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讲点人文知识-线条中的艺术美——书法绘画雕塑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书法艺术

    在距今三四千年前的殷商时期,人们写字可不是像现在一样,写在纸上或直接打到电脑里。那个时代,纸张还没有发明呢!人们一般采用最笨的办法:把字刻在牛的骨头和乌龟的甲壳上,这便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就“甲骨文”!

    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体系较为完整的古代文字。关于甲骨文的发现还有一个故事:

    清光绪年间,国子监的主管官员王懿荣偶然看见一味叫龙骨的中药,他觉得很是奇怪,就翻看药渣,没想到居然发现“龙骨”上刻着一种类似文字的图案。于是,他把所有的龙骨都买了下来,发现每片龙骨上都有相似的图案。他确信这是一种文字,而且比较完善,应该是殷商时期的。后来,人们在龙骨的出土地殷墟又挖掘出了大量的龙骨。因为这些龙骨主要是龟类兽类的甲骨,因此人们把刻在上面的文字称为“甲骨文”。

    甲骨文刻功精细,有的刻完后还用朱砂镶嵌成红字。它的字体,是属于最原始的大篆。甲骨文主要是占卜吉凶的卦文。传说,当时刻时往往要举行隆重的仪式,以求吉祥,一般要由当时的史官来刻。在甲骨文中,往往都刻有这些史官的姓名。

    甲骨文是目前我国发现得最早的文字,它向我们展示的不仅是我国文字的文明,更是悠久的书法史。

    古老的篆刻艺术

    刻在甲骨文上的这些文字,刀锋挺锐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殊不知,这便是我国最早的篆刻艺术。

    篆刻是我国独特的传统艺术,它产生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随着时间的发展,到了春秋时期,出现了印章。这时候,篆刻逐渐成为专门的技艺。开始时,印章统称为“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皇帝专用,“亲王以上称宝,郡王以下官员曰印”。汉朝建安末年至两晋时期,印章上的文字多为阴刻白文,用来封物作为信验。至六朝,印章始刻朱文。唐朝以后,印章已经不是皇帝贵族的专利,它的应用范围扩大了很多,除有姓名以外,又出现了书柬印、收藏鉴赏印、斋堂馆印等。同时,刻有成语和诗文的“闲文印”开始问世。这标志着这门技艺开始成为一种艺术创作。

    此外,人们为了增添艺术的美感与情趣,还在书法、绘画等美术作品上也加盖印章。至此,篆刻已经发展到融书法、绘画、雕刻于一体,并颇具审美价值的一种艺术。

    中国雕塑的发展

    提起雕塑,大多数人可能会首先想到西方的一系列雕塑名品,然后才会想中国的雕塑品有哪些。其实我国的雕塑历史已经是相当久远了。

    原始社会末期,我国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古人便能够制作精美的泥塑和陶塑了。这些陶塑,集观赏性与实用性于一体。

    1974年发现的秦始皇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兵马俑摹拟真人、真车、真马,制成群塑。众多的兵马俑比例匀称,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每一件都是举世无双的艺术珍品。

    汉代时,盛行的画像石是一种特殊的浮雕艺术。它是绘画与雕塑的结合体。画像石题材多样,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风格质朴、劲健秀美。

    我国的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既是中国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又体现了中国的雕塑水平。还有乐山大佛、沧州铁狮子等,也都体现了我国古代精湛的雕刻艺术。

    20世纪40年代,中国的一些留学回来的艺术家,例如刘开渠、李金发等,将西方雕塑艺术知识引进中国。50年代,钱绍武、王克庆等一批前苏联留学生成为中国雕塑界主力,这一时期的雕塑创作呈现一派繁荣景象。80年代起,中国的雕塑艺术观念的更新和艺术语言的多样化为雕塑者的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使得中国的雕塑走向世界。

    文房四宝中的“极品”

    在古代,凡是文人墨客,书房里必定要备着四样东西,即笔、墨、纸、砚。如果谁对外号称是文人,但他连这四样东西都没有,那恐怕就要被人贻笑大方了!当然,就像所有的事物有贵贱、好坏之分一样,这四宝的档次也不一样。文房四宝中也有优有劣,其中湖笔、徽墨、宣纸、端砚是文房四宝中的极品。

    湖笔是毛笔中的珍品。因为它的发源地在浙江湖州府(现在的吴兴),所以称为“湖笔”。相传,蒙恬曾在那里住过,被当地人奉为“笔祖”,还修建了纪念他的“蒙公祠”。这个时期,湖州成了全国的制笔中心,并出现了冯应科、张进中、吴升等一大批制笔名师。随后,湖笔的制作工艺开始流传到各地。

