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佛镇史话-话说九街 访览八庙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清代以农耕经济为主的时期,牛佛古镇已成为具有资本主义经济雏形的商贸大镇。随着商贸的发展,古镇的建筑特色也随之显现。古镇占地面积达40公顷,相当于川南一般小县城的规模。

    一则流传至今的清代民谣,生动而形象地概括了牛佛古镇历史上的规模和格局:九街十八巷,中间有个鸭儿凼,五省八庙七栅子,河北老街隔河望。

    1 街巷格局

    千年古镇牛佛,本身就是一处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自17世纪下半叶开始,牛佛镇的各地移民和战乱后陆续返回故乡的原住民一起,用勤劳的双手建设自己的家园,至18世纪末期,经过100年的发展,牛佛成为沱江下游大镇之一,形成了九街十八巷。后又经清末、民国的不断拓展,牛佛在原有九街的基础上增建镶边场街、大米市街、后街、仙婆街、横街、新街等。古镇街道的命名,显示了商贸经营的特色。如油房街有陈冯等姓的土榨油作坊;箱子街有陈姓箱子店、龚姓木器店;面房街有何、曾等姓氏的六七家手工面作坊;大米市街有较多的米行、粮食货栈,专销川西平原和内江地区的大米杂粮;席子街为各地贩卖草席、竹席之处;力行巷是“劳务市场”,当时叫“人市”,是雇请脚夫、搬运等劳动力的地方。

    下面我们就循着九街兴起的先后顺序,粗略地感知古镇不断拓展的过程。

    猪市街 因农户自发地在此交易生猪而得名,街道长140米。此处逐渐搭起一些草房和埋杈房子(多将竹竿、木棒埋于地下,然后捆上房架,再在房架上加盖一些稻草、蔗叶或小青瓦,墙壁则用竹篾架成),到20世纪30年代初,被一场大火一扫而光,后逐步建成现今的猪市街。如今,猪市早已迁往他处,这里变成了居民区。1981年,猪市街与铁匠街一并更名为解放街。

    铁匠街 由于自流井的井盐和荣昌、隆昌等地大米的运输都要途经此街口,驮马常在这里钉马掌,加之修造船舶也需大量铁钉,农民生产更离不开铁制农具,因此,铁器行业兴盛并集中于此,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设红炉打铁,故名铁匠街。但因红炉火势大,易引起事故,又因街太短,仅十余间店铺已不能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故逐步迁至河坝,搭起临时工棚生产经营。铁匠街至此名存实亡,铁匠铺多改作商店。

    双正街 历史上,牛佛古镇曾有过一段不同寻常的时期。清咸丰十年(1860)冬,李永和、蓝朝鼎领导的起义队伍20万之众,曾在牛佛驻扎。李永和来到牛佛后,看上了这块风水宝地,决意定都牛佛,以此街的天后宫作为其王宫,仿朝廷建制封官加爵,开科取士,并将双正街命名为“御街”。自此之后数十年间,这里都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驻所。因此,这条街遍设茶馆、酒店、栈房,专为来此公干之人和客商服务。如今,人们早已淡忘“双正街”和“御街”的名称,常常称之为“天后宫”。又因天后宫门外有一对高丈许的大石狮子,故此街又被称为“双狮子”。

    油房街 古镇上的榨油作坊多集中于此,故得名油房街,街长265米。每家油房占三到四间铺面不等,多为前店后坊经营。人们远远地都能听到工人们劳动时的号子声和榨油时撞击的声音,时而还夹杂着黄牛拉动石碾的滚动声,还能闻到菜籽油或芝麻油的醇香味。20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这里的油房与后街油房合并,归属粮食部门统一管理。油房街曾一度更名为幸福街,1981年恢复原名。

    箱子街 最初是制作、出售箱子的铺子和几家为箱子提供配件的铜匠铺集中于此。19世纪后期洋货充斥中国大地,其时,牛佛从外地运进不少洋纱和洋布,本地农民也开始种植棉花,简阳、资阳等产棉区的棉花经沱江源源不断用木船运来牛佛销售。不少商人认为有利可图也转营棉花、棉纱、棉布。最初只在凉厅子内交易,后逐渐将棉花、棉纱、土布(本地纺织的宽约1.4尺的粗布)市场扩展到箱子街,至20世纪初,花纱店已占据箱子街大半条街。

