路线。

    牛佛渡位于沱江河畔,地处东大路的东大门,物产丰饶,米粮盈市。大山铺位于自流井近郊,毗邻凉高山、大坟堡,井灶多,盐工集中,所需的粮食物资则全靠外地输入。来自荣昌、隆昌和川东一带的“盐担子”,以及本地农户充当起了贩运的挑夫,他们从牛佛市场或买大米,或购其他物资,成群结队地挑到大山铺,总是销售一空,所以便有了“扯不空的牛儿渡,填不饱的大山铺”之说。

    最初,东大路只是田塍土埂,羊肠小道,每逢刮风下雨,行走艰难。后来,地方士绅募资筹款,从黄坡岭等地运回黄浆石、青砂石,把牛佛渡经何家场到大山铺的路段铺成了一条全长70里的石板路。这不仅有利于肩挑背驮,也便于牛驮马载和鸡公车(木制单轮小推车)行走。20世纪50年代后,东大路建成“井(自流井)牛(牛佛渡)公路”,汽车运输逐步取代了人挑马驮。

    古桥

    连接乡村驿道、便道的桥梁,多以石材构筑。明清两代石桥尤盛,且造型各异。这些石桥历经沧桑,虽多残颓,亦有保存较好,仍在发挥功用者。

    双石桥 清乾隆《富顺县志》:“在县北七十里,宋时建,以三大石架成,坚固历久,如铸不毁。”

    富隆桥 古石拱桥,初建年代不详。清道光《富顺县志》有载。宋育仁纂《富顺县志》:“桥圮废已久。近,里人张燮成等募金倡建。工巨费繁,耗资至巨万。高坚壮阔,为邑东桥梁所未有。”据考,张燮成等修复年代约在1911年前后,修复后,桥高20米、宽8米,是当时富顺县东部最大的石拱桥。现富隆桥仍可通行载重车辆。

    大桥 石拱桥,位于牛佛渡西岸,跨于双龙桥河之上,邻近双龙桥河与沱江的交汇处。此桥于明洪武年间初建,清代曾进行过修葺,系牛佛渡码头通往自流井方向的东大路的起点。桥有三拱,上有石刻花鸟等,至今仍在使用中,可通行车辆。大桥村以此得名。

    新桥 位于藕塘村七组,建于清代,传说此桥刚修好时,有新娘子花轿通过,故得此名。

    黄龙桥 位于佛岩村二组,古石桥。

    马儿桥 位于群光村三组。据传,此桥竣工时,曾有一白鼠跑过桥面,故得名“耗子桥”。因名不雅,后美其名曰“马儿桥”。

    上桥 位于竹林村九组,明时建。相传明代,本地有户鸿姓人家,为求升官发财,找来阴阳先生看风水,并对阴阳先生说:“如果你让鸿家兴旺发达,鸿家与你共享荣华。”这位阴阳先生非常了得,指点鸿家修成了上桥和上、下两堰。鸿家果然从此发达,可是阴阳先生却瞎了双眼。鸿家见阴阳先生眼瞎便食言,并将他囚于磨坊中。后来,阴阳先生的徒弟路过此地,看到师父的惨状,决意报复鸿家。由于此时鸿家已财大势大,硬拼无异于鸡蛋碰石头,唯有智取。于是,徒弟心生一计,向鸿家人说:“若要子孙富贵荣华,还得另修一塔。”鸿家自然乐意子子孙孙出人头地,于是欣然应允。徒弟选定塔址,自然是美言一番,让鸿家听得乐不可支。这塔建在哪里呢?就在不远处的山头上,从塔的位置连线上桥则正对鸿家宅院。塔成,徒弟念咒语:“桥是弯弓塔是箭,箭箭射中鸿家院。”从此,鸿家就衰败破落了。

