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讲点人文知识-脍炙人口的中外典故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为什么人们经常说“高山流水遇知音”

    人们在遇到和自己心有灵犀的朋友时,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高山流水遇知音”,那么“高山流水”和“知音”之间到底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呢?

    春秋时期,有个琴艺超群的琴师,叫做俞伯牙。他年轻时,曾拜高人为师,他虽然琴技水平比较高,但是不能用琴声表达对事物的内心感受。于是,老师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自然美景,倾听大海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顿时如同醍醐灌顶,从此琴艺超群。

    一夜伯牙乘船来到泰山北面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心血来潮,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寻声望去,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聚精会神地听他弹琴。他知道这个樵夫听出了他的琴外之音,于是便邀请樵夫上船,并兴致勃勃地为他弹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雄伟而庄重!”当伯牙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大海滚滚的涛声一般!”伯牙每奏一支琴曲,樵夫就能完全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伯牙喜出望外,放下琴,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啊!”

    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两人成为挚交。并约好明年在此处相会论琴。可是第二年伯牙来会钟子期时,才知道钟子期不久前得重病去世了。俞伯牙痛惜伤感,于是就摔破了自己心爱的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

    礼物本没有轻重之分,关键在于一份真挚的情意,自古就有“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的说法,那么这个典故是怎么来的呢?

    据说,有一个地方官,偶然得到一只稀有的飞禽——天鹅,便派一位名叫缅伯高的心腹拿去向皇帝进贡。

    缅伯高走到潘阳湖边时,忽然觉得应该停下来给天鹅洗个澡。他小心翼翼地将天鹅放入水中。不料,天鹅一去不复返了,只掉下—根鹅毛。

    缅伯高只好拿着这根鹅毛面见皇帝。他怕激怒皇帝,就编了一首顺口溜,大概的意思是:“我来向您朝贡,爬过一座座山,趟过一条条河,可到了潘阳湖时天鹅飞走了;我悲痛欲绝,今天告诉天子缘由,请您饶了缅伯高。再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皇帝听了缅伯高的诉说,非但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缅伯高忠诚老实,不辱使命,于是便赏赐他很多贵重物品。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的典故流传开来。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人们常说那些欺负别人、为非作歹人的行为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个典故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相传,宋代有个叫田登的人,这一年刚坐上州官的宝座,由于他名字中“登”与“灯”谐音,于是为避其名讳,他不允许别人在他面前提任何与“登”同音的字。全州的老百姓也只好称“灯”为“火”,“点灯”也只能叫“点火”。

    这一年,元宵节将至。按照风俗,元宵节里都要燃放焰火、点上花灯表示庆贺。官府放灯,民间观灯、赏灯,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节俗。为此,官府衙门要提前张贴告示,让老百姓到时候前来观赏花灯。

    写告示的人为了避讳州官的名字,可是绞尽了脑汁,他最终决定按照平时惯例,把“灯”字改为“火”字。于是,全城百姓读到了这样一则“流传后世”的布告:元宵节里“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大家一看告示,个个哭笑不得。人们不仅讥讽田登是个“放火州官”,还针对布告发出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怨言。从此之后,人们常常以此来形容那些欺压他人的恶人。这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一典故的由来。

    “债台高筑”的周天子

    如果你认为“债台高筑”是说“欠的债太多了,都可以堆积成台”,这种理解可是错的。当你知道“债台高筑”的典故后,就会知道真正的含义了。

    春秋末期,周王朝开始逐渐衰弱,到了战国时期,周王朝已经无力统率诸侯了,因此各诸侯国互相称雄争霸,征战不断。

    长平之战后,楚考烈王与春申君打算组织各国联合出兵伐秦,但自知威望不够,于是想挟天子以令诸侯。遂请求周天子出面号令各诸侯参战,共同讨伐秦国。

    周赧王认为只要能打败秦国,周朝就能翻身了。就算不打败秦国,组织各诸侯伐秦也能重振周王朝雄威。于是,周赧王爽快地答应了。可是周赧王高估了自己的力量,为了组织军队打仗,他不得不亲自出面向豪门富户借债,还立下字据。但周王的号召力太小了,这场仗最终没打起来。周赧王解散了军队,把借来的钱全花光了。周赧王没钱还债,那些债主便天天拿着借据来讨债。周赧实在无以偿还,每次一看到债主来要钱,他就躲进深宫后的一座高台上,独自悲戚。后来人们称这个台子为债台。以债台形容欠债过多无法偿还。

    齐灵公与“挂羊头卖狗肉”

    我们常说那些弄虚作假,欺骗别人的人是“挂着羊头卖狗肉”,为什么要用这个典故形容他们呢?