    徽墨是中国最有名的墨。相传,南唐后主李煜酷爱做诗绘画,安徽知府便选了两块奚墨进献给朝廷。李后主一试,此墨不沾、不滞、不滑,乌亮光泽,而且芳香四溢。不禁赞不绝口,当即召奚廷硅入宫,赐姓李,世为墨官,又加封“奚墨”为“徽墨”。从此徽墨闻名天下。

    宣纸向来有“纸寿千年”之说。它因产于唐代安徽宣州府(现在的泾县),故名宣纸。制作宣纸的原料为檀树皮和稻草,制作工序约有100多道。它按吸水性能可分为生熟两种,生宣纸吸水性强,宜作写意画,熟宣纸不甚吸水,宜作工笔。宣纸纸质柔韧,洁白平滑,细腻匀整,不起皱,不掉毛,久不变色,不蛀不腐等特点。据说南唐后主喜爱宣纸,他还特地建造“澄心堂”来储藏此纸,因此宣纸的珍贵可见一斑。

    端砚被誉为“天下第一砚”,历来被文人墨客视为珍宝。它产于广东端州(现在的肇庆),故有端砚之称。端砚素有“秀而多姿”、“发墨不损毫”的特点。唐代诗人李商隐曾得到一块端砚,上面有一种花点,碧玉晶莹,李商隐称之为“青花”。此砚磨出来的墨不仅受寒不冻,且“香气袭人”。后来,这块端砚被苏东坡所收藏。

    三大国粹之一的中国画

    我国“三大国粹”中,有京剧、中医、中国画。在此简单说说中国画吧!

    中国画在古代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的画。近现代以来,西方的油画传入中国,为了区分这两者,我们将我国传统的绘画简称“中国画”。中国画可以说是我国乃至世界艺术领域中的一朵奇葩。

    中国画是用我国所独有的毛笔、水墨和颜料,依照长期形成的表现形式及艺术法则而创作出的绘画。中国画按照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画三个门类。中国画按手法可分为工笔、写意、勾勒、没骨、设色、水墨等。所强调的是立意传神、虚实疏密、留白等手法。

    中国画的画幅形式多种多样,有长卷、横批、条幅、中堂、册页、斗方、折扇、团扇等。并以诗、书、画、印相结合。还有特殊的装裱工艺。

    中国画创作立意上注重抒发画家的主观情绪,反映了中华民族的集体的审美情趣,展现了中国所独有的传统文化内涵。

    欢快、喜庆,色彩感极强的年画

    在众多的图画中,可别小瞧了年画。把它贴在墙上,可不是单单供人欣赏的,它更多的是可以营造一种欢快、喜庆的氛围,告诉人们:又是一个年来到,快将“旧桃”换“新符”!

    年画起源于秦汉时期的“门神画”。那时,人们每逢除夕,便会在门户上画上神荼或猛兽来驱逐不祥之物。宋朝时,每逢春节,便有门神类的神像出售,并且还添加了其他的许多题材,例如,娃娃、各地风俗、美女等。明朝时,随着雕版印刷术的发展,彩色套印技术也逐渐完善,这时,木刻水印的年画非常流行,并且还形成了一些专门的年画产地,中国著名的三大“年画之乡”——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就是宋朝时形成的。

    这时的年画追求拙朴的风格与热闹的气氛,色彩对比强烈,题材上更加丰富,有花鸟、胖孩、春牛、神话传说与历史故事等,并且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清朝光绪年间,传统木版水印的年画开始走下坡路,开始盛行石印或胶版印刷的年画,这时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上海的“月份牌”年画。新中国成立后,年画这种民间艺术得到了长足发展,并且不断推陈出新,年画的色彩更加鲜明、气氛也是非常欢庆,题材繁复纷杂,诸如神仙、历史故事、戏剧人物、吉祥图案、山水、花鸟、仕女、传统戏曲人物、小说人物、风俗等。俨然成了中国社会的历史、生活、信仰和风俗的民间反映形式。

    时至今日,年画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点缀,还成了传统文化的载体、民间艺术的百科全书。人们从年画里不仅仅感受到的是一种欢庆、喜悦的节日气氛,更能倾听到中国民间文化的声音。

    顾恺之——以形写神,画龙点睛

    顾恺之是东晋时期的一名大画家,被誉为“中国画家四祖之首”。顾恺之能诗赋,善书画,无所不通,多才多艺,他还能被后人称为“以形写神”的画家。顾恺之为何能享有如此多的声誉呢?这就要从他的画风说起了。

    顾恺之擅做人物画,他一般在画出之后很久才给画中人物点出眼睛。后人称赞顾恺之的画“意在笔先,画尽意在”,连东晋宰相谢安也称赞他的画:“自苍生来未之有也。”