    黄泥墩桥 位于红旗村八组,原为古盐道平桥,1958年改建为公路桥。其不远处,有古井1口,深1米多,水源不绝。

    玉龙桥 位于魏家寨下的双龙桥河上,清代修筑。桥以4块巨石架成,每块石头重约2吨。

    杨家溪桥 位于星光村四组杨家溪上,现存,为明代所建一洞拱桥。

    乐善桥 位于大义村四组,桥名乐善,本为褒扬修桥铺路公益之举,俗讹作“落扇桥”。

    倒桥 位于距大溪沟200米处,据说是民国时期,此地涨大水,蛟龙出江时拖来的,故得此名。

    码头

    牛佛古镇历来商贸繁荣,水运发达。除用于横渡沱江的义渡码头外,场镇江岸还设有专供沱江航运船舶停靠的上、下两个码头,并与北大街码头隔河相对。过去,往来货物有糖、盐、炭、粮、油、酒及日用杂货。随着成渝铁路的修通和公路交通的发展,码头日渐衰落。

    义渡码头 在牛王山下大石包下段,今废。

    鱼市口码头 即上码头,属阶梯潜水式结构。上码头为客货混用的综合性码头,装卸吞吐量极大。

    玉壶春码头 即下码头,为货物装卸码头,通道相对较为狭窄,亦为阶梯潜水式结构,1968年曾安装绞车。

    4 碑刻造像

    牛王山摩崖石刻 在牛王山濒临沱江的险要绝壁上,镌刻着隔江可睹的擘窠大字“南无阿弥陀佛”。此系清光绪乙酉年(1885)秋,川南名士范君佛所书。范君佛系清末富顺县新店人,工书法,善题咏。牛王山摩崖石刻,每字约1.6米见方,字迹饱满,笔力圆润,遒劲有力,是范君佛诸多题刻中的上乘之作,2009年被列为大安区文物保护单位。

    大岩洞石碑 位于牛佛镇沱湾之北500米处,刻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石碑呈长方形仿古结构,两柱一开间,高1.6米,宽0.98米。至20世纪80年代石碑尚保存完好,可惜现已无存。洞侧石壁上有“金氏祀田记”,刻于清乾隆二十九年甲申岁二月廿一日,至今完好无损。

    雷公岩摩崖造像 位于牛佛镇王大山烟墩村南200米处,为明代造像。此摩崖造像分布在长10米、宽3.3米的岩崖上,距地表1.5米,共一龛,造像6尊。从左至右编号为l~6号。1号像高0.95米、宽0.3米,2号像高0.98米、宽0.28米,3号像高1.34米、宽0.3米,4号像高1米、宽0.3米,5号像高1米、宽0.29米,6号像高0.84米、宽0.28米。造像有玉皇大帝、药王菩萨、雷公、雷母等。雷公岩摩崖造像保存较好,2009年被列为大安区文物保护单位。

    高码头摩崖石刻 位于前锋村三组,小地名为十二梯。林木蓊郁,石壁陡峭,绝壁上刻有“空谷跫音”4个巨型篆字。由于石壁无法攀援靠近,故不知是否有款识。

    金子山摩崖石刻 山腰刻“江风山月”4个大字,为明代进士金勿所题。

    响水洞摩崖石刻 响岩在薄刀岭下,江水涨时灌入岩口,声震若雷。石壁上刻“响岩”二字,为里人温州府知府廖修明所书。

    双河村东汉崖墓群 建于东汉时期,位于牛佛镇双河村西南3公里处。崖墓2座,南北长110米、宽10米,距地面3米,墓室坐东向西。分布于双河村四组半山腰上。1号墓室进深6.1米,宽3米,高1.8米;2号墓室进深7.5米,宽3米,高1.8米。两墓室左右壁均刻有立体石床、石柱、石鼓,保存完好。20世纪80年代中期,墓室因村民开采石材而被发现,随葬品被损毁。