    春秋时期的齐灵公有个奇特的癖好,喜欢宫女们穿男人的服装,打扮得像男人一样英姿飒爽。他的这一癖好,很快便传到了民间,竟导致整个齐国所有的妇女都穿起了男装。一时间,男性服饰成了时髦女装,因此整个齐国也就男性化了。整个国家都显得单调、古板。齐灵公看到这点,不免忧虑,于是下发禁令说:“凡是女子穿男子衣服的,一经发现,就要撕破她的衣服,扯断她的衣带。”

    官员们坚决执行命令,但禁止不了这种风气。齐灵公感到无可奈何,于是他请教大夫晏子道:“我已经下了禁令,但为什么仍不能制止呢?”

    晏子说:“您让宫女们都穿男装,而却禁止宫外的女子穿男装,这就好比在门外挂牛头,却在里面卖马肉。挂牛头只是幌子,是为了欺骗顾客,让人误以为卖的是牛肉,这怎么能让人信服呢?您首先在宫中禁止这一现象,然后,宫外人也就不敢违抗了。”

    齐灵公恍然大悟,下令宫女们女装打扮。很快,全国女子再没有穿男装的了。

    “挂牛头卖马肉”作为一条俗语,后来逐渐被人说成“挂羊头卖狗肉”,以此来形容表里不一、欺骗别人的人。

    为什么称戏剧演员为“梨园弟子”

    人们习惯把戏曲演员称为“梨园弟子”,把几代人从事戏曲表演的家庭称为“梨园世家”,把戏剧界称为“梨园界”等。“梨园”和戏剧演员到底有什么渊源呢?

    梨园,原是唐代都城长安的一个地名。当年,唐玄宗李隆基多才多艺,精通音律。他宠爱的妃子杨玉环也是能歌善舞。为了满足自己的爱好和享乐,唐玄宗选了数百名乐工和宫女聚于梨园,李隆基亲自担任指挥,并交给他们吹拉弹唱。还和他们相互切磋技艺,亲自为乐队击鼓。一次梨园排戏,玄宗兴之所至,也换上了戏子衣服,和他们同台演出。在李隆基的参与下,歌舞戏剧排演得相当成功。

    据说,唐玄宗是个兼演员、作曲、指挥、导演于一身文艺全才。他常常称这些乐工和宫女为“皇家梨园弟子”,这就是“梨园弟子”的来历了。

    “临时抱佛脚”是地道的舶来语

    调皮的孩子平时不学习,每次临近考试时,便拼命地学习。这时,很多家长会批评自己的孩子:“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意思是平时没有准备,临时慌忙应付。那么,“临时抱佛脚”这句话是怎么来的呢?

    据说,东汉时期,云南的南面有一个国家,举国上下都信佛,一次,一个死刑犯在深夜逃跑了。第二天清晨,官府发现后即派差役四处追捕。这个死刑犯跑了一天一夜后,已精疲力竭,眼看后面的差役追上来了,他自知难逃,便一头撞进了一座古庙。罪犯一见佛像,心里悔恨不已,抱着佛像的脚,悲痛欲绝,并不断磕头忏悔。罪犯嘴里不停地说:“佛祖慈悲为怀,我自知有罪,请求剃度为僧,从今往后,再也不敢为非作歹了。”

    不久,差役们追到了古庙,见此情景,他们竟被罪犯的虔诚信佛、真心悔过的态度感动了,他们替他像国王和官府求情。国王笃信佛祖,赦免了他的罪过,让他入寺剃发当了和尚。后来这个和尚到中原传经,也就顺便将“闲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这句话传入中国。

    曹氏兄弟“相煎何太急”

    曹植有一首《七步诗》,其中“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两句可谓是脍炙人口的千古佳作。相传,这首诗背后还有一个兄弟相争的故事呢!