    他的人物画注重人物神韵和内心世界表现,达到了以形传神的艺术效果。这是他对中国绘画的一个重大贡献,所以有人称他是“以形写神”的画家。顾恺之一生创作过相当多的优秀作品。由于年代久远,我们今天只能从唐宋人临摹的《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洛神赋图》等名作中,领悟他的传神之笔。那娴静端庄的人物神态,秀丽的设色以及环境背景、服饰道具的设置,无不典雅质朴。此外,顾恺之笔下的人物画还富有强烈的节奏感,匀和而悠缓自然。

    吴带当风——画圣吴道子

    在中国艺术史长廊里,有数不尽的名家,可是只有三位名家被戴上“圣”的桂冠:晋代王羲之被誉为“书圣”,唐代杜甫被誉为“诗圣”,还有一个被誉为“画圣”的便是唐代的吴道子。

    吴道子是一位全能画家,人物、山水、花鸟等,无所不精,但是他从事的是绘制宗教壁画。宗教画多取材于宗教教义和神话传说,且绘画上以宣传宗教教义为目的。吴道子最擅画道释人物、花鸟、台阁,笔迹落落,颇有气势。

    他的壁画比较出名的有《地狱变相图》。此图描绘人死后在地狱里的经历,可谓栩栩如生。并借此壁画宣扬佛教的因果报应。所以说,《地狱变相图》不仅仅是一幅图,更是一面镜子,使人深思、反省。

    吴道子早年学习顾恺之,行笔较细,风格稠密,中年发展了张僧繇的“疏体”,行笔磊落、雄放、遒劲、轻重有间,线条富有动感和表现力,有“吴带当风”之称。

    “扬州八怪”怪在何处

    提起“扬州八怪”,有的孩子头脑里会反映出八个怪物的形象:来自百慕大的怪物、来自未来和外星的怪物、来自地心的怪物……可这些都不是。事实上,“扬州八怪”是八个鼎鼎有名的大画家。

    清朝乾隆年间,繁华的扬州出现了一批以卖画为生的文人画家,他们多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于是逐渐形成了“扬州画派”。其中,汪士慎、黄慎、金农、高翔、郑燮、李方膺、罗聘等人被称做“扬州八怪”。

    他们以画得怪、文章怪、性情怪、行为怪而得名。这八位画家,笔墨大胆泼辣、洒脱豪爽,直抒胸臆,诗书画结合,格调清新。他们多数擅长花鸟、梅竹,也有精通人物或山水的。他们多仕途失意或功名不就,但性情豁达、放浪不羁、玩世不恭。

    “扬州八怪”里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郑燮。郑燮号板桥,他常常用画来抒发忧国忧民之情,谤击时弊。他在创作上主张张扬自己的个性。他非常爱画兰竹和顽石,人称板桥有诗、书、画“三绝”,三绝中又有真气、真意、真趣。而郑板桥的“怪”也很有特点,颇有些像济公活佛,“怪”中含有几分真诚、几分幽默、几分心酸。每次,他看到所谓的“犯人”游行时,总要画一幅梅兰竹石,挂在犯人身上,来吸引围观的众人,借以警示,可见他的“怪”不是一般的怪啊!

    中国美术界的“一代宗师”徐悲鸿

    徐悲鸿凭借着他天资、毅力和毕生的努力,全面掌握了东西方绘画技法,成为中国美术界的一代宗师。

    作为“一代宗师”,徐悲鸿当之无愧。徐悲鸿的父亲就是个小有名气的画家。他自幼跟着父亲学习中国水墨画。1918年,应蔡元培聘请,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第二年留学法国,后又转往柏林、比利时研习素描和油画。1927年回国,先后任教于多所大学。

    徐悲鸿是杰出的美术教育家,更是杰出的画家:他一生绘制了大量的作品,人们对徐悲鸿作品尤其喜爱的是那些奔驰无羁的骏马。这些英俊矫健、一身傲气的精灵,或踯躅于旷野山巅,或奔驰于荒野大漠。向往自由和光明,充满着时代的激情和风采。丰富而怪诞的墨韵,喻意向外的独特意境使这些骏马成为中国绘画的象征。

    在近现代中国美术界,能够和齐白石等量齐观的也只有徐悲鸿。他们的影响之大,地位之高,是同期其他画家所不能比拟的。

    [BT2]“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

    齐白石曾被授予“中国人民艺术家”的称号,并被公推为“世界文化名人”。他是继清末民初海派画家之后把传统中国画推上一个新高峰的绘画大师。

    齐白石(1864—1957年)是湖南湘潭人,少时家境贫困,他12岁学木匠,15岁学雕花木工,挣钱养家。齐白石27岁时才开始学习绘画。他凭借自己的刻苦努力和对绘画浓厚的兴趣,仅用了七年时间,便从一个雕花木匠发展为民间画师,进而成为有文化修养的艺术家。