    沱湾宋墓 位于牛佛镇西沱湾处,于1985年10月被发现。该墓坐西向东,由墓道和大小相同的8个墓室、壁龛组成。墓室门上刻凤触莲花、人物执鹿、荷叶、三鱼合吻等浅浮雕图案。木棺为仰身直肢葬。该墓还出土了釉陶罐、青瓦和铁钉等。

    明代四和尚合葬墓2007年10月25日,明代四和尚合葬墓在牛佛镇青年村(小地名为帽壳山)被发现。据推断,此墓应为灵应寺和尚墓葬。

    墓室装饰考究、雕刻精美。墓室占地面积13.3平方米,高2.2米,全部石材砌成,为四连棺穹隆顶结构。现场挖掘时,墓门紧锁,保存完好,没有发现陪葬物。室门上的名字清晰可见,从右至左分别是正椿佳城、惠嫦和尚佳城、万历丙申健正柏佳城、正权佳城。墓内棺木虽高度腐烂,但四棺尸骨仍保存完整。

    该合葬墓的形制较为罕见,在历史、艺术、葬俗、宗教等方面具有较高的考古价值,特别是对研究明代的宗教及习俗有着重大意义。

    章氏墓 明代墓,位于牛佛镇永新会家村正西2公里处,土冢墓,占地面积约30平方米。墓长7米,宽4米,高1.5米。墓碑高1.2米,宽1米,厚0.15米。题记:“皇明诰赠章公……”“卯山西向,祖茔山脉远,虎啸风生动,凤毛钟口地,世代超群类”。现保存完好。

    卢东乾墓 位于烟墩村七组境内的柏林山,俗称“白鹤坟”,墓主卢东乾系牛佛卢氏入川始祖。该墓为土冢墓,坐西向东,占地面积约90平方米。墓长10米,宽7米,高1.7米。墓碑长方形,高1.84米,宽0.99米,厚0.14米,题记:“清故卢公东乾老大人墓”,“乾隆三十九年葬,道光七年重立”。现保存完好。

    5 古迹觅踪

    依据《富顺县志》等可考的文献史料,古镇历史上曾有许多的宏伟建筑。虽然其中有些建筑实体已不存,但它们的名字却化为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地名而留存于人们的记忆中,流传于世代相传的故事中。

    圣果寺 明景泰二年(1451),张国献、李政建。梁间有铁丝灯笼燃火,当风不息,寺侧黄颠一株,大十余围。明尚书李长春留有七绝一首。该寺存正殿、后殿,坐南向北,占地面积450平方米。正殿为木结构,面阔15.6米,进深13米,通高12米。后殿亦为木结构,面阔16米,进深13米,通高12米。20世纪50年代这里曾作为新胜乡驻地,现寺已毁无存,改建为沱湾小学。

    灵应寺 位于青年村四组黄桷儿山上。宋英宗年间建,乾隆十二年(1747)僧禧亮重修。梁间有铁丝灯笼,相传与圣果寺的铁丝灯笼为一对。1952年,寺中所塑菩萨像被毁。

    大义庵 靠近月亮岩。位于今牛佛镇权利村。

    宴家寺 位于青年村,于明崇祯三年(1630)建,康熙三十四年(1695),僧豁然重建。庙前山幽水秀。

    金山寺 位于群力村一组,乾隆《富顺县志》:金山寺在县北60里,明景泰年间(1450~1456),里人金珠建。后人因肖像建祠于右,咸丰庚申年(1860)滇逆之乱使之化为灰烬。至壬戌(1862)岁贡,金光成修复原祠,并塑金珠像。其于“文革”中被毁。

    永兴寺 原永兴公社因永兴寺而得名。今废。

    福惠寺 近月亮岩,已毁。

    沱湾寺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僧福智补修,乾隆十二年(1747)重修。原沱湾公社因沱湾寺而得名。