    曹操死后,大儿子曹丕当了魏王,对弟弟曹植特别不放心。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横溢,出口成章,很受到曹操宠爱。曹操多次想把他封为王太子,若不是一些大臣的竭力反对,曹植真的就被立为太子了。这也正是曹丕嫉恨曹植的原因。

    曹丕虽然登上了王位,但依然对弟弟嫉恨在心。有一次,有人告发曹植经常喝酒骂人,还把大王派去的使者扣押起来。曹丕立即派人赶到临淄,把曹植押回邺城审问。曹丕趁机想给曹植定一个招兵买马、阴谋反叛的罪名,妄图置曹植于死地。他们的母亲卞太后赶忙在曹丕面前给曹植求情。

    曹丕思索再三,怕杀了曹植难以服众,于是就想出一个办法。他让曹植在走完七步的时间里做出一首诗,如果做得出,就免他一死。

    曹植略略思索了一下,就迈开步子,走一步,念一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听了,觉得自己对弟弟也逼得太狠,心里顿觉羞愧,于是收回成命,免去了曹植的死罪。

    项羽为何不肯过江东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著名词人李清照对项羽这个千古英雄的高度评价,项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始终不肯独过江东,最终在乌江岸自刎。项羽这个名副其实的英雄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呢?

    《史记》记载,项羽被汉军围困于垓下,晚上,听到四面八方都在唱楚歌,非常吃惊,以为楚地百姓已经沦为俘虏。便起身饮酒,悲歌慷慨:“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当时也认为国家将要灭亡了,自己不能苟且活着,于是饮毒酒自杀。项羽受到极大创击,再加上当时楚军伤亡惨重,很多当年跟随他征战的乡亲们都已经死的死,逃的逃,所以当项羽带着残兵败将逃至乌江畔时,他犹豫了。残余的部下劝他赶紧渡过大河,但是他觉得再也没有脸面去见江东父老,于是选择拔剑自刎而死。

    “戴高帽”的来历

    现在人们把为了求人办事或巴结别人,就阿谀奉承,极尽赞美之词称为“戴高帽”。那么你知道“戴高帽”这个词的来历吗?

    “戴高帽”和古代的官服制度息息相关。东汉制定的祭祀冠服规定,皇帝戴九寸通天冠(“冠”即帽子);太子、王侯戴七寸高的远游冠;宫廷儒生们戴前面七寸后面三寸的进贤冠。可以看出,在古代,官帽的高低代表了人地位等级的高低。后来,虽然各个朝代对此都有不同的规定,但是帽子的高低、大小尺寸,装饰华丽与否,仍然与等级脱不了关系。所以,给他人戴“高帽子”,是表示把他当做王公贵族一样尊敬、爱戴。

    唐代李延寿的《北史?熊安生传》记载这样一个故事:北齐人宗道晖,平时喜欢头戴一顶高帽,脚穿一双大木屐。每当有高官来访,他都要穿这身衣服去谒见。然后开始向官员跪拜,一直把头叩到木屐上,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从此以后,人们便把吹捧、恭维、巴结别人的行为叫做“戴高帽”。

    “走后门”是怎么来的

    现在,人们有求于人或托人办事时,经常会买好礼品去“走后门”。那么“走后门”是怎么由来的呢?

    据说,宋徽宗即位后,非常器重奸臣蔡京,并任命他为宰相。蔡京一伙拼命排斥和贬低元祐旧臣,还规定这些旧臣的子女、亲属不得出仕和入京。假如有个和尚要求离京出游,因其戒牒是元祐年间的,即逼其还俗;一个道士遗失戒牒要求补发,因是元祐年间出家的,立即被剥下道袍当老百姓。

    有一个大官对蔡京下达的命令执行得毕恭毕敬、谨慎小心。一次又遇到元祐事件。属官低声跟他说:“今国库发下来的俸钱一千贯,皆为元祐钱文,如何处置?”大官略作沉思,悄悄地说:“那就走后门,从后门搬进来吧!”

    自此以后,凡是给官府送礼、送钱的,都是走后门。于是这“走后门”便流传了下来。

    为什么称学生为“桃李”?