    齐白石的写意花鸟画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力。与此同时,他在绘画艺术中融入更多的生活情趣。他把老鼠、油灯、算盘、锄头等引进画中,并流露出农民的质朴、孩子般的天真,远远地打破了传统文人画竹与兰的那些俗套。他还将这些民间艺术情趣融进文人画中,大大拓展了文人画的题材,开创了具有生活气息文人画的新境界。

    此外,齐白石的画作中洋溢着健康、欢乐、幽默、自足和旺盛的生命力。他在绘画中还融入了深厚的民族感情,借画作来鞭挞时弊,表达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BT2]东晋最高水平的绘画《洛神赋图》

    《洛神赋》可谓汉赋中的佳作。知道曹植的人,恐怕没有人不知道他的《洛神赋》。东晋画家顾恺之(公元346—公元407年)还根据曹植《洛神赋》的故事,画出了千古名画——《洛神赋图》。

    《洛神赋图》取材于《洛神赋》。原作内容描述的是诗人感情发展不顺利,不能与所爱的人相守,而通过神话寓言,在想象的空间中让自己在洛水河边与美丽的仙女相遇,进而发生的一系列浪漫故事,表达诗人对失去情人的思念。《洛神赋图》用画笔展示出洛神典雅美丽的形象,很好地传达了曹植在文学中体现的情感思想。

    《洛神赋图》共画了61个人物,各个人物形象鲜明,栩栩如生。全幅共分为多个场景,用一幅幅连续的画面展示了从曹植和洛神相见,直到洛神离去、曹植返回的整个过程,反映了主人公的欢乐、哀怨的情调。画中除了主人公和其他人物以外,还描绘了美丽的背景图,如山石、树木和马匹,形象十分生动。

    《洛神赋图》不愧是诗、画结合的经典之作,体现了东晋绘画的最高水平。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自古以来,被誉为“诗圣”、“画圣”、“书圣”、“医圣”等美名的“圣人”可都是有着真才实学,并且鹤立鸡群的人。晋代书法家王羲之这个“书圣”就是如此。就连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都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与当时的文士名流谢安、孙绰等41人于会稽山阴县境内的兰亭集会,饮酒赋诗,各抒情怀,事后集结成册,编定为《兰亭集诗》,王羲之撰写《兰亭集序》。《兰亭集序》集记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文笔清新疏朗,情韵绵延,感情真挚,自然朴素。全篇28行,328字,字字“遒媚劲健,绝代所无”,其中20个“之”字,7个“不”字,更是形态各异,绝不雷同,可谓别开生面。据说,唐太宗李世民酷爱书法,对王羲之佩服得五体投地,对《兰亭集序》的真迹更是爱不释手,在世时曾命许多书法家摹写多次,赐给太子、诸王和近臣,死后竟把真迹带进坟墓为自己殉葬。

    狂草书法缘何“起于张,成于素”

    “狂草”书法可不是我们平时写的那些“龙飞凤舞”潦草字和那些只有自己能看懂的天书。“狂草”是书法中的表现主义,它不拘一格,潇洒、奔放,注重写意。写“狂草”写出成就的要数张旭与怀素了,人们经常说狂草书法是“起于张,成于素。”

    张旭生性狂放不羁,好饮酒,是大诗人李白的酒友。李白有“斗酒诗百篇”的美誉,张旭和李白一样,每当酒醉后,灵感闪现,艺术才思格外敏捷。创作激情无比高昂,写出的字放纵,犹如龙飞凤舞,连绵回绕,气势非凡,宛若旋风急雨,烟雾翻腾,变化多端。他的字被称为“狂草”,他也被叫做“张颠”。

    张旭之后,有一个自称“狂僧”、“醉僧”的和尚叫怀素。他豪爽随便,不拘小节,好喝酒,好吃肉,他“以狂继癫”。也是在喝得酩酊大醉之后,提笔写字如神相助,笔在纸上任意驰骋,墨在纸上恣纵淋漓。写出的字,在笔法的放纵、旋律的高亢、气势的宏大上,都较张旭的狂草有过之而无不及。

    因此,民间就有了狂草书法“起于张,成于素”之说。

    五代典范之作《韩熙载夜宴图》

    自古以来,描绘宫廷、贵族家庭生活的诗画不胜枚举。而在这众多的画作中,名气比较大的要数南唐画家顾闳中的工笔重彩画《韩熙载夜宴图》,堪称五代十国时期的典范之作。

    《韩熙载夜宴图》这幅画长333.5厘米,宽28.7厘米,这幅画是以韩熙载的生活为题材而做成的。据说,南唐的韩熙载很有政治才能,艺术上也是多才多艺。他懂音乐,能歌善舞,擅长诗文书画。他不喜欢官场的钩心斗角,尔虞我诈,所以把很多精力放在歌舞夜宴上。南唐皇帝听说韩熙载生活特殊,专门派画院画家顾闳中深夜潜入韩家,回去后创作出这幅设色艳丽,线条流畅的夜宴图。