    灯房禅寺 位于前锋村壬子山顶。登临于此,可俯瞰环绕烟墩坝的沱江。2008年,灯房禅寺旧址发现了镌刻于清咸丰四年(1854)的《增修壬子山灯房禅寺》碑。其中有云:“是山之有灯房也,始于乾隆,继于嘉庆、道光中。先辈甃砌演戏石台,重施丹黻,此固足以壮大观也。然迄今数十余载,构落材亡,暗淡无色。若居是乡者不继起而图之,卒令前人创始之功因之坐废,其毋乃非守成也乎?”于是,乡人筹资修葺并进一步扩建了灯房禅寺。

    据说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寺前立有数丈高的灯杆,彻夜灯火通明,沱江对岸极远处皆可观赏。通明的灯杆既是在为乡里祈福,也是作为指引江中往来船只的航标灯而存在。乡间对此有“白日千人拱手,黑夜万盏明灯”之说。

    灯房禅寺毁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大跃进”时期。如今,灯杆早已不复存在,唯遗址有数方残存的石碑。碑上镌刻的文字记录着昔日的辉煌,也见证着岁月的沧桑。

    佛岩洞 位于肋角山,分上、下两洞,上小下大,上洞中供有佛像,故得此名。

    大岩洞 位于牛王山北侧,绝壁之上终年有清泉浸出,叮咚有声。前临溪涧,周有苍松翠竹,相映成趣。洞外原有宋代石碑,可惜20世纪80年代后被损毁。清代“金氏祀田记”之碑,因镌刻于洞侧石壁上,得以幸存。

    静一洞 清《富顺县志》云:在牛佛渡下游,对水有字。

    道士洞 清《富顺县志》云:(牛王)山侧有立石如笋,高约丈余。又有道士洞虚悬岩边,深邃不可测。

    6 民间传说

    牛佛渡 很久以前,在川南的沱江边有这样一个地方,河水清澈,山花烂漫。人们在这里或放舟撒网,摇桨荡歌;或耕耘田园,春种秋收。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世代繁衍生息,安宁而祥和。

    在一个昏暗的傍晚,一场灭顶之灾悄悄地向村落中的人们袭来。天空乌云翻滚,雷声隆隆,大地震颤,大雨倾盆而至。眼见沱江洪水一浪高过一浪,席卷着田园和房舍,人们拼命地在滔天洪水中挣扎。突然,一头老水牛顺水漂来,游向惊慌失措的人们。老水牛一趟又一趟地把困在水中的人驮到高处。当众人获救后,老水牛却累得精疲力竭,趴在岸边不能动弹。天色微明,洪水退去。沱江岸边,在老水牛卧倒的地方,形成了一座牛形的山峦。人们相信老水牛是神牛,已经坐化成佛,便把这座山称作牛王山,把山下的渡口称作牛佛渡,寓意神牛坐化成佛普度众生。

    小村落恢复安宁后,方圆数十里、上百里的人们,纷纷前来焚香祭祀。越来越多的人迁徙到这里居住,以求佛祖保佑。小村落越来越兴盛,逐渐发展成为场镇。镇上新建的房屋鳞次栉比,逐渐形成九街十八巷的规模,成为沱江下游最大的水陆码头和商贸重镇。

    鸭儿凼 从前,贺乐堂巷与面房街的交汇处有一个天然水池,池水清澈,终年不涸。相传有一对雌雄金鸭,双双游栖于池中,人来不惊,悠然自得。一天,一个过路人看到金鸭,顿起贪念,欲窃金鸭为己有,于是设计捕捉。金鸭受惊,腾空而起,金光闪闪,幻化于云霄,从此再也没有回到这里来。后来,鸭儿凼渐被新修的建筑包围,池水也开始变得浑浊,并慢慢枯竭。再到后来,鸭儿凼被当作倾倒垃圾的地方,最终被填成平地。至今,人们提到牛佛,就会想到“九街十八巷,中间有个鸭儿凼”的民谣,而鸭儿凼只能存在于美丽的传说中了。