    我们经常听到别人这么称赞老师:“您真是桃李满天下啊!”为什么说学生是“桃李”呢?这里有一个典故。

    春秋时期,魏国大臣子质曾经提拔过很多有才能的人。后来,他因得罪魏文侯,就只身跑到北方去了。有一次,他遇到一个叫子简的人,他向子简发牢骚说:“以前我当魏国大臣的时候,辛辛苦苦地提拔和培养了许多人。可是,现在却沦落到这样的地步,竟然没有一个人记得我的恩情,愿意帮助我。真是后悔啊!”子简听了,笑着对他说:“春天种了桃树和李树,到夏天就可以在树荫下乘凉和休息,秋天还可以吃上甜美的果实。可是,你要在春天种的是蒺藜,夏天它也不会长成树荫,到秋天它长出来的刺倒要扎人哩。培养人才,就如种树一样,首先要选对人才,然后再加以培植啊!”

    这就是桃李一词的由来,即培养和提拔的优秀人才。从此以后人们把学生称作“桃李”。

    不为五斗米折腰

    我们为什么用“不为五斗米折腰”来称赞那些有志之士的高风亮节呢?你可能会想:“五斗米是很少的米啊,谁都不会为了它卑躬屈膝的,又为什么用它来称赞志士呢?”要知道这个原因,就要从了解下面这个典故入手。

    陶潜是东晋时期著名的田园诗人,他性情高雅,淡泊名利,不去追慕荣华富贵,因此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

    这年冬天,陶渊明正在彭泽县做县令,上级派督邮到彭泽县督察民情。这位督邮贪图钱财,欺压百姓,是个典型的势利小人。一到彭泽县便命令陶渊明前去见他,想借此显示一下自己的威风并顺便捞上一把,但陶渊明秉性清高,他一向看不上那些趋炎附势、作威作福的小人。但他又不得不去面见。正当陶渊明准备动身出发时,手下突然赶过来,提醒他说:“大人,按照惯例,拜见督邮要穿官服,否则有失体统,督邮会乘机大做文章,恐怕会不利于大人。”陶渊明听了,心里很不舒服,无奈地叹道:“我怎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说罢,便主动辞职归家,并写了著名的《归去来兮》,以此诗表达他对于黑暗社会的厌弃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于是,后人便用“不为五斗米折腰”来比喻那些有志之士的高风亮节。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父母在看到我们情绪低落,没有勇气去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会告诫我们:“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咱们还是从下面这个典故说起吧!

    东汉时期,汉明帝派班超和郭恂出使西域,重振汉朝威风。班超一行刚到鄯善国(本为楼兰国,汉昭帝时改为鄯善)时,国王热情地款待他们,没几天,匈奴使者也到了,这时国王的态度冷漠了许多。班超猜到这是匈奴使臣从中作梗,鄯善王不知所从的缘故。于是班超召集众人一起喝酒,趁大家酒劲正浓,班超激发道:“现今咱们都身在异国,本是立功发达,可现在鄯善国王显然被匈奴所威胁,对我们已大不如前,说不定哪天还和匈奴使者一起把我们送上西天。大家说该怎么办?”部下纷纷表示任由班超调遣。于是,班超提议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们只有出其不意,攻杀他们,才能扭转我们的处境。”当晚,狂风大作,班超一行趁夜火攻匈奴使臣大营,火借风势,顷刻之间,战鼓齐鸣,匈奴人被吓得乱成一团。班超趁此斩杀匈奴使者,挟持鄯善王的儿子做人质。鄯善王投降归顺汉朝,西域其他诸国见势不妙,也纷纷归附东汉。

    一往无前的斗志——破釜沉舟

    蒲松龄曾写过一副自勉联,全文为:“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其中有两个典故,这里只谈其中的一个典故——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秦派兵攻打赵国。眼看赵国危如旦夕,这时,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派他们去援救赵国。

    但是,宋义把兵带到安阳后,就不再前进了。他想在赵、秦两军打得筋疲力尽时发兵,以坐收渔翁之利。于是他严令军中不准轻举妄动,与此同时,宋义又宴请宾客,大吃大喝,而士兵却忍饥挨饿。项羽看到这种情形,万分焦急,再三要求宋义渡江北上,联合赵军,一举打败秦军,但宋义始终置之不理。情急之下,项羽便杀死宋义,将士们马上拥戴项羽为上将军。之后,项羽下令全军渡河救援赵军。为了使全军一往无前,与敌军决一死战,他下令凿沉船只,打破煮饭的锅,烧掉营房,只带三天干粮。

    项羽领军上岸之后,由于士兵被断绝了所有的退路,因此他们只能一往无前地与敌人决一死战。他们快速包围了秦军,经过九天激烈征战,最终取得巨鹿之战的胜利。

    “潘多拉的盒子”里藏着什么

    潘多拉的魔盒里到底藏着什么东西呢?为什么人们谈到这个“魔盒”时会闻之色变呢?