    整幅图画以手卷形式展开五个场景——琵琶演出、舞蹈、休息、音乐合奏、夜宴结束。在场景间,画家非常巧妙地运用屏风、管弦乐器等器物,使这些场景之间既有相互连接性,又有分离感;既独立成画,又是单独画面。

    顾闳中在绘制这幅画时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把韩熙载生活的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在这幅巨作中,四十多个神态各异的人物重复出现,性格突出,神情描绘自然。此外,画家用惊人的观察力,在画中真实地再现了主人公厌恶官场、借酒消愁的消极心态和当时统治阶级奢华的生活场面。

    [BT2]历史的写真——《清明上河图》

    一幅图画将整个城市的繁华尽收眼底,将一千年前市井百姓的生活呈现给世人,将一段消逝了的时光带到今天,这便是被称为“历史写真集”的《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画卷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属一级国宝。这幅画描绘的是北宋年间,汴京清明时节的热闹的集市景象。通过这幅画,我们可以了解北宋年间的民风、风情、民俗。画中描绘了560多位不同年龄、性别、职业、身份的人物。粗看,人头攒动,如火柴棍大小,杂乱无章;细瞧,这些人在做着不同的活动,有摆货摊的,有卖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有坐轿的,有骑马的,有挑担的,有赶毛驴运货的,有推独轮车的,有在桥上驻足观赏的……人群熙熙攘攘。但透过拥挤的人流,依然可以看出茶楼,酒馆,当铺,作坊等,还可看到桥下许多不同的船只,形形色色的房屋,姿态翩翩的树木。街道向东西两边延伸,一直延伸到宁静的郊区,可是街上行人还是络绎不绝。

    《清明上河图》将汴河上繁忙、紧张的运输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巧夺天工。它见证了当年汴京的繁荣,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因此人们称它为宋代历史的“写真集”。

    岭南画派、扬州八怪、吴门画派、米派等多个派别,他们画风各不相同。同样,西方绘画史上也有众多的画派和风格,这里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些!

    歌德式:流行于中世纪欧洲的基督教艺术风格,画中人物的衣饰大多线条流畅。

    文艺复兴派:流行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风格,采用亮色,旋涡形图案和不规则弧形线条。

    学院派:起源于17世纪。学院派创作题材大多是基督教传说、神话故事。其代表画家有法国的伦勃朗、席罗姆、布格柔,俄国的勃鲁尼等。

    拉斐尔前派:起源于19世纪,以罗塞蒂为代表的一群伦敦画家因受到拉斐尔(1483—1520年)之前的意大利绘画鲜艳色彩的启发,创立的一个具有浓厚象征意味的画派。

    浪漫主义:常以神话为题材的一种充满激情的绘画风格,于1830年左右在法国达到巅峰时期。

    现实主义:以纯粹写实手法表现事物,常带有社会或政治意识。

    印象派:起源于19世纪末叶,大部分是法国画家的风格,他们都十分重视光线和纯色的效果。代表人物有莫奈、毕赛罗、亥诺瓦、德加等。

    后期印象派: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们主旨是表现绘画对象的精内涵,主要画家是法国的塞尚。

    表现派:出现于20世纪初,此画派的作品通过夸张形象和强烈色彩对比来表现充满激情的主题。代表人物为挪威画家穆克。

    野兽派:此派绘画形象怪异夸张,色彩狂野刺激。其领袖是法国画家马蒂斯。

    抽象派艺术:出现于20世纪的一个画派。他们主张用几何图案表现的“纯”抽象艺术和立体绘画艺术。他们以极度主观的手法表现描绘的对象。代表人物为布拉克、亨利·摩尔、蒙德里安。

    超现实主义: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的法国,此画派主张以梦境般的效果来探索潜意识的心灵。主要代表人物为达利以及马格里特。

    流行艺术:此画派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他们往往以现成的漫画、广告和明星拼贴成绘画作品,代表人物为霍克尼、沃霍尔和李顿斯坦。

    一切绘画的基础——素描

    你知道人类最古老的艺术样式是什么吗?其实答案很简单,就是我们经常用的最基本的艺术手段——素描。

    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最基本的艺术手段。它是画家在平面上图画的只有一种色彩的图案。它以单色线条来表现事物,也可以表达思想、概念、态度、感情、幻想等。