    月亮岩 位于贯山村四组,沱江右岸。此处险峻陡峭,鹰猿见愁。清《富顺县志》云:“岩距牛佛渡约十里,有石浑圆如月。”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个晶莹剔透的巨型白玉盘镶嵌在岩壁上,如同天上的圆月,银光泛泛,熠熠生辉。夜行船只,视若航灯。有一年,沱江发大水,一条小船顺水漂到岩前,船夫见此宝物,惊异之余,顿起贪念,就用手中的竹篙去掇白玉盘。突然,只见银光一闪,晃得船夫的眼睛什么也看不见了。等他睁开眼再看时,“月亮”不见了,悬崖上只留下圆圆的月痕。

    响岩 在薄刀岭下,江水涨时灌入岩口,声震若雷,数里可闻。石壁上有清时里人温州府知府廖修明所书“响岩”二字。

    廖修明为什么要在这里题书呢?说起来还有一段传奇故事。相传廖修明进京赴考,成绩优异,夺得文魁。接下来,就由主考官亲试。因这位主考官曾到过牛佛古镇,对那里的山川风物情有独钟,遂问廖:“汝知响岩否?”廖沉思良久,无言以对。考官不悦,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得山水之养,则当怀感戴之心。汝不知响岩之所在,那就等你找到后再来吧!”

    就这样,廖修明名落孙山。回到乡里,他垂头丧气,逢人便问响岩在哪里。有人指点他:“你家对岸不是响岩吗?”廖修明恍然大悟,慨然曰:“吾只知诗书,而不明故里!”从此,廖修明愈加发奋,但不再是死读书,读死书了,开始更多地留意山水,关心民瘼。为不忘落榜之憾,廖修明便书“响岩”二字于斯,以自励。后来,廖修明做了温州府知府,深受当地百姓的拥戴。

    龙爪寺 龙爪寺,亦名龙山寺,坐落在牛佛镇会家坡,位于富庙公路右翼。关于龙爪寺的神奇传说有很多,现采撷一则于此。

    有一天,龙爪寺的石缝里长出了一条碗口粗的地瓜藤。这一奇怪现象,给人们带来了莫名的恐惧,担心会有什么灾难将要降临。大家商议的结果为,请来村中最为勇敢强壮的一个猛汉去砍掉地瓜藤。猛汉挥臂抡斧,折腾一天,累得筋疲力尽,也没能把地瓜藤砍断。第二天,更为奇怪的现象出现了:昨日辛苦一天砍出的口子,一点儿痕迹也看不到了,地瓜藤完好无损。就这样日复一日,前一天砍出的口子,经过一夜就完全长合,总是前功尽弃,每一天都只能重新开始。就这样耗费了将近一个月的工夫,众人无可奈何。一天下午,猛汉正专心致志地挥斧猛砍。突然,好像有人在身后发出叹息:“唉,什么都不怕,就怕你去我来!”猛汉环顾四周,一个人影也没有发现。他被吓得浑身直起鸡皮疙瘩,立即收拾工具,早早收工。夜里,猛汉翻来覆去睡不着,总想着那奇怪的声音,不停地琢磨“你去我来”是什么?什么是“就怕你去我来”?他百思不得其解。黎明时分,猛汉听到报晓鸡鸣,忽然翻身坐起,一拍脑袋:“嗨!‘你去我来’不就是指锯子吗!”