    相传,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送给了人类,人类从此过上了吃熟食的日子。这件事一直使得宙斯耿耿于怀,寝食难安,为了抵消火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好处,宙斯决定要让灾难也降临人间。他命令他的儿子火神赫淮斯托斯用泥土做成了一个女人。然后,宙斯命令天上所有的神都来打扮这个女人。火神为她纺织了一条金发带,智慧女神为她戴上花冠,爱神赋予她各种迷人的媚态,众神的使者教她说各种甜言蜜语。宙斯给她取名“潘多拉”,意为“被授予一切优点的人”。宙斯还赋予她毁灭人间的使命,私下给了潘多拉一个密封的盒子,里面装满了祸害、灾难和疾病、瘟疫、痛苦,让她送给娶她的男人。

    宙斯把潘多拉许配给了普罗米修斯的弟弟厄庇透斯。普罗米修斯深信宙斯对人类不怀好意,告诫他弟弟不要接受宙斯的赐婚。可厄庇透斯不听劝告,娶了美丽的潘多拉。潘多拉貌美,性诈,私自打开了那只盒子,立刻里面所有的灾难、瘟疫和祸害都飞了出来,人类从此受尽折磨。而智慧女神雅典娜悄悄放在盒底的“希望”还没来得及飞出盒子,奸猾的潘多拉就把盒子关上了。后来人们便用“潘多拉魔盒”比喻那些灾难或不幸的渊源。

    你知道“阿喀琉斯之踵”的寓意吗

    阿喀琉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人物。相传他力大无比,刀枪不入,最后却败在了自己的脚踵上,这是什么缘故呢?

    阿喀琉斯的母亲是海洋女神忒提斯,阿喀琉斯出生时,被母亲握住脚踵(脚后跟)倒浸在溟河水中,从此没有任何武器可以伤害他的身体,除了他的脚踵。

    阿喀琉斯参加了特洛伊战争。在战争中,阿喀琉斯英勇无敌,但因为他的女奴被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抢走,于是,他一怒之下退出了战斗,致使希腊联军节节败退。后来,阿喀琉斯得知好友帕特洛克罗斯在战场上被杀的消息后,悲痛欲绝。为了给朋友报仇,他重新参战,杀死了特洛伊将领赫克托耳,使希腊联军转败为胜。但是,阿喀琉斯最终被敌人用箭射中脚踵而死。

    从此,人们用“阿喀琉斯的脚踵”来比喻人或事物身上致命的缺点或薄弱环节。

    克娄巴特拉的鼻子

    帕斯卡尔在他的《思想录》中写道:“倘若克娄巴特拉的鼻子稍微短一点,整个世界的面貌也许会是另外一个样子。”从此,人们开始用“克娄巴特拉的鼻子”来指历史的偶然性。克娄巴特拉是谁呢?她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力呢?

    克娄巴特拉为埃及马其顿王朝的最后一个女王,她有令人神魂颠倒的美艳之色和高雅的气质,并且她还能歌善舞。公元前51年与其弟托勒密共同执政。后来,因与托勒密失和,被逐出埃及。为夺回王位,恢复马其顿王朝昔日的辉煌,她以美色勾引凯撒大帝,借以联合罗马,夺回大权。恺撒遭刺身亡后,她又转而售色于恺撒部将安东尼。安东尼沉湎于女色不能自拔,他废弃发妻,与克娄巴特拉结婚。并宣布将罗马东方的部分领土赠与克娄巴特拉及其与恺撒所生之子恺撒里昂。安东尼的行为遭到了全罗马人的反对。于是,罗马元老院夺回安东尼的权力,并向克娄巴特拉宣战。结果,克娄巴特拉中途撤回,安东尼打败,并自杀“殉情”。克娄巴特拉又企图以美色征服屋大维,但结果没有得逞。她最终自杀身亡。至此,埃及被并入罗马帝国版图。克娄巴特拉美艳绝伦的相貌成为两次历史战争的根源,并因这偶然性的因素影响了历史的发展。

    危险中的幸福——达摩克利斯之剑

    老子说过:“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我国的“塞翁失马”应了老子的前半句,外国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则应了老子的后半句。你可能听过“塞翁失马”这个故事,但你知道“达摩克利斯之剑”这个典故吗?