    素描的出现可追溯到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那时候,人们在岩壁和陶器上画上最简单的人、动物、植物,这些图案便是素描的雏形。

    素描在古希腊与古罗马时期开始逐渐形成一种成熟的画法。那时候的美术家用线条来准确地描述人体比例,准确地捕捉世间万物的形象。当时的陶瓶上的画和雕塑品都是先用流畅的线条勾勒出形象,然后再进行加工创造而成的。

    但在欧洲中世纪,由于宗教的束缚,素描这种最基本的艺术样式逐渐趋于平淡,并没有得到什么发展。

    西方画种之一“油画”

    在你观赏油画的时候,或许很容易被油画的真实感和缤纷的色彩所诱惑,而不会去问:油画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绘画,它用的颜料是什么?

    油画是西方的一个重要画种,它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初期的油画是采用鸡蛋黄或蛋清搅和矿物颜料作画,然后用一层薄薄的油色照在画上,使整幅画面更有光泽。

    后来,画家们不断探索,寻求一种更好的材质。终于在15世纪,被称为欧洲油画创始人的佛兰德斯画家凡?爱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用亚麻仁油或核桃油、罂粟油等一些快干油及经过处理的玛蒂树脂或达玛树脂等,调和颜色粉制成油画颜料。这样制成的油画颜料更易于调色与运笔,并且能较充分地表现出物体的真实感和色彩感。用这种颜料做出来的画,色彩鲜亮而不容易退色。从此,这种新颜料和技法很快传遍欧洲,成为各国画家最常用的绘画材料。而用这种材料绘成的“油画”,也成为西方重要的画种之一。

    日本的浮世绘

    浮世绘是日本江户时代流行的一种民间风俗画,版画。绘画题材主要是风俗人情以及俳优、武士、游女、四季风景、各地名胜等,有浓郁的本土气息。

    浮世绘在绘画时多选用鲜艳的颜料,注重线条流畅,表现手法细腻,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浮世绘的根源可追溯到安土桃山时代就已经流行的风俗画和美女画。到了江户时代,其题材进一步扩大,包含市井生活、风俗习惯,以及歌舞伎艺、美人画、花鸟画等,由最初的毛笔画发展到木版画。17世纪到18世纪,浮世绘进入了黄金时代,如锦绣万花,绚烂多彩,代表了日本民族绘画艺术上的高度发展。

    但是,随着江户时代的没落,这种绘画也渐渐没落,可它对于日本的审美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扑向太阳的画家——凡·高

    荷兰有一位著名的画家,他生前穷困潦倒,多灾多难,作品无人问津,可他死后,作品却一幅幅价值连城。这个画家便是被人们称为“扑向太阳的画家”——凡?高。

    凡?高于1853年出生在荷兰一个牧师家庭,1890年7月29日在法国瓦兹河畔因患精神病自杀身亡。他早年经过商,于1880年以后开始学习绘画。曾在巴黎结识贝尔纳、西涅克和高更等画家。他早期作品受这些印象派画家的影响,带有浓重的印象派色彩。后来,凡?高来到法国小镇阿尔,并在此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包括《向日葵》、《邮递员鲁兰》、《咖啡馆夜市》、《包扎着耳朵的自画像》、《星光灿烂》等,但这些作品很难为当时的人们所接受。

    由于长期处于艺术上的忘我状态,他几乎总是在一种不能驾驭的激情状态下作画。因此他的作品色彩对人视觉的冲击力相当大,并且充溢着一种个人的感情色彩。例如,他的代表作《向日葵》,这些简单地插在花瓶里的向日葵,呈现出令人心弦震荡的金黄色,好似雕塑般在浮雕上拍上一块黏土。黄色和棕色调的色彩以及技法都表现出充满希望和阳光的美丽世界。画家拼命地想将这种激情与阳光下的景色交融在一起,然而与此同时,画家想抓住的这个美好世界还是悄然溜走了。或许这幅画正是他临近人生终点时的心理状态——宁可用整个生命去抓住这太阳底下美丽的一切。这或许也是人们称他为“扑向太阳的画家”的原因吧!