    天刚见亮,猛汉便带着锯子来到山崖边,找到地瓜藤锯了起来。不到一个时辰,碗口粗的地瓜藤就被锯断了。可是,石缝中那半截地瓜藤却汩汩地流出了殷红的血液。这血一直流了七七四十九天,把龙爪寺上下那片平坝染成了朱红色。后来,人们便把这里叫作红朱坝。红朱坝的泥土,随便取一小块浸泡在净水中,水就会变成红色,可用来代替红墨水书写。

    庆林寺 相传远古的时候,沱江河来了一个水怪,至于水怪长得如何怪异,没有人亲眼看见。可水怪每年都会兴风作浪几次,将两岸变成汪洋,淹没村庄、房舍,水怪游动时两岸近河的动物尽被掳去。沱江两岸的人们,为不惹这水怪发怒施威,减少洪涝灾害,每年四月初八,就要携家带小,把上等祭品献给水怪。但这水怪还有一大毛病,每隔30年就要吸一次金童玉女的处子血,不满足水怪这个欲望,它就会给两岸生灵带来灭顶之灾。金童玉女,一胞双胎,龙凤呈祥,世间哪有这么好找的?更何况,水怪只吸6周岁的金童玉女的血。于是水怪的淫威就会常常发作,两岸百姓背井离乡,远走异域。

    有一天,一个得道高僧林海法师云游至此,他一眼望去,满目疮痍,哀鸿遍野。法师欲替天行道,铲除水怪。这水怪也非等闲之辈,八百年修行未成正果,于是与林海法师拼杀起来,恶战不休,从水里打到陆地,再从陆地打到天上,三天三夜,难分胜负。终于,林海法师发现水怪头上有一个发出绿色光环的犄角,在水怪发功时会射出刺眼的蓝光。法师已有胜算,口中念念有词,拂尘一扬,犄角飞落。令法师始料不及的是犄角被击断时喷出了一种无名毒液,法师屏住呼吸疾退,仍有一滴溅到袍上,立即燃烧起来,法师来不及发功自救,瞬间化为灰烬,魂归西方极乐世界。

    水怪犄角被砍,早已半死,坠入河中。百姓重新过上了没有洪灾的日子。为纪念拯救苍生的林海法师,人们就在当年法师大战水怪之地修了一座庙,取名庆林寺。

    可是,故事并没有结束。原来水怪坠河后没有死,过了几百年,水怪又开始肆无忌惮地伤害沱江两岸的生灵。

    有一天夜里,庆林寺住持悟觉法师得到观音菩萨托梦,要求此后81天都不得关闭庆林寺的山门,说是有一神物将于此期间降临寺中,当发生天灾人祸时,神物就会显灵拯救众生。悟觉法师遂按观音菩萨的要求,夜夜都不再关闭山门。过了80天,这日傍晚时分,狂风怒吼,暴雨从天而降。不一会儿,庆林寺大雄宝殿内便积水一尺多深。悟觉法师与寺中和尚,瓢盆锅碗齐上阵,还是未能把水舀尽,水越积越多。眼看大有水漫庆林寺之虞,悟觉法师顾不上菩萨的告诫,于是下令关闭山门,以阻止狂风暴雨。子时三刻,风雨中一阵霹雳之后,一种奇特的声音呼啸而至,庆林寺的山门被猛烈地撞击了三下,“嘣、嘣、嘣”,震得大雄宝殿摇摇欲坠。三声巨响过后,金光四射,一团红光折射向沱江之中,溅起百丈水柱。

    第二天,雨过天晴,悟觉法师到沱江边挑水,发现江里有一尊金光灿灿的金钟。悟觉法师明白了,观音菩萨指点的神物就是这尊金钟,立即合掌当胸,虔诚地祷告起来。金钟突然开口:“悟觉,不必悔过,我是来镇压水怪的。”原来,金钟降伏了水怪并将其重重地压在身下,只允许它百年翻一回身。从此以后,沱江的大洪水不再频繁发生,而是要到百年左右才会发生一次。

    鲤鱼石 在壬子山脚下的沱江边,有一大一小两座巨石,形如鲤鱼栖息江畔。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年久旱无雨,眼看地里的庄稼颗粒无收,村民们一筹莫展,无计可施。