    这个典故出自古希腊历史故事:公元前4世纪,西西里东部的叙拉古王迪奥尼修斯打击了贵族势力,建立了雅典式的民主政权,但遭到了贵族反对,这使他感到虽然手握重权,但仍然不能使手下大臣心服口服。

    一次,他向宠臣达摩克利斯诉说了自己的心事,并且非常具体地向他表明自己的看法。接下去,他为了满足一下宠臣达摩克利斯的贪欲,把宫殿交托给他,并赋予他有完全的权力来实现自己的任何欲望。这个追求虚荣、利欲熏心的达摩克利斯在大庆宴会时,抬头看到在自己的座位上方天花板下,沉甸甸地倒悬着一把锋利的长剑,剑柄只有一根马鬃系着,眼看就要掉在头上,吓得他离席而逃。

    这时狄奥尼修斯王便走出来说道:“他头上的这把利剑就是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王上的危险象征,至于王上的幸福和安乐,只不过是外表的现象而已。”

    难解的“斯芬克斯之谜”

    至今,在人类历史和文明的长河中,仍然有着无数难解的谜团,人们称它们为“斯芬克斯之谜”,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称谓呢?这得从“斯芬克斯”的故事说起。

    在古希腊神话中,相传斯芬克斯是狮身、蛇尾、人面、美女头,并且还长着一对鹰翅。传说她是天后赫拉为了报复她的情敌——忒拜王卡德摩斯的女儿塞墨勒而派到忒拜来残害百姓的妖孽。到忒拜后,斯芬克斯坐在城外的山岩上,向过路人说出难猜的谜语,如果谁没有猜中谜语的答案,谁就会被吃掉。这个谜语是:“今有一物,早晨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间三条腿;腿最多的时候,也是他最弱的时候。”很多过路人因猜不中答案而被吃掉。

    后来,俄狄浦斯来到忒拜,他稍加思索便猜中谜底为“人”。因为人在婴儿时期用四肢爬行,成年时期用双脚走路,晚年则拄杖而行。谜底被破解后,斯芬克斯跳崖而死。

    “斯芬克斯之谜”一语便由此而来,人们便用它来比喻难以猜度的谜团。“斯芬克斯”则常指充满神秘色彩的人物。

    诺亚方舟——人类的避难所

    诺亚方舟到底是怎样一条船呢?为什么人们常用它来比喻人类的避难所或摆脱厄运的凭借?

    “诺亚方舟”这个典故出自《圣经》:诺亚和他的三个儿子在上帝的授意下,一起造了一艘长300肘尺、宽50肘尺、高30肘尺,有上、中、下三层舱的方舟。诺亚同他的妻子、三个儿子和他们的妻子,以及各种飞禽走兽、昆虫雌雄各一对,乘上了诺亚方舟。7天后开始下大雨,并且这雨一下就是40天,汹涌的洪水淹没了整个世界,人世间生灵涂炭。只有诺亚的方舟载着他们全家和那些动物还在茫无边际的水面上飘荡……很多天过去了,诺亚把一只鸽子放出去探情况,傍晚时分鸽子嘴里衔着一个橄榄枝飞回来了,这意味着大地某个地方露出了土地。7天后,又把鸽子放出去,这次,这只鸽子再也没有回来,因为汹涌的洪水终于退去了,诺亚一家和那些动物们因为诺亚方舟而保全了生命……

