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通用教程:文学概论教程作品论-注释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杰拉尔德·格拉夫:《理论在文学教学中的未来》,载《文学理论的未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2]弗雷泽(J.G.Frazer,1854—1941,英国人类文化学家、民俗学家和古典文学专家)对人类巫术行为有非常深刻的研究,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他的著作。他一生著述甚丰,代表作《金技》,1922年缩成后出第四版,为1卷本。现在中译本即译自第四版。《全技》一书提出人类思想史的发展线索是“巫术—宗教—科学”。巫术与宗教的区别在于,巫术是以错误的推理与方法来企图控制事物,宗教则是向种灵乞求帮助,该观点已被学界普遍采纳。《金枝》着重探讨了世界许多地区存在的“神王统治”问题,即神权与世俗王权相结合的问题。他认为神正统治起于巫术信仰,即自然界乃至社会的繁荣昌盛有赖于君王的健康,一旦君王衰老病弱,就应将其杀掉而由另一健康者来取代。这是由巫术原理的“相似律”与“接触律”推演而来的结果。(金技)的观点对人类文化学家有着广泛影响,弗雷泽也因在该领域的成果而被视为20世纪原型批评理论最重要的先驱者之一。

    [3]格罗塞:《艺术的起源》,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31页。

    [4]美国文论家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在1948年出版的《感受谬见》一书中批判了以读者感受为依据的批评观点,认为这种批评是将诗与诗的结果相混淆,起始是从诗的心理效果推衍出批评的标准,其终则是印象主义和相对主义,从而导致感受谬见。他们认为当读者阅读一首诗或者一个故事时,在他的心目中就会产生生动的形象、浓厚的感情和高度的觉悟,对于这些由阅读所产生的主观感受既不能驳斥,但也不能作为客观的批评依据。因为这些读者的感受或者过于强调生理的反应,或者过于空泛而不着边际。——详细分析请参见葛红兵、温潘亚著《文学史形态学》(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74页)。

    [5]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文艺月报》,1957年第5期第39—41页。

    [6]同上。

    [7]黑格尔;《美学》,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卷,第22页。

    [8]同上书,第65页。

    [9]《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3页。

    [10]《别林斯基选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2卷,第73页。

    [11]《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91页。

    [12]贝克特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人物之一,《等待戈多》是其代表作。荒诞派戏剧是次世界大战后首先在法国出现的戏剧流派。他们否定传统的戏剧,他们的戏剧虽然也分幕分场,但不象传统戏剧那样表现人物性格和他们之间的关系,而竭力摆脱传统戏剧设置和解决矛盾冲突的方法和结构布局的规律。他们认为:“人生是荒诉的,认真严肃地对待则显得荒谬可笑。”因此,荒诞派作家追求漫画式的夸张手法,往往把日常现实分解开来,使之变形,变得荒诞离奇;剧中人物不多,没有完整的人物性格和贯彻始终的情节。人物对话既不连贯,也不符合逻辑,甚至“荒谬绝伦”;常运用具有象征意义的简单道具和古怪的舞台布景;往往采用丑角式的动作,刺耳的音响效果或哑剧式的场景等等。不少这类剧作在荒诞不经的背后常常透露出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荒诞派在法国的重要作家有贝克特、冉奈等,代表作品有贝克特的《等待戈多》(1952),尤利斯库的《秃头歌女》(1950)等。

    [13]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立普斯认为美感的根源不在对象而在主体的“生命灌注”即移情,主体把自己的情感转移、加注到客观对象上去,使本来没有生命和感情的事物有了人的感情、思想、感觉、意志,对象人情化了,在这个过程中自我的感情得到了伸张,进入了“非我”的外在对象之中,因此对于审美来说,对象并非只是对象本身,而是“加注了自我”的自我化了的对象。这就是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之间的移情关系。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卷,第453页。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卷,第462页。

    [16]《散文——文学的轻骑兵》,《人民日报》1961年2月28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