    “立体主义画家”——毕加索

    西班牙作家毕加索是21世纪最伟大的西班牙画家,人们还称他为“立体主义画家”,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毕加索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极富创造力。他是现代艺术流派之一——立体派的创始人及领袖。他大胆地借鉴塞尚在平面上创造三维空间画面的艺术风格,并加以引申发挥,探索在平面上画出物体6个面的不同形状,因此有了“立体主义画家”之称。

    毕加索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巨人”,同时,他也是一位和平的使者。他以西班牙北部的一个村庄命名的《格尔尼卡》,就是反对人类战争、维护正义与和平的著名作品。1937年4月26日,西班牙内战高潮时期,新纳粹的“神鹰军团”对格尔尼卡进行了地毯式轰炸,数千名无辜平民被炸死。毕加索决定以这一暴行作为壁画的题材。整幅画以变形和重叠的“立体主义”手法画成的,表达了一种愤怒不安的强烈情绪。如今这幅作品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人类和平友谊的象征。

    断臂维纳斯之美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从大海泡沫中诞生的女神,她就是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她有着天使般的面孔,魔鬼般的身材,美得惊艳,美得极致……于是无数的后人根据这个传说想象她的模样,为她雕塑,想留住那永恒的美……

    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时,古希腊著名雕刻家阿海山纳在神话的基础上,加以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创造,用大理石雕成了这一独一无二的艺术珍品。

    雕像为黄色大理石半裸像,高240厘米,这座雕塑十分罕见,它是形体与气质的和谐统一,但后来散失。

    直到1820年,在爱琴海米洛岛上,一个名叫尤尔赫斯的农民发现了它,后辗转到了法国的卢浮宫。不过雕像的双臂已失。

    这么多年来,几乎没有人知道维纳斯雕像断臂之前的形象。身材端庄秀丽,椭圆面庞,挺直的鼻梁,平坦的前额和丰满的下巴,流露出一种理想化的色彩。她那微微扭转的姿势,则使整个身体形成一个螺旋形上升体态,富有音乐的韵律感,流露出女性的柔美和妩媚。虽然她的双臂已经惨断,但那雕刻得栩栩如生的身躯,仍然给人以一种古典主义诗意的理想美。欣赏者们在为其断损的手臂遗憾之余,产生过无穷的遐想。

    后来,人们在旧档案稿中,发现了杜蒙?居维尔对于这座完整雕像的回忆:维纳斯右臂下垂,手抚衣襟,左臂上伸过来,握着一只苹果,双耳还悬有耳环……

    时至今日,我们也只能在想象中为这个断臂的维纳斯加上一双美丽的双臂。

    达·芬奇名作《最后的晚餐》

    人们一提到达·芬奇,必然会想到他的两幅名画——《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其中《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创作中最负盛名之作。

    《最后的晚餐》这幅壁画绘制在米兰圣玛丽亚·德拉格拉齐耶修道院饭厅。在众多同类题材的绘画作品里,此画被公认为空前之作。这幅画在构图时,将画面展现于饭厅的一整块墙面,厅堂的透视构图与饭厅建筑结构相连接,使观者仿佛身临其境。在人物布局方面,画家一反平列于饭桌的传统绘图形式,将基督独立于画面中央,其他门徒的神态、手势、眼神和行为,也都刻画得惟妙惟肖。这些典型性格的描绘,起到突出绘画主题的作用,与构图的多样统一效果互为补充,因此使得此画成为世界美术史上的典范之作。

    《西斯廷圣母》是最美的圣母像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大画家拉斐尔,他可是个极其专注的人才,他不但做了一辈子的画家,而且还画了一辈子的圣母像。这么执著的画家,理所当然地画出了世界上最美的圣母像——《西斯廷圣母》。

    拉斐尔一生以画圣母见长,他把自己美好的理想寄托在圣母身上,因此,他笔下的圣母像更富有人情味。《西斯廷圣母》则是拉斐尔所画的圣母像中最出色的。

    在这幅画卷中,拉斐尔对美丽、神圣、爱慕、敬仰等美好情感把握得恰到好处。圣母抱着童子耶稣基督,从天界缓缓降临,微风吹拂她的外衣,她那圣洁、慈祥的目光注视着人间,大而温柔的眼睛流露出忧伤的神情。圣女巴巴拉虔诚地跪在圣母的脚边,脸上浮现出幸福的微笑。教皇西克斯特斯站立在圣母的左侧,他仰视圣母,右手伸出向地上的信徒们示意。

    整幅画画面的情调高雅、和谐、明快、纯洁。据说,许多人都对画中的圣母赞叹不已、如痴如醉,可见这个“圣母”的艺术魅力之大。

    布鲁塞尔第一公民——《撒尿小男孩》

    比利时布鲁塞尔的第一公民并不是第一批来布鲁塞尔定居的人,也不是比利时历史上的什么名人,而是那个“撒尿的小男孩”!