    后来,“诺亚方舟”用来比喻可以帮助人摆脱灾难的事物,或者摆脱厄运的凭借。

    伊甸园是永恒的乐园

    人人都渴求有一个“伊甸园”,希望在那里过着悠然自得、甜美幸福的生活。那么从什么时候起,伊甸园成了幸福乐园的“代名词”呢?这恐怕要追溯到《圣经》里的故事。

    《圣经》上说:上帝用泥土创造了一个男人,给他取名叫亚当。上帝为了使亚当不觉得孤独,于是用亚当的肋骨造成了一个女人,取名叫夏娃。

    上帝在东方一片富饶的地方为亚当和夏娃造了一个乐园——伊甸园。那里地上撒满珍珠、红玛瑙,各种树木开满奇花异卉,非常好看;树上的果子还可以作为食物。园子当中还有生命树和分别善恶树。还有河水在园中淙淙流淌,滋润大地。在这个园子里,永远不会下雨,却会五谷丰登。

    上帝让亚当和夏娃住在伊甸园中,修葺并看守这个乐园。上帝嘱咐他们:“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千万不能吃,因为你们吃后必死。”

    亚当和夏娃赤身裸体,品尝着甘美的鲜果。他们过着悠然自得,或散步,或躺卧,有时还给各种动植物取名字。他们在伊甸乐园中幸福地生活着,履行着上帝分配的工作。

    卑劣的行径——“犹大的亲吻”

    莎士比亚的《亨利六世》:“说老实话,我这一吻,好比犹大的亲吻,口里喊‘祝福耶稣’,心里却说‘你的厄运到了’。”“犹大的亲吻”是什么意思?是怎么来的?

    据《新约全书》说,犹大是耶稣的亲信弟子之一。耶稣传布新道虽然受到老百姓的拥护,但使得犹太教长老祭司们耿耿于怀,恨之入骨。他们为除掉耶稣,就用30个银币收买耶稣基督的亲信弟子十二徒之一的犹大。因一般人都不认识耶稣,犹大就同他们定下暗号:“我见面后亲吻的那个人就是耶稣。”

    当耶稣带领自己的门徒停留在橄榄山麓客西马尼园时,犹大就带着犹太兵赶上来了。见到耶稣后,他假装请安,走过去亲吻耶稣。就在这一刹那,犹太兵一拥而上把耶稣捆绑起来。后来,人们就常用“犹大的亲吻”这一典故,来比喻叛徒的可耻行径。

    “缪斯女神”的任务

    当我们头脑中突然来了灵感时,我们会说:“缪斯女神出现了!”缪斯女神是谁,她怎么会主宰我们的灵感呢?

    在古希腊传说中,缪斯女神并不是一个人,而是天神宙斯的九个女儿的合称。她们均为主神和记忆女神之女。她们以音乐和诗歌之神阿波罗为首领,分管着历史、悲剧、喜剧、抒情诗、舞蹈、史诗、爱情诗、颂歌和天文。她们是历代艺术家崇拜的偶像。凡是有缪斯出没的地方,众神都能天天唱歌跳舞,极其快乐。古希腊的诗人、画家、歌手都向缪斯呼告,祈求女神赐予他们创作的灵感。

    后来,人们用“缪斯”来比喻文学写作、绘画、雕塑、舞蹈的灵感等。一般也作为对诗人的雅称。

    美国的绰号“山姆大叔”

    “山姆大叔”不就是我们在报纸杂志上看到的那个叔叔吗?他长得很高、面庞瘦削,头戴高顶帽,身穿燕尾服,一头的白发,但精神抖擞。可为什么他会成为美国的绰号呢?

    这可要追溯到1812年美英战争时期了,纽约州有一位肉类包装商,他为人诚实能干、和蔼可亲,于是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山姆大叔”。他担任纽约州和新泽西州的军需检验员,主要任务是在供应军队的牛肉桶和酒桶上打戳。人们发现该厂的牛肉桶上都盖有EA—US标记。本来,EA是一个军火承包商的名字,US是美国的缩写。碰巧负责盖戳的山姆大叔(Uncle Sam)的缩写与美国的缩写相同,由此,人们就管美国叫“山姆大叔”。

    1961年,美国国会正式承认“山姆大叔”为美国的民族象征。把“山姆大叔”诚实可靠、吃苦耐劳以及爱国主义精神视为整个民族的骄傲。

    为什么“滑铁卢”成为失败的代名词

    郎平曾这样叮嘱队员:“这里不是中国女排的滑铁卢,我们要赢得起,也要输得起!”郎平说的“滑铁卢”到底是什么意思啊?看了下面这个典故,你就会明白了!