    有一户人家的女儿,名叫美姑,正当二八年华,虽已定亲,尚未出嫁。看到父母整日劳作,付出的辛劳却换不来收成,美姑非常难过,下决心去找龙王论理。于是她来到江边,化身成一条鲤鱼,游向东海去找龙王。她的未婚夫得知后,匆匆忙忙地从牛佛渡赶来,站在美姑下水的岸边,焦急地等啊等,唤啊唤,一站就是三天三夜。

    龙王得知此事,动了恻隐之心,三天后,终于降下了甘霖。美姑变成的鲤鱼游回来了,当她靠近岸边的时候已筋疲力尽,无力变回人形。她的未婚夫扑通一声跳入水中,将美姑拥在怀里,忧喜交加,说:“美姑啊美姑,不管你走到哪里,今生今世我都要与你相拥相依。你既做鲤鱼,我就做鲤鱼!”说完,他也变成了一条鲤鱼。

    从此,沱江岸边就有了这一对鲤鱼石。在内侧的那条就是美姑;守护在旁边,体形大一些的在外侧为美姑阻挡风浪的就是她的未婚夫。千百年来,美姑和她的未婚夫化作的鲤鱼石,就这样相厮相守在一起。过去,每当风调雨顺的一年过去后,老人们总要说,那是美姑给大家带来了丰收。

    观音洞 观音洞位于藕塘村七组,清《富顺县志》云:“有石栏迤逦而上,可容百数十人,夏凉冬温。中有石柱一,高与洞齐;石床一。里人孝廉方正卢心能题诗在焉。”卢心能何许人也?他就是清末著名教育家卢庆家的祖父。卢心能的书法造诣非常了得,八旬犹能作细楷。其观音洞之题,作于清嘉庆年间。

    说起观音洞的由来,则有一段关于卢氏家族的传奇故事。牛佛古镇的卢氏,原籍福建龙岩。其入川始祖东乾公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来到牛佛古镇时,家境并不宽裕,后白手兴家。

    初,卢氏入川始祖东乾公在新桥附近帮一余氏人家做农活,由于勤劳忠厚,颇受余氏主人赏识。光阴荏苒,转眼三年,卢氏始祖便向余氏主人请求,讨要一席之地来安葬其先祖君贶公的骸骨。余氏主人听后,欣然允诺,并任其选择。东乾公大喜,随即写好讨地契约以作凭证,余氏主人亦毫不犹豫地在契约上签字画押。接着,东乾公便请来风水先生反复勘察地形,最后将墓地选定在狮子山头柏树林中。阴阳先生夸赞说这是一块风水宝地,墓主的后人定会大富大贵。

    卢氏先祖君贶公灵柩落葬日期则由阴阳先生钓“天星期”,即专门选择“穿钉鞋、戴铁帽、鱼爬树”之时下葬,果然应验。此墓葬因位于狮子山,卢氏族人称其为“狮子坟”。入葬后,周围近10里村落鸡不鸣、犬不吠。而余氏人家却凡事不顺,日渐衰败,特请风水先生为之察看究竟。那风水先生认为系卢氏“狮子坟”葬后所致,还为余氏主人出谋划策,说唯一办法是在卢氏“狮子坟”后的半山腰凿一石洞,以打断卢氏祖坟的龙脉,方能使其衰落,让余家重振。余氏主人言听计从,依允行事。

    石洞凿好后,余氏主人唯恐此举太过明显而引起卢氏族人不满,便又在洞口石壁上建一寺庙,请来和尚撞钟击鼓,诵经念佛。谁知竟事与愿违,弄巧成拙。原来卢氏所葬祖坟是那狮子山形之嘴部,狮子一旦听到撞钟击鼓之声,遂情绪激昂,愈加勇猛。故而余家日渐衰颓,卢氏日益兴旺。特别是卢氏长房更是人丁兴旺,能人辈出。其后嗣卢心能,以及嗣孙卢庆家、卢文钜(铁铮)父子等,都是享有盛誉的知名人物。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