    面房街 据说这里是建镇之初的正街。自牛佛建镇至今址新建场镇,世代居住在此街的人都以做手工面为生,故名面房街。何、曾等姓氏人家的面房就在这条街上代代相传。20世纪50年代,这些面房经过改造在新街成立面粉厂,后厂址迁至后山坡。

    兴隆街 街面狭窄,是九街中规模最小且最偏僻的街道。这里除一座张氏宗祠外,余下就是烟馆、纸扎铺。昔时进出此街的,多为来此吸食鸦片烟的“瘾客”和前来买纸钱、纸人、纸马、纸房的求神拜佛者。现在这条街几乎被人遗忘,特别是五花洞巷被半封闭后,连过往行人也逐渐稀少。

    河街 因沿河搭建而得名。河街从鱼口市至灯杆坝依次分为上河街、中河街、下河街3段。此街历来除茶馆、酒店外,还有经营丝绸、布匹、洋广百货、土法缫丝等的店铺。时至今日,经营布匹、服装的商店仍很多。1981年河街与大米市街合称“顺河街”。

    席子街 这是一条平日幽静,赶场天热闹的小街。旧时每逢三、六、九场期,这里便是经营草席、凉席的交易市场。街面由于狭窄,显得十分拥挤。后来,十几家店铺竟无一出售草席或凉席,统统被典当行业所占据,门前多挂有一块写有一个斗大的镏金“当”字的木牌,以此招徕顾客。

    以上为清中叶的九街,其规模相当于现在古镇占地面积的一半。此后,在九街之外又陆续形成了一些新的街道。

    镶边场街 由于牛佛水陆交通便利,18世纪中期,来自全国各地尤其是来自东大路沿线的隆昌、荣昌、永川、重庆等地的经商者日渐增多,九街已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遂将由田冲头经面房街后面流入沱江的河沟改道,从宁家柑子园经张家坝至富隆桥上游注入沱江(改道后的河沟被人们称为“后河沟”)。原有河沟经填埋修整为一条明沟,称作“大阳沟”。从面房街的背后镶出一条街,故名镶边场街。此街建成后,成为全镇最宽、最大、最热闹的正街。店铺多经营洋广百货、中西药材、山货纸张、锅瓢碗碟,印刷铺、书店、苏裱店也多设在这里,凡在当时新潮一点的商品都集中在这条街上出售。街面较之原九街更宽敞,房屋也更为高大。

    后街 在通向隆昌方向的场口,逐步建房延伸形成后街。街长250米,建成时间稍晚于镶边场街。因它建在后山坡脚下,是当时离镇中心最远的一条街,故名后街。这里是由自贡至隆昌、重庆等地的必经之道。过去自贡的井盐要运往川东一带销售,必须人担马驮至牛佛后再行转运。因此每天盐担子、驮马队络绎不绝,盐店鳞次栉比。除此之外,还有几家专为盐商、盐贩提供服务的栈房和饭馆。

    大米市街 建成于1780年前后,原系一个荒坝,赶场天作为粮食交易市场。由于外来人口激增,本地自产大米不能自给自足,遂有隆昌、荣昌等地的粮贩运来大米销售,逐步形成街道。这里的店铺大多为算房,也有几家木匠铺。20世纪40年代初,多家米铺开始用机器打米。在街尾通向仙婆街的街口,有一个穿斗式木结构的数百平方米的“斗行”,其为集日粮食零售之处。

    横街 19世纪中后期,街道继续向张家坝方向扩展。横街是一条从镶边场街横向通往仙婆街的通道,故得此名。街面狭窄,街口两边的房檐几乎相接。20世纪初,因川军某旅旅长廖刚在横街一侧修建公馆,街面有所改观。横街除有两家染房外,其余均为居民住房。

    仙婆街 此街是巫师仙婆聚集之处,整日香烟缭绕。昔日,老百姓生疮害病不去求医,特别是中老年妇女常去找巫婆观花、抹米、照水碗,以求神灵保佑。

    新街 这是一条新建尚未定型的街道,有待发展,故得此名。此街其中的一段曾叫马房街,有几间店铺有柱无壁,类似敞棚,专供拴驮运盐、米、炭等物来牛佛的骡马之用。平日拴有骡马上百匹,一到集日更是不计其数。

    八仙街 20世纪20年代,上至坎离庙、下至后街口万寿宫围墙的一段街道更名为八仙街。这条街包括坎离庙、禹王宫、万寿宫、贺乐堂。这些庙堂供奉着众多神仙佛像,此街因此而得名。

    至此,牛佛镇的大街小巷基本定型。20世纪30年代中期,几条主要街道进行了一次扩建和整修,路面原有的长方形黄浆石板被换成了四方形石板。在街道形成过程中,场镇依大街格局形成了众多的小巷。

    天后宫巷、王爷庙巷、坎离庙巷 这三条小巷都是喻家院子的出入通道,因为喻家院子是全镇住户最多的大院,院内还有几条无名小巷。

    贺家院巷、田家院巷 这两条小巷相邻,前者为贺家院居民的出入通道,后者为田家院居民的出入通道,院内多数人家有后门通往后山坡。

    文家巷 这是一条死胡同,专供住在巷内大杂院的居民出入之用,大杂院四周均被其他房屋包围,无后门可通。

    五花洞巷、凉厅子巷、贺乐堂巷、川主庙巷 这四条小巷是连接各大街的通道。

    蛋市巷 最初为张家坝方向通往古镇的入口,因以禽蛋交易为主而得名。

    胆巴[1]巷 此巷是面房街、席子街通往沱江岸边的必经之道,此巷因有胆巴售卖而得名。

    炭市坝巷 巷口有一个空坝,因长年有来自隆昌方向的煤炭在此出售而得名,后因修建灯杆坝糖果店而封闭。

    大阳沟巷、大米市巷 这两条巷是人们下河挑水或洗衣物的出入通道。

    力行码头巷 巷道尽头是专供船只装卸货物的码头。搬运工常歇息于巷口,旧时称搬运为力行,故得此名。

    上码头巷 此巷直通上河坝临时街道到上渡,上渡亦称上码头渡口或肖家坝渡口。

    以上就是人们常说的“十八巷”。此外,还有新街通河坝的巷道、仙婆街通大米市的巷道、后街通后河沟的巷道、后街通后山坡的巷道、后街通龚家漏栩的巷道、新街通双朝门的巷道、新街通操场坝(张家坝)的巷道等,它们均不包含在“十八巷”之内。

    2 五省八庙

    明末清初,四川地区遭受长达16年的战祸,“百里无人烟,民存仅百一,十户九宅空”。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大举移民实川,由湖广、江西、福建、广东等省迁入牛佛的移民,为巩固亲情乡谊,加强合作,按各省原籍分别组建同乡会,并修建同乡会馆。清代,牛佛镇有8座气势恢宏的会馆庙宇,分别由四川、湖北、广东、江西、福建等省人所建,故称“五省八庙”。其中4座为外来入川移民所建的同乡会馆,即湖广会馆禹王宫、广东会馆南华宫、福建会馆天后宫、江西会馆万寿宫。

    观音寺 牛佛观音寺原有两座,一座在河东古镇区内的张家坝社区;一座在河西,叫作观音阁。古镇内的观音寺初建于宋代,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有观音、文殊、普贤、如来佛等塑像30余尊。昔日寺庙香火旺盛,每年举办3次观音会,分别在农历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举行。“文化大革命”时,两处庙宇均被拆除,佛像被毁。20世纪80年代后,河东、河西两寺合为一庙,在沱江西岸的观音阁旧址重建,后被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香火盛如从前。2009年,观音寺被批准为大安区文物保护单位。

    川主庙 川主庙为清代建筑,系本地绅商募资修建。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殿堂宏伟,院坝宽敞,戏台阔大,建筑工艺精湛,超过本镇以前所建各庙。进厅塑二郎神杨戬像,正殿塑李冰像,两侧为李老君堂和崔文圣人堂,庙内神像高五六米,大小神像24个。牌坊和墙壁上雕刻小神像数百尊,刻工精细,生动传神。庙内有一铸铁大钟,口径9尺,重约3吨,高丈余,上铸集资功德人姓名。暮鼓晨钟,撞钟之声数里可闻。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庙里举办川主会,唱大戏10天,盛况空前。民国时,龚云星曾任首人。

    20世纪50年代后,川主庙被用作粮库,“文革”中被彻底摧毁。原址现已改建住宅楼,仅余断垣残壁于其侧。

    禹王宫 禹王宫系湖广会馆,又称鄂庙,位于牛佛镇箱子街头,坐西南向东北,占地面积700余平方米,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该庙塑大禹、黄帝和鲁班等神像36尊。其中鲁班像为大型木刻,其余为泥塑。这里曾设有湖北帮餐馆,可一次接待百桌客人。民国时期,郭再兴、朱永峰相继为首人。

    1958年,此处设为牛佛人民公社驻地,20世纪80年代后改作民居,庙内文物悉毁。现存正殿部分为木结构,面积240平方米,面阔25米,进深13米,通高12米。2009年,禹王宫被列为大安区文物保护单位。

    南华宫 南华宫系广东会馆,又称粤庙。其竣工时间比禹王宫稍晚,山门开在油坊街,占地面积600多平方米。该庙全是壁画,主壁画为佛教禅宗创始人六祖惠能大师像,另有八仙等巨幅画像40多幅。庙堂可设桌凳做礼堂或课堂,此处也曾办过“洋学”。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在南华宫设立“粤省初级小学堂”,即牛佛小学的前身。民国时,钟鸣章、李永章曾任庙首。20世纪80年代末,因修建牛佛沱江公路大桥,南华宫主体被拆除,现残存具有西式建筑风格的门楼部分。

    天后宫 天后宫系福建会馆,又称闽庙。该庙建于双正街,南邻南华宫,门前左右各踞一大型石狮,高丈余,故又称“双狮子”。天后宫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木匠工艺精湛,井字形屋架,正殿有天后娘娘塑像,另有天宫传说神像40余尊。每年正月举办庙会,福建移民在此吃斋集会,至元宵节后方散。民国时,廖丘成曾任庙首。

    清咸丰十年(1860)冬,李永和、蓝朝鼎领导的起义军于牛佛建都,号顺天,把天后宫作为其王宫。20世纪50年代后,天后宫被牛佛区粮站用作粮库。20世纪80年代末,因修建牛佛沱江公路大桥,整个建筑被拆除。现残存有当年的一段围墙,在一块块特制的青砖上,大篆体“天后宫”三字依然清晰可辨。

    王爷庙 清代由本地船民集资修建,坐落于场镇北边的沱江边,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113平方米。该庙与其他王爷庙不同,所塑王爷不是长须老者,而是天真童子,有哪吒等神像30余尊。船民们相信哪吒能够降服龙王,也就能治理水险,确保水上渡运安全。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举办庙会,所有船员必到庙中祭祀供奉,场面盛大,热闹非凡。民国时,胡子东、金子丹等曾任庙首。该庙对研究牛佛民俗和清代建筑,以及盐运、糖运等均具有重要价值,2009年被列为自贡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寿宫 万寿宫系江西会馆,背靠后街,坐东北向西南,清康熙前期由江西客商集资修建,占地面积约1600平方米。山门顶额塑寿星老像,正殿塑无量寿佛像,全庙共有9尊神像。1911年,万寿宫被人纵火烧毁,民国初年,修复为礼堂式庙宇,占地面积缩减,约1000平方米。在中轴线上,大门、厅堂、厢房依次布建,四周则以山墙环绕,前后屋顶共有36只檐角,三重檐马头墙对称布建于厅堂左右,大门饰有人物木雕和垂花,后门饰有花鸟石刻。庙会一般定于农历十月十八日举行,有时也择期赶会。民国时,钟孝钦曾任首人。

    戏台等建筑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被拆除,现存部分为正殿,2003年进行过维修,保护较好。万寿宫对研究自贡清代会馆建筑演变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009年被列为自贡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坎离庙 俗称火神庙,位于牛佛镇油房街,清同治十年(1871)七月募众修建,次年五月落成。该庙奇特之处颇多,跨街而建,街南是戏台,街北是殿堂,中宫同时供奉水、火二神,旁龛奉祀前任四川总督骆文忠公、前任邑侯笛云徐公、前任隆昌县邑侯小恬肃公。现正殿已毁,仅存街南戏楼部分。

    旧时,坎离庙每年择期举行庙会,会期3天。人们设坛祭祷水、火二神,称为打醮。打醮期间,全镇禁屠,居民素食三日,违者处罚。打醮时村民要抬瘟船,由道士逐户检查火源,消除火灾隐患,驱送瘟神,家家户户秉烛焚香迎拜,并备酬金于门口水盆内,由道士逐户收集汇总,用于会上。打醮结束,“瘟船”被抬到河边焚烧,寓意为全镇消灾。

    牛佛寺[2]亦称牛王庙,建于牛王山临江一侧峻峭的绝壁上,寺内塑有神牛,供奉牛王菩萨、释迦牟尼、观音菩萨、药王菩萨、燃灯佛、阿弥陀佛等。因有神牛拯救众生并坐化成佛的传说,旧时牛佛渡在每年农历十月初一牛王菩萨生日之时,都要举办牛王会,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原寺圯废,现存庙宇为20世纪90年代初由胡姓老妈等人募资协力复建,1996年移交牛佛镇政府管理。

    3 府第宗祠

    民谣所说的“五省八庙”,是指清代的场镇景象。随着古镇的不断扩展,在八庙之外又陆续建起了更多的宏伟建筑。

    益兴灏 清代牛佛盛产甘蔗,蔗糖产量颇丰。邑人张笑山,号益兴,中宪大夫,为益兴灏创始人,是清末牛佛糖商中的杰出代表人物。张益兴早年家境寒素,以农耕商贩为生,后渐事酿酒、制糖等业。张益兴眼光独到,胆识过人。在因匪乱而致牛佛地区所产蔗糖滞销时,其将方圆数十里漏棚所产的蔗糖悉数收储,为各糖坊业主解了燃眉之急。后来糖道畅通,糖价倍增,张益兴大获其利,遂于同治末年建益兴灏于张家坝。1916年张益兴逝世,富顺名流卢庆家为其撰写诔文,大赞其功绩。20世纪50年代后,益兴灏曾作为富顺县第三区(牛佛区)政府驻地,也曾是富顺县初一中学生宿舍,2009年被列为大安区文物保护单位。

    中和灏 清光绪元年(1875)建,坐东北向西南,四合院布局,由山门、正殿、左右厢房组成,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正殿面阔12米,进深7.2米,通高6米。整体建筑结构为砖木结构,小青瓦屋面。主体建筑由门厅、过厅、正堂组成,为单檐硬山抬梁式砖木结构,屋脊、泥塑、木雕、石刻保存完好。中和灏祠堂对研究自贡清代民居建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左右厢房现为居民住房,保存完好。中和灏祠堂于2003年被列为富顺县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被列为自贡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贺乐堂 位于牛佛镇后街,整座建筑坐东南朝西北,始建于清代,1921年进行修葺,门楼仿西洋风格而建。贺乐堂平面布局为四合院,由正殿、戏楼、厢房组成,占地面积1050平方米。正殿为砖木结构,面阔11.7米,进深7.2米,通高11米。戏楼也为砖木结构,面阔17.8米,进深6.8米,通高8米。右厢房为木结构,面阔7米,进深3.85米,通高6米,保存完好。屋顶共有44只檐角,四周墙体均饰有石刻。

    民国时,川军某旅旅长廖刚退役后回到牛佛,为促进商贸发展,遂联系中国银行,于1931年在贺乐堂设立牛佛渡中国银行,这是富顺县的首家现代银行机构。此后不久,在廖刚的极力撮合下,富顺糖市正式迁到牛佛镇。贺乐堂对研究自贡清代建筑、自贡地区糖坊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贺乐堂在2009年被列为自贡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廖公馆 位于横街,系民国时川军某旅旅长廖刚退役回牛佛后新建的一处寓所,修建于1931年,建筑面积5194平方米。建筑结构为砖木结构,小青瓦屋面,四合院布局,穿斗抬梁式构架。20世纪50年代后,廖公馆曾作为牛佛区公所驻地,现改作民居。院内数株参天银杏已被作为古树名木挂牌保护。廖公馆对研究自贡近现代庄园式建筑具有重要价值,2009年被列为大安区文物保护单位。

    廖氏庄园 位于圣果寺侧(今农科村),为民国初年富顺县最大的庄园之一。庙堂宏伟,果树林立。庄园中有廖氏祠堂,1940年曾开办建文中学,后为纪念已故国民党元老谢持(字慧生)而更名慧生中学,20世纪50年代初迁至张家坝,现名牛佛中学。

    卢氏宗祠 坐落于距场镇7公里处的烟墩坝中央,前邻沱江河,后倚青 山,对岸乱石沟,西傍神井溪。据《卢氏族谱》记载,宗祠建于乾隆戊戌年(1778),制图雇匠至合江,购木就地按图加工,后船载以还直接搭建。宗祠是一个三重堂格局的大四合院,中间大堂气势恢宏,下厅宽敞明亮,均系九柱落地的木架结构,两边有厢房、耳房,还有厨房、厕所、花台、天井。宗祠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垣墙围地5000平方米,配有常青大柏树数百株及牌坊式的双财门。该宗祠为研究清代建筑和川南宗祠文化提供了实物佐证,极具文物价值,2009年被列为大安区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岁末,卢氏族人筹资对宗祠进行修复。下附宗祠楹联。[3]

    闽海祥瑞,祖根广散,先辈遗风有承者;

    巴山宝华,宗德远播,后世流芳无绝期。

    (槽门楹联)

    沱江发自五源,绕东巴经西蜀,正本源乃知绵远;

    卢氏共承一脉,居北地处南天,连血脉当然宗亲。

    (卢氏宗祠联)

    自彼龙岩跋涉八千里,奉祖灵携经籍,

    耕读传家,辈出斯文贤嗣;

    于兹烟墩繁衍十代孙,立宗祠诲义理,

    诗书继世,钦承范阳遗风。

    (范阳堂联)

    忠厚人家,父慈子孝,尝抱敦庞之朴;

    书香门第,裕后光前,当馈睦邻以德。

    (敦睦堂联)

    食其力者,无论士农工商,承祖德可为世表;

    灼乎华也,不分诗书艺技,循正道即是楷模。

    (名人堂联)

    张氏宗祠 位于面房街,为青石八字槽门。槽门颇为讲究,高丈许,宽约8尺。大门及门框为木质,门顶横梁的枕梁有浮雕,两侧为彩绘图案,各不相同。进入槽门是一个天井,两侧是厢房。黛瓦青砖,硬山高帽,塑鳌起角,宏阔清秀,颇具川南民居韵味,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2009年,张氏宗祠被列为大安区文物保护单位。

    李氏宗祠 位于田冲头,占地数亩。高大的黄浆石八字槽门气势恢宏,其上有“西平世胄”字样。民国初年,此处曾开办李氏先广祠小学。1942年8月18日,富顺县政府发布训令,牛佛镇设立食糖专卖局,专卖局机关即设立于此。1951年年初,牛佛中学的前身“私立慧生初级中学堂”更名为“私立建群初级中学校”,曾迁至此处开课一个学期。

    吊脚楼 位于田冲头,背靠马儿山,初建时跨于半亩荷塘之上,房屋柱脚悬空,故称吊脚楼。民国中后期,此处集中救助容留无家可归的流浪者,故又被称作叫花营。吊脚楼现改作民居,周围的园林池塘等也早已不复存在。

    刘氏宗祠 背靠后山坡,坐东向西,侧有小巷通往油房街和后山坡。宗祠保存尚好,现为居民住宅。

    4 七栅子

    访览了五省八庙,我们再去追寻民谣中所说的“七栅子”昔时情形。

    19世纪初,为防匪盗,古镇在各要道出入口设置了七道栅子。栅子分别建在通往隆昌的后街口、通往富顺的蛋市巷口、通往内江的猪市街口、通往沱江岸边的炭市坝巷、胆巴巷、力行码头巷以及仙婆街至横街口。每日天亮时分栅门开启,晚上二更后关闭。在重要栅子口上还建有小阁楼,供巡夜人和更夫用作哨楼。

    19世纪中叶,洋枪大炮被不断输入中国,四川腹地也出现了新式武器,栅子逐渐失去防卫作用。后来,就在后山坡的制高点修建起一座碉楼,取代原先的栅子。碉楼由团丁、乡勇守卫。在碉楼上可俯瞰全镇,亦可控制沱江和各条要道。

    5 河北老街

    民谣中所说的“河北老街”,是指古镇对岸以渡船码头为起点,沿着通往自流井方向的东大路而建起的街道。此街在17世纪初期就已形成规模,20世纪80年代末,由于修建牛佛沱江公路大桥时被拆除,现已难觅昔日痕迹。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