    拿破仑戎马一生,指挥过60多次战役。拿破仑帝国的铁蹄踏遍了西班牙、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奥地利帝国等近乎整个欧洲。自“雾月政变”后,他的野心更加膨胀,开始想征服世界。

    1812年,拿破仑率领60万大军东征俄国,但以失败告终。1813年,拿破仑兵败莱比锡。1815年3月,他从厄尔巴岛逃离,并恢复统治。紧接着,欧洲各国组成了第七次反法联盟,70万大军进攻法国。

    1815年6月,双方在滑铁卢进行决战。由于大将格鲁希的失误,使得拿破仑的计划被打破,部队溃不成军,分崩离析。拿破仑退到法国境内,格鲁希依然没有主意,还是死死地遵守原来的命令——原地待命!部将屡次劝说,但他依然无动于衷,直到联军长驱直入。这一仗中,拿破仑彻底失败,被流放到大西洋中的圣赫勒拿岛,直到去世。

    因而,后人便常用“滑铁卢”来比喻英雄末路或彻底的失败。

    为什么成功者被称为“黑马”

    我们经常听到电视广播里说:“某某是体坛的一匹‘黑马’。某某歌星是影视界的一匹‘黑马’……”为什么称这些成功者为“黑马”呢?

    这里的“黑马”是一个外国典故。19世纪,英国的杰明?狄斯雷斯在《年轻的公爵》这部小说中穿插过对一个精彩的赛马场面的描写:比赛开始时,两匹夺冠呼声最高的良种马一路领先,眼看其中一匹胜券在握,全场为之狂呼。不料在接近终点时,忽然有一匹不起眼的黑马风驰电掣般地从后面奋力追赶上来,并把两匹良种马远远地抛在了后面,领先抵达终点,夺得冠军,从此,“黑马”一语不胫而走。最初,“黑马”指在赛马场上不被看好的,在比赛时却能够出乎意料获胜的马。然后又发展成体坛上的惯用语,不时地出现在新闻报道中,当一个不起眼的运动员或运动队得了冠军时,新闻媒体便称他或他们为“黑马”。后来,“黑马”一词又扩展到越来越多的领域。例如,在政坛上,1861年,原本名不见经传的林肯当选为美国第16任总统时,那时,人们称他为“黑马”总统。

    娜丽莎的微笑

    如果说某女子的微笑是“蒙娜丽莎的微笑”,那是在说她的微笑很神秘或者很迷人。“蒙娜丽莎的微笑”最初只是画名,现在却成了典故。

    《蒙娜丽莎》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的作品,完成于1506年,画中的主人公是当时的新贵乔孔多年轻的妻子蒙娜丽莎。相传她是佛罗伦萨有名的美女,性情矜持,郁郁寡欢。为了使蒙娜?丽莎发自心扉的微笑,达?芬奇在作画时请来音乐家和喜剧演员,演奏她家乡的作品,才使得她嫣然一笑。作品完成后,美丽的蒙娜丽莎脸上那神秘的微笑曾经使无数人所沉醉。人们一直在猜测这种微笑,并且给这个微笑附上了无数种答案。而它始终是几百年艺术史上的不解之谜。

    后来,人们便常用“蒙娜丽莎的微笑”来比喻青年女子迷人而神秘的微笑。

    条条大路通罗马

    当我们为一道题或一件事困惑疑虑、久久不能解决时,会告诉自己:“‘条条道路通罗马’,换一种思路或想法,或许会柳暗花明。”也许你只清楚“条条道路通罗马”的寓意,但你知道这个典故的来历吗?

    古罗马原是意大利中部的一个小城。后来逐渐向外扩张,势力范围遍及整个地中海地区并逐渐占领大西洋和欧洲内部,还建立起了罗马帝国。公元1世纪初期,罗马帝国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为了巩固其统治,开始修建以罗马为中心,通向四面八方的大道,并与许多国际性的道路相互连接。据说,当时从意大利半岛或者欧洲的任何一条大道开始不停地走,最终都能通向罗马。因此有“条条大路通罗马”之说。后人经过延伸,用“条条道路通罗马”这个典故比喻达到同一个目的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方法和途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