    “撒尿的小男孩”这座铜像坐落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市中心广场附近的埃杜弗小巷。它是由雕塑大师捷罗姆?杜克思诺于1619年塑造的。这座青铜雕像身高约50厘米。男孩的鬓发微卷,小鼻子上翘,嘴角还挂着调皮的微笑,赤身祼体,叉腰挺肚,旁若无人地不断撒“尿”。

    布鲁塞尔的人们非常喜欢它,亲切地称它为“第一公民”,并把他看做该市的象征和幸福的标志。

    问起人们这座雕像的来历时,大致有三种说法:其一,古代西班牙入侵者撤离布鲁塞尔时,企图用炸药将这座城市夷为平地,关键时刻,幸亏一个勇敢的小男孩夜出撒尿,把导火线浇湿,才保住了整座城市。但小孩却因此中箭身亡,因此立像悼念。其二,相传,中世纪时,有个神童一泡尿浇灭了强盗们在布鲁塞尔燃起的漫天大火,挽救了城市里所有的人,故立像纪念。其三,某女神途经布鲁塞尔,突然发现一个孩子竟朝出殡的人群撒尿,怒其渎犯神灵,女神一怒之下,便罚他撒尿不息。

    力与美的体现——《大卫》

    你知道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最值得夸耀的男性人体雕像吗?那就是意大利伟大雕塑家、画家米开朗琪罗的代表作《大卫》。

    《大卫》创作于公元1501—1504年,这座雕像是用整块大理石雕成的。高25米,连基座高55米。

    《大卫》取材于犹太少年英雄大卫战胜敌酋哥利亚的故事:大卫容貌俊美,机智勇敢,当他的家乡以色列城受到外族入侵时,他挺身而出,用投石机把外族人的头领哥利亚杀死。大卫杀敌无数,为家乡立下了赫赫战功,在人民的拥戴下,他成了以色列最年轻的军事统帅。

    前人在塑造大卫时,常采用他取胜时的情景,而米开朗琪罗与他们不同,他另辟蹊径,塑造了一个怒目而视,出征迎战的全裸青年。表现出一种捍卫祖国的英雄气概。

    1504年4月,佛罗伦萨市政府将这座大卫塑像安放在市政厅大门前,以此激励佛罗伦萨人民的士气。

    印象画派的开山之作《日出印象》

    就像“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种日出的感受。我们见多了日出的景象以及关于日出的绘画,但还是第一次见到画日出刹那感觉的作品,这便是莫奈的《日出印象》。

    莫奈1840年出生于法国巴黎,早年跟随布丹学习绘画,1863年在格莱尔画室学习。由于莫奈的艺术趣味有别于学院派,因此,两年后,他离开了格莱尔画室,开始探索一种全新的绘画技巧。1879年,莫奈组织了第一届印象派画展。这次展览中,莫奈的《日出印象》在整个欧洲画坛引起了巨大轰动,莫奈从此一举成名。

    《日出印象》是莫奈于1872年在阿弗尔港口画的一幅写生画。他在同一地点还画了一张《日落》,画展之前,这两幅画都没有标题。一名新闻记者讽刺他的画作是“对美与真实的否定,只能给人一种印象”。于是莫奈由此突发奇想,给这幅画起了个名字——《日出印象》。

    它作为一幅海景写生画,描绘的是在晨雾笼罩中日出时的景象。整个画面笼罩在稀薄的灰色调中,夹杂淡紫、微红、橙黄等颜色。笔触随意、凌乱,展示出一种雾气交融的景象:海水、天空、景物交错渗透,浑然一体。日出时,海上雾气迷蒙,水中反射着天空和太阳的颜色。岸上景物隐约模糊,给人一种瞬间的感受。

    《日出印象》完全是一种瞬间的感官使然,它打破了以往绘画谨慎而呆板的规则,是印象主义绘画的开山之作,它标志着印象派绘画的产生。

    使人疯狂的《梅杜萨之筏》

    法国19世纪初有一幅世界名画,曾经令很多人为之疯狂,欧仁?德拉克洛瓦看了这幅画后,几近疯狂,他拼命地从中寻求灵感。而波旁王朝的拥护者恨不得撕碎这幅画。更有意思的是,最终国王路易十八将它捐赠给卢浮宫,才使得这幅名画免遭厄运。

    这幅名画便是法国籍里柯用了18个月的时间创作出来的《梅杜萨之筏》。它真实地反映了历史上“水母号”战舰发生的惨案。尽管这一事件已经过去许久,但当人们每每看到这幅画,便被画面中的那种“真实情景”所深深震撼。

    在这幅画中,画家以金字塔形的构图,把事件展开在筏上仅存者看到的刹那景象,有的人已经死去,有的人奄奄一息,有的人抱着痛苦呻吟……而一堆振臂向前的人冲破了稳定的大三角形的束缚,他们一个推一个,直到最高处的人被高高举起,挥舞着一块红巾。顺着他们呼喊的方向,可以看到在远处的浪尖上有一只小船,它意味着生的希望。但这幅画整体上还是给人一种窒息的悲剧气氛。这幅画在构图、光线、色彩到人物的动态表情等方面,极富想象力,开创了浪漫主义先河。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