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通用教程:文学概论教程作品论-小说、散文、诗歌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从文学类型学角度来说,现实型文学倾向于叙事,表现型文学倾向于抒情,而隐喻型文学则倾向于写意。理性型作家对现实的观察,比较起来更细致、更客观,倾向于如实地描摹这个世界,因而叙述对于他来说就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了,这个时候可能他会更多地选择小说这种文学体式;情感型表现型作家倾向于直抒胸臆,这个时候,抒情对于他来说就是必不可少的文学手段,因此,外部看,他可能倾向于用诗歌的形式来直接表现自己的情思;而隐喻型作家则更钟爱写意,钟爱对某种富于暗示意味的意象的把握和描摹,在创作上他有可能会倾向于选择散文这种体式。

    当然,我在上面所说的这种对应关系只是理论上的,实际的情形往往要复杂得多;作家的类型并不和作品的类型一一对应,从作家的认知类型来说,的确可以有理性型、情感型、隐喻型等的划分,从作品的表现类型来说,也的确有现实型、表现型、隐喻型的划分,作家的类型和作品的类型有某种直观上的联系(这在上文我们已经作了分析);但是,具体到作品的体裁上,不同认知类型的作家和不同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散文)之间的联系便要松散得多,这种联系是复杂的,这种复杂性有多个层面,一是多数作家的认知类型是复合型的,也即兼有理性、感情、隐喻等多种特点,我们说一个人的认知类型是理性型的,多数时候只是意味着这个人的认知特点中理性占据主导地位,二是理性型的作家也可能写出不同体裁的作品,如鲁迅,他是个理性型的作家,但是他有《在酒楼上》等一系列现实型的小说,也有《复仇》等一系列表现型散文,甚至他还有一系列诗歌作品。

    现在,我们来分别研究一下小说、散文、诗歌三种文学体裁。为什么选择这三种来研究呢?有些体裁在人类历史上存在过,但是现在已经消失了,如史诗、神话等等;有些虽然还存在,但是已经式微,如戏曲、歌剧、话剧等等,戏剧在人类没有电子传媒的时代,是文学艺术的主流体裁,那个时候人类还没有发明声光传播手段,因此真人的现场演出成为艺术的主要传播图景,但是,随着声光媒体的不断发展,这种以真人、现场等为特征的文学体裁就变得不是那么必要了,渐渐的它们的地位让位给了新的体裁,如影视文学、网络文学等;从发展的角度而言,影视文学、网络文学则是前瞻性的文学体裁,因此,本书对影视文学和网络文学将专章另论;还有一些,如童话、寓言、故事、快板书等等,这些在文学地图上居于边缘,须用儿童文学、民间文学等特殊的理论范式来关注。根据当前文学发展的现状,我们认为小说、散文、诗歌是当前文学创作的三种基本体裁。

    一、小说。小说是叙事的艺术,塑造人物的艺术。比较传统的看法,小说必须有二个要素,一是性格,二命运,二者缺一不可。性格就是人,这是小说的目的,而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人,因此性格一定是在一定的环境中显现出来的,它是环境的结果,由在要求程度上改造着环境,性格和环境的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便表现为命运,命运是性格的形成史也是性格的实现史。

    描写性格就要塑造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的要求,从高的方面说主要有两条,一人物必须是个性化的“这一个”,二人物必须在精神形态上有一定代表性,也即人物不能是盲目的“这一个”,而是有一定代表性的“这一个”。

    展示命运就要描写情节,情节指的是故事的发展变化,也即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安排的技巧很多:1、悬念,这是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技巧,2、波澜,这是控制情节发展的技巧,在故事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设置一定的波澜,使故事的发展有波澜起伏的效果,而不是平铺直叙的,3、急转,给故事一个让读者意象不到的结局,世界急转直下,4、悲剧结局、喜剧效果,悲剧性结局具有感人致深的力量,喜剧效果则使人在笑中获得思索,所以悲剧结局和戏剧效果常常被用来加强情节的力度。

    结构是作者安排场景变换、人物命运、细节铺衬、抒情写意的方式、方法。结构和情节有相似之处,情节性小说结构和情节的交待是一致的,但是,结构并仅仅要安排情节的,还要安排场景、人物、细节以及写意等等,因此结构要考虑的范围要比情节广。小说可以没有情节,但是绝对不能没有结构。结构安排的技巧也很多:1、倒叙、插叙、顺序的交替,这是使叙述有变化、有韵味的技巧,2、节奏,控制叙述快慢频率,使叙述有张有弛,通过场景的转换、复现等控制叙述的发展,等等,这些都是作家在结构中常用的技巧,3、心理描写、肖像描写、景物描写、动作描写的交替、糅合,这是使小说在结构上显得丰满、匀称的必要前提,4、抒情、议论等虚写的安排,情节交待等实写的安排,二者结合的虚实相生相合的技巧,等等。

    二、散文。散文是写意的艺术,真情实感是它的内容特征,灵活自由是它的形式特征。有些人认为散文是描写真人、真事的,这不对,散文也可以描写想象中的人和事,也可以有一定的虚构、夸张的成分,散文对真情实感的要求不是指这种外部的生活真实,而是指在精神气质上的真性灵、真性情,这才是散文的中心,散文并不以摹仿现实、真切地描摹真实为自己的任务,相反它采用的大写意的方法,它用写意的方法来对待生活,这就产生了不拘一格的灵活自由的散文抒写方式,一般小说不大受制于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的完整、连贯、统一的要求,而只是摘取生活中的一个动作、一个场景、一样事物、一句话语等等细节,或白描、或抒情,都不限于对象本身,而是轻灵自由地以完成写意任务为限,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柯灵说:“散文是一切文学样式中最自由活泼,最没有拘束的。它可以是匕首和投枪,可以是轻妙的世态风俗画,也可以是给人愉快和休息的小夜曲。它可以欢呼、歌颂、呐喊、抨击,可以漫谈,絮语、浅唱、低吟,也可以嬉笑怒骂、妙语解颐。它可以是激越的风暴,也可以象大江在月光下静穆地流动。……”[16]

    三、诗歌。诗歌是抒情的艺术,如果说小说要受制于性格的成长史、命运的发展史的统一完整,散文要受制于细节的充实、写意的贴切,那么诗歌在内容上则是最少限制的语言艺术,它根本无需照顾性格和命运的一贯,细节、写意的完整也不必,它只要意象、情绪、意蕴,而且意象可以是断续的,情绪可以是波动的,意蕴可以是飘忽的。因此,有的人总结诗歌的特点把形象的概括性、跳跃性作为诗歌的最大特点,也是有道理的,诗人可以跳着写,可以根本不管理前因后果。或许也正是这种内容上的较少限制吧,诗歌在形式上的限制性是最大的:首先它必须讲求语言形式上的整饬美,它大多数必须是分行的,分行的诗歌各行连排就产生了视觉上的整饬美,中国古典律诗、绝句,俄国作家马雅可夫斯基发明的阶梯式诗行等,都是诗行整饬美的典范;其次是音韵美,语言都是和一定的发声联系在一起的,在诗歌起源上,诗与歌是同一的,也就是说诗在源头处是可以唱的,现代诗歌在这方面的要求弱了,但是,依然非常讲究语言在声音方面的效果,要求诗的语言至少在节奏的韵律性、韵脚的大致统一性等方面具有声音的美;三绘画美,诗歌讲究意境,它常常用语言塑造意象,这就产生了意象的绘画美问题,所用意象在颜色方面的和谐或对立,各个物象在组合方面出现的线条的平衡与不平衡,等等,这些诗歌都是要多加考虑的,中国有诗画同源的